1-翻译的风格(学)

1-翻译的风格(学)
1-翻译的风格(学)

Lecture 1 Translation Style

I. What is style?

1.风格即人。——布封《风格论》

2.风格是生命,是思想的血液。——福楼拜

3.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造个性。——《辞海》

4.风格分为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和形式。

II. Style is translatable or untranslatable?

1.风格能译

2.依据:风格具有客观可感性

语言的可译性

3.在茅盾看来,风格翻译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读者读译作时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翻译的标准------茅盾的“神韵”说: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工作上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

4.翻译的任务在于追求源语和译语在信息转换上的最贴切的自然等值。首先是意义等值,其次是风格等值。(奈达(Eugene A. Nida, 1914-20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5.语言除传递某种意义外,还具有一定的风格特征,或简或繁,或雅或俗,或庄或谐,或平铺直叙,或委婉曲折。因风格不同,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就不同。

6.翻译追求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所以译者应以庄译庄,以谐译谐,应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

III. Translation Thought——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Style

3.1朱生豪(1912-1944)的翻译思想: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时曾言“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3.2朱生豪翻译策略:“凡遇原文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3.3朱生豪的翻译风格:充分利用了汉语表达的优势,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细节,将原文的词序、句子结构、句型等加以熔化、分解、重新组合,再创造,产生出自然、通畅的译文。其译笔浑厚畅达、气势磅礴,如“行云流水”,“晦涩处也无滞重之笔”,他在“用散文体再现莎氏无韵诗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讲究平仄、押韵、节奏等声韵上的和谐。”

3.4朱生豪的译文举例: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两句

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

曹译: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

像幽丽叶和她的柔密欧所受的灾难。(既信且达,但沒有雅,不够感人)

朱译: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信、达,雅兼备,感人)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an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许渊冲)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晓来风急?

Slow slow tune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How can thin wine and bread

Serve a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of sunset! (林语堂)

IV. The Requirements of Translation Style

4.1 V ocabulary词汇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高健:学之为用有三:充娱乐、供装饰、长才干也。

王佐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使用有活力的文言词语能有效地表现文体色彩,是书面文体有别于口语文体,而具有庄重、简练、庄严、优雅等特色。

从“Of Studies”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风格:

1.鉴于原文的文体具有正式、古典的特点,王佐良在其译文中使用大量的文言词和文言结构。

2.王佐良运用四字格词语来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

3.王佐良译文修辞富有平衡美。

4.王佐良的译文注重风格的一致性。

英国作家Salamn Rushdi的小说《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中一位名叫S.S.Sisodia的印度人说过一句精彩的话:The trouble with the Engenglish is that their hiss hiss history happened overseas, so they dodo don’t know what it means.英…英国人的麻烦是,他们的历…历…历史发生在海外,所以他们不…不…不明白这历史的含…含意。

英…阴国人的麻烦是,他们的历…历…逆史发生在海外,所以他们不…不…薄明白这历…逆史的含…还意。

A thin man in a thin overcoat watched them out of thin, emotionless eyes.

一个骨瘦如柴、衣服单薄、双目失神的男子注视着他们。灵活利用汉语中的成语或四字格结构!

1. 正确理解原文,忠实传达风格

2. 力争形神皆似,追求风格对等

3. 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王佐良: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1)She hysterically screamed, ―I'll kill you!‖

2) Three men were killed in the accident.

3) The driver killed the engine before he left the car.

4) Your joke nearly killed me.

5) I often read some novel to kill time when I am alone at home.

4.2 Syntax句法

在英文原文中,不论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或者是作者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刻意创造的某种特别的句式,如果在译文中能恰当地采用过来,而又不违背汉语的基本规律,那就应该采用,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From Pride and Prejudice

1. 王科一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佳译

2. 张玲、张扬译: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真理。文雅

3. 义海译:举世公认,一个拥有一大笔财产的单身男人,必定想娶一个女人做太太。这已成为一条真理。罗嗦

4. 张经浩译: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这条真理无人不晓。简洁

5. 张小余译:谁都知道,单身汉有了钱,第一件事儿就是要娶个媳妇。俏皮儿

Translation Practice:

1. On and on Byron talked.

2. The young man was very miserable. He had no money about him. All his savings had been stolen.

3. She is very busy at home. She has to take care of the children and do the kitchen work.

4. She went back home to take care of her husband. He was seriously ill.

5. I tried vainly to put the pieces together. (Helen Keller: The Story of My Life)

4.3 Figures of Speech修辞:

4.3.1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就是利用词语的语音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

主要包括onomatopoeia(拟声), alliteration(头韵)和assonance(谐音)等。

马克?吐温的名句:

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

这是一批卓越能干的人民--因为所有那些行动迟缓、瞌睡稀稀、呆如树懒的人都留在家乡了。

这是一批卓越能干的人民――因为所有那些行动迟缓、头脑愚钝、睡眼惺松、呆如树懒的人都呆在了家乡了。

那是一批卓越的人――因为那些慢慢吞吞、昏昏沉沉、反应迟钝、形如树懒的人留在了家乡。

合格译文的条件:

一要符合马克?吐温的风格和口吻;

二要读起来像“名句”;

三要在音韵字形方面再现原文鲜明的修辞特征。

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 –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

出来的这批移民各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家乡。

Translation Practice:

1. Presently there came the click of high-heeled shoes.

2. He is all fire and fight.

3. Be not made a beggar by banqueting upon borrowing.

4.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3.2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指主要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simile(明喻), metaphor(隐喻), allusion(暗引或典故), metonymy(换喻), synecdoche(提喻), antonomasia (转喻),transferred epithet(转移修饰), personification(拟人), hyperbole(夸张), irony(反语), euphemism(委婉语), pun(双关), oxymoron(矛盾修辞法), zeugma(轭式搭配法), contrast (对照)等。

1. 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2. I can’t earn enough to keep my body and soul together.

3. I lived a year in a minute.(hyperbole)

4. I have told you forty times that if you touched that jam I'd skin you.

5. We must work to live, and they give us such mean wages that we die.

矛盾修饰(oxymoron)

把相互矛盾的两个词用在一起的修辞方法。它利用词义表面的相互矛盾使表层的不和谐统一在思想内容的深层,从而揭示事物对立统一的本质特征,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

其他还有sweet pain; thunderous silence; luxurious poverty; heavy lightness; living death; impossible hope 等等。

1. She read the long-awaited letter with a tearful smile.

2. During his useful life he often felt he was useless.

4.3.3结构修辞:

句法修辞格(syntactical rhetorical devices) 是指通过句子结构的布局或变化来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主要包括:对偶antithesis、排比parallelism、反复repetition、联珠catchword repetition、回文chiasmus、设问rhetoric question、倒装anastrophe、描述性引语represented speech、层递climax、跳脱aposiopesis

I have written in bed and written out of it, written day and night.(repetition)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A Tale of Two Cities)

这是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这又是一个最坏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不乏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富有信仰的时代,这又是一个轻易怀疑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普照的季节,这又是一个黑暗笼罩的季节;这是一个昭示希望的春天,这又是一个导致绝望的冬天;我们的面前无所不有,我们的面前又一无所有;我们

都将直上天堂,我们又都将直下地狱。(增词法)

V.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1.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是婢,女又何妨称奴

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

A maiden may be made a house maid

2. Men are April when they woo, December when they wed, maids are May when they maids, but the sky changes when they are wives. (Shakespeare)

男人求爱时如和煦的4月,婚后却像寒冬腊月;闺中少女则宛若温暖的5月,而为人妇后却像易变的天气阴晴莫测。VI. Assignments

1. The boy was creeping like snail unwillingly to school.

2. The fury of the crowd erupted like a volcano.

3. He 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 and the blood rushed into his wrinkled face.

4.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William Shakespeare)

5. 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6. The years have obscured the name of this professor, but not the lesson he taught.

7.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Francis Bacon)

8. Crime burst in like a flood; modesty, truth, and honor fled.

9. Mary's two daughters are different in their personalities in a thousand and one ways.

10. From there I could see the whole valley below, the fields, the river, and the village. It is all very beautiful, and the sight of it filled me with longing. (N.S. Momaday: The End of My Childhood)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说起风格,也许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感觉。“风格”究竟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是不是只有文艺作品才有风格呢?许多人写文章讨论翻译中的风格问题,倒也的确大都涉及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能不能译,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能译的。早在1922年茅盾就曾写道:“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1954年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道:“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

地再现出来。”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写道:“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他的风格翻译出来。譬如果戈理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风格就不同,肖伯纳的作品与同样是英国大作家的高尔斯华绥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需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这当然是相当困难的,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除信、达外,还要又文采。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译的要求。” 这个意见是有人支持的。1961年刘隆惠在“谈谈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一文中写道:“对于文学翻译,不仅要求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表达原作的风格。”他还说:“我认为风格并不是不能译,而是难译。其所以难是在于译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有认识风格的水平;其二是要有表现风格的能力。” 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不能译的。1959年周熙良在“翻译与理论”一文中写道:“有人自诩翻译哪一个作家就能还出这个作家的面目或风格,我看这只是英雄欺人语;据我所知,就有翻译家对本文还不大能弄懂得,就大吹自己的翻译是旨在表现原作诗一般美丽的风格。依我看,对一个作家或者风格的认识也还是根据对作品本文的理解而来的,否则便是空话。教外国文学的人最喜欢谈风格,但是,对于一个搞

论翻译者个人风格

英语知识 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2) 四、重视译者个人风格的追求 译者个人翻译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可以一蹴而就的。目前有一种现象,许多外国名家作品早已有较高水平的译本,而一些出版商和译者出于商业目的,你重译他也重译,其实新出的不少译本质量上还不如旧译本,译笔小异,平淡无味。还有些流行的外文畅销书,在新闻媒体的炒作下,赶时间,争先恐后抢译出书,根本不能静下心来仔细推敲选词择句,而往往造成硬译或乱译,粗制滥造,不但毫无风格特色可言,而且谬种流传,坑害读者。 翻译史证明,古往今来,凡是名家的译作都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的。文学家董桥先生曾对这种现象有过一段精辟而惊世骇俗的论述。 他说:“据说,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之分。据说,好的翻译家可以译出原作的神韵。据说,做翻译工作必须先熟读翻译教条。其实,翻译只有两种之分:好翻译和坏翻译之分。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坏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只好强行,硬赖硬要,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4 ] (P239) 董先生讽刺了那些学了欧化句子却忘记了自己“母亲的舌头”(mother tongue) 的译者:“我不说‘逐渐进步’,我说‘有增加中地进步’。我不说‘希斯看来是会参加这次会议’,我说‘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希斯愿意出席这次会议’最后,什么‘被认为是小偷’,什么‘生存中最大的飞机’,等等,我都朗朗上口,甚至付诸笔墨,如有神助。”“于是我只好进行强行翻译’”。[ 4 ] (P240) 董先生的这番话一方面是对由来已久,而毫无结果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下了一个亦庄亦谐的结论;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今那些译

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及英译汉翻译技巧-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及英译汉翻译技巧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提纲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8)

浅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及英译汉翻译技巧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扩展,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显著,本文以商务英语作为实用英语语言工具的角度,对其显著的特点以及对应的英译汉翻译技巧进行简要分析,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商务英语,更好地进行商务沟通,取得国际经济贸易的成功。 关键词:商务英语;特点;英译汉;翻译技巧

On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Business English and Its E-C Translation Skills Abstract: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deepe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aving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 role of Business Englis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e paper business English as a practical tool for English language point of view.Its significant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Chinese translation skills to carry out a brief analysis, which helps business people to learn better English, better for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success.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feature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kills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摘要: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译作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其风格是可译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其可译性受到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留有自己的痕迹。成功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最大再现,是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最大统一。 关键词:可译性;译者风格;原作风格;理解;表达 作者简介:闫凌(1983.10-),性别:女,民族:汉族,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研究现状 多年以来,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一直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中最困难的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还是不可译的?一部分人认为风格不可译,如:常乃慰、张中楹等,他们认为风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好像是只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周煦良),而且一国语言的特点,不能与另一国的语言特点相提并论,因此风格是不可译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如:刘隆惠、冯世则等,他们则认为风格并非不能译,而是难译。语言和思维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不同语言之间又有着共通的联系,同一思想内容是可以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艺术效果上对等的表达形式的。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但其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此外风格可译的程度主要

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译者的表达水平。 2、文学作品的风格 关于风格,严迪昌在《文学风漫谈》中说:“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中,从整体、全面上透发出来的思想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一种境界美,是最为集中凝聚地体现着作家的艺术个性的外部特征”。《辞海》中风格的定义是这样的:“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总的来说,风格的定义和构成有宽窄之分。“窄派认为风格仅见于文艺著作,且限于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风格所指无非写作方式。宽派认为:文章之有风格,是普遍性的,不限于文艺,也不限于优秀之作。至于风格的构成,宽派认为诚然主要在于语言表现的特点,但又与作品的题材、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冯世则)。”一部文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风格、文本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互相揉合而成的,“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刘隆惠)。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奔放,有的刚柔并济,有的典雅婉约,有的精炼严谨。一个作家的风格有时自成一

弗米尔的翻译风格

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是目的与功能理论的基础概念,目的论成为该理论的核心。弗米尔是莱斯的学生,也是海德堡大学的翻译教师,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在1976到1977年的一系列讲座中,提出了翻译的普遍理论的框架,随后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1978),成为目的论的基础。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成为目的论的宣言。在书中,他与莱斯提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该把翻译看成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一个目的。 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目的决定一切,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弗米尔把原文只是看作是一种“信息供源”,仅提供翻译委托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或最高标准,译者有权按照翻译目的来取舍其中的信息,是否与原文保持篇际一致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翻译位于两极之间——遵循目标文化的行为与预期,与用目标文化的方式来表达源语文化的特征,这两极间存在多种可能性,忠实于原文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翻译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取决于目标文化的条件,而不是源语文化。委托只是间接依赖源语文化,因为翻译不得不涉及到原文本,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依靠目标文化与源语文本的关系。翻译中使用的很多术语,也需要根据特定的任务来定义,如翻译、释译、改编等。 学习翻译理论的人,都应该熟知翻译“目的论”。应用翻译“目的论”来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与译员培训的论文也很多。翻译“目的论”成为了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让我们继续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来纪念弗米尔博士。

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用-汉语言文学 浅谈对等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在形式、意义及风格上的最切近的对等。翻译也是一种转换。转换是实现翻译对等目的的主要手段。没有对等,就不是翻译。没有转换,就很难实现对等。对等理论是转换翻译法的理论依据,而转换翻译法是动态对等理论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对等论翻译实践 一、引言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研究专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这种转换既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又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犹如一环扣一环的思维过程,分成分析、转换、重建与校验几个阶段。奈达将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方式与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进行了比较,于1986年首次提出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对自己在1964年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的修正,强调的是翻译的交际功能。 奈达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道:“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这正是等效论的起源。后来,我国学者金隐又以《等效翻译探索》为名发表了专论,并指出奈达博士上文中用词之不当,建议以“效果”(effect)代替“反应”(respond)。这样,等效论就在译界中广为流传和引用。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 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 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 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 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 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 符号(sign)。 布勒根据语言工具模式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区分了三种语言功能: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on function)、表达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the appellative function)。他进而提出依据文本主要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张美芳2005:65)。有一些文本明显试图影响读者的观念,一些文本意在产生某种美学效果,另一些则只是传达信息。布勒据此区分出三大文本类型:意动型文本(conative)、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型文本(representative)(周桥2006:81)。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 雅各布逊发展了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提出了语言功能模式。这个模式有六个组成要素:信息、语境、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接触渠道、代码和话语功能。他根据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话语功能分成五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寒暄功能和诗学功能(张美芳2005:67)。 1.2.2译功能翻学派的主要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弗米尔则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最主要的理论: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而曼塔利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

从翻译的可译性谈翻译过程中对文体风格的处理

2009年5月第6卷第5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09Vol.6No.5 引言 所谓“可译性”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言文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让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能够理解。否则即为不可译性。不可译性是外来词中“顽固的、未物化的、未分解的、未被扬弃的”成分。 [1]42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互相 传译的问题,指的是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差异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2]172由于源语言和译入语本身语言特征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译文只可能是无限趋近于原文,而无法做到与原文一模一样。正如奈达在《对等的原则》一文中所说“在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译文的总体影响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 [3]161 正如约翰·卡特福特在谈论可译性限度时曾说过:“事实上,可译性表现为一个渐变体而不是界限分明的二分体。原语的文本或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的可译或绝对的不可译的。 [4]136-143 不可译性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 转化为可译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例证证明了在翻译过程中文体风格的可译性。 一、什么是风格 关于“风格”,当代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重德先生把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 [5]58 。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 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徐有志在杨自俭主编的《语言多学科研究》(上册)一书中将众说纷纭的风格定义从文本角度上分归四大类:一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个人的语言习惯。所谓“莎士比亚的风格”、“鲁迅的风格”即指此。它常常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特有的或首创的语言特点,所以广而言之,它可以指一个作家对常规用法的“变异”。二是指集体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下表现出的类似的语言习惯,诸如“建安风 骨”、“美国式幽默”、“公众讲演风格”、“民谣风格”等。这个定义的重心不在于发话人的个人特点,而在于他们在特定场合表现出的类似特征。三是指有效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以最有效的方式讲适切的话”,如大部分写作教程中所提倡的那种“明白的”或“优雅的”风格。四是单指“好的”文学作品的一种特点,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运用的诸如“庄严”、“华美”、“清丽”、“平淡”等风格。 [6]218 二、风格的可译性 尽管很多人赞同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风格不但可以翻译,而且非译不可。早在1954年,茅盾就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困难的工作。但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既然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的复制出来,那么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世界文学翻译中的许多卓越的范例,就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在我国,像鲁迅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瞿秋白译普希金的《茨闪》和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也证明了艺术创造性的翻译,是完全可能的。”英国诗人兼文学批评家Matthew Arnold(阿诺德)也提出类似的见解,即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风格,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他认为不能把传达原作的风格排斥在“信实”概念之外,并且翻译必须保持语言的自然性。 [7]168 风格之可译,在于它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高健先生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可以译出;不但可以译出,而且能够译好,作到情词相称,不失原旨。”刘宓庆先生把它见诸形,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让我们认识的风格标志。”“大多数风格标志是可以转换的,其中包括形式标志和非形式标志。例如,语域标志、词语标志以及为数不少的文法标志、章法标志及绝大部分修辞标志在双语转换中都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契合。”风格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所以再现原作风格时,不可忽视字、句、章的运用与配合。 [8]195 不可译论者常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译者有自己的风格,因而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作者的风格;二是文字里有双关、谐音、 从翻译的可译性谈翻译过程中对 文体风格的处理 罗润乾,彭军辉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 要:关于文体风格的是否可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卡特福特对可译性分类的基础 上,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同时辅以诗歌、对联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优秀的翻译事例来证阐述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风格的可译性。 关键词:翻译;可译性;风格;定义 131··

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3-18 作者简介:高宏蕊(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 41 - 论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高宏蕊,于红真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东营 257061) 摘 要:从翻译的任务入手指出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风格的必要性,进而从语言学、文体学、文学、文化和哲学几个层面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并探讨了如何处理好原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学风格可译性的限度。 关键词:风格;可译性;限度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41-03 一、风格翻译的必要性 风格总是以语言形式表现在作品中,体现于作品中常用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等。既然风格是普遍存在的,而翻译的基本任务是忠实再现原文,那么译者对原作风格的追求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按忠实原则,译者应尽量抛开自己的风格,使译文紧跟原著,在最大限度内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效果。多人合译的著作,虽常有专人负责统一文风,仍很难做到前后文笔一致。若译者缺乏敬业精神势必会让自己的文字特色取代原著的特色,从而损失原著风格,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惑。 众所周知,风格学早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所考察的范围早已超出母语著作。许多世界名著和名家的风格早已有了多种不同的译本,方便广大异国读者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界和学者讨论、参考、借鉴的对象。这足以说明风格的介绍是文化交流的一项内容,也是翻译的一种任务。同时,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风格的可译性,所需的不过是为其找出理论支持。因此笔者将试图从多个方面提出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二、风格翻译的可能性 1.语言学所提供的理论基础 文学作品是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艺术,语言是其基本材料。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不同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看到的是原文的表层结构,然后他要在头脑中将其转化为深层结构。因为各种语言的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进而他能将原语语言的深层结构转化为译入语语言的深层结构,而反映在译文中的语言是译者将译入语的深层结构转化成了译入语的表层结构。所以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有可能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是相似的(见下图)。因此,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活动, 可以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即再现其神韵。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一般说来,如果这部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译成了另一种语言,那么就可以说,这些语言所负载的风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随之翻译过去。”[1](P125)肖伯纳所说的“意之所到,风格随之”,也正是这个道理。 原文 译者(转换媒介) 译文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图中虚线表示相通的近似转换;实线表示相同的表现形式)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重视语言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认为翻译一般是寻求原文与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强调原文与译文在风格上的对等。 2.文体学所提供的认知前提 风格是作家超出语言“共核”的语言个性。按乔姆斯基的说法,就是“语言运用”的个性;按韩礼德的说法,就是“实际语言行为”的个性。文体学进一步告诉我们,所谓语言风格,实质上是语言运用中不同于常规之处,即所谓的变异。变异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以因语境而异,也可以因作者而不同。变异的形式可以是词汇方面的,也可以是句法、语域、语音等方面的。目前,文体学家们虽然对“常规”的理解还各持己见,说法不一,但把某一语言的“共核”视为一个“常规”,已是大家都认可的。那么,超出“共核”这一范畴的,便可视为变异。这种变异就是某个作家遣词造句的特色。我们只要通过科学的分析,运用文体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可以把语言中的“共核”和“变异”

浅谈我对翻译的认识教案资料

浅谈我对翻译的认识 翻译是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一种语言的文字是语言符号,而附着于这种语言文字之上的非语言符号便是文化。翻译便是将一种文字符号转换为另外一种文字符号的过程,但是翻译不仅仅是要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符号,而且还必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也就是文化内涵,所以只有深刻细致的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讲语言的文化底蕴表达出来。 翻译的分类论述的内容杂而多,包括口译和笔译,口译又包括交替口译、同声传译、耳语传译等等。 翻译按方式来分,有汉语译成外语和外语译成汉语两种。翻译按翻译客体性质或文体分,可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强调文学作品文本的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风格、价值观和思想,再显的是原文作者的精神活动和语言艺术美,这些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故事、叙事文学、散文等;非文学翻译涉及的内容和学科知识十分广泛,强调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知识、事实、事件和信息,再显的是实用性事实、信息的交际性和功能功利。翻译按翻译工具形式来分,可分为:口译和听译、手语翻译、视译和笔译;口译是一种促成分属不同语言的人们有声言语交际活动,口译与笔译相对,按传送方式分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耳语传译;按场合和内容可分为外交口译、技术口译、学术口译、工程谈判口译、会议口译、陪同口译、法庭口译、媒体口译、商务口译、社区口译;按就工作性质而

言,口译可以划分为外事翻译、军事翻译、商贸翻译、医学翻译、联络翻译、会议翻译、法庭翻译、技术翻译、展览翻译、导游翻译、生活翻译等;听译主要针对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短时记忆和简要的笔录进行即时翻译;手语翻译可分为手译、口译和手语手译三种类型。手译是把健听人的口语翻译成聋人手语传达给听力障碍的人。手译一般用在谈话、开会、讲课、新闻联播等场合。口译是把聋人的手语翻译成健听人的口语和书面语。口译一般用在聋人作报告、聋人企业家的业务洽谈、座谈会等场合。手语手译在使用两种不同手语的聋人之间把一种翻译成另一种,如将中国手语翻译成美国手语等;视译是指同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需要注意的是口译、听译、手语翻译和视译均不属于本书探讨的范围。翻译按翻译主体来分,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人机交互翻译,以及网络辅助翻译等;人工翻译主要是指译者借助工具书,利用一定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完成翻译的整个过程;机器翻译,又称自动翻译,就是利用机械(主要是计算机)按一定程序自动进行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它主要是建立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数学等多门学科基础上,可以分为:语料库辅助翻译、读者型机器翻译、作者型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或称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指“译者运用计算机程序部分参与翻译过程度一种翻译策略”它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翻译记忆技术来实现翻译过程,计算机辅助翻译根据辅助工具还可以分为:电子词典翻译和软件辅助翻译等;网络辅助翻译,也称在线翻译,主要是指

论翻译风格的定义及其可译性(1)

英语知识 一、什么是风格 当代关于“风格”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重德先生把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徐有志在杨自俭主编的《语言多学科研究》(上册)一书中将众说纷纭的风格定义从文本角度上分归四大类:一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个人的语言习惯。所谓“莎士比亚的风格”、“鲁迅的风格”即指此。它常常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特有的或首创的语言特点,所以广而言之,它可以指一个作家对常规用法的“变异”。二是指集体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下表现出的类似的语言习惯,诸如“建安风骨”、“美国式幽默”、“公众讲演风格”、“民谣风格”等。这个定义的重心不在于发话人的个人特点,而在于他们在特定场合表现出的类似特征。三是指有效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以最有效的方式讲适切的话”,如大部分写作教程中所提倡的那种“明白的”或“优雅的”风格。四是单指“好的”文学作品的一种特点,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运用的诸如“庄严”、“华美”、“清丽”、“平淡”等风格。 二、风格的可译性 尽管很多人赞同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风格不但可以翻译,而且非译不可。早在1954年,茅盾就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

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困难的工作。但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既然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的复制出来,那么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世界文学翻译中的许多卓越的范例,就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在我国,像鲁迅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瞿秋白译普希金的《茨闪》和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也证明了艺术创造性的翻译,是完全可能的。”英国诗人兼文学批评家Matthew Arnold(阿诺德)也提出类似的见解,即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风格,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他认为不能把传达原作的风格排斥在“信实”概念之外,并且翻译必须保持语言的自然性。 风格之可译,在于它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高健先生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可以译出;不但可以译出,而且能够译好,作到情词相称,不失原旨。”刘宓庆先生把它见诸形,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让我们认识的风格标志。”“大多数风格标志是可以转换的,其中包括形式标志和非形式标志。例如,语域标志、词语标志以及为数不少的文法标志、章法标志及绝大部分修辞标志在双语转换中都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契合。”风格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所以再现原作风格时,不可忽视字、句、章的运用与配合。 不可译论者常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译者有自己的风格,因而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作者的风格;二是文字里有双关、谐音、押韵等特殊结构决不可译。下面本文将用一些实例来证明不可译论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一)幽默故事的翻译 二战后,一艘装备精良的美国军舰趾高气扬地开进英国港

翻译风格浅谈

翻译风格浅谈 ——以《红与黑》译本为例 摘要:风格是一部作品的神韵所在,所以再现原文风格是译者应该也必须追求 的目标。首先,译者应完全把握原作的风格;其次,在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原作 的风格之间,译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以期在“信”的 基础上,达到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一种动态平衡。 关键词:风格再现,《红与黑》,比较研究 一、何谓风格 在《翻译概论》一书中,许钧先生将风格归结为“神”的概念:“‘神’ 在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的笔下,又往往可与如下的说法联系在一起:精神、神韵、味、原旨、意义、气势、风格等等”1。每一位作家的叙述风格都不尽相同,如梅里美的明快流畅,巴尔扎克的气势恢宏。这些风格构成了作家的独特 印记,也是读者辨识他们的标杆。 译界的各个译者对风格的体会和把握见仁见智。翻译界前辈钱钟书先生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 就算得入于‘化境’。”2这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风味”,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风格。 傅雷在《致林以亮论翻译书》中提到了“原文的风格”,他对林以亮说:“你不在原文的风格上体会,译文一定是象淡水一样。而风格的传达,除了句 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3这就是为什么傅雷这么要求自己:“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翻译。”4一位负责任的译者,唯有在完全把握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才能称得上对原作的尊重,才 有可能延续原作的生命。 许渊冲在风格重现上强调“再创造论”,他认为再创造的译文可以传达原作的风格,使人像读原作一样得到美感享受。在许老先生看来,翻译风格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在“形似”的译文和原文内容有所冲突时,翻译只能舍“形似”而取“神似”,这一点与傅雷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举了一个例子,《约翰?克里斯朵夫》文中有一句:“Il marchait sur le monde.”鲁迅译为:“他踏着全世界直立着。”傅雷译成:“他顶天立地地在世界上走着。”许渊冲认为,鲁迅的风格就是“形似”,傅雷风格则是“神似”。关于如何评判两者孰更符合原作风格,许渊冲自问:“哪种更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更能使人愉快?或者说,假如罗曼?罗兰是中国人,他会怎么说呢?”5这样一来,傅雷的译文 1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7页 2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3许钧著:《翻译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86页 4许钧著:《关于风格再现——傅雷先生译文风格得失谈》,《南外学报》1986年第2期 5许渊冲著:《再创作与翻译风格》,《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5月第22卷第3期

文学翻译中的风格视角探析

文学翻译中的风格视角探析 摘要: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审美意识、艺术情趣、艺术素养和语言特质构成的艺术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再现出原文所蕴含的各种风格价值。本文从文学风格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的可译性,并指出风格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文学风格; 翻译; 可译性 Abstract:style of literary work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essence of work and the comprehensive taste in self-cultivatio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language steering ability.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ability of literary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yle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indispensibl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Key words: style of literary work;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 翻译是跨语际交际行为,文学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风格再现是翻译的难点问题。再现原作的风格,首先要认知和欣赏其风格。语言是风格的主要载体,它体现作者特有的写作方式。翻译风格的传递关键在于能够在转换不同语言符号的同时风格的重要性要求译者必须尽可能再现原作的风格。

教案7:风格与翻译

Style and Translation 风格与翻译 1. What is style? According to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style is "the characteristic manner of expression in prose or verse; how a particular writer says things. The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style involves examination of a writer's choice of words, his figures of speech, the devices (rhetorical and otherwise), the shape of sentences (whether they be loose or periodic), the shape of paragraphs--indeed, of every conceivable aspect of his language and the way in which he uses it." --J. A. Cuddon, 1979 Style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every piece of writing, the outcome of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and his emotions at the moment, and no single paragraph can be put together without revealing in some degree the nature of its author. --Theodore Savory, 1957 Style is the man himself. -- de Buffon “风格即是本人。”——布封(法国) The word style has several senses: it refers to a writer's habitual way or peculiar way of using language, or the prevalent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of a certain perod, or the characteristic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of a certain type of writing. It may also mean grace or elegance in writing, as in "He has no style." ——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According to formality, the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Frozen Style (庄严的语体) Formal Style (正式的语体) Consultative Style (商议性语体) Casual Style (随意的语体) Intimate Style (亲密的语体) -- Martin Joos: The Five Clocks 2. 什么是翻译风格? What is translation style? “翻译风格,又称…译文风格?(有时亦指…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体体现为译者选择题材的口味、所遵循的翻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 【摘要】小说风格除了受不同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和作家流派的影响外,还受作者观察、感受生活的独特角度和方式、独特的叙述技巧和手法的影响。不同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因此在译作中忠实地表现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对风格理解的差异,所以在作品风格是否可译性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针锋相对的分歧,即“可译”与“不可译”之争。 【关键词】中英小说;风格;翻译 一、“风格”可译的理论依据 风格是否可译呢?回答是肯定的。风格不但是可译的,而且风格的翻译对于文学翻译而言,还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风格是客观存在的,是具体可感的并具有现实、具体的内容,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东西。这是业已公认的事实,所以也就自然排除了风格的神秘性和缥缈性。“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每个民族都希望把别的民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品译介过来,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或供阅读欣赏,陶冶性情;或供创作借鉴,推陈出新;或供批评研究,对比反思。这就是要译出风格的重要意义。” 其次,茅盾先生曾经指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

生强烈的感情。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恰当地再现出来。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因此,翻译可以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再现其神韵。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一般说来,如果这部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译成了另一种语言,那么就可以说,这些语言所负载的风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随之翻译过去。 最后,中西方风格相同或相似的作家的大量例证为风格翻译提供了事实依据。梁宗岱先生曾把李白和歌德这两个生活年代和地域相距如此遥远的作家进行比较,认为无论是对抒情诗的观念,还是创作手法,歌德的诗都与我国旧诗非常接近,而他与李白尤其相似的地方“一是他们的艺术手腕,一是他们的宇宙意识”。这里的“艺术手腕”即创作风格。奚永吉先生将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这对身处异时、异地的伟大作家相比较,认为“两者在其本身的心理形式、精神世界乃至创作风格上存在着某种同构对应之处”。他们都运用了反证、双关、人物性格语言等相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研究不同译家对《红楼梦》与莎剧的翻译,却发现“文笔虽异,其

中英小说风格翻译问题浅谈

内容摘要:【摘要】小说风格除了受不同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和作家流派的影响外,还受作者观察、感受生活的独特角度和方式、独特的叙述技巧和手法的影响。不同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因此在译作中忠实地表现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对风格理解的差异,所以在作品风格是否可译性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针锋相对的分歧,即“可译”与“不可译”之争。 【摘要】小说风格除了受不同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和作家流派的影响外,还受作者观察、感受生活的独特角度和方式、独特的叙述技巧和手法的影响。不同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因此在译作中忠实地表现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对风格理解的差异,所以在作品风格是否可译性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针锋相对的分歧,即“可译”与“不可译”之争。 【关键词】中英小说;风格;翻译 风格是否可译呢?回答是肯定的。风格不但是可译的,而且风格的翻译对于文学翻译而言,还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风格是客观存在的,是具体可感的并具有现实、具体的内容,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东西。这是业已公认的事实,所以也就自然排除了风格的神秘性和缥缈性。“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每个民族都希望把别的民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品译介过来,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学宝库,或供阅读欣赏,陶冶性情;或供创作借鉴,推陈出新;或供批评研究,对比反思。这就是要译出风格的重要意义。” 其次,茅盾先生曾经指出,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恰当地再现出来。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不同,但其深层结构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通的。因此,翻译可以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再现其神韵。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一般说来,如果这部文学作品的语言准确无误地译成了另一种语言,那么就可以说,这些语言所负载的风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随之翻译过去。 最后,中西方风格相同或相似的作家的大量例证为风格翻译提供了事实依据。梁宗岱先生曾把李白和歌德这两个生活年代和地域相距如此遥远的作家进行比较,认为无论是对抒情诗的观念,还是创作手法,歌德的诗都与我国旧诗非常接近,而他与李白尤其相似的地方“一是他们的艺术手腕,一是他们的宇宙意识”。这里的“艺术手腕”即创作风格。奚永吉先生将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这对身处异时、异地的伟大作家相比较,认为“两者在其本身的心理形式、精神世界乃至创作风格上存在着某种同构对应之处”。他们都运用了反证、双关、人物性格语言等相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研究不同译家对《红楼梦》与莎剧的翻译,却发现“文笔虽异,其致无二”。 二、“风格”可译的实践证明 风格可译不仅理论上存在可能,更被中外译者的翻译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译作中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味”、“气”、“韵”等各种风格之美者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部成功的译作都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神韵和风格。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培根的论说文ofstudies以其略带古风而文词练达的风格受到读者喜爱,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又何尝不是这样,“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的写作特点:简约、典雅,又具睿智和风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