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通假字活用的词语古今异义词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通假字活用的词语古今异义词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通假字活用的词语古今异义词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通假字活用的词语古今异义词

————————————————————————————————作者:————————————————————————————————日期: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A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2)衣食所安(养)

B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3)犹得备晨炊(准备)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2)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毕(1)毕力平险(尽)(2)群响毕绝(全部)

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2)薄暮冥冥(迫近)

C长(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2)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3)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4)死者长已矣(永远)(5)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2)帝感其诚(诚心)(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出(1)方其出海门(发、起)(2)出则方叔、召虎(在边疆打仗)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4)计将安出(产生)

从(1)木兰从军(参加)(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顺从)(4)便舍船,从口入(沿着,顺着)

D大(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观,雄伟)(2)又一大儿醒(年纪大)(3)定伯曰"大善"(很,非常)当(1)木兰当户织(对)(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正在……的时候)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当)(4)锐不可当(抵挡)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4)得道者多助(仁政)(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3)崔九堂前几度闻(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E日(1)不知日之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太阳)(2)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3)于是与亮

情好日密(一天天)

F凡(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2)凡三往(总共)

方(1)方七百里(见方)(2)方以长(长方形)(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2)一时齐发(发出)(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分(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2)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4)忠陛下之职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G顾(1)顾野有麦场(看)(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更(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3)更相庆(互相)

(4)更上一层楼(再、又)(5)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1)君子固穷(安于)(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4)汝心之固(顽固)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广(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宽广)(2)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扩大)

苟(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2)及鲁肃过寻阳(到)(3)人恒(过犯过失)(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H号(1)阴风怒号(呼啸)(2)号为张楚(定国号)(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和(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鸿(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鸟名)

患(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2)无冻馁之患(忧患)(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环(1)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3)环滁皆山也(环绕)

惠(1)大王加惠(恩惠)(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J极(1)南极潇湘(到)(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1)而山不加增(更加)(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1)立有间(一会儿)(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见(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3)见往事也(知道)

借(1)每假借于人(借)(2)愿借子杀之(依靠)(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1)春和景明(日光)(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1)出郭相扶将(扶持)(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4)将非鬼也(或许)(5)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6)则命一上将(将军)

具(1)未曾识书具(用品)(2)各具情态(具备)(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居(1)面山而居(居住)(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1)举大计,亦死(发动)(2)举头望明月(抬头)(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6)董生举进士(参加)绝(1)群响毕绝(停,没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1)林尽水源(尽头)(2)尽善尽美(达到顶点)(3)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4)利尽南海(全部取得)(5)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1)横无际涯(边际)(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2)颓然就醉(接近)

K苦(1)何苦而不平(愁)(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开(1)连月不开(放晴)(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L临(1)临溪而渔(来到)(2)执策而临之(面对)(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4)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居高视下)

M名(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2)名之者谁(命名)(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5)何忧令名不彰耶?(名声,名望)

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头)(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N能(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够)(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技能)

Q强(1)凶强侠气(强悍)(2)赏赐百千强(有余)(3)不可强以仕(勉强)

(4)慕义强仁(力行)(5)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6)项为之强(通“僵”,僵硬)情;(1)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

请(1)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2)曹刿请见(请求)(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且(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2)且焉置土石(况且)(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1)一狼径去(离开)(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R若(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S善(1)岂爱人之善(专长)(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3)罗敷善蚕桑(擅长)少(1)少时(一会儿)(2)意少舒(稍微)(3)饮少辄醉(不多)(4)陈涉少时(年轻)J' 舍(1)屋舍俨然(房屋)(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3)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

食(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2)食不饱,力不足(吃)(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释(1)心凝神释(得到解脱)(2)释担而立(放下)

虽(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2)老妪力虽衰(虽然)

胜(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2)使于秦(出使)(3)使子为使(使者)

是(1)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2)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这)

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件)(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T通(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5)整个(通计一舟)

W亡(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

谓(1)谓为信然(说)(2)谓先主曰(对)(3)太守谓谁(是)(4)予谓莲(认为)

(5)舍人相谓曰(商量)(6)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7)太守自谓也(命名)

闻(1)余闻之也久(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X鲜(1)芳草鲜美(鲜艳)(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2)向无此例(向来,从来)

信(1)谓为信然(确实)(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修(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罪,道歉)

(3)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致意)

秀(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1)寻向所志(寻找)(2)寻病终(不久)

许(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3)杂然相许(赞同)(4)高可二黍许(左右)效(1)恐托付不效(成效)(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下(1)忽然抚尺一下(量词)(2)欲买舟而下(顺水而下)(3)不耻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

Y一(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2)吏呼一何怒(多么)(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益(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

遗(1)得遗金一饼(丢失)(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 业(1)若业为吾所有(已经)(2)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3)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

与(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根据)(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1)船背稍夷(平)(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

已(1)骨已尽矣(已经)(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2)寒暑易节(交换)

意(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2)宾客意少舒(心情)(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主旨,中心)(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应(1)桓侯不应(答应,理睬)(2)急应河阳役(应征)(3)杀之以应陈胜(响应)

有(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

Z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坐(1)但坐观罗敷(因为(2)众宾团坐(坐下)

作(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4)一豉作气(振作)(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点)

至(1)寡助之至(极点)(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到)(3)礼愈至(周到)D

志(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志趣)(2)寻向所志(记号)(3)不志其大(立志)

诸(1)其西南诸峰(许多)(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自(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如果,假如)(2)有朋自远方来(从)

通假字

1、七年级七上: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童趣》)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山市》)尊君在不“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坐”通“座”(《口技》)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2、八年级八上: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与(ju)”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阙”通“缺” (《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3、九年级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去守边。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将军身被肩执锐“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公输盘》)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活用的词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

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情记趣》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名词作动词,抽打)《闲情记趣》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骑:动词作名词,指骑马的人。这里指骑马的侦察兵)《使至塞上》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作动词,指尽兴)《五柳先生传》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意为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公输》

7、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矣。(怪:形容词作动词,意为以……为怪)《陈涉世家》

8、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功:名词作动词,意为论功劳)《陈涉世家》

9、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0、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动用,渗湿或沾湿。)《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

11、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动用,认为……奇异)《始得西山宴游记》

1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始得西山宴游记》

1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形容词作名词,青山)《始得西山宴游记》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1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动用,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6、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动用,取别号)《醉翁亭记》

1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酿:名词动用,用酿泉水)《醉翁亭记》

1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名词动用,宴请宾客)《醉翁亭记》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动用,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劳、饿、空乏、拂乱:使动用法,使……苦、劳、饿、空乏、拂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动用,送食物)《观刈麦》

22、宜枉驾顾之(驾:动词作名词,指车、马)《隆中对》

2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隆中对》

2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25、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冠:名词作动词,为第一)《上枢密韩太尉书》

26、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辱:意动用法,“以……为辱)《上枢密韩太尉书》

27、且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志:名词作动词,立志)《上枢密韩太尉书》

古今异义词

1—2册

句子词古义今义出处

居十日,扁鹊复见居经过房子,居住《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见拜见进见看到《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跑步行《扁鹊见蔡桓公》

几欲先走《口技》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石豪吏》

当是时是这表示肯定的判断《口技》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索寻找要,取《扁鹊见蔡桓公》

过故人庄过拜访,访问

过经过,走过《过故人庄》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逮及,赶得上捕,捉《为学》

属之鄙有二僧鄙边境低下《为学》

吾数年欲买舟而下买雇购买《为学》

西属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去距离到,往《为学》

旦辞爷娘去,幕宿黄河边离开到往《木兰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爷父亲祖父《木兰诗》

愿为市鞍马市购买市场《木兰诗》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强壮,强大《木兰诗》

次北固山下次停泊,第二《次北固山下》

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指食物味道好《挑花源记》

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子女专指男子的配偶《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挑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断绝来往隔开,不连接《挑花源记》

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挑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不充足,不满,不够《挑花源记》

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这样《挑花源记》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神情庄重《挑花源记》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但是《口技》《记承天寺夜游》

3——4册

句子词古义今义出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虽然(常与“但是”搭配)《三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短少与长相对《春望》

句子词古义今义出处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以为把这作为认为《五柳先生传》楚王闻之,谓左右左右身边跟随的人①表示方位②表示估计《晏子故事》

叶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晏子故事》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即使这样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公输》

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即使虽然,表转折《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所以用什么(方法)来因果连词《公输》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请敬辞请《公输》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固绝对坚固《公输》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歉感谢《唐睢不辱使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逃跑死亡《陈涉世家》会天大严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会适逢,恰巧遇到。聚合《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间暗使间隔《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往往到处经常《陈涉世家》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怜怜爱;爱戴。可怜;怜悯《陈涉世家》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或有人或许;也许《陈涉世家》句子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出处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时)表示承接《始得西山宴游记》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穷穷尽贫穷《始得西山宴游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丝弦乐器蚕丝《醉翁亭记》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委放弃委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去离开到,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这表示判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限制疆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指父母和内外亲属指与自己家庭有婚姻

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任用送出,交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荐举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表现出征,征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了解比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箪食,一豆羹豆古代盛肉或其它食品的器皿豆类名称《鱼我所欲》

是不可以已乎是这今常作判断词同上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至也就接近,趋向今常作副词或连词《隆中对》

孤不度德量力孤我常表“孤独”之意同上

此诚不可与争锋诚确实常作“真诚”、“诚实”之意同上

遂用猖蹶猖蹶一再失败凶猛而放肆同上

5—6册

句子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出处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秋时指四季中的秋季《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指商店开始营业同上

引喻失义义适宜,恰当正义,意义同上

陟罚臧否否恶,坏,批评表示否定同上

此先帝所以兴隆也所以……的原因常与“因为”搭配,表示因果关系同上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现指品质低劣同上

猥自枉屈猥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同上

庶竭驽钝庶希望,期望众多同上

晓畅军事晓畅精通,熟练通顺同上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痛恨痛心遗憾十分憎恨同上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感谢同上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私偏袒和私心照顾私情同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平民用布做的衣服同上

先帝知臣谨慎谨慎严谨而慎重小心慎重同上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涕眼泪鼻涕同上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现指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监狱同上

情实情感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见识短浅指品质低劣同上

十年春,齐师伐我师军队今常指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同上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同上

可以复合词,可以凭借能愿动词,可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第二次表示动作重复同上

5—6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间隔、空隙,不连接同上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党地方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现为一个政治组织《上枢密韩太尉书》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里古代居民区名现为方位词,与“外”相对《上枢密韩太尉书》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门人弟子现无此义同上

游交往现常指游历、游览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大也池护城河现指水塘同上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向从前、以前现常指动作的方向同上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行走《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叩问趋快步走、奔跑趋向同上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再两次又一次同上

初一全册的文言文总结(完美版)

文言文阅读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有关文言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重点实词,虚词 初一上学期: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 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故事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 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 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 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通假字:无 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儿 女 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文言特殊句式:1.省略句。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在"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即"(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之意。 2.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 3.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5、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口技》 16、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初中古文通假字总结

一、通假字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童”是“同”的假借字。《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字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

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愉快《论语》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论语〉》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加“有”字《论语〉》 10、《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11、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伤仲永》

2013中考语文之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2013中考语文之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jì)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口技》:满坐寂然“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cuò)通“措”,放置 《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三峡》:略无阙处“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 《寓言四则》: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1-6册文言文重点通假字汇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初 中 古 文 通 假 字

初中古文通假字 1、说 yuè通“悦”,高兴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2)宣王说之《滥竽充数》 (3)公输盘不说《公输》 (4)秦王不说《唐睢不辱使命》2、女 rǔ通“汝”,你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3、知 zhǐ通“智”,明智;智慧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4、厌yàn 通“餍”,满足 学而不厌《论语·述而》5、还xuán 通“旋”,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6、汤tàng 通“烫”,用热水焐 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7、齐jǐ通“剂”,药剂 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8、止 zhǐ通“只”,只有 (1)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狼》 (2)技止此耳《黔之驴》 (3)止午、未、申三时《西湖游记二》9、亡wú通“无”,没有 (1)日知其所亡《乐羊子妻》(2)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3)最喜小儿亡赖《清平乐·村居》

10、屏 bǐng 通“摒”,放弃;扔掉 屏弃而不用《为学》 11、帖 tiē通“贴”,粘 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12、火 huǒ通“伙”,同伴 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13、尔ěr 通“耳”,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14、争 zěn 通“怎”,怎么样 争渡,争渡《如梦令》 15、见 xiàn 通“现”,出现 (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2)下见小潭《小石潭记》 (3)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才美不外见(表现)《马说》 16、竦 sǒng 通“耸”,耸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17、阙 quē通“缺”,中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18、阙 quē通“缺”,过失,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19、反 fǎn 通“返”,往返;返回 (1)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0、强 jiāng 通“僵”,僵硬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21、道 dǎo 通“导”,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 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 (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 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 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 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 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 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

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 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 四、词类活用 (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五、文言句式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句、判断句)(2)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所似何”)(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 (5)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项为之强 (jiāng)通“僵”《童趣》僵硬 2.不亦说乎 (yua)通“悦”《〈论语〉十则》高兴 3.诲女知之乎 (rǔ)同“汝”《〈论语〉十则》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zhì)通“智”《〈论语〉十则》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 (xiàn)通“现”《西江月》出现 6.一切乌有 (wū)同“无”《山市》没有 7.裁如星点 (cái)同“才”《山市》仅仅 8.尊君在不 (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与现代汉语的“否”同义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pān)通“攀”《伤仲永》牵 10.贤于材人远矣 (cái)通“才”《伤仲永》才能 11.对镜帖花环 (tiē)通“贴”《木兰诗》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y?)通“耶”《孙权劝学》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 (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聪明 14.满坐寂然 (zu?)通“座”《口技》在座的人 15.止有剩骨 (zhǐ)通“只”《狼》只有 16.便要还家 “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yǒu)同“又”《核舟记》加上 18.诎右臂支船 (qū)通“屈”《核舟记》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fǔ)通“父”《核舟记》古时候对男子的尊称 20.左手倚一衡木 (h?ng)同“横”《核舟记》与“竖”相对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jiǎn)通“拣”《核舟记》挑选 22.选贤与能

(jǔ)通“举”《大道之行也》选拔 23.矜、寡、孤、独 (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丧失妻子的男人24.荡胸生曾云 (c?ng)《望岳》通“层”一层层 25.略无阙处 (quē)通“缺”《三峡》空缺 26.蝉则千转不穷 (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婉转发声27.窥谷忘反 (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返回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通“饲”《马说》喂养 29.才美不外见 (xiàn)通“现”《马说》显露,表现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cái)通“才”《马说》才能 31.其真无马邪 (y?)通“耶”《马说》语气词相当于“吗”32.四支僵劲不能动 (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肢体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p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穿 34.百废具兴 (jù)通“俱”《岳阳楼记》都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zhǔ)通“嘱”《岳阳楼记》叮嘱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xiū)同“馐”《行路难》美味的食物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zhí)同“值”《行路难》抵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zh?)通“谪”《陈涉世家》强迫 39.为天下唱 (chàng)通“倡”《陈涉世家》倡导 40.固以怪之矣 (yǐ)通“已”《陈涉世家》已经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pī)通“披”《陈涉世家》穿 42.故不错意也 (cu?)通“措”《唐睢不辱使命》放置 43.仓鹰击于地上 (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青色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则》 3、女 同“汝” 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论语〉则》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9、扳 通“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10、材 通“才” 才能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帖 通“贴 粘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2、火 通“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13、邪 通“耶” 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4、知 通“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5、为 通“谓” 说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6、涂 通“途” 道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17、止 通“只”

只 止有剩骨 《狼》 18、坐 通“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9、要 通“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20、具 通“俱” 详细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21、诎 通“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22、甫 通“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5、有 同“又” 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6、与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2、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狼》 13、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望岳》 20、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马说》 24、才美不外见“见”(xiàn) 通“现”《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26、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人教版xx 文言通假字整理 七年级语文通假字 1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 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高兴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通“智”,聪明的 4诲xx乎!《论语》女”通“ x你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没有 6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7 两则: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世说新语》“不”通“否”,表疑问 8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扳”通“攀”。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通“贴” 10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火”通“伙” 1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2《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座位 13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八年级语文通假字 1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2 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3 詘右臂支船《核舟记》詘通屈,弯曲。 4 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xxxx。 5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通举选拔

6 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矝”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7荡胸生xx°《xx》xx层 8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中断 9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观潮》“文”通“纹”,画上纹彩 10 余挐一xx《xx 看雪》挐通桡撑船 11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 12 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13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显露 14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养 15 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呢、吗 16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才能 1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四肢) 18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穿着) 19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小石潭记》“见”通“现”,出现 20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21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嘱咐 九年级语文通假字 1 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適”通“谪” 2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通“倡”,首发 3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已经

课标教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课标教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 《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七年级(上册)文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下册)文言通假字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 通“贴”《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孙权劝学》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5、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6、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文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册)文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马说》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译:不也高兴吗?) 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 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 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译:城市隐隐约约的罢了。) 9、太丘舍去(去:古“离开”,今“从甲地到乙地”。译:太丘便不顾他而走了。) 10、与人期行(期:古“约定”,今作日前或量词。译:同人家相约出行。) 11、相委而去(委:古“舍弃”,今“委派,委员”。译: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1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古“相比”,今“设计,打算,模仿”。译: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3、门外戏(戏:古“玩耍”,今“戏剧,杂技”。译:正在门外玩耍。) 14、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作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作自己的孩子们。译: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15、暮而果大亡其财(亡:古“丢失”,今“灭亡,死亡”。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16、其邻人之父亦云(云:古“说”,今“云朵”。译:隔壁的老人也这样说。) 17、死者十九(十九:古“绝大部分”,今作数词。译:十个中有九个人战死了。) 18、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此”,今为判断词。译: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19、或以钱币乞之(或:古“有的”,代词。今“或许”。译:有的还用钱币求仲永写诗。) 2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译:诗的文采和说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21、卷卷有爷名(爷:古“父亲”,今“祖父”。译: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2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作副词,今作转折连词。译:只听到黄河的激流水声。) 23、出郭相扶将(郭:古“外城”,今仅用作姓氏。译:互相搀扶着走出外城来迎接。) 24、双兔傍地走(走:古“跑”,今“行走”。译:雌雄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 2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等。治:古“研究”,今“治理”。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作学位。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26、但当涉猎(但:古“只”,今“但是”。译:只不过应该广泛浏览。)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但是”。译:只听屏风内敲了一下醒木。)

常见通假字大全

常见通假字大全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杓:同“勺”;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明月兮佩宝璐。”“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名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汉亦留之以相当。”“坦墙周庭,以当南日”“曹军不能抵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西安8月14日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汤(t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j)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口技》: 满坐寂然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cu)通措,放置《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 《三峡》: 略无阙处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寓言四则》: 辑以羽翠辑通缉,连缀 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 此何遽不为福乎遽通讵,岂《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