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张学良和杨宇霆权力之争 张学良吸毒与杨有关

历史趣谈:张学良和杨宇霆权力之争 张学良吸毒与杨有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学良和杨宇霆权力之争张学良吸毒与杨有关

导语:据《时代商报》报道:在《苏家屯文史资料》第六辑上,刊载了一篇赵吉春老人的回忆,题目是《杨宇霆在张学良戒烟问题上大作文章》,里面谈到

据《时代商报》报道:在《苏家屯文史资料》第六辑上,刊载了一篇赵吉春老人的回忆,题目是《杨宇霆在张学良戒烟问题上大作文章》,里面谈到,1928年春,杨宇霆向张学良推荐了一个据说能帮张学良戒烟的人,名叫马天池(马扬武)。此人吹嘘说他从日本学了高明的戒烟方法,只要注射几支“戒烟针”,就可戒除烟瘾。刚一开始,果有“神效”,甚至完全可以不吸鸦片了,但随之麻烦也来了,鸦片是戒了,却离不开“戒烟针”了,每天得注射好多针,“甚至把整个后背全扎得青来紫去。”这才明白,所谓“戒烟针”,原来是比鸦片毒性更大的吗啡。这可倒好,戒了烟瘾,却染上毒瘾,张学良的身子更虚弱了。

每次注射时,马天池都在张学良的卧室里注射,但也经常到张学良的办公室去,如果张学良在,就问需要不需要注射,如果张学良不在,就和赵吉春等人搭讪,“边看桌上的材料、文件”。赵吉春说:“我们内差以他是医官地位,身份比我们高,不在意这种事。”有一次,马天池正在翻看,张学良突然回来了,发现了这一情况。第二天,就把马天池辞退了。最后,赵吉春老人总结说:“从这些蛛丝马迹上,完全可以看出,杨宇霆无时不施用各种手段监视、暗算着张学良将军。”

关于此事,也有不同说法。学者汤纪涛在《张学良将军两临上海的经过》一文中说,马天池不是张学良辞退的,而是“逃之夭夭”了。张学良这才产生怀疑,拿去化验,这才发现是吗啡!

这么说来,杨宇霆似乎对张学良染上毒瘾,难逃干系。本来,若真能帮助张学良戒烟,纵使杨宇霆摆出一副父辈的架子,也无可厚非。

生活常识分享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 张友坤与张学良合影 作者:黄滢 人物简介 张友坤,1938年4月出生于河南洛阳。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将军秘书。转业后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法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代表作有《张学良画传》。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 “那是张学良在拱手致谢呢。”见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盯着墙上的照片,张友坤连忙解释起来。“1998年,我去夏威夷拜访少帅,赠送他一本我撰写的《张学良年谱》。我说:‘大陆的老百姓都很想念您,都希望您能回大陆老家看看。’张学良听后拱手说:‘谢谢他们!’”

因为与张学良关系密切并时有相关著作问世,很多人猜测张友坤是张学良的亲戚。对此,张友坤连连摆手,“没有的事。”他说:“我年轻时就很佩服张学良将军,对于他发动的西安事变特感兴趣。后来我有幸给吕正操将军(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当秘书,在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看过不少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录。根据周总理生前指示,要撰写《西安事变简史》,吕老曾是撰写该史的领导者之一。我是在他的鼓励支持下才走上研究张学良、东北军和西安事变之路的。”1990年张友坤转业后,到社科院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曾任“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和西安事变研究中心顾问。 研究了半辈子张学良,张友坤始终有一块心病——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所藏的一批“最权威”张学良口述资料一直无缘问世。2009年,他与胡玉海、王海晨等,应当代中国出版社邀请,参与主编、整理《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下文称《口述历史》),经过多年的工作,不久前终于系统出版。张友坤也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 环球人物杂志:张学良口述史的版本很多,这一部《口述历史》与其它版本有何不同之处? 张友坤: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主要形成于86岁至99岁之间。这套《口述历史》出版前,有过录音的张学良访谈不下10次,但真正属于有计划、有准备、较为系统的访谈,并制作成文本或影像资料的,有以下4种:由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录音,我整理加工的《海峡两岸大披露——张学良口述历史》;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日本NHK电视台采访张学良之后,根据录像带转成文稿的书籍《日本昭和史的最后证人——张学良》;张学良的忘年交郭冠英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这4种版本都是张学良谈亲身经历,大同小异。 而“毅荻书斋”存藏的这批资料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采访时间长、次数多、内容丰富、有协约,并经过他本人审定。自1991年12月17日至1993年8月3日,前后共采访60次,共采得录音带145盘。内容达100多万字,涉及1100多个人物。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就被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直到1991年,才首次被允许离开台湾赴美探亲。“天下口述史第一校”哥伦比亚大学及时捕捉到这一机会,迅速成立了采访和整理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专门小组。担任采访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女学者张之丙及胞姐张之宇。 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为避免有些讲述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张学良特意规定要等到2002年再将这些内容公开,没想到他于2001年仙逝,因此这些资料的出版只能一拖再拖。 环球人物杂志:两位学者采访张学良时,他的状态如何,说话是否完全没有顾忌了? 张友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在地域的改变和“自由度”的提高,张学良对敏感问题谈得越来越多。一是在史实方面,他把许多历史的空白点补上了,许多模糊之处澄清了,许多“成说”否定了;二是在心理方面,他自揭自短,将自己丑陋的一面,包括他父亲的、家族

爱国将领-杨虎城_小学六年级作文1100字

爱国将领-杨虎城 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人,幼名长久,乡人称杨大娃,亦曾自称呼尘。 杨虎城出身贫寒,父亲杨怀福是一位农村木匠。1908年5月被仇家陷害致死,一家生活几近绝境。辛亥革命爆发杨参加革命队伍,反抗清政府的统治,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树起护旗帜号召讨伐北洋军阀杨辛参加了陕西省的于石任、井勿幕为首的靖国军。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陕西仅有杨虎城一人送挽联并于5月1日在耀县举行孙中山追悼会 ,会上慷慨陈词:"革命的旗帜永远不会倒!" 1926年吴佩孚任刘镇华为甘剿匪总司令。刘镇华带领10万大军向潼关出发,兵临西安城下,所到之处庐舍尽毁。5月15日西安被围,杨虎城部为配合全国革命的形势发展,推戴李虎臣为总司令自任副司令誓死守卫西安。守城自4月6日始战况惨烈仅守城军民饿死超过5万人,但终于以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吴佩孚的频频失败于11月23 日止。历时8个月。 ----解围后所以军民遗骨。埋葬于城内新辟的革命公园杨将军主持万革命大公祭,他所挽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素,怨满三秦".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痛苦。 ----1930年部队进驻陕西后,除任17路军总指挥,西安妥靖公署等军职外,兼任陕西政府主席。他任职期间重视教育,曾聘请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担任要职,并选派思想进步的青年出国留 学。在故乡蒲城,杨兴办了中山中学和勿幕图书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1931年9 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入侵中过而蒋界石却不顾民族安危

鼓吹"攮外凶必先安内" 的政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1933年 3 月杨虎城将军在河北当 面见蒋界石请求抗战遭到蒋训骂。眼看民族就要灭亡大好河山沦于敌人的手而蒋界石却于19 36年12 月24 日亲自来陕西令杨虎城与张学良围剿红军,张杨二人即使哭谏都无济于事,深感民 族危亡在即,虽然有兵谏逼蒋抗日。逆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凌晨发动了西安事变蒋 世石在临潼骊山一石缝中被搜山的士兵发现……。. ---- 西安事变成功以后,张杨二人深明大义邀请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共商相关事亦,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筑成了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钢铁长城。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界石背信弃义囚禁了张学良逼杨出国考察,杨将军在国外亦不顾个人安危,宣传抗日的救国思想,并于1937年11月毅然回国抗日。抵达香港时,即被特务控制 .从此被反动派囚禁。 1949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内战连连失败。蒋介石宣告下野。李宗仁以代总统的身份接受中共和谈条件,下令重庆市长杨森释放杨虎城。而杨森却通知了毛仁凤去浙江江溪口请示幕后主使蒋界石!遭蒋严词拒绝。 ----1945 年8月间,蒋逃台湾后,又撤返重庆亲自支持西南特区的大破坏,并指使毛仁凤残忍的杀害了杨虎城将军和夫人谢保贞及儿子杨拯中、秘书宋绮云夫妇和两个尚不满10的孩子……。

近代史人物资料

此资料仅供参考 慈禧,林则徐,吴佩孚,段祺瑞,徐向前,陈毅,林彪,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毛泽东 曾国藩-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清朝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思想——明用孔孟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 ?组建湘军?大战太平军?攻占南京?追剿捻军?主办洋务? 天津教案 (1)按阶级立场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曾国藩是有过的,而且这个过很大,因为曾国藩在打倒太平天国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曾国藩的过失或者罪责是延续了封建社会,延续了满族人主政的清朝。 (2)从国家利益而言,他是功不可没的大功臣;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大了军事力量,影响了后来的知识分子;例外,曾国藩的文才 也很出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财富;如果不是因为乱世,也许他会成为

一个像鲁迅一样的文人让人永远记住;但他用他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影响了整个中国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李鸿章大家自己查查我就不总结了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

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类

2012道里区通识培训总结 一、教育叙事研究包括哪些类型? 广义的叙事研究可以分为“调查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调查研究)、“行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和“虚构的叙事研究”。 调查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调查研究)是对“他人事件”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教育历史事件与现实中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考证或调查研究。具体包括“教育历史”考证研究、“教育新闻”调查研究。 行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行动”进行研究,包括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自传研究等等。 “虚构”的叙事研究是对教育小说与教育戏剧、教育电影与教育电视、教育故事与教育寓言等“虚构故事”进行研究。 叙事研究严格来说只有两类:第一类是真实事件的研究;第二类是虚构故事的研究。如果将第一类真实事件的叙事研究再分裂为“调查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的叙事研究”,叙事研究就可以显示为三类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行动的叙事研究和虚构的叙事研究。 二、 李叔同教育思想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 李希贵教育改革的三个主张行动的叙事研究 自学辅导对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影响的行动研究虚构的叙事研究 行动叙事的三要素:“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结果与讨论” 三、 我认为“小学阶段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浅谈小学阶段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一、选题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是一个具有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特征的世纪。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正推行素质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一批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要造就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使受教育者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书海中捕捉各类有用知识,并掌握一定获取、分析、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大大提高,孤陋寡闻、知识贫乏者将难以立足于未来社会。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积累和选择已发生了新的变化。据《南方都市报》2006年11月21日报道,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0%的学生每周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只有1~5小时,37.7%的学生每年阅读课外书不超过5本,7.7%的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学生不阅读课外书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兴趣”和“没有时间”。同时,随着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关于张学良的评价 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张学良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张学良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不仅从危 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50年之久。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在今天看来,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比如,在学生时代,他参加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民害民,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作;1928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发动东北易帜;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9 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中国“再造统一”;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坚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这些都说明了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他真正是一个爱国将领,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

杨虎城

杨虎城 百科名片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号虎臣。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世凯军。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因与张学良发动“双十二事变”,后被蒋介石迫害致死。 中文名:杨虎城别名:杨忠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陕西蒲城出生日期:1893年11月26日逝世日期:1949年9月6日职业:爱国名将 目录[隐藏] 人物简介 相关事件 轶事典故 历史评价 人物简介 相关事件 轶事典故 历史评价 爱国将领杨虎城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杨虎城将军,幼名长久,曾用名(音忠),号虎城,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父亲杨怀福,母亲孙一莲,以农业为主,家境贫寒。他仅读过两年私塾,便为人佣工。一九0八年,杨父怀福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使杨更加仇视清廷,他便联络贫苦农民,抗御暴政。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一九一七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一九二四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过

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一 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 如皋蒋文祥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令人不能不想起中国由十年内战走向一致抗日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更不能不想起虽未亲身参加抗日战争,但却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将军。 本文拟就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做些研究,以此作为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杀父之仇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张学良是东北草莽英雄张作霖的长子。张作霖出身绿林,靠结帮拉杆子起家,人称“马胡子”。1916年任奉天督军,以后成为“满州王”,一度曾任北洋政府元首,是奉系军阀的首领。1928年张作霖在日本侵略者一手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死,年轻的张学良继父业于危难之中,抚三军于大丧之后,成为主政东北的最高统治者。杀父之仇在“未至而立,即负方面”的张学良心中深深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张学良后来不止一次说到“我恨日本!”[1] “我恨日本军阀!”[2] “可以说我自己的整个毁灭是出于日本,我父亲被杀,我自己的家庭整个毁掉了,我的财产一切都没有了。” [3] “我对日本非常不满,家仇国难集于一身,同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4] 张学良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我同父亲可以说有特别的父子关系。我生下来时,父亲头一次打了胜仗,换句话说,我父亲就是因为这个起来的。”[5] “我很迷信,总感觉父亲与我有特殊关系……父亲很喜欢我,父亲之死使我非常难过。我现在的生日(6月1日)是假的,我不能过生日,因为这会使我想起父亲。”“最初我不知道父亲被炸死,部下仅告诉我是负伤,所以我晚了几天才回家。如果当时告诉我真相,我会立即赶回去。我一点都不怕日本军,如果他们在杀死我父亲之后再杀死我,我相信一定会有比我更厉害的‘张学良’出现……”[6] 当时为父奔丧的张学良剃去长发化装成士兵混在闷罐车中,躲过了日本人的沿途检查返回到沈阳家中。张学良拿了父亲的图章,模仿父亲的字体,以父亲的名义把东北的事情都安置好了,才宣布了老帅的死讯,公开为父发丧。 日本关东军当时不知虚实,未敢轻举妄动。日本政府派外交元老、大帅老友林权助为吊唁专使来沈阳致祭。林权助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老手,有名的中国通,曾在中国做过多年的公使,而且同张作霖有一定的私交。日本派这样一号人物来作吊唁专使,实际上是想用拉拢的手段,来鼓动刚刚继承父业的张学良维持与南京政权相对立的局面,妄图诱使东北集团成为一个在日本人控制之下的独立王国,以实现其分化中国、控制中国的阴谋。 林权助向张学良正式提出阻挠东北集团与南京政权合作的问题。林权助说:“我是承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之命来正式提出这个问题的。日本政府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满蒙是日本付出过重大牺牲而后得有特殊权益的地方,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它是大和民族的生命线;它的命运,日本不能不时时刻刻的关心。如今专以排斥外国势力为名的国民革命军的势力已经席卷华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到满蒙,并且我们听说,张学良将军有随时换上青天白日旗和他们同流合污的意图,我们对此特别关切,请张将军将你的意见告诉我们。”

教育研究方法题目&答案

二、单选 1.行动研究要求在具体的教育研究情境中展开,这体现了教育研究的【】 A.真实性B.创新性C.生态性D.反思性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比较研究B.描述研究C.实验研究D.历史研究 3.注重教育理论工作者、实验工作者和教育行政领导的精诚合作的研究是【】 A.叙事研究B.比较研究C.技术研究D.行动研究 4.以下哪个不属于教育研究的原则【】 A.客观性原则B.继承性原则C.创新性原则D.实践性原则 5.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理论服务还是为实践服务,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行动研究、应用研究和【】 A.事实研究B.历史研究C.比较研究D.描述研究 6.在自然环境中,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对事物的看法,从中提取出研究假设,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的调查方法是【】 A.定量研究B.叙事研究C.比较研究D.定性研究 7.研究者实现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订假设的研究方法是【】 A.定量研究B.叙事研究C.比较研究D.定性研究 8.依据早先在X时间内所获取的信息,对某一现象将在Y时间内发生作出预测的知识叫做【】 A.描述性知识B.预测性知识C.改进性知识D.推测性知识 9.能有效促进个体发展,有效提升和改进教育教学效果的知识是指【】 A.描述性知识B.预测性知识C.改进性知识D.推测性知识 10.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需要为研究课题,通过规范化的研究程序的出研究成果,改进学校工作的研究活动叫做【】 A.行动研究B.校本研究C.叙事研究D.比较研究 11.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的研究方法叫做【】 A.行动研究B.校本研究C.叙事研究D.比较研究 12.通过对教师生活故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内隐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观念,使人们从故事中体验、思考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的研究是指【】 A.行动研究B.校本研究C.叙事研究D.比较研究 1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教育研究工作的保证,其中关系到研究目的能否真正实现的是【】 A.客观性原则B.继承性原则C.创新性原则D.实践性原则 14.教育研究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意义是【】 A.是发展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B.有助于教育知识的拓展 C.能够用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D.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15.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教育研究【】 A 直觉观察时期 B 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D.多样化时期 16.教育研究形成独立学科是在【】 A.18世纪B.19世纪C.20世纪D.21世纪 17.下列不属于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的是【】 A.演绎B.类比C.分析D.测量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 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 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此话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然而其后续做法却又让人看到了其真诚痛苦之处。“学生爱国无罪,如果有学生冲进来,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此般委屈求全,内心苦痛无人能解,足见其心胸宽广和对人民的爱护。 提到张学良,我还是不想避讳其风流韵事。我认为,一个男子能吸引如此多女子为其倾心,足显其魅力所在。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能反映其少年功成,才华非同一般。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引佳人倾心反倒不正常了。可以说,他一生功大于过,赞扬多于贬斥,我们还是应该以民族英雄的角度来对待他。

杨虎城陵园导游讲解词 (全)

杨虎城陵园导游讲解词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我姓邰,是杨虎城陵园的一名讲解员。欢迎大家参观杨虎城将军陵园,我们陵园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的为您服务,希望大家对我的讲解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祝愿大家在这里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 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陵园建于长安区韦曲街办1公里处,背依少陵原,北与杜公祠毗邻,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墓的形制庄严,封土周围皆砌青砖。1936年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将军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西安事变”,对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起了推动作用。1949年杨虎城将军与儿子杨拯中在重庆被害,1950年迁葬于此。 陵墓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杨将军墓,左右为夫人谢葆贞、儿子杨拯中墓。下层为秘书宋绮云夫妇与孩子小萝卜头,副官阎继明、张醒民的陵墓。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1998年病逝后也归葬于此。 陵园经过多次整修增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大门宏伟、庄严,横额有“一九四九年”字样,取将军遇难之年;有“一九五七年”,取陵园大门建成之时,由原陕西省省长赵寿山书写的“杨虎城将军陵园”七个金字。 进陵园门,迎面斜坡上用白玉镶嵌的“千古功臣”4个大字映人眼帘。仰头可见碑亭。抬级而上蹬54级石阶,就到了碑亭。“碑亭”内正中树四方石碑一通,正面刻的是1981年12月12日由叶剑英元帅

所写的“杨虎城烈士陵园”7个大字。背面刻着1984年由赵朴初书写的:1949年12月IO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杨虎城将军家属的吊唁电。 再上蹬72级台阶,过南北窄而东西长的坪地就到了墓区,整个墓区呈“品”字形排列,在一片苍苍柏林的东端,有烈士宋绮云夫妇和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陵墓,西端有杨将军副官间继明和张醒民烈士的陵墓。由此处向北上19级台阶就是杨虎城将军及其夫人谢葆贞和次子拯中、幼女的寝陵。陵墓建在一块坪地上,并列有三陵,从西向东,分别是:“烈士杨拯中之墓”、“烈士谢葆贞之墓(8岁的杨拯贵与母合葬)”和“革命先烈杨虎城之墓”。杨虎城将军墓,周长约30余米,碑楼高约5米,上面精雕有人物、花卉、动物,高大宏伟,加上郁郁葱葱柏树环绕,墓周格外显得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 向南下80级石阶就是“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纪念馆是一个“四合头”的小院,别致清雅的花草树木,为纪念室增色不少。展室是集声、光、电等实物,来展出烈士的生平事迹。分为东西两展厅。共分为九个部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展厅参观瞻仰烈士生平事迹。本展馆分为东西两个展厅,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东展厅,它分为四个部分。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中国正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整个国家千疮百孔;身处灾难的陕西人民也遭受着同样的苦难,反抗十分激烈。杨虎城就生长在这个充满矛盾,动荡不安的时代。 第一部分:投身革命初建功勋。

张学良读后感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 恐怕周总理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活了100多岁如何如何,呵呵,这是小事,说说权当玩笑了。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无非两件事,一是918,二是西安事变。 918事变,无需多说,传统上我们都说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不许抵抗的密电,但是最

近几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蒋介石没有发这样的电报,不抵抗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其实,无论有没有蒋的密电,张学良在这件事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是必须承认的。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是怎么处理918的呢?他有抵抗有反击吗?他面对侵略的态度是什么? 不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丝毫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所以说,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 西安事变,也是传统说法和新派说法互相冲突。新派说法的种种。但是我想这些用种种猜测质疑张学良将军的人,把张学良看的过于复杂了。其实我看各种张学良的事迹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

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叙事研究法

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叙事研究法 来源:虎林实验高级中学发表日期: 2013/11/5 7:17:51 收藏到:内容摘要: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 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提倡向“解释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叙事研究转向”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职业生活的研究存在交叉之处,由此产生了整合各方面的研究以推动职业研究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科学研究中关注实践的叙事研究方式,并运用到了职业研究中,教师的职业叙事也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教育叙事研究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小学教师以往所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与“教师成为研究者”“科研兴校”的期待相距甚远。尤其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工作者深刻感受到了滞后的教学实践和先进的课改理念之间的差距。因此,要真正改进教师日常教学生活,那种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受到的效果进行反思的教育叙事研究成为能够为教师掌握的有效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构建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平民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1930年10月11

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九一八事变大家都熟悉,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但是,让我们设身处地为少帅想想: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仅仅靠东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战吗?绥芬河、诺门坎与苏俄军事对抗的失败,很明显是前车之鉴。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网友,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说这些,并不是给张学良洗清罪名。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至于有的朋友说西安事变同共产国际有关,仅仅是传言,从能找到的史料看,没有任何依据。相反,共产国际事先根本不知道事变的消息,所以,事变后才有塔斯社关于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汉奸的策划等等说法。我个人以为,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至于杨

观杨虎城陵园有感

观杨虎城陵园有感 杨虎城将军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虎臣。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世凯军。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因与张学良发动“双十二事变”,后被蒋介石迫害致死。 杨虎城陵园没有一般烈士陵园所具有的气派、庄严和肃穆,这座陵园朴素、简陋而静寂。座落在乡村小镇上,摘掉炫耀的面具,一切都那么自然。这座小镇,应是杨虎城将军曾经指点江山,惩恶扬善的地方。如今,魂归故里,落叶归根,但小镇并未因杨虎城将军的赫赫声名而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一个不爱宣扬的人,生长在一片不爱宣扬的土地上,并使这不爱宣扬源远流长。 走进陵园,一座朴素的纪念碑拔地而起,一副巨字挽联悬挂左右——“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纪念碑前并没有太多的鲜花相伴,依旧那么朴素。旁边有几棵枫树,在秋的召唤下,已如鲜血般红润。或许是生长在烈士之侧的原因吧,那红看上去格外夺目。那是血的写照,那是烈士的英魂。纪念碑前,我们深深鞠躬,心如铁般沉重。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尽

管有关西安事变内幕的许多说法或当事人回忆已陆续见诸报刊和书籍。但宋子文的亲笔日记,因其不是为发表而写,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 爱国将领,为国共联合抗日做出了贡献。却因蒋介石背信弃义,于1937年4月被迫辞职,6月又被迫出洋考察。后在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指使的特务用利刃杀害于戴公祠。 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一九一七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一九二四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过前辈和同时代许多人的地方。他特别伟大处,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陵园坐落山间。“曲径通幽处”,弯弯曲曲的小路将我们带到了杨将军及其妻子儿女长眠的地方。坟头开满了不同种类的花,大大小小。秋来了,但花儿依然那么灿烂。再深深地鞠上一躬,杨将军,您看到了吗?坟头右侧是展览馆,黑白的照片,朴素的文字,记录了杨将军

叙事研究行动研究

叙事研究行动研究 一、叙事研究 现在,诸如此类的培训,多是以教师的听讲为主的,教师对这样的培训仅仅接受者,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其实和学生们传统的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来学习是一样的。所以,与其仅仅重复的学习一些单纯的理论性的知识,而不去多练习,也就是不多增强操作性的技能是不行的。所以,教师们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增强对身边教学事件的敏感性。通过研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老师便能够找到教学中的突破点。 1.教学方法。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是这样的:给学生表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例题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最后在通过所谓的课后题来完成教学,这就是一堂数学课。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课堂教给学生。那么,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为他们创造一个问题解决的情境,或者是一个真实的情境都会是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方法。老师应采用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的激发起来,那么学生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 2.教学情境。怎样使学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极大的热情,这就要看老师的情境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趣味”,是不是能够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快乐舒适的气氛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显然,这方面的知识是老师们所急需的。如果老师们将自己的这些教学情况用叙事的方式记载下来,在同事之间,或者是其他的同行之间来实行研究,传播,得到的会是双倍的甚至是多倍的知识。例如,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就是将自己的很多课程做成视频的方式,用以成为教师们的教学资源,教师们通过对这些视频的研究,得到教学理念的精髓,甚至能够将这种教学方式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3.师生关系。在教师的叙事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关于课堂中师生关系处理的问题。在新课改的新理念的引导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主体主导论还是双主体论抑或者是互为主体论,都是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论的一个挑战。例如,看过一个老师的文章,文中处处流露出了老师的疑问:一堂拼音课,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她们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积极讨论”,积极做着有意思的事情,不过,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时候却是一塌糊涂。这样的课堂中准确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学生和老师怎样才能实现和谐,就是我们老师们要在这样的叙事中所要研究与发现的。另外,师生关系的处理又涉及到了一个教学管理的方面。传统的课堂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更多的教师意识到师生关系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但是苦于没有章法可循。既不能想以前那样与学生成为永久的敌人,又不能盲目的进入廉价的“亲昵师生关系”的怪圈。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保护自尊心的内在需要,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更更需要认真地加以保护。苏霍姆林斯基将自尊心看成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马卡连柯认为尊重学生是教育经验的全部本质.”。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情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知道而减少,我认为这主要是教师们不会处理课堂中的事件的原因。我们强调平等的关系,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同事或者当成自己来看待。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讲怎样实行改变,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有了成功的案例,教师们就有了我们所谓的“例题”,进而对这样的教学事件实行分析,实战的应用,教学管理肯定会有一个提升。 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在教学中、为了教学问题,教师自己所实行的。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表明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我认为也就是教师实行自我行动研究的过程。 1.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设备、教师自身的素质等因素都会成为这种差异的原

行动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与解剖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研究。行动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其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行动研究有参与性和反思性的特点,通过参与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探究,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不断地提升。 Action research is a systematic, reflective inquiry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directly by teachers for the problems in their teaching to carry out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ction research need a series of steps to complete, the goal i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own teaching, causes the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Has 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reflectiv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action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constantly reflect on and explore, education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to constantly improve. 一、不知研究什么 A, don't know the what 1.对行动研究的概念一知半解 1. A little knowledge about the concept of action research 一些教师不知何为“行动研究”,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或理论铺垫,便草草着手研究。还有一些教师将行动研究等同于经验总结,或将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等混淆起来,以致开展的研究不伦不类。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中小学教师与教研员、高校专家合作,就算是行动研究。 Some teachers don't know what is "action research", the lack of relevant knowledge or theory foreshadowing, he hastily set about research. Some action research for teachers will equate to experience, or the action research and case research, school-based research, narrative research, such as confused, so that the study is neither fish nor fowl. What's more, experts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research staff, college cooperation, even the action research. 2.教学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2. Lack of sensitivity to identif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可能影响其教学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行动研究的课题,比如: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教案、课堂实施分析,教师提问分析,教师课堂评价及错误纠正行为分析,课堂话轮分析,课堂活动分析,外语学习动机分析,外语学习策略分析等。但一些教师缺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现不了问题,或对客观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或不能抱着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以至于开展行动研究时不知研究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