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12食用菌栽培实验指导

讲稿-12食用菌栽培实验指导
讲稿-12食用菌栽培实验指导

实验一母种培养基配制(4 学时)

一、实验目的掌握固化培养基的配制,学会棉塞的制作方法。分析有天然原料与无天然原料培养基在配制过程中的不同。

二、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制备马铃薯滤液;融化琼脂;培养基的分装;棉塞的制作。

三、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

天平、称量纸、牛角匙、精密pH 试纸、量筒、刻度搪瓷杯、试管、三角瓶、漏斗、漏斗架、玻璃棒、烧杯、试管架、铁丝筐、剪刀、棉花、线绳、牛皮纸、皮筋、纱布、电炉、菜刀、菜板、小铝锅等;马铃薯、葡萄糖或蔗糖、麸皮、琼脂、水。

四、实验方法

1、配方(PDA):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5~20g,自来水1000ml, pH自然。

2、制作方法

1)制滤液:马铃薯去皮和芽眼,切成0.5mm粗的长条,称取200g放入锅中,加水

1000ml, 将其煮沸后再文火煮20min。用双层纱布过滤,滤液用水定容至1000ml。

2)化琼脂:将滤液加热至即将沸腾时加入琼脂,不断搅拌(控制火力不要使培养基溢出或烧焦)。琼脂完全融化后加入剩余原料,并使其溶解(用热水不足水量)。

3)分装:通过漏斗装置,趁热将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装量约占试管高度的1/4(分装三角瓶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管口或瓶口不要沾染培养基。

4)制棉塞:棉花以白色长绒的不脱脂棉花为宜。根据试管口大小取棉花,将其卷成棉塞,最好外包一层纱布。将棉塞塞入试管口。棉塞长度约6~7cm,塞入试管2/3。要求外表光滑,外包的纱布无皱折,松紧适宜等。

5)包扎:管口堵入棉塞后7 或9 支试管扎一捆,棉塞部分用牛皮纸包扎。在包装纸上标明培养基名称,制备组别和姓名、日期等。

五、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培养基配制过程,并回答分装的技术要求有哪些?

实验二母种的转管与组织分离(2 学时)

一、实验目的清楚无菌操作要点,熟练操作母种转管、组织分离技术。能正确分析自己的接种结

果。

二、基本技能训练内容接种环境的处理;母种的转管;组织分离。

三、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接种环、火柴、尖头镊、酒精棉球、大镊子、

75%酒精、标签纸等;空白斜面培养基、平菇母种、平菇子实体等。

四、实验方法

1、接种环境的处理

超净工作台的消毒,用消毒液擦拭台面后放置接种所需物品,开启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灯,照射20min 后使用。

2、母种的转管

1)手及菌种管的消毒

用肥皂洗手,再用75%酒精棉球擦手和菌种管表面,在酒精灯焰上略烧试管外的棉塞后,

立即将菌种管放入超净工作台内。

2)转管酒精棉球擦拭接种环。左手持菌种管和斜面管,两支试管口对齐于火焰上方。右手持接种环,并将其在灯焰上干热灭菌,用小指及无名指拔掉棉塞,使棉塞底部朝外。接种环冷却后伸入菌种管内取略豆粒大带有培养基的菌种块,迅速移人斜面培养基的中部,菌丝朝上。然后,将棉塞在火焰上烧一下,立即塞入试管口,旋紧棉塞。

接种环不要触碰管口及管壁。接种后的试管应立即贴标签,注明菌种名称及接种日期,再进行适温培养。

3、组织分离法此法是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菌丝萌发快,分离所得的菌种在培养基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保持原菌种的优良性状。

1)种菇消毒

在接种箱内,用镊子夹着燃烧的酒精棉球迅速擦拭菇体。

2)取接组织将菇体撕开,用无菌尖头镊在柄盖交界处取绿豆粒大组织,放入斜面培养基

上。迅速塞上棉塞。

4、母种的培养

将斜面朝下斜置叠放于瓷盘中,放于培养箱中适温培养。2~3 天后每天都要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及时挑拣污染试管(出现粘膜或杂色)。

5、注意事项

1)分离的母种一定纯化后再做出菇试验。

2)纯化菌丝长至斜面1/2 时,挑尖丝转管,培养成再生母种。出菇试验将再生母种扩成原种、栽培种,使其出菇。看产量、质量、形态、长势、抗性如何,鉴定为优质菌种后,才可供生产使用。

3)控制菌龄菌丝即将长满斜面(一般7~10 天)终止培养。分别用于菌种保藏或繁衍原种。

五、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转管接种和组织分离过程,分析接种成败的原因。

实验三原种、栽培种的培养基制备(4 学时)

一、实验目的能制作适宜培养料,独立完成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二、基本技能训练内容

培养料的配制;菌种瓶及菌种袋的分装。

三、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

高压灭菌锅、菌种瓶、棉塞、打孔棒、菌种袋;材料木屑、麸皮、蔗糖、石灰粉、过磷酸钙、母种、原种等。

四、实验方法

1、配方与培养料配制

1)颗粒培养基(麦粒、玉米粒等)

配方:粮食粒98.5%,石膏粉1%,碳酸钙0.5%。

配制:将洗净的粮食粒洗净,用1%石灰水泡胀,文火煮沸15~20min (熟而不烂,勿破皮),捞出晾至无明水后拌入余料。原种多使用颗粒培养基。

2)棉籽壳麦麸培养基

配方:木屑87%,麦麸10%,白糖1%,石灰1%,过磷酸钙1%。

配制:将木屑、麦麸、石灰混合为主料,余料溶解于少量水后浇入主料中。边加清水边

翻拌至含水量达60%~65%(紧握料的指缝中有水泌出而不下滴)。

2、分装

原种培养基装入菌种瓶(或其他大口瓶),装量约占瓶高的1/2(非颗粒培养基可装至瓶肩,用锥形棒打一料孔),瓶口擦净,堵棉塞后外包牛皮纸或双层报纸。

栽培种培养基一般装入聚丙烯菌种袋,上端套颈圈后如同瓶口包扎法。两端开口的菌种袋可将两端扎活结。要求装地外紧内松,培养料需紧贴瓶壁或袋壁。松散的培养料会导致菌丝断裂及影响对养分、水分的吸收。

3、培养基的灭菌原种与栽培种培养基的容器大、装量多,应增加灭菌压力及灭菌时间。高压

蒸汽灭菌,

一般在152kpa压力(1.5kg/cm2)、温度约128.1C条件下,保持灭菌时间1~2h。若用常压灭菌,需保持最高温度10h 左右,闷1 天或1 晚。

五、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分析母种、原种、栽培种培养料配方不同的原因。

实验四原种与栽培种的接种与培养(2 学时)

一、实验目的能用无菌操作法准确进行原种、栽培种的接种。并通过培养观察,分析自己的接种

结果。

二、基本技能训练内容

原种的接种;栽培种的接种。接种环境的处理;母种的转管;组织分离。

三、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超净工作台、接种耙、大镊子、酒精灯、火柴、酒精棉球、标签、消毒药品等;高压灭菌后的菌袋。

四、实验方法两菌种的生产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接种时取接的菌种不一样。

1、接种:灭菌后的原种及栽培种培养基及时运送至无菌环境中,待料温降至约30C, 进行抢温接种。

1 )接原种

用接种耙取蚕豆大母种(连同培养基),放于瓶中培养料的孔口处(1 支母种约接5~8瓶原种)。斜面尖端及原来的母种块勿接入。

2)接栽培种用大镊子、接种铲或接种匙取枣大原种,放于瓶或袋中料面上(若两端扎活结的菌种袋,每端都要接入原种)。1 瓶原种约接60瓶或25袋栽培种。去弃表面老化菌丝及老种块。堵棉塞或用线绳扎袋口。贴标签,注明菌种名称和接种日期。

2、培养

1 )接种后,将种瓶(袋)置于适温下培养。菌种瓶初放时,应直立于床架上,当菌丝吃料后,再将其横放。菌种袋根据气温可单层或多层叠放。隔4~5 天转动或调换位置,以利于受温一致,并避免培养料水分的沉积。

2)常检查:及时去除出现杂色、粘液及菌种死亡的瓶或袋。

3)逐渐降温:当菌丝长至料深的1/2时,降温2~3C,以免料温升高,并有壮丝作用。

4)注意菌龄:原种约30~40 天、栽培种约20~30 天菌丝长满,再继续培养7~10 天是使用的最好菌龄。

五、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实验五平菇代料栽培管理技术(8 学时)、实验目的

能制作优质发酵料,快速正确的进行袋栽。正确处理发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二、基本技能训练内容

制作发酵料;袋栽;排袋发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察和管理。

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方案1

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方案1 《食用菌培训技术》培训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培训期限 1、招生对象:具有初中或相当初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 2、培训期限:20天。 二、培训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概念与分类。 2、重点掌握平菇、香菇、银耳、黑木耳、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 3、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有食用菌栽培专业技能。 2、具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 3、具有食用菌管理技术和收获贮藏的技术技能。 4、具有食用菌加工技术技能。 三、教学要求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平菇、香菇、银耳、黑木耳、杏鲍菇、白灵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熟悉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间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方法,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四、教学计划安排

1、总课时:120课时 2、理论知识课时数:60课时。 3、技能操作课时数:60课时。 五、培训计划表 课时分配表 理论知识部分实验部分 总课总课内容内容时时 6 6 食用菌基础知识平菇栽培 10 6 菌种的制作香菇栽培 4 6 平菇栽培技术食用菌母钟培养基配制 1 4 6 香菇栽培技术母钟无菌操作 4 6 灵芝栽培技术银耳栽培 4 6 鸡腿菇栽培技术黑木耳栽培 4 6 银耳栽培技术杏鲍菇栽培 4 6 黑木耳栽培技术原种制作 4 6 杏鲍菇栽培技术原种接种(无菌操作) 4 6 金针菇栽培技术白灵菇栽培 4 白灵菇栽培技术 4 食用菌病虫害及防治 4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与加工 60 60 合计 总课时:120课时 六、教学内容

食用菌栽培学复习资料全

《食用菌栽培》复习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 食用菌:一切可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大型真菌。食用菌具有食用、药用价值的食品,具有降解农作物的下脚料,转变成美味的蛋白质,具有变废为宝、促进良性生态循环的功能。。 菌种:指来源于单一的菌体,在形态、生理、遗传上一致,并能体现该种特性的菌丝培养物。(或:人工培育的,在一定基质上的,用以扩大繁殖的,纯的菌丝体) 孢子:真菌的繁殖单位,功能如同植物种子。有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类。 子实体:子实体是高等真菌的产孢结构,由已组织化了的菌丝体组成。子实体是人们食用的部分。 生活史:食用菌的生活史是从孢子萌发经菌丝体到第二代孢子的整个发育过程。 低温型品系:在低温下形成原基和产生子实体的品系,如金针菇等。 中温型品系:在中温下(常温15~27℃)形成原基和形成子实体的品系。 高温型品系:在高温下(常指25~30℃)形成原基和生长子实体的品系。 生物学效率:又称生物转化率,指食用菌的鲜重同产出该产量鲜菇(耳)所用培养料干料的重量百分比。或生物转化率%=(食用菌的鲜重/所用培养料干料重量)% 同宗配合:在高等真菌的发育中,同一菌丝细胞通过自体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的现象,又称自交可孕,如草菇。它相当于刚等植物的“雌雄同株”的性配现象。 异宗结合:由不同的孢子萌发的菌丝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的现象,称异宗结合。如: 组织分离法:是指食用菌的子实体、菌核或菌索上取一部分组织,使其在培养基上萌发而获得食用菌纯菌丝体的方法。 质配:两条可亲和的即可互相交配的单核菌丝,在接触细胞壁发生溶解,使两性的细胞原生质(包括细胞核)进行融合,但不进行核配的性行为。次生菌丝体就是由初生菌丝细胞质配后形成的。 核配:性细胞的细胞核的结合过程。核配通常发生在特殊的细胞(担子或子囊细胞)中。 原基:子实体的原始体,是菌丝体发育到生殖阶段所形成的胚胎组织。原基进一步发育,即成为子实体。 减数分裂: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其中的一次细胞分裂使染色体减半。 常压灭菌:即在一个蒸汽压力下(温度为100℃)的灭菌法。常压灭菌时间一般为8-10h.。高压灭菌:在0.1mpa 的压力下,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1-1.5h. 巴氏灭菌:采用培养料的发酵,使料温加热到62℃-70℃的温度, 30分钟后,便可杀死不耐高温的微生物营养细胞的方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的,故名巴氏灭菌法。)在双胞蘑菇栽培中,该法多用于堆肥的后发酵(或称二次发酵,室内发酵)上,以达到消灭病虫害,改善理化状态和提高堆肥营养利用率的目的。 锁状联合:担子菌的双核细胞进行特殊分裂而在菌丝上出现的一种锁状结构。 木腐菌:引起木材腐熟的真菌。很多食用菌,如银耳目的银耳和木耳,伞菌目的香菇和侧耳,多孔菌目的猴头和灰树花等均属木腐菌 变温结实性:子实体分化必须要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刺激才能完成的食用菌种类,称~。温差幅度越大越好,一般在8~10℃。如香菇、平菇等。 恒温结实性:具有保持恒温形成子实体的结实习性,这类食用菌称~。 液体菌种:食用菌经深层发酵培养出来的大量菌丝球用来作繁殖的材料就是~

食用菌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病害及预防 摘要 从制种、代料栽培、段木栽培和子实体培养几个方面阐述了危害食用菌的常见病害。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用菌;病害;预防 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菌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是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近年来代料栽培食用菌发展尤为迅速,但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危害日益严重,制约着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详述了食用菌栽培的主要病害,为食用菌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食用菌病害主要发生情况 1.1制种和发菌期主要病害 食用菌制种和发菌期常见病害见表1,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根霉、木霉、 青霉、曲霉,有时链孢霉也产生较大的危害。 表1食用菌制种和发菌期常见病害 1.2代料栽培病害 平菇、金针菇、香菇大多用袋栽,常见病害见表2,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根霉、木霉和曲霉;草菇、蘑菇虽用床栽,但栽培面积不大,发生在菇床上的病害以小球菌核菌、葡萄枝孢霉和木霉危害最严重(表3)

1.3段木栽培病害 我国栎木资源比较丰富,适于银耳、木耳、香菇的栽培,以木耳栽培居多,香菇次之,银耳也有一定数量的栽培。发生在木耳、香菇、银耳上的木腐菌同食用菌竞争空间和养料,抑制或寄生在食用菌菌丝体上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是栓菌、裂褶菌、炭团菌、革盖菌和肉座菌等(表4)。 1.4子实体病害 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食用菌子实体上易形成定型症状的病害(表5)。

.冬季食用菌病害的主要表现 1.1 双孢菇:主要表现为幼菇萎蔫死亡,发育迟缓,菌盖菌柄比例失调,菇蕾发生量小甚至不出菇,有的发生僵菇,菌盖部分有褐色斑点等。 1.2 平菇:主要表现为幼菇萎蔫、发黄或者死亡,菌柄色暗、变长并呈弯曲状,有的子实体整朵“攥拳”,菌褶全部外翻、呈恐怖状,有的菌盖上布满菌刺、如同人类的粉刺状,有如同花菜状或蜂窝状、子实体没有分化,有的料面发粘,有的甚至发出腐臭味,菇棚内霉味偏重。 1.3 金针菇:菇体长短不齐,整体呈水渍状,菌盖布有不规则褐色斑点,黄色菌株菌柄下部严重变色,或基部有菌丝状白毛物。 1.4 香菇:菌盖菌柄比例失调,菌盖色泽变为偏黄、偏浅、没有正常色泽,畸形菇比例增加,长速缓慢或极慢,有的菌肉松软,有的腐味很重、甚者腐烂。 1.5 杏鲍菇:大面积发生“白疙瘩”,出菇细长,菌柄几度弯曲,菇体表面粗糙不平,菇体发软,无生机感。 1.6 姬菇:菌柄呈水渍状,菌盖很薄、几无光泽,表面凸起物较多,菌盖有暗褐色斑点异味较重。 1.7 柳松菇:菌盖很薄、很脆、了无生气,鳞片过多,菌柄过细,色泽偏重,菌柄基部有菌丝状白色毛毛,甚者菇体偏软,有一种类似发霉的异味。 1.8 真姬菇:长短不齐,菌盖花纹显示杂乱无章、处于非正常状态,菌柄色泽呈水渍状灰暗,商品状态较差,有的发出较重异味,甚至有腐烂现象。 1.9 白玉菇:失去正常的原白色、呈暗白色、严重者呈水渍状,子实体长短不齐,菌盖上有 密集的小疙瘩,有的发出浓重的腐臭味。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2017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131003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课程总学时:64 讲课:56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原理是高等工业学校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还通过实验学时,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原理、设计方法和系统稳定性的一般规律 2.具有设计闭环控制系统的初步能力; 3.了解典型控制系统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的一般知识,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稳定的工作原理、简化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系统校正、非线性分析等。 3.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实验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计算机辅助学习:提醒学生使用matlab软件,要求学生使用VB编写程序来完成某些计算和绘制。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信号变换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系统校正、非线性计算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每个学生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通过实验环节,学生应掌握典型系统的频率特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设施农业栽培专门化方向课程,是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及生产技术,并能利用其原理对生产技术进行实践及革新。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及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生产的基础知识,能够对食用菌进行分类识别,熟练掌握食用菌的菌种生产技术,并能根据播种期与生产量,确定出合适的各级菌种的生产时间与制种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制订食用菌生产计划,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食用菌菌种的概念,能够分辨出各食用菌种类。 (2)掌握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3)掌握食用菌生产中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4)熟悉平菇、香菇、木耳、双抱菇、鸡腿菇、金针菇等主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栽培关键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交融渐进式教学方式,把知识的传授融人到技能训练中,实现“教、学、做三合一”,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在做的过程中引入社会上的新技术和新技能,再通过各小情境的学习、知识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使传统知识与新技术相呼应。 (2)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实习实训等参与食用菌生产全过程,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材编写建议 (1)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行业专家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参照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相应职业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应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通过现场指导、参观调研、技

食用菌栽培教学计划

食用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食用菌产业具有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产业特点,其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记载的不少于850种,著名的有1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已超过60种,有一定生产规模的30种左右,除了已商业性栽培的常见菇类,如平菇、香菇、金针菇、滑菇、银耳、黑木耳、猴头菇等的生产得到巩固外,各种新开发或新引进的珍稀食用菌,如姬松茸、真姬菇、杏鲍菇、灵芝、阿魏菇、白灵菇、茶薪菇、杨树菇、大球盖菇等也引起各地菇农的重视,成为继常见品种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栽培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地完善成熟,我区的下岗职工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使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次培训的人员大多是有一定食用菌基础的职工,因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地把食用菌栽培的技术进行推广,使广大下岗职工快速脱贫致富,推动我区食用菌事业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黄毅教授38年的研究成果,全书讲述了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知识,讲解了食用菌类的基础知识、制种方法,详尽地讲述了香菇、蘑菇、秀珍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滑菇、黑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蘑、灵芝及竹荪等15种商业性较强的食用菌栽培步骤、操作要点,以及食用菌的保鲜加工、病虫害防治方法。 教材内容主要分基础篇、制种篇、栽培篇、保鲜与加工篇、病虫

害防治篇,共计二十四章,73节。具体包括:绪论、第一章大型真菌的形态与发育;第二章大型真菌的生态;第三章食用菌的生理;第四章菌种类型、制种设备与菌种场布局;第五章菌种培养基的制备;第六章灭菌与消毒;第七章菌种的分离、提纯、扩大、培养与保存;第八章香菇栽培;第九章蘑菇栽培;第十章平菇栽培;第十一章秀珍菇栽培;第十二章金针菇栽培;第十三章杏鲍菇栽培;第十四章白灵菇栽培;第十五章茶薪菇栽培;第十六章滑菇栽培;第十七章黑木耳栽培;第十八章银耳栽培;第十九章草菇栽培;第二十章鸡腿蘑栽培;第二十一章灵芝栽培;第二十二章竹荪栽培;保鲜与加工篇第二十三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篇第二十四章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教材重点主要有:掌握常规、特殊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掌握消毒、灭菌技术;熟练掌握接种技术;掌握菌种培养的条件;掌握菌种质量鉴定与保藏的主要方法;掌握常规和一些稀特菌类的栽培技能;掌握一定的食用菌加工方法。 教材难点有:菌种类型、制种设备与菌种场布局;灭菌与消毒;菌种的分离、提纯、扩大、培养与保存;香菇、蘑菇、秀珍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滑菇、黑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蘑、灵芝及竹荪等15种食用菌栽培技术。 本册教材共安排150学时的讲授内容,350学时的实践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员较为系统的掌握食用菌生产理论,提高对食用菌基本

《自动控制原理》专科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自动控制原理是空间工程类、机械控制类、信息系统类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大类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自动控制原理在信息化武器装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本课程设置为大类技术基础课,对培养懂技术的指挥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所覆盖的知识面较宽,既有较深入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有较广泛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它在学员知识结构方面将起到加强理论深度和拓展知识广度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本课程将在注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自动控制发展中的、学员能够理解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取舍各种主要理论、方法的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案例的关系,以适应为部队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适当引入和利用Matlab工具来辅助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复杂计算与作图、验证分析与设计的结果;本课程应该既使学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它们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又要促进学员养成积极思考、长于分析、善于推导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课程采用“一纵三横”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一纵”就是在课程讲授中要求贯彻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方法这条主线;“三横”就是在方法讲授中要求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稳准快三个字是分析的核心,也是设计的归宿。在课程讲授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注意理论联系专业实际,例子贴近生活,注重揭示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注意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讨论问题等四个环节,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自动控制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打下必要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般过程与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五个方面得到磨练与培养。 (1)实践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2)质量意识: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坚持质量至上的思想。 (3)协作意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很少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了,所以要能与同学协同工作、协调配合。 (4)创新意识:勇于不断追求和探索新意境、新见解。 (5)坚毅意志: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要敢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

食用菌栽培学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具有显著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常称为菇、蕈、菌。 2、真菌:是一大群具有真核、能产生孢子、无叶绿素的一类以腐生或寄生为主的低等真核生物。 3、菌丝:由管状细胞组成的丝状物。 4、菌丝体:菌丝不断进行生长、分支交织而成的菌丝集体。 5、菌丝束:菌丝菌丝平行排列的绳状结构。 6、菌索:不少担子菌类菌丝体生长至某一阶段后菌丝缩合,形成粗绳索状复杂的组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菌索。 7、菌髓:是指伞菌菌褶或齿菌类的菌刺中央部分或菌管之间的菌丝层。 8、菌核:由菌丝体密集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休眠体。 9、子实体:具有结实能力的双核菌丝组织化形成的肥大多肉的菇、蕈、耳等称为子实体。 10、菌盖:高等真菌,尤指层菌纲中的子实层支撑部分。又称菌帽,多位于菌柄之上。 11、菌柄:子实体的支撑部分,也是输送营养和水分的组织,一般生于菌盖中央,有的偏生或侧生。 12、菌褶:伞菌菌盖下呈放射状排列的薄片。 13、菌环:部分伞菌残留在菌柄上的内菌幕。 14、菌托:伞菌中的鹅膏菌属和苞脚菇属及腹菌中的鬼笔目等真菌,外菌幕较厚,当这些真菌子实体成熟时,常有部分外菌幕残留在菌柄的基部,发育成杯状、苞状或环圈状构造,统称为菌托。 15、生长因子:是一类对食用菌正常生长代谢必不可少且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16、微量元素:凡所需浓度在10-6~10-8mol/L范围内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17、常量元素:凡是生物的生长所需浓度在1/10000~1/1000mol/L范围内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18、碳氮比:培养基或培养料中所含碳元素与所含氮元素的比值。 19、氮源:凡能提供食用菌菌丝生长所需氮素的营养物质。 20、碳源:是构成食用菌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也是食用菌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21、天然培养基 22、合成培养基 23、半合成培养基 24、液体培养基 25、固体培养基 26、半固体培养 27、灭菌 28、消毒 29、防腐 30、干热灭菌 31、湿热灭菌 32、病原病害 33、非病原病害 34、食用菌的深加工 35、平菇

食用菌栽培技术基础性实验

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食用菌栽培技术基础性实验》 实验项目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建议学时数每组人数必选/可选 1 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2 2 必选 2 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2 3 必选 3 高压蒸汽灭菌 2 4 必选 4 母种的转管及分离技术 2 1 必选 5 主要病虫害的识别 2 3 必选

实验一、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常见与栽培的食用菌主要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和腹纲的一些种类,它们由双核菌丝分化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是有性孢子着生的器官其孢子外生在担子上,并聚集成一层子实层,但它们的子实体(担子实)形状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故为我们认识食用菌类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能找出食用菌次生菌丝的特征,分辨伞菌的微观构造;熟练制作标本片,能在显微镜下快速找出目标;并能分析图像不清的原因或排除显微镜的某些故障。 二、仪器用品及实验材料 1. 器具:光学显微镜、尖头镊子、解剖刀、解剖针、解剖剪、刀片、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火柴、蕃红染色剂、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等。 2. 材料:平菇、草菇、香菇、蘑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的斜面菌种与平板菌落,及其各种鲜子实体,胡萝卜。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内容 1.次生菌丝体的观察(菌苔形态及微观形态的观察) 2.子实体的观察(外观形态及菌褶微观构造的观察) (二)方法步骤 1、次生菌丝体的观察 (1)肉眼观察 从颜色、菌丝生长势、爬壁力、有无无性孢子、菌苔边缘特征等方面进行识别。 (2)显微镜观察 制片:在载玻片中央滴蕃红,用无菌接种针拨去气生菌丝,取其下绿豆粒大一薄片培养基置于蕃红染液中。放盖片,颠吸水纸后用手指适当按压,将培养基压碎,使其均匀平展于载玻片上。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论文详解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研究综述 学院:园艺 专业年级:设施2008 学号:080373018 姓名:邓威权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方式,本文通过介绍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与常规季节栽培的差异,以及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立足我国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还不成熟的国情,提出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如何进行工厂选址、合理布局、厂房车间设计以及生产管理上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管理 目前,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金针菇栽培业都很发达,他们均采用完整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体系进行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每个栽培厂日产量都在吨级以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而国内金针菇栽培仍以季节性栽培为主。随着金针菇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金针菇生产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金针菇市场发展的需要,工厂化设施栽培在现代金针菇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也兴建了多家金针菇栽培厂,但成功的还在少数,研究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以及工厂布局等方法对加快我国工厂化栽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的意义 1.1 概念 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是随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集现代化企业化管理栽培方法。金针菇工厂化栽培顾名思义,是通过人为地改进设施设备、人工调控条件及其它辅助手段进行的栽培,使金针菇在不能正常生产的自然季节里生长、出菇,并且还可获得与正常季节的生产相近的生产效果[1]。 1.2 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与常规季节栽培的区别 1.2.1栽培时间 金针菇属于低温型恒温结实性菌类,在自然的气候条件下栽培,要考虑出菇温度是否适宜,北方地区栽培季节从9月下旬到次年夏初;南方地区栽培,一般在10月下旬到次年4月底进行,栽培时间受到了较大限制[2]。相比之下,金针菇工厂化设施栽培周年都可以生产,不存在栽培季节的选择问题。 1.2.2 栽培规模 工业化设施栽培, 各生产场规模较大,投入往往需要上千万,甚至上亿元,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周年栽培的企业通常都是采用流水线生产,自然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就比常规的季节栽培高。金针菇专业户季节栽培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对栽培场所的要求往往低,通常采用“一区制”,即菌丝培养和出菇置在同室内进行,相比之下,工厂化栽培卫生要求高,通常采用“二区制”,甚至“三区制”,把培养诱导、驯化抑制、出菇分区管理。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层次:?本科?专科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al control principle ◆课程类别:本科选?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专科选?公共必修?公共选修?职业技术必修?职业技术选修 ◆适用专业:自动化 ◆配套教学计划:2011级教学计划 ◆开课系部:自动化系 ◆学分:5 ◆学时:80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10 ;课外学时:0 ◆执笔人:张海燕教研室审核人:张海燕系部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具备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实验的初步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应用控制理论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对系统进行校正和提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常规控制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及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掌握用传递函数,方框图,信号流图及状态空间描述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4.掌握常规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动态特性和对控制系统的作用。 5.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及状态空间分析法。6.初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设计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7.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 8.初步了解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工程数学、电路、电机拖动等为前序课程,也是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必需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各门专业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章章,次重点是第一、第二章,一般章节为六章。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食用菌栽培技术综合性实验

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用菌栽培技术综合性实验》 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实验名称建议学时数每组人数必选/可选 1 原种、栽培种的培育2学时4人必选 2 菌种保藏及复壮2学时4人必选 3 平菇袋栽4学时4人必选

实验一、原种、栽培种的培育 一、实验教学目的 能制作适宜培养料,独立完成接种前的准备工作,用无菌操作法准确进行原种、栽培种的接种。并通过培养观察,分析自己的接种结果。 二、实验基本原理 母种、原种、栽培种都是具有统一血缘关系的祖孙三代,品性相同,只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健壮。菌种生产就是从母种开始,到栽培种为止。原种和栽培种的培育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接种时接的菌种级别不一样。两菌种培养基的配方可以相同,也可有所区别,由于栽培种经过了母种及原种两次的驯化,其培养基可比原种培养基更粗放些。 三、所涉及的课程及知识点 在该实验中,涉及到了农学类和生物学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如微生物学(菌丝降解纤维素等,…)、仪器分析(……),…… 四、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 1. 器具:菌种瓶、棉塞、打孔棒、菌种袋、接种耙、大镊子、酒精灯、火柴、酒精棉球、标签、高压灭菌锅、接种箱、消毒药品等。 2.材料:棉籽壳、麸皮、蔗糖、石灰粉、过磷酸钙、母种、原种等。 五、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内容 1、培养料的配制 2、菌种瓶及菌种袋的分装 3、原种的接种 4、栽培种的接种 (二)方法步骤 两菌种的生产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接种时取接的菌种不一样。 1.培养基的配制 (1)配方与配制 ①颗粒培养基(麦粒、玉米粒等) 配方:粮食粒98.5%,石膏粉1%,碳酸钙0.5%。 配制:将洗净的粮食粒洗净,用1%石灰水泡胀,文火煮沸15~20min(熟而不烂,勿破皮),捞出晾至无明水后拌入余料。原种多使用颗粒培养基。

食用菌栽培学实习报告

食用菌栽培学实习报告 围绕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代写论文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食用菌栽培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创建了适合于培养我校园艺类专科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学实践教学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大胆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率 食用菌栽培学实验内容较多,但实验时数有限,为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采用“分类合并”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栽培方法归纳为生料栽培、发酵栽培和熟料栽培三大类,每类中将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食用菌的栽培作为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技能,而相似的食用菌的栽培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巩固了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2.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实验只注重栽培技能,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管理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对整个生产过程不能全面掌握,在生产上真正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大胆进行改革,实行“两步法”实验方法。第一步,安排时间首先进行栽培,之后组织学生参与发菌管理;第二步,当菌丝发育成熟后进行出菇(耳)管理。在后期管理过程中实行“承包责任制”,由每2人~3人一组负责管理,直到栽培过程结束。这样,学生有了责任心,遇到问题时会自觉查资料,互相讨论,交流或向教师请教,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了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食用菌栽培学》实习报告

?食用菌栽培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通过课程实习,实地进行常见食用菌品种的菌种制作、栽培,了解食用菌栽培的基本流程。通过参观湖北省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了解食用菌产业的实际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掌握菌种的制作、分离等制种工作。 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流程和各项操作。参加菇房和菇场栽培管理工作。参观食用菌生产企业,参与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力争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对于食用菌产业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二、实习时间 2012年10月28日至2012年11月4日共计8天 三、实习地点 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菌种试验中心、武汉东西湖如意生鲜食品净菜配送公司(如意食用菌高科技公司)、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长久菌种厂、三里岗香菇基地、洛阳店出口示范基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随州试验站、裕国菇业试验基地、裕国菇业生产线、三友食用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新洲许易产业园。 四、实习内容 1、校内实习主要内容 (1)进行袋料栽培中的预湿、拌料、装袋、灭菌、消毒、接种等各项操作: ①香菇: a. 香菇袋料栽培原料的预湿 b. 香菇栽培料拌料及装袋 c. 香菇袋料装锅灭菌 d. 香菇袋料栽培的接种 ②平菇: a.平菇熟料栽培料建堆发酵 b.平菇三级种原料的预湿 c.平菇三级种拌料、装袋并装锅灭菌 d.平菇栽培料的翻堆 e.平菇栽培料装袋 f.平菇袋料栽培的接种 ③黑木耳: a.黑木耳栽培料的预湿 b.黑木耳栽培料装袋 c.黑木耳栽培料的灭菌 d.黑木耳栽培袋接种 (2)参加常见食用菌品种菌种和不同栽培模式的各项操作。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1016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函数变换、模拟电路、电路分析 总学时数:76 学分:4 适合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自动化、电器自动化、通信、包装工程等专业 (一) 课程教学目标 自动控制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专业、工科及相关理科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为各类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打好基础。 (三) 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熟练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案 绪论 一、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植物食用菌学的定义、论 第一节概述 一、概述 食用菌(Edible Fungi)是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的统称,或“可形成可食子实体的大型真菌”,俗称蘑菇。而“蘑菇”通常是指有明显伞、柄之分的伞菌,食用菌中大多数属 此类,因而得名。 1、俗称:蘑菇:一般指伞菌 菌蕈:蕈→草生菌;菌→木生菌耳:胶质子实体 茸:多毛 芝:革质苓:块菌 荪:膜质 2、在真菌分类中真菌门:鞭毛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5%(食用菌中) 担子菌亚门:95%(食用菌中)半知菌亚门 二、食用菌及其产业的基本特征: 1、种类繁多:全世界菇类:4000 多种,其中可食的2000 余种。我国有(已报道)720 余种菇类。华南:345 种,其中可食:140 多种;有毒:40 多种;大多:未认识; 人工栽培:100 余种,有商业价值的20 余种。 大宗人工栽培食用菌:双孢蘑菇、香菇、平菇、木耳、草菇、金针菇、滑菇等。平菇属:金顶侧耳、糙皮侧耳、美味侧耳、紫孢侧耳(姬菇)、凤尾菇、佛罗里达侧耳、 鲍鱼菇、白灵菇、杏鲍菇、袖珍菇等。 木耳: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金耳、榆耳、云耳、血耳、大光木耳、橙耳、槐耳、石耳、茶耳等。还有:猴头、竹荪、灵芝、蛹虫草、鸡腿蘑、茶薪菇(杨树菇)、巴西菇(姬松茸)、舞茸(灰树花)。小宗:花脸、榛蘑、亚侧耳、大球盖、长根菇、真姬菇、大杯蕈、高大环柄菇、黄伞、牛舌菌、金福菇、大斗菇、松毛菇、草仙菇、金口蘑、双环林地蘑、牛肝菌、羊肚菌等。 2、优质蛋白质食品:除具备食品的三要素:嗜口、安全、营养外,还符合FAO(联合国粮农组织)和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开发食品资源,必须符合“天然、营养、保健”。 药用保健作用:健康食品 无污染而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嗜口性:好吃,又十分丰富的香、鲜味,又具有十分良好的口感。香菇:香味浓郁、口感滑脆;鸡枞:味如鸡丝;

人工实施栽培金针菇

编号 学士学位论文 人工设施栽培条件对金针菇生长的 影响 学生姓名: 阿卜力孜.伊米尔 学号:20110401001 系部:生命与地理科学系 专业:生物科学 年级:2011-1 指导教师:古丽巴哈·萨吾提 完成日期:2015年 4 月 6 日

中文摘要 摘要:本文以棉籽壳,木屑,麸皮,蔗糖,石灰,石膏,尿素,过磷酸钙为原料栽培金针菇,在不同人工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金针菇的生长,研究不同光照,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 关键词:栽培;金针菇;光照;温度;湿度;通风条件。

目录 中文摘要 ........................................................... I 目录 ............................................................. I I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 (3) 1.1材料 (3) 1.2仪器 (3) 1.3药品及试剂 (3) 1.4方法 (3) 1.4.1不同光照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 (3) 1.4.2不同温度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 (3) 1.4.3不同湿度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 (4) 1.4.4通风条件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 (4) 2.结果与分析 (5) 3.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6)

引言 金针菇( Flammulinavelutipes) ,又称增智菇,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且具有较好的抗氧化[1~2]、抗肿瘤[3]药理保健功能,金针菇中含有 18 种氨基酸,其中人体所必需的 8 种氨基酸占总量的44.5%,尤其以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特别丰富,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因此有“增智菇”“聪明菇”之称[4]。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一种优质食用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5],以及朴菇(Flammutn)、蒜菇素、金针菇原素(Flamn)等功能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力、促进智力发育、护肝等作用[6],早已成为人们熟知的保健食品。 此外,金针菇还富含VB 1,VB 2 ,尼克酸和VC等多种维生素,且富含钙、磷、 铁等多种矿物质,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系统疾病和胃溃疡[7]。 人工栽培金针菇生长周期长, 受环境影响大,产量低、品质差,生产成本较高,对于在喀什栽培金针菇,本人进行了研究,首先喀什的气候条件非常干燥,昼夜差异大,白天温度比较低,春季和秋季刮风太多,这些原因都影响栽培金针菇的清洁环境,而且金针菇对周围环境的条件比较严格, 为了栽培金针菇需要严格地控制温度和湿度。所以为了在喀什栽培金针菇必须准备一个能控制温度和适度的一个场所和进行灭菌操作的工作台,要具备一个适合的温度,还需要完成灭菌,接种操作的工作人员,栽培后,菌丝生长和出菇时期的管理,本人以光照,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进行研究,在喀什地区生产金针菇提供理论依据。

食用菌实习报告

食用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是指各种人员实习期间需要撰写的对实习期间的工作学习经历进行描述的文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用菌实习报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食用菌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 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基础科学的学科,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产实际来加深理解和体会,否则会脱离实际,无异于空中建楼阁。该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十分紧密,实习是掌握有关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本次食用菌实习旨在引导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之后在生产实际问题中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与沟通交流的品质。通过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对于食用菌产业的理解,增长其对于这一产业美好前景的信心,对中国近当代甚至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实习任务 1.掌握菌种的制作、分离等制种工作。 2.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流程和各项操作。 3.参加菇房和菇场栽培管理工作。 4.参观食用菌生产企业,参与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

20xx年11月28日至20xx年12月4日 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菌种试验中心、武汉东西湖如意生鲜食品净菜配送公司、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长久菌种厂、三里岗香菇基地、裕国菇业试验基地、裕国菇业生产线、三友食用菌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新洲许易产业园、天添食用菌科技产业 1.华中农业大学黑木耳、香菇、平菇代料栽培生产实践 2.观看湖北菇菌产业发展三十年历史和香菇生产技术的视频 3. “中国香菇之乡”的随州三里岗以及新州各工厂、公司参观学习 本次实习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主要是在菌种试验中心以及真菌楼亲身从事食用菌栽培的一系列环节操作实习。第二部分是对湖北食用菌大企业和随州食用菌行业进行参观学习。 栽培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在老师带领下了解了菌种试验中心的大致布局,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菌种场的布局方面,还应考虑各生产部门间的位臵关系,从而更合理、更节省地进行安排。 然后我们在菌种试验中心的实习主要是学习香菇、黑木耳和平菇的栽培,历时四天,但基本流程一致。首先都是按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食用菌栽培工》(初级)培训班教学计划 一、培训目标 1、掌握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保健价值、了解食用菌栽培的发展方向; 2、掌握食用菌菌种的分类、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分离、 培育方法、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类型与制作,了解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判断方法; 3、掌握常见食用菌栽培实例(平菇、香菇、金针菇); 4、掌握珍稀食用菌栽培与管理方法、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 二、教学重点 1、食用菌栽培发展方向; 2、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分离、培育方法,母种、原种和栽培种质量判断的方法; 3、常见食用菌栽培与管理方法、栽培的过程和关键步骤; 4、珍稀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与管理、间歇期的管理。 三、教学难点 1、食用菌栽培新技术以及产业化发展方向; 2、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制种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与培育过程中条件的控制;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栽培出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菌; 4、食用菌出菇期管理以及如何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四、教学内容

§5.1食用菌栽培技术概述 §5.2食用菌菌种的来源与培育 §5.3常见食用菌栽培实例 §5.4珍稀食用菌栽培实例 五、教学原则: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工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适应岗位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确保学员达到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初级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要求。 六、培训开始时间:2017.10.27 七、培训地点: 五、课时安排: (一)培训课时: 总课时数:42课时 理论知识:18课时 技能操作:24课时 (二)课时安排表: 授课内容理论实操授课教师日 次 1 绪论 6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2 菌种的制作 6 3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