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新出现的出血热,其首个病例出现在中国农村地区。SFTS的病原体为SFTS病毒(SFTSV),是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自2010年首次报道以来,中国已有11个省份发现大约2500例该病病例,平均死亡率为7.3%。

2012年日本和韩国也曾有此病报道。Heartland病毒,美国从2例患者体内分离出的基因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极为相近的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

SFTS不仅是中国公众健康的巨大威胁,也给全世界其他地方带来了巨大的威胁。SFTS病毒可通过基因突变、重组和在蜱媒介及脊椎动物宿主内进行同源性重组而快速进化。目前尚无针对SFTS的特异性治疗,而预防SFTS病毒感染和传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预防被蜱虫叮咬。

2014年5月16日,Lancet infect disease在线发表了中国的Quan Liu博士等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综述。该综述旨在提供新出现的蜱传播病毒的分子学特征及生态学相关信息,并对SFTS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介绍。现将全文编译如下。

一、概述

2007年5月,中国河南省信阳市有3例伴有高热、胃肠道出血、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和转氨酶升高的患者被当地一所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其中一例患者的亲属向河南省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上报了此疾病。

河南省CDC进行的专项调查发现此病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和蛋白尿。

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河南省CDC排除了胃肠道疾病的可能,并开始查找相似案例,结果发现2007年河南共出现79例该病病例,其中10例死亡(死亡率12.7%)。

当时河南省出现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暴发,河南省附近的安徽省也出现了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这些疾病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因此,立克次体疾病(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恙虫病)和由查菲埃立克体引起的人单核细胞埃里克体病被认为是此次河南疾病暴发的可能原因。

然而,在206例可疑病例中仅有6例(3%)最后确诊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并且2007年后的3年内均未分离出病原体。山东、江苏、湖北、安徽和辽宁也有SFTS的病例报道。

2010年,一种被称为SFTS病毒或布尼亚病毒的新型病毒从SFTS患者身上分离出来。此病毒被认为是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相关致命性疾病的病原体。

2012年日本和韩国也曾有此病报道。美国密苏苏里州也有报道称他们从两名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的患者上分离出另一种白蛉病毒,Heartland病毒。Heartland病毒与SFTS病

毒在基因上密切相关。此病溯源至美国2009年,日本、韩国2012年夏天,但是没证据证明这些患者曾到中国旅游。

这些病毒可能有不同的起源,但是它们可引起相似的或甚至一样的症状和临床预后。新出现的SFTS病毒的确起源于50-150年前的中国。也许这个病原体也曾在日本和韩国长时间出现过,Heartland病毒也在美国出现过。

在本综述中,作者讨论了SFTS病毒的分子学特征及生态学信息,并描述了SFTS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病原体

1、分类

SFTS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在RNA病毒中所占比例最大,其包括超过350种病毒,可分成以下5个属:布尼亚病毒属、汉坦病毒属、内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和番茄斑萎病毒属。除了汉坦病毒属是由啮齿类动物传播外,其它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均由节肢动物媒介传播。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可感染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该科的许多病毒可引起人类发热性感染,包括脑炎及出血热。由于布尼亚病毒在人类宿主及地域分布上的发病率增加,其被认为是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的新发病原体。

白蛉病毒属病毒包含有大约70种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分成白蛉热病毒组和乌库尼米病毒组两组。白蛉热组病毒通过白蛉或蚊子传播,乌库尼米组病毒通过蜱传播。

从遗传学角度来说,SFTS病毒应该归类至白蛉病毒属,但是它不同于白蛉病毒属内其他两组已知的病毒,所以它可能是白蛉病毒属内的第三组病毒。

虽然SFTS病毒和Heartland病毒与乌库尼米病毒组其他成员的序列相似性有限,但是它们仍被归类至乌库尼米病毒组,因为他们在M片段缺乏非结构小蛋白,但是它们有特定的血清学特征并且均以蜱作为常见的节肢动物传播媒介。

Matsuno及其同事已经辨别出白蛉病毒属内一组新的病毒—Bhanja组病毒,其包括Bhanja,Forecariah和Palma病毒。相对于乌库尼米病毒组,SFTS病毒和Heartland病毒与Bhanja 病毒组的关联更密切。

2、基因及结构

SFT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长5-10nm的多肽棘突。SFTS病毒基因组由三个小、中、大负链RNA片段组成。

小RNA片段有1744个核苷酸,通过双向方式编码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3’和5’端的非翻译区域高度保守,形成一个锅柄状结构。核蛋白包装基因组RNA至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以保护其免受外源性核酸酶或宿主细胞免疫系统的降解。

尽管核蛋白功能相似,但是SFTS病毒核蛋白的晶体结构可加工成稳定的六聚体环状结构以协助病毒RNA包衣入壳,这是病毒复制中关键的一步。

小RNA片段中的四个残基,A8、F11、A25及L28,对病毒的寡聚作用至关重要,其与布尼亚病毒科的其他成员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此外,核蛋白对RNA转录、复制和病毒组装有活化作用。SFTS病毒的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均能通过抑制干扰素β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来抑制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免疫反应。

中RNA片段有3378个核苷酸,其包含了编码糖蛋白前体1073个氨基酸的单个开放阅读框,这对病毒组装、病毒颗粒的形成及粘附至新的靶细胞上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糖蛋白缠绕至细胞表面蛋白的非肌型肌球蛋白重链IIA上,对SFTSV早期感染的效率有一定作用。

大RNA片段有6368核苷酸,编码2084个氨基酸的大蛋白—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此酶促进病毒RNA的复制和转录。其N末端的流感样核酸内切酶区域对病毒鸟苷帽依赖性转录有重要作用。

3、基因多样性

不考虑SFTS病毒广阔的地域分布,尽管分离所得的SFTS病毒有超过90%的序列相似,其仍可分成A至E 5个亚系。从动物(狗、猫、羊、水牛和家牛)分离所得的为A亚系,其不表现出地理区域群聚特征,这与其他狂犬病病毒及汉坦病毒等人畜共患病毒不同。在Bhanja组病毒中Heartland病毒和SFTSV有共同的病毒祖先。

SFTS病毒基因多样性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是有数个研究提示病毒可通过基因突变、自然重组和同源性重组获得快速进化。由于SFTSV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无校对功能,SFTSV在复制过程中有较高的突变率(每年每个位点约10-4次替换),这是其基因多样性的基础。

重组是分段性基因组病毒中一个非常有效的进化力量,与病毒的高致病力及媒介与宿主间的传播有关系,甚至可以导致新的疾病暴发。自然重组的遗传进化证据曾在白蛉病毒属的成员中报道过,如裂谷热病毒和坎第鲁病毒。

Ding等已经在小片段中辨别出有重组的两种SFTSV病毒株,这提示重组是推动SFTSV快速变化的力量。虽然在负链RNA病毒中同源性重组很罕见,但是其已经在SFTSV的中片段及其他负链RNA病毒如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和汉坦病毒中被发现,这提示在病毒快速进化中基因间重组起一定作用。

SFTSV的蜱传播媒介长角蜱和脊椎储存宿主可为病毒的同源性重组和自然重组的共同感染提供位置。

图1 2012年中国大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地理分布

4、流行病学

2009年7月SFTS首次在中国河南省和湖北省的乡村地区被报道。实际上,第1例病例于2006年9月发生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河南、湖北、山东、辽宁、安徽和江苏省共有171名患者确诊为SFTS病毒感染。2012年年底前,此病已在以下11个省份中发现: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西、云南、陕西、辽宁。

2011年-2012年,中国共有2047例SFTSV感染(其中有129例死亡),感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和中部的206个县。河南、湖北和山东的病例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2%和16%。

血清监测提示丘陵地区1.0%-3.8%的检测人群有SFTSV抗体,这表明SFTSV已经在中国广泛的流动,并且仅很小一部分感染人群发病。SFTS的发病率从湖北的千分之0.03至山东的千分之0.05不等。

中国以外的第一个病例于2009年出现在北韩。2012年南韩确诊一例致死病例,2013年报道了6例该病病例,其中4例患者死亡。日本在2013年4月报道了11例该病病例,其中7例患者死亡,其明显增多的病例数似乎局限于当地,而不是从中国传播过去。

美国首次注意到此病是在2009年,当时美国西北部密苏苏里州的两名农民因高热、疲倦、腹泻、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而入院治疗,两名农民均在起病前5-7天被蜱虫叮咬过。

在中国,SFTS病毒感染的总死亡率大约是7.3%(2391例病例,174例死亡),其他研究中的死亡率为6.3%-30.0%。疾病流行区的农民是主要的风险人群,中国97%的SFTS患者为居住在森林和丘陵地区或在农田工作的农民,许多患者在发病前7-9天曾被蜱虫叮咬。

疾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SFTS病例主要分布于年龄为35-80岁的蜱暴露人群。在河南省SFTS主要在采茶季节的四月份和五月份发生。野外活动,如露营和登山,也是接触蜱虫的潜在风险因素。

SFTS病例主要在春天和夏天出现零散式增加。直接与受感染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接触可引起感染,此前曾有小群体感染报道,这提示SFTS疾病存在人传人的传播方式。医院护理人员、患者亲属及陪同人员是第二种主要的易感人群,他们主要通过与患者的血性分泌物接触而感染。

虽然无证据证明病毒可引起动物感染,但是来自亚临床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可能是感染的一个来源。因此,兽医和屠宰场工人也处于感染风险中。

5、生活习性

⑴传播媒介

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白蛉病毒,研究人员认为SFTS病毒是一种节肢动物传染病毒,这意味着病毒可通过不同种类的媒介传播。在中国,SFTS病毒曾在长角血蜱(流行率2.1%-5.4%)上被发现,此长角血蜱是从SFTS患者所住地方的家养动物身上收集得到。从长角血蜱身上分离所得病毒的RNA序列与患者身上分离所得的SFTSV序列密切相关。

SFTS病毒也曾在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微小牛蜱上被发现,但是微小牛蜱上SFTS病毒的携带率要低于长角血蜱(0.6% vs 4.9%)。流行区内的长角血蜱病毒携带率高于非流行区提示长角血蜱是SFTS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长角血蜱和牛脾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广泛分布,所以在这些地区的蜱上进行SFTS病毒检测是有必要的。

从流行区的黑线姬鼠和山羊上收集的革螨和恙螨也曾发现SFTS病毒,所以这两者也是潜在的传播媒介。Heartland病毒曾在美洲钝眼蜱的幼虫上发现并分离获得,此美洲钝眼蜱幼虫从一名患者的农场和附近的农耕保护区获得。

这些发现提示通过病毒寄生宿主的喂食蜱幼虫被感染,并且在春天和夏天通过幼虫寻找寄生宿主的途径病毒被传播至人类。因此,美洲钝眼蜱也被认为是Heartland病毒的传播媒介。SFTS病毒和Heartland病毒目前仍未在蚊子身上发现,白蛉病毒目前也还没被研究。

⑵脊椎储存宿主

研究认为SFTS病毒在地方性蜱-脊椎动物-蜱链中循环。虽然目前无证据证明SFTS病毒可引起动物发病,但是基于核蛋白双抗原夹心ELISA法进行SFTSV血清阳性筛选的调查已经在家养动物中进行。

在山东省,羊群的血清阳性率为75-95%,家牛为57%,狗为52%,家鸡为36%。江苏省,家鸡血清阳性率为1%,猪为5%,狗为6%,家牛为32%,羊群为57%。

在湖北省,狗的血清阳性率为55%,羊为67%,家牛为80%。病毒RNA,特别是低水平的RNA,仅在被调查的一小部分动物中被检测到(1.7%-5.3%)。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家养动物是SFTS病毒传播扩大的主要宿主,通过给家养动物喂食蜱可扩大SFTS病毒的传播。

除了家养动物,许多野生动物,如鹿、刺猬、鼬鼠、刷尾负鼠和一些鸟类,均是蜱的常规宿主。啮齿类动物上也曾发现SFTS病毒感染,感染率从姬鼠的7%至小家鼠和褐家鼠的8%。

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SFTS病毒核蛋白的抗体阳性率在山羊上是11%,绵羊为13%,家牛为16%,白尾鹿为12%,麋鹿为18%。因此,这个区域的所有家养动物和圈养农场动物均暴露于SFTS病毒或Heartland病毒。

三、临床特征

SFTS以发热和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急性起病,随后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数进行性下降。典型的SFTSV感染分为四期:潜伏期,发热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和恢复期。

潜伏期为蜱虫叮咬后5-14天。潜伏期的长短可受病毒剂量和感染途径等多个因素影响。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血性分泌物至发病的平均天数为大约10天(7-12天)。

发热期以流感样症状为特征,如突发高热(38-41℃)并持续5-11天,头痛,疲乏,肌痛,及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同时伴随着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淋巴结肿大。这个时期可检测到高病毒载量,是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标志。

多器官衰竭期以重症患者的多器官功能进行性下降或存活者的自限性恢复为特征。多器官衰竭发展迅速,首先累及肝脏和心脏,然后是肺和肾脏。多器官衰竭期可与发热期重叠,大部分病例在发病的5天后进入多器官衰竭期并持续7-14天。

在多器官衰竭期,存活者的血清病毒载量逐渐下降,但是在死亡患者中病毒载量仍很高。在器官衰竭期,死亡患者体内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水平(如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CK-MB)均明显高于存活者。

出血、神经系统症状、DIC、多器官衰竭和持续的血小板数下降等临床症状提示病重,死亡风险大。多器官衰竭期非常重要,因为此期存活下来的患者最终可获得康复。

从发病至死亡的平均时间是9天。大部分患者(85%)预后良好,但是既往有基础疾病、出现精神症状、有出血倾向、低钠血症或为老年患者,临床预后较差。

存活者的恢复期在发病后11-19天开始。此时临床症状开始消退,实验室检查逐渐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100×109/L)和白细胞减少(<4.0×109/L)似乎是SFTSV感染始终如一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外周器官损伤或循环抗体对血小板的损伤在增加。

SFTS患者也会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升高。在所有患者中也会观察到凝血功能紊乱,其导致DIC,最后出现多器官衰竭。存活者在3-4周内生化检查恢复至正常。

病毒复制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可影响SFTS的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

重症患者与非重症患者实验室检查与死亡关系密切指标包括:血RNA病毒载量等于或高于105拷贝/ml,凝血酶原时间等于或长于65.1秒,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于或长于62.6秒,谷丙转氨酶等于或高于288U/L。死亡病例中磷脂酶A、纤维蛋白原、肝脏抗菌多肽、IL-6、IL-10、干扰素γ和趋化因子IL-8等急性时相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者。

Lu等发现老年患者、意识水平下降、乳酸脱氢酶升高及肌酸激酶升高是预测患者高死亡风险的阳性指标,这些患者在治疗中应更加慎重。

表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

四、发病机制

SFTS的发病机制目前未完全清楚。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常见的致病特点是:能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以病毒的快速复制和多器官衰竭为特征。

Sun等分析了SFTS患者的免疫功能。发现SFTS患者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而NK细胞的比例升高,尤其是在重症SFTSV感染的急性期。免疫功能的抑制可使患者身体条件恶化,增加继发性感染的风险。

NK细胞通过产生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细胞因子来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产生干扰素β是宿主固有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感染的一个防御机制。然而,在SFTS患者血中几乎检测不到干扰素β。在SFTS病毒感染的单核细胞内,与干扰素β相关的转录因子适当上调,但是TNF受体相关因子3和6及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这些下游分子水平无改变或下调,因此抑制了干扰素β的诱生。

此外,SFTS病毒编码的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等蛋白抑制了干扰素β启动子和核因子κB信号的活化。这些抑制效应也能在其他布尼亚病毒上发现。

炎症因子在病毒所致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初次免疫反应不能抑制病毒复制时,病毒可诱导靶细胞释放过量的细胞因子,从而导致病理性损伤。几种促炎性细胞因子以细胞因子风暴形式异常表达,这与SFTS的严重程度有关。

细胞因子的不平衡表达有三种不同的模式。IL-1受体拮抗剂、IL-6、IL10、G-CSF、干扰素γ诱导蛋白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SFTS中表达增加,并且常见于重症患者多于非重症患者。相反,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和RANTES(调节活化和正常T细胞表达的因子)水平下降。在患者康复期这些细胞因子恢复至正常水平。

IL-1β、IL-8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1β仅在SFTS重症患者中表达增加,但是在存活者的恢复期中这些因子表达也增加。这些细胞因子与血清病毒载量和各种临床特征有关。

例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IL-8对进行性肾损伤有重要意义,IL-1受体拮抗剂和IL-6与流行性肾病有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可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IL-8可增加血管通透性。

RANTES低表达与病毒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SFTS患者中RANTES与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低表达可能是由于循环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外周循环中的血小板是这两种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

SFTS中的出血热症状也与TNFα增高有关。TNFα作用于内皮细胞,诱导血管舒张物质产生,并刺激一氧化碳合成,增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

SFTS病毒能粘附至血小板上,这可被脾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导致血小板减少,这是SFTS 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SFTSV可在多种细胞类型中进行复制,但是其主要的靶目标是网状细胞。受感染的单核细胞几乎是完整的且不凋亡,它们能够保持持续的病毒复制,这是因为其通过淋巴管播散至血循环中,引起初次病毒血症。

虽然SFTS病毒可劫持巨噬细胞进行病毒复制,但是在小鼠模型中巨噬细胞可抑制病毒生长并最终将其清除。因此,免疫力强的患者可将SFTS病毒清除,但是在免疫抑制的患者中病毒可有效增殖并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患者死亡。

五、诊断

早期诊断SFTS病毒感染对患者的存活及预防病毒传播均有关键作用。目前SFTS主要依据流行季节、地域分布、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流行病学特征来诊断。由于SFTS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实验室检查很必要。

鉴别诊断包括出血热伴肾病综合征、登革热、血小板性紫癜、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和人边虫病。

SFTS病毒分离应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SFTS病毒可感染多种细胞系,包括Vero、Vero E6、L929和DH82,但是其仅在DH82和Vero E6细胞内引起细胞病变。

在培养的细胞中分离病毒简单而快速(2-5天),但是病毒可能还没诱导细胞病变或仅有一点病变,所以必须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分子学或血清学方法对病毒致病进行确认。

RT-PCR是确诊SFTS病毒感染的一种高度特异、敏感且快速的实验室方法。全自动实时PCR方法的出现使得SFTS病毒检测比传统RT-PCR检测污染率更低,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检测更快速。

目前多重实时RT-PCR可同时检测四种出血热病原体—SFTSV、汉坦病毒、汉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温扩增技术也可用于检测SFTS病毒RNA,包括RT环介导等温扩增和RT 交叉引物扩增。这些方法均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虽然SFTS病毒感染可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便于病毒分离和分子检测,但是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在发病后1-6天。在发病后大约7天可在血中检测到SFTS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IgG在感染5年后仍可检测到,但是IgM在感染后4个月就检测不出。新近的SFTS 病毒感染可通过检测IgM抗体,IgG抗体血清转换,或者抗体滴度至少升高4倍来进行诊断。

目前也有几种用于检测病毒抗体的血清学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ELISA。

血清中和试验是金标准,但是其费力、价格昂贵并且需要活病毒来操作。因此,血清中和试验仅能在配置高级别生物安全设备的特殊实验室进行。

ELISA检测价格低廉、耗时少,且目前已研究出一种重组、基于核蛋白的双抗原夹心ELISA 方法用于检测人类和动物体内的SFTS病毒抗体。此方法比血清中和试验敏感性高,并且其在SFTS病毒和登革热病毒或汉坦病毒中无交叉反应。

六、治疗

由于目前尚无SFTS的特异性治疗,所以应尽早对SFTS患者开展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补充充足的水分。如果患者不能进食或处于危重状态,必需补充能量和水分以确保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尤其对于低钠血症患者。

发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退热药。对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数很低(<30×109/L)的患者推荐输注血小板和血浆。如果患者中性粒细胞数量严重减少,应给予G-CSF。合并细菌或者真菌继发性感染的患者应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心理学干预有助于患者康复。

目前已经批准利巴韦林用于几种病毒感染的治疗,包括布尼亚病毒属裂谷热病毒和克里米亚刚果热病毒。虽然利巴韦林在体外试验中可抑制病毒活动,但是在重症或非重症患者住院期间其对血小板数量或病毒载量无明显影响,所以利巴韦林在治疗SFTS病毒感染上作用甚微。

抗体在多种病毒所致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汉坦病毒、巨细胞病毒和狂犬病病毒。其作用机制包括中和作用、激活补体、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和调理作用。给予患者中和抗体可降低病毒载量,预防病毒传播,同时可能降低预后不良的风险。

从噬菌体抗体库中分离所得的人单克隆抗体4-5在体外试验中对SFTS病毒有中和功能,其或许能用于处于高风险人传人传播如医院职工和患者亲属等人群中以预防病毒感染。

血浆交换和利巴韦林法成功治疗了两名快速进展至SFTS的患者,这表明血浆交换和利巴韦林可作为治疗重症SFTS患者的潜在救命疗法。

七、预防

目前尚无针对SFTS病毒的疫苗,所以居住在疾病流行区域的居民应该重视以下预防措施:避免被蜱虫叮咬,包括避免去森林和草丛茂盛、落叶堆积的灌木丛,尤其在蜱虫活跃季节,因为这些地方蜱虫很多;检查人或动物皮肤表面是否有蜱虫;使用DEET或百灭宁等驱虫剂。

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包含20%或以上剂量DEET的驱虫剂可保护数小时,百灭宁处理过的物品如衣服、靴子和帐篷等可在清洗70次以上仍有保护作用。Vaughn和Meshnick指出,百灭宁浸泡过的衣物可有效抵抗蜱虫叮咬,与标准防护措施相比,其可降低93%的蜱虫叮咬发生率。

可能暴露于病毒血液的人们应该采取实用性保护措施,包括戴手套和穿保护性衣物以避免直接接触受感染的组织或血液。SFTS患者应该进行隔离,直至血中未再检测出病毒,与这些患者接触的每个人均应监测是否有发热,直至潜伏期结束。

SFTS病毒对酸、热、乙醚、脱氧胆酸钠和其他常见的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敏感,可被这些物质快速灭活。污染了患者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物品表面应该进行消毒。

对于处于高感染风险的人群,如通过接触或针刺伤直接暴露于SFTS患者血液的人群,可给与利巴韦林口服或皮下注射人单克隆抗体进行预防。

八、未来的研究方向

SFTS病毒和Heartland病毒的流行区环境和传播链的动态变化应更进一步阐明。应详细描述气候因素、储存宿主和媒介的作用,野生动物中SFTS病毒感染的血清转换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分离所得病毒的比较研究应阐明这些病毒的起源和多样性。

同时,应该采取包括疫苗、抗病毒药物、治疗性抗体或免疫血清等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有关病毒复制的新消息或许能促进新药物的研究。

有关病毒出血热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会为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指明方向。了解SFTS病毒感染或其他病毒出血热的新机制将会促进新的治疗分子学的研究。

由于SFTS的传播链很复杂,其脊椎动物宿主和传播媒介蜱时刻处于变动的环境中,所以SFTS很难控制和预防。我们应该重视一人健康即全民健康方法在这种新兴的蜱传播人畜共患疾病中的作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

血液系统疾病试题 (1)

血液系统疾病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哪种血液病史发生骨髓变性改变B A、B12缺乏性贫血 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球细胞性贫血 D、酶缺少性溶血性贫血 2、除下列哪种疾病外,血清铁均下降D A、妊娠性贫血 B、慢性肾内能不全 C、缺铁性贫血 D、慢性萎缩性胃炎 3、出生后,人的主要造血内器官是D A、肝 B、脾 C、淋巴结 D、骨髓 4、血液病的诊断中最有价值的是C A、病史 B、体检 C、实验室检查 D、X线检查 5、关于贫血的诊断,最重要的是C A、贫血的类型 B、贫血的程度 C、贫血的病因 D、贫血的表现

6、网红增多的贫血是B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贫血的表现 7、网红减少的贫血常见于C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性贫血 8、贫血的治疗首要原则是A A、病因治疗 B、对症处理 C、输血 D、脾切除 9、最常见的贫血是A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巨幼性贫血 10、再障的临床表现中不出现B A、贫血 B、淋巴结肿大 C、出血 D、感染 11、慢性再障的治疗药物常用B A、雄激素 B、免疫抑制剂

C、造血细胞因子 D、脾切除术 12、对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效果最好的是D A、去除病因 B、药物治疗 C、输血 D、脾切除术 13、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用的治疗是B A、去除病因 B、激素 C、输血 D、脾切除 14、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特异性血清学检查主要依据是A A、酸溶血试验 B、蔗糖试验 C、热溶血试验 D、Coombs试验 15、抗生素中常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是B A、庆大霉素 B、氯霉素 C、青霉素G D、SM2co 16、慢粒白血病首选药物是A A、羟基脲 B、马利兰 C、靛玉红 D、干扰素 17、慢淋白血病最常用药物是A A、苯丁酸氮荠 B、羟基脲 C、马利兰 D、干扰素 18、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类型是D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培训试题答案

2012年固始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D ) A、40 5 B、39 6 C、40 7 D、40 10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B ) A、工人 B、农民 C、学生 D、军人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天,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D ) A、10 B、8 C、12 D、14 (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 ) A、乙类24 B、丙类24 C、甲类 2 D、乙类12 二、填空题(3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可能是传播媒介,流行季节4-10 月,潜伏期7-9 天。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等地带,呈高度散发。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三、问答题(40分) 1、怎么预防蜱叮咬被蜱叮咬后怎么办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腿,不要穿凉鞋,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或花露水。离开时应检查皮肤及衣物上有无蜱附着。一旦发现被蜱叮咬,不要直接用手去除,可用酒精涂抹在蜱身上,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的身体使其自行退出,然后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将蜱摘除,最后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流行季节如何及时发现、诊断 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特别是4-10月份),应当对蜱传播疾病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最好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疗机构进行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查,诊断是否患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9版)〉-26页word资料

关于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征防治指南 (2010版)〉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 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以及我省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现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转发给你们。请根据本指南切实加强我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附件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济南市卫生局应急办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四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https://www.360docs.net/doc/a9894879.html, 2010-10-09 15:39:06 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题库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导致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发病率1.87-2.1/10万,男﹕女2.6-4﹕1 一、病因:1. 遗传因素再障可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先天性的有家族倾向和其他先天异常,如Fanconi 贫血。 2. 化学因素2.1药物:在继发性再障中,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常见的有氯(合)霉素、解热镇痛药、 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等。2.2化学毒物:苯及其衍生物农药所致的再障近年来也时有发生。2.3.物理因素:X射线、r射线,可损害造血微环境,造成再障。3. 病毒感染,所有能够导致肝炎的病毒都可导致再障。 4. 其他因素妊娠、慢性肾功能衰竭、SLE、类风湿性关节炎,PNH和AA的关系密切,15%的再障可转变为 PNH,20%—30%PNH可转变为PNH,叫做AA-PNH综合征。 二、发病机理: 1. 造血干细胞异常: CD34 + 细胞减少 2. 造血微环境的异常:骨髓“脂肪化”,静脉窦壁水肿、出血、毛细血管坏死。基质细胞分泌异常 3. 免疫机制: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亚群失衡, Th1 、 CD8+T 抑制细胞, CD25+T 细胞,γδ TCR +T 细胞比例增高, T 细胞分泌造血负调控因子明显增多(如 IL-2 、 INF- γ、 TNF ),造血干祖细胞凋亡。 三、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1. 急性再障的特点为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发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进展,贫血进行性加重,多有明显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虽经大量输血,贫血也难以改善。出血和感染常为起病时的主要症状,几乎每例均有出血,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粘膜(口腔、鼻腔、齿龈、球结膜)等体表出血外,常有深部脏器出血,如: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眼底出血及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半数以上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以口咽部感染、肺炎、皮肤疖肿、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致病菌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常导致患者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2018年)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3*20=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109/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二、简答题(20*2=4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答案 一、填空题 1. 1周~2周; 2.38 40 10; 3. 布尼亚; 4.乙 24; 5.血液; 6.AST 钠 BUN; 7.1.0 正常 30; 8.对症支持血浆血小板 9.利巴韦林;10. 个人防护血液 二、简答题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

肾综合征出血热培训试卷及答案

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考试卷 单位: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肾综合征出血热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二)填空题(每题4分)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基因L编码,M编码,S编码。2.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v主要有两种血清型即和,分别由鼠和鼠传播。 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可分为 , , , , 。 4.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为,,。 (三)选择题(每题4分)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下列途径但除外: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输血传播 D.母婴传播 E.虫媒传播 (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全身小血管损伤 B.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C.全身毛细血管病变 D 全身感染而致的循环衰竭 E.全身血容量降低

(3)下列哪项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血常规改变的特点 A.wBc增高 B.血小板降低 C. 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 D.异形淋巴细胞出现 E.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患者男性,38岁,发热5d,尿量减少3d,于2001年2月入院,体查:T 38℃,球结合膜充血,水肿,可见出血斑,腋窝处皮肤可见条索状出血点,右臀部皮肤可见5×8cm瘀斑,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21×109/L,BuN 34.5mmol/L。(4)为明确诊断,下面哪项检查最重要: A.查异形淋巴细胞 B.肝功能检查C.骨髓穿刺检查 D 肾综合征出血热V特异IgM抗体检查 E.头颅cT (2)病人目前最可能的临床诊断为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败血症C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流行性出血热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四)问答题:(10分)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知识 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css syndrome,

疾控中心专业试题及答案

疾控中心专业知识试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业技术机构是(D) A.各级人民政府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C.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急办公室 D.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救灾防病信息初次报告必须在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认发生灾害后(C)上报。 A.2小时内 B.12小时内 C.24小时内 D.以最快通讯方式 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责任报告单位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时,可先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或各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初步分级确定,必要时再由(B)进行最终的分级确定。 A.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组 C.各级人民政府 D.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组 4、(B)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等工作,配合查明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经过,提出采取控制食物中毒措施的建议。 A.卫生监督机构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D.食安委 5、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C ) A、复杂性不平衡性 B、长期性后发行传统优势 C、以上都是 D、以上都不是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及危及生命的紧急性 B、高度的确定性 C、事件处置的非常规性 D、影响的广泛性 7、下列不属于非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置原则的是:( B ) A、减少发病 B、减少社会影响 C、减少死亡 D、避免后遗症 8、在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调查中,应对可疑聚餐的进食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及食用量进行详细调查。若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C )小时或之前的进餐情况进行调查。 A、48 B、60 C、72 D、24 9、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 C)年。 A 、一年 B、两年 C、三年D、四年 10、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应怎样填写报告卡(D) A、在原来报告卡上直接订正B、重新新填写一张报告卡

2020年血液内科出科考试试题与答案

血液内科出科考 一 . 单选题(共 100题,每题 1分) 1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于 A . 红细胞系疾病 B . 巨核细胞系疾病 C .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D . 粒细胞系疾病 E . 浆细胞系疾病 2 . 男性,病史2周,贫血伴周身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骨压痛(+),肝脏轻度肿大,外周血白细胞25×109/L,可见幼稚细胞,血小板50×109/L,血红蛋白40g/L,该患者最可能诊断 A . 败血症 B .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 过敏性紫癜 D . 急性白血病 E . 恶性淋巴瘤 3 . 急性溶血的开始症状是 A . 腰背及四肢酸痛,头痛,呕吐,寒战,高热等 B . 血红蛋白尿 C . 休克 D . 昏迷 E . 肾功能衰竭 4 . 男,28岁,脾大2年,间有黄疸,近1周再次出现黄疸。肝在右肋缘下触及,脾大左肋下5cm。Hb70g/L,网织红细胞21%,球形红细胞30%,WBC15×109/L,血小板100×109/L,红细胞脆性增高,Coomb’s试验(一),最有效的治疗

A . 脾切除 B . 糖皮质激素 C . 骨髓移植 D . 反复输 E . 抗感染 5 . 下列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中,哪种最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A .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 .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C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 . 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 . 红白血病 6 . Q海洋性贫血可出现 A . HbF增多 B . HbA2增多 C . HbS增多 D . HbH增多 E . HbC增多 7 . 女,59岁,右颈部淋巴结肿大3个月,蚕豆大小,其可能性最校灸病变是 A . 转移癌 B .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C . 恶性淋巴瘤 D . 淋巴结结核 E . 转移性肉瘤 8 . 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监测肝素用量的试验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 指南(2010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培训试题 1、 填空题 (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 ,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 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 天以上。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除了发热外。还伴乏力、明显纳差、 、 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及相对缓脉。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人群分布主要为 ,占85%以上, 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 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 天,若出现 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5、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 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 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周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病例定义为: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 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 中出现类似病例。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出院标准为 、 、临床实

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9、一般情况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 ;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 并张贴明确标识,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 、 、 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10、有 或 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 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二、问答题: (40分)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该如何处理?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标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背景资料 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告此类病例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江苏从2005年到2010年9月,疑似和确诊无形体病例共24例,其中有6例死亡,这些病例均来自于安徽滁州、和县等地以及江苏盱眙、溧水一带,均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4至8月份。2007年5月河南发现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截至2010年9月,河南共监测发现此类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此外,近年我国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该类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 此类疾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至少怀疑人粒细胞无形体和白蛉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的病原体是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属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该无形体主要存在于蜱虫体内,通过蜱虫叮咬人体后感染人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引起人体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造成人体免疫病理损伤,进而发生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人群普遍易感。野鼠等动物是其储存宿主,传播媒介是蜱,蜱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鼠、牛、狗等。 白蛉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白蛉热病毒属病毒,该科还包括布尼亚病毒属、汉坦病毒属、内罗华病毒属、番茄斑萎病毒属,共有300多个病毒成员。布

2018年应急风险沟通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2018年应急风险沟通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 1、确定核心信息的原则最准确的是:(D) A.科学性、准确性 B.客观性、及时性 C.适用性、准确性 D.及时性、针对性、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通俗性、准确性、持续性 2、世界卫生组织应急风险沟通原则是:(D) A.信任、透明 B.尽早宣布、计划 C.听取公众的声音并使其参与进来 D.以上答案均是 3、危机发生时面对媒体的信息发布技巧不包括下面哪一项:(C) A.不停地重复信息 B.信息简洁扼要、中心突出 C.信息全面详细、篇幅较长 D.尽量使用肯定句 三、简答题 1、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疫情分为多少级?分别如何界定? 答:六级,分别为:一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着增加”。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显着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

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2、什么是新发传染病?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 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出现的或已经存在的,但发病率或发病地域迅速增加的传染病。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因素有:①微生物的变异;②生态及环境变化; ③人口特征与行为的变化;④技术和工业的进步;⑤国际旅行和商业活动;⑥公共卫生措施的失效。 3、蜱传疾病有哪些? 答: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Q热、地方性回归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答: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①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②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③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5、治疗高致病性人禽流感患者首选抗病毒药物及其用法? 答:尽早(在发病48小时内)口服奥司他韦,成人75mg,每天2次,连续5天,年龄超过1岁的儿童按照体重调整每日剂量,分2次口服,一般用5天。在治疗严重感染时,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剂量,治疗7-10天。 6、现行疫苗针对性疾病监测病种有哪些? 答:麻疹、AFP、流脑、乙脑、15岁以下新发乙肝。 7、辐射防护的三原则是什么? 答: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8、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减少受照剂量。 9、核辐射突发事件的致伤特点是什么?

医技三基考试题(附全部答案)(20)

姓名:科室:得分: 一、单选题1、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病毒是 A. 汉坦病毒 B. 登革病毒 C. 乙型脑炎病毒 D. 森林脑炎病毒 E.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2、下列药物煎汤时不需后下的是 A. 薄荷 B. 钩藤 C. 生大黄 D. 熟地黄 E. 佩兰 3、采血时血压计袖带应系紧并加压至 A. 50~60mmHg B. 40~50mmHg C. 45~60mmHg D. 40~60mmHg E. 45~65mmHg 4、重点观察有无阳性结石的泌尿系CT检查,通常不预先口服稀释的阳性对比剂和做碘剂过敏试验,其目的是为了预防 A. 过敏反应 B. 影响肾功能 C. 少量的碘剂与小结石混淆 D. 肾绞痛发作 E. 碘对比剂促使结石的生长 5、父亲为A型,母亲为B型,其子女可能出现的血型为 A. O型 B. A型

C. B型 D. AB型 E. A型、B型、O型和AB型均有可能 6、癌胚抗原的临床价值主要是( ) A. 诊断原发性肝癌 B. 确诊肠道恶性肿瘤 C. 肝炎病毒的定量 D. 恶性肿瘤治疗后复发的可靠指标 E. 恶性肿瘤转移的指标 7、消化性溃疡主要和下列哪种病原体相关 A. 轮状病毒 B. 大肠埃希菌 C. Norwolk病毒 D. 腺病毒 E. 幽门螺杆菌 8、肝脏内糖代谢的主要形式与作用是 A. 进行糖酵解 B. 对抗糖异生 C. 提供合成的原料 D. 分解磷酸戊糖 E. 有氧氧化以供给能量 9、改良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与试剂反应产生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峰在 A. 260~280nm B. 340~360nm C. 505~520nm D. 600~630nm E. 745~750m 10、关于肉芽肿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 肉芽肿内类上皮细胞的吞噬能力最强 B. 发生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有关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征培训试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2018年)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3*20=6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可能有传染性。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重症可降至()×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109/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 二、简答题(20*2=40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答案 一、填空题 1. 1周~2周; 40 10;3. 布尼亚;4.乙 24;5.血液;钠 BUN;正常30;8.对症支持血浆血小板 9.利巴韦林;10. 个人防护血液 二、简答题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血液系统考题及答案

血液系统试题 一、判断题: 1.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速度超过骨髓代偿功能时所引起的贫血。() 2. 再生障碍性贫血依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将再障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再障起病急、发展快,较多见;慢性再障起病缓慢、预后较好,较少见。() 3. 白血病化疗期间应多饮水,并注意酸化尿液。()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正细胞正色素型贫血。()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避免接触各种电离辐射及化学物质。() 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忌食酸性食物及碱性药物。() 7.多发性骨髓瘤患者x线检查示颅骨、盆骨、肋骨、脊椎骨质疏松、穿凿样溶骨病变、病理性骨折。() 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9.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最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春、秋季发病较多。() 10.血友病是一组最常见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血友病B及血友病C。() 11. 血友病患者出血部位多为肌肉,深部组织和负重关节,可有血肿形成和关节畸形,皮肤黏膜出血常见。() 12.凝血因子取回后,应立即输注。冷沉淀物用时在39度温水中10分钟内融化,并尽快输入。() 13.血友病患者应遵医嘱用药,禁忌使用的药物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以防加重出血。() 14.血友病患者尽量采用口服用药,不用或少用肌注或静注,必须时,在注射毕至少压迫针刺部位5分钟,可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穿刺。() 1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继发性纤溶亢进。() 二、填空题: 1. 再生障碍性贫血依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将再障分为()和()。 2.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避免接触各种()及(),如苯、农药、x线、放射物质等。 3.溶血性贫血主要特点是()、()、()、()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4.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和()两大类。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依自然病程可分为()、()和()。 6. 过敏性紫癜根据病变累及部位所出现的表现可分为()、()、()、()及()。 7. 血友病是一组最常见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及()。 8. 血友病患者出血部位多为(),()和()。 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和(),继发性()。 10. 凝血因子取回后,应( )。冷沉淀物用时在( )度温水中( )分钟内融化,并尽快输入。 1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血常突然发生,出血部位广泛,多见于( )、( )、伤口及穿刺部位,其次为某些内脏出血,重者可发生( )。 12.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最常见的( )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 )及( )增加,血液外渗,导致皮肤、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 13.贫血严重程度分级:轻度,Hb( );中度,Hb( );重度,Hb( );极重度, Hb( )。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性衰竭症。主要表现为( )、( )和( )、( )、( )综合征,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15,骨髓移植根据细胞来源不同可分为( )和( )。 三、单项选择题: 1.血液病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哪项不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docx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试题( 2018 年)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3*20=60 分)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 ()。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天以上。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发现的病毒属于()病毒科。 4.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 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 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 网络直报。 5. 传染性。 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出现不同程度LDH、 CK及AST 、ALT等升高,尤以()、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血症,个别病例()升高。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常规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减少,多为,重症可降至()×10 9 /L以下,嗜中性粒

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 9 /L ,重症者可低于()×109 /L。 8.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手段主要为()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 ×10 9 /L )者,可输()、()。 9.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致病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10. 在抢救或护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 当加强(二、简答题( ),避免与病人( 20*2=40 分) )直接接触。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 1 周~ 2 周; 8. 对症支持 40 10;3. 血浆血小板 布尼亚; 4. 乙 9.利巴韦林; 24 ;5. 血液; 10.个人防护 钠 血液 BUN;正常30; 二、简答题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 发热,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 2 周内有被蜱叮咬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