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系统知识点

自动控制系统知识点
自动控制系统知识点

晶闸管触发电路和整流电路的放大系数和传递函数:

晶闸管触发电路和整流电路的特性是非线性的。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近似地看成线性环节,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放大系数Ks可由工作范围内的特性斜率决定的。在动态过程中可把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看作是一个纯滞后环节,滞后作用是由晶闸管整流装置的失控时间引起的。晶闸管一旦导通后控制电压的变化在该器件关断以前不起作用等到下一个自然换相点以后,当控制电压Uc所对应的下一相触发脉冲来到时才能使输出整流电压Udo发生变化,造成整流电压滞后于控制电压。失控时间是个随机值。最大失控时间Tsmax是两个相邻自然换相点之间的时间,滞后环节的输入为阶跃信号1(t),输出要隔一定时间后才出现响应1(t-Ts)。输入输出关系为:传递函数为在电流连续的条件下,可以把整流装置近似看作一阶惯性环节。

脉宽调制变换器的作用是用脉冲宽度调制的方法,把恒定的直流电源电压调制成频率一定、宽度可变的脉冲电压序列,从而可以改变平均输出电压的大小,以调节电动机转速。PWM控制与变换器的动态模型与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基本一样。当控制电压改变时,PWM变换器输出平均电压按线性规律变化,但其响应有延时,最大时延为一个开关周期,故PWM装置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滞后环节,可看做是一阶惯性环节。

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测速反馈环节

比例调节器电压比较环节

电力电子变换器直流电动机

开环系统机械特性和比例控制闭环系统静特性的关系:开环机械特性为

比例控制闭环系统的静特性为

1闭环系统静特性可以比开环系统机械特性硬得多

在同样的负载扰动下,开环系统的转速降落

闭环系统的转速降落它们的关系是

2闭环系统的静差率要比开环系统小得多

闭环系统的静差率为开环系统的静差率为

当时,

3如果所要求的静差率一定,则闭环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调速范围

如果电动机的最高转速都是nN,最低速静差率都是s,可得开环时

闭环时得到

比例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可以获得比开环调速系统硬得多的稳态特性,从而保证在一定静差率要求下,能提高调试范围,为此,需设置电压放大器和转速检测装置。

电流截止负反馈电流反馈信号取自串入电动机电枢回路中的小阻值电阻Rs,IdRc正比于电流。独立的直流电源作为比较电压Ucom,其大小可用电位器调节,在IdRc与Ucom之间串接一个二极管VD,当IdRc> Ucom时,二极管导通,电流负反馈信号Ui即可加到放大器上去;当IdRc≤Ucom时,二极管截止,Ui消失。利用稳压管VST的击穿电压Ubr作为比较电压Ucom 。截止电流Idcr=Ucom/Rs。当输入信号IdRc-Ucom>0时,输出Ui=IdRc-Ucom,当IdRc-Ucom≤0时,输出Ui=0。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转速调节器ASR的输出限幅电压决定了电流给定的最大值,电流调节器ACR的输出限幅电压限制了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最大输出电压,当调节器饱和时,输出达到限幅值,输入量的变化不再影响输出,除非有反向的输入信号使调节器退出饱和;当调节器不饱和时,PI调节器工作在线性调节状态,其作用是使输入偏差电压在稳态时为零。

1转速调节器不饱和:

两个调节器都不饱和,稳态时,它们的输入偏差电压都是零。AB段是两个调节器都不饱和时的静特性,Id

2转速调节器饱和:ASR输出达到限幅值时,转速外环呈开环状态,转速的变化对转速环不再产生影响。双闭环系统变成一个电流无静差的单电流闭环调节系统。稳态时BC段是ASR调节器饱和时的静特性,Id=Idm, nn0,Δn<0,ASR反向积分,使ASR调节器退出饱和。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1、饱和非线性控制2、转速超调3、准时间最优控制

转速调节器的作用ASR:它是调速系统的主导调节器,它使转速很快地跟随给定电压变化, 如果采用PI调节器,则可实现无静差。对负载变化起抗扰作用。其输出限幅值决定电动机允许的最大电流。

电流调节器的作用ACR:在转速外环的调节过程中,使电流紧紧跟随其给定电压(即外环调节器的输出量)变化。

对电网电压的波动起及时抗扰的作用。在转速动态过程中,保证获得电机允许的最大电流。当电动机过载甚至堵转时,限制电枢电流的最大值,起快速的自动保护作用。一旦故障消失,系统立即自动恢复正常

带转速负反馈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框图

转速负反馈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稳态结构框图

转速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

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稳态结构框图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起动过程的转速和电流波形

第五章

保持mN φ不变的原因:当异步电动机在基频(额定频率)以下运行时,如果磁通太弱,没有充分利用电机的铁心,是一种浪费;如果磁通过大,又会使铁心饱和,从而导致过大的励磁电流,严重时还会因绕组过热而损坏电机。

最好是保持每极磁通量为额定值不变。

恒压频比的控制方式:当电动势值较高时,忽略定子电阻和漏感压降,g s E U ≈测得

常值=1

f U s

,这就是恒压频比的控制方式。 低频补偿(低频转矩提升):低频时,定子电阻和漏感压降所占的份量比较显著,不能再忽略。人为地把定子电压抬高一些,以补偿定子阻抗压降。

负载大小不同,需要补偿的定子电压也不一样。 恒定子磁通控制 保持定子磁通恒定:

常值=1

f U s

,定子电动势不好直接控制,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有定子电压,按

s s s E I R U +=1.

。补偿定子电阻压降,就能够得

到恒定子磁通。

当转差率s 相同时,采用恒定子磁通控制方式的电磁转矩大于恒压频比控制方式。 临界转差率 : 临界转矩 : 频率变化时,恒定子磁通控制的临界转矩恒定不变 。 比较可知

恒定子磁通控制的临界转差率大于恒压频比控制方式。

恒定子磁通控制的临界转矩也大于恒压频比控制方式。

恒气隙磁通控制 保持气隙磁通恒定:

=1

ωg

E 常值

定子电压:g ls s s E I L j R U ++=11)(ω

除了补偿定子电阻压降外,还应补偿定子漏抗压降。

转子电流: 电磁转矩 : 临界转差率 : 临界转矩 :

与恒定子磁通控制方式相比较,恒气隙磁通控制方式的临界转差率和临界转矩更大,机械特性更硬。

恒转子磁通控制

保持转子磁通恒定: 定子电压:

除了补偿定子电阻压降外,还应补偿定子和转子漏抗压降。 转子电流 电磁转矩

机械特性完全是一条直线,可以获得和直流电动机一样的线性机械特性,这正是高性能交流变频调速所要求的稳态性能。

a )恒压频比控制

b )恒定子磁通控制

c )恒气隙磁通控制

d )恒转子磁通控制

异步电动机在不同控制方式下的机械特性 不同控制方式的比较 恒压频比控制最容易实现,它的变频机械特性基本上是平行下移,硬度也较好,能够满足一般的调速要求,低速时需适当提高定子电压,以近似补偿定子阻抗压降。 恒定子磁通、恒气隙磁通和恒转子磁通的控制方式均需要定子电压补偿,控制要复杂一些。 恒定子磁通和恒气隙磁通的控制方式虽然改善了低速性能。但机械特性还是非线性的,仍受到临界转矩的限制。

恒转子磁通控制方式可以获得和直流他励电动机一样的线性机械特性,性能最佳。 期望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

六边形旋转磁场带有较大的谐波分量,这将导致转矩与转速的脉动。

要获得更多边形或接近圆形的旋转磁场,就必须有更多的空间位置不同的电压空间矢量以供选择。

按空间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合成法则,用相邻的两个有效工作矢量合成期望的输出矢量,这就是电压空间矢量PWM (SVPWM )的基本思想。 按6个有效工作矢量将电压矢量空间分为对称的六个扇区,当期望输出电压矢量落在某个扇区内时,就用与期望输出电压矢量相邻的2个有效工作矢量等效地合成期望输出矢量。

当定子相电压为三相平衡正弦电压时,三相合成矢量幅值

基波相电压最大幅值

基波线电压最大幅值

SPWM的基波线电压最大幅值为

两者之比

SVPWM方式的逆变器输出线电压基波最大值为直流侧电压,比SPWM逆变器输出电压最多提高了约15%。

泵升电压:采用不可控整流的交-直-交变频器,能量不能从直流侧回馈至电网,交流电动机工作在发电制动状态时,能量从电动机侧回馈至直流侧,导致直流电压上升,称为泵升电压。

电动机储存的动能较大、制动时间较短或电动机长时间工作在发电制动状态时,泵升电压很高,严重时将损坏变频器。

泵升电压的限制

1、在直流侧并入一个制动电阻,当泵升电压达到一定值时,开通与制动电阻相串联的功率器件,通过制动电阻释放电能,以降低泵升电压。

2、在直流侧并入一组晶闸管有源逆变器或采用PWM可控整流,当泵升电压升高时,将能量回馈至电网,以限制泵升电压。

带制动电阻的交-直-交变频器主回路

直流侧并晶闸管有源逆变器的交-直-交变频器主

回路

PWM可控整流的交-直-交变频器主回路三相-两相变换(3/2变换)

三相绕组A、B、C和两相绕组之间的变换,称作三相坐标系和两相正交坐标系间的变换,简称3/2变换。

ABC和两个坐标系中的磁动势矢量,将两个坐标系原点重合,并使A轴和轴重合。

按照磁动势相等的等效原则,三相合成磁动势与两相合成磁动势相等,故两套绕组磁动势在αβ轴上的投影应相等。

按照变换前后总功率不变,匝数比

三相坐标系变换到两相正交坐标系的变换矩阵

两相正交坐标系变换到三相坐标系(简称2/3变换)的变换矩阵

2333

3

233

3

cos cos

33

11

()

22

sin sin

33

3

()

A B C

A B C

B C

B C

N i N i N i N i

N i i i

N i N i N i

N i i

α

β

ππ

π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B

A

i

i

i

N

N

i

i

2

3

2

3

2

1

2

1

1

2

3

β

α

3

2

2

3=

N

N

3/2

11

1

222

333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2

1

2

3

2

1

1

3

2

3/2

C

电压变换阵和磁链变换阵与电流变换阵相同 从静止两相正交坐标系αβ到旋转正交坐标系dq 的变换,称作静止两相-旋转正交变换, 简称2s/2r 变换,其中s 表示静止,r 表示旋转,变换的原则同样是产生的磁动势相等

静止两相正交坐标系到旋转正交坐标系的变换阵 静止两相正交坐标系和旋转正交坐标系中的磁动势矢量

按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通过坐标变换,在按转子磁链定向同步旋转正

交坐标系中,得到等效的直流电动机模型。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控制电磁转矩与磁链,然后将转子磁链定向坐标系中的控制量反变换得到三相坐标系的对应量,以实施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定子磁链幅值偏差的正负符号和电磁转矩偏差的正负符号,再依据当前定子磁链矢量所在的位置,直接选取合适的电压空间矢量,减小定子磁链幅值的偏差和电磁转矩的偏差,实现电磁转矩与定子磁链的控制。

当定子磁链矢量位于第I 扇区时,U 2的作用是使定子磁链幅值和电磁转矩都增加。

当定子磁链矢量位于第III 扇区时,U 2的作用是

使定子磁链幅值和电磁转矩都减小。

???

???????????????-

=??????βαi i i i B A 2161032

??????=????????????-=??????βαβα????i i C i i i i r s q d 2/2cos sin sin cos 2/2cos sin sin cos s r

C ??????=??-??

??

??????????

??????=?

?????B A

i i i i 221023βα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速度伺服控制系统设计样本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速度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引教师 机电工程学院 12月

目录一课程设计设计目 二设计任务 三设计思想 四设计过程 五应用simulink进行动态仿真六设计总结 七参照文献

一、课程设计目: 通过课程设计,在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原理、普通电学系统自动控制办法基本上,用MATLAB实现系统仿真与调试。 二、设计任务: 速度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规定运用根轨迹法拟定测速反馈系数' k,以 t 使系统阻尼比等于0.5,并估算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 三、设计思想: 反馈校正: 在控制工程实践中,为改进控制系统性能,除可选用串联校正方式外,经常采用反馈校正方式。常用有被控量速度,加速度反馈,执行机构输出及其速度反馈,以及复杂系统中间变量反馈等。反馈校正采用局部反馈包围系统前向通道中一某些环节以实现校正,。从控制观点来看,采用反馈校正不但可以得到与串联校正同样校正效果,并且尚有许多串联校正不具备突出长处:第一,反馈校正能有效地变化

被包围环节动态构造和参数;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反馈校正装置特性可以完全取代被包围环节特性,反馈校正系数方框图从而可大大削弱这某些环节由于特性参数变化及各种干扰带给系统不利影响。 该设计应用是微分负反馈校正: 如下图所示,微分负反馈校正包围振荡环节。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B G s ()=00t G s 1G (s)K s +()=22t 1T s T K s ζ+(2+)+1 =22'1T s 21Ts ζ++ 试中,'ζ=ζ+t K 2T ,表白微分负反馈不变化被包围环节性质,但由于阻尼比增大,使得系统动态响应超调量减小,振荡次数减小,改进了系统平稳性。 微分负反馈校正系统方框图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院系: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6.6.6-2016.6.19 手机: 工业大学教务处

*注:此任务书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填写。

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摘要:采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 分析了系统开环时倒立摆的不稳定性,运用根轨迹法设计了控制器,增加了系统的零极点以保证系统稳定。采用固高科技所提供的控制器程序在MATLAB中进行仿真分析,将电脑与倒立摆连接进行实时控制。在MATLAB中分析了系统的动态响应与稳态指标,检验了自动控制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0.引言 摆是进行控制理论研究的典型实验平台,可以分为倒立摆和顺摆。许多抽象的控制理论概念如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来验证我们所学的控制理论和算法,非常的直观、简便,在轻松的实验中对所学课程加深了理解。由于倒立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许多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人员一直将它视为典型的研究对象,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中以一阶倒立摆为被控对象,了解了用古典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如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极点配置)的设计方法,掌握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 1.系统建模 一级倒立摆系统结构示意图和系统框图如下。其基本的工作过程是光电码盘1采集伺服小车的速度、位移信号并反馈给伺服和运动控制卡,光电码盘2采集摆杆的角度、角速度信号并反馈给运动控制卡,计算机从运动控制卡中读取实时数据,确定控制决策(小车运动方向、移动速度、加速度等),并由运动控制卡来实现该控制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量,使电机转动,通过皮带带动小车运动从而保持摆杆平衡。 图1 一级倒立摆结构示意图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论文(DOC)

毕业设计论文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 钟野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系 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或学位): 2011年5 月

目录 1 引言 (2) 2 方案设计 (2) 2.1 总体系统的设计思路 (2) 2.2 部分外围系统的设计思路 (3) 3 硬件电路设计 (3) 3.1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 (3) 3.2 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与论证 (4) 3.3 显示功能电路的设计与论证 (5) 3.4 温度报警提示功能电路的设计与论证 (5) 3.5 外围电路控制设计 (6) 3.6 扩展部分方案设计 (7) 4 软件设计 (7) 4.1 控制主程序设计 (7) 4.2 温度设置程序设计 (8) 4.3 上下限报警程序设计 (8) 5 结论 (9) 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 钟野 (XXXX电子信息工程学系指导教师:CXJ) 摘要:本文设计主要是采用A 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以温度传感器(DS18B20)为温度采集元件, 外加温度设置电路、温度采集电路、显示电路、报警电路和加热电路来实现对水温的显示同时自动检测及线性化处理,其误差小于±0.5℃。本文重点介绍硬件设计方案的论证和选择,以及各部分功能控制的软件的设计。本次设计的目标在于:由单片机来实现水温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控制,实现设备的智能化。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传感器;自动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is designed AT89C51 microcontroller as control core and temperature sensor DS18B20) for (temperature gathering element, plus the temperature setting circuit, temperature gathering electriccircuit, display circuit, alarm circuit and heating circuit to achieve water temperature display while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and linearization, its error is less than 0.5 + ℃.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hardware design argumentation and choice, and some functional control software design. This design goal is: by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automatic temperature control, realize the intellectualized equipment. Keywords: Microcontroller; Temperature sensors; Automatic control

教务管理系统概要设计说明

教务处管理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

1 概述(设计思想) 教务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为其提供服务的综合管理系统,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使得教务日常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而现有的教务管理软件基本上都是单机版本的,已满足不了现在教务工作需要。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综合网上教务管理软件。 该教务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充分利用高校现已有的网络资源。实现教务各上下级之间迅速便捷的沟通,在系统的架构上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与C Z S结构及 Internet 网络相结合的技术突破了系统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校园网甚至Internet 上的用户都可访问本教务系统并进入相应的教务信息查询,如查询课程表、教学进程等等.为了体现分散操作、统一管理的思想,实现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朝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教务各上下级之间迅速便捷的沟通,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的教务管理机制。 教务管理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前台和后台。前台客户层采用了最新的webstart 工具,使得客户端可以自动升级、即时更新,减轻了系性;后台数据层采用了对象关系型数据库,它将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所有的客户端都从后台捌用数据,实现了资源共享、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并且后台数据还具有自动备份功能,来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后台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前台则主要面对在校学生和教务处人员和各院系教务员及任课教师使用,教务网的管理员分初级管理员和高级管理员:初级管理员是各科室的负责人,提交本科室的待发布教学通知、公告等信息,管理本科室的上传文件并接受高级管理员的管理;高级管理员管理所有上传的文件,审核并发布各科室提交的信息,管理教务信箱和教务网界面等。教务处长属于高级管理员。 2 系统策略 系统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实时更新,系统比较完善可靠,技术成熟,可以按照不同学校对于教务的不同需求进行更改,满足用户需求。 先进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技术先进,系统先进,比较完善。 安全性 数据库考虑到安全性问题,对文件进行加密,提高了安全度,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维护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界面可以再后台管理前台显示的界面,模块化程度高,可维护性强。 正确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正确反映教务的信息,实时更新数据,保证信息正确和可靠 简单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后台管理易学,维护复杂度比较小适应性 该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在多平台下使用,对浏览器的兼容性强,适用性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黄国盛 班级:工化144 学号:201421714406 指导老师:刘芹 设计时间:2016.11.28-2016.12.2

目录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 2.设计方法及步骤 (1)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1) 2.2校正前的系统 (1)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1) 2.2.2MATLAB程序 (2) 3.3校正方案选择和设计 (3) 3.3.1校正方案选择及结构图 (3) 3.3.2校正装置参数计算 (3) 3.3.3MATLAB程序 (4) 3.4校正后的系统 (4) 3.4.1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4) 3.4.2MATLAB程序 (6) 3.5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1未校正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2校正后系统模拟电路图 (7) 3.5.3校正前、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8) 4.课程设计小结和心得 (9) 5.参考文献 (10)

1.设计任务与要求 题目2: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 00.51K G s s s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 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5ss e rad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45γ> 。 (3)截止频率6/c rad s ω>。 2.设计方法及步骤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由稳态误差要求得:20≥K ,取20=K ;得s G 1s 5.0201)s(0.5s 20)s (20+=+=2.2校正前的系统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图2.2.1-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系统概要设计文档

系统概要设计文档
1 / 18

目录
系统概要设计文档 ....................................................................................................... 1b5E2RGbCAP 目录 ................................................................................................................................2p1EanqFDPw 1 引言 .............................................................................................................................. 3DXDiTa9E3d 1.1 编写目的及阅读建议 ...................................................................................... 3RTCrpUDGiT 1.2 系统概述 ......................................................................................................... 35PCzVD7HxA 1.3 文档概述 ............................................................................................................. 3jLBHrnAILg 1.4 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 ......................................................................................3xHAQX74J0X 2 引用文件 ...................................................................................................................... 3LDAYtRyKfE 3 设计概述 ....................................................................................................................... 4Zzz6ZB2Ltk 3.1 功能需求规定 .................................................................................................... 4dvzfvkwMI1 3.2 运行环境 ........................................................................................................... 4rqyn14ZNXI 4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EmxvxOtOco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SixE2yXPq5 4.1.1 概述 ........................................................................................................ 46ewMyirQFL 4.1.2 设计思想 ............................................................................................... 5kavU42VRUs 4.1.3 基本处理流程 ........................................................................................ 6y6v3ALoS89 4.1.4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9M2ub6vSTnP 4.4 接口设计 ........................................................................................................ 100YujCfmUCw 4.4.1 用户接口 ............................................................................................. 10eUts8ZQVRd 4.4.2 外部接口 ............................................................................................ 10sQsAEJkW5T 4.4.3 内部接口 ............................................................................................. 11GMsIasNXkA 5 运行设计 ..................................................................................................................... 11TIrRGchYzg 5.1 系统初始化 ................................................................................................... 117EqZcWLZNX 5.2 运行控制 ........................................................................................................... 11lzq7IGf02E 5.3 运行结束 .......................................................................................................... 11zvpgeqJ1hk 6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 11NrpoJac3v1 6.1 出错信息 ..........................................................................................................111nowfTG4KI 6.2 补救措施 .......................................................................................................... 12fjnFLDa5Zo 7 系统维护设计 ............................................................................................................. 12tfnNhnE6e5 附录 ............................................................................................................................. 12HbmVN777sL
2 / 18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实现 自动控制系统作为目前工业领域控制的核心,已经为大家所熟悉。自动控制系统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下可使生产过程或其他过程按期望规律或预定程序进行的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是实现自动化的主要手段,其组建了整个系统的大脑及神经网络。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机构和变送器四个环节组成。 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自动控制系统按控制原理主要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一)开环控制系统 在开环控制系统中,系统输出只受输入的控制,控制精度和抑制干扰的特性都比较差。开环控制系统中,基于按时序进行逻辑控制的称为顺序控制系统;由顺序控制装置、检测元件、执行机构和被控工业对象所组成。主要应用于机械、化工、物料装卸运输等过程的控制以及机械手和生产自动线。 (二)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是建立在反馈原理基础之上的,利用输出量同期望值的偏差对系统进行控制,可获得比较好的控制性能。闭环控制系统又称反馈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按给定信号分类,可分为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三)恒值控制系统 给定值不变,要求系统输出量以一定的精度接近给定希望值的系统。如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高度、电动机转速等自动控制系统属于恒值系统。 (四)随动控制系统 给定值按未知时间函数变化,要求输出跟随给定值的变化。如跟随卫星的雷达天线系统。(五)程序控制系统 给定值按一定时间函数变化。如程控机床。 在我们的工业领域中,因控制的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数多、对产品质量控制严格,所以一般控制系统均为闭环控制系统。 二、控制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一)控制器 目前控制系统的控制器主要包括PLC、DCS、FCS等主控制系统。在底层应用最多的就是PLC控制系统,一般大中型控制系统中要求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场合就会采用DCS 控制系统,FCS系统主要应用在大型系统中,它也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现场总线控制系

自动控制系统概要设计

目录 1引言 (3) 1.1编写目的 (3) 1.2背景 (3) 1.3技术简介 (4) https://www.360docs.net/doc/a99156272.html,简介 (4) 1.3.2SQL Server2008简介 (5) 1.3.3Visual Studio2010简介 (5) 1.4参考资料 (6) 2总体设计 (8) 2.1需求规定 (8) 2.2运行环境 (8) 2.3数据库设计 (8) 2.3.1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9) 2.3.2数据流图的设计 (9) 2.3.3数据库连接机制 (10) 2.4结构 (11) 2.5功能需求与程序的关系 (11) 3接口设计 (12) 3.1用户接口 (12) 3.2外部接口............................................................................................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内部接口............................................................................................错误!未定义书签。4运行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1运行模块组合....................................................................................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运行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4.3运行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5测试 (13)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概要设计范本

概要设计范本

[XXXX公司办公自动化] 概要设计说明书 [V1.0(版本号)] 拟制人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年四月二十一日]

概要设计说明书 引言 1.1编写目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加快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发展。 对于电力系统的企业,如何充分、快捷、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的大量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是企业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之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服务内容和办公设施的现代化,这种情况日益突出。同时为了提高单位的日常办公效率,减轻手工劳动强度,使单位的日常运营纳入高效而快捷的轨道,就必须利用现代的信息手段。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势在于对信息的处理高效而精确,可以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输,及时地反映企业办公的变动

情况,完善办公调度,提高企业服务质量,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XXXX公司计划建设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建立全局八个部门的信息网络,全面提高办公效率,并做到信息传输自动化、公共服务远程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实现全局办公系统全面信息化。 本说明书给出XXXX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说明,包括最终实现的软件必须满足的功能、性能、接口和用户界面、附属工具程序的功能以及设计约束等。 目的在于: ?为编码人员提供依据; ?为修改、维护提供条件; ?项目负责人将按计划书的要求布置和控制开发工作全过程; ?项目质量保证组将按此计划书做阶段性和总结性的质量验证和确认。 本说明书的预期读者包括: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与调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程设计 2016年6月17日

电气信息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沈细群 课程设计时间2016年6月6日~2016年6月17日(第15~16周) 教研室意见同意开题。审核人:汪超林国汉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一般工程技术问题,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工程知识和工程技能的综合训练,获得应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设计的内容 1.根据控制对象的用途、基本结构、运动形式、工艺过程、工作环境和控制要求,确定控制方案。 2.绘制水箱液位系统的PLC I/O接线图和梯形图,写出指令程序清单。 3.选择电器元件,列出电器元件明细表。 4.上机调试程序。 5.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 课程设计的要求 1.所选控制方案应合理,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应能够满足控制对象的工艺要求,并且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2.所绘制的设计图纸符合国家标准局颁布的GB4728-84《电气图用图形符号》、GB6988-87《电气制图》和GB7159-87《电气技术中的文字符号制定通则》的有关规定。 3.所编写的设计说明书应语句通顺,用词准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篇幅不少于7000字。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 年01月11日

目录 控制系统超前校正 (2) 1.问题描述 (2) 1.1设计目的 (2) 1.2设计内容 (2) 1.3超前校正及其特性 (2) 1.4系统参数设计步骤 (4) 2.校正系统设计 (5) 2.1 控制系统的任务要求 (5) 2.2校正前系统分析 (5) 2.3 校正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7) 2.4 校正前后系统比较 (10) 2.5 软件仿真 (11) 2.6 硬件实验模拟电路 (13) 2.7 部分分析题解答 (14)

3. 课程设计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控制系统超前校正 1.问题描述 1.1设计目的 (1) 了解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 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 (3) 掌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 (4) 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用仿真技术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5) 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模拟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1.2设计内容 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1o K G s s as bs = ++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 11,,%%v c K cs ds e ωσ--=≥≤ 1.3超前校正及其特性 超前校正就是在前向通道中串联传递函数为: ()11 ()()1 c C s aTs G s R s a Ts += =?+ (1-1) 通常 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1-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 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 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 如果对无源超

自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目录 摘要…………………………………………………………………第1章任务要求和方案设计…………………………………… 1.1 任务要求……………………………………………………… 2.1 总体方案确定及元件选择…………………………………….. 2.1.1 总体设计框图……………………………………………… 2.1.2 控制方案确定………………………………...…………… 2.1.3 系统组成……………………………………………… 2.1.4 单片机系统……………………………………….. 2.1.15 D/A转换........................................................................... 2.1.5 晶闸管控制………………………………………... 2.1.6 传感器……………………………………………… 2.1.7 信号放大电路………………………………………. 2.1.8 A/D转换……………………………………………. 2.1.9 设定温度及显示……………………………………. 第2章系统硬件设计……………………….…………………2.1 系统硬件框图……………………………………………2.2 系统组成部分之间接线分析…………………………… 第3章系统软件设计…………………………………………. 3.1程序流程图..…………………………………..…………… 第4章参数计算……………………………..………………... 4.1 系统各模块设计及参数计算 4.1.1、温度采集部分及转换部分

4.1.2、传感器输出信号放大电路部分:........................... 4.1.3、模数转换电路部分:............................ 4.1.4、ADC0804芯片外围电路的设计:....................... 4.1.5、数值处理部分及显示部分:............................. 4.1.6、PID算法的介绍....................................: 4.1.7、A/D转换模块.......................................... 4.1.7、A/D转换模块................................... 4.1.8 单片机基本系统调试............................... 4 .1. 9 注意事项:................................................................ 第5章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5.1 系统测试仪器及设备 5.2 测试方法 5.3 测试结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

目录 1.引言 (3) 编写目的 (3) 定义 (3) 参考资料 (3) 2.范围 (4) 系统主要目标 (4) 主要软件需求 (4) 学生模块 (4) 教师模块 (6) 修改密码 (6) 管理员模块 (7) 重修审核 (7) 3.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9) 软件体系结构 (9) 软件程序结构图 (9) 图软件程序结构图 (9) 学生登陆系统 (9) 模块命名规则 (11) 模块描述 (11) 功能需求追溯 (19) 4.数据设计 (20) 数据字典复审 (20) 数据项 (24)

学生信息表Student__info (24) 教师信息表Teacher_info (24) 学生成绩表 StudentScore_info (25) 权限表A uthority_info (25) 5.系统维护设计 (26)

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 Software Preliminary Design Description 1.引言 编写目的 在分析历年大学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流程基础上,我们5人项目小组对该系统进行了概要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目的编写此说明书。 1、对系统概要设计的阶段任务成果形成文档,以便阶段验收、评审,最终的文档 验收。 2、对需求阶段的文档再次确认过程,对前一阶段需求没有做充分或错误的提出修 改。 3、明确整个系统的功能框架和数据库结构,为下一阶段的详细设计、编码、和测 试提供参考依据。 4、明确编码规范和命名规范,统一程序界面。 预期读者:详细设计人员、软件工程任课教师。 定义 系统: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系统 参考资料 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系统(系统)设计方案 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系统(系统)项目审批表 大学体质测试相关规章制度说明 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系统(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自动控制系统是在人工控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对自动控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下面对人工操作与自动控制作一个对比与分析。 图1-1所示是一个液体贮槽,在生产中常 用来作为一般的中间容器或成品罐。从前一个 工序出来的物料连续不断地流入槽中,而槽中 的液体又送至下一工序进行加工或包装。当流 入量Q i(或流出量Q0) 波动,严重时会溢出或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 最简单办法,是以贮槽液位为操作指标,以改 变出口阀门开度为控制手段,如图1-1所示。 当液位上升时,将出口阀门开度开大,液位上 则关小出口阀门,液位下降越多,阀门关得越 小。为了使液位上升和下降都有足够的余地,选择玻璃管液位计指示值中间的某一点为正常工作时的液位高度,通过改变出口阀门开度而使液位保持在这一高度上,这样就不会出贮槽中液位过高而溢出槽外,或使贮槽内液位抽空而发生事故的现象。归纳起来,操作人员所进行的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检测用眼睛观察玻璃管液位计(测量元件)中液位的高低。 ②运算、命令大脑根据眼睛所看到的液位高度,与要求的液位值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的大小和正负,然后根据操作经验,经思考、决策后发出命令。 ③执行根据大脑发出的命令,通过手去改变阀门开度,以改变出口流量Q0,从而使液位保持在所需要高度上。 眼、脑、手三个器官,分别担负了检测、运算/决策和执行三个任务,来完成测量偏差、操纵阀门以纠正偏差的全过程。 若采用一套自动控制装置来取代上述人工操作,就称为液位自动控制。自动 下面结合图1-2的例子介绍几个常 用术语。 ①被控对象需要实现控制的 简称对象,如图1-2中的液体贮槽。 ②被控变量对象内要求保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倒立摆系统控制器设计

1 引言 支点在下,重心在上,恒不稳定的系统或装置的叫倒立摆。倒立摆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不稳定的、非线性系统,是进行控制理论教学及开展各种控制实验的理想实验平台。 1.1 问题的提出 倒立摆系统按摆杆数量的不同,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倒立摆等,多级摆的摆杆之间属于自有连接(即无电动机或其他驱动设备)。对倒立摆系统的研究能有效的反映控制中的许多典型问题:如非线性问题、鲁棒性问题、镇定问题、随动问题以及跟踪问题等。通过对倒立摆的控制,用来检验新的控制方法是否有较强的处理非线性和不稳定性问题的能力。 倒立摆的控制问题就是使摆杆尽快地达到一个平衡位置,并且使之没有大的振荡和过大的角度和速度。当摆杆到达期望的位置后,系统能克服随机扰动而保持稳定的位置。 1.2 倒立摆的控制方法 倒立摆系统的输入来自传感器的小车与摆杆的实际位置信号,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后,通过控制算法得到控制量,再经数模转换驱动直流电机实现倒立摆的实时控制。直流电机通过皮带带动小车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摆杆的一端安装在小车上,能以此点为轴心使摆杆能在垂直的平面上自由地摆动。作用力u平行于铁轨的方向作用于小车,使杆绕小车上的轴在竖直平面内旋转,小车沿着水平铁轨运动。当没有作用力时,摆杆处于垂直的稳定的平衡位置(竖直向下)。为了使杆子摆动或者达到竖直向上的稳定,

需要给小车一个控制力,使其在轨道上被往前或朝后拉动。 本次设计中我们采用其中的牛顿-欧拉方法建立直线型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开环响应分析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学习的古典控制理论和Matlab /Simulink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控制器的设计,主要采用根轨迹法,频域法以及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进行模拟控制矫正。 2 直线倒立摆数学模型的建立 直线一级倒立摆由直线运动模块和一级摆体组件组成,是最常见的倒立摆之一,直线倒立摆是在直线运动模块上装有摆体组件,直线运动模块有一个自由度,小车可以沿导轨水平运动,在小车上装载不同的摆体组件。 系统建模可以分为两种:机理建模和实验建模。实验建模就是通过在研究对象上加上一系列的研究者事先确定的输入信号,激励研究对象并通过传感器检测其可观测的输出,应用数学手段建立起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这里面包括输入信号的设计选取,输出信号的精确检测,数学算法的研究等等内容。 鉴于小车倒立摆系统是不稳定系统,实验建模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通过机理建模方法建立小车倒立摆的实际数学模型,可根据微分方程求解传递函数。 2.1 微分方程的推导(牛顿力学方法) 微分方程的推导在忽略了空气阻力和各种摩擦之后,可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抽象成小车和匀质杆组成的系统,如图1所示。做以下假设: M小车质量m摆杆质量 b小车摩擦系数I 摆杆惯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