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与历史反思..

中日战争与历史反思..
中日战争与历史反思..

中日战争与历史反思

李朝津

中国与日本虽然说有二千年交往历史,但日本孤悬海外,近代以前之航海技术并不发达,往来只限于少数人,故双方正式接触机会并不多,甚至要透过第三者如朝鲜或琉球建立沟通渠道。这一格局,直到鸦片战争后才有所改变。1871年中日订定修好通商规条,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交往并不畅顺。订交四年不到,1874年即发生“牡丹社事件”,

日本出兵台湾;到1894年更爆发甲午战争,此后双方关系一直跌跌撞撞,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两国颠簸不已的关系才告一段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冷战体制分割下,中日两国暂得以相安,然随着两极霸权的衰落、多元世界的兴起,中日关系翻然又成为一极具爆炸性问题。

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许多共通地方,本应容易互相理解,然却无法避免彼此间之龃龉,从长远历史而言,有其结构性问题。首先,中日两国二千年来缺乏真正互动,到近代才真正有具体接触,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难以培养出一种理解对方之同理心,容易造成误解[1]。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千岁丸”之行。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锁国体制”被打破后,幕府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状况。1862年,为了促进对华贸易,幕府特地向英国购入洋船,命名“千岁丸”,派出五十多人之代表团赴上海,停留两个月,仔细考察在英法联军役后及

太平天国军兴中的清廷。在上海,他们目睹市容破旧、西洋人对中国人颐指气使的情况,甚为失望。由此,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而言,中国成为落后老大的象征,这为日后“脱亚论”的兴起埋下伏线。

其次,日本从未正式进入过中国之天下秩序,但却深受中国传统经典的影响,故日本成为中国在亚洲所建立的国际秩序之最有力挑战者。滨下武志指出:“日本近代化是在以

中国为中心之朝贡制度内发生,由中华概念去观察亚洲的近代,所谓日本近代化即为日本要夺取中华世界的过程。”[2]然探讨其背后思维,正如张启雄所言,日本接受中国传统天下观念,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去天命,由有德者继承者,亦即所谓“易姓革命”。易姓

革命是一个“争天下”的过程,继承者论德不论种族,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而日本正是用上述方式号召,竞逐东亚之主宰者[3]。

然历史格局只能是影响中日关系之部分原因,二十世纪的国际关系已进入全球化的阶段,传统亚洲秩序只能是政策决定的背景,中日两国的国际行为必须配合现行国际形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新因素。因此,促使两国对立加深、磨擦不断的中日战争,才更值得我们注意并引以为鉴。这是本文的关心所在。

一有关中日战争的争议

中日战争起源于1937年7月7日。不过,由中国人的角度看,它包涵的范围应更广:可以上溯至1931年之“九一八事变”,是为日本正式使用武力侵略中国;甚至可以上溯至18 95年之甲午战争乃至早在1874年之“牡丹社事件”。这反映出日本侵略中国其来有自,远在明治时期便开始扩张。中国学者大多用上述观点来看待中日关系,而结论亦主要为日本的近代扩张是一个对中国连续侵略的过程。波多野澄雄归结此种看法为“侵略与抵抗”的

典范,可以说一矢中的[4]。事实上,无论台湾或中国大陆学界,对中日战争的解释仍未能越出救亡图存的角度,这亦可说是学界解读抗战的一个困境。中日战争毫无疑问是一场侵略战争,然除了侵略以外,难道就没有其他含义?历史上侵略战争所在多有,但抗战与其他抵抗侵略的战争有何差别?对此,海峡两岸至今仍缺乏一个宏观解释。近年有中国大陆学者提出“反法西斯战争”的概念,有意寻求中日战争在抗战以外的意义[5]。但反法西斯是苏联对二战之解释架构。对苏联而言,二战的起因是德、日、意三国结成反共轴心,企图瓦解社会主义制度,故法西斯国家是其最主要敌人。然中、美、英三国对二战的性质看法不尽相同,对德、日、意三国之立场亦各有相异,因此用“反法西斯战争”概念实在未能确实反映出二战之本质所在。因此,如何把各国之战争串联在一起,是研究抗战史不可或缺的工作。

与中国学者之连续侵略观点相反,不少日本学者采取一个不连续观点来看待中日战争。虽然他们并不否认中日战争的侵略性,但认为中日战争以至太平洋战争并非是一个连续一贯的过程,而是有许多转折点;假如有关国家能妥善处理国际上之矛盾,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所谓“转折点”,又可以集中在“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以及“珍珠港事

变”这三个历史事件之上。

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九一八事变”的缘起,这在今天的日本学界已经有了比较统一的看法:即事变从一开始便是关东军以至部分日本国内军人策划的阴谋,目的是攫取中国东三省,扩大日本对抗苏联的纵深及加强战争资源的占有[6]。至于“九一八事变”在何时终结,则有较大争论。日本部分学者主张中日两国在《塘沽协定》签署时,“九一八事变”

已经结束,因为根据《塘沽协定》,中日双方军队以长城为界,不得越境攻击对方,而且

为确实避免冲突,在长城以南、平津以北设一非武装地区,双方不得驻守军队。对上述学者而言,这代表国民政府默认满州国的存在,亦即达成日本军人把东三省由中国分割出去的目的。他们认为若非日本军人再推动华北自治运动,北方局势可能就此稳定下来,而“卢沟桥事变”便无从发生[7]。中国学者大多反对此种看法,认为由《塘沽协定》到华北自治运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贯既定政策,非只是现地日本军人推动,同时中国亦不可能放弃东北,故“九一八事变”危机未因《塘沽协定》的签订而消解[8]。另外,亦有部分日本学者由“十五年战争”(下详)的角度,同样主张华北自治运动非只是现地日本军人动作,而是日本侵华之一贯延续行动[9]。

第二个问题是“卢沟桥事变”的性质是否为一有计划事件以及为何会扩大成全面战争。由于“九一八事变”前车之鉴,中国学者多半认为“卢沟桥事变”为日军有计划之挑衅行为,中国为图生存,战事不能不扩大为全面战争[10]。日本的主流看法则认为“卢沟桥事变”是偶发性事件,而且在事发之初,无论日本内阁及中央军部均主张不扩大事件,由现地军事当局解决。当时日本在华驻军方认为中国当局行事颟顸,必须实施军事压力才能奏效,但基本上亦把行动限制于平津地区,无意扩大为全面战争。1937年7月25日平津战事

展开后,日本内阁亦曾考虑停战办法,一方面向国民政府提出两项停战条件,即首先把华北非武装地区延伸至永定河以北,其次是缔结华北经济合作协定;另一方面日本内阁亦释放好意,取消《何梅协定》及《秦土协定》,同时承诺支持冀东政府及冀察政务委员会的

合并。由上述日方构想,可见日本无意进行全面战争。至于为何由局部转向全面战争,其关键是“八一三事变”(淞沪之战)。日本原来设想作战只限于上海地区,不会越过苏州

嘉兴线,然随着战事扩大,日本不断增派军力,到10月已达九个师团,超越华北八个师团

,因此为迫使中国屈服,华中日军遂主张扩大战线,进攻南京,才演变成为全面战争[11] 。

第三个问题为“珍珠港事变”的必然性,亦即是日本与美国间的太平洋战争是否无可

避免。1960年代以来,国际学界有不少翻案文章,认为日美战争不一定会发生。最主要论

点是战前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密切;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国亦没有给予中国太多援手。

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利益是微不足道的,而1930年代美国对日出口是对华的三倍,因此美国没有理由为了中国而放弃日本。美国对日政策之转捩点是1940年9月,日、德、意轴心军事同盟成立,中日战争转化为欧洲战争之一部分,美国于是祭出限制石油出口的

手段,并第三次贷款中国,不过美国当时仍小心翼翼,只限制初级石油,对中国亦只限于

经济援助,留有转圜空间。美日真正摊牌时间是1941年7月,当日军开进南越金兰湾,威胁到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地位,美国才决定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全面禁运石油[12]。因此,

一些研究太平洋战争的美国学者认为日本如不加入轴心同盟,日美大战也许可以避免。

研究日美关系之日本学者亦同样认为日美间不一定会开战,因为日本无意对美发动战争。虽然1938年11月近卫第二次声明强调建立亚洲新秩序,但挑战之对象是英国而非美国,然美国已在1937年7月废弃日美通商协定。1940年5月及11月日本曾两度要求荷属印尼当

局保证对日本供应资源,然荷兰在英国及美国之支持下,拒绝日本所请。日本学者认为在

所谓“ABCD四国(美国、英国、中国、荷兰)包围”下,日本不得不与德国合作。虽然如此,日本仍希望能与美国沟通,即便是向来被视为极端保守之平沼骐一郎内阁,仍希望与

美国维持友好关系;1941年7月近卫文麿再任首相,甚至提议访问美国,要与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总统面对面谈判。直到11月2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Cordell Hull)向日本提出备忘录,要求日本恢复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前的状况,有若最后通牒,日本才决定开战[13]。概括美国与日本学者之研究,则“珍珠港事变”并非必然,

战争的发生若不是两国间的误解,至少日本是不得已而出手。

总的来说,“战争连续说”比较宏观,它给历史一个直接了当的解释,但稍为简单化

--在中国是用“侵略”与“非侵略”来划分,在日本则以“资本主义”或“天皇制绝对主义”来说明。然历史是复杂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架构来涵盖,需要更细致的分析。至于

主张“战争不连续说”的学者则强调历史之转折性,他们比较从多层次角度看问题,论证

亦较为细密,若由事后检讨而言,对如何吸取历史教训是相当有帮助的,但由于过份以孤

立个案论证,很容易有见树不见林的弊端。其实两者的分岐,最后仍系于战争责任问题,“战争连续说”希望由宏观角度追究出一个最后责任的真相,“战争不连续说”则不认为

战争责任是一个历史研究的中心课题,两者的差别造成不断的纷争。

若抛开战争责任这一命题,改由关联性思考,也许可以跳脱此一困境。“战争责任”

这一概念可以有两个思考层次:首先是道德层次,它关乎是非问题,若社会环境不变,它

可以历久弥新,但它只是行动指南,无助思考问题;其次是法律层次,亦即犯罪者所应负

责任,不过责任有时效性,若超过一定时间,再追究亦于事无补。上述两个层次无论哪一个,都无法帮助思考历史;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只能由历史事件的关联性下手。所谓“

关联性”是指历史时代里的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下,个别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不同因素

,可以是即时回应、也可能是沟通不良、也可能是环境制限等等,故历史研究固然要了解

各个事件的不同因素,但亦不应忽视历史时代的大方向,否则便无法整合不同之历史事件

以“九一八事变”为例,国民政府之对日政策亦非一成不变。在事变之初,国府是采取汉贼不两立的态度,拒绝与日本直接交涉,把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但到1933年国府已愿意与日本坐下谈判[14]。蒋介石在1934年12月发表之〈敌乎?友乎?〉一文,便曾检讨以往中国对日本政策之失误,认为过份倚赖民气及国际调停,不了解中国本身军力不济,同时亦没有考虑到东北经济权益对日本之重要性。因此他主张直接与日本交涉,给予日本一定的经济利益,甚至仿效列宁与德国言和的故事[15]。蒋氏并没有说明怎样做,但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The Treaty of Brest- Litovsk)时割让了领土,言下之意,是蒋氏愿意放弃东北,换取与日本和平。如蒋氏真的履行此点,便如上述部分日本学者所言,《塘沽协定》签订后中日局势便会稳定下来,不

会有“卢沟桥事变”之发生。但从蒋氏个人意愿以至当时中国全国气氛来看,放弃东北是不可能的。在发表〈敌乎?友乎?〉后四个月,蒋氏在日记中便记下:“对倭策略:甲、

如彼归还我东北,则与之公开防俄,并进行铁道交涉,及聘倭教官;乙、如彼取消长城以内战时特殊状态;则我与之进行经济合作,何如?”[16]换言之,若日本交还东北,则可与之合作抗苏;若只取消在华北特权,则只能进行经济合作,亦即无意放弃东北。可见东北问题不解决,要消解中日间矛盾似无可能。

至于“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过去中国学者大部分认为是日本有计划发动,主要原因是“西安事变”后中国走上统一道路,有碍日本之扩张。不过,根据日本学者战后的研究,大致可以确定“卢沟桥事变”为偶发事件,并非预先策划。然既是偶发事件,为何会扩大成为全面战争?部分学者认为扩大战事最重要的原因是淞沪之战,到10月底日军在上海已超逾华北规模,而伤亡亦在预估之上,现地日军为了实现惩罚,决定跨越苏州嘉兴线,攻取南京,结果扩大为全面战争。但淞沪之战对国民政府而言只不过是手段,正如齐锡生指出,国民政府选择在上海开战,因为有地利之便,长江下游是国民政府根据地,经营多年,在上海开战能争取主动;同时上海亦是国际都会,在淞沪开战不但能吸引外国政府注意,亦促使他们介入[17]。国民政府使用军事力量最主要目的是维持华北主权,“卢沟桥事变

”被视为日本强化其在华北地位的事件,若不防范未然,会是第一张倒下的骨牌,故事件一出现,国府即决定动员四师入河北,目的即在此。因此当7月26日廊坊发生战斗,日军正式攻击北平时,蒋介石即在日记上写道:“倭寇既正攻北平,则大战再不能免。”[18]蒋

介石在此时已决定不惜一战,但日本则以为取得平津地区权益后,仍可以用军力压迫国民政府屈服。故中日战争扩大的最主要原因,非淞沪战争而是日本误解蒋介石开战之决心。

“珍珠港事变”是不是日美冲突的必然结果,战后美国有不少讨论,但却少有学者涵盖中国战场,自然难以全面讨论其得失,主要原因是1950年代美国学术界有关“失掉中国”的激烈争论。故自伯格(Dorothy Borg)发表其《美国与远东危机,1933-1938》(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ar Eastern Crisis of 1933-1938)大作后,便为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定调:即美国对中国事务并不热衷,无意介入中日战争;罗斯福在1937年10月5日之“隔离演说”,并非要制裁日本,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推动和平之国际机制;在11月召开的布鲁塞尔会议(九国公约国会议)上,由于美国不肯具体承诺任何义务,最后对日本制裁只是一纸空文,由各国自行决定。然美国对中日战争是否毫不在意?伯格在书中指出罗斯福在演讲三星期前,便曾提及有意用贸易制裁对付德、意、日三国,并指称此三国为强盗国家,罗斯福之立场其实十分清楚[19]。事实上,在布鲁塞尔会议中,美国态度亦倾向中国。根据中国代表顾维钧之报告,美国代表在起草九国公约会议宣言时,力主对日本采严厉态度[20],其首席代表戴维斯(Norman Davis)亦私下向顾维钧表示,“美国决不

同意牺牲中国之条件”,并希望中国“除万不得已停战外,绝不可与日本直接签订任何协定”[21]。当然,美国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对华政策一直消极,主要因为国内外各种因素的限制,但并不代表美国对远东局势完全冷漠。

在日本,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烦恼。在战后初期,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是两个不相属的概念,中日战争专指中国,而太平洋战争则专指美国。但事实上两者具有关连性,无法分开。1968年,家永三郎提出“十五年战争”的概念,十五年指由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8月二战结束,包括了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

,换言之即承认战争是连续发展的历史。家永三郎虽然是左翼史学家,但“十五年战争”这一观念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然而这观念在最近仍受质疑,首先,“十五年战争”是一

个连续性概念,自然受到不连续史学派的反对;其次,这概念在时间上包括两个战争但没有具体点出一个明确内容,在使用上无法起提纲挈领的作用[22]。最近日本使用较普遍的词汇是“亚细亚.太平洋”,最早见于2005年岩波书店出版之《岩波讲座亚细亚.太平洋战争》丛书,编者希望能利用这个新词汇把两个战争串联起来,同时亦能点出其特征[2 3]。

二历史的反思

中日战争并非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战争,当时在欧洲及非洲都出现大规模的战事,今天统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战争本来应放在二战的框架下审视,然对二战的性质,到今天仍言人人殊。首先光在时间上便难以统一,中日战争最早发生,但两国一直到“珍珠港事变”为止都没有正式宣战。欧洲学者一向认为中日战争影响不大,他们是以1939年9月德国侵略波兰为二战的开始[24]。然真正全面战争却发生在太平洋的珍珠港,因此如何界定二战的开始便是一个难题。其次是交战国的关系,二战表面上是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对峙,好像壁垒分明,但事实上各个阵营的成员都是同床异梦,各有盘算。德国与日本的情况最明显,两国签订反共同盟时,苏联是共同敌人,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的对苏政策完全无法凑合,结果在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两个月后,德国则对苏发动全面攻击。至于中、英、美、苏四同盟国,在战时相互亦有许多纠纷,所以如何把中日战争关联到二战是一个重要命题。

简单来说,二战是欧洲主权国家制度的后遗症。主权国家制度是欧洲国际体系所独有,以主权国作为国际互动之基本单位,各国自守本国权益,亦因此形成多元竞争局面,富国强兵是主权国家竞争的必由之径。由于十九世纪以来各国对峙激烈,终于导至一战爆发。欧洲在战争中元气大伤,损失惨重,故在战争结束后,英、美、法等国推动集体安全制度以求和平得到保障,然所谓“缺既得利益国家”(have-not)的德、日、意三国则要求

与英、美、法等国享受同等权益,这是二战的由来。日本是非西方国家中近代化最成功的国家,自明治维新以来即模仿欧洲诸国制度,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当然其富国强兵政策会因历史阶段之不同,其方式亦有异。例如在一战以前,它是走西方帝国主义发展的道路,无限扩张;到一战以后,便以争取区域利益,建立自给自足之地区霸权为主。亦因为这个缘故,中日双方的冲突便不断扩大。

中日战争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企图改变国际现状。当中日战争初起时,纠纷只限于中日两国,鉴于中日关系的复杂,英美都希望事态早日平息,暂抱静观其变态度,

不想介入太深。然随着1938年日本占有地逐步扩大,两国开始抱有戒心,最大的转折点是1938年11月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要创造东亚新秩序,明白挑战1921年华盛顿会议以来之门户开放体制,美国开始采取反击政策,亦为酿成太平洋战争之原因[25]。当然,国际现状不可能永远维持原貌,但改变需要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改变机制。事实上,在抗战期间,中国亦是当时国际社会中鼓吹变动的倡导者之一,主要目标便是要推翻帝国主义主导的世界架构,但在实践过程中,基本上是希望透过联合国机制来解决。1944年美国准备召开敦巴顿橡园会议,讨论战后集体安全机构的组织。当时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草拟一份《国际集团会公约草案》,在第二十一节中提出“和平变更”构想。该节原出

于国际联盟会章第十九条:“若国际上有不可行条约或该条约会危及世界和平时,会员可

在大会中提出修改。”但王宠惠认为该条款“规定太弱,且缺少具体执行办法”,因此衍

生为三条建议:其一为争议国单方面可以提请大会拟订解决方法;其二为大会决议应有出席会员五分之四同意;其三为对不遵守大会决议之国家,理事会得施行制裁[26]。换言之,只要国际组织的绝对多数同意,大会便不用得到争议双方的认可而议决。王宠惠的构想,可以说是对国际组织有过高的期待,但其基本精神是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协商机制以应付变动之国际政治形势。

第三个促使中日战争扩大的因素是意识形态。二战可以说是一个全球的意识形态战争,也可以说是一个世界观战争。就同盟国之观点看,前文提及苏联用“法西斯”与“反法西斯”概念看待二战,这是一种社会主义世界观,企图用垄断资本家的反扑来解释战争起源。就美国而言,它是用“民主”与“独裁”的对立来界定二战。就中国而言,二战的意义是民族国家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就英国而言,二战是一个重振大英帝国及欧洲文明的机会。除英国以外,同盟国大都能提出一个普世价值,在意识形态上占有优势。至于德、日、意三个轴心国家所追求的多为地区中的本国利益,在思想动员上是落于下风。日本曾试图提出“大东亚战争”的口号,界定二战为一个亚洲民族对抗欧美侵略的战争。大东亚战争是日本近代提倡亚细亚主义的一个延伸,不能说它完全没有说服力--假如不以人废言,日本一些亚细亚主义者的思想是值得探讨的;不过它最大的破绽则是日本要解放亚洲国家,但却在亚洲进行最大的侵略战争,实难以自圆其说。

第四个因素是美国与中日战争的关系。美国由“九一八事变”开始,对中国都是采取同情立场,此亦为过去“中美两国特殊关系论”出现的背景,然经过1960年代美国现实主义者重新解读,中美特殊关系论早已烟消云散。其实亚洲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地方,美国理解不深,无论对中国还是日本,都没有特别喜恶立场。在战前,美国对亚洲最根本的政策是门户开放,即美国能自由进出当地市场。美国不会接受一个独霸亚洲国家的出现,其不同意日本之亚洲门罗主义政策,是理所当然。不过美国在“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之对日政策是缓慢而坚决的,它逐步回应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行动,但不急于摊牌,企图求取更多可行性政策的空间,这是令到蒋介石不耐烦与担心的地方。虽然如此,美国在原则上仍坚持中国之主权、远东之门户开放。一个较明显的案例是1939年初发生的“天津事件”,日本指责英国在天津租界包庇国民政府暗杀活动,同时默许法币流通,由6月开始日英进行谈判,最后英国屈服,同意日本军队在一定程度下介入天津英租界治安,并命驻天津英军撤退。这种在实力不如人时便采取退却的策略,是典型英式外交。但美国却拒绝退兵,仍留守天津,并在1939年7月26日通知日本废除日美商约,意即警告日本若有进一步行动

,即停止供应石油。美国这种拖延手法,一拖便四年,直到1941年,日本终忍不住要攻袭珍珠港了。美国此种后发先至政策,在二战结束后初期,虽被批评为颟顸无效率,但由长

期来看,不挑衅政策是取得国内外支持的最佳方法。

三结论

中日战争有其世界意义,与亚洲战场及欧洲战场有一定之关联性,代表人类走向近代的历程。首先,它是近代欧洲国家体制发展的结果,人类虽经过一战,并未吸取足够教训,仍朝富国强兵路线前进,其中又以日、德、意三国最明显,这是中日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背景;其次,是科技发展迅速,人类对军事手段充满信心,以为船坚炮利便无往而不利,透过外交手段的折衷妥协遭到漠视,最后只能兵戎相见;第三,是各国及各地区发展先后不一,形成对现状不满情绪,因而触发打破现状想法,亦成为建立生存危机的意识形态基础。因此,不把中日战争置于二战的世界背景上,便无法理解它发生的真正原因。

上述各种因素,又以意识形态冲突最为危险。透过思想之总体化,每个人都在“我者”及“他者”间划一清楚界线,敌我分明,是战争的最大泉源,如何消弭思想上的冲突是和平的最重要基础。前文提及过王宠惠所拟定之《国际集团会公约草案》,其第十二节便提出“道义军缩”概念。所谓“道义军缩”是在各国禁止鼓吹冲突之各种活动,包括:广播、报刊、演讲集会、学校课本、电影及戏曲;同时在学校设立国际和平课程;另各国亦应立法准许本国人民召集反战活动及拒服兵役[27]。“道义军缩”是希望透过思想教育来消除各国以及各地区之对立关系,要全面实施并不容易,但目前各国有许多两次大战的纪念馆,假如能发挥各纪念馆之作用,不只是悼念战争中之伤亡者,而是用在正面思考战争带来之教训,对未来各国如何共处在一个世界中,会有更为积极的意义。附:《二十一世纪》2014年4月号·文章目录

二十一世纪评论·中日历史观争议

李朝津中日战争与历史反思

吕玉新文明史鉴:日本国学影响下的极端民族主义滥觞

伊东贵之“感情记忆”的印痕--历史叙述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学术论文

周颂伦文明“入欧”与政治“脱亚”--福泽谕吉“文明论”的逻辑构造

高力克宪政与民主:梁启超的政体与国体理论

黄华白话文为何在五四时期“活”起来了?

黄令坦威权政治与大学自治--清华“驱吴事件”再研究

马得勇、张曙霞中国网民的“左”与“右”

景观

吴文光“民间记忆计划”中的大饥荒纪录片

书评

陈嘉礼华夏之学应含“夷”--评夏含夷《兴与象:中国古代文化史论集》

姚达兑基督教新教汉语文学研究的兴起--评John T. P. Lai, Negotiating Religious Gaps: The Enterprise of Translating Christian Tracts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毕苑甲骨文的隐喻--评何伟《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

李劼迷雾里的历史--评Bob T. Wakabayashi, ed., The Nanking Atrocity, 193 7-38: Complicating the Picture

三边互动

编后语

图片来源

注释

1 Harry D. Harootunian, "The Functions of China in Tokugawa Thought", in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Essays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ed. Akira Iriy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9-36.

2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の国际的契机》(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页40。

3 张启雄:〈中华世界帝国与近代中日纷争〉,载蒋永敬等编:《近百年中日关系论

文集》(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92),页13-43;〈中华世界秩序原理的源起:

近代中国外交纷争中的古典文化价值〉,载吴志攀、李玉主编:《东亚的价值》(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页105-46。

4 波多野澄雄:〈日中间の“历史和解”を求めて〉,《櫔木史学》,2009年第23号

,页1-10。

5 胡德坤、韩永利:《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6 臼井胜美:〈满州事变の性格〉,《军事史学》,2002年第37卷第2/3合并号,页

9-22。

7 臼井胜美:《日中外交史研究--昭和前期》(东京:吉川弘文馆,1998)。

8 参见李云汉:《宋哲元与七七抗战》(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梁敬錞:《日本侵略华北史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臧运祜:《七七事变前的日本

对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 内田尚孝:《华北事变の研究:塘沽停战协定と华北危机下の日中关系,1932-19 35年》(东京:汲古书院,2006)。

10 李云汉:〈卢沟桥事变: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开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集刊》,1987年第16期,页383-410;曲家源:《卢沟桥事变起因考论:兼与日本有关历史学者商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

11 古屋哲夫:《日中战争》(东京:岩波书店,1985),页124-48。

12 Warren I. Cohen, 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A History of Sino- American Rel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5-34.

13 参见Jonathan G. Utley, Going to War with Japan, 1937-1941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5), 172-73;吉田裕:《アジア.太平洋战争》(东京:岩波书店,2007),页13-14。

14 鹿锡俊:《中国国民政府の对日政策,1931-1933》(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 001)。

15 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三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 ),页3137。

16 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上册(台北:国史馆,2011 ),页450。

17 Hsi-sheng Chi,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18 《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册,页566。

19 Dorothy Bor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ar Eastern Crisis of 1933-193 8: From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through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Undeclared Sino-Japanese Wa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379.

20 孙武选辑:〈中国出席九国公约签字国布鲁塞尔会议代表与外交部等来往文电(1937.10-11)〉(一),《民国档案》,2008年第3期,页41,会55号。

21 孙武选辑:〈中国出席九国公约签字国布鲁塞尔会议代表与外交部等来往文电(1937.10-11)〉(二),《民国档案》,2008年第4期,页10,会76号。

22 庄司润一郎:〈日本における战争呼称に关する问题の一考察〉,《防卫研究所纪要》,2011年第13卷第3号,页43-80。

23 仓泽爱子等编:《岩波讲座アジア.太平洋战争》(东京:岩波书店,2005)。

24 Alan J. P. Taylor,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Touchstone, 1996), 18.

25 Akira Iriye,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New York: Longman Inc., 1987), 68.

26、27 叶惠芬编:《中华民国与联合国史料汇编.筹设篇》(台北:国史馆,2001 ),页85-86;78-79。

--

中日之间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的战争11页word文档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日本自古以来对朝鲜和中国就忘恩负义,虎视眈眈,狼子野心,发动过多次侵略战争,残酷虐杀占领地人民,所有中朝韩人民应该认清日本的本来面目,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抵制日货。中日要想和平相处,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大自我,像美苏一样狠揍日本,它才会摇着尾巴跟着你走;另一种就是像美国一样派强大的武装进驻日本,改造日本的劣性。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 其中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虽然,抗日战争中,全国军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抵御外辱,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这场战争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和日本本身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尤其日本侵华浩劫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

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 朝代:唐朝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严阵以待的唐和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阵发起进攻。唐军以逸待劳,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和结果;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教材中有关历史材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关信息,并据此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分析,认识: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通过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学习,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线索结构】 (一)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逐步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西方列强对日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 3、朝鲜东学党起义 (二)经过 时间:1894年——1895年 战役:丰岛、牙山之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 结果: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三)影响 1、日本控制朝鲜、割占台湾,成为东方强国 2、《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3、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

【学教思路】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的结果 思考:为什么说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的? (1)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器相结合表现出来的侵略性; (2)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为扩大资本、掠夺原料、寻求国外市场,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对外扩张,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3)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2、中国:19世纪末在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加紧侵略中国,中国边疆地区危 机进一步加深,而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朝鲜,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 二、甲午战争的经过 爆发:1894年7月25日,日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战争爆发,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主要战役: 平壤之战:1894年,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马玉昆英勇杀敌,回族将领左宝贵抗战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走,平壤失陷。 黄海之战:1894年9月,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双方互有损失,中国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下令保船,不许巡海迎战,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战役的制海权,从而大大便利了日本的进一步侵略。 辽东之战:黄海大战后,日军一路从朝鲜进入中国,聂士成抵抗,日军占九连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大连、旅顺,制造了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犯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海,北洋舰队爱国官兵多次打退敌人进攻,但日军陆军从荣城湾登陆,海陆夹攻,部分清军将领投敌。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三、甲午战争的结果 1、中国战败,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腾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隔离数十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赔偿日军费白银二亿两——使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历史上的五次中日战争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2)《简明中国通史》课程考试(论文)历史上的五次中日战争之所见 学号: 学院: 姓名: 得分:

摘要: 正如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外交大臣亨利·帕麦斯顿所言,“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样的种族,相近的血缘,没有能够血浓于水,却常常刀兵相见。日本一次次发起“西进运动”,挑衅和欺凌中华民族。我们在此回顾那些不幸的历史,就是为了警示未来。既然两个民族谁也不可能征服和消灭对方,那为什么就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呢?中国人民期盼和平,但是,首先做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应该向德国那样,承认自己的错误,承担起起自己的战争责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赢得大家的尊重。 关键词:中国日本战争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唐朝)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公元663年,天智天皇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派出了三万余军队应援百济。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8月,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严阵以待的唐和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阵发起进攻。唐军以逸待劳,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这一战直杀得日月无光,海水染红。唐军“四战而捷,焚其舰四百”,日军溃不成军。《日本书纪》载“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白村江战役后,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防范唐朝和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经此惨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交战以唐朝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失败了的日本如梦方醒,终于发现了它那草台班子似的乌合之众绝不是一个制度完备、组织成熟的帝国的对手。“以胜者为师,与强者为伍”,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成了日本人的处世之道。它开始虚心的向师傅学习,先后派出十九批遣唐使不避艰险西行渡海“求经”,就像是十九世纪明治维新时的全盘西化一样,大化革新也使国内全盘唐化。盛唐雄风恩泽日本,哺育日本,更强壮着日本,它的羽翼日渐丰满。终于在第二次中日战场对决中,日本人笑到了最后。 中日第二战:元日战争忽必烈饮恨日本海(元朝) 自唐朝以后,被注入了盛唐精气的日本在中国面前越来越自信了。这时,来自草原的蒙古崛起,大有一统天下的豪迈。1218年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在1259年,高丽投降,元朝遂于日本隔海相望。这时,与元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遍及两大洲,唯独日本不通友好。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 日本朝廷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 1274年l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

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 案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俺小猪也会!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日本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模块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学生了解掌握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史实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于学生掌握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材对这一节的内容有所讲述,但讲述的深度与高中教材相比显得比较浅薄,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掌握甲午战争相关史实有积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事件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的认识不够。而且,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师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是学生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需要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梳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反割台斗争、三国迫日还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同时通过对老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分析理解,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有整体把握,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对其影响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战争的经过、结果对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产生同情,树立振兴国家、民族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高中历史剧本甲午中日战争【实用】

甲午中日战争(节录) 旁白: 19 世纪末,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国力大盛。为了解决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 侵略成性的日本统治集团把魔爪伸向了他昔日的老师——中国。发动了一场旨在侵吞土地,掠夺财富的罪恶战争?? 第一幕:求和基调 人物:李鸿章慈禧太后左宝贵叶志超等人 地点:坤宁宫西暖阁 时间: 1894 年夏 李鸿章:启禀太后,中日开战,前方战事吃紧,海军衙门上来奏折,要求增加海军军费, 以供战需。 慈禧:哦,那就拨一些过去吧。 李鸿章:是,可前一时期,各国赔款刚付清,所以国库紧张万分,海军大臣恳请??恳请?? (李鸿章犹犹豫豫,吞吞吐吐,面带难色) 慈禧:恳请什么呀? 李鸿章:恳请太后把办60 大寿庆典维修颐和园的费用暂时移挪一用? 慈禧:什么?(把眯着的双眼猛的睁开)要挪掉这笔银子!哼!(站起,来回渡步,后 背对李鸿章站定)我好不容易办个寿宴,现在竟打起我的主意来了!告诉他们不可能,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以后让他一辈子不高兴!(满面怒容)与日本之战,能和则和,我可不要 到时让我没了好兴致! 李鸿章:是,太后,臣一定照办!(缓缓退出) (天津北洋大臣衙门议事厅) 李鸿章:各位将军,中日虽然交战,但是,仍然要以和为贵,国际友人正在帮我们调停, 能不战最好不战。当前我方,应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更何况过些时日老佛爷就要搞“万寿庆典”。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可不要坏了她老人家的好兴致啊! 左宝贵叶志超等人:是,中堂大人!(齐声) 第二幕:平壤失守 人物:左宝贵叶志超士兵甲 地点:朝鲜平壤城 时间: 1894 年夏 (墙外枪炮声骤紧,喊杀声震天) 士兵甲:左将军,日军已分多路围我平壤城,形势危急! 左宝贵:来,随我上城墙应敌。(急忙出营) (城墙上死尸累累,已有多处被炮弹击中)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纵观中日历史,就是战争与与平纠缠不休。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与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甲午海战(败)与抗日战争(胜)。 其中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 虽然,抗日战争中,全国军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抵御外辱,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但就是,这场战争对于被侵略的国家与日本本身来说都就是一场灾难,尤其日本侵华浩劫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全世界爱好与平的人民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与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与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朝代:唐朝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就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百济国受到

新罗与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这就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严阵以待的唐与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阵发起进攻。唐军以逸待劳,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就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就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经此惨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成为泡影,天智天皇不得不在战后与唐重新修好。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盘锦市第二初级中学王博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所需材料及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岛的图示,指出台湾这个美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当下的图片,附上小诗: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 师:面对着现今如此繁华的台湾,再看看这首小诗,不禁思考,历史上的台湾曾经如何被割占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定向示标 通过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声朗读。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 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2、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请阅读教材P16-P18,思考以下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起止时间?为何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有哪些?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4、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什么?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分小组回答以上问题,采取对2错1的计分方式。) 合作探究: 【探究一】《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 ①割地有什么变化? ②赔款有什么变化?

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中年级《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2.5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金旅之战也开始于

抗日战争中的经典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中的经典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了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中*队将70多万兵力调往淞沪战场。随着日军持续增援,中*队逐渐处于劣势。11月12日,上海沦陷。中*队共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开始,中国中央军精锐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三十六师等部,在京沪警备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主动进攻,企图一举扫荡驻上海之日本海军陆战队,但因指挥不当,竟未能奏功。8月22日深夜至8月23日晨,日本援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等,在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大将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在长江口南岸川沙口、狮子林直至吴淞口、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成功。日本援军在日海、空军的强大支持下,向宝山城、月浦、罗店、浏河镇一线发动猛烈进攻,企图包抄中国上海守军的后路,重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故技。 历史战争故事: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3日,企图攻占太原的日军先头部队进抵平型关附近,八路军115师决定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设伏。25日8时30分,日军坂垣师团21旅团的两个联队进入伏击圈,八路军设伏部队居高临下,向敌猛烈射击,将其分成几段,各个歼灭。战至下午1时,日军主力基本被消灭。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支。 1937年9月25日,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第一个重要胜利——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山西省灵丘县西南的平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部分,自主学习5分钟,解决基础知识,疑惑问题组内讨论释疑解惑。 【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李:“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