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反思(1)

甲午中日战争反思(1)

《甲午中日战争》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知识重组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影响 影响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 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 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 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 俗的影响 例题1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能力目标:讲一讲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培养复述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的性质,邓世昌他们是民族英雄;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第一篇:阴云密布-------战争背景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篇:战火硝烟--------战争经过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16---17页文字,了解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的经历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在黄海战役过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谁?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

修正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反思的: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2019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含答案和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 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0.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 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2019年山东警察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9年山东警察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3、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面那个不属于选聘到村任职的一般程序?()A、个人自愿报名 B、学校党团组织推荐 C、资格审查 D、笔试面试 【答案】B 2、教师如果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为()。A、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 B、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C、主管的教育部门 D、信访部门 【答案】C 3、移情法第一阶段运用的基本训练技术是()。 A、情绪追忆和情境表演 B、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和情绪追忆 D、认知提示和情感换位 【答案】B 4、教师职业道德在没有转化为个体道德之前,是一种()。A、主体性规范 B、他律性规范 C、阶级性规范 D、社会性规范 【答案】B 5、在教师职业行为的进行过程中,职业良心具有()。A、指导作用 B、评价作用 C、监督作用

D、选择作用 【答案】C 6、主张学习是个体随意志、情感对事物自由选择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A、认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C 7、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可通过以下哪项解决生活费问题?()A、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 B、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勤工助学 C、国家奖学金和勤工助学 D、国家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 【答案】A 8、高等学校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A、服从学校发展需要 B、由教师自己申请 C、学校规章制度确立 D、双方平等自愿 【答案】D 9、道德内容的社会性和可变性决定了教师道德修养的()。A、自觉性 B、被动性 C、持久性 D、自主性 【答案】C 10、学满多少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A、半学年 B、1学年 C、2学年 D、3学年 【答案】B 11、对教师正直道德品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正直品德是教师在履行义务时的人格特征的表现 B、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言行做示范,教育青年学生本分做人 C、教师要自己认真履行道德义务而少参与进违背教师道德的人和事的斗争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 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网络学习、终 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 对比法;? (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 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法手段】 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 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 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 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 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 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 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 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 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四年级语文教案《难忘的一课》

四年级语文教案《难忘的一课》 1.认识2个生字. 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 2.搜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 2、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 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 5、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6、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7、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8、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9、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0、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11、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12、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3、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xx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xx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难忘的一课》。谁来说说这难忘的一课发生在什么地方?(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 2、台湾,对我们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遥远、非常神秘的地方。课前老师请你们分组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现在就请你们来交流一下。谁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部分,自主学习5分钟,解决基础知识,疑惑问题组内讨论释疑解惑。 【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李:“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观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观《甲午大海战》有感 悲夫,泱泱大清,物阜民安,一念之差,身死国殇,甚痛哉。然白眼痛史,不自发图强,终难雪洗前人之耻,且难免有重蹈覆辙之危也。 --题记 晚清末年,清朝的发展接近了尾声,几百年的闭关已将一个本来已然称霸世界的巨汉自囚而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还自诩年轻气盛,百步穿杨,殊不知只是苟且没有残喘罢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立,鄙有不自知者,黯然消色于历史之中,无声无息。而自知者,自当明辨真理,自问当是清胃明胆,心知肚明。有耻也,敢当而改过,无耻也,亦当观而自勉,才能身经百战而不殆,永随芳流而不止。 想当初,已受众列强的欺凌,忍痛割地,慈禧都说:“列祖有训,凡失寸国土者,不得葬于祖坟内。”而自己却守着那国库之财,不肯挪用于强军治国之中。有时,的确是很难理解女人的思想,守旧,偏执,而又自以为是,如此可笑的慈禧难免遭后人的唾骂、嫌弃。 观看《甲午大海战》,心中窃喜窃悲。喜是因为历史演绎了一场深入人心的悲剧,让人可以再回首历史之时,甚感痛心疾首。悲是因为清朝泱泱大国,却历经受尽弹丸之国的欺凌,不仅不反思自强,还礼让陪笑,割地想与。 林则徐说的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自1840年黄海大战以来,国就该逐步了解到,闭关锁国多年的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各国/特别是科技。科技不上,难以跟别人抗衡。就像人不能以两刀握手去抵抗

力扛枪弹炮火之敌吧?交战双方,武器方面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人数上几倍之差还不能说出谁胜谁负,但如果在武器上就差别甚远的话,那么这场战争这的胜负定势,不战而知。唐朝对金的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这是古者对交战双方数量占优势的肯定,但是换做现在就不是这样说了。换言之,恐怕是十拳百拳都难以敌一枪。这就不能单方面考虑数量优势了,而是该看科技实力上的差距。历史上总有人清醒,有人糊涂,若不然不会有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之别。挨痛数十年,清廷政府并非全庸庸无能之辈,亦有眼光长远的人,才有后来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该看成清醒人的反抗而不能看作无知者的觉醒,因为无知的人依然沉浸于幻念之中,而且还搭压着清醒者的手脚。虽洋务运动势头不小,可是受尽上层决策者的压迫,最后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洋务运动是对科技失势于西敌的反思。然而科技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强国是清政府的当务之急呀!李鸿章这位老狐狸也算是有眼光之辈,认为“强国必先强海军”。这真是一点都不错,列强正是从海上而来,海边而攻,鲜有深入内陆腹地。所以海军一强,抵挡了外来的主要力量,想当然也是可以安然无恙的。北洋水师应势而立,强国之梦指日可待。北洋水师的确是可以依靠的强国之力,操行四年,不惜一切代价派遣学子往国外学习作战技能,而且购买了当时技术领先于世界的英国巨舰——定远号和致远号。这两艘战舰的拥有无疑是给世界鸣响炮声,说中国强了起来! 想当然终归想当然,深层的腐朽之根是连强枪实弹也无法将其消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但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这以前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已全军覆没,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从而标志着其破产。 二、从政治上来看,《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进程,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确立。 三、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到进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都对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己力量的壮大,在19世

纪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四从国际上来看,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汗潮。使中国面临空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五、从军事上来看,清政府为挽救危机,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鉴于湘军和淮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先后派胡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采用西洋方式编练新军,即后来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是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军事基础。 六、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表现有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自卫本能。如甲午战争中及战后山东就遭受列强侵略特别严重,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从台湾被割以后就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反割台斗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四、从1901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来维护统治 原因:依靠战争来争夺在华利益,扩大市场,保证日本国内的资源供应。

高中历史第12课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讲述甲午战争的爆发的背景,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让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分析:综上材料可以看到: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战争已一触即发。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重要战役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教师简单向学生概括战争过程及四次主要的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指出战争后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青铜峡市四中梁淑琴 通常不同的施教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会有所不同,正所谓“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却可以做到将相关知识以完美的境界传授。 在上《甲午中日战争》这课内容时,由于课前准备好的课件打不开,播放电影《甲午风云》黄海海战视频资料时,视频声音出不来,手忙脚乱中课讲得有点仓促。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小结没有完成。甲午中日战争的“甲午”含义没有给学生强调清楚,台湾被日本侵占了五十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与现实联系不够,这个知识点处理的太简单。 我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讲述日军旅顺屠城时,对学生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态度教育,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故事:在一次中日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中,我国中学生无论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到吃苦精神生存能力都远不如日本中学生,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虽然我国现在处在和平时期,但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防止中国近代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重演。当今世界充满了竞争,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努力,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正如梁启超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家强”,你们肩负着振兴国家的重任,一定要努力学习,居安思危!这节课另一个成功的地方是对“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的处理。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过程时,我用投影仪展示了“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结合地图引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中,从丰岛海战到平壤之战、黄海海战再到辽东半岛之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历史情境中,最后一战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解互为犄角之势的北洋水师基地威海卫和北洋水师的门户辽东半岛的失守,使京津地区门户洞开,危在旦夕的形势。在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时,我启发学生:《马关条约》中对日本开放的通商口岸与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性质是一样的吗?学生肯定地说不一样,前者是被迫的,后者是主动的。改革开放这段历史学生还没学到,所以达不到更深的理解,我说为什么不一样我们以后再探讨。 关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这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白不是因为俄德法三国跟清政府关系好,而是因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影响了这三国的利益。 又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我自我感觉还不错,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我心中还是没底,常常会生出些许失落感。我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设的提纲,更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师生的建构中生成的。面对教学反思我颇有感慨,原来写教学反思疲于应付,无自己的话可说,原因是没有感想,没有自己的认识,现在我真正认识到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能期待每节课都有许多问题的生成,但我们可以用已经有的课堂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C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B A.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D.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第1页/共6页

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人与自我:人生历程)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全是记叙性文体,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表现人生奋斗的意义和人间的关爱、温情。 文章作者感悟写法 藤野先生鲁迅理解藤野的高尚品德, 学习鲁迅的爱国深情时间为序,语言饱含深情, 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我的母亲胡适理解伟大的母亲品格, 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对比鲜明,褒贬分明,语言质朴,直白坦诚。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深刻体察,感悟独特,前呼后应,幽默风趣。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文中显现的人文精神细处入手,小中见大,平庸外貌反衬深刻灵魂 再塑生命海伦·凯勒莎莉文的爱心和艺术, 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细致描绘,形象突出,语言真挚,深情显露。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真贯彻语文课标,开展问题探究学习。 2、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3、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阅读、感悟课文。 4、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应加强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 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5、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课文的要求。 6、综合性学习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力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 1、体味人生,感悟人生。 2、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得体的表述感情、有条理的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

1、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等词语; 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3、自学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情感与价值目标: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背景,学习词语,初读课文。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详见书上和《教参》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甲午战争感想

甲午中日战争的感想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今年是2014年,也是甲午年,距离1894年已经有120年了。当前的中日关系形式也是极为不乐观,由于钓鱼岛问题,中日双方的关系变得不好。当然,钓鱼岛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领土,不存在什么争议。 一直以来,日本政府都有一个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大陆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大陆政策而进行的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惨败,北洋舰队被全灭,旨在通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发展中国的洋务运动也就此结束,中国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偿了2亿白银,和一系列的屈辱性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但是,由于甲午战争的爆发,证明了师夷之长以制夷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是不能让中国更加的强大的。而且,让民众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批批中国的有志之士也纷纷觉悟,以致后来发生了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的运动。 今年是2014,也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但是,中国的历史兴衰感和在现实国际力量格局中的位次都焕然一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军费大国,并且已是经济增长和技术改造都最快的世界主要国家。尽管仍问题缠身,但今天中国的活力和自我改革能力都是世界大国中最突出的。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我们要反思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使国家更加的富裕,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