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

1.补色:两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起来成为白光,这两种光的颜色称为补色。

2.吸收带:有机有色物质对光的吸收有一宽的区域,形成一个吸收峰,称为吸收谱带,简称吸收带。(波长最长的吸收带称为第一吸收带)

3.深色效应(红移):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物体吸收光的波长向长波方向位移的现象,又称深色效应。

4.浅色效应(蓝移或紫移):物体的吸收光波长向短波方向位移的现象,又称浅色效应。

5.浓色效应: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增加的效应。

6.淡色效应:引起某一波带吸收强度(ε)减小的效应。

7.发色团:有色物质有颜色的原因是其分子结构中带有一些不饱和基团。这些基团称为发色团。如:-N=N-、C=C 、-N=O、-NO2、C=O等。(发色体:含有发色团的分子共轭体系称为发色体。)

助色团:物体要有颜色,分子中除了发色团外,往往还要有一些助色团。一些供电子基团,常含有未共用的电子对。如-NH2,-OH,-NHR等。

8.跃迁:当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能级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运动状态的变化叫做跃迁,电子运动状态的变化称为电子跃迁。

允许跃迁和禁阻跃迁:常把吸收强度较大的电子跃迁称为允许跃迁,吸收强度较小的跃迁称为禁阻跃迁。一般分子的εmax数值范围在10~105之间。对于π电子的跃迁来说,通常将εmax<103的跃迁称为禁阻跃迁;把εmax>103的跃迁称为允许跃迁。

9.协同作用:如果在一个共轭体系中同时引入供、吸电子基,分子中形成供吸电子体系,会造成更明显的深色效应,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供电子一边供电子能力加强,吸电子一边吸电子能力加强,深色效应加强。)

10.位阻效应:若引入的基团由于立体阻碍,而妨碍它们处于同一平面,会使吸收带发生位移,同时吸收带强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位阻效应。

11.星标位置与非星标位置:由于氮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高,因此正电荷间隔而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共轭体系中。从氮原子开始隔一个原子打星标,可以把共轭体系中的碳原子分为星标和非星标两类。星标位置的电子云密度较高,非星标位置则较低。

杜瓦规则:(1)、非星标位置:由于基态时电子云密度较低,第一激发态相对较高,当介入供电子基团时,基态能级下降(或升高较少),激发态的能级升高(或升高较多),从而引起激发能增大,造成浅色效应,接入吸电子基团时,则产生深色效应。

(2)、星标位置:与非星标位置相反,基态时电子云密度较高,第一激发态相对较低,当接入供电子基团时产生深色效应,接入吸电子基团时产生浅色效应。

(3)、接入能延长共轭体系的中性不饱和基团,无论是在星标还是非星标位置,都可以产生深色效应。

12.跃迁偶极距:在电子跃迁的过程中,电子从HOMO轨道跃迁到LUMO轨道时,由于电子云会发生重新分布,因而产生了一个瞬时偶极矩,这个瞬时偶极矩称为跃迁偶极矩,简称跃迁矩,用M表示。

13.选律:要发生允许跃迁需要一定条件,这些条件称为选律。

对称选律:电子在两个对称性相同的分子轨道之间跃迁时,跃迁偶极矩的绝对值很小,跃迁是禁阻的;在两个对称性相反的轨道之间跃迁时,跃迁偶极矩的绝对值很大,跃迁是允许的。自选选律:在没有外磁场的条件下,伴有态数改变的跃迁是禁阻的,态数不变的跃迁才是允许的。

空间禁阻:相互交叠很少或不交叠的两轨道之间的跃迁是禁阻跃迁。n→π*跃迁是禁阻的。

14.Frank-Condon原理:电子跃迁的时间非常短暂(~1015 s),比分子内原子核振动往复一次

的时间(~10-13 s )短的多。即在电子跃迁的过程中,原子核之间的距离是来不及改变的。

二、合成题

1.H 酸的合成

2.γ酸的合成

3.J 酸的合成

4.2S 酸的合成(书P54)

5.NW 酸的合成(书P54)

6.苯系中间体合成(4种书P48至P50)和蒽醌系中间体合成(3种书P57至P59)

三、写出下列分子的结构式

噻吩

吩噻嗪酮 噻蒽

(黄、橙、红) (黑、蓝、绿) (红、棕)

S

N S N S S N

H H C H C O H

C S 吖啶 呫?(呫吨) 噻吨

N H N

N O N

S 吖嗪 噁嗪 噻嗪

SO 3SO 3H HO 3S SO 3H SO 3H HO 3S 3H 2SO 33SO 3H HO 3S SO 3H NH 2SO 3H HO 3S 2

Fe NaOH H酸

OH OH

SO 3H

NH 2SO 3H 43H 2SO 4SO 3NH 2HO 3S SO 3H SO 3H NH 2HO 3S SO 3H NH 2HO 3S OH

H +NaOH J酸

酞菁

(Me=Cu ,Ni ,Co ,Fe )

四、简答题

1.染料在结构和应用上分别分为哪几类?

按结构分类:

按应用分类:

水溶性染料: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酸性络合染料、中性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阳离子染料;

非水溶性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缩聚染料。

2.请说出酸性染料的结构特点并写出按结构和应用的分类。

酸性染料是一类结构上带有酸性基团的水溶性染料,在发展的初期主要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习惯上称之为酸性染料。在上染过程中静电引力的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染料结构比较简单,染料分子中缺乏较长的共轭双键系统,分子芳环共平面性或线型特征不强。 品种很多,具有色谱齐全、色泽鲜艳。

按结构分类:偶氮型:单、双偶氮染料,以浅色为主(黄、橙、红、紫、蓝),品种数量占大多数;蒽醌型:单蒽醌为主,主要为深色(紫、蓝、绿)品种占第二位,日晒牢度最好;三芳甲烷型:色泽鲜艳、强度大,以紫、蓝、绿为主,日晒牢度最差。

按应用分类:酸性染料按应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强酸性浴染色、弱酸性浴染色和中性浴染C C C

C C N N C N N C N N N

N

Me

色的酸性染料三种类型。

3.从结构上怎样区分强酸性染料、弱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并说明它们在性质上的不同。1、强酸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强酸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简称强酸性染料,也称匀染性酸性染料。染料结构简单,分子量小,分子中磺酸基所占比例大,亲水性强,疏水性弱,水溶性好。对羊毛等纤维的亲和力低,移染性好,匀染性很好,需在强酸性浴中染色才能获得很高的上染率,色泽鲜艳。适用于染淡中色,主要用于羊毛染色,不适合用于湿处理牢度要求较高的纺织品的染色。

2、弱酸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弱酸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也称半耐缩绒性酸性染料和半匀染性酸性染料。染料结构稍复杂,分子量中等,分子中磺酸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亲水性、在水溶液中的聚集度和溶解度中等;对纤维的亲和力较高,移染性和匀染性稍差,湿处理牢度较好,染色常在弱酸性浴中进行;染色性能介于匀染性酸性染料和耐缩绒性酸性染料之间。

3、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也称耐缩绒性酸性染料,属于非匀染性酸性染料。染料结构复杂,分子量大,分子中磺酸基所占比例小,疏水性部分比例大,水溶性不好;对羊毛等纤维的亲和力高,移染性和匀染性差,常在近中性浴中染色,色泽不够鲜艳,熨烫和湿处理牢度好。染色毛制品经得起洗呢和缩呢处理,对湿处理牢度要求高的纺织品可采用这类染料染色。

4.请说出直接染料的结构特点,直接染料的应用类型又有哪些?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直接染料的结构特点:

(1)、染料有较长的共轭体系,相对分子量较大,色散力、诱导力较大。

(2)、染料为双偶氮结构,偶氮基反式连接,分子呈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型结构,共平面性好,与纤维素线型大分子结合的范氏力较大。

(3)、染料分子中含有两个—NH2,可形成氢键,并且两个氨基之间的距离为 1.08nm,接近于一个纤维素双糖的间隔,有利于氢键的形成。

(4)、分子中含有两个—SO3Na,使染料有足够的水溶性,并可以单分子状态上染纤维。直接染料的应用类型有

1.普通直接染料:普通直接染料是指符合直接染料的结构特点,分子结构中具有磺酸基或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对纤维素纤维具有较大亲和力,能在中性介质中直接上染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染料。染料结构以双偶氮及多偶氮染料为主,并以联苯胺及其衍生物类占多数。普通直接染料染色牢度较差,一般采用阳离子固色剂处理,可以提高染色织物的湿处理牢度。

2.直接耐晒染料:将耐光牢度较大(大于4级)的直接染料称为直接耐晒染料。二苯乙烯、苯基尿素结构、三聚氰酰、某些共轭连贯型染料,含噻唑、二噁嗪、吡唑啉酮等杂环结构的染料具有较好耐光牢度,被作为直接耐晒染料。铜络染料具有较高的耐光牢度,也常作为直接耐晒染料。

3.直接混纺染料:直接混纺染料是专门为涤纶和棉纤维等纤维素纤维的混纺织物一浴一步法染色而开发的一类新型的直接染料。

4.直接交联染料:直接交联染料又称为直接反应性染料,是一类与反应性固色剂配套使用的直接染料。

5.何谓直接性,说明直接性的表示方法。

直接性是指染料自染液上染纤维的能力。它来源于染料分子和纤维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表示方法:直接性的概念较为含糊,没有明确的数据。用于表示染料上染纤维的性能或染料与纤维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一般用染料上染纤维达到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来衡量。

上染百分率常被用于衡量染料的上染能力。上染百分率大,直接性高,染料与纤维结合力强;上染百分率小,直接性低,染料与纤维结合力弱。上染百分率也没有确切定量的概念,上染

百分率不但与染料和纤维的种类有关,也和染料用量、温度、浴比、助剂种类及用量、上染时间等染色条件有关。采用上染百分率来比较染料的直接性时,一般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6.总结直接染料分子结构与直接性、耐光牢度的关系。

直接性:直接染料是靠范德华力、氢键与纤维素结合的。从染料结构看,若染料分子呈直线型的,构成染料分子的芳环成同平面的,增加染料分子与纤维素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使相互更易吸引,有利于染料分子中的极性基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形成氢键,则直接性大。

1、染料分子的线型

(1)、偶氮基以反式相连接,可保证线型结构。(2)、合成过程中,中间起连接作用的芳环(D、Z、M)必须保证偶氮基以对位相连。增加偶氮基数目。(3)、延长共轭链长度可提高染料直接性。(4)、引入脲酰氨基、三聚氰酰基、酰氨基等连接基,采用联苯胺、二苯乙烯、二苯胺作为中间组分(X),保持染料的线型结构,具有较高的直接性。

2、染料分子的平面性

分子共平面性:染料分子共平面性好,直接性高;共平面性破坏,直接性下降。

3、形成氢键的基团

—OH、— NH2、— CONH —、— OR等形成氢键基团存在,直接性增大。

4、磺酸基的数量和位置

磺酸基增多,水溶性增加,直接性降低;磺酸基远离于相连的偶氮基而位于端基组分时,直接性大大增加。

耐光牢度:不同结构染料的耐光牢度有较大的不同,但还没有一个明显的规律。联苯胺结构的大多数直接偶氮染料的耐光牢度均较低,一般只有3级或3级以下。二苯乙烯、苯基尿素结构、三聚氰酰及某些共轭连贯型具有较好的耐光牢度,但萘基尿素结构染料的耐光牢度只有2-3级。含噻唑、二噁嗪、吡唑啉酮等杂环结构的染料也有较好耐光牢度。铜盐络合染料在染色后,经过铜盐处理后形成络合物,化学稳定性得到提高,具有较高的日晒牢度;铜络染料本身含有金属离子,染色后具有较高的日晒牢度,常作为直接耐晒染料。

7.说出还原染料的分子结构特点,它们在结构上分成哪几类,比较它们在染色性能上的差异。还原染料的结构特点:

还原染料分子结构中不能有水溶性基团;

还原染料分子的稠环共轭体系中应含有两个及以上的羰基;

染料的分子量应足够大,以使其隐色体对纤维有一定直接性,染料分子最好具有一定线性共平面性。

还原染料的结构种类:

蒽醌结构:蒽醌衍生物、稠环蒽酮、杂环蒽醌和杂环蒽酮。

靛族结构:靛蓝、硫靛。

染色性能差异:

靛族:相对分子质量较小,隐色体对纤维直接性较低,上染率低,耐摩擦牢度较低。

蒽醌类:(1)、蒽醌衍生物:

酰胺基蒽醌:相对分子质量小,匀染性好,染色条件温和,可用于蛋白质纤维染色

蒽醌亚胺:良好的全面牢度,染色性能较差及较强的光脆性

(2)、稠环蒽酮类:

苯绕蒽酮:较高的直接性以及优异的各项牢度

其他稠环酮类:直接性低,匀染性较好

(3)、杂环蒽醌类:优良的全面牢度,匀染性好(4)、杂环蒽酮类:耐光度好,没有光脆性

染料化学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染料概述 一.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二.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三.略 四.略 五.略 第二章中料及其合成途径 一.略 二.合成染料中料中常用的重要的亲电取代反应有磺化、硝化、卤化,烷化,芳化。 1)磺化反应的作用即是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 磺化目的: 1.通过引入磺酸基赋予染料水溶性。 2.染料分子中的磺酸基能和蛋白质纤维上的-NH3+生成盐键结合而赋予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 3.通过亲核置换,将引入的磺酸基置换成其他基团,如-OH、-NH2、-Cl、-NO2、-CN等,从而制备酚、胺、腈、卤代物、硝基化合物等一系列中间体。在染料中间体合成中主要是-SO3Na经碱熔成-ONa的反应。 2)硝化反应的作用即是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 硝化目的: 1.作为制取氨基化合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N O2[H] H+ N H2 N O2 Z n O H N H N H H N H2N H2 2.硝基是一个重要的发色团,利用它的极性,加深染料颜色。 3.利用硝基的吸电子性,使芳环的其他取代基活化,易于发生亲核置换反应。 3)卤化反应的作用即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卤素 卤化目的: 1.可改善染色性能,提高染料的染色牢度。如四溴靛蓝的牢度比靛蓝好,颜色更加鲜艳,牢度好。 2.通过卤基(主要是-Cl、-Br)水解、醇解和氨化引入其他基团,主要是-OH、-OR和-NH2 3.通过卤基,进行成环缩合反应,进一步合成染料 4)烷化的作用即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烷基或芳基。 烷基化目的: 1.在染料分子中引入烷基和芳基后,可改善染料的各项坚牢度和溶解性能; 2.在芳胺的氨基和酚羟基上引入烷基和芳基可改变染料的颜色和色光; 3.可克服某些含氨基、酚羟基染料遇酸、碱变色的缺点。 三.合成染料主要是由为数不多的几种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萘和蒽醌等)作为基本原料而制得的。常用的中间体有,苯胺,硝基苯,卤代苯,烷基苯,苯酚,萘酚,苯磺酸,萘磺酸等 四.萘的磺化随磺化条件,特别是随温度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磺化产物。低温(<60℃)磺化时,由于α位上的反应速率比β位高,主要产物为α取代物。 随着温度的提高(165℃)和时间的推移,α位上的磺酸基会发生转位生成β-萘磺酸。(一)萘环上引入羟基的方法有(1)酸基碱熔反应:萘磺酸在高温下(300℃)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共熔时磺酸基转变成羟基 O N a S O3H N aO H 270℃H+ O H 。

染料化学考题范本

染料化学考题范本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合计20分) 1、互补色 2、深色效应 3、共轭型阳离子染料 4、快色素 5、光脆性

二、选择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1.染料有两种分类方法,其一是;其二是。染料主要有和二类主要化学结构。 2.涤纶纤维主要用染料染色。根据染料的升华牢度和染色性能,将其分为、、型,其中型适用于高温高压染色法,型适用于高温热熔染色法。 3.活性染料和纤维成键结合。染料分子由 等几部分结构组成,分子通式可以写成。影响含氮杂环活性基团的反应活泼性的因素主要有。4.酸性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的染色。按染料染色pH和染色性能的不同又可细分为、、;这些染料分别在、、条件下染色。 5.所谓浅色效应是指的效应;增大染料的吸收强度的效应称为效应。影响染料在溶液中的颜色的主要因素 。 6.在偶合反应的表示式E→D→E中,D表示;E表示。 7.当色酚As分别和重氮盐进行偶合反应时,若反应中逐步增加NaCl

的用量,则色酚As 和 的反应速率增加。 2Na O 3 S 2 C H 32SO 3Na Na O 3S - - 8.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分子对光产生选择吸收而发色的主要原因是染料分子价电子的________________跃迁。 1. π π* 2.σ σ* 3.n π* 4.π σ* 9.下列活性染料的反应性活泼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N H Cl N N N Cl D N H Cl Cl D N H Cl Cl D N H N N N Cl N H R N N Cl N N F B A D C 10.下列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大小次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O N H 2 O H O O N H 2 O H O O N H 2 O H O O Cl A B C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练习题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4、互补色光:一定波长的光与另一定波长的光,以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5、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6、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7、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8、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1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 11、深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 12、浅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减小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 13、浓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增大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 14、淡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减小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5、Lambert-Beer-吸收定律:单色光透过理想的染料溶液时,吸光度等于摩尔吸光系数、溶液浓度以及单色光经过的光程长度之积。

染料化学

一讨论无机酸的性质和无机酸的浓度对重氮化反应的影响。 浓硫酸大于盐酸大于稀硫酸 1、酸的用量从上式可知,酸的理论用量为2mol,但实际生产时,酸的用量要比理论量大的多。这是因为: ①溶解芳胺。酸与芳胺作用生成铵盐,溶于水; ②酸与亚硝酸钠作用生成重氮化试剂—亚硝酸; ③稳定重氮盐。重氮盐一般是容易分解的,只有在过量的酸液中才比较稳定。 酸量多了也不好,会使游离芳胺浓度降低,反应速度因此降低,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大量逸出,这样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环境 二盐对偶合反应速率有何影响? 若A、B两离子所带电荷相同时,能提高偶合速率;若A、B两离子所带电荷相反时,能减小偶合速率;若A、B两离子中,有一个呈电中性,对偶合速率无影响。 三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原理 增白剂吸收能量较高的近紫外区光线,使分子进入激发态,由于这一状态不稳定,当激化分子返回到能量较低的基态时,由于能量的损失再辐射出光时比吸收时光的波长为长,因此由紫外区波长到可见光区(450nm)兰色光波范围,这种兰色光不但可以补正黄色光,而且还有剩余,所以增白织物,看上去略带兰色光的增白效果,因此我们说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是光学上的补色作用,又称为光学增白剂。

四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日晒牢度分别与结构有何关系 分散染料的耐升华牢度,与分子间吸引力有关,也和染料分子大小,染料分子的偶极性大小有关。染料分子量增加,分子间范德华力增加,不易升华;染料分子的极性增加,也不易升华。 偶氮分散染料重氮组份为杂环的染料,其耐晒牢度一般较高,杂环上若具有吸电子取代基,则染料的日晒牢度更高 蒽醌型分散染料的光褪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氨基蒽醌在有氧的存在下,光褪色的第一步可能是生成羟胺化合物,氨基的电子云密度越大,既碱性越大,染料的耐光牢度越低。其规律是: (1)α—氨基的4位引入供电子基,供电子性越强,耐光牢度越低。(2)α—氨基的β位引入吸电子基,耐光牢度↑。 (3)α—位上氨基数量越多,耐光牢度越低。 一般来讲蒽醌染料的耐光牢度比偶氮型分散染料好。 五为什么还原染料染色时,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加入保险粉?说明其原理。 还原染料不溶于水,染色时必须先用保险粉将其还原成隐色体钠盐,然后才能在染浴中进行染色。 六为什么耐碱性K>X>KN,耐酸性KN>K>X K与X型和纤维形成的是酯键,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发生水解。而KN型为醚键,其只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所以KN型耐酸性最强,耐碱性最弱,酯键的断裂与成键反应均为亲核取代,所以C-O键上C 的电子云密度越小越有利于水解,而X型有两个Cl,均为吸电子基,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 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 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不同点: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二.试述染料和颜料的分类方法;写出各类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 答:染料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2.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三、按染料应用分类,列表说明各类染料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染色对象、方法。

染料化学品

燃料化学品综述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染料是能使其它物质获得鲜明而坚牢色泽的化合物。 ·早期的染料主要来自天然动植物 ·目前合成染料已经取代了天然染料,品种已达8600多种 2.染料的分类 (1)按染料的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①偶氮染料 ②硝基和亚硝基染料 ③芳甲烷染料染料分子中含有二芳基甲烷和三芳基甲烷结构的染料 ④蒽醌染料 ⑤靛系染料含有靛蓝或类似结构的染料。 ⑥酞菁染料含有酞菁金属络合物结构的染料。 ⑦硫化染料用硫或多硫化钠的硫化作用制成 ⑧菁系染料含有聚甲炔结构的染料。-(CH)n- ⑨杂环染料含有五、六元杂环等结构的染料。 在皮革染色中用的较多的是前四类染料。 (2)按应用分类 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金属络合染料、活性染料、氧化染料、硫化染料、媒染染料、还原染料、分散染料、油溶与醇溶性染料等十多种 皮革染色主要应用上述前五种。 染料的发展概况 染料的发展历史 我国染料的发展概况 世界染料生产发展的新趋势 (1)染料生产规模化 (2)染料生产及污染有向亚洲等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3)在染料的生产中注重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究 酸性染料 概述 酸性染料是一类须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染色的染料,并因此而得名,并非染料本身呈酸性。 分子式:D—SO3Na,D代表有色染料母体。 电离式:D—SO3Na D—SO3-(有色染料阴离子)+ Na+(无色) 酸性染料的结构和分类 结构特点:大多为芳香族化合物的磺酸钠盐。这类染料主要由具有磺酸基的

偶氮染料、蒽醌染料和三芳甲烷染料组成。所以从结构上看多为偶氮型染料,而且以单偶氮和双偶氮的为最多。 酸性染料的性质及应用性能 ?相对分子量低,大多数在400~800之间。 ?多数以磺酸基为水溶性基团。 ?染浴中加入酸时,可生成色素酸,色素[D—SO3Na+HCL→D—SO3H(色素酸)+ Na++CL-]使被染物着色浓厚,有利于染料固定。 ?染浴中加入中性盐时因同离子效应而使染料离解减缓,减少色素酸的生成,缓染、匀染。 ?酸性染料阴离子与重金属阳离子会产生有色沉淀,故染色时不可用金属器皿。 ?对钙、镁离子不敏感,可在硬水中使用。 ?不能与阳离子染料同浴染色,若先用阴离子染料染色,后用阳离子染料固色,则染色效果好。 ?染浴中加入一定量的阴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对酸性染料起匀染作用。 ?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搭配用于皮革染色,相溶性好,染色互补性好。 ?酸性染料用于铬鞣革时,常在染色后期加甲酸固色。 ?酸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渗透性好,使用方便,具有一定的坚牢度。 ?抗水性较差,不耐水洗,耐碱洗坚牢度差。 直接染料 概述 直接染料是一类无须使用媒染剂就能直接使纤维染色的染料,故名直接染料。从化学结构上看,直接染料几乎全是偶氮型,且多数为双偶氮或多偶氮型。相对分子量比酸性染料大,主要为芳香族磺酸盐,易溶于水,能和纤维分子间依靠范德华力和氢键结合。 直接染料的特点 分子结构有三个特点:直线型、共平面性和较长的共轭系统。 直接染料在染色性质上的特点: ?在溶液中易聚集形成半胶体溶液,提高染色温度可以降低染料聚集度,从而提高上染能力; ?对酸敏感,在染色时不需加酸固色; ?对水中的钙镁离子十分敏感,与之生成沉淀,染色时注意水的硬度; ?染色时渗透性差,遮盖力好,色泽浓厚,是皮革染色时主要的表面着色染料之一; ?在染色时可与酸性染料配合使用,效果互补,不可与阳离子性物质同浴使用。 碱性染料 概述碱性染料又名盐基染料,它是有颜色的有机碱与酸形成的盐,碱性染料水溶液中离解成染料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 电离式:Me-NH3Cl Me-NH3+(染料阳离子)+Cl 碱性染料并非本身具有碱性,也不是要求在碱性介质中溶解或染色,而

染料化学实验使用全解

染料化学实验 实验一 合成酸性橙Ⅱ 用途:羊毛、蚕丝、皮革等的染色。 一、 反应 1、重氮化反应 NH 2SO 3Na + 2HCl + NaNO 2SO 3- N=N +Cl - + 2NaCl + 2H 2O 10℃ 2、乙萘酚的溶解 -OH + NaOH -ONa + H 2O 3、偶合反应 SO 3- N=N +Cl --ONa NaO 3S-N N OH ++ HCl 二、 主要原料 1、对氨基苯磺酸 8.7克 2、30%HCl (d=1.15) 18.3克 3、NaNO 2 3.5克 4、30%NaOH (d=1.33) 7.4克 5、乙萘酚 7.3克 6、食盐 约7.5克 7、碳酸钠 2.7克 8、尿素

三、实验方法 1、重氮化 ⑴在150ml烧杯中,加入55ml水,8.7克对氨基苯磺酸,2.7克碳酸钠,加热使其全部溶解。冷却后,再加入溶于8ml水的3.5克NaNO2的溶液,搅拌,备用。(用手搅即可) ⑵在250ml烧杯中,加入40ml水,再加入16ml 30%HCl搅匀,冰浴冷却,控制温度在10℃~15℃。将上述混合液于10~15分钟内均匀加入。加完后保持此温度,继续搅拌30分钟,得重氮盐白色悬浮液。 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呈兰色,显示悬浮液保持酸性。加入少量尿素破坏过量的亚硝酸。 2、偶合 在400ml烧杯中,加入60ml水,7.3克乙萘酚,在搅拌下加入6ml 30%NaOH,升温到80℃,使其全部溶解。然后把此溶液倒入已经备有冰浴冷却,电动搅拌的500ml搪瓷烧杯中,使其冷却至8℃,加盐2克,快速加入重氮盐全部量的1/2,此时pH为8~10,再加盐3克,然后将剩余的1/2重氮盐控制在10分钟内均匀加完,并随时用液碱调pH≥8。加完重氮盐,继续搅拌30分钟,再加盐2.5克,并用HCl调染液pH= 7。继续搅拌约30分钟,直至重氮盐消失时为偶合终点。(用H酸作渗圈实验)。 偶合完成后染料应全部析出,用水抽过滤,得橙红色滤并,自然干燥,作实验三染色之用。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 1、酸性染料; 传统的酸性染料是指含有酸性基团的水溶性染料,而且所含酸性基团绝大多数是以磺酸钠盐形式存在于染料分子上,仅有个别品种是以羧酸钠盐形式存在。 早期的这类染料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染色,故通称酸性染料。 2、酸性媒染染料; 一种特殊结构的酸性染料,分子中具有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的基团,这类染料叫酸性媒染染料。 3、酸性含媒染料; 将媒染剂金属离子预先引入染料分子中,成为含金属的络合染料。习惯上将这类染料称为酸性含金属染料,又称为酸性含媒染料、酸性螯合染料或金属络合染料。所引入的金属离子一般是铬离子,少数是钴离子。 4、强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分子结构较简单,磺酸基所占比例高;在水中溶解度较高,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离子状态分散;对羊毛的亲合力较低,染色需在强酸浴中进行(pH=2.5-4)。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差,日晒牢度较好,色泽鲜艳,匀染性良好。 5、弱酸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特点:分子结构稍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相对地较低,溶解度稍差,在常温染液中基本上以胶体分散状态存在,对羊毛纤维的亲合力较高,染色在弱酸浴中进行(pH=4~5)。 优缺点:湿处理牢度较好,匀染性稍差 6、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特点:分子结构更复杂,磺酸基所占比例更低,疏水性部分增加,溶解度更差,在常温染浴中主要以胶体状态存在,对羊毛的亲合力更高,染色需在中性浴中进行(pH=6~7)。 优缺点:匀染性较差,色泽不够鲜艳,但湿处理牢度好。 7、1:1型酸性螯合染料; 一般是用单偶氮染料和铬盐(如硫酸铬、蚁酸铬等)溶液在高压锅中加热合成的。所用偶氮染料绝大多数为o,o’ -二羟基偶氮染料,也有少数是o-羟基-o’-羧基偶氮染料。它们具有一个或两个磺酸基。 8、1:2型酸性螯合染料; 是由单偶氮染料在近中性溶液中和诸如水杨酸铬钠等铬的络合物一起加热合成的。它们主要由O,O’-二羟基偶氮染料螯合而成。 9、歧化反应; 络合的过程是一个释放质子的过程,因此1:1性的酸性含金属染料是在酸性的条件下合成的,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会生成1:2型;而1:2型是在中性的条件下形成的,就应当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如果在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下进行应用的话,会生成1:1或1:3型的染料,这些反应叫歧化反应。

染料化学复习题

《染料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练习题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4、互补色光:一定波长的光与另一定波长的光,以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5、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6、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7、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8、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1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 11、深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 12、浅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减小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 13、浓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增大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 14、淡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减小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5、Lambert-Beer-吸收定律:单色光透过理想的染料溶液时,吸光度等于摩尔吸光系数、溶液

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选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掌握纺织材料结构和纺织材料前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认识各种染料,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染料染色的具体操作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染料化学的发展、定义、性能、评价以及行业的基础知识,纺织专业必要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现代纺织技术中涉及的化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各种染料,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染料染色的具体操作能力。培养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并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 认识各种染料的能力; 2. 掌握各染料结构性能的能力; 3. 完成染料染色相关操作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 本课程的参考学时是28学时。为保证学生掌握主要教学内容达到基本教学要求,课程总学时数应至少保证28学时。 四、课程学分 总学分为2学分

六、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一)教学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训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要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集体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答疑指导、分组训练、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全面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手段,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评价方法 1.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实行日常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重视学生平时表现,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 (三)教学条件 1.课堂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资料及设备、实物及教具模型。 2.实训条件:参照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进行,建议师生比在1:15-1:20。 (四)教材编写

染料化学重点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 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 而言,用百分数表示。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 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4.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 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5.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 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6.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7.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因亚硝酸不稳定,通 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8.顺式重氮化:重氮化时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9.反式: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芳胺与亚硝酸钠混合,加入到盐酸或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重氮化。 10.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11.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 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2.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 —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13.还原染料:不溶于水,除了个别品种外,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羰基(—C=O),在碱性介质中被 保险粉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再经氧化重新生成原来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故称还原染料,商品名称为士林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其耐晒耐洗牢度都较好。 14.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硫酸酯的钠盐或钾盐,可溶于水,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氧化为它的母体染料而染着在纤维上。主要用于染纤维素纤维和涤棉混纺织物的淡色。15.酸性染料:含有—SO3H、—COOH等酸性基团,能溶于水,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染料分子 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而上染蛋白质纤维,也可用于锦纶的染色。根据染料染色性能的不同分为强、弱、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16.酸性媒染染料:上染前或后要经过媒染剂处理,使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染料络合沉积在纤 维上,包括1:1和1:2型染料。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7.酸性含媒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或酸性媒介染料是指染料本身分子中已经含有与染料分子按照 一定比例鳌合的金属离子。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8.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水溶性基团,是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 极细小的颗粒,形成分散浴而染着纤维所以称为分散染料。主要用于聚酯、聚酰胺及醋酯纤维的染色。 19.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在碱性染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碱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碱性 基团,与酸成盐而溶于水,染料的色素离子带有阳电荷,所以又称为阳离子染料。这类染料色泽鲜艳,牢度较好,主要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 20.隐色体电位:染料分子恰好转化为隐色体时的电极电位称为隐色体电位。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是指在一定介质中,能使纤维或其他物质牢固着色的化合物。我们介绍的染料和颜料只限于有机化合物。古代染料取自动植物。1856年Perkin发明第一个合成染料——马尾紫,使有机化学分出了一门新学科——染料化学。20世纪50年代。Pattee和Stephen发现含二氯均三嗪基团的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键合,标志着染料使纤维着色从物理过程发展到化学过程,开创了活性染料的合成应用时期。目前,染料已不只限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在油漆、塑料、纸张、皮革、光电通讯、食品等许多部门得以应用。染料的分类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按来源划分(天然和合成染料)、按应用性能划分、按化学结构划分。常用后两种分类方法。染料按应用性能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染料(direct dyes) 该类染料与纤维分子之间以范德化力和氢键相结合,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羧基而溶于水,在水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可使纤维直接染色。 2.酸性染料(acid dyes)在酸性介质中,染料分子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主要用于蛋白纤维(羊毛、蚕丝、皮革)的染色。 3.分散染料(disperse dyes)该类染料水溶性小,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呈分散状态而使疏水性纤维(涤纶、锦纶等)染色。 4.活性染料(reactive dyes)染料分子中存在能与纤维分子的羟基、氨基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通过与纤维成共价键而使纤维着色。又称反应染料。主要用于棉、麻、合成纤维的染色,也可用于蛋白纤维的着色。 5.还原染料(vat dyes)有不溶和可溶于水两种。不溶性染料在碱性溶液中还原成可溶性,染色再经过氧化使其在纤维上恢复其不溶性而使纤维着色。可溶性则省去还原一步。该类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6.阳离子染料(cationic dyes)因在水中呈阳离子状态而得名。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常并入碱性染料类。

染料化学1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至第九章) 1.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写出各类 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 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 不同点: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 2.何谓染色牢度,主要有哪些指标来评价染料的染色牢度? 答:习惯上,将纺织物上的染料在服用或加工处理过程中经受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叫做染色牢度。染料在纺织物上所受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不同,就有各种相应的染色牢度,例如日晒、皂洗、气候、氯漂、摩擦、汗渍、耐光、熨烫牢度以及毛织物上的耐缩绒和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等。 3.按结构直接染料分为哪几类?并比较比较各类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答:直接染料可分为:直接染料可分为直接染料、直接耐晒染料、直接铜盐染料和直接重氮染料。

【精品】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2

第三章.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影响染料颜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共轭双键系统(2)供电子基和吸电子基(3)分子的吸收各向异性和空间阻碍. 1. N N NH2 >N N NH2 > N N NH2 共轭 系统越长则其深色效应越显著。2. O O NHCO NHCO > O O NHCH3 2CH2OH> O O NH2 2> OH O O供吸电 子的协同效应越强,深色效应越显著,分子的共面性越好,深色效应越显著。3. (CH3)2N X N(CH3)2 >(CH3)2N X N(CH3)2> (CH3)2N X N(CH3)2 X=x=N,λmax=710nmx=CH,λmax=610nmx=N-NH2,λmax=420nm

共轭系统越长则其深色效应越显著。4. C (CH3)2N NH2 N(CH3)2Cl- + (紫) > C (CH3)2N N(CH3)2Cl- + (绿)引入取代基氨基造成了空间阻碍引起深色效应. 第五章.直接染料 一。按结构直接染料分为哪几类?试各举一例,并写出具体的合成路线。

答:直接染料可分为:直接染料可分为直接染料、直接耐晒染料、直接铜盐染料和直接重氮染料。 直接染料主要包括:联苯胺偶氮染料,二苯乙烯型染料 直接耐晒染料包括:二芳基脲偶氮染料,三聚氰胺偶氮染料,二噁嗪染料,酞菁系直接染料. 直接重氮染料包括:在偶氮基对位上具有氨基的染料,在染料分子末端具有间二氨基苯或间氨基萘酚结构的染料 合成略 二.简述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具有直接性的原因,试从染料结构考虑提高染料直接性的可能途径。 答:直接染料之所以具有直接性是因为:直接染料的分子是直线型的大分子,且分子的共面性较好,而纤维素分子也是线性大分子。另外,直接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等水溶性基团可直接溶解于水中,在无机盐(常用食盐与元明粉)和温度的作用下在纤维内部,染料与纤维以分子间力(氢键,范德华力)进行结合。染料分子的线性,共面性越好,分子量越大,与纤维的直接性越好. 三。比较各类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染料化学》习题

《染料化学》习题

————————————————————————————————作者:————————————————————————————————日期:

《染料化学》习题 第一章 染料概述 1、名词解释:(1)染料 (2)颜料 (3)染料商品化 (4)染色牢度 (5)禁用染料 (6)致敏染料 (7)致癌染料。 2、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 3、按纺织纤维分类写出各种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应用分类名称)。 4、染料的名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5、何谓染料商品化加工?染料的商品化加工有何作用?常用哪些助剂? 6、评价染色牢度的指标有哪些? 7、什么是《染料索引》?包含哪些内容? 8、试指出下列染料的类属(结构分类,应用分类) (1) OH SO 3Na N =N COONa NHCONH COONa OH SO 3Na N =N NH - -NH 直接铜盐紫 3RL (C. I. 25355) (2) (3) O OH OH Ca(OH)2 20%H 2SO 4110~115℃ O O OH OH SO 3H SO 3H O O OH SO 3H NO 2 Na 2S 75~80℃O O OH OH SO 3Na SO 3 Na NH 2NH 2 O O OH NH CH 3 (4) (5) NH CO Br Br C C CO NH Br Br (H 3C)2N C N(CH 3)2Cl (6) (7) N SO 3Na N SO 3Na NaO 3S OH NH NH N N N SO 2CH 2CH 2OSO 3Na Cl O 2N NH NO 2 NH 2 (8)

《染料化学》习题

《染料化学》习题 第一章 染料概述 1、名词解释:(1)染料 (2)颜料 (3)染料商品化 (4)染色牢度 (5)禁用染料 (6)致敏染料 (7)致癌染料。 2、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 3、按纺织纤维分类写出各种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应用分类名称)。 4、染料的名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5、何谓染料商品化加工?染料的商品化加工有何作用?常用哪些助剂? 6、评价染色牢度的指标有哪些? 7、什么是《染料索引》?包含哪些内容? 8、试指出下列染料的类属(结构分类,应用分类) (1) OH SO 3Na N =N COONa NHCONH COONa OH SO 3Na N =N NH - -NH 直接铜盐紫 3RL (C. I. 25355) (2) (3) O OH OH H)2 20%H 2SO 4110~115℃ O O OH OH SO 3H SO 3H OH SO 3H NO 2 Na 2S 75~80℃O O OH OH SO 3Na SO 3 Na NH 2NH 2 O O OH NH CH 3 (4) (5) NH CO Br Br C C CO NH Br (H 3C)2N C N(CH 3)2Cl (6) (7) N SO 3Na N SO 3Na NaO 3S OH NH NH N N N SO 2CH 2CH 2OSO 3Na Cl O 2N NH NO 2 NH 2 (8) SO 3Na CH=CH SO 3Na N N N N OC 2H 5 H 5C 2O

第二章中间体及重要的单元反应 1、何谓染料中料,在合成中料中主要采用哪些单元反应? 2、试述卤化、磺化和硝化在染料中料合成中的作用,并以反应方程式表示引入这些取代基的方法。 3、合成染料用的主要原料是什么?有哪些常用的中间体?写出从芳烃开始合成下列中料、染料的途径。(1)(2)(3) OH NH2 SO3Na NaO3S S C N NH2 CH3 OH NH2 NaO3S (4)(5)(6) CH CH SO3Na NaO3S NO2 O2N C HC C N CH3 HO OH NaO3S NH2 (7)(8)(9)(10) O O OH OH O O NH NH O O NH2 NH2 O O NH2 4、以氨基萘磺酸的合成为例,说明萘的反应特点以及在萘环上引入羟基、氨基的常用方法。 5、以蒽醌中料的合成为例,说明在蒽醌上引入羟基、氨基的常用方法。 6、何谓重氮化反应?影响重氮化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7、何谓偶合反应?偶合剂主要有哪几类?影响偶合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8、试述偶合反应的pH 值对偶合反应速率的影响。 9、盐对偶合反应的速率有什么影响? 10、以芳烃为原料,写出下列染料合成反应过程和基本反应条件。 N=N O2N H33H N=N 第三章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1、名词解释:(1)发色团(2)助色团(3)深色效应(4)浓色效应(5)浅色效应(6)淡色效应 (7)互补色(8)单色光(9)积分吸收强度(10)吸收选律(11)Lambert-Beer吸收定律2、从染料的吸收光谱曲线的性状上可得到哪些信息?

染料化学1-new全解

染料化学 第一节.染料概述 染料是使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鲜明而坚牢色泽的有机化和物。作为染料除了具有鲜明的色泽外,还须能溶于水或借助于化学方法使之溶于水及制成分散液,在染色时舍染液而上染纤维,上染后具有一定的坚牢度,即在后加工或服用过程中保持不褪色。有一部分有色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但也能上染纤维,他们往往借助于某些高分子物(粘合剂)将悬浮状态的颜料细小颗粒粘在纤维表面,这种有色物质称为颜料,颜料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着色。 染料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有鲜艳的色泽 ②.能溶于水或通过其他化学方法能够均匀的分散在染色介质中。 ②.与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可以舍染液而上染纤维。 ④.有一定牢度,在织物服用过程中不掉色,不退色。 第二节.发色理论 1.光与色 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电磁波,色是一种人脑主观的反映。只有光入射的眼睛里面,大脑才能产生颜色的概念。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约为400nm~760nm,从波长760nm~400nm的光依次就是红成黄绿蓝靛紫。物体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它对可见光的某一或某一段波长 发生了选择性吸收,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就是剩余色光的复合光,表现为其吸收光的补色。关于补色可以用一个色环来表示,每种光的对角就是它的补光。 2.色彩的属性

色彩具有三个属性: ①色相(Hue),表示色的特质,是区别色彩的必要名称,例如红色,蓝色等。 它与色彩的强弱,明暗没有关系,只是纯粹表示色的相貌差异。其本质是光的某一段波长。 ②明度(Value),表示色彩的强度,即色光的明暗度。不同的色光,反射的光亮 强弱不一,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明暗。其本质是光波的波幅大小。 ③彩度(Chroma),表示色的纯度,即色的饱和度,具体来说就是色光汇总含有 白或黑的成分多少。 3.拼色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大多是复合光,在印染加工中一般也要用两种或以上的染料拼混配色,以获得规定的色泽,颜色的混合有三种方法:加法、减法和平均法。 ①加法:把两束光投射在一起所产生的混合便属于加法混合,它们混合的结果使混合光的 亮度增加(等于混合前两光的亮度之和)。混合光的色相取决于参与混合各光的色相以及它们的相对强弱,如:红光和绿光可以混合出黄光或橙光。若两束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能产生白光,如红光与蓝绿光,那么这两束光的颜色称为互补色。加法混合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电视机屏幕上的各种颜色便是由红,绿,蓝三原色以加法混合的方式得到的。 ②混合后亮度减小,那么这种混合方式就是减法混合。我们所用的染料通常都具有这样的 特性: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可见光谱中某些波段(或者说某些颜色)的光。所以,染料的颜色是它吸收光源中一部分色光后剩余色光所表现出来的,例如黄色的染料致所以表现出黄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绿、蓝等较短波长的光的缘故。正是由于染料的这种吸光性,所以把两种染料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混合色的光亮度将会比混合前小,因而是减法混合。另外,印刷品所产生的颜色也是各种颜色的油墨以减法混合的方式产生的。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青蓝,品红,黄,它们分别是加法混合三原色。 ③混合后亮度不变,那么这种混合方式就是平均混合。颜色的平均混合可以用陀螺的例 子来说明:先在陀螺面上贴几种颜色,如黄色和蓝色然后将陀螺快速旋转起来,这时我们看到的颜色将会是绿色,它是黄色和蓝色两种颜色在人眼的视觉反应时间内频繁作用于视网膜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或假象)。由于这种混合的结果只使色相发生混合变化,而总的亮度并不改变,所以是平均混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与及答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与及答案 第一章 一. 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 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 不同点: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二.试述染料和颜料的分类方法;写出各类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答:染料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2.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 颜料分类: 颜料可根据所含的化合物的类别来分类:无机颜料可细分为氧化物、铬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硼酸盐、钼酸盐、磷酸盐、钒酸盐、铁氰酸盐、氢氧化物、硫化物、金属等。有机颜料可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为偶氮颜料、酞菁颜料、蒽醌、靛族、喹吖啶酮等多环颜料、芳甲烷系颜料等。 从生产制造角度来分类可分为钛系颜料、铁系颜料、铬系颜料、橡胶用颜料、陶瓷及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