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生物学特征:新梢的形成和生长

茶树生物学特征:新梢的形成和生长
茶树生物学特征:新梢的形成和生长

茶树枝条。

营养芽发生于叶腋中,顶端形成层首先分化、膨大而形成一个突起,初呈圆丘状,产生腋芽原基,同时形成初生维管组织。随着细胞分化,顶端不断膨大长出叶原基,直到新梢发育完全。当营养芽内部分化完善,而外界环境条件又适宜生长时,芽就开始生长活动。它在一年内生育的过程为:

枝条上越冬芽的分化、膨大→鳞片展→鱼叶展→真叶展→形成驻芽。

茶树芽叶的生长过程(图略)

1.茶芽初展

2.一芽二叶

3.一芽四叶

4.有驻芽的新梢

茶树枝条上的越冬营养芽有各种形态,如有的芽是在母叶的叶腋中,有的芽是着生在母叶脱落的光杆上,也有的是与花芽混合着生。这种形态的差异,将会直接导致翌年春梢的展叶数目和新梢生长强弱的不同。例如:有母叶的营养芽,新芽生长时可不断得到母叶的光合产物的供给,因此除了越冬期芽内已有良好分化之外,在生长期仍可继续分化,增加叶片数目,新梢生长粗壮。而缺少母叶的“光杆芽”,由于营养不足,在新梢生长过程中,除了越冬期所分化的幼叶数外,生长锥已无力继续分化新的叶原基,新梢生长瘦小。带有花芽的营养芽,由于营养消耗分散,新梢的展叶数和生长量既少又弱。

茶树新梢生长动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茎的伸长、加粗和叶片数量与叶面积的增加,且几科是同时进行的。新梢上不同叶位节间的生长,一般表现为基部较短,中部较长,而上部节间越近顶端就愈短。在同一新梢上不同部位的叶片大小分布,也以中间部位的最大,两端叶片则按一定的生理梯度下降。在年生育周期中,一般春梢生长速度较快,生长量较大;夏、秋梢生长次之。

采摘条件下新梢生长进程(图略)

第四次生长第三次生长第二次生长第一次生长

茶树新梢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还具有以下两个特性:一是营养芽具有生长阶段性,即分为隐蔽生长阶段和显性活动阶段。前者芽体外形膨大,而体内正在进行叶原基和腋芽原基的分化;后者可见到芽的萌动、鳞片展开、鱼叶展开、真叶展开直到休止。冬季由于温度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迫使茶芽休眠,此为营养芽的非活动期。二是新梢生长具有轮性生长周期。我国大部分四季分明的茶区,在自然条件下,新梢一年的生长和休止,是有季节性的。通常可分为三次,即越冬芽的萌发进行第一次生长(春梢)→休止→第二次生长(夏梢)→休止→第三次生长(秋梢)……→冬季休眠。但从每一个芽观察,一年生长与休止的次数悬殊较大,有的顶芽一年只生长1~2次,多的却生长6~7次;有的腋芽未发,有的却生长数次。在正常人工采摘条件,新梢的轮性生长时间缩短,而轮次明显增加,一年中可发5~6轮,使年生长周期可延长近一个月。在我国华南茶区,新梢仍具有轮性生长特征,但由于终年气温较高,茶树新梢全年均可陆续萌发生长,仅因雨水分布不匀,新梢生育有快慢之分,却没有明显的休眠期。因此新梢轮次多少,因生态条件、品种、采摘而有不同。

玫瑰花茶的功效与禁忌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玫瑰花茶https://www.360docs.net/doc/aa13289426.html,/编辑:bszcm

茶树生长和水分的关系

茶树由于长期适应于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同时又是常年供人们以采收幼嫩芽为主的叶用作物,因此在生长季节对水分的要求较高,耗水量较大。茶树耗水量随着气候条件、土壤水分状况、茶树品种、生育时期、树龄大小、采摘方法及培育管理水平等不同而不同。据测定,一般高产茶园在生长季节每生产一斤干茶,约需消耗1.5吨水分,亩产300斤干茶的茶园,每年在生长期间需要合理供给每亩茶园土壤水分450吨左右(即675毫米左右水量)。水分是茶树生物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活要素。首先,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在茶树体内水分充足的情况下,物质代谢趋向于合成,有利于体内干物质的积累。而在缺水时,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呼吸作用加强,物质代谢趋向分解,以致体内干物质的积累减少。同时茶树体内代谢过程需要以水分为介质,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必须在溶质状态下才能顺利进行。茶树对所需要养料的吸收和运转,都要以水为溶液媒。因此,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水分状况下,肥料才能分解,一切矿质营养元素才能被茶树根系吸收利用。水分状况不仅可以左右茶树体内新陈代谢的强度,而且也常影响 茶叶内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含量的变化。 在生长季节,茶树体内水分含量一般约占全株重量的60%左右。在旺盛生长期间,幼嫩芽叶的含水率可达80%左右。其中除部分为细胞原生质束缚外,大部分呈自由态充满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之中,使茶树植株挺直,枝叶开张。在土壤水分正常状态下,茶树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水分沿着土壤根茎叶大气的传导方向散失,同时使茶树吸收的无机物质运送到叶内,并可维持茶树的体温,增强抗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 土壤水分是茶树生育过程中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茶园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茶树生育与茶叶产量品质。 在生长季节,当茶树根系集中的土层含水率达到占田间持水量的90%左右时,茶树生育旺盛:当含水率下降到80%左右时,土壤已经缺水,这时茶树芽叶生长缓慢,叶形变小,节间缩短,大量出现对夹叶,甚至停止生长。如果继续干旱,又遇高温时,茶树植株轻则芽叶初萎,丛面部分成叶枯焦,重则地上部新梢芽叶发生永久萎蔫而逐渐干枯,直到整丛茶树死亡。这是由于在土壤缺水、气温升高的条件下,根系吸收的水分供应不上树冠蒸腾的需水量,使茶树叶温达到40℃以上,细胞原生质发生质变,遭受破坏所致。当茶树处于供水较充足和同处于供水不足条件下进行比较时,水分对提高茶树光合作用效率和对芽叶生长发育的影响非常明显。 在综合运用农业栽培技术措施的前提下,概括茶树不同生育阶段与时期对水分的要求,结合茶园土壤湿度状况,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季节,进行铺草保水,合理灌溉,掌握与改善茶树生育过程中的土壤湿度条件,就可使茶树新梢生育旺盛。芽叶萌发生长加快,数量增加、芽叶较重,从而提高了茶叶质量。湖南茶叶研究所在干旱季节内,对茶园里设置铺草、铺草加灌水和灌水和施肥等不同处理进行比较,经三年的研究结果表时,铺草比对照增产1-9%,铺草加灌水比对照增产8.7-23.6%,灌水加施肥比对照增产21.8-35.3%。可见在干旱季节,水是增产茶叶的主导因素,在供水的基础上再配合施肥等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则增产效果更加显著。 茶园土壤水分较充足时,不但可显著提高茶叶产量,而且对提高茶叶品质也有积极作用。这时因为在旱热季节由于茶园及时灌溉,提高了土壤湿度,它一方面促进了氮代谢,使茶树新梢生育旺盛,鲜叶正常芽叶比重增加,鲜叶中的生化物质如氨基氮、茶多酚有了增加;另一面,相对地抑制了碳代谢,从而使得精纤维、儿茶素的含量有了减少,这对提高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作如下年龄分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期,l~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1或12岁;青春期,约10~20岁。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科王明月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不仅是身高、体重的增加,而且全身各个器官也在逐渐分化,机能逐渐成熟。量变与质变虽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但两者经常交替进行。例如由婴儿到青春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长度和胃的容积显著增加,其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完善。各种消化酶的含量增加,胃酸分泌增多,浓度升高,消化系统从只能容纳少量流质食物逐渐达到能消化复杂的固体食物。又如大脑在逐渐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中,其皮层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也在发展,并且大脑在体积和重量长成以后,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和程序性 人从小到大总是不断地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区别于其他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又彼此有规律地交替、衔接,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按一个速度生长发育,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一)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由胎儿时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为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以身高、体重为例,在第一年内身高增加20~25厘米,体重增加6 000~7 000克。第二年内身高增加约10厘米,体重增加约2 500~3 500克,是出生后增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此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身高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1 500~2 500克,直到10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教学提纲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姓名:蒋巍燃 学号:16444025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建管161 生命的进化与人类的未来

摘要:早在很多年前人们就不断地探索生物的起源,也同时思考着他们如何进化,但终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果,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一直都是未解之谜!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从现代综合理论,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再到新灾变论和点断平衡论等。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可以说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很快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断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给予了我们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生物起源、生物进化、生物技术发展 正文: 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史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其中“进化论”是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提出的,是现在最具权威的理论,也是现在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使得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认识。让我们看看生物进化的研究历史吧: 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这一书,详细的阐述了生物进化思想,他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都具有变异性,主张生物由进化而来,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他的发表宣布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研究的主要源泉理论。该学说指出了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与达尔文同时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著名的地质学家赖尔和自然科学家华莱士。 3、新达尔文主义: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是19世纪末的遗传学家孟德尔、魏斯曼、德福里斯和20世纪初的约翰森和摩尔根等人。其主要工作是通过对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基因的研究二推出了新的达尔文进化论。

《茶树种植技术》试卷

《茶树种植技术》试卷 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_ 本试卷均为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 1、下面属于重修剪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培养骨干枝 B.提升茶树树势 C. 控制树冠高度和平整度 D. 调节生产枝密度和粗壮程度 2、下面属于台刈的操作方式的是:() A. 在一级骨干枝离地10公分处剪去以上部分 B.剪去二级骨干枝以上部分 C. 在离地12-15公分以上剪去主干枝条 D. 剪去四级骨干枝以上的生产枝 3、关于长白蚧寄生茶树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长白蚧吸附在茶树嫩梢上吸收嫩叶上的汁液危害茶树 B.以成虫危害茶树最为恶劣 C. 茶树毁灭性害虫 D. 可以施用石硫合剂配合封园进行 4、下面关于蓟马危害茶树说法正确的是:() A. 吸附在茶树嫩梢上吸收嫩叶上的汁液危害茶树 B.以成虫和若虫危害茶树枝干 C. 茶树毁灭性害虫 D. 可以施用石硫合剂配合封园进行 5、下面属于病虫草害农业防治措施的是:() A. 诱杀 B.深耕 C. 喷农药 D. 培养天敌 6、下面属于物理防治病虫草害措施的是:() A. 诱杀 B.深耕 C. 喷农药 D. 培养天敌 7、下面农药类型在茶园中禁止使用的是:() A. 植物源农药 B.生物源农药 C. 矿物源农药 D. 乐果 8、关于鲜叶采摘对茶树生育的影响,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采摘可以改变茶芽的萌发轮次 B.采摘可以改变植株各部分的生长比例 C.一定程度的采摘能促使茶树开花和结果 D. 采摘改变了茶树的物质积累 9、关于鲜叶采摘标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幼嫩采摘的对象一般是芽头或一芽一、二叶初展 B.适中采是指当新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时,采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C.要做名优绿茶一般都应采用幼嫩采 D. 粗采指当枝梢充分成熟,大约有十叶时才开始采摘 10、关于茶树合理采摘,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采摘应因树制宜,从新梢上采下的芽叶,须符合某一茶类加工原料的基本要求 B.采摘不能兼顾不同等级或者不同茶类的加工原料

幼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幼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幼儿期也是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皮质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表达能力也逐渐丰富,模仿性增强,智能发育快,要求增多,能独立行走、活动,见识范围迅速扩大,接触事物增多,但仍缺乏自我识别能力。 (一)体格发育 1.体重1 岁后增长速度减慢,全年增加2.5~3.0kg,平均每月增长约0.25kg,至2 岁时体重约12kg,为出生时的 4 倍。2 岁以后的体重增长变慢,每年增长2.3kg左右,增长的速度趋于缓慢。 2.身长幼儿期身长增长的速度减慢,1~2 岁全年增加约10cm,2~3 岁平均增加约5cm,在整个幼儿期共增长25cm,因此,3 岁时身长约为100cm,为出生时身长的2 倍。 12 个月8.5~10.6 kg;71.5~77.1cm ;独立行走,有意识叫爸爸、妈妈,用杯喝水,能辨别家人的称谓和家庭环境中的熟悉物体。 15 个月9.1~11.3kg ;74.8~80.7cm;走得稳,能说三个字的短句,模仿做家务,能叠两块积木,能体验与成人一起玩的愉快心情。 18 个月9.7~12.0kg; 77.9~84.0 cm;能走梯,理解指出身体部分,能脱外套,自己能吃饭,能认识一种颜色。 21 个月10.2~12.6 kg;80.6~87.0cm; 能踢球,举手过肩抛物,能叠四块积木,喜欢听故事,会用语言表示大小便。 2 岁10.6~13.2 kg;83.3~89.8cm; 能两脚并跳,穿不系带的鞋,区别大小,能认识两种颜色,能认识简单形状。 2.5 岁11.7—14.7kg; 87.9~94.7 cm;能独脚立,说出姓名,洗手会擦干,能叠八块积木,常提出“为什么”,试与同伴交谈,相互模仿言行。 3 岁12.6~16.1 kg;90.2~98.1cm; 会涂浆糊粘贴,懂饥、累、冷,会用筷,能一页页翻书。 3.头围、胸围、上臂围1 岁时儿童的头围增至46cm,而第二年头围只增长2cm,第三年与第四年共增加1.5cm,5 岁时达50cm,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1 岁时与头围基本相等,2 岁以后胸围超过头

中科院植物学历年真题

《植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 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 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 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 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 分钟,总分150 分 (二)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 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 别。 2. 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 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 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 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 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 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 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 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 植物繁殖的类型。 2. 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 花的形成和发育。 4.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 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 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 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 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 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生活史。 4. 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5.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6.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8.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9. 植物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0.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 势;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 发育;植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1.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五)植物分子系统学 1. 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2. 分子系统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六)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 1. 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七)植物分子生物学 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 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 3. 简单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 四、考试要求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 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 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2. 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 分裂。 3. 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 管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 理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 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 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 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3. 了解茎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理解芽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分枝的类

专题二 犬猫的生物学特性

专题二犬猫的生物学特性 一、犬的生活习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二、犬的行为 三、猫的生活习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四、猫的行为 一、狗的生活习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1.狗(Dog;Canis familiaris)属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2.犬的消化道比草食动物短,为体长的3~4倍(马、兔为体长的12倍)。 3. 犬为肉食动物,习惯于啃咬肉、骨头,喜吃肉类及脂肪;但由于长期家畜化,也可杂食或素食,消化蔬菜能力差。 4.智力发达,反应灵敏,被科学家认为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5.犬具有许多美德。对主人忠贞,勇敢和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及强烈的责任感(军犬),博得人类喜爱。 6.狗的嗅脑、嗅觉器官和嗅神经极为发达。鼻长,鼻粘膜上布满嗅

神经,能够嗅出稀释一千万分之一的有机酸,特别是对动物性脂肪酸更为敏感,狗嗅觉能力超过人的1200倍。 7.狗的听觉也很灵敏,比人灵敏16倍,可听到5.0~5.5赫兹(HZ)的声音。 8. 视觉和味觉均较差。属色盲(红绿色盲,仅能感受到蓝色、黄色和灰色的景色,故不能以红绿色作为条件刺激来进行条件反射实验)辩色能力差。远视能力弱(狗视网膜上没有黄斑,即没有最清楚的视觉点,对移动着的物体感觉却较灵敏),仅20~30米左右;但横向的视力范围比人广得多,人的为1800,犬的则达2500 )。犬的味觉极差主要靠嗅觉辨别食物的新鲜或腐败。 9.狗为每年春秋单发情动物。发情后1~2天排卵,但卵第一极体在排卵时未曾排出,这与其他动物不同,卵在这时尚未成熟,所以要数日后极体脱去,才能受精,这也是选择发情后2~4天交配的原因。性周期180(126~240)天,妊娠期60(58~63)天,哺乳期60天,双角子宫型,每胎产仔2~8只,寿命10~20年。 10.狗有五种血型,即A、B、C、D、E型,只有A型血(具有A抗原)能引起输血反应,其它四型血可任意供各型血的狗受血,包括A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各年龄阶段儿童发育特点 儿童的年龄主要分为7个阶段,依次是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婴儿期,是0到1岁,幼儿期1到3岁,学龄前期3岁到学龄前,学龄期大约6到12岁,青春期是指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发育特点,是8岁之前也就是在咱们国内是上大学之前这个阶段的发育的特点,包括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 1.胎儿期 胎儿期是从受精后的第四周开始,到婴儿出生前为止,以组织和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的渐趋成熟为特点。 2.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是从胎儿娩出断脐到28天止,此4周为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为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真正适应外界环境突变的重要的时期,尤其在出生后7天,是死亡率、发病率最高的阶段,在这第一周内需要加强访视,在新生儿期要求访视两到三次。访视的时候主要针对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做评价,指导母亲的母乳喂养,实施新生儿免疫接种计划。 3.婴儿期 婴儿期是从婴儿出生到满一周岁,又称为乳儿期。这个时期需要充分适应社会的环境和家庭的环境。 婴儿期的第一个特点,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需要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最重要的是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婴儿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高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两倍,脑发育也很快。一周岁时,动作发育已达到能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等。在母乳中有充分的蛋白质可以保证婴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提倡母乳喂养。 生理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消化系统的功能还没有完善,对喂养的要求非常高,喂养不当,会影响婴儿消化系统功能的发育。这个时期需要保证营养,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 第二个特点,在这个时期婴儿的感觉功能、知觉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得到重要的发育。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给予适当的刺激,比如用鲜明的颜色装饰婴儿房,刺激小儿视觉的发育。另外可以经常让婴儿感受不同的物品,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这个时期语言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育,要用言语不断的跟婴儿去交流,包括给他讲故事,为后一个阶段的语言表达做准备。

生物进化论文

进化生物学论文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姓名:赵永强 学号:2010041224 班级:10生科(2)班

生物进化研究 提要生物进化是自然科学的永恒之迷。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 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 从现代综合理论, 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再到新灾变论和点断平衡论等。当前, 由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飞速发展, 它们就各自的研究对象在宏观和微观上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 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 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 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 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可以预见, 在新的世纪里, 在哲学和具体方法论( 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的指导下, 在生命科学、其他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下, 综合遗传、发育和进化等研究领域的各种理论成果, 生物进化理论即将出现也一定会出现的一个新的大综合和新的大统一。 关键词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论大综合和大统一 “进化论是生命科学最大的和最统一的理论”。“在自然中, 再也没有什么比生命和生命演化更有意义和更令人感兴趣的了, 撇开了进化, 一切都无从谈起”。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使得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认识。今天, 当我们追溯进化学说发展的长达近二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感叹达尔文主义这一革命思潮带给我们的冲击和启迪的同时, 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这一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潮、新观点以及它们所展示的新视角和引发的新思考。 进化理论的历史回顾 1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法国学者拉马克于1809 年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 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思想。他认为,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具有变异的特性, 主张生物由进化而来,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其观点大体包括三

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

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 2011年07月21日作者:nky 一、温度 气温及土壤温度对茶树生长发育均有影响,分别主要对茶树的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产生作用。茶树生长的最适气温在20℃~30℃,多数品种为20℃~25℃,超过35℃茶树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最低温度在-6℃~-16℃,对最低温度的要求还因品种而异,大叶种为-6℃,中小叶种为-12℃~-16℃(北部茶区种植的均为中小叶种);茶树的最高临界温度为45℃,当气温持续超过45℃时,茶树生育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茶籽萌发的最佳温度是25℃-28℃。活动积温4000-7000左右均适宜茶树生长,以6000℃左右为最适宜。 土温在10℃~25℃时适宜根系生长;最适宜土温为25℃~30℃;低于10℃的土壤,根系生长缓慢。 二、水分 茶树喜欢湿润,栽培茶树最适年降雨量约为1500mm,生长季节月降雨量要求在100 mm以上,当月降水量少于50毫米时,茶树缺水。空气相对湿度7o%-90%,低于50%对茶树生长发育不利,空气中相对湿度大小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品质。土壤含水量相当于最大持水量的80%-90%为宜,如果高于93%,茶树会出现烂根现象,因此如果在平地及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种植茶园,生产上要注意开外排水沟。 三、土壤酸碱度 茶树只有在酸性土壤中才可以正常生长。一般土壤PH 4.O~6.5均可生长,PH 4.5~5.5最适合,PH值高于6.5的土壤不适宜种植茶树。如果在中性土壤中会造成茶树生长不良,甚至不能成活的结果。 四、土壤的质地 土壤质地一般以沙质壤土为好。砂性过强的土壤,保水力弱,易受旱害;质地过粘的土壤,通气性不好,根系生长发育及吸收机能均受影响。 五、土壤厚度 茶树根系发达,通常主根达一米以上,为了让茶树根系能良好生长,要求土层深厚、底土松软,土层至少需100cm以上,熟化层和半熟化层应有50cm,底土要有风化松软,疏松多孔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1、学前儿童体格发育的特点。 答:(1)体重增长的规律:4~6岁儿童体重在这个年龄阶段增长的速度与1岁以内相比显得慢了不少,平均每年约增加2kg。(2)身高增长的规律:4~6岁儿童身高的增长也是一个相对稳速增长的阶段,每年增长6~7cm。 3、咀嚼有那些作用?幼儿园为什么不宜举行吃饭速度的比赛? 答:咀嚼的作用:(1)可以对口腔、舌部和齿根进行清扫而保持其清洁度,降低龋齿发病率,保持和增进口腔特别是牙齿和齿龈的健康。(2)可以防止牙列排列不齐的发生;(3)可以使食物得以磨碎,有助于胃肠对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4)可以让具有硬度、弹性以及温度的食物感觉刺激口腔,使儿童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缓解其心理上的紧张。 吃饭速度比赛不利于儿童咀嚼功能的发挥和发展 4、应如何保护好学前儿童牙齿?kg=age*2+7 cm=age*7+70 (1)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早晚要刷牙,进食后要漱口,少吃甜食,尤其是临睡觉前;定期检查,及时治疗。(2)注意饮食:饮食不宜过热、过冷或冷热交替;适当多吃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帮助儿童充分咀嚼;(3)保证营养的供给,特别是钙、磷以及维生素D的供给,促进儿童恒牙的发育。 为何要为儿童创造愉快的用餐环境?要求老师? 要创造快乐饮食的意境和韵味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营养需要

1.学前儿童对能量的需要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排泄 5、动作需要4、生长发育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2、基础代谢1答: 的损失 6、简述学前儿童较易缺乏的矿物质、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 答:学前儿童较易缺乏的矿物质是:钙、铁、锌、碘 钙的生理功能:①构成机体的骨骼和牙齿钙是骨髂的重要组分。②维持多种正常生理功能。 钙的食物来源:①儿童最理想的钙源:奶及奶制品(钙含量丰富,吸收率高) ②豆类及其制品.尤其是大豆、黑豆含钙也较为丰富。③芝麻、小虾皮、海带等。 (2)铁的生理功能:①参与体内氧与二氧化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②铁与红细胞形成和成熟有关。③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促进抗体产生④促进脂类从血液中转运 ⑤促进药物在肝脏中解毒等功能。 铁的食物来源:①动物性食品含铁丰富,吸收率高,如肝脏、动物血、瘦肉等。② 植物性食物含铁量高的有黑木耳、海带、芝麻酱等。 (3)锌的生理功能:①结构:锌是人体中多种酶的组成成分②催化:有近百种酶依赖锌的催化③调节功能:对蛋白质合成和代谢、激素具有调节功能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新、选)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生物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发育生物学被公认为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是研究生物体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一门学科。发育生物学不同于传统的胚胎学,它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与胚胎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胚胎学的继承和发扬。发育生物学是生物学各专业的限选课程,是在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级专业课程。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使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各种生物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发育规律、发育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在学习和掌握发育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将所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知识融会贯通,串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结合当今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眼界。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面向21世纪教材《发育生物学》第二版(张红卫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发育生物学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18学时,共22章。本课程共分四篇,第一篇从第一到四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第二篇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第三篇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八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晚期发育,第四篇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 绪论(3学时) 【掌握】 1.发育生物学的概念。 2.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研究范围。 【熟悉】 1.发育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发育生物学的展望与应用。 3.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了解】

进化与生态思考题

进化与生态思考题综合 第一讲: 一、进化论与创造论,各有什么道理? 创造的模式认为从原始到高级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大能的神各按其类造出来的;生命只能源於生命,各种生命皆来自永生的神。但进化模式却认为生命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由有机物演化出氨基酸、蛋白质,最後演化为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产生了生命。【米勒实验、寒武纪大爆炸】 二、生物学中哪些实例支持生命的共同祖先假说? 都遵循中心法则,复制都遵从碱基互补配对,都是三联体密码子。等等。。。 1.生物分类学的证据 为了直观显示各生物在分类上的关系,分类学家一直在尝试画出关系图表。关系图画得越多、越细,分支也就越多,最后就成为一棵树。我们看到一棵树,就知道它是由树根长出,不断生长、分支的;我们看到一株分类树,很自然就应该想到生物都是从同一祖先传下来,不断地进化,形成各个物种的。 2.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贝伦发现人和鸟尽管在外形上极不相同,但骨骼组成却非常相似。这说明人和鸟是亲戚,都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此外,脊椎动物的前肢,比如人的手、马蹄、鲸鱼的鳍等,它们的外形相差很大,功能也不相同,但它们的骨架却是如此的相似。对此最好的解释就是:他们来自同一祖先,由于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了外形和功能,但实际的骨架却没有改变。 3.比较胚胎学的证据 如果把鱼、青蛙、鸡、猪、兔和人的各个时期的胚胎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而且关系越密切,相似的程度越高。这说明这些生物来自共同的祖先,它们祖先的特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 4.比较免疫学的证据 每种动物的血清中都有一系类独特的蛋白质,若两种动物的亲缘关系越接近,则抗原——抗体反应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利用这种方法与古生物化石或形态比较绘出的亲缘关系树符合得很好,这也更加证明了生物来自共同的祖先。 5.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①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除外);②组成生物的大分子有核酸、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四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成分在所有生物中都是一致的:核酸都是由嘌呤和嘧啶组成,蛋白质都是由氨基酸组成,多糖都由单糖组成,脂类则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③所有的生物都只用20种氨基酸,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享一套遗传密码。 三、中性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矛盾吗? 否。因为达尔文注意到了变异的有害性和有利性,而中性突变进化学说注意到的是既无利也无害的所谓中性突变,应该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看问题的结果,使达尔文学说得到了补充和发展。且中性说是始终以分子水平的结构来提问题的,而达尔文学说是从表型水平来说的,二者并不相矛盾。 四、谈谈你对进化生物学新发展方向的见解。 1、分子古生物学 答:化石DNA可直接了解其进化历程,为DNA重复序列、基因结构的起源进化,生物大分子的突变重排及遗传信息在发展过程中的传递提供线索。使了解承重作

茶树的特征

茶树的特征 第一节茶树形态特征 人们要种好茶、制好茶、饮好茶、用好茶, 首先就要了解茶. 茶的性质,包括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生化特性、药理特性等, 都是人们认识和掌握茶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人们的需要, 最终达到“按我所需, 为我所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树形态特征的认识,都用了比拟的方法,缺乏当代植物学性状的描述。 东晋?郭璞《尔雅注》载:“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仅说明了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而且是一种叶用植物。唐?陆羽的《茶经》,对茶树形态特征的描述已较具体。如“一之源”中载:“茶者……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由此可见,在近代植物学出现之前,我国对茶树性状已有一定的认识深度。 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成的,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其根、茎、叶执行着养料及水分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和贮存等功能,称为营养器官。其花、果实及种子完成开花结果至种子成熟的全部生殖过程,称为繁殖器官。 根 茶树的根为轴状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 根系按其发根的部位和性状分为定根和不定根,它们均可发育成根系。主根和侧根上分生的根称为定根。而从茎、叶上产生位置不一定的根,统称为不定根。由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茶苗所形成的根,就是不定根,其中往往有二三条发育粗壮,外表上类似主根,并具有直根系的形态。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最上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大,分根性强,但因离地面近,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小,分根性弱,因离地面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茎 茎是联系茶树根与叶、花、果,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茎和根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 茶树幼茎十分柔软,着生茸毛,表皮呈青绿色,茎围直径从基部至顶端逐渐变细,随着新梢伸长,茎围逐渐增粗。 在茎上,叶着生的部位称节,两节间的部分称节间,间长度,因品种、树龄、栽培管理的不同有很大差别。 在茎的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长有芽,当叶片脱落后,在节上留有的痕迹称叶痕。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枝生长明显,侧枝生长受抑,分枝粗细悬殊,每年生长轮次又少,无法形成整齐密集的采摘面。 茶树枝干上的芽按其着生的位置,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顶芽和腋芽。通常每一叶腋处只生一个,也有两个或几个芽同生在一个叶腋内。 根据芽的生理状态,分越冬芽(或休眠芽)、活动芽和休止芽。越冬芽多在秋季形成,处于休眠状态。 新梢展叶多少,分一芽一叶梢、一芽二叶梢……,将其摘下即成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制茶鲜叶原料。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常将其组成比例或其重量,作为判断茶树生长势强弱和鲜叶原料老嫩的主要依据。 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百芽重15~30克,一芽三叶的百芽重25~50克,大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的百芽重分别为30~60克和50~100克。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姓名:蒋巍燃 学号:16444025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建管161

生命的进化与人类的未来 摘要:早在很多年前人们就不断地探索生物的起源,也同时思考着他们如何进化,但终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果,生物的起源与进化一直都是未解之谜!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从现代综合理论,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再到新灾变论和点断平衡论等。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可以说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很快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断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给予了我们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生物起源、生物进化、生物技术发展 正文: 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史 生物的进化过程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其中“进化论”是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提出的,是现在最具权威的理论,也是现在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使得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认识。让我们看看生物进化的研究历史吧: 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这一书,详细的阐述了生物进化思想,他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都具有变异性,主张生物由进化而来,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他的发表宣布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研究的主要源泉理论。该学说指出了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与达尔文同时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著名的地质学家赖尔和自然科学家华莱士。 3、新达尔文主义: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是19世纪末的遗传学家孟德尔、魏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特别是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变化十分明显。青春期的性发育包括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发育,课文以男、女部分生殖器官发育趋势图,说明性器官发育的情况,需要教师首先教会学生使用坐标图,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个图中的曲线,依次观察比较各器官的发育趋势,分析生殖器官突增开始的年龄从中找出规律性的变化。遗精和月经是男女在青春期发生的重要的生理变化,是青春期性发育的表现。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青春期卫生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明确青春期卫生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搞好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 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是讨论青春期发育的特点、讨论青春期性器官发育与第二性征发育的表现以及相互关系,讨论如何正确认识和做好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形成健康的青春期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别人体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变化。 (2)举例说出青春期的性发育包括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说出青春期的性发育的突出特征。 (3)举例说明青春期健康的卫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 (4)关注青春期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情感。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促进身心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别人体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变化。 2.举例说出青春期的性发育包括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说出青春期的性发育的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 1.说出青春期的性发育的突出特征。 2.说明做好青春期卫生与保健的重要性。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男女部分生殖器官发育趋势图。 [教学模式] 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人说新生命是从婴儿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 生:不对,新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二、新课教学 (一)人的生长发育 教师:新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人体发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二是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我们通常所说的生长发育,主要是指从婴儿出生到发育为成年人这一阶段。

项目名称兰科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

项目名称:兰科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 推荐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推荐奖种:福建省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生物学领域的生物演化与发展(含生物进化论)学科。 从2000年至今,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林业局林业行业公益性项目、福建省自然基金、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在兰科植物的种质资源库构建、繁殖系统多样性、进化发育与系统调控机制、起源与演化、濒危机制等进化生物学领域开展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1、种质资源库构建:1)本项目对亚洲(尤其中国)地区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并发表了新属7个、新种66个,丰富了植物物种基因库和兰花种类,为兰科植物育种注入新的种源。2)首次详细注释了兰科10个物种涵盖全部5亚科的156万多条unigene的兰花基础分子数据库(OrchidBase 2.0),为兰科植物的分子进化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繁殖系统多样性:报道了兰科植物3种全新的自交繁殖策略,7种促进异交的繁殖策略,以及2种防止种群灭绝的无性繁殖策略。其中大根槽舌兰的花药逆重力主动旋转360°,将花粉块插入其自身的柱头腔,类似动物的交配,且无需任何传粉媒介,该发现拓宽了人们对植物生殖行为的认知。 3、进化发育与系统调控机制:基于兰科植物的全基因组数据分析了其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景天酸代谢途径、多醣(GM和GGM)合成的分子通路、气生根和侧根以及花器官(包括了唇瓣形成、合蕊柱形成和胚珠发育、花粉块形成、胚乳缺失)形成及发育等的分子调控机制。 4、起源与演化:1)本项目基于首次获得的景天酸代谢植物的基因组数据,分析了兰科植物景天酸代谢的起源和演化的分子机制。2)基于25个物种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分析了兰科植物亚科级别及其全基因组复制事件(WGD)的起源与分歧时间。3)基于分子数据系统分析了至今属种取样最齐全的全世界兰科(取样689属,占兰科属数90%)和中国兰科植物(取样169属,占中国兰科植物的85%)的亚族级系统演化骨架,同时系统深入开展了在亚洲地区具高属种多样性的杓兰亚科、斑叶兰亚族、原沼兰亚族、布袋兰亚族、指甲兰亚族、石斛属、虾脊兰属和兰属的分子系统演化关系,填补了兰科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相关空白。

种子成熟与种子萌发

种子成熟与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是作物生长的基础,从生理角度看,萌发是无休眠或已解除休眠的种子吸水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生理活动状态,呼吸作用增强,贮藏物质被分解并转化为可供胚利用的物质,引起胚生长的过程。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萌发的本质是水分、温度等因子使种子的某些基因表达和酶活化,引发一系列与胚生长有关的反应。 种子萌发过程中有以下六个生理生化变化: (一)种子吸水 种子的吸水分为三个阶段:“快—慢—快”(急剧吸水阶段—吸胀性吸水;吸水迟缓阶段;胚根出现;生长吸水阶段—渗透性吸水)。 (二)呼吸作用的变化 在吸水的第一和第二阶段,CO2的产生大大超过O2的消耗—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吸水的第三阶段,O2的消耗大于CO2的释放—有氧呼吸。 (三)酶的变化 1、酶原的活化:种子吸胀后立即出现,如:β-淀粉酶、蛋白酶等。 2、重新合成:如α-淀粉酶、蛋白酶等。 两种途径: (1)活化长寿的mRNA → 新蛋白质→ 新酶 (2)新合成的mRNA → 新蛋白质→ 新酶 (四)贮藏物质的动员 淀粉经水解或磷酸解为葡萄糖,使有机物的种类增加。 (五)植物激素的变化 ABA(脱落酸)等抑制剂下降,IAA(生长素)、CTK(细胞分裂素)、GA(赤霉素)含量上升,使胚乳中贮藏物的降解,促进胚根胚芽的生长,控制幼苗的向地性生长。 种子储藏 种子的呼吸作用在种皮未破裂时,先以无氧呼吸供能,后逐渐有氧呼吸。在种皮破裂后,无氧呼吸逐渐减弱,有氧呼吸逐渐加强。

种子萌发的常见图像 (1)可溶性糖;(2)淀粉;(3)千粒重(4)含N物质;(5)粗脂肪

种子的休眠 1)休眠的主要原因 ①种皮限制; ②种子未完全成熟; ③胚未完全发育; ④抑制物的存在。 2)休眠意义: 避免种子在不适宜的条件或季节里萌发, 免于幼苗受到伤害和死亡。 1.下列对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子形成过程中,有机物有合成有分解 B.种子成熟过程中,水分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C.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 D.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矿质元素始终从环境中获得 (05广东卷)(3分)认识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图3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 吸收变化规律曲线,据图完成下列填空。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可分为三个阶 段。第I阶段是吸胀期,种子迅速吸水。第Ⅱ 阶段是吸水停滞期。第Ⅲ阶段是重新迅速吸水 期,主要通过________吸收水分。第Ⅲ阶段由 于胚的迅速生长,胚根突破种皮________ 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