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旅游资源

青海的旅游资源
青海的旅游资源

青海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

一、地理位置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青海省,简称青,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经89°35′至103°04′,北纬31°40′至39°19′。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因域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

青海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祁连山、巴颜克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境内,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柴达木盆地以“聚宝盆”著称于世。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海拔较低,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3%;3000—5000米的地区占67%;5000米以上的地区占5%。境内的山脉,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三区。

二、气候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多风、缺氧、寒冷,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5.6℃—8.6℃,降水量15—75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全国第二。

三、人文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灿烂辉煌,青海彩陶举世闻名。

四、风景名胜

青海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距今六,七千年前,古代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斗转星移,沧桑变换。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一)青海之最

世界上盐湖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有盐湖150多个

世界上最大的盐矿储地是柴达木盆地,储量约为900多亿吨

世界上天青石矿藏量最多的地方是青海茫崖地区,占全世界已探明储量的60%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是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花土沟油田,最高的一口油井海拔为3260米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是唐古拉山隧道

世界上最高的公路是青藏公路

世界上最高的公路桥梁是沱沱河桥

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是格尔木市面积是123460平方公里

世界上饲养牦牛最多的地区是青海,共有牦牛500多万头

海拔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坂山公路隧道

中国河流发源最多的地区是青海的青南高原,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

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青海湖,面积4500多平方千米

中国聚集鸟类最多的岛屿是青海湖的鸟岛

中国出产冬虫夏草最多的地方是青海,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 中国最大的盐湖是青海的察尔汗盐湖,面积多达5800多平方千米

中国海拔最高的拦河大坝是龙羊峡大坝,坝高178米

中国目前最大的人工湖是龙羊峡水库,库容264亿立方米

中国海拔最高的兵站是唐古拉兵站,高达五千多米

(二)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湖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0.11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鸬鹚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场所,数量多达100,000只以上。现已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湖中盛产青海湖裸鲤。滨湖草原为良好的天然牧场。青海湖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倒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应拼写为Koke nuur,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

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三)孟达天池

孟达林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天池”,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属阿沁卡金——当蕊。五台隆起带。地貌为黄土丘陵,切割破碎,多陡坡,悬崖峭壁,沟谷狭窄,呈“V”字型。由于保护区四周群峰突起,削弱了干冷气流的侵袭,又迎着东南气流,区内气候温和,多雨。年均温5.4℃。地形相对高差大,致使气候有暖温性、温性和寒性各种特征。年降水量622.7毫米,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9%。区内有五条河沟,由南向北流入黄河。在木场沟中部有天然湖泊——孟达天池,面积近20公顷,平均水深10米,蓄水200~300万立方米。天池东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大坝”,长200多米,高出水面50~70米,坝体为冰川退缩后形成的终碛堤,天池东南部有10米多高,7~ 8米宽的扇形瀑布,夏日水量充沛,冬季则成冰瀑。

孟达的天池比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山腰的天池小得多。但它有自己的特点。长白山天池周围是水山筑成的几乎是寸草不生的几座山峰,天山的天池外面较远的地方才有茂盛的雪岭云杉林,而孟达的天池却被十分稠密的森林团团的包围起来,从池边到山顶,全被森林覆盖。池水也与众不同,长白山天池的水最美,有各种各样的蓝色,而且图案随着天空中云块的移动而不断变化;天山的天池则是一种蓝色;孟达天池的水却是绿色的,几乎和四周森林的颜色相同。

(四)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自建立之日起,慢慢完善了一套自己的寺院宗教组织,寺院政治组织和寺院经济来源,文化生活等的体系化。其中最能体现塔尔寺各类组织完善的要算寺院庙会了。庙会既是僧侣的学经的好机会,又是他们娱乐的极佳时间。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

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潮。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整座寺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

资料摘自:

1、h 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a14378076.html,/view/4311.htm#4

2、h 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a14378076.html,/600014658/index

3、h 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a14378076.html,/view/6104.htm

4、h 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a14378076.html,/view/67892.htm

5、h 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a14378076.html,/

6、h ttp://https://www.360docs.net/doc/aa14378076.html,/index.htm

工业旅游的发展及其思考

工业旅游的发展及其思考 ??来源:国家旅游局??发布时间:2007-08-27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一项关于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制度的议案受到了人大代表和新闻舆论的广泛支持和关注。按照议案发起人、北京市人大代表兼首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韩永的说法,“现在我们为失去老城墙而叹息,以后可能会因为失去工业遗产而遗憾。”一时间,依托工业资源、特别是工业遗产,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实现工业资源的综合集约利用,进而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迅速成为各方面的共识。 ????工业旅游在我国发生的时间不长,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特别是适合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类工业资源的保护工作较为薄弱,合理利用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这一实际,吴仪副总理在2005年5月曾强调指出:我们现在有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产品,还要有与工业化相联系的现代化的旅游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结相关国际经验,分析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实现工业旅游又好又快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工业旅游的由来及国际经验 ????与其他大多数现代旅游活动一样,工业旅游最早出现在欧美的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不过时间相对较晚,大约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恰恰也是早期工业化国家告别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迈进的转折时刻。在这一时期,新思维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技术和生产的颠覆,与普遍的“怀旧”心理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以“怀旧”为特征的特殊社会思潮和运动,其市场特征表现为一系列新型旅游需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英国并影响整个欧洲的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也为工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这些都在客观上为工业旅游的萌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从这些国家工业旅游的发展路径来看,工业旅游率先从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中得到了发展。按照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的界定: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毫无疑问,工业遗产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在这方面,德国鲁尔工业区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树立了典范。????20世纪60年代初,鲁尔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外迁。由此带来城市衰落、失业众多、污染严重等许多社会问题。面对种种困难,当地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利用大量废弃的工矿、旧设备和工业空置建筑,实现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思路主导下,废弃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旧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钢铁公司成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旧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训练池,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高雅的交响乐也以巨型钢铁冶炼炉为背景别开生面地演出;焦炭厂则变成了吸引众多艺术、创意和设计公司的办公和展览场地;就连原本作为整个工业区废水污水排放管道的河道,也恢复成为了景观优美的生态流域。鲁尔区由此成为了享

浅析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2011届毕业生:存档号: 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青海乡村旅游的发展 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班级:景区09(01)班 学生姓名:布音白力格 指导教师:张晓兰 完成时间: 2012年5月

浅析西宁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物、文化传统、风情风俗、体育娱乐等四大类型。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对物,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 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ourism. Tourism resources mainly includ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and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including mountains, canyons, lakes, rivers, forests, volcano, beach, hot spring, wildlife, climate, landform, hydrolog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iological climate.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chievements, eating, shopping, arts and culture,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humanitarian scenery, cultural traditions, customs,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in four categories.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 taking ecological beauty attracts tourists, tourism industry by. I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on, can produce sustainable ecological tourism integrated benefit, have a high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 of tourism, ecological tourism activities on the matter, for ecological tourist perception, experience, enjoy the natural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the resources.(把底纹去掉)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resources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人文旅游的特点

人文旅游的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

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

秦皇岛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的体验方式及参与方式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旅游方式,它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旅游行业的一个新领域,是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对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它以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1]以游客对工业景观、工艺流程、劳动场面等的参观、学习为主,在满足旅游消费者基本旅游需求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它是工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秦皇岛作为旅游和沿海港口城市,有着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对发展工业旅游拥有巨大的潜力市场,发展空间极其巨大。 一、秦皇岛市工业旅游资源及现状 秦皇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其工业旅游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但这种非常具有潜力的产业在秦皇岛即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目前秦皇岛有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三个,省级一个。早在2004年秦皇岛华夏葡萄酒有限公司就进入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紧随其后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和秦皇岛朗格斯酒庄于2005年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另外2010年,秦皇岛昌黎玛蒂尼酒庄成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这些工业资源将有利于秦皇岛市整体开发工业旅游。 其次,还有秦皇岛港,秦皇岛港历史悠久始建于1898年,水域和陆域都很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港区内已建成港口博物馆,这是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的一个有利条件,是游客了解和认识港口百年发展进程的一个理想窗口。秦皇岛港拥有独特的生产工艺,港口拥有全国最先进的自动化煤炭装卸设备,卸车装船均实 现了自动化管理。 秦皇岛港的码头、岸桥、防波堤、灯塔和货轮构成了港口独特的风景线,高效快捷的生产、层峦叠嶂的煤山,处处体现出港口的博大与壮观。来秦皇岛只有到了秦皇岛港才能真正感受到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与蓬勃生机,才能充分感受海与船、港与水的宏大与精微;此外还有秦皇岛耀华玻璃,始建于1923年,由中 国和比利时合资兴建,它是中国第一家大型玻璃制造企业—— —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她开启了中国玻璃工业发展之门,也使秦皇岛成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她的发展史不仅是秦皇岛玻璃工业发展的历史,更是我国玻璃工业发展的缩影。秦皇岛正筹划在老厂区内建设国内首个玻璃博物馆,这是开发工业旅游的硬件设施,有了博物馆就有了开展工业旅游的先决条件。可以在玻璃博物馆基础上开发以“玻璃”和“秦皇岛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体现秦皇岛的地域文化;另外还有山海关桥梁厂,始建于1894年,由清政府北洋官铁路局建造,当时叫北洋官铁路局山海关造桥厂。山海关桥梁厂知名度高, 成绩卓越。世界第一座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世界第一拱桥———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以及国人最熟知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这些宏伟的桥梁,大桥所需的钢梁都是山桥建造的。 对国人民众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山海关桥梁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城起始点山海关,如把长城文化和桥梁精神融合在一起打造具有秦皇岛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必将是一个很好的工业旅游案例。 此外秦皇岛还有很多其他工业旅游资源,如首钢公司、戴卡公司、海湾公司等,但为了能顺利启动秦皇岛市第一批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本课题组通过多方调研和考察,认为以上几个企业已具备开发秦皇岛市工业旅游的条件,这四个企业不仅与秦皇岛的经济发展,地域文化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它能充分体现出秦皇岛的地方文化特色。 二、秦皇岛市开发工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一)秦皇岛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工业旅游资源,但工业旅游发展步伐缓慢,工业旅游示范点只限于葡萄酒产业方面,工业企业的旅游示范点还没有得到政府和企业方面的重视,从政府方面来讲没有给工业企业制定完善的开发工业旅游的政策法规和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许多企业都不了解工业旅游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知道如何去开发工业旅游,使得秦皇岛发展工业旅游面临着重重困难,严重阻碍了工业旅游的起步与发展。 (二)工业旅游被称为“朝阳中的朝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会不断凸显它特有的潜力,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3]。据调查秦皇岛旅游局没有设立独立部门或人员做工业旅游的相关统计工作。另外秦皇岛还没有工业旅游开发路线及旅行社,更没有培训相关的 作者简介:杨雪峰(1976-),男,河北人,满族,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创作及旅游经济研究。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1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批准号:201105180) 秦皇岛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杨雪峰张彦醒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 要:工业旅游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旅游项目,目前以成为国内外旅游开发的热点。文章针对秦皇岛市开发 工业旅游的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积极探索秦皇岛开发工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及开发模式,使秦皇岛市的特色工业游与传统景观游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秦皇岛 杨雪峰、张彦醒:秦皇岛市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170··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青海是具有世界级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大省和富省,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和新的增长极;但青海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后进状态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旅游业要成为青海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就必须提高竞争力目前研究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很少,仅有几篇豆腐块式的论文,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够强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工具,从六个要素方面,对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作出了全面剖析。 一、波特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简介 在产业竞争力研究领域,最有代表性最具权威的经典分析模型是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它为国家F或地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范式该模型认为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国内(区内)六大因素的互动和组合作用过程这六大因素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公司战略及同业竞争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等,其中前四大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组成钻石的主体,它们与两个辅助因素: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共同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所示)六大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态的竞争系统和综合体系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以产业为基础,最初用于国家竞争力的分析,后来扩展应用于地区竞争力的分析解释和政策建议中 二、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六要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生产要素条件主要是指资源环境等,可从优势与劣势两方面分析 1、优势分析 无论从总量丰度,还是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来看,青海旅游资源在世界上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都堪称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是旅游者所憧憬的旅游胜地,如青海湖塔尔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坎布拉风景区可可西里动物保护区等景点,都可以作为中国旅游业不断升温的引爆旅游工程。

平朔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平朔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级别 专业 函授站点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5月30日

平朔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作者指导教师 摘要 平朔矿区露天采矿工艺代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矿区在大规模的土地剧动和采煤生产过程中,同时进行了生态重建工程,展现了人类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修复自然、重塑生态景观的能力。平朔矿区第一个开发建设的安太堡露天矿还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心下建成的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露天煤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本文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美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差异性原则、梯次开发原则和相融合原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矿区露天采场、煤炭传输系统、大型排土场、选(洗)煤场,机电装修区、综合楼工业广场工业旅游资源,以及矿区废水循环利用、原生境、重建生境、生活服务区等生态旅游资源。 关键词 大型矿区;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山西平朔矿区

目录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卡 ---------------------------------------------- 错误!未定义书签。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函授学员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序言 ------------------------------------------------------------------------------------------------------------------------------ 5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4 Vol.21No.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 LI Xiao-kun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

青海特色旅游文化

青海特色旅游文化 高原特色旅游业,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我省大力发展的四大特色经济之一,也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树立青海形象的重点建设工程。青海以其独特的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形成旅游资源的富矿区。但与藏族、土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相比,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尚处于滞后。因此,如何开发与发展回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对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做一初探,以求抛砖引玉。 一、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亟需准确定位文化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体验社会风俗,感悟历史迹痕,追寻文化时尚的深层次旅游态势。它不同于单一以自然风光为内容的观光旅游,而是内隐于民族之中的各种形态的文化,必须予以研究和开发。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定位。 从文化旅游的视角审度,青海回族这一特定区域、特定共同体的文化是独具魅力的,其民族性,宗教性,民俗性等均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特别是国内旅游热已从纯粹的观光旅游日益转向文化旅游,而以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国外游客青睐于此的现状,说明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迎合时机,顺应潮流,宜于实现的。 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业几天定型,多处于零散无序状态。湖光山色、神秘文化、丽彩服饰、奇风异俗在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中储量虽丰富,但已开发出的文化旅游项目较缺乏。亟需专家学者对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作深入、合理、切实可行的分析、论证和设计,把政府或企业发展旅游的单纯经济行为升华为文化理念,(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发展旅游的经济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予以阐述。 二、整合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内隐文化旅游资源任何一种资源,倘若只有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是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文化旅游资源也不例外。青海回族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可谓无处不在,只要是青海旅游点就会有白帽子、黑盖头的清真饭馆、商铺,但这种单纯以商业价值依附于其它文化旅游资源上的寄生方式,是无法显示出回族文化旅游的整体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闲置。另外,列入各大旅行社行程名单的青海回族文化旅游点也仅西宁东关清真大寺1处,但也只作为简单景点,不派生其它附加值。虽然政府或企业想方设法上马各种旅游项目,但文化味太淡,吸引力不够,难以持久。因而对现有零散无序的文化旅游资源予以文化链的重新排列组合。突出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形成产业化,必定会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中,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把内隐的文化旅游资源剥离出来,并形成品牌。回族文化的深层面往往处于隐闭状态,因此国内外游客对回族文化大多一知半解,不明就里,从而对回族文化中的神秘性希望能予以了解认识、体验感悟。对于研究者而言,如何把青海回族文化诸层面细化,将可以作为文化旅游的文化因子分离出来,整合为系统的文化旅游项目,如清真寺建筑群落及寺坊宗教活动建构起的宗教文化景观;各种清真菜肴和风味小吃组成的高原特色饮食文化;人生礼仪,家族村落,衣食住行形成的粗犷豪爽的民风民情等等,并给予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的阐释,做出市场经济下,文化旅游项目运行、增值的结构模式。 三、建立以西宁市城东区回族文化为核心、各州县回族特色文化为内容的青海回族文化旅游大构架现在大西宁的开发与建设,已树立了良好的省会形象,成为拉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枢纽区。因此可依托大西宁的优势,建立以东关清真大寺为中心,东关

青海省国内旅游合同样本

青海省国内旅游合同样本 Qinghai province domestic tourism contract sample 合同编号:XX-2020-01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 年 ____ 月 ____ 日

青海省国内旅游合同样本 前言: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本文档根据服务合同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甲方:__________(旅游者或旅游团体) 住所或单位地址: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旅团旅行社) 住所或单位地址: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 甲方自愿购买乙方所销售的旅游服务,为保证旅游服务质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 现就旅游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报名与成团 1.甲方参加乙方组织的国内旅游团。应事先向乙方详细了解咨询。乙方有义务全面介绍其服务项目和质量,并按规定在报名时签订合同。

2.甲方在签约时,应将全部旅游费用付讫,费用包括: (1)交通客票费:乙方代甲方向民航、铁路、长途客运(本运)公司等部门购买的交通客票费: (2)餐饮住宿费:乙方代甲方按排的餐饮、住宿费: (3)旅游费:乙方代甲方安排的旅游费用,包括住宿地至旅游地交通费、门票费。 (4)接送费:旅游期间从机场、港口、车站等至住宿旅游的接送费用: (5)旅游服务费:乙方提供各项旅游服务收获的费用(含导游服务费用) (6)甲、乙双方约定的其他费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项目的费用甲方依照本合同约定支付的旅游费用,不包含以下项目: (1)各地机场建设费。 (2)旅途中发生的甲方个人费用:如交通工具上的个人餐饮费;个人医疗费;行李超重费等。

工业旅游开发对策研究(精)

工业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申 亮 (连云港市旅游学校, 江苏连云港 !!!""# [摘要]工业旅游开发需要从发展初期的注重“规模效应” 逐步转向产品强调开发的特色化和丰富化, 做足开发前的市 场定位工作, 是要解决工业旅游开发中面对的首要问题; 联合其他旅游企业和项目做好工业旅游的包装和宣传, 使工业旅游真正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格局和趋势相统一、协调。 [关键词]工业旅游; 旅游开发; 市场定位一、国内工业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国内最早开展工业旅游是首钢、宝钢、茅台、海尔等知名大型企业, 并且在涉足了这块处女地之后相继取得一定成功。这为我国以后的工业旅游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也奠定了坚实信心。纵观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突出的特点有:参观游览形式较为单一, 以厂区内观光兼以购物为主导地位的工业旅游形式; 工业旅游资源涵盖门类较全, 但游览的对象几乎是大型的现代化制造业企业, 只有少许的传统制造业; 潜力巨大, 但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思路略显狭窄。 $%认识不足。首先是从开发主体— ——旅游企业的角度来谈, 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对工业旅游的认识不足。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开发意义、开发目的、开发的可行性、开发步骤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都很陌生, 有些企业管理者甚至连工业旅游的基本内涵都不了解。其次从工业旅游的服务对象———旅游消费者而言, 他们对工业旅游的了解认知程度也处于低水平, 按照传统的对旅游的理解, 就是离开城市或者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到大自然或是度假区、景区去放松心情, 调节一下紧张的工作情绪, 甚至对一部分旅游者而言, 工业旅游就是; 好不容易从“工厂里出来” 又要“回到工厂里去” , 这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一方面可使自然景点和生态景点得到必要的保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使潜在的景点变为现实的资源,增强景点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景点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合作,促进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青海省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2.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交通等方面分析了构建青海省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背景。 3.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及分级、应用GIS软件,对青海省各县的主要旅游资源的密度分别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不同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也对青海全省的旅游景点定量分析,探讨了青海总体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关键词:青海旅游景点、密度、空间结构

引言 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悠久,不仅是旅游者的天堂,更是探索者们的圣地。虽然区内气候稍寒,空气相对稀薄,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发展滞后,但是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保护甚好;受污染程度小,外来干扰少,大部分旅游区(点)仍保留着原始美。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其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良、功能之全、组合之优、均居于全国前列。目前已被国家评为4A级的旅游区有:青海湖旅游区、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区、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区及塔尔寺藏传佛教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海湖鸟岛、可可西里、循化孟达天池和玉树隆宝滩;另外瞿坛寺、马场垣遗址、西海郡古城、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等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位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它的不断崛起与变化对全球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巍巍昆仑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自然母体,中华山脉、地脉的双重源头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它的神秘、神奇与神圣令人陶醉和想往。分布于青海的大河、大湖、大山、大草原、大峡谷、大冰川、大盐湖以及巨大的动物乐园、森林景观、地热温泉和独特的气候环境值得人们去观光和享受。例如:每当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之时,这里却是阳光明媚,干爽宜人,平均气温20℃左右,被人们誉为华夏的第一避暑天堂。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山、昆仑山、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造山带,它们是探讨青藏高原和特提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