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2017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2017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2017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10251203

课程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of Machine Design

课程总学时:2周讲课:2 实验:0上机:40 学分:4

适用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一般机械传动装置、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3.达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图册和规范等)的能力。

此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还为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机械设计一般知识,机械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材料、标准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简化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失效分析等,机械零件工作能力计算准则(体积强度与表面强度,静强度与疲劳强度,刚度与柔度,摩擦、磨损与润滑,寿命与可靠性,以及热平衡、冲击、稳定性等),计算载荷,条件性计算,等强度计算,当量法或等效转化法,试算法等,改善载荷和应力的分布不均匀性,提高零件疲劳强度,降低或增强摩擦,改善局部品质,提高零部件工艺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预应力、变形协调原则等在设计中的应用。

3.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提高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生采用二维CAD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大作业的设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计算机程序设计、工程图学、金工实习、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独立思考,继承与创新;

2.综合考虑机械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工艺性、经济性及维护等要求;

3.采用“三边”设计方法: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试方法:课程设计报告,答辩;

3.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独立完成、出勤情况等)占40%,答辩占60%。按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给分。

(七)参考书目

《机械设计基础》,陈良玉、王玉良等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巩云鹏,田万禄等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机械设计手册》,闻邦椿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二、中文摘要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由此获得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前修课程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主要包括: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传动件与支承件的设计计算、减速器装配工作图和零件工作图的绘制及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计算、绘制草图

1.齿轮传动的设计(确定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尺寸);

2.轴(低速轴)的设计(初估轴径、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

3.滚动轴承的选择及验算;

4.键的选择及强度校核;

5.联轴器的选择;

6.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第2部分绘制装配图和零件的工作图

1.绘制装配图

2.绘制零件的工作图

注:零件的工作图包括:尺寸的标注、公差、精度、技术要求。

第3部分编写设计说明书、答辩

1. 编写设计说明书

1)目录(标题、页次);

2)设计题目:原始数据及工作条件,传动装置简图;

3) 设计计算:

(a)要有详细的设计步骤,最后应有简短的结论;

(b)对所引用的计算公式和数据要标有来源-即参考书的编号和页次;

(c)为了清楚地说明计算内容,应附必要的插图。

4) 参考文献资料(资料的编号、作者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

2. 组织答辩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复习资料及答案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复习资料 、单选题 1. 某调速系统调速范围为150 —1500转/分,要求静差率为 0.02,此时该系统的静态转 速降是(A )。 = 1500 n max、 150 10n(仁) n 二n max、二1500 0.02 _ 3 n ~ D(1 —、)一10(1-0.02)一3 A. 3 B . 5 C . 10 D . 30 2. 某直流调速系统最高理想转速为 1450转/分,最低理想空载转速 250转/分,额定负载 静态速降为50转/分,该系统调速范围为( C )。 A . 3 B . 6 C . 7 D . 8 6-n N - n02 50 150 二 0.2 D n max6 n N (1450-50) 0.2 二7 n n N(1-、) 50(1-0.2) 3.某直流调速系统额定最高转速为1450转/分, 该系统调速范围为10,静差率为0.1 , 额疋负载时转速降洛为(C )。 A . 5.11 B .10.11 C .16.11 D .20.11 n 二n max、_ D(1-、) 1450 0.1 - 10(1-0.1) 16.1 1 4 ?双闭环调速系统在启动过程中调节作用主要靠( D )的作用。 A. P调节器 B . I调节器 C .速度调节器 D .电流调节器 5 .采用晶闸管通断控制法的交流电路( B )。 A .存在高次谐波 B .不存在高次谐波 C .存在少量的高次谐 D .有时存在高次谐波有时不存在高次谐波 6 .晶闸管调速系统中,PI调节器中的电容元件发生短路就会出现( A )。 A .调速性能下降 B .超速运行 C .无法调速 D .低速运行 7 .异步电机串级调速采用的电路是( B )电路。 A .无源逆变 B .有源逆变 C .普通逆变 D .整流 8 .为了保持小容量调速系统晶闸管不受冲击电流的损坏,在系统中应采用( D )。 A .电压反馈 B .电流正反馈 C .转速负反馈 D .电流截止负反馈 9.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在稳定运行过程中,转速反馈线突然断开,电动机的转速会(A )。D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授课学时:72 学分:3 一、课程简介 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交换机上VLAN、VTP、STP、端口聚合、端口安全等配置,VLAN间通信,静态路由及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及配置,利用NAT、PPP、帧中继实现网络访问控制,网络设备调试与故障排除,网络的测试与验收等内容。课程以“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网络搭建与设备互联-构建交换式局域网-局域网互联配置-网络访问控制-网络的测试与验收”为主线进行讲解,最终完成课程中教学项目的实施。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分步完成所有任务,并对项目整体有宏观上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每个部分都以“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总结-技术拓展-强化练习”来进行讲解。另外,课程配了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供学生实践训练使用。 二、教学任务 该学习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中等规模局域网的规划设计、硬件施工、设备调试、系统配置、测试验收、文档编写的工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完成网络的规划设计,制定实施方案,能使用必需的工具及资料,实施网络的布线、网络服务的配置、网络设备的调试、网络的测试及安全管理,能分析并解决网络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网络设计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沉着应变、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习本课程达成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按照网络拓扑进行网络搭建和设备互 联,能够进行交换式局域网的配置,能够使用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进行局域网间的互联,能够进行网络访问控制的配置,能够进行基本的设备调试和故障排除。 ?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 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网络工程的实施步骤、文档的书写等。 四、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学时分配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工厂电气控制>> 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杜俊贤 系主任:林治熙 教学中心:信息自动化教研室 批准日期:二〇一一年八月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一、课程概述 (1)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总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具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内容标准 (4) (一)学习目标 (4) (二)活动安排 (4) (三)知识要点 (9) (四)技能要点 (9) 四、实施建议 (10) (一)教学建议 (10) (二)考核评价建议 (10) (三)教材编写建议 (11)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2)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8) 五、其它说明 (19)

2018年成都东软学院TOPCARES-CDIO项目的教学大纲设计《校园网系统集成》Ver1.1

《校园网系统集成》项目教学大纲 要求1级项目、2级项目、实践学期各级项目制定“项目教学大纲”,项目等级定义见《TOPCARES-CDIO项目设计指导性原则》。 一、项目基本信息 1.项目代码: 2.项目名称(等级):校园网系统集成项目(2级) 3.项目英文名称: 4.授课对象:11网络工程 5.开课单位:计科系网工团队 6.教学时间安排:第9学期(项目实习) 实践类课程,需在后面括号中填写“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习、项目实训、专业综合项目”等实训类别名称。 7.先修项目:坦克大战,校园通信编程 8.后续项目:工程实训,毕业实习 9.项目学时、学分:共4周80学时4学分 10.项目涉及的主要课程:

二、项目地位及作用 本项目属于第三学年小学期的二级项目。通过本项目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融入到特定的企业文化当中;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修养,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掌握校园网布线技术,常见投标文档的编写;掌握相关工程项目中的角色分工,掌握相关项目开发的业务流程,完成网络系统集成工程的全过程;掌握校园网拓扑结构的搭建,学会使用模拟软件来完成校园网的搭建,并完成相关网络设备配置和应用服务器的配置。 三、项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总体概括 当今社会,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份。每天的办公、学习、生活无不与各类信息息息相关。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各类信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或生存的必要手段和必备技能。那么,对于我们网络工程的学生来说,掌握系统的信息知识、并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信息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的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地进行各类信息系统的综合布线、集成和优化,以及设备的选型和配置,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网络系统集成作为网络工程和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网络管理全过程的基础之上,满足社会对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项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集成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安装施工、工程项目管理、测试验收、维护与故障诊断的专业能力。 2.教学目标列表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2018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2018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培养具备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跟踪、定位、制导与控制、安全控制以及机电控制和传感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制导与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和系统分析与综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系统分析与综合、工程设计与计算、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检测与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主要到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航天、通信、仪器仪表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航天/航空 2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3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4新能源 5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区域经理、农艺师、农业技术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区域经理 2农艺师

3农业技术员 4销售代表 5植保技术员 工作城市: 毕业后,成都、上海、南京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成都 2上海 3南京 4合肥 5深圳 6福州 7西安 8郑州 3、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探测、制导控制及引信科学的研究、设计、制造、测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兵器工业部门,也可在民用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设计、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等,由于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自身的某些特点,因而学生就业后一般都到兵器工业部门;由于目前该项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并且研究的潜力和发展前景都十分巨大,所以该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良好。 而对于一些民用企业来说,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的发展势头也被一致看好,特别是在冶金与深加工领域潜力巨大,因此毕业生到民用企业工作,将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武器类,其中武器类共7个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在武器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151位。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100023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课程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课程所属系部:机电工程系学时:60 编写执笔人: 王荣华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也是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维修电工)的核心课程。课程分为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两大部分,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侧重于实践操作,直接面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砝码。 2.课程作用 本课程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机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为前导课程,共同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其相关专业课程《数控机床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的学习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生产线操作工向更高层次的维修电工、生产线维修工和设备管理员等岗位顺利迁移提供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1.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机电一体化(二年中专)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学懂”和“会用”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2课程目标 2.1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知识,培养电气控制与PLC基本应用(电动机点动、长动、正反转、Y-Δ启动等控制环节)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方面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初步培养电气控制与PLC高级应用项目(电梯控制、机械手控制系统等)的接线、编程、操作调试的技能,了解其所涉及的技术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2.2 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电气控制基础知识; (2)掌握PLC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PLC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4)熟悉PLC的I/O端口分配及PLC外部接线和安装; (5)熟练掌握PLC的编程方法,特别是图形编程; (6)熟练应用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及部分功能指令; (7)掌握常用控制程序的编制方法及调试;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概述

概述 电器与电气的区别 计划授课时间:2013.9.10 电器 泛指所有用电的器具,比如:电视机、电冰箱、风扇、电脑,从专业角度上来讲,主要指用于对电路进行接通、分断,对电路参数进行变换,以实现对电路或用电设备的控制、调节、切换、检测和保护等作用的电工装置、设备和元件。 按工作原理分类。 1)电磁式电器依据电磁感应原理来工作,如接触器、各种类型的电磁式继电器等。 2)非电量控制电器依靠外力或某种非电物理量的变化而动作的电器,如刀开关、行程开关、按钮、速度继电器、温度继电器等。 按动作原理分类 (1)手动电器用手或依靠机械力进行操作的电器,如手动开关、控制按钮、行程开关等主令电器。 (2)自动电器借助于电磁力或某个物理量的变化自动进行操作的电器,如接触器、各种类型的继电器、电磁阀等。 电气 电气就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涵盖电能的转换、利用和研究三方面,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设施设备等。 电气含义 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的/维持于改善限制空间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叫“电气”只要是以电能传输以及使用的途径只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的电的联系,每个电压等级内的所有用电设备,通过导线、断路器或者隔离开关等,均有电的直接联系。二是没有电的直接联系,而是通过气隙内的磁场进行能量交换(传输),比如说变压器的各绕组之间,就是通过气隙联系的。比如电机定子之间也都是通过气隙来联系的。 电气是指电气工程的弱电部分,只要研究信息的处理、变换;电子又可分为两块:电子电路和电子系统。电子电器(电子原件:制作电路板和电子设计的电子零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硅类、LED灯。电子器件:有单个和多个电路板组成的一个电子功能器件),电子系统:由电子设备组成的一个系统即——弱电工程系统 电气之于电器,该怎么理解呢?电气/电气工程(EE),其外延涵盖了微电子,光子学,以及微机应用技术。但似乎又与我们谈论的电气有所偏差。但,可以肯定一点,大家所认同的是,电器是具体的物体形象,电气是不可触摸的分类概念!电气包含电器。“电气”者,外文翻译之词也,盖西方工业之初,动力机械均由蒸汽轮机驱动,后来则有了电,故“电气”者,开始泛指工业动力者也,然现在也无蒸汽轮机了,故干脆以电气泛指电了。 电气:根据字面的含义,感觉就是不可触摸的东西而有些却是能看到摸不着的,上面提到的以前的蒸汽机驱动,还有以前的蒸汽机火车。 从字面上的意思我认为电气在汽车上所包括的:汽车空调系统、汽车气囊、以及汽车上的一些辅助设备,空气净化器等一些设备原件。还包括一些用空气来来连接的一些开关。 电气: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电气设备指的是使用强电的设备,电子设备指的是使用弱电的设备。 电器:凡是根据外界特定的信号和要求,自动或手动接通或断开电路,继续或连续地改变电路参数,实现对电路的切换、控制、保护、检测及调节的电气设备均称为电器。 电器的范围要狭隘一些,而电气更为宽泛,与电有关的一切相关事物都可用电气表述,而电器一般是指保证用电设备与电网接通或关断的开关器件。电器侧重于个体,是元件和设备,而电气则涉及到整个系统或者系统集成。电气是广义词,指一种行业,一种专业,不具体指某种产品。电气也指一种技术,比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包括工厂电气(如变压器,供电线路)、建筑电气等;电器是实物词,指有具体的物质,比如电视机,空调等。 低压电器的作用与分类 控制电器按其工作电压的高低,以交流1200V、直流1500V为界,可划分为高压控制电器和低压控制电器两大类。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 对象: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机电类专业 课时:144课时 课时分配表 四、学分:8 五、课程目标 可编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是采用微机技术的通用工业自动化装置。它以可靠性高、能适应恶劣环境、使用方便等优点,迅速占领了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成为与机器人、CAD/CAM并称的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 器技术集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现代工业设备控制的要求。本课程的培训是通过设置一个个项目并让学生来完成这些项目来达到培训目的。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学生可将传统的继电器和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结合起来,并真正能应用到具体的设备案例中。同时也将变频器的功能以及如何更好的在设备中用变频器来进行调速积累一些经验。 六、设计思路 现代电气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较深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的总 体思路是采用模块化的项目课程教学法,大部分课程应该在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机电控制实训室进行,通过理论讲解、计算机仿真与实际操作一体化的综合训练方式,使学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目标。 七、内容纲要 项目一:PLC应用基础(课时:16)模块1:PLC概述、三菱PLC及仿真软件(2课

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的定义、外部结构、分类、特点、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三菱PLC 及仿真软件简介。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接线、PLC。 (3)相关理论知识 电路、电子的基础知识。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联网、存储器容量。 模块2:PLC 的结构与原理(2 课时) (1)工作任务 PLC 的结构;输入接口电路;输出接口电路;PLC 的工作原理;编程软件。(2)相关实践知识 PLC、线路连接、按钮开关、负载、计算机、编程软件。 (3)相关理论知识电路、光电耦合、晶体管、可控硅、周期扫描、梯形图、抗干扰。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光电隔离、电磁隔离、CPU、编程语言。 模块3:PLC 的应用、简例(2 课时) (1)工作任务 介绍PLC 的应用领域、PLC 的应用简例 (2)相关实践知识 PLC、按钮开关、编程等 (3)相关理论知识 CPU、仿真 (4)拓展型理论知识 PLC 的指令、常见PLC 的型号及性能指标(自习)模块4:PLC 的基本应用(4 课时)(1)工作任务 学习三菱PLC 基本指令及应用。 (2)相关实践知识 电器常识、车流控制。 (3)相关理论知识 三菱PLC 基本输入、输出、置位、复位、微分指令及应用。 (4)拓展型理论知识 逻辑控制、程序控制。 模块5:定时器(4 课时) (1)工作任务 用PLC 的定时器控制灯的点亮与熄灭,信号灯的闪烁控制。 (2)相关实践知识 定时器、灯、开关。 (3)相关理论知识 定时器控制。 (4)拓展型理论知识 定时器的精度。模块6:计数器(2 课时)(1)工作任务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详细)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讨论稿) 2013年11月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医学生学习了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释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遗传保健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二、基本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医学遗传学基本知识、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和人类遗传学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既应掌握五大类遗传性疾病的基本特点,也应掌握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和遗传病再显危险率的估计,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理解和熟记所学内容,并能脱离书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与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理解所学内容,并记住内容提要;第三级为“了解”,要求基本理解所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遗传病案例贯穿全程;课堂讲授与课外练习并重,文献检索与英文阅读并进,知识面拓展贯穿全程。。 四、建议教材 《医学遗传学》(第三版),顾鸣敏、王铸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 五、参考书目 1. 陈竺主编,《医学遗传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 2. 左伋主编,顾鸣敏、张咸宁副主编,《医学遗传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3. Robert Nussbaum, Roderick R. McInnes, Huntington F. Willard. Thompson & Thompson Genetics in Medicine, 7th edition, Saunders Elsevier, 2007 六、主要参考网址 1. 上海市精品课程——医学遗传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6442466.html,/jpkc/med_heredity/index.asp, 2.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aa16442466.html, 3. 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aa16442466.html, 4. 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aa16442466.html, 5. 人类基因组委员会:https://www.360docs.net/doc/aa16442466.html, 七、本大纲的编写基础和适用对象及考核方法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复习题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复习题(一) 一、填空题 1.熔断器在低压电路中起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作用。 2.电磁机构由线圈、铁心和衔铁组成。 3.降压启动是指利用某些设备或者采用电动机定子绕组换接方法,使电动机起动时,定子绕组的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从而减少起动电流。 4.交流电磁机构的线圈通电后,衔铁尚未动作时的励磁电流为吸合后的额定电流5~6倍,所以交流电磁机构不适合用于可靠性要求高与操作频繁的场合。 5.绕线异步电动机有串电阻起动和串频敏变阻器起动两种控制电路。 6.PLC内部等效继电器的符号约定:○表示线圈、≠表示常闭触点、‖表示常开触点。7.0~T199是100ms定时器、T200~T245是10ms定时器。 8.STL指令称为步进接点指令。其功能是将步进接点接到左母线。STL指令的操作元件是状态继电器S。 二、判断题 1.直接启动所用设备少,线路简单,维修量较少,故电动机一般都采用直接启动。(×) 2.接触器可以频繁地接通和切断交直流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并能实现远距离控制。(√) 3.M7120磨床电磁吸盘电流过小时,电动机M1、M3停止旋转。(√) 4.直流电弧比交流电弧更容易熄灭。(×) 5.热继电器适用所有电动机的过载保护。(×) 6.接触器触头的常开和常闭是指电磁系统未通电动作前触头的状态。(√) 7.不具有掉电保护功能的计数器,掉电后当前触点不能自动复位,需要使用RST指令使触点复位。(√)8.PLC输出继电器的外部输出触点只有常开触点。(√) 9.步进接点既有常开触点又有常闭触点。(×) 10.PLF是上升沿脉冲微分指令。(×) 三、选择题 1.单台三相交流电动机(或设备)的三根引出线,按相序依次编号为(A) A、U、V、W B、L1、L2、L3 C、U11、V11、W11 2.桥式起重机电动机的过载保护均由(B )来实现。 A、熔断器 B、过流继电器 C、热继电器 3.只有当Z3040摇臂钻床的摇臂完全松开后,活塞杆通过弹簧片才会压下位置开关(B ),使摇臂上升或下降。 A、SQ1 B、SQ2 C、SQ3 4.T68镗床主轴采用(B )制动。 A、能耗制动 B、反接制动 C、机械制动 5.星-三角减压起动控制的起动转矩只有额定电压下起动的(B )。 A、1/√3 B、1/3 C、1/2 四、简答题 1.请分析Z3040型钻床摇臂移动后夹不紧的故障原因。 答:夹紧动作结束是由行程开关SQ3来控制的。若摇臂夹不紧,是由于SQ3动作过早,使液压电动机M3在摇臂还未充分夹紧时就停止旋转了,这是由于SQ3安装不当,过早地被活塞杆压上动作所致。 2.X62W万能铣床是如何实现主轴电动机的起动停止控制? 答:按下起动按钮SB3或SB4,接触器KM1线圈得电并自锁,KM主触头闭合,主轴电动机M1全压起动。

哈尔滨工业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在控制理论、系统分析设计、运动控制、过程控制、飞行控制以及系统工程技术、电子工程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的自动化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具备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工业企业等部门和行业从事与控制系统相关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及维护的高素质、创新类、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 本专业注重基础理论及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并具有紧密结合航天、宇航与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计算机及控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探测、传感、制导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与综合、工程设计与计算、检测与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毕业生应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具备以下主要素质: 1.政治品质。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时事政治,有较强的法制法规观念; 2.思想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准则,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毕业生应获得以下主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掌握数理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 2.具备较扎实的外语综合能力,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 3.掌握计算机、电气等关联学科的相关原理、方法及相应实验仪器的使用技能; 4.身心健康,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军事训练方面的基本知识; 5.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 6.掌握科学计算、系统仿真、软硬件开发等实验方法和技术; 7.具有辩证的、逻辑的、形象的和创造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对事物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归纳的技能,并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应在意识和意志方面具备以下主要素质: 1.协作意识。具备与同学同事协同工作、协调配合的能力; 2.创新竞争意识。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3.坚毅意志。具备勇于面对困难并善于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专业主干课程 电路I、模拟电子技术基础II、数字电子技术基础II、自动控制原理I、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自动控制元件及线路I、计算机控制、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导航原理、飞行器控制与制导、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课程标准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学时:96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 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它是中职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进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等后续课程、集中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而且为相关专业学生考取初、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做准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系统的 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基本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转、正反转、降压启动和制动等部分。教学应在电气控制实训室中进行,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养成良好自觉的职业习惯与素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电工技术; 同步课程:电子技术、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及应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

发、提示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良好职业习惯与素养。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架构,重新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能力体系架构。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资讯、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的工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形成工作方案并具体实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工作的能力与经验。 3.尊重个体差异,看到学生进步,注重过程评价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分析、积极思考,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多看到学生个体的进步,而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只要学生有 进步,哪怕还较其他同学差些,但相对自己有了进步,教师就应及时鼓励,给予表扬,并在过程评价中予以体现,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要遵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原则,并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对机电产品装配工、机电产品维修工、机电设备操作工、机电产品现场安装工等工种的岗位能力、岗位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设计出五个教学情境。 课程组到生产一线进行企业调研与访谈,与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标准,提炼出既能满足知识、技能教学要求,又有利于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工作任务,设计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