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音乐”——关于谭卞之争的思考

“好的音乐”——关于谭卞之争的思考
“好的音乐”——关于谭卞之争的思考

“好的音乐”——关于谭卞之争的思考

在北京电视台的节目中,卞祖善对谭盾的音乐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将其称之为观念的交流,而其中似乎蕴含中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激烈碰撞。节目中,卞祖善从几个方面批评了谭盾的音乐:1、音乐是听的,而不应是看的,《鬼戏》中被人们称作为“多媒体”的那些夸张奇特的表现方式,已经超出了音乐的范畴;2、尽管噪声也可以构成音乐,但作曲家应当创造美妙的乐声,音乐应当是艺术化的,而《鬼戏》中“鬼哭狼嚎”般的声音并非艺术化的乐声;3、谭盾在《鬼戏》中创造的关于水的声音,其实很单调,仅是一种简单的手法,属于“玩”音乐,作曲家不应用音乐以外的事物表达。

在我看来,谭卞之争其实不仅是古典对现代的质疑,更包含着对音乐本身内涵及何为好的音乐的思考。

1. Is it music?

看完《鬼戏》后,谭盾的音乐让我感觉确实很奇特,已经超出了我心中对音乐固有的认知。卞祖善否定了其为音乐,然而,音乐到底是什么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音乐的概念属于社会概念而非自然概念,它与自然属性的山川河流不同,它是由后天社会建构的,与生俱来的包含着主观性与社会性。要区分概念与观念的区别,对音乐并没有一个一致认可的准确概念,只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潜在的观念。普通大众的观念中,音乐往往是听的,而不是看的,这也是卞祖善批评谭盾的观点之一,同样,在他的观念中音乐应当是乐声,是“艺术化”的。然而这些都是观念,是可以讨论的,也是会不断变化的。在过去音乐可能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是作曲家创造的乐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更多的元素已经加入到了音乐中来,音乐的外延在不断的扩张。甚至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在交融与结合,如音乐剧结合了音乐与戏剧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在模糊。音乐不是也不应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包容新的元素进入音乐中来。

2. Music is alive.

卞祖善在批评谭盾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个“纯音乐”的概念,他认为应当用古典的乐器演奏,而不应用音乐以外的事物去表达。来自美国的乐评人Ken Smith则提出纯音乐是一个非常过时的概念,音乐是有时代性的,音乐是活的

(Music is alive.)。

卞祖善在这里没有认识到音乐作为社会属性的概念所具有的时代性与历史性,他用过去形成的一套对音乐的标准——“纯音乐”来评判和局限现在的音乐。然而音乐是活着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和社会的现状,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音乐不能脱离它所代表的时代环境。

正如歌曲《永不放弃》及对它的改编,每一首都鲜明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色彩,透露着当时音乐的整体风格,非常具有时代性。1987年首发原版中,Rick Astley 浑厚磁性的独特声音及优美流畅的旋律令人印象深刻,MV中也体现着纯真阳光的风格。1997年偶像派组合2be3翻唱该曲时,这个歌曲的节奏加快,伴奏中加入了强力的打击乐,更有动感。1999年意?大利流?歌?Fiorello的翻唱版本加入了人声伴奏的元素,又展现了另一种风格。而Postmodern Jukebox2016翻唱版中,音乐则显得更加随性,突破了固定节奏的束缚。

对《永不放弃》的每一次改编差别都很大,然而却都非常成功,这就是因为每一次改编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格,不能用一个时代对音乐的标准去评判另一个时代的音乐。在过去的时代可能形成了一套关于“纯音乐”的标准,这套标准有精华的部分,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但它不应成为评判这个时代的音乐的唯一标准,更不应当成为这个时代音乐的枷锁。

音乐是活着的,它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音符和旋律,它的存在和这个时代人们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即使是那些至今仍被欣赏的古典音乐也是如此,它们在这个时代同样符合了人们内心的需求。”M usic is for people. Music is alive.”

3. Is it interesting?

在著名的音乐科学家Mark Applebaum的讲座中,在转换不同的社会身份,创造不同类型的音乐的时候,他一开始会问自己:”Is it music?” 卞祖善在批评谭盾音乐的时候,也提出那不再是音乐,谭盾已经成为了一个“发明家”而不是“作曲家”。然而执着于音乐概念本身真的那么重要么,音乐本身就是人为建构的,它仅仅是一个概念,概念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Mark Applebaum为我们展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表现形式,创造声音的机器、甚至是视觉上的动作,我们已经不知道那些到底是不是音乐,但这些的确让我们感到很有趣。因此Mark Applebaum在转换音乐家社会身份的过程中,也不再拘泥于音乐的概念本身,而

是问另外一个问题:“Is it interesting?”

我很欣赏卞祖善在评判谭盾音乐的时候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在他的作品里面没有听到暴风雨的力量……我听到的就是一般很自然的水的声音。”谭盾的音乐对于卞祖善来说是无趣的,它没有感染到卞祖善,他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同样还有一群人,他们很欣赏谭盾的音乐,比如在场的许多观众,他们接受过现代音乐的熏陶,能欣赏谭盾表达的声音,因此对卞祖善的观点持反对意见。

《鬼戏》是否可以用鬼哭狼嚎定义之,是否真的很难听呢?说实话,对我个人而言,的确是这样,我几乎不能欣赏那些声音,它对我而言一点都不有趣。我之后还请了我的两个室友也看了看《鬼戏》的演出视频,得到的反馈和我几乎一样。看过演出前关于谭盾的访谈,以及他关于水乐发音法的演说视频,我大致能感觉到谭盾想表达什么,他想让观众感受到包括石头、河流在内的事物的灵魂,传递自然的语言。然而很遗憾,我并没有能够感受到。它的作品对我来说确实是无趣的。

在谭卞之争的节目中,一位来自西班牙的留学生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他没有谈音乐,他说他来到中国后和以前澳大利亚的朋友交流,他们说的话他能听懂,但他说的话那些朋友却听不懂,他发现自己已经变了。这个留学生的发言貌似和音乐一点关系都没有,却隐含了音乐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环境变了,他表达的内容别人听不懂了,同样,音乐的表达也在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心理、教育等等方面密不可分,这些方面不同,音乐就可能欣赏不来。一些欧洲人可能不太能欣赏我国的陕北民歌,而我们中的很多人也不能欣赏非洲的一些民俗歌曲。谭盾的音乐也是这样,卞祖善接触的更多的是传统的“纯音乐”,所以这种现代音乐他欣赏不来,而现场的观众中许多与谭盾有着相似的背景,他们在音乐学院接触了很多西方现代音乐,所以他们更能感受到谭盾想要表达什么。而我和我的室友,没有接触过很多这方面的音乐,平时听的也是一些流行歌曲,对谭盾的音乐无法接受也就很正常了。

有趣,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一个事物别人觉得有趣并不意味着我就一定觉得它有趣,是否有趣会随着每个人的情况而不同。我想音乐反映的也是每个人内心的声音。

4、结语

谭盾在退席的时候说的一番话也让我觉得颇有意味:“我和卞老师的音乐完全没有任何共同点,我们不在一个水平上,我们无法沟通。”这番话虽然可能带有一丝不快的成分,但也有一些道理。音乐是主观的,是社会的,那些有着相似背景、爱好、心理的人有着相似的音乐。他没有必要强迫任何人去接受他的音乐,他没有必要答辩也没有必要解释什么,他用音乐的方式与能欣赏他的人沟通。

然而同时,音乐也是包容的。我们允许传统的古典音乐的存在,也应当允许谭盾所创造的那些“新潮音乐”的存在,即使他们互相不能理解。正是音乐的包容让各种各样的元素都加入进来,让各种各样的人都感受到了不同音乐的魅力。

关于乐器进课堂利弊的几点思考

关于乐器进课堂利弊的几点思考 传统音乐教学往往是音乐教师按照教材进行音乐知识讲解、识谱、示范、歌唱、音乐游戏等,器乐教学进入课堂无疑是一股新鲜的力量,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如第七届全国音乐优质课比赛中的一堂音乐课《母鸡叫咯咯》,执教老师很巧妙地用“魔法口诀” 在短短一堂课中教会了学生关于竖笛的演奏知识,这样有趣、高效的课堂让人赞叹不已。新课标中提出了让学生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然而现实中,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许多大城市学校把乐器进课堂当做很习以为常的事情,而很多农村学校连专职音乐教师都没有,还有许多地区的学校才断断续续引入器乐教学。针对该现象,以下是我关于乐器进课堂利与弊的几点思考: 一、音乐课堂加入器乐教学有着诸多好处 1.运用乐器教学,激起学生好奇心。 器乐的出现,犹如课堂上请来了一位小精灵客人, 学生摸着、看着,有的还闻着,这位或神秘或熟悉的乐器精灵能引起学生极大好奇和兴趣,激起他们学习

欲望 2.运用乐器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音乐课上,欣赏、演唱是最常见的方式,器乐的加入可以充实音乐课堂,从“听”、“唱”延伸到“奏”,通过演奏让学生耳、眼、手、脑等器官得到协调发展。 3.检验和巩固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器乐教学的前提是识谱,识谱中涉及的相关乐理知识是决定学生能否准确演奏乐器的关键之一,所以器乐教学是检验和巩固乐理知识的手段之一。 4.通过器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器乐教学的加入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合作,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小组之间的合作,乐器和乐器之间的合作,不同表演方式之间的合作。如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演奏,以上合作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更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和合作意识。 二、乐器进课堂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习效果参差不齐,难以评价。 通常学生齐奏时,音乐教师只能判断演奏的整齐度和学生的参与比例,容易忽略个别器乐学困生的演奏。然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如果挨个检查学习情况,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不仅实现不了教学目标,还大大扼杀了其

读《菜根谭》有感1500字

读《菜根谭》有感1500字 基础医学院王麟 寒假刚放假就匆匆赶回老家陪护生病住院的老母亲,其间也没有多少时间能静下来读读书。春节后,老妈妈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照顾她的间歇有了些空闲,想起来5年前给孩子买的《菜根谭》可以拿来读一读。选《菜根谭》的好处有一点,因为书中主要是一些短句箴言,随意翻开一页就可以读,读得很随意,断断续续,尽管看得不完整,但对书中内容多少有些感触。 《菜根谭》是一本小册子,书中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虽然其中不免有机巧、圆滑,但是总体上讲是要人富于通变,淡泊名利。说毛主席非常喜欢《菜根谭》,他说:“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恐怕都有自己的感受吧,这也是书籍所带给人最大的享受,就是每个读书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在心灵中泛起或多或少的涟漪,让人在繁华中不恐惧寂寞,在冷清中不向往尘嚣,相信《菜根谭》就是这样一本书。 下面摘录一些比较喜欢和有感悟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势力分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慧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这也就是我们歌颂莲花的原因,不是因为莲花本身多么美丽,是因为她出自于淤泥而依然保持自身的洁净,在这个繁华的社会里我们不求不近和不知,但求近之而不染、知之而不用,才是真正的君子。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对于金钱、名利、地位的追求不能有一点非份之心,一旦染指就没有回头路;对于真理的

追求不能有一点的畏缩和退却,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应该如何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这是中华文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表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样才是做人的好榜样。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道德是功业的根基!因此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不能有最基本的天理道德,那么不管现在赚多少钱、有多少名誉和地位,倒台被唾弃的一天是迟早要来的,例子太多。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厉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小环境顺境多,逆境少,因此越是顺境的时候我们越要时刻提醒自己,任何逆境都是对我们自身的挑战和考验,也是让磨练我们意志和品格的最好机会。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身边很多朋友、前辈,看他们做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就是保持了淡然、平静的本性,没有娇柔和做作,都是学习的榜样。 “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这句话是对管理者提出的忠告!每个领导身边都会围绕大批的人,什么样的人都可能有,如何用人、如何听,这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建议:不要偏听偏信,不要自视过高,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使用别人的长处,不要因为自己能力低就嫉

《菜根谭》读后感1500字

《菜根谭》读后感1500字 传承,连接过去与未来 暑假时我接触到了《菜根谭》这本由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语录集,其实刚开始只是被名字所吸引。可谓是“始于好奇,终于内容”,耐人寻味的一本读物了。通过这本读物,也让我明白了文化固有根,应当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把《菜根谭》读下来,我发现内容大体是围绕着为人处世、品行修养来举出大小例子,它对于语言的表达,简洁而有力,也如恰有一人站在你的面前同你讲述着他的经历和他悟的道理。让人陶冶情操,懂得积极奋发,学会容忍坚毅、勿骄勿躁。同时,也体现出了这本文集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阐述、尊重、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这个放在何时都能迸发出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大词语,在今天却是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为什么说是大词语?即使是短短四字,它却蕴含了太多,我们如今应当思考、学习和传承的内容。而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学生,这个沉重而长久的担子落在了我们身上。其次,为什么做起来难?正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的深度和广度,想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工作强度大,而传统文化正如倒转后的沙漏,时间紧迫而迫在眉睫。可正是这样,我们才更应有保护起中国民族传统和文化的义务,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通过手机的应用软件听读了《菜根谭》释读的第一部分后,对其中第五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了些许见解。它的大意是“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情,这才是敦品立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中国古代也有着这样的能够证明这句话的例子:唐代宰相魏征,因为敢于谏言,勇于对唐太宗有失妥当之处指出不足,即使惹得唐太宗生气他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尊敬。其实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这不禁令我想到,如果当朝皇帝们都因为大臣宰相们说的话不中听,那在今天,我们就很难看到明君们的影子,就少了些我们能够学习的对象。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今天,这个民主平等的时代,一个人想要得到对自己或是对集体有用的话语,就需要他能够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认真地倾听周边人所带给他的每一句对他而言有价值的话。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话都能采纳。这就需要我们激发大脑、磨练耳朵、擦亮眼睛去辨别和筛选有用的信息,不盲目的相信和否定。做到这样,才能说会得到进步吧。因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放在今天也不无道理,正因如此,才会使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严谨而大方,谦逊而不失礼貌的形象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在“鸡汤”“反鸡汤”热潮盛行的21世纪,面对一个个长短不一的句子时常给我们带来的短暂的喜怒哀乐,我们总觉得有一丝力量在鞭挞着我们前进。但是面对这些喜怒哀乐,我们又总是觉得有些孤独而无趣的这时候,我们更应该回头看看那些古人留下的“文化财富”,那些快要被遗忘丢弃的民族传统,那些值得我们继承的礼仪习俗。 几年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让中华美食成为了“文化的饕餮盛宴”,纪录片第一、二季的开播更是令中华儿女甚至是海外友人至今仍感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力量。而我们不能仅仅赞叹美食给我们带来的惊艳,蕴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底层的绚丽瑰宝——文化典籍更应该我们去细细品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是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生平简介 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1997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乐曲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和领土的完整,表达了世界华人对统一的企盼。2000年,谭盾为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拿下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月光爱人)、第五十四届英国学院奖最佳音乐、第二十六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音乐、第五十八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无数奖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声誉。此后,大导演和大制作纷至沓来,谭盾的音乐才华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现。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虽然褒贬不一,但仍凭谭盾的音乐无可争议地夺得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2006年,冯小刚的古装大戏再次邀请谭盾“坐镇”,经管影片本身难以讨好观众,但音乐却是一个亮点。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个世界级电影配乐大师的功力。 谭盾的音乐风格特点

关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冉琼瑶 关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如今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常常是教师设计好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其中的方式,通常运用音乐律动法、音乐图谱法、聆听法、讲授法等等很多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学习音乐作品。以至于一堂课要解决很多的音乐问题,包括音乐作品的演奏形式、音乐的体裁、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家的介绍、音乐作品的内涵等等,但是以我微薄的教学经验作为参考,我思考的问题是每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课学生就能完完整整真正听懂一首音乐作品了吗?我们音乐教师在授课中是要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还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去聆听音乐作品,从而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和音乐内涵?我总觉得我很多时候都是在炫耀本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多好,而往往忽视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是真的听懂音乐作品了,还是迷迷糊糊走马观花式的一堂课?一次欣赏课下来,我有时候问问学生你听懂这首乐曲了吗?学生总是摇头。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常常把学生当做是音乐神童了。莫扎特能够欣赏完一遍姐姐在钢琴上演奏的乐曲就能一个音不差的弹奏出来,那是音乐神童能干出来的事情。那我们的学生听完一遍乐曲就能完完整整的欣赏好乐曲了,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中学学生的音乐欣赏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条件下,在聆听音乐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等。其中音响感知是指音乐本身是用什么类型的乐器演奏的,乐曲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音响感知来感受音乐作品的音乐情绪了,那就是情感体验。在体验音乐过程中脑海中出现或浮现怎样的场景或画面,这就是想象与联想了。最后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体验,我能体会到曲作家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内涵或生活理想以及我对这样的音乐思想的看法与理解,它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也

菜根谭读后感800字6篇

菜根谭读后感800字6篇 今日读《菜根谭》,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宽容、淡泊、向善与智慧,让你觉得仿佛在与一位智者交谈,疑虑消弭,警策长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给我感悟最深的是其中有关教育批评的至善妙语。 洪应明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意思是说,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注意不伤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期望过高,要顾及别人是否能做到。 我们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但有没有反省过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呢?我们当教师的有时在公众场合、在家长面前大声斥责学生;有时小题大做、声色俱厉,严词批评;有时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像老太婆。这些做法都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像上句话中所说的那样教育孩子去恶趋善,还愁效果不佳吗? 《菜根谭》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观点。“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这些话语告诉我们,凡事应求恰到好处,过之不及都将失之偏颇。 我喜欢《菜根谭》。它淡雅的眉目下是一双历世阅人的慧眼。它宛如一溪清泉,荡涤人心的积郁,使人澄怀物象,进而得以超然物外,静观世界,参悟人生。

感悟还比较浅薄,不过品读后着实感觉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其中蕴藏的细小而又深刻的道理值得细细品味,所以在此也向各位老师推荐。有人对其评价是:这是一本修身养性的人生教材,能够净化你的心灵,启迪你的智慧。我是在今年的暑假期间与之结缘,翻开品读一番,受益匪浅,简练的文字,带给人潜移默化的力量。 该书总结了为人处世之策略,概括了功业成败之智慧,指示修身养性之要义,指点生死名利之玄妙,倡导的是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空灵无际的超脱境界。让人读后犹如醍醐灌顶,顿感受益无穷。坦白的讲,很多言辞我感悟并不深,可能实际的经历有限。仅就感悟颇深的几点谈起:《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讲的是走路到狭窄处,要尽量留出一点空间,让别人也能过得去;吃饭吃到美味之时,别忘了省下三分,让别人也能尝一尝。这正是最安全、最快乐的处世立身之道。《心虚明理心事却欲》讲的是一个人要抱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只有谦虚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同时一个人又要抱善则善执着的态度,因为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抗外来物欲的侵入。举个小例子,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花尽心思,学生们还是面无表情,此时你会怎么做?是暴怒处之还是冷漠的态度置之不理呢?还是对 待学生也要有一种胸襟,所谓律己宜严,待人宜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 徜徉在此书中,带给你的是另一种境界,你会发现你所谓的烦恼毫无存在的意义,在体验真理的同时让我们一并收获快乐。该书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无法一一述说,我想说,读这本书如同与

音乐鉴赏论文之中国风赏析

大学音乐鉴赏毕业论文 学年、学期:2011-2012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大学音乐鉴赏 班级:学号:姓名:联系电话:

前言:在学习了音乐鉴赏后,我对音乐的理解又进了一个台阶,欣赏了不同风格,不同名族的音乐,让音乐之美深深印在我们脑海,每当我走进音乐世界,都有一种入情入境的感觉。歌曲诉说的故事,仿佛在眼前出现,还会跟着歌曲一起浮想联翩。歌曲诉说着痛苦的事情,我也会因此而难过;歌曲诉说着高兴的事情,我也会因此而高兴。歌曲,总是蕴含着喜怒哀乐。可以说,听音乐的确是一种享受。这个学期与郭老师学习了这么多音乐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原来,音乐,也可以这么美妙!

我喜欢的音乐:作为一个男生我喜欢很多形式的音乐,有Rhythm & Blues,有重金属摇滚,我喜欢快节奏的歌,但是在许多歌曲里我最喜欢的还是具有我们中国风的一类音乐,不能说我只喜欢一首,因为属于我们自己国家文化气息的歌曲,谁又能不喜欢呢? 在我们中国,流行歌曲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乐坛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各种形式不同、内容迥异的歌曲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一大批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出现在大家的耳中,涌动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文化浪潮——中国风流行歌曲,中国流行歌曲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中国风”正吹拂着流行乐坛“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特点:黄晓亮在《中国风音乐史》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中国风”又分“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两种。“纯粹中国风”是满足以上六大条件的歌曲;“近中国风”是某些条件不能满足而又很接近于“纯粹中国风”的歌曲。 我喜欢的歌曲有周杰伦的《东风破》,《双截棍》,《龙拳》,《东风破》,《双刀》,《将军》,《乱舞春秋》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发如雪》,下面是《发如雪》的歌词,每一次看到歌词就会情不自禁的在嘴中小声吟唱,就让我们再一次尽情的欣赏这优美的歌词吧! 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 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 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 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 中国风音乐旋律特点: “中国音乐是旋律音乐,这种旋律的主要色调是单纯,柔美,秀丽与娴静,琴声不是在剧烈的舞蹈中而是在静静的凝望中断裂的。”在周杰伦音乐创作中也似乎逐渐明白了这一点。早期《双截棍》是一首具有爆发力的R&B说唱式歌曲,周杰伦那含糊不清的语句使人只能将注意力放在旋律之上,“旋律本身是口语的最重要的形式,…说出来?的旋律是发音不清的语言,但这种旋律却是活泼的,热烈的,激烈的语言,它包含了比词语本身大一百倍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双截棍》在当时所引起的影响是很大的,成为了周杰伦红极一时的代表作之一。但是随着周杰伦创作的歌曲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似乎也越来越发现这种形式相对简单,旋律起伏不大,歌词模糊不清的歌曲,在广大听众失去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便慢慢对其丧失了兴趣。为此,周杰伦音乐的风格也逐渐向旋律缓慢,悠美,吐字字正腔圆靠拢。以表现到2003年时《东风破》已经有了初熟的美好,而2005

音乐美学思考题选

《音乐美学》课思考题选 绪论: 1.音乐美学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地研究课题? 2.音乐美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3.你认为学习音乐美学有哪些意义? 第一章: 1.音乐的声音与现实中的自然声音及语言表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2.音乐材料的表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怎样理解音乐材料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4.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为什么? 5.浅述音乐组织形式的基础。 6.音乐形式美的法则有哪些?它们与人的审美心理关系怎样? 第三章: 1.简述音乐内容的基本含义。 2.音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有哪些心理转换机制? 3.音乐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学性因素在音乐中的含义怎样?音乐表现文学性内容有哪些主要手段? 5.绘画性因素在音乐中的含义怎样?音乐表现绘画性内容有哪些主要手段? 6.音乐为什么能表现感情?音乐表现感情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 1.浅述音乐创作的本质及其过程。 2.音乐创作中的想象有哪些含义?它的基本方式怎样? 3.音乐想象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原因何在? 4.怎样正确理解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第五章: 1、音乐表演的本质与作用(第二度创作(再创造)) 2、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3、怎样理解音乐实践中的作用? 4、浅述音乐表演艺术中几种主要流派的艺术观。 5、音乐表演的培养与训练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第六章: 1.如何从美学上认识音乐欣赏的本质? 2.浅述几种不同类型音乐欣赏方式的特点及其作用。 3.各种音乐欣赏方式的相互关系怎样? 4.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哪些方面? 第七章: 1.音乐中非倾向性的含义是什么?非倾向性功能有哪些基本特点?2.音乐中倾向性功能的含义是什么?倾向性功能有哪些基本特点? 3、音乐中审美功能是什么?审美功能有哪些基本特点?(简述音乐中的审美功能) 4、“心理距离说” 5、怎样理解音乐功能的历史持续性与可变性? 第八章: 第八章: 一、 音乐美是音乐所具有的品位 “意味是某种内在于作品之中并能够让我们知觉到的东西” 音乐美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 “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音乐美体现于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之中 “音乐作品的美是一种为音乐所特有的美,即存在于乐音的组合中与任何陌生的、音乐以外的思想范围(Gedankenkreis)都没有什么关系。”“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 “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我们必须把耳朵和心灵带去听音乐”。 “趣味无争辩”。 二、音乐美的形态与范畴

《菜根谭》读后感1000字

《菜根谭》读后感1000字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初识《菜根谭》,是在手机上看到一部《一味一人生》的电子书。这本书就是对《菜根谭》的解读,当时读的时候就感触颇深,其中有关修身、处世、待人等方方面面的阐述,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放寒假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的图书室里发现了这本《菜根谭大全集》,我如获至宝。假期里,每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柔和的台灯下,轻轻捧起这份沉淀的古老智慧,静静地读着《菜根谭》,让自己的心灵接受着洗涤,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菜根谭》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修身、人生、处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智慧,告知后世读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 《菜根谭》的第一章就是“立德修身——高出立,平处坐,低处行”,将“德”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开篇便提到“洁身自好,栖守道德——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一个能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这是何等的洁身自好啊!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少人因为难以抵御物欲的诱惑,从而是自己踏上人生的不归路,留下终生遗憾。一只只被揪出的“大老虎”还是“小苍蝇”,不正是验证了这句话吗?“洁身自好,栖守道德”,你才会活的坦坦荡荡! 而在“天机最神,智巧无益”一则中,则警示人们如何追逐自己的成功与梦

想。“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一个坚守志节的人虽然并不用心去求取福分,可是上天却在他无意之间引导他完成自己的心愿;阴险的人虽然刻意去躲避灾祸的惩罚,可是上天却在他着意逃避之处夺走他的魂灵使其丧失元气。由此可见,上天运用魔力的手段非常神奇莫测,凡人的智慧再高明又有什么用呢?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修养、道德以及能力修炼到家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急切地追求福分,幸福和幸运也会主动来敲门;当一个人不想着成功,只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时,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正如老子所言“后其身而身先”。做人不可太急功近利,不可为了达到那个目标而不惜一切手段。恰恰相反,当你对于名誉、利益、地位多几分“无心”,对品德、涵养、能力多几分“着意”,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时,我们就会收获意料之中的惊喜。读后感1000字》

浅析中国风歌曲中的文学内涵

浅析中国风歌曲的文学内涵 摘要:近年来,中国元素走向世界,中国流行音乐不断发展,中国风歌曲作为一道彩色风景闯入乐坛,成为一道清新的风景线,为大众所喜爱。本文着重于分析流行中国风音乐歌词中的文学内涵,展现中国传统诗词艺术特色,展示中国传统文学色彩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中国风歌曲的艺术美。 关键词:中国风歌曲文学 近年来,中国音乐市场不断繁荣,各路天王天后大放异彩,各类曲风也不尽相同,中国风歌曲也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古典旋律和优美的歌词意境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歌词是介于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它既可入乐而唱,又可离乐而诵。因此,作词者在歌词创作方面,往往喜欢运用文学的创作手法,以增强其文学内涵。这样,不仅扩大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学领域,也有助于深入探究歌词文学的本质。 1·中国风歌曲阐释 所谓“中国风歌曲”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样,曲风偏向传统的东方演奏,加入的是一些东方乐器,通曲音调婉转,回环,有一种传统东方的美感。中国风词风注重语言的简洁,精炼及语境的意用,用一些诗词文的化用,通过汉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来以表现曲的意境,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烟花易冷》等。 中国风歌曲大致特点是三古三新,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中国风分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两种,纯粹中国风是满足以上六大条件的歌曲;近中国风是某些条件不能满足而又很接近于纯粹中国风的歌曲。 中国风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创者是周杰伦,他凭一曲《东风破》,为中国风歌曲在华语乐坛开辟了一席之地,此后,许多当红歌手都陆续演唱创作了中国风歌曲,如林俊杰的《醉赤壁》,胡彦斌的《月光》、《红颜》,与此同时,在网络上还出现一批专门创作演唱中国风歌曲的网络歌手,如董贞、河图。

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正确与科学的欣赏教学法,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学习活动;思考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但是审视以往的传统欣赏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是以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的机会。二是以放任自流的“听”代替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全部。整堂课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静静地听音乐,而缺乏教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课堂气氛呆板,不活跃。 因此,正确与科学的欣赏教学法,不仅能够把学生带入到音乐的核心,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真切的音乐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不断总结和积累,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试着采

用启发式的欣赏教学法,教师启发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同时,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这种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考虑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尽可能地使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前提下不离开主题,不脱离音乐的共性。 一、情境的创设营造,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对音乐的初步印象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应的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有的情感场。音乐的欣赏需要人与音乐的交流,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关注情境的创设。如,在欣赏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通过电子白板播放几幅草原的图片,先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情景当中,同时让学生描述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储备。 二、拓展素材,整合教学资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学生平时欣赏音乐常常是无意的、随意的,不太可能静下心来细致欣赏,而欣赏教学却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因此教

课堂教学中背景音乐运用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7246350.html, 课堂教学中背景音乐运用的几点思考 作者:周相州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51期 【摘要】将背景音乐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爱学、会学、美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中,获得了满足,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得到和谐的发展。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自己的教学规律,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背景音乐,如果为了追求课堂的形式而一味的运用背景音乐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对课堂教学造成干扰。 【关键词】课堂教学背景音乐运用 当前,减负增效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每一位教师所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不断探索如何营造欢乐、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音乐是长着翅膀的天使,它可以穿越时空给人无穷的想象。欢快的音乐让人心情舒畅,低沉的音乐使人悲怆,舒缓的音乐让人体验到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激扬的音乐令人思绪飞扬……音乐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将美呈现给人类,以丰富多变的音律作用于人的听觉。它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又能培养人的审美的能力。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音乐飞进了书声琅琅的课堂。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创设出不同的音乐背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彻底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心情愉快、心气平和、充满自信的参予到课堂活动之中来,用积极的情绪去强化智力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适当的背景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学习者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音乐作为教学技术的载体进入课堂,课堂上是热闹了。但在热闹的背后却更多地留下了一些的思考。 音乐以它丰富多彩的旋律给了听者独特的感受,从心理上淡化了参与学习的压力。它的作用是辅助教学,如果用的不恰当,就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运用背景音乐服务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需要的原则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通过多维感观作用于人的大脑,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运用背景音乐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从听觉上去感知学习的内容,了解教学背景,把握情感的基调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如学生课间经过十分钟的休整,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时,有一个注意转移的过程。课前运用音乐来吸

菜根谭读书心得范文5篇

菜根谭读书心得范文5篇 菜根谭是一本被奉为修身养性的人生教材。菜根谭看完了,读者写了哪些内容的 读后感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菜根谭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菜根谭读后感1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 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 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在今天,现代化的城 市喧嚣,已经湮没了古代风情并带给我们与日俱增的焦虑、烦躁和不安,这句话如山 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会让我获得一份宁静,会让我找回自己,会教会我怎样做好 一名普通的工作者。 菜根本是寻常普通之物,甚至为很多人所不屑,它往往埋没于泥土之中不为人眼 所见,既没有菜茎、菜叶的味美,也没有菜花的艳丽,很容易被忽略。工作与菜根极像,因此必须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贫,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菜 根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工作亦是如此。价格工作一般都细水长流,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感性的热情,只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 但片刻就会烧尽;而理智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的想法,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 油!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责任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 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 华! 菜根谭读后感2 有句话叫:“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菜根谭》是我国古代学者洪应明所撰 写的一部关于人生体验的奇书。 记得妈妈给我买得那一天晚上,由于缺乏亲身体会,我还以为《菜根谭》就像人 们所说的天书一样难以理解。但在我认真阅读以后才知道,这真的是一本教育意义深 刻的书。上面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身边,它把我引入了一 个新天地。从我阅读得第一天起,我就把它当成了最好的朋友。

“中国风”特色流行歌曲的文化解读

"中国风"特色流行歌曲的文化解读 一、引言中国风,字面上解释:中国乐风,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是黃晓亮对“中国风”的定义: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 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是中国风歌曲总的特点。此外,歌词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中国风”,从东方意象到自然语境,运用大量修辞手法,也是中国风歌曲最重要的特点。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80, 90年代就已经很多了。 比如:《龙的传人》、《中国民谣》、《爱江山更爱美人》、《鸳鸯蝴蝶梦》、《水调歌头》等,这些歌曲有传统的中国风味,充满浓郁的中国风情,这是“中国风”的雏形。但是,他们却没有让“中国风”红遍中国大地。而在2006年,周杰伦的一曲《千里之外》让“中国风”在中国成为流行的词语,也让“中国风”在流行乐坛上成为近儿年来的“主旋律”, 成为文化潮流。“中国风”特色的流行歌曲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景观。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流行起来?怎样会在中国形成蔚为可观的景象呢?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这一现象。 二、与时尚同步的青年受众有“中国风“特色的流行歌曲自周杰伦的《千里之外》、《青花瓷》开始,这样的歌曲在流行乐坛上风靡起来,成为创作的主潮流。周杰伦的歌曲 特色,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的歌手争相效仿,如:王力宏、陶詰、胡彦斌、林俊杰、后弦、tank,吴克群等歌手,采用各式的曲风,用歌曲唱出他们他们喜爱的中国特色,也成为了当今流行乐坛的一大风潮。歌手的相互学习,大众的喜爱和追捧,更让流行乐坛中的“中国风”成为一个文化奇观。 1.“追风”的时尚青年冲国风”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但它是现在才流行的。“中国风” 早在七八十年代的流行乐坛就有,但111于时代和受众的因素,并没有兴盛。而现在以周杰伦为代表的青年歌手,一方面要在潮流下进行歌曲创新,稳定乐坛教主的地位,赚取更多利益;一方面以自己敬锐的眼光看到了气若游丝的传统文化,要为弘扬中华文化尽力。他们承袭以往的“中国风”的特色,再加以潮流创新,形成新的“中国风”。这些青年歌手,他们首先是受众,是对以往冲国风”接受和喜爱的青年;他们同时也是“授众”,乂创出并引领了新的“中国风”。青年有敏锐的洞察力、旺盛求知欲,乂处于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有利地位上,他们喜欢诉诸视觉和听觉的东西,他们具有捕捉社会流行风尚的优先条件和可能。同时,青年作为时代的先锋者,常常有对旧事物有强烈的抵制心理和渴求尝试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他们直抒胸臆、构建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所以他们自身常常就是时尚的主导者。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思考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思考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思考 顾再锡 摘要:尽管我们不能够完全知道音乐是什么,但是,我们仍然经常思考着关于音乐的诸多问题;不在呼对于音乐的思考能够解决何谓音乐的问题,不计较最后要得出伟大的结论,却只是想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J60l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也许有人认为音乐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似乎都充满了音乐,我们在商店、市场、街头、影院、家庭、学校等无数的场合,音乐都会劈头盖脸得涌来,有意识与无意识中,音乐与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而音乐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每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我们构成和谐的世界。音乐绝非是专业人士的专利,只是由于我们从事着专门的音乐工作,使得更是无法与音乐分开。

但是,音乐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应该怎样学习它、理解它、研究它、欣赏它、利用它等等,我们却不可能全面和准确的给予回 答。 尽管我们不能够完全知道音乐是什么,但是,我们仍然经常思考着关于音乐的诸多问题。我们不在呼这种思考是否能够解决何谓音乐的问题,不计较最后要得出什么伟大的结论,却只是想表达自己对于音乐、对于自己钟爱的事业是有想法和进行着思考。 一、音乐的本质 古今中外关于音乐本质及特征的论争历来就很多,现代音乐美学界,对于这一问题也是人云亦云、观点迥异。大概归纳总结起来,无非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音乐艺术与文学、戏曲、美术等所有艺术门类一样,直接、形象、具体地反映着社会现实生活,甚至,像在我国古代儒家的音乐思想意识中,还把音乐上升到“乐以载道”的高度;而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音乐不具备那样教化民众的功能,甚至有人

菜根谭_读后感

《菜根谭》读后感 一看到这书名,就很纳闷了。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要叫菜根谭,刚开始还天真地以为那会不会是一本有关菜类的书呢?直到最近看了这一本所谓的《菜根谭》的书,才算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菜根谭》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语意。书的扉页上印着“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的二十二字箴言,配以淡淡的黄色封面和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传统文学的厚重霎时显露无疑。这本书很奇特,它不仅有许多古文,还有许多故事。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借故事来比喻古文的道理。真可谓是:人心有真境,非丝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势,才得以游衍其中。 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了融历史与道德、诗歌与哲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书籍——《菜根谭》,犹如滴水穿石,持久而有力, 浸润着我的心灵。 这本书是明代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作品,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千古不朽。真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处事等方面提出的准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到了现代,又被日本商界人士奉为心理学教材。这本书里的道理非常深奥,有些竟是我们现在所不能理解的。其中我印象很深的一篇是:一位商人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孩童手持棍棒正鞭打一条小小的青蛇,那小蛇已经遍体流血。商人劝道:“你瞧,小蛇都流血了,不要再打了!”小孩好奇,向商人要了他的衣服后就走了。后来商人又经过那个村子,看到有一个白衣少年正牵马在路边等候他。原来少年是那条小青蛇的哥哥,小青蛇原本是一个小精灵,故而化

身青蛇到人间去游玩,不料小孩子还以为他是条蚯蚓,就拿来树枝打着玩。今天,他哥哥来报答恩公了。 《菜根谭》被奉为修身养性的人生教材,有人评价此书:“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来品味,果香可以用舌头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初看此书,就让我越看越着迷,这些道理在平时常被我们忽略,就如菜根一样,一旦细细品味却是有其独特之处。 书中有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 《菜根谭》需静静的读,细细的品,这样菜根才会越来越香,心智才会越来越高。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这三十二个字的开场白阐明作者“性定菜根香”,因为万味皆由根处发,“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隐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这就说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样,人们都说“君子坦荡荡”。对于才能来说,就不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免遭人嫉妒。在坦露自我的同时,我们是要带面具的,带不同的面具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当然我们带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展现才华的时候不要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这样不仅仅不能让你瞩目,还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那是因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

流行歌曲中的中国风的现象及其教育意义

龙燕君1吴进娟1 (1.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成都 610031) 摘要:“中国风”是一种民族化的艺术形式与传统品格,它在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和推崇的同时,对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文针对流行歌曲中的“中国风”能否并如何利用当代青少年对它喜爱这个现实,通过对音乐教育培养审美、塑造品格,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艺术、民族道德理想的理解和认同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风流行音乐音乐教育 引言 流行音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能够真实速度地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引领时代风尚,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结合艺术教育理论,尝试论证“中国风”流行音乐对综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意义。内容健康向上、态度积极地流行音乐使学生在满足自身兴趣爱好的同时,了解和喜爱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理解多元音乐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一“中国风”出现的必然性 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当我们在网上检索“中国风”这一词的时候,会发现不光是流行歌曲,许多其他行业也涉及到了“中国风”这一概念,比如服装设计、影视、建筑等等,这些行业也尝试着将中国民族的元素融入到他们各自行业的设计之中,使中国传统的民族元素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并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受 到这种趋势的影响,流行歌曲中“中国风”的出现也可以说有其必然性。 是中国风的分水岭,这首歌奠定了中国风的标准。中学生是一群年轻、有朝气有活力、喜欢新鲜事物、吸收能力强的群体,他们成为了流行音乐最忠实的追捧者。尽管他们知道除了流行音乐还有其他各具特色的音乐,但占据他们思想的大部分是流行音乐。有一些同学甚至盲目的无选择的聆听,他们觉得流行就是时尚,就是前卫,只要是流行的在同学之间就不老土。二流行歌曲中“中国风”的意义 中国的流行歌曲,虽然是大众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其商业性、媚俗性、娱乐性的特点,但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文化,并不能离开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深厚土壤而独立存在。被大众所喜爱的流行歌曲中,我们总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1 从某些方面来说,流行歌曲中的“中国风”不仅好听,而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教育意义,我们应该有选择、有目的地将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下从三个角度对中国风的教育意义展开分析。

菜根谭读书笔记_1

菜根谭读书笔记 菜根谭读书笔记范文《菜根谭》中有句名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展云舒。”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遇事要淡泊?话往往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但有一位大师却做到了,他就是齐白石。(省略他的例事) 不论是誉还是骂,都能做到听之任之,这属于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如此一来,便逃出了自我的约束,走出了自我封闭,于是,拳脚大展,专心于自己的事业,不为名所扰,更不为利所烦。这种不求名利之心,唤起了精神上的觉醒,反而会成就一番大事。 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赞誉,能够淡然视之的人固然有,但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谩骂,又有几人能够“一笑而过”呢? 所以,人活在世上,要学会用一颗简单淡薄之心入世,不要总活在他人的议论之下,不管是面对着他人的称赞,还是别人的诽谤,不必大费口舌与他人争执。古话说的好“清者自清,浊着自浊”,所以清浊自有定数,只求问心无愧便可。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但是心理专家还是给出了我们两点提议和方法,具体如下: 有的时候,在特定的某个环境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

太重,太把自己当回事。面对他人的赞美之词时,一定要保持清醒,自己真正的水平只有自己知道,8能把他人的话全部信以为真,这样只会迷失自我。有时候假如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再也难以装下他人,也就更容不得他人对自己只言片语的负面议论之词,暴露自身的狭隘心胸。 无论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是处在人生的低谷,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低调的态度。遇事不大肆张扬,遇悲事不盲目急躁,并且不要时刻放在心上,事过心随空。如果只是陶醉于自己取得的一点小成就上,只一心期待得到别人的了夸赞,很容易盲目自大,不思进取。所以,要想做到宠辱不惊,首先要学会低调为人处事,这样可以有助于达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境界。 要想做到这一切,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事过心随空”如果可以做到这点,那么就没什么烦恼呢。努力的去改变吧! 菜根谭读书笔记范文近日,笔者读完洪应明的《菜根谭》,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宽容、淡泊、向善与智慧,让你觉得仿佛在与一位智者交谈,疑虑消弭,警策长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给我感悟最深的是其中有关教育批评的至善妙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