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涵木解郁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观察

滋水涵木解郁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观察
滋水涵木解郁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观察

中医治疗脑卒中

中医治疗脑卒中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应用中医药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方面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梗塞;脑出血;中医药;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一种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本病在中医属中风病之中经络范畴范畴。本病不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3岁,病程2-72小时,平均1. 5天;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表现;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52例,合并糖尿病者21例,高脂血症23例,冠心病者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本次病情、病程、病灶数及治疗前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入选和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西医和中医诊断为脑卒中,有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6-30分之间属中型者;本组研究对象不包括完全恢复性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卒中及重度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研究组本组患者应用中医药进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给予中药和针灸治疗。基本方为黄芪45 g,桃仁6 g,红花6 g,当归9 g,赤芍9 g,川芎6 g,牛膝12g,鸡血藤15g,川芎10g,桂枝10g,三七3g,地龙10g,白僵蚕10g,功能祛瘀通络,补气活血;对于气虚明显者加人参30g;血压偏高持续难降者加用龙骨30g、牡蛎30g;肝肾阴虚、痰火挟瘀型加用益母草10g、杜仲12g、菖蒲10g、天麻10g和钩藤10g;纳差者加炒谷、麦芽各15g、山楂15g、川厚朴10g。水煎服,日一剂连续服用30 d。 针灸治疗:急性期采用头针,待病情稳定后,加用推拿按摩,主穴;内关、人中、极泉、三阴交,按其辩证论治进行配穴,每日1次。 对照组:血塞通注射液200 ml,加入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

中风后抑郁者观察与护理案例

中风后抑郁者观察与护理案例 关键词中风;抑郁症;护理 中风是一种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临床常见病。中风不仅导致患者生理残疾,而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其中中风后抑郁症最为多见,发生率在40%~50%之间。其表现为病人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空虚、厌烦、淡漠,认为活着无意义等。由于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患者信心丧失,对治疗造成障碍,影响其彻底康复。Moris等经过10年随访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如果伴发抑郁,将延缓脑卒中后的康复,导致死亡的危险性增加24倍。 200305~200508,我院收治中风后抑郁症18例,经过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18例住院患者中,男11例,女7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69岁,平均岁;病程最短28d,最长13个月。其中缺血

性中风14例,出血性中风4例。18例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中风,且为首次发病,符合中风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排除昏迷、智力障碍、失语者。 治疗方法对中风后抑郁症以中医药治 疗为主,即在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淤汤治疗。 疗效标准与结果疗效标准参照张氏的 方法制定,以痊愈、好转、无效三项评定。精神症状全部消失,情绪、情感恢复正常,能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为痊愈;精神症状基本或大部分消失,时有情绪、情感低落,能勉强处理一般日常生活为好转;精神症状无改善,情绪、情感低落仍明显为无效;疗效判定统一以3个月为期,包括住院期与非住院期。18例中,痊愈5例,好转8例,无效5例,有效率%。 2、观察与护理 对PSD的观察PSD是中风后继发的一种情感障碍。临床中我们发现,PSD患者的活动障碍常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抑郁症又可影响PSD患者的康复,形成恶性循环。PSD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滋水涵木

滋水涵木法 “滋水”就是补益肾水 ....................的意思,“涵木”就是滋养肝木 ....的意思,“ 滋水涵木”就是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来使肝木得到滋 养.。为什麽对肝木的滋养作用要称“涵”呢?“涵”有两个含义,其中涵养的意思很好理解,此外还有包容 ..的意思。 ..、忍让 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涵养”,这个“涵”就是具有包容、收敛的含义。肝的本性刚暴而强悍,只有在血的滋养下才能维持平和、舒畅的生理功能。如果其中所藏的血发生亏损,肝脏得不到充分的滋养,那麽肝的刚暴和强悍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震颤、耳鸣耳聋,甚至昏扑倒地、四肢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肝风内动)。而通过滋补肾水的方法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补养后,肝脏刚暴、强悍的本性也会收敛,就好像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后,就会收敛起原来的本性而显得有"涵养“起来。 正因为肾对肝的滋养作用可以使肝刚暴、强悍的本性得以收敛,所以滋水涵木的方法常被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是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前面提到过的张锡纯"铮肝熄风汤”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制定出来的有效方剂。铮肝熄风汤由白芍、天冬、玄参、龟板、代赭石、茵陈、龙骨、牡蛎、麦芽、淮牛膝、甘草、川楝子等药物组成。其中玄参、龟板、天冬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然能涵养肝木;白芍、茵陈、麦芽、川楝子养血柔肝,并疏理肝气,使肝的本性得到缓和;代赭石、龙骨、牡蛎质地重坠,因此能压制上亢的肝阳、平熄动摇的肝风,使气血不再上涌于脑部;甘草调和诸药。这样通过既滋养又压制的方法,使肝的暴躁本性充分的缓和,那麽各种“肝风内动”的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散了。 我们讲中医在疾病的认识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就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整体”上的。那就是把人体各个脏腑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把单一的脏腑功能放到人体的动态平衡的整体中,把单个的人体放到广袤的宇宙和自然中去探讨、去研究,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正确、全面地认识疾病,才能真正从本质和根源上把握疾病,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果抛弃了这种整体观,那我们就抛弃了中医的精髓,也就无法获得好的疗效。 春季来临,阳气升发,推荐一“法”,可能会有帮助。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证。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而暖脾土。但自命门穴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也称补脾益肺。 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证候。 抑木扶土法 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肝属木、脾属土,抑木扶土法是针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设。所以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金与水之间的母子相及的病变,尚有肺之精津亏虚,不能充养肾精,或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而致的肺肾精津两虚证;肺病日久,肺阳亏虚,久之累及肾阳亦虚,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资助肺阳而致的肺肾阳虚证;肺病日久,宗气的生成障碍,不能下行资助元气(即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宗气而致的一身之气亏虚(即气虚)证。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辨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补养肺肾之精、补益肺肾之气兼以健脾生气、温补肺肾之阳气的方法治之。它们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三大经验秘方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三大经验秘方 中风病急性期由于气血逆乱,损血耗精,至恢复期必见虚证,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眩晕耳鸣、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来看看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三大经验秘方。通经活络药肝风内动后,经脉络道瘀滞,血不能充养肢体,从而出现上肢不能抬举,掌不能握,下肢不能行走,足不能步的半身瘫痪主症。治疗用通经活络之法,药用桑枝、桑寄生、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全蝎、蜈蚣等。其中,桑枝通利关节,善通上肢之经络,兼有祛风清热之功。桑寄生养血通络,犹善通下肢之经脉,兼有补益肝肾之效。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主用通经活络,其中天仙藤尚能理气活血而利关节;鸡血藤又兼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对老人、虚人、血不养筋的经络不通者尤宜;忍冬藤兼有清热通络,用于经络闭塞,风湿痹痛者较好;络石藤专于舒筋活络,用于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更宜。蜈蚣既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又有舒筋通络,搜剔经脉络道之能。蜈蚣、全蝎、小白花蛇对中风急症阶段的痉挛抽搐具有卓效。益养肝阴药中风病急性期由于气血逆乱,损血耗精,至恢复期必见虚证,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眩晕耳鸣、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治用益养肝肾药物,可使肝血得以濡养,肾精

得以填充,元气得以恢复,诸症得以消除。药用蒸首乌、枸杞子、怀牛膝、女贞子、杜仲、山萸肉补益肝肾之精血,肝得濡养,则肝阳不致亢而为害,内风之源得以澄清,肾精得充,则肝木得以涵养,精血化生有源,其中杜仲还有通血脉,利关节之功;怀牛膝强筋骨,舒筋脉兼有引药达膝之效;女贞子尚能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用太子参、北沙参益养正气,用于气血不足之证,太子参功同人参而力弱,此药益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无助阳动风之害;北沙参补养肺气,益脾养肾,二者合用,有补气而养血,补阴而制阳之功。笔者体会临床上太子参、北沙参合用,补气之功胜过黄芪,而无黄芪升阳助火之弊,可谓中风气虚补气之良药。益气固脱药中脏腑若见神志昏愦,面红如妆,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此属阴竭于下,阳厥于上,阴阳互不维系,真气外泄,阴阳将要离绝,元气败脱之征。治疗急用益元固脱之法,药用西洋参、当归身、沙参、枸杞子、蒸首乌、阿胶等。其中,西洋参、沙参益养元气,回摄真气,生津固本,养阴育阳,即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之意。当归身擅长补血、养血而中守,使营血顺行;枸杞子、蒸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景岳全书·本草正》上说“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可见枸杞能固阴阳之根,使阴阳交互而不致分离相失;阿胶滋阴补血,又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医常识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

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中风偏瘫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 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 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 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滋水涵木

滋水涵木法 “滋水”就是补益肾水的意思,“涵木”就是滋养肝木的意思,“ 滋水涵木”就是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来使肝木得到滋养。为什麽对肝木的滋养作用要称“涵”呢?“涵”有两个含义,其中涵养的意思很好理解,此外还有包容、忍让的意思。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涵养”,这个“涵”就是具有包容、收敛的含义。肝的本性刚暴而强悍,只有在血的滋养下才能维持平和、舒畅的生理功能。如果其中所藏的血发生亏损,肝脏得不到充分的滋养,那麽肝的刚暴和强悍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震颤、耳鸣耳聋,甚至昏扑倒地、四肢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肝风内动)。而通过滋补肾水的方法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补养后,肝脏刚暴、强悍的本性也会收敛,就好像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后,就会收敛起原来的本性而显得有"涵养“起来。 正因为肾对肝的滋养作用可以使肝刚暴、强悍的本性得以收敛,所以滋水涵木的方法常被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是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前面提到过的张锡纯"铮肝熄风汤”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制定出来的有效方剂。铮肝熄风汤由白芍、天冬、玄参、龟板、代赭石、茵陈、龙骨、牡蛎、麦芽、淮牛膝、甘草、川楝子等药物组成。其中玄参、龟板、天冬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然能涵养肝木;白芍、茵陈、麦芽、川楝子养血柔肝,并疏理肝气,使肝的本性得到缓和;代赭石、龙骨、牡蛎质地重坠,因此能压制上亢的肝阳、平熄动摇的肝风,使气血不再上涌于脑部;甘草调和诸药。这样通过既滋养又压制的方法,使肝的暴躁本性充分的缓和,那麽各种“肝风内动”的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散了。 我们讲中医在疾病的认识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就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整体”上的。那就是把人体各个脏腑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把单一的脏腑功能放到人体的动态平衡的整体中,把单个的人体放到广袤的宇宙和自然中去探讨、去研究,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正确、全面地认识疾病,才能真正从本质和根源上把握疾病,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果抛弃了这种整体观,那我们就抛弃了中医的精髓,也就无法获得好的疗效。 春季来临,阳气升发,推荐一“法”,可能会有帮助。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证。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而暖脾土。但自命门穴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也称补脾益肺。 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证候。 抑木扶土法 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肝属木、脾属土,抑木扶土法是针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设。所以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金与水之间的母子相及的病变,尚有肺之精津亏虚,不能充养肾精,或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而致的肺肾精津两虚证;肺病日久,肺阳亏虚,久之累及肾阳亦虚,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资助肺阳而致的肺肾阳虚证;肺病日久,宗气的生成障碍,不能下行资助元气(即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宗气而致的一身之气亏虚(即气虚)证。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辨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补养肺肾之精、补益肺肾之气兼以健脾生气、温补肺肾之阳气的方法治之。它们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3-07-16T14:59:32.653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魏燕燕 [导读] 心理治疗易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作用,改善和清除抑郁情绪[5]。另外,家庭、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也有利于PSD的改善。 魏燕燕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是指由明显临床症状的卒中引起的抑郁症(相对于静息性脑血管病而言),属于继发性抑郁。PSD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预后,造成卒中病程迁延,增加复发和死亡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存、生活质量,加重疾病负担。但在临床过程中,因卒中症状明显,且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急性脑血管病得到有效控制,而PSD却常常被忽略或轻视,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严重者出现自杀。本文就PSD 发生率、临床表现形式、诊断要点和发生机制及治疗作一综述。 1.PSD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PSD 的临床表现与内源性抑郁或抑郁发作的表现基本相同。首先,其区别在于PSD 有明确的卒中发病史和临床症状表现,如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感知觉运动障碍和/或言语障碍等。PSD 的抑郁症状可在卒中发生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出现。其次,临床表现多样,分类显示5%-25%患者表现为忧郁,75%-95%的患者表现为抑郁[11]。 Robinson 等将PSD分为轻、重两型,轻度抑郁:症状类似神经症性抑郁,表现悲哀、沮丧、睡眠障碍、精神活动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度、兴趣减退、失望和易愤怒。重度抑郁:症状类似内源性抑郁,除了上述轻度抑郁症状外,常有紧张、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思维困难、濒死或绝望及自杀意念等。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尚无统一的客观的标准和评定指标,PSD属于继发性抑郁,所以诊断必须具备脑卒中这个前提条件又要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国内外目前诊断PSD,基本依靠患者卒中的诊断,结合原发性抑郁症诊断标准,辅以相关量表。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一般辅以量表作为定量诊断,如常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ND-17/24 项),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Sirodff 编制于1977 年,原名为流行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等,虽然这些量表不能作为抑郁症的客观诊断标准,但仍可以反映抑郁的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抑郁的疗效。 2.PSD的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PS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方向基本趋向以下几个方面: 2.1 神经解剖与神经递质学说 20世纪80年代Robinson提出左半球前部损伤较其他部位更容易引起PSD,且程度较重,但此后部分研究认为PSD与损伤部位无关。因此,目前关于脑卒中病灶部位与PSD 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但结论缺乏明确的一致性。但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大脑半球对称性、损伤容积、皮质及皮质下损伤等方面[1]。大多数研究认为,大脑损伤部位是决定卒中患者是否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主要与以下部位有关:左半球损害;左前皮质损害;左前半球损害。其中尤以左前半球皮质或皮质下损害累及左额背外侧者更易发生。 Maybery应用PET行脑代谢研究发现,PSD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单胺递质(NE、5-H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水平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这更支持PSD的神经递质学说。 2.2 社会心理学说 Ebrahim 认为PSD是反应性抑郁,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导致卒中后生理和心理平衡失调,导致反应性抑郁状态,从而产生担忧、恐惧的情绪。社会活动减少,自己感觉是负担,易引起情绪低落、妄想、自杀等念头。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程度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3.PSD的治疗 3.1 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的治疗PSD的药物主要有:三环类抗抑郁药(TCA)、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ARI)、 5-HT 和NE 再摄取抑制剂(SNRI)。TCA 是较早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代表药有阿米替林、丙咪嗪等。它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脑内单胺递质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单胺递质的浓度,但其对脑内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性,易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排尿困难、视物模糊等毒副作用,而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多伴有心血管疾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疾病,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SSRI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从而提高突触间隙5-HT的浓度来消除抑郁症状,代表药物有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该类药对胆碱能类和组胺类受体无亲和力,也无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亲和力,因而没有心血管方面和昼间镇静的副作用,患者易于耐受[2]。主要特点是: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起效快、服用安全方便,但价格较为昂贵。其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睡眠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大量PSD治疗的药物中SSRI与TCA疗效相似,但SSRI 起效快、副作用小,对PSD 患者更适用。NARI 代表药为瑞波西汀,研究显示西酞普兰和瑞波西汀均安全有效、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均可作为一线用药[3]。其中,西酞普兰对于焦虑型抑郁效果较好,而瑞波西汀更适于治疗运动阻抑型抑郁。SNRI 代表药有文拉法新和新药盐酸米那普仑等,研究发现对传统抗抑郁药抵抗的老年患者用盐酸米那普仑治疗效果较好[4]。 3.2 心理治疗 由于PSD 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此,对PSD 进行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目前有关PSD 的心理治疗资料不足,缺乏系统的干预方案和策略。根据经验,PSD的心理治疗主要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心理治疗易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发挥心理防御作用,改善和清除抑郁情绪[5]。另外,家庭、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也有利于PSD的改善。 参考文献: 3.刘永珍,龙洁, 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40. 4. 栾文慧,有关国内卒中后抑郁的文献综合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2010. 19.张长青,方向华,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中国神经精神杂志,2009,35(3):148-151.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中风后抑郁是中风病后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病痛。中医 在治疗该病上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综述当前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 床效果。 关键词:中风病;抑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风病已经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又称为脑卒中,发病率、 致残率较好高,主要表现为猝然昏倒,伴口角斜歪等出现半身不遂等症状[2]。近 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 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 杨晓华[3]通过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病因病机方面的临床研究,总结出脏器虚衰、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为中风后抑郁的病因,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是中风后 抑郁的病机关键。 2.中风后抑郁的辩证分型、治则 郑丽[4]通过对多例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分析研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舌脉等 中医证候总结出中风后抑郁的辩证分型及治则:①肝郁脾虚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祛痰开窍为主;②心脾两虚型,治疗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为主;③肝肾 阴虚型,治疗以滋养肝肾为主。 3.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3.1 针灸治疗: 金学峰[5]以电项针结合头针疗法作为试验组,以西药黛力新为对照组,研究 其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差异。王亚丽等[6]采用 针刺结合百笑灸治疗中风后抑郁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邵莹莹[7]采用火针针刺头穴及背俞穴治疗中风后肝气郁 结型抑郁的临床疗效,将临床中45例中风后肝气郁结型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 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火针组)和对照组(毫针组)。实验组取头穴(百会穴、 风池穴、风府穴、鱼腰穴、曲池穴、安眠穴、太阳穴)及背俞穴(心俞、肺俞、 肝俞、胆俞、脾俞、三焦俞),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选穴取神庭、百会、神门、内关、合谷、太冲、心俞、肝俞、行间。通过研究,火针针刺穴位的方法治疗中 风后肝气郁结型抑郁的临床疗效更为明显,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代谢,调节 内脏功能,缓解神经血管受压。 程俊萍等[8]通过对针刺不同组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选出治疗效果最佳的穴位,将102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实 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内关组,实验组为百会组,针灸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对3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 分(NIHSS)、生活质量量表评分(QOL)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研究,2组在改 善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验组具有 一定的优越性,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中风后抑郁症状;2组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 损及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当。张丽华等[9] 采用调督通脑针法治疗患者焦虑症状,将 52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二 级预防药物治疗基础上,实验组加予调督通脑针法,对照组加口服草酸艾司西酞

8 脑病科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二)证候诊断 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2.元气败脱证:神昏,肢体瘫软,目合口张,呼吸微弱,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卒中后抑郁

罗本燕: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 医脉通2014-10-08发表评论(10人参与)分享 2014年9月24日,在北京大学卒中论坛第27次学术会议上,浙江省第一医院罗本燕教授做了题为《卒中后抑郁的现状和治疗》的精彩讲座。罗教授分别从卒中后抑郁(PS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害、筛查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分享了PSD 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PSD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显著、持久的心境或情感低落;(2)抑郁症状持续2周以上;(3)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严重时出现自伤、自杀等后果;(4)与脑卒中事件相关。PSD具有患病率高、漏诊率高、不易察觉和自杀风险高等特点。 我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PSD患病率在卒中后1月为39%、3~6个月为53%、 1年为24%。若不区分抑郁的严重程度,而统称为卒中后抑郁状态,则其发生率为20%~70%,多数报道为40%~50%。北京市科委科委资助的一项研究以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卒中病人520例为研究对象,发现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4.2%,其中轻度占20.2%、中度占10.4%、重度占3.6%。

二、发病机制 关于PSD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两种假说:生物学机制假说和反应性机制假说。其中前者包括卒中病灶机制、单胺神经递质机制、细胞炎性因子机制和基因多态性机制;后者认为PSD是社会心理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越是年轻的病人发生PSD的机率越大。 三、临床表现 PSD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低下和兴趣丧失。分为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两型。轻度抑郁表现为悲伤、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多、兴趣下降、易激惹。卒中后发生率约为10%~30%。重度抑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紧张、早醒、体重减轻、食欲下降、思维缓慢、幻觉和幻想、绝望及自杀等。卒中后发生率为0~25%。 PSD不同于原发性抑郁:常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如睡眠障碍、疲乏无力、头痛、头晕或疼痛等;多为轻型抑郁、心境恶劣,但仍有约6.6%~11.3%的PSD患者有自杀倾向;迟缓/精神运动性迟滞、淡漠更多见,患者往往拒绝承认或掩饰抑郁。 四、PSD危害 卒中后抑郁的危害包括:(1)增加死亡率;(2)影响康复效果和机体功能恢复;(3)影响社会功能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4)影响认知功能;(5)延长平均住院时间;(6)增加卒中复发风险。 五、筛查和诊断 关于PSD的筛查对象,《加拿大卒中医疗最佳实践建议》推荐:所有卒中患者都应被视为抑郁的高风险人群,应该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工具进行筛查;AHA与ASA联合发表的《成人卒中后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因发病率高,卒中的所有患者都应进行情绪障碍的筛查。

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效果

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16-04-11T09:50:04.2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贺美慧 [导读] 淮北市中医院脑病科安徽淮北 235000 在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对其实施中医护理,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贺美慧 淮北市中医院脑病科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中医科接受治疗的86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投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中医护理,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护理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05%),两组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程度,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症;中医护理;效果分析 随着人类生活结构的改变和精神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患者的中风发病率增加,而且中风后很容易出现抑郁。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多表现为交流障碍、情绪低落等,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自杀倾向。因此要对其实施护理干预,我院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了中医护理,其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会对其进行介绍。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择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中医科接受治疗的86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投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32-64岁,平均46.5岁,病程在23天-2年,平均1.6年,其中缺血性中风24例、出血性中风19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31-65岁,平均46.8岁,病程在30天-2年,平均1.5年,其中缺血性中风28例、出血性中风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患病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中医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常规护理 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降颅内压治疗,同时还要使用相关药物对其血脂进行调控,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可能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并对患者的体温、血压与血糖进行严密监测,指导和帮助患者完成肢体与语言康复训练。开展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讲解与中风后抑郁症相关的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从而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1.2.2心理干预 中风后抑郁患者很容易出现心理情绪的改变,此时就要求护理人员多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一套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对于年轻患者可以适当的与其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患者不良情绪,促使患者配合医生的治疗,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对于年长患者,可以和家属一起对患者进行疏导,通过情景式教育来个提高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此外借助音乐辅助护理,还可以有效缓解吸引患者注意力,患者的抑郁症状,使患者保持一个舒畅的心情接受治疗。 1.2.3中医护理 中风后抑郁症一般分为肝气郁结型、心脾两虚型、气滞血瘀型、阴虚火旺型和脾肾阳虚型,不同的类型需要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①肝气郁结型:要求护理人员尽可能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倾诉心事,同时在饮食方面可以多食用陈皮、桔子、玉米等疏肝理气食物。②气滞血瘀型:重点进行肢体按摩,主要的按摩部位包括足三里、太冲、合谷、百会等穴位。③心脾两虚型:该类患者一般喜欢安静的环境,因此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证病房。④阴虚火旺型:该类患者一般喜欢食用清淡食物,此时还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呼吸。⑤脾肾阳虚型:该类患者适宜温热饮食,可多吃羊肉、狗肉等辛热食物,并适当加强肢体及语言训练。 1.3评价指标 (1)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检查,待检查结束后,对其进行评估。积分方法还分为0、1、2、3、4分5个得分等级,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严重,总分为45分。(2)采用尼莫地平记分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痊愈:患者的积分减少≥90%;②有效:患者的积分减少≥60%;④无效:患者的积分减少<60%。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和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 0.05,则说他们之间的区别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AMD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HAMD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恢复期的最佳中医治疗方法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专家提醒:生命本质在于人体血液循环平衡,如果血液循环平衡被破坏了,那生命健康就会得到威胁,心脑血管疾病和“三高”都是因为人体的血液循环已经被破坏。所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还是从日常饮食、运功上面注意,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服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天然水蛭素是对付心脑血管病的“全能高手”,不仅能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而且能加快血流速度,抗凝血、溶血栓、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对人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等有独特的功效。这种资源遵循的是平衡血液的循环,并非像西药有破坏人体自身修复系统功能。 1. 风痰瘀阻证 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等。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熄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之证。 常用药: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