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眩晕病(阴虚阳亢证)患者1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7 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及情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2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眩晕病阴虚阳亢证的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易接受、毒性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uricular point buried bean combined with acupoint massage in vertigo.Methods A total of 174 patients with vertigo(yin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activity syndrome)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87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 and emotional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uricular point embedding combined with acupoint massag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2 weeks were a course of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press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Buried beans with auricular points combined with acupoint mas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patients with yin-deficiency and yang-hyperactivity syndrome has better effects,easier operation,easier acceptance and less toxic,and is worth us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Vertigo;Buried beans with auricular points;Acupoint massag

眩晕病(阴虚阳亢证)是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风阳上扰,所致,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1]: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多见于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患病率较高。血压患者的病程较长,若未及时采取措施干预治疗,诱发严重并发症,例如心脑肾疾病,甚至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2],有研究表明[3],采用合理的治疗与中医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促使血压指标改善,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证侯分型标准,中医诊断及阴虚阳亢证标准参照2002年《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症候要点为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不寐,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通十二经脉”,人体的器官及其病变可在耳廓,通过经络的对应点体现。

常见疾病耳穴

常见疾病耳穴取穴 感冒:肺、肾上腺 咳嗽:肺、肾上腺、气管、屏尖、交感 哮喘:肺、肾上腺、气管、交感 肺气肿:肺、气管、肾 慢支:肺、气管、肾 肺炎: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失眠:心、肾、脑干、皮质下、神门、枕 嗜睡:心、肝、脾、胃、皮质下 胃痛:胃、脾、肝、交感 胃下垂:胃、脾 呕吐:胃、贲门、食道 泄泻:大肠、小肠、脾、胃 便秘:直肠、大肠、皮质下 眩晕: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脾、肾 神经衰弱: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健忘: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腹痛:内分泌、脾、胃、神门 心绞痛:心、皮质下、交感、肾 水肿:皮质下、肺、脾、肾、膀胱 头痛:脑干、额、枕、神门、皮质下 高血压:肝、心、降压点、枕、肾上腺 低血压:皮质下、神门、交感、心、肾上腺 糖尿病:肺、脾、肾、内分泌 月经不调:内生殖器、卵巢、肝、脾、肾、内分泌、缘中 痛经: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 带下病:内生殖器、盆腔、脾、肾 子宫脱垂:内生殖器、肝、脾、肾、交感 结膜炎:眼、肝、肾、皮质下 沙眼:眼、目1、目2、肝、耳尖 鼻炎:内鼻、肺、肾上腺、内分泌 咽炎:咽喉、肺、神门、肾上腺 扁桃体炎:肝、扁桃体、咽喉、心 耳鸣耳聋:内分泌、皮质下、内耳、神门 牙痛:垂前、屏尖、牙、面颊区 口腔溃疡:肺、心、口、舌 痤疮:面颊区、肺、胃、大肠、内分泌 湿疹:肺、脾、神门、肾上腺 荨麻疹:神门、枕、肾上腺、肺、内分泌 痔疮:直肠、大肠、皮质下、肾上腺、外生殖器 癃闭:肾、交感、膀胱、外生殖器、皮质下、尿道、神门尿失禁:肺、脾、肾、三焦 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皮质下、脾、胃、肝、肾

耳穴压豆疗法讲课讲稿

耳穴压豆疗法

为什么通过耳穴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通过耳穴诊疗疾病早在2000年前《灵枢·厥病》篇就有记载;随后历代医家对耳穴治病的机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认为耳为十二经脉气血汇聚之所。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精阳之气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从耳廓的解剖关系来认识,耳廓神经分布十分丰富,包括了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迷走、舌咽面混合神经;同时论证了《黄帝内经》灵枢篇提出的“足太阳的分支到耳上角,足阳明上耳前,足少阳下耳后,分支到耳中,手太阳的分支到耳上角,手阳明别络入耳中,阴经则通过其别支合于阳经而与耳部相聚也”。均说明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汇聚于耳部。 根据全信息理论,认为耳为倒立的一个胎儿,内在脏腑与四肢躯干均在耳廓部有相应的对应点。通过这些对应点色与形的改变,以及局部脱屑、丘疹、结节,压痛敏感等反应,就可通过耳廓视诊来诊断内在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选择这些对应点压豆,并施以按、压、捏等外力刺激,通过神经与经络的感传效应,可调整内在脏腑与气血失调。 什么是耳穴压豆法?其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耳穴压豆法又称耳穴药压法,是使用较硬的王不留行籽、决明子等进行耳穴压贴的一种传统疗法。耳穴压豆法主要遵循耳针、中医辨证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一定的穴位进行组合,以调整相应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耳穴压豆法对于治疗以下疾病有较好疗效: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各种炎症性病症如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肠炎、末梢神经炎等;一些功能紊乱性病症如眩晕症、神经衰弱、失眠、癔症、心律不齐、疲劳综合症、多汗症、胃肠功能紊乱、肥胖、月经不调、痛经、遗尿等;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病症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各种慢性病症如对腰腿痛、肩周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另外,耳穴压豆法还有保健、减肥、美容、治疗近视等功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观察

!作者简介! 王仙(1976-)9女9本科9副主任护师9护士长.!收稿日期! 2013-09-05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观察 王!仙"余莉梅"徐!影 (衢州市中医医院9浙江衢州!324002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 方法!200例足月妊娠单胎分娩的产妇9按分娩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9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护理9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耳穴埋豆和乳房穴位按摩9比较两组产妇泌乳时间\泌乳量和乳房胀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泌乳时间早于对照组\产妇泌乳量多于对照组\乳房胀痛程度轻于对照组9经比较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05 结论!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能促进产妇泌乳9增加泌乳量9缓解乳房胀痛感 关键词:产妇9泌乳9耳穴埋豆9穴位按摩!!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1-9875.2014.03.034中图分类号!R 245.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4)03-0279-03!!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9 任何代乳品都无法代替 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的成长发育极为有利9且可促进母子间感情交流9减少母亲乳房的疾 病发生率9 有效促进产妇产后子宫复原[1] 产后缺乳和乳量不足\乳房胀痛一直是困扰许多产妇的问题9产后早期促进泌乳\减少乳房胀痛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本院妇产科自2011年始9开展耳穴埋豆和乳房穴位按摩9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收到较好效果 为探讨确切疗效92012年6月至12月9对100例单胎足月分娩的产妇进行耳穴埋 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9并与同期对照组作比较9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G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 012年6月至12月9单胎分娩产妇200例9年龄19!40岁9平均年龄27.2岁9孕周37!42周9体重54!80k g 9无妊娠并发症9无心肺疾病9阴道分娩85例9剖宫产115例 新生儿体重2.80!4.45k g 9新生儿出生后1m i n 的A p g a r 评分$8分 将200例产妇按分娩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两组产妇及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1. 2.1!对照组!按照产科常规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及指导9采用早吸吮\勤吸吮\按需哺乳9指导正确的哺乳技巧与人工挤奶方法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9产后第1天给予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9连续3d 1.2.2.1!耳穴埋豆方法!根据耳穴分布9 取内分泌\胸\子宫\交感等穴9常规消毒9用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贴紧并稍加压力9使产妇有酸\麻\胀感9指导产妇自行按摩3!5次/d 91!2m i n /次9以耳廓发热为度 1.2.2.2!乳房穴位按摩方法!由责任医生对产妇进行辨证施治9对气血虚弱型产妇取少泽\足三里\膻中\乳根4穴9用补法手法按摩9对肝郁气滞型产妇取少泽\内关\太冲\膻中\乳根5穴9用泻法手法按摩 按摩方法:产妇仰卧位9用手掌推摩胸部及乳房周围每日2个循环9首先左乳顺时针方向\右乳逆时针方向推摩各20!30次9以局部有热感为佳9然后9掌心固定乳头9轻轻地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30次9最后9用拇指按压穴位每穴2m i n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3.1!产妇泌乳时间!产妇泌乳时间指胎盘娩出后9用正确手法挤压乳房9首次挤出乳汁的时 间[2] 分别在产后"241\24!481\49!721三 个时间段观察泌乳始动情况 1.3.2!产妇泌乳量及代乳品使用情况!记录两 组产妇产后721的泌乳量及代乳品使用情况 乳汁分泌的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乳汁量是否满足新生儿需要及代乳品添加情况分为显效\有效\一般\无效4种 显效:乳量明显增加9新生儿完全用母乳喂养9不添加代乳品9有效:乳量增加明显9新生儿进食量的2/3以上用母乳供给9余用代乳品9一般:乳量增加明显9新生儿进食量的1/3用母乳供给9 余用代乳品9无效:乳量增加不明显9新生儿完全人工喂养或仅1/3以下进食量用母乳提供 显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

1.感冒 (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 1/2 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 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2)配穴 ?胸闷者加心、胸椎 5. 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6. 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7. 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 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神门降压点与盆腔连线中下 1/3交接处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配穴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一.呼吸系统 1.伤风感冒:感冒穴(双)(对耳轮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 ●风寒型感冒:感冒穴、肺、气管、内鼻、胃 ●风热型感冒:感冒穴、肺、内鼻、三焦 方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2.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 耳尖(放血)又咽喉,配穴耳背放血。 3.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配穴枕、耳迷根、肾 4.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尖、肾上腺,配穴肾、脾、大肠 5.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角窝中、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配穴耳背沟。注意事项:1)耳穴疗法适宜初、中期的患者,不适宜已出现心脑或肾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差且不稳定。2)有些疾病也可导致血压升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不宜使用耳穴治疗。 2.低血压:交感、新、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 3.头晕: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 4.头痛:神门、皮质下、枕穴,配穴耳尖、肝、肾、脾、胃

●外感头痛者:配加耳尖穴 ●肝阳上亢者:配加肝穴 ●肾虚头痛者:配加肾穴 ●痰浊头痛者:配加脾、胃穴 每日按压耳穴2—3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适宜病程5年以下的单侧或双侧头痛。 5.中风后遗症:皮质下、缘中、肝、相应部位,配穴心、神门 6.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肾 7.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8..心悸: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9..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10.神经衰弱:肾、心、枕、胃、垂前、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脾 11.癔症:神门、枕、新、(脑干)、皮质下、肝 三.消化系统 1.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 2.呃逆:耳中、内分泌、食管、神门 3.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 4.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 5.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 6.腹胀:肺、大肠、小肠、胃、交感,配穴三焦 7.急性胆囊炎:胰胆、交感、肝,配穴神门、内分泌、胃、三焦、脾

耳穴压豆资料

常用耳穴定位 耳穴分布规律:(头面部—耳垂或附近;上肢—耳舟;下肢—对耳轮上下脚;躯干—对耳轮;胸腔脏器—耳甲腔;腹腔脏器—二甲艇;盆腔脏器—三角窝;消化道—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一、耳甲腔部: 心:耳甲腔正中最凹陷处(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等)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处(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肺(又称肺点、结核点、肺气肿点):耳甲腔内,心上下呈马蹄形区域(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 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咳喘等) 三焦: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外耳门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痛) 二、耳屏区: 上屏:耳屏外侧面上1/2处(主治糖尿病、尿崩症、口干多饮等) 下屏:耳屏外侧面下1/2处(主治多食、糖尿病,甲亢等) 屏间(又称珠顶):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发热、牙痛) 外耳: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等) 肾上腺: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低血压、咳嗽、哮喘、晕厥、感冒、腮腺炎等)三、对耳屏部位: 头痛穴(主穴:神门、皮质下) 配穴: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 颞: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对屏间(又称平喘、腮腺):对耳屏的尖端(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等) 缘中(又称脑点、遗尿点):对屏间与轮屏切迹之间(遗尿、内耳眩晕)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失眠、多梦、疼痛、眩晕、耳鸣) 脑干:轮屏切迹处(癫痫、中风、抽搐等) 耳垂区: 垂前(又称拔牙麻醉点。神经衰弱点):耳垂正面前中部(神经衰弱、牙痛) 内耳:耳垂正面后中部(耳鸣、内耳眩晕症,听力减退) 面颊:耳垂正面。眼与内耳之间(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四、耳甲艇部: 膀胱: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大肠穴直上方(淋证、癃闭、遗尿) 肾: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上方(腰痛、耳鸣、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胰胆: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胰腺炎、糖尿病、胆病) 肝: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在耳甲艇的后下部(主治胁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等) 脾:肝穴的下方,耳甲腔的后上方(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内耳眩晕等) 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循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痛经)五、耳轮脚周围: 胃:耳轮脚消失处(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外1/3处(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30T11:08:22.20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作者:任红欣 [导读] 分析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任红欣 元氏县医院 051130 摘要:目的:分析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64例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93.7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耳穴压豆;手法复位;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特别是良性位置性眩晕症,患者一般会出现前庭周围性的眩晕,由于对该病症的认识较为滞后,在临床上极易出现误诊情况。目前针对良性位置性眩晕症的症状,通常使用手法复位的治疗办法,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头晕等后遗症。我院探究了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64例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女18例,男14例,年龄在31岁至76岁,平均年龄在(51.6±4.8)岁,观察组患者女20例,男12例,年龄在35岁至72岁,平均年龄在(54.6±4.8)岁。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不是由于高血压或者脊椎病等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2)患者没有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3)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具体操作内容为:(1)患者需要端坐在病床,护理人员将其头部旋转45°到患处,然后帮助患者仰卧在病床上,头部悬空,渗出颈部,是患者头部与水平保持30度,斜靠在床上,让患者的患侧耳部在下方,抑制保持该姿势,直到患者的眼震症状消失,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维持30s至60s,接下来将患者的头部向患者健康耳侧方向旋转,旋转9-0度,然后持续30s至60s。接下来将患者身体的躯干向健康耳侧旋转90度,旋转时患者的脸部朝下,同样持续30s至60s。如果患者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后仍然有眩晕的症状,则需要再次重复操作。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耳穴压豆的具体内容为:确定皮质下,枕和神门等耳穴位置,用乙醇棉棒对患者耳廓进行擦拭,然后将黄豆按压在患者的耳穴上,然后适度按压患者的耳朵,使其感觉到发热或者胀痛。按压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耐受能力,按压时间为3min左右,按压频率为10min、30min、60min重复按压哦次,然后再隔60min进行充分按压[1]。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显效: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消失,并且没有出现后遗症,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有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会对日常生活产生轻微影响;无效:患者治疗后病灶没有好转。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93.75%,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与患者耳右的脱落有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转动头部会出现眩晕,甚至会伴有眼震的情况。该病发病征兆很难被发觉,通常持续时间只有几秒或者几分钟,患者病发时表现出现恶心、脸色泛白以及呕吐等病状[2]。如果患者病发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但是治疗方法极易出现后遗症,患者治疗后会伴有恶心、头晕等症状,影响治疗的预后效果[3]。 在中医领域,眩晕被称为眩冒、头眩,病机为本虚标实,如果患者处于病情好转期,则以本虚为主;如果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则以风、淤、火、痰标实为主[4]。《灵柩·口问》中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部与人体的经脉以及脏腑密切相连,通过耳穴压豆的方式能够有效刺激患者的腧穴和经络,从而达到调节患者机体内部平衡的目的,通过耳穴压豆疏通患者的经脉,调理患者的气血平衡,从而减轻患者眩晕的病症[5]。其中神门穴具有安神静心的作用;皮质下和枕能够宁神镇静,调节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通过对其进行按压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而且通过黄豆按压耳穴,没有副作用,黄豆易于寻找和购买,患者易于接受。黄豆耳穴按压操作手法十分简单,患者易于掌握和操作。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93.75%,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淦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急性期临床特点与处理策略分析[J]. 现代养生,2017,8(16):312-313. [2]陈希杭,张榕,陈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急性期处理策略[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5):219-221.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

1.感冒 (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2)配穴 ◇胸闷者加心、胸椎 5.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6.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7.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2)配穴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夜尿多着加肝◇食欲不振者加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9.嗜睡 (1)主穴 ◇心◇肝◇脾◇胃◇皮质下◇兴奋点对耳屏内侧底部,与枕穴相对。 (2)配穴 ◇腰膝酸软、面色暗者加肾 10.胃痛 (1)主穴 ◇胃◇脾◇肝◇交感 (2)配穴 ◇疼痛剧烈者加皮质下、神门◇伴有呕吐者加贲门(耳轮脚下方外1/3处) 11.胃下垂 (1)主穴 ◇胃◇脾 (2)配穴 ◇便秘者加三焦、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腹泻者加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眩晕心悸者加神门12.呕吐 (1)主穴 ◇贲门◇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胃 (2)配穴 ◇胸部胀痛者加肝◇饮食不节者加脾、小肠 13.泄泻 (1)◇大肠◇小肠◇脾◇胃 (2)配穴 ◇呕吐者加食道 14.便秘 (1)主穴 ◇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 ◇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2)配穴 ◇口渴心烦者加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15.眩晕 (1)主穴 ◇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脾◇肾 (2)配穴 ◇烦躁易怒者加神门◇体质虚弱者加胃 16.神经衰弱 (1)主穴 ◇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2)配穴 急躁易怒者加肝 17.健忘

最新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 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 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 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 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 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 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 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手足穴位按摩及耳穴埋豆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手足穴位按摩及耳穴埋豆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手足穴位按摩以及耳穴埋豆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所收治的120例患有心律失常症状的病例,作为本次的研究资料。均分两组后,并给予两组不同的治疗手段,对照治疗效果。结果给予手足穴位按摩及耳穴埋豆治疗的组,治疗效果优于另外一组。结论手足穴位按摩以及耳穴埋豆能够帮助治疗心律失常。 标签:手足穴位按摩;耳穴埋豆;心律失常 心跳出现节律无规律或是心跳次数骤增、骤减等症状便是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疾病,当前针对窦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都是基于病因展开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则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病情,使用这一类药物容易出现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针对心跳过快、过缓的治疗效果不稳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择本院、本科室所收治的120例窦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采集患者的并施,并且研究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记录以及运动实验等多项检查内容。经过诊断排除18岁以下以及75岁以上的因年龄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然后排除女性孕妇、哺乳期妇女的正常患者后,合并案例中出现的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把研究资料当中的1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分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患者为24例;观察组的年龄段为45~76岁;患病病程居于6个月~26年之间;这一群体中心跳速度过高的患者有25例,心跳速度过缓的患者为22例、心律不齐的患者为13例。在对照组中的男性患者为33例,女性患者为27例;对照组的患者年龄段为42~73岁;患病病程居于11个月~28年之间;其中心跳速度过高的患者有26例,心跳速度过缓的患者有20例,心律不齐的患者有14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以及复用的治疗药物状况,并未发现具有可比性和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展开祛除诱因的治疗,并配合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基本相同的治疗手段,然后在这一基础治疗手段之上结合辅助治疗,区别于对照组。详尽的辅助治疗方法如下:在进行按摩之前要温热刺激手足,帮助手足行气活血,起到调理肝脏的效果,还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强化按摩的效果。也可以使用中药药液熏洗手足,借助重要药效强化治疗效果。按摩选择优雅、整洁、安静的环境能够强化按摩疗效,也可以结合舒缓的音乐配合按摩治疗。按摩有着一些禁忌,按摩手部的穴位时要尽量选择患者身心放松、性情愉悦的情况下,而进行足部穴位按摩时,则不适宜选择在饱腹之后,应当尽量间隔约30 min。结束按摩治疗后,最好适当的引用开水。身患血液疾病或有着出血倾

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眩晕病(阴虚阳亢证)患者1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7 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及情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2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耳穴埋豆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眩晕病阴虚阳亢证的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易接受、毒性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uricular point buried bean combined with acupoint massage in vertigo.Methods A total of 174 patients with vertigo(yin deficiency and yang hyperactivity syndrome)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87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 and emotional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uricular point embedding combined with acupoint massag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2 weeks were a course of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0.05).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press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Buried beans with auricular points combined with acupoint mas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patients with yin-deficiency and yang-hyperactivity syndrome has better effects,easier operation,easier acceptance and less toxic,and is worth us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Vertigo;Buried beans with auricular points;Acupoint massag 眩晕病(阴虚阳亢证)是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风阳上扰,所致,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1]: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多见于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患病率较高。血压患者的病程较长,若未及时采取措施干预治疗,诱发严重并发症,例如心脑肾疾病,甚至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2],有研究表明[3],采用合理的治疗与中医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促使血压指标改善,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证侯分型标准,中医诊断及阴虚阳亢证标准参照2002年《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症候要点为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不寐,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通十二经脉”,人体的器官及其病变可在耳廓,通过经络的对应点体现。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 、胆石症 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王不留行籽。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0.6 x 0.8cm 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 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功能疏肝利胆排石。主治胆石症。 、失眠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 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 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 次,每次3 分钟左右,贴敷1 次持续3~5 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三、支气管哮喘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x 0.5cm 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x0.5cm 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 次,每次按压5 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胆囊炎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六、冠心病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 次,每次每穴按压40 次,5天交换1 次,10天为1 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七、高血压病降压耳穴方( 黑龙江中医药1988;(4):29~31) 王不留行籽。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 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钟,每日按压3 次,每隔3 日换压对侧穴位, 1 个月为1疗程。功能降血压。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八、眩晕 止晕耳穴方(江西中医药杂志1988;(1):43) 王不留行籽。主穴: 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 配穴:肝阳上亢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 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 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

耳穴埋豆操作流程

耳穴埋豆操作流程 耳穴埋豆(又称耳穴压贴法)是采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相应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病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一、目标 1、疏通经络 2、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3、促进机体阴阳平衡 二、适应症: 1、各种痛性疾病,外伤性疾病、手术后疼痛、神经性疼痛,各类晚期癌肿所致的疼痛。 2、各种炎性疾病 3、功能紊乱性疾病。 4、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6、传染性疾病。 7、其它:耳穴埋豆尚有催产、催乳功能,也可治疗食物中毒,输液反应,还可预防输血反应。 三、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 2、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贫血者。 3、外耳患有显著的炎症,如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情况。

4、妇女怀孕期间,月经期。 四、评估 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及耳部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有身孕。 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信心。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王不留豆(或菜籽),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核对医嘱,探查耳穴,方法有以下三种: ●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治疗点。 ●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3、核对穴位后75%酒精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耳穴压豆针对疾病取穴

1.感冒(1)主穴 ◇肺在耳甲腔,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区域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平面的中点 (2)配穴 ◇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伴有流鼻涕、流眼泪者加风溪(指、腕两穴内缘区域) ◇咽喉痛者加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的中点) ◇头痛者加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咳嗽 (1)主穴 ◇肺◇气管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肾上腺◇屏尖对耳屏外侧上1/2隆起平面的终点◇交感(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耳轮顶端,将耳廓从中耳背向前反折,耳轮最高点)放血 3.哮喘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对而轮上1/5)◇发热者加耳尖放血。 4.肺气肿 (1)主穴 ◇肺◇气管◇脾◇肾

◇胸闷者加心、胸椎 5.慢性支气管炎 (1)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屏尖◇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肾◇胸闷者加心、胸椎◇发热者加耳尖放血6.肺炎 (1) 主穴 ◇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2)配穴 ◇喘息气促者加肾◇痰多者加脾◇胸闷者加神门、胸◇发热者加耳尖放血7.心律失常 (1)主穴 ◇心◇交感◇皮质下◇神门 配穴 ◇心悸者加肾上腺◇失眠者加脾、肾◇眩晕者加枕、肝 8.失眠 (1)主穴 ◇心耳甲腔中央凹陷处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脑干轮屏切迹正中凹陷处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前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 (2)配穴 ◇心烦易怒者加肝(耳甲艇的后下方)◇体质虚弱者加脾(耳甲腔的后上方,胃穴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腰膝酸软,夜尿多着加肝◇食欲不振者加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9.嗜睡 (1)主穴 ◇心◇肝◇脾◇胃◇皮质下◇兴奋点对耳屏内侧底部,与枕穴相对。 (2)配穴 ◇腰膝酸软、面色暗者加肾 10.胃痛 (1)主穴 ◇胃◇脾◇肝◇交感 (2)配穴 ◇疼痛剧烈者加皮质下、神门◇伴有呕吐者加贲门(耳轮脚下方外1/3处) 11.胃下垂 (1)主穴 ◇胃◇脾 (2)配穴 ◇便秘者加三焦、直肠(耳轮末端,大肠穴前方的耳轮处)◇腹泻者加大肠(耳轮脚上方内1/3)◇眩晕心悸者加神门 12.呕吐 (1)主穴 ◇贲门◇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胃

耳穴埋豆常见疾病穴位

内科: 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长急性发作。辩证取穴:主穴:胃、大肠、脾、交感、神门。配穴:皮质下、直肠、小肠、耳尖。主穴全取加2~3个配穴,急性发作,病情急的科双耳同取。手法:对压或直压。 呃逆,指膈神经受刺激而引起膈肌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又称膈肌痉挛。辩证取穴:主穴:胃、交感、膈区敏感点、神门。配穴:小肠、皮质下。手法:对压或直压。 头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很多急慢性疾病均可伴有头痛。主穴:相应额、颞、枕及神门、皮质下。配穴:前头痛:胃;偏头痛:胆、交感;后头痛:膀胱;头顶痛:顶;全头痛:以上诸穴。 神经衰弱,本病指由于长期的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使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致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主要症状有精神疲惫、记忆力减退、精神过敏、易怒、多疑、焦虑、忧虑、失眠、多梦等。辩证取穴:神门、心、肾、皮质下、枕、额、垂前、神经衰弱区。外科: 胆囊炎、胆石症。辩证取穴:胆、肝、交感、神门、内分泌、三焦、皮质下。配穴:腹、脾、十二指肠、艇中、耳迷根、耳背胆。每次一侧,对压或直压,中枪刺激。 泌尿系结石,辨证取穴:主穴:相应部位(尿道、肾、膀胱、输尿管等)交感、神门、艇中。配穴:肝、皮质下、腰骶、腹,一般两侧交替进行,对压或直压为主,急性期疼痛剧烈时宜强刺激。 术后疼痛、腹胀。术后疼痛主穴:相应部位耳穴(胃、肺、肝)、皮质下、神门、耳尖。配穴:肺、骨折时加肾。术后腹胀:腹、交感、皮质下、肝、大肠、小肠、胃。两耳交替,对压或直压,宜强刺激,毎穴按压30~60钟。 骨伤科 颈椎病,由于颈椎增生,椎间盘退变,破坏颈椎的内在平衡引起的颈肩疼痛、眩晕、猝倒、上肢麻木、步履异常等临床症状。辩证取穴:主穴:颈椎、肾、肝、枕、内分泌、神门。配穴:头晕加额、缘中,手指麻木加指。两耳交替,对压或直压,宜重刺激,3日一换,10次一疗程。 腰痛,腰肌劳损主穴:腰肌区、神门。配穴:脾、肝。腰椎骨质增生主穴:腰椎相应部位、肾、膀胱、肝、脾、神门。配穴:三焦、内分泌。腰椎间盘突出症主穴:腰骶椎。配穴:坐骨神经、神门、臀、膀胱、肝。两耳交替,对压或直压,宜重刺激,2日一换,10次一疗程。 妇产科 术后或产后尿潴留,主要为产后或术后小便不通,下腹胀满,如不能及时有效解除这一症状,可激发尿路感染。产后尿潴留更可能引起产后子宫收缩不良而致产后大出血。主穴:膀胱、肾、尿道、三焦相应部位耳穴(腹、子宫)配穴:皮质下、肺。一耳或两耳,对压或直压,宜强刺激,每穴按揉30秒。 妊娠恶阻,又称早孕反应,一般于妊娠3月左右自然消失。但如妊娠早期反应严重,呕吐不止,甚至不能进食、进水,称之为恶阻。主穴:胃、肝、耳中、交感、皮质下。配穴:内分泌、神门、脾。用点压或按揉手法,两耳交替,2~3日一换,7次一个疗程。 五官科

常见疾病耳穴治疗取穴

便秘取穴 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紙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 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 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 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而中点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 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宜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 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 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 额:对耳屏外侧而前下方下缘中点 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 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而外上方下缘中点(额与脑干中点) 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 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面瘫取穴 主穴:三焦、相应部位(而颊区、眼、口)、脑干、神经系统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配穴:脾、肝。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面颊区:3、5、6区交界,包括上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