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计算与测量实验5——-紫外吸收光谱的计算

最新化学计算与测量实验5——-紫外吸收光谱的计算
最新化学计算与测量实验5——-紫外吸收光谱的计算

a Q V F 2)

1(d 21 :2s s el εερ?-==??溶剂化能 2

3el )12()1(1 :

μ

+-=?s s a F εε溶剂化能 ∑∑∑∑

?

=

-==?i j i j S j Q i q j Q i q S F )()(1||)

()(21d 21el r R σψ

实验5 紫外吸收光谱的计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2)熟悉溶液中的计算 (3)学会如何看MO

二、实验原理

1、溶剂效应的理论方法

1)超分子方法

解决构象问题,、计算量问题,和外部溶剂的板块效应问题. 2)连续介质模型

定义:连续介质模型是将溶剂整体看做连续介质,并推导能够描述主要溶剂性质的解析方程。

优点: 计算量小,使用方便,大大减少体系自由度,例如对于200个水分子的精确描述需要近1800个自由度,可以较精确地处理长程静电相互作用这一最主要的溶剂效应。 缺点: 缺乏溶质-溶剂相互作用的微观信息,如氢键

连续介质模型技术包括很多分支理论,其中最广泛的是自洽反应场(SCRF )理论。 自洽反应场(SCRF )理论:在这个模型中,溶质被放在一个沉浸在介电常数为ε连续介质中的空穴内,这个空穴可以是球形,椭球形或者其他形状,通常选为球形。将反应场理论加入到量子化学分子轨道理论中发展成为自洽反应场(SCRF )理论。

3)超分子-连续介质方法

QM/MM/连续介质:将近溶剂化层扩大为溶质体系外围采用连续介质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将介质用量子力学计算,而将溶剂用分子力学计算。

2、计算溶剂化能

1)球孔穴的Born 公式(点电荷模型)

2)球孔穴的点偶极模型-Onsager 模型

3)非球孔穴数值解-PCM

溶剂化能:

3、紫外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属于电子光谱,是由于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利用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光的吸收所产生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吸收程度可以对物质的组成、含量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推断。

如图所示: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形成单键的σ电子、有形成双键的л电子、有未

成键的孤对n电子。当分子吸收一定能量的辐射能时,这些电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此时电子所占的轨道称为反键轨道,而这种电子跃迁同内部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电子的跃迁有σ→σ*>n→σ*>π→π*>n→π*四种类型,各种跃迁类型所需要的能量依下列次序减小:σ→σ*>n→σ*>π→π*>n→π*。

4、溶剂对紫外光谱的影响

各种因素对吸收谱带的影响表现为谱带位移、谱带强度的变化、谱带精细结构的出现或消失等。

谱带位移包括蓝移(或紫移)和红移。蓝移(或紫移)指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红移指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吸收峰强度变化包括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前者指吸收强度增加,后者指吸收强度减小。

由于受到溶剂极性的影响,将使这些溶质的吸收峰的波长、强度以及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是因为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间可能形成氢键,或极性溶剂分子的偶极使溶质分子的极性增强,因而在极性溶剂中π→π * 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吸收波长红移(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而在极性溶剂中,n→π * 跃迁所需能量增大,吸收波长蓝移(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另外,由于溶剂本身在紫外光谱区也有其吸收波长范围,故在选用溶剂时,必须考虑它们的干扰。

5、几个分子的最大吸收波长

三、计算方法

(1)优化几何构型

#p b3lyp/6-31G(d,p) opt freq

scrf=(pcm,solvent=chloroform)

(2)用优化好的几何构型计算紫外光谱和输出MO

#p b3lyp/6-31G(d,p) td(nstate=6) pop=full gfinput scrf=(pcm,solvent=chloroform)

四、计算结果

1、乙烯

轨道:

E(occ)= -0.2671

π轨道)

Lumo

E(unocc)= -0.0176 (第9个轨道:

图一、乙烯的紫外吸收光谱

波长nm f

152.67 0.412

148.67 0

132.62 0.0005

128.39 0

126.93 0

118.11 0

Excited State 1: Singlet-B1U 8.1212 eV 152.67 nm f=0.4120

8 -> 9 0.60467

分析:乙烯分子的紫外吸收需要波长为153nm的光,是从第8个分子轨道跃迁至第9个分子轨道。属于π→π *跃迁。

2、1,3-丁二烯

图二、1,3-丁二烯的紫外图

波长nm f

213.11 0.7467

172.68 0

171.11 0.0004

149.09 0

148.51 0

148.34 0.0003

Excited State 1: Singlet-A' 5.8178 eV 213.11 nm f=0.7467

15 -> 16 0.60701

分析:1,3-丁二烯分子的紫外吸收需要波长为213nm的光,是从第15个分子轨道跃迁至第16个分子轨道。属于π→π *跃迁。

3、1,3,5-己三烯

图三、1,3,5-己三烯的紫外图

序号波长nm f

1 268.33 1.1573

2 211.91 0

3 181.6 0

4 173.97 0

5 173.94 0.0001

6 169.81 0.0003

Excited State 1: Singlet-A' 4.6205 eV 268.33 nm f=1.1573

22 -> 23 0.60675

分析:1,3,5-己三烯的紫外吸收需要波长为268nm的光,是从第22个分子轨道跃迁至第23个分子轨道。属于π→π *跃迁。

对上述三个分子比较如下:

标准

分析:

(1)计算出来的与标准给定的相差不多,符合规律,但有所偏差,是正常的。

(2)上述三个分子都是π→π *跃迁,但是三个分子对应的最大吸收波长逐渐增大,这是因为乙烯分子具有非共轭π轨道,因此其电子的跃迁对应的波长范围较短。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π键共轭时,如1,3-丁二烯和1,3,5-己三烯分子,π→π *跃迁能量降低,对应波长增大,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3)三个分子是以最大吸收波长约为40-50nm递增,说明分子中加一个双键,其最大吸收波长增加40-50nm。

(4)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均为不饱和基团,引起紫外光谱吸收,为生色基团。

4、C5H8O

E(occ)= -0.2646

个轨道)

E(occ)= -0.2433 (第23

E(unocc)=-0.0513 (第24个轨道)E(unocc)= 0.0687 (第25个轨道)

图四、C5H8O的紫外图

序号波长nm f

1 339.44 0.0002

2 220.75 0.3607

3 177.91 0.0001

4 172.69 0

5 168 0.0018

6 160.18 0.0441

Excited State 2: Singlet-A 5.6164 eV 220.75 nm f=0.3607

22 -> 24 0.62185

22 -> 25 0.10260

Excited State 6: Singlet-A 7.7402 eV 160.18 nm f=0.0441

21 -> 24 0.62027

22 -> 25 0.24705

分析:

(1)因为分子中含有两个共轭的π键,分别是C=O与C=C键,紫外吸收需要220.75nm,强度为0.3607。属于π→π *跃迁。

(2)该分子的紫外图中有三个峰,但最强的峰在波长为220.75 nm处。

5、C6H10O

轨道:

E(occ)= -0.2471

π轨道)

Lumo

E(unocc)= -0.0485 (第28个轨道:

图五、C

H O的紫外图

1 335.6

2 0.0002

2 227.62 0.4414

3 178.55 0.0004

4 174.74 0.0001

5 168.1

6 0.0017

6 162.23 0.0008

Excited State 2: Singlet-A 5.4469 eV 227.62 nm f=0.4414

26 -> 28 0.62401

分析:

(1)此分子有两个共轭的π键,紫外吸收需要228nm的光,强度为0.4414。是从第27个分子轨道跃迁至第28个分子轨道。属于π→π *跃迁。

(2)碳或其他原子与带有未成对电子的杂原子形成π键的化合物,如C=O, C=S, N=O等化合物,如原理中所述,n轨道能量高于成键π轨道,n→π *跃迁所需能量较低,对应波长在近紫外区270-290nm区域。

(3)在第四个(C5H8O)和第五个分子(C6H10O)中,发生跃迁的对应波长分别为220.78与227.62nm,因为C=O与C=C键两个π键共轭时,π→π *跃迁能量降低,对应波长增大,强度增强,发生红移至近紫外光区。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一、基本原理 1.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众所周知,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外电子按其能量的高低分层分布而形成不同的能级。因此,一个原子核可以具有多种能级状态。能量最低的能级状态称为基态能级(E 0=0),其余能级称为激发态能级,而能最低的激发态则称为第一激发态。正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核外电子在各自能量最低的轨道上运动。如果将一定外界能量如光能提供给该基态原子,当外界光能量E 恰好等于该基态原子中基态和某一较高能级之间的能级差△E 时,该原子将吸收这一特征波长的光,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相应的激发态,而产生原子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以后处于激发态,但激发态电子是不稳定的,大约经过10-8秒以后,激发态电子将返回基态或其它较低能级,并将电子跃迁时所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去,这个过程称原子发射光谱。可见原子吸收光谱过程吸收辐射能量,而原子发射光谱过程则释放辐射能量。核外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返回基态时所发射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发射线。由于基态与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最小,电子跃迁几率最大,故共振吸收线最易产生。对多数元素来讲,它是所有吸收线中最灵敏的,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通常以共振线为吸收线。 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理 2.1谱线变宽及其原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波长区域在近紫外区。其分析原理是将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样品的蒸汽中被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后,测定发射光谱被减弱的程度,进而求得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它符合吸收定律: ()0k l I I e νν-= (1.1) 0log 0.434I K l A I ν ν=-=- (1.2) 其中:K v 为一定频率的光吸收系数,K v 不是常数,而是与谱线频率或波长有关,I v 为透射光强度,I 0为发射光强度。

实验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使用方法 2.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某一位置样品浓度 3.定性判断和分析溶液中所含物质种类 二、实验原理 紫外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在200~400,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波长在400~800,两者都属于电子能谱,两者都可以用朗伯比尔(Lamber-Beer’s Law)定律来描述 A=ε bc 其中A为吸光度;ε为光被吸收的比例系数;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单位mol/L;b为吸收层厚度,单位cm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 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 层价电子跃迁的结果,其中 包括有形成单键的σ电 子、有形成双键的π电子、 有未成键的孤对n电子。外 层电子吸收紫外或者可见 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 (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 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E 大小顺序为σ→σ*> n→σ*>π→π>n→π* 吸收带特征典型基团 σ→σ*主要发生在远紫外区C-C、C-H(在紫外光区观测不到) 跃迁一般发生在150~250nm,因此在紫 n→σ* -OH、-NH 2 、—X、-S 外区不易观察到 跃迁吸收带波长较长,孤立跃迁一般发 π→π* 芳香环 生在200nm左右 跃迁一般发生在近紫外区(200~400n n→π* C=O、C=S、—N=O、-N=N-、C=N ; m) 1、开机 打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开关→开电脑→软件→联接→M(光谱方法)进行调节实验需要的参数:波长范围 700-365nm 扫描速度高速;采样间隔: 0.5nm 2、甲基紫的测定

(1)校准基线 将空白样品(水)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基线”键,进行基线校准(2)标准曲线的测定 分别将5ug/ml、 10ug/ml 、15ug/ml、20ug/ml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键,进行扫描,保存 (3)测定试样 将试样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键,进行扫描,保存 3、甲基红的测定 (1)校准基线 将空白样品(乙醇)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基线"键,进行基线校准 (2)测定试样 将试样甲基紫溶液移入比色皿(大约2/3处),放到比色槽中,点击“开始" 键,进行扫描,保存 四、实验结果 1.未知浓度的测定 分别测定了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和未知浓度的甲基紫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谱图如下: 甲基紫在580nm是达到最大吸收见下表: 浓度/μg*ml—1吸光度 50。665 10 1.274 152.048

1计算化学概述

1计算化学概述 计算化学在最近十年中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化学研究领域之一。究竟什么是计算化学呢?由于其目前在各种化学研究中广泛的应用, 我们并不容易给它一个很明确的定义。简单的来说, 计算化学是根据基本的物理化学理论通常指量子化学、统计热力学及经典力学及大量的数值运算方式研究分子、团簇的性质及化学反应的一门科学。最常见到的例子是以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和计算、分子力学及分子动力学理论和计算等等来解释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帮助化学家以较具体的概念来了解、分析观察到的结果。对于未知或不易观测的化学系统, 计算化学还常扮演着预测的角色, 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除此之外, 计算化学也常被用来验证、测试、修正、或发展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同时准确或有效率计算方法的开发创新也是计算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简言之, 计算化学是一门应用计算机技术, 通过理论计算研究化学反应的机制和速率, 总结和预见化学物质结构和性能关系的规律的学科。如果说物理化学是化学和物理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 那么计算化学则是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而化学则是其中的核心学科。近二十年来,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理论方法的进步使理论与计算化学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今天、理论化学计算和实验研究的紧密结合大大改变了化学作为纯实验科学的传统印象, 有力地推动了化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而且, 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发展也对相关的学科如纳米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计算化学的产生、发展、现状和未来 2.1计算化学的产生 计算化学是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门新兴学科。自上个世纪年代量子力学理论建立以来, 许多科学家曾尝试以各种数值计算方法来深人了解原子与分子之各种化学性质。然而在数值计算机广泛使用之前, 此类的计算由于其复杂性而只能应用在简单的系统与高度简化的理论模型之中, 所以, 即使是在此后的数十年里, 计算化学仍是一门需具有高度量子力学与数值分析素养的人从事的研究, 而且由于其庞大的计算量, 绝大部分的

精题分解化学实验及计算典型例题

[精题分解]化学实验及计算 典型例题 (一)化学实验 [例1] 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该氧化物又可以经过此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铁”,请分别用下图中示意的两套仪器装置,制取上速铁的氧化物和“引火铁”,实验中必须使用普通铁粉、6molL-1盐酸,其它试剂自选(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进行时试管A 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烧瓶B 的作用是 ; 烧瓶C 的作用是 在试管D 中收集得到的是 (2)实验时,U 型管G 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分液漏斗H 中应加入 (3)两套装置中,在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是(填该仪器对应字母) (4)烧瓶I 中发生的反应有时要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其目的是 (5)试管E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为了安全,在E 管中的反应发生前,在F 出口处必须 ;E 管中反应开始后,在F 出口处应 [解析] 这是一这典型的功能性信息给予实验题,①题给新信息是制取‘引火铁”的反应原理需同学们推理写出②“引火铁”的特性③两套未曾见过的新装置。解答中首先阅读题干“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联想学过的反应: ()2 432443H O Fe O H Fe ++高温气 (普通铁粉) 由此反应推知制取“引火铁”的新反应为

()气高温O H Fe H O Fe 2243434++(引火铁) 即题中涉及铁的氧化物是Fe3O4(不是Fe2O3,也不是FeO ),一定条件是指高温。 然后.仔细观察两套实验装置,可发现左边装置有用排水法收集反应生成气体(D 试管)一定是H2,由此确认左边装置为制取铁的氧化物,而右边装置用于制取“引火铁”,这是本题解题的突破口,然后综合运用有关实验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对装置图的观察加工,即可解题如下: (1)A 中应加入普通铁粉,B 是作为水蒸气发生器,因反应产生的H 2可能不连续,C 瓶为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而作缓冲瓶(较难),D 中收集到的是H 2。 (2)右边的装置气流是从右到左,烧瓶I 和分液漏斗H 的组合一定是H 2发生装置,所用试剂自然是普通铁粉和6mol 、L -1 盐酸,所以制得的H 2中含有HCl 气体和H 2O (气),在制取“引火铁”之前必须净化、干燥,由此U 形管G 中应加入固体碱性干燥剂NaOH 或碱石灰。 (3)根据题给两个反应的条件都是“高温”和要制取水蒸气的要求,可知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为A 、 B 、E 。 .(4)联想到课本习题(《化学选修第三册》P62第4题),在Zn 和稀H 2SO 4反应制取H 2时加入少量CuSO 4溶液能使制取H 2的反应加快,可知,在I 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其目的是加快H 2的生成速度,原因是形成了无数微小的Fe-Cu 原电池,加快了反应(析氢腐蚀)的进行。 (5) 试管E 中的反应自然是制取“引火铁”的反应。其关键在于反应物是Fe 3O 4而不是铁的其它氧化物。 (6)结合初中H 2还原CuO 的实验可知,H 2在加热或点燃前一定要先验纯,所不同的是,本实验还要尽可能避免空气进入试管E ,使制取的高活性的“引火铁”受热燃烧、所以要加带导管F 的橡皮塞。此外E 管反应后,为了防止F 出口处的水蒸气凝结,堵塞出气口或回流到试管E 将其炸裂,因此E 管反应后,F 出口处应点燃H 2。 [答案] (1)普通铁粉;作为水蒸气发生器;防止水倒吸;氢气。 (2)固体NaOH (或碱石灰、CaO 等碱性固体干燥剂;6mol ·L -1HCl ) (3)A 、B 、E (4)加快氢气产生的速度 (5)O H Fe H O Fe 2243434++高温 (6)检验氢气的纯度;点燃氢气 [评述] 本题以化学实报实销验为依托全面考查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诸多能力。其特点是:①题给新信息尽管很隐蔽,但仍源于课本;所给装置是由常用仪器装置重新组合而成的新颖、非常规装置。②设计仪器装置、选用药品时都打破常规,体现创新精神。如用烧瓶C 作安全瓶;制取“引火铁”的装置

原子吸收实验报告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含待测组分的原子蒸汽对自己光源辐射出来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或光波)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由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所用空心阴极灯的专属性很强,所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克服。而且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汽中的基态原子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的多,故测定的是大部分的基态原子,这就使得该法测定的灵敏度较高。由此可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特效性、准确性和灵敏度都很好的一种金属元素定量分析法。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原子吸收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方法。 2.掌握原子吸收光谱仪中的石墨炉原子化法和火焰原子化法。 二.实验原理 原子光谱是由于其价电子在不同能级间发生跃迁而产生的。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的激发时,根据能量的不同,其价电子会跃迁到不同的能级上。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第一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同时由于其不稳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跃迁回基态,并以光波的形式辐射现同样的能量。根据△E=hυ可知,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外层电子排布的不同,则核外电子从基态受激发而跃迁到其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也不同,同样,再跃迁回基态时所发射的光波频率即元素的共振线也就不同,所以,这种共振线就是所谓的元素的特征谱线。加之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直接跃迁最易发生,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元素来说,共振线就是元素的灵敏线。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就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汽对从光源辐射的共振线的吸收来进行的。 三火焰原子化器与石墨炉原子化器 原子化系统的作用是将待测试液中的元素转变成原子蒸汽。具体方法有火焰原子化法和无火焰原子化法两种,前者较为常用。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解读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目的要求: 1、学习用紫外吸收光谱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2、学习苯环上取代基的引入对最大吸收波长的影响。 3、了解一元取代苯的紫外光谱的实验规则。 4、熟悉各个吸收带。 基本原理 影响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由于受到溶剂极性的影响,溶质的吸收峰的波长、强度以及形状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是因为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间可能形成氢键,或极性溶剂分子的偶极使溶质分子的极性增强,因而在极性溶剂中π→π*跃迁所需能量减消,吸收波 长红移,而在极性溶剂中n→π*跃迁所需能量增大,吸收波长蓝移。 E带和B带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它们均由π→π*跃迁产生,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E带和B带的吸收峰也随之变化。如苯甲酸的E吸收带红移至230nm;ε=11600;B吸收带红移至273nm;ε=970;乙酰苯胺的E吸收带红移至241nm;ε=14000。 本实验通过苯甲酸、乙酰苯胺、苯在乙醇和环己烷的溶剂中紫外吸收光谱的测绘,说明内因和外因对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了解一元取代苯的紫外光谱的实验规则,即在苯环上有一元取代基时,复杂的B谱带一般都简单化,并且各谱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εmax一般增大。 一、仪器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型号:760CRT 二、试剂 1、苯甲酸、苯、乙酰苯胺、乙醇和环己烷均为分析纯 2、a 苯甲酸的环己烷溶液0.08g.100ml-1 b 乙酰苯胺的环己烷溶液0.08g.100ml-1 c 苯的环己烷溶液1:250 d 苯甲酸的乙醇溶液0.04g.100ml-1 e 乙酰苯胺的乙醇溶液0.08g.100ml-1 f 苯的乙醇溶液1:250 三、实验条件 1、波长扫描范围:190~300(400) 2、参比: 3、slit: 0.01nm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试验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试验 1. 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化学已经发展为实验和理论并重的科学。理论化学和实验化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实验化学要求把各种具体的化学物质放在一起做试验,看会产生什么新的物质,而理论化学则是通过物理学的规律来预测、计算它可能产生的结果,这种计算和预测主要借助计算机的模拟。也就是说,理论化学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实验结果的本质并阐述规律,还可以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能预测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电子结构、动力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理论与计算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化学、生物化学及相关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向。目前,已有多种成熟的计算化学程序和商业软件可以方便地用于定量研究分子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对化学实验的重要的补充,不仅如此,理论计算与模拟还是药物、功能材料研发环境科学的领域的重要实用工具。 理论化学运用非实验的推算来解释或预测化合物的各种现象。理论化学主要包括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科学。研究范围包括稳定和不稳定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反应等问题。量子化学可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基础研究主要是寻求量子化学中的自身规律,建立量子化学的多体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多体方法包括化学键理论、密度矩阵理论和传播子理论,以及多级微扰理论、群论和图论在量子化学中的应用等。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巨大进展,正使化学学科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今天的理论与计算化学几乎渗透到现代一切科技领域,与材料、生物、能源、信息和环保尤为密切,理论化学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理论与计算化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实用、高效、富有创造性的基础科学,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且与日剧增。 2. 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目的 (1)了解量子化学计算的用途。 (2)了解量子化学计算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3)通过一两个计算实例进行量子化学计算的上机操作试验。 (4)学会简单的分析和应用计算结果。 3. 量子化学计算试验的原理

计算化学学习指南

计算化学学习指南 计算化学学习基本要求: 在学习了化学系列基础课程之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化学中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计算方法来解决化学中和部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理论,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理论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化学学习的难点: 学生学习计算化学时由于受原有化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的制约,感到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入门较慢。尤其是对各种化学、化工知识的综合应用及编程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计算化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计算化学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量子结构计算,分子从头计算(Schrodinger方程的精确解)、半经验计算(Schrodinger方程的估计解)和分子力学计算(根据分子参数计算),属于量子化学和结构化学范畴; 2.物理化学参数的计算,包括反应焓、偶极矩、振动频率、反应自由能、反应速率等的理论计算,一般属于统计热力学范畴; 3.化学过程模拟和化工过程计算等。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要界定计算化学的范围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化学学科现代化过程中新的生长点,它与迅速崛起的高科技关系密切,深受当今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正处在迅速发展和不断演变之中,研究的侧重点也因研究者及其所处的学术环境、原有基础和人员的知识背景而异。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计算机辅助结构解析、分子设计和合成路线设计将是计算化学的主题。尽管实际上计算化学覆盖的面还要广得多,比较公认的研究领域至少有:1.化学数据挖掘(Data mining);

2.化学结构与化学反应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3.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 4.计算机辅助合成路线设计; 5.计算机辅助化学过程综合与开发; 6.化学中的人工智能方法等。 无论计算化学涉及的内容多么广泛,其核心依然是数值计算问题。 本课程主要学习利用用计算机解化学中的数值计算问题,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化学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选择所需的计算方法; 问题分析是完成计算任务的基础,包括对问题所含物理化学意义的清楚认识。在进行数值计算时要量纲明确,保证计算步骤分解准确。采用的数学理论正确、计算方法合理有效。 2.写出解决问题的程序框图 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程序框图是编写程序的基础和关键。写出清晰、流畅、准确的程序框图是任何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的必要步骤。程序框图的绘制要根据计算机运算的特点和编写代码程序的需要。 3.代码程序的编写 选择一种合适的计算机语言,运用该种语言将上述程序框图写成计算机程序(高级程序)。由于一种计算机语言往往有不同版本,适合于不同的编译平台,彩的程序代码要符合该编译平台的规范。 4.程序的调试和编译 一个计算机程序编写完成后,一般需要通过编译、调试和修改步骤,构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代码集,并找出问题,加以完善。编译和高度的方法依据不同的程序编译平台会略有不同。 5.试算分析,输出结果 调试得到执行程序后,用已知的算例去试算检查,分析结果正确无误码,才能用于未知的算例。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环科10-1 姓名:王强学号:2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样方法及技术关键。 3.学会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火焰原子吸收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是目前使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种方法。相对而言,前者虽然具有振作简单、重现性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法由于雾化效率低、火焰的稀释作用降低了基态原子浓度、基态原子在火焰的原子化区停留时间短等因素限制了测定灵敏度的提高以及样品使用量大等方面的原因,对于来源困难、鹭或数量很少的试样及固态样品的直接分析,受到很大的限制。石墨炉原子化法由于很好地克服了上述不足,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 石墨炉原子吸收方法是利用电能使石墨炉中的石墨管温度上升至2000 ~ 3000 ℃的高温,从而使待测试样完全蒸发、充分的原子化,并且基态原子在原子化区停留时间长,所以灵敏度要比火焰原子吸收方法高几个数量级。样品用量也少,仅5 ~ 100 uL。还能直接分析固体样品。该方法的缺点是干扰较多、精密度不如火焰法好、仪器较昂贵、操作较复杂等。 本实验采用标准曲线法,待测水样品用微量分液器注入,经过干燥、灰化、原子化等过程对样品中的痕量镉进行分析。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由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生产的WFX-12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镉元素空心阴极灯 容量瓶 50 mL(5只)微量分液器 ~ mL及5 ~ 50 uL

2.试剂 100 ng/mL镉标准溶液(1%硝酸介质) 2 mol/L硝酸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测定条件 分析线波长: nm 灯电流:3 mA 狭缝宽度: nm 干燥温度、时间:100℃、15 s 灰化温度、时间:400℃、10 s 原子化温度、时间:2200℃、3 s 净化温度、时间:2200℃、2 s 保护气流量:100 mL/min 2.溶液的配制 取4只50 mL容量瓶,分别加入0 mL、 mL、 mL、 mL浓度为100 ng/mL的镉标准溶液,再各添加 mL硝酸溶液(2 mol/L),然后以Milli-Q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供原子吸收测定用。 取水样500 mL于烧杯中,加入5 mL浓硝酸溶液,加热浓缩后转移至50 mL 容量瓶,以Milli-Q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待测水样供原子吸收测定用。3.吸光度的测定 设置好测定条件参数,待仪器稳定后,升温空烧石墨管,用微量分液器由稀到浓向石墨管中依次注入40 uL标准溶液及待测水样,测得各份溶液的吸光度。 五、数据记录: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苯的含量

江南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苯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光谱法测定苯的原理及方法。 2、了解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3、学习利用吸收光谱曲线进行化合物鉴定和纯度检查。 二、实验原理 许多有机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在可见光或紫外光区有吸收光谱,各种物质分子有其特征的吸收光谱。吸收光谱的形状和物质的特性有关,可作为定型鉴定的依据,而在某选定的波长下,测量其吸收光度即可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紫外吸收光谱用于定量分析时,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即A=κbc,式中A为吸光度,κ为摩尔吸收系数,b为液层厚度。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TU-190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cm石英比色皿,5ml吸量管,10ml容量瓶。 2、试剂 苯(色谱纯),乙醇(AR、95%),0.1g/L苯标准溶液。 四、实验步骤 1、吸收曲线的绘制 将装有参比溶液和标准试样的比色皿放入光路中,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从波长200-300nm,每隔0.5nm扫描出苯的吸收曲线。指出苯的B吸收带,找出B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2、试样中苯含量的测定 (1)苯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吸取1.0ml、2.0ml、3.0ml、4.0ml、5.0ml0.1g/l的苯标准溶液于5只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ml石英比色皿,以乙醇做参比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测定其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苯的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测定乙醇试样中苯的含量准确吸取含苯的试样5ml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乙醇做参比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根据苯标准曲线查的相应的样品浓度。 3、结束工作 (1)实验结束,关闭紫外工作软件、电脑电源。 (2)取出吸收池,清洗晾干放入盒内保存。 (3)清理台面,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五、实验结果 最大吸收波长λmax=254.50nm

化学实验六大解题技巧有哪些

化学实验六大解题技巧有哪些 实验综合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高考再现率为100%。要想快速而准确的解决实验综合题,不仅要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要理解实验原理。为了帮助同学们在化学实验方 面的应考能力有质的飞跃,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供学习参考。 一、导气管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利于杂质的充 分吸收“短”出利于气体导出;若为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吸收水分和,则应“粗”进同样 利用和水蒸气的充分吸收“细”出利于余气的导出;若为了排水量气时,应“短”进“长”出,被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二、仪器的连接 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 气体制取→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应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用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 三、气密性的检查 制气装置一般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关键是何时进行气密性检查?如何进行气密性 检查?显然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 种多样,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 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 良好,否则须重新组装与调试。 四、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防倒吸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一是 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二是在加热制气并用排 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取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以防倒吸。 五、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能否达到目的;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③原料的利用率高低;④过程是否简捷优化;⑤有无对环境污染;⑥ 实验的误差大小等等。能达到上述六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 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确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必须选择简捷而正确的 操作程序。

现代分子理论与计算化学导论作业

《现代分子理论与计算化学导论》 ——课程大作业班级:xxxxxxx 姓名:小签牛学号:xxxxxxxxxx 题目:在T*=1.5条件下,分别用分子模拟方法和微扰理论方法计算ρ*=0.02和0.85的体系的压力,并比较两种方法计算 的结果。 Ⅰ.当T*=1.5、ρ*=0.02时的情况 ①由Monte Carlo模拟获得体系的内能、径向分布函数和压力,流 体参数及模拟条件见contrifile文件; 此时的contrifile文件为: ---------------ENTER THE FOLLOWING IN LENNARD-JONES UNITS-------------------- 0.02 # Enter The Density 1.5 # Enter The Temperature 8.0 # Enter The Potential Cutoff Distance 108 # Enter The Intial Molecular Number ---------------ENTER THE SIMULATION STEP CONTROLLING PARAMETES--------------- 200000 # Enter Number Of Cycles 400 # Enter Number Of Steps Between Output Lines 400 # Enter Number Of Steps Between Data Saves 400 # Enter Interval For Update Of Max. Displ. .False. # Whether Read config. From Old Simulation Run config.dat # Enter The Configuration File Name ---------------ENTER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PARAMETES-------------- .True. # Whether Calculate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0.01 # Enter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Distance 100000 # Enter Number Of Cycles Of Start Calculating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gr0.02.dat # Enter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File Name (运行程序见附件1) 所得“result.dat”文件中的结果为: A VERAGES = -0.149649

= 0.028542

火焰原子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铜的含量 —标准曲线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3)学习原子吸收光谱法操作条件的选择 (4)掌握应用标准曲线法测水中铜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测定元素的方法。它是一种基于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在蒸气状态对其原子共振辐射吸收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铜离子溶液雾化成气溶胶后进入火焰,在火焰温度下气溶胶中的铜离子变成铜原子蒸气,由光源铜空心阴极灯辐射出波长为324.7nm的铜特征谱线,被铜原子蒸气吸收。 在恒定的实验条件下,吸光度与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符合比尔定律A=Kc 利用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用不同浓度的铜离子标准溶液分别测定其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水样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即可求得说中铜的浓度,进而计算出水中铜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M6 AA System (2)铜元素空心阴极灯 (3)空气压缩机 (4)乙炔钢瓶 (5)50ml容量瓶6支 (6)吸量管 (7)铜标准试液(0.9944mg/ml) (8)去离子水 (9)水样

(10)烧杯 四、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制 准确移取0.25ml,0.50ml,1.00ml,2.,50ml,3.00ml铜标准溶液于50ml 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使其浓度分别为0.25、0.50、 1.00、 2.50、 3.00μg/ml。 (2)样品的配制 准备水样1和水样2于烧杯中。 (3)标准曲线绘制 测定条件: 燃气流量1:1 燃烧器高度7.0nm 波长324.8nm 根据实验条件,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按仪器的操作步骤进行调节。切换到标准曲线窗口,在开始测定之前,用二次蒸馏水调零,待仪器电路和气路系统达到稳定,记录仪上基线平直时,按照标准溶液浓度由稀到浓的顺序逐个测量Cu2+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制Cu的标准曲线。 (4)水样中铜含量的测定 根据实验条件,测量水样的吸光度,并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水样中Cu的含量。 五、实验数据处理

量子化学计算实验详解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及应用 吴景恒 实验目的: (1)掌握Gaussian03W的基本操作 (2)掌握 Gaussian03W进行小分子计算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法与基组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比较同分异构体的稳定性(3)通过运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分子的总电子密度,自旋密度,分子轨道及静电势 实验注意: (1)穿实验服;实验记录用黑色,蓝色或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记录;实验数据记录不需要画表格 (2)实验前请先仔细阅读前面的软件使用介绍,然后逐步按照实验步骤所写内容进行操作 (3)截图方法:调整视角至分子大小适中,按下键盘上的PrintScreen按键截图,从“Windows开始菜单”打开“画图”工具,按Ctrl+v或“编辑-粘贴”,去掉四周多余部分只留下分子图形,保存图片 (4)所有保存的文件全部存在E盘或D盘根目录用自己学号命名的文件夹下,不要带中文命名,实验完毕全部删除,不得在计算用机上使用自己携带的U盘或其他便携存储设备! (5)HyperChem里面截图时候可以用工具栏以下几个工具调整视图: Rotate out-of-plane:平面外旋转工具,转换视角用 Mgnify/Shrink:放大镜工具,转换视角用 Gaussian03W使用介绍:(注意,下面只是界面示意图,实验時切勿按下图设置) 输入文件:Gaussian输入文件,以GJF为文件后缀名 联系命令行:设定中间信息文件(以CHK为后缀名)存放的位置、计算所需的内存、CPU数量等 作业行:指定计算的方法,基组,工作类型,如:#P HF/6-31G(d) Scf=tight Opt Pop=full #作业行开始标记 P 计算结果显示方式为详细, 选择还有T(简单)和 N(常规,默认) HF/6-31G(d) 方法/基组 Opt对分子做几何优化 Pop=full进行轨道布居分析,详尽输出轨道信息和能量 电荷 多重态:分子总电荷及自旋多重态(2S+1, S=n/2, n为成单电子数) 分子结构的表示 1、直角坐标:元素符号X坐标Y坐标Z坐标(如上图所示) 2、Z矩阵(参考后附内容):元素符号(原子一)原子二键长原子三键角原子四二面角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报告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实验报告班级:环科10-1 姓名:王强学号:2010012127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样方法及技术关键。 3.学会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火焰原子吸收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是目前使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种方法。相对而言,前者虽然具有振作简单、重现性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法由于雾化效率低、火焰的稀释作用降低了基态原子浓度、基态原子在火焰的原子化区停留时间短等因素限制了测定灵敏度的提高以及样品使用量大等方面的原因,对于来源困难、鹭或数量很少的试样及固态样品的直接分析,受到很大的限制。石墨炉原子化法由于很好地克服了上述不足,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 石墨炉原子吸收方法是利用电能使石墨炉中的石墨管温度上升至2000 ~ 3000 ℃的高温,从而使待测试样完全蒸发、充分的原子化,并且基态原子在原子化区停留时间长,所以灵敏度要比火焰原子吸收方法高几个数量级。样品用量也少,仅 5 ~ 100 uL。还能直接分析固体样品。该方法的缺点是干扰较多、精密度不如火焰法好、仪器较昂贵、操作较复杂等。 本实验采用标准曲线法,待测水样品用微量分液器注入,经过干

燥、灰化、原子化等过程对样品中的痕量镉进行分析。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由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生产的WFX-12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镉元素空心阴极灯 容量瓶 50 mL(5只)微量分液器0.5 ~ 2.5 mL及5 ~ 50 uL 2.试剂 100 ng/mL镉标准溶液(1%硝酸介质) 2 mol/L硝酸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测定条件 分析线波长:228.8 nm 灯电流:3 mA 狭缝宽度:0.2 nm 干燥温度、时间:100℃、15 s 灰化温度、时间:400℃、10 s 原子化温度、时间:2200℃、3 s 净化温度、时间:2200℃、2 s 保护气流量:100 mL/min 2.溶液的配制 取4只50 mL容量瓶,分别加入0 mL、0.125 mL、0.250 mL、0.500 mL浓度为100 ng/mL的镉标准溶液,再各添加2.5 mL硝酸溶液(2 mol/L),然后以Milli-Q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供原子吸收测

高中化学实验三: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2、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及设计原理。 3、了解苯及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鉴定方法。 4、观察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光谱分析方法中吸光测定法的一部分。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这种吸收光谱决定于分子中价电子的分布和结合情况。分子内部的运动分为价电子运动、分子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和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因此分子具有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通常电子能级间隔为1至20eV,这一能量恰落在紫外与可见光区。每一个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都伴随着分子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变化,因此,电子跃迁的吸收线就变成了内含有分子振动和转动精细结构的较宽的谱带。 芳香族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的特点是具有由π→π*跃迁产生的3个特征吸收带。例如,苯在184nm附近有一个强吸收带,ε=68000;在204nm处有一较弱的吸收带,ε=8800;在254nm附近有一个弱吸收带,ε=250。当苯处在气态时,这个吸收带具有很好的精细结构。当苯环上带有取代基时,则强烈地影响苯的3个特征吸收带。 2、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1)化学物质的结构分析; 2)有机化合物分子量的测定; 3)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4)标准曲线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5)络合物中配位体/金属比值的测定; 6)有机化合物异构物的判别等。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Cary5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比色管(带塞):5mL10支,10mL3支; 移液管:1mL6支,0.1mL2支

化学实验数据分析计算题(二)

实验数据分析计算题(二) 例1. 为测定某NaCl 、Na 2CO 3固体混合物的组成,小明同学取16g 该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分五次加入稀盐酸(每次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25g ),待反应完全后,得到下面的质量关系。 加入稀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烧杯及反应后混合 物的总质量/g 122.2 146.1 170.0 193.9 218.9 请分析以上数据后计算: (1)原固体混合物中32CO Na 的质量。 (2)当加入稀盐酸至固体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例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2.0g 石灰石样品,把25.0g 稀盐酸分五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经过过滤、干燥、称量,的实验数据如下: (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____; (2)计算最后反应生成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计算过程和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 (3) 计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稀盐酸的累计加入量/g 5.0 10.0 15.0 20.0 2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5 1.0 0.5 0.3 0.3

例3: 混合物全部溶于水,将得到的溶液等分为4分,然后分别加入一定量未知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实验数据见下表: 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 加入氯化钡溶液质量/g 15 20 25 30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g 1.40 1.86 2.33 2.33 若有关的化学反应为:Na2SO4 + BaCl2 === BaSO4↓+ 2NaCl。请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1)未知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例4(2010江西南昌)24.(6分) 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g碎纸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烧杯①烧杯②烧杯③烧杯④烧杯⑤ 加入样品的质量/g1010101010 加入稀盐酸质量/g102030405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 0.881.76X3.523.52体的质量/g (1)表中X的值为; (2)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烧杯④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1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_.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性质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熟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 2、学习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检查物质的纯度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溶剂极性对跃迁,跃迁的影响 二、仪器与试剂 1、仪器 73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带盖石英吸收池1cm 2只。 2、试剂 (1 苯、乙醇、正己烷、氯仿、丁酮。 (2 异亚丙基丙酮:分别用水、氯仿、正已烷配成浓度为0.4g/L溶液。 二、实验原理 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如芳香族化合物,在紫外区(200~400nm有特征的吸收,为有机化合物的鉴定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紫外吸收光谱定性的方法是比较未知物与已知纯样在相同条件下绘制的吸收光谱,或将绘制的未知物吸收光谱与标准谱图(如Sadtler紫外光谱图相比校,若两光谱图的和相同,表明它们是同一有机化合物。极性溶剂对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强度及形状有一定的影响。溶剂极性增加,使跃迁产生的吸收带蓝移,而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红移。 影响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内因(分子内的共轭效应、位阻效应、助色效应等和外因(溶剂的极性、酸碱性等溶剂效应由于受到溶剂极性和酸碱性的影响,将使溶质的吸收峰的波长、强度以及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是因为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之间可能形成氢键,使极性溶剂分子的偶极减弱,溶质分子的极性

增强,因而在极性溶剂中跃迁所需的能量减小,吸收波长红移,而在极性溶剂中所需能量增大,吸收波长蓝移,由于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中生色团和助色团的贡献,也是物质整个分子的特征表现。例如具有键电子的共轭双键化合物、芳香烃化合物等,在紫外光谱区都有强烈吸收,其摩尔吸光系数可达104~105数量级,这与饱和烃化物有明显的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很方便地检查纯饱和烃化物中是否含有共轭双键、芳香烃等化合物杂质。 三、实验步骤 1、苯的吸收光谱的测绘 在1cm的石英吸收池中,加入两滴苯,加盖,用手心温热吸收池底部片刻,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以空白石英吸收池为参比,从220~360nm范围内进行波长扫描,绘制吸收光谱。确定峰值波长。 2、乙醇中杂质苯的检查 用1cm石英吸收池,以乙醇为参比溶液,在230—280nm波长范围内测绘乙醇试样的吸收光谱,并确定是否存在苯的B吸收带? 3、溶剂性质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1 在3支5mL带塞比色管中,各加入0.02mL丁酮,分别用去离子、乙醇、氯仿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的石英吸收池,以各自的溶剂为参比,在220~350nm波长范围内测绘各溶液的吸收光谱。比较它们的的变化。并加以解释。 (2 在3支10mL带塞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02mL异亚丙基丙酮,并分别用水、氯仿、正已烷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吸收池,以相应的溶剂为参比,测绘各溶液在220~350nm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比较各吸收光谱的变化,并加以解释。 四、注意事项 1、石英吸收池每一种溶液或溶剂必须清洗干净,并用被测溶液或参比液荡洗三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