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民族早期龙图腾与相关考古发现

浅谈中华民族早期龙图腾与相关考古发现
浅谈中华民族早期龙图腾与相关考古发现

一、龙形图腾源于蛇

龙的形象主要来源于蛇。传说古人常遭蛇的袭击,束手无策,先是恐怖,后又对它加以神化,当作能免除一切灾难的灵物。这种畸形心理使许多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得到“圆满”的解答。如春、夏、秋的雷电,在一道曲折的白光闪过后,便是倾盆大雨。闪电很像一条瞬间腾空疾飞、曲折行进的巨龙。因此,每当此时人们就想到“云至而龙乘之”,久之则“以龙神为天使”了。雷电能引起森林大火,于是龙又可吞烟火。这样一来,毒蛇在人们的心目中变成了神灵,它成了图腾中的主宰物,一切其它的凶兽猛禽,都只能依附于它,这样一来,龙的神化和产生便越加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图腾是原始初民“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结合物。图腾一词,原是奥吉布印第安人的土语,它是一个部落(氏族)或几个部落(氏族)共同信奉的旗徽和符号。这种旗徽和符号通常标记在一个木牌、旗帜或石柱上,这就是图腾。当原始初民奉龙为图腾后,他们认为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避害”,认为龙的图腾可能避开一切灾害,《汉书·地理志》上说“文身断发,以避蛇龙之害”,便是例证;二是“尊荣”,认为龙的图腾是祖先强盛和荣耀的标记,自己以龙的子孙而自豪,东汉许慎也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者也”。因此,原始初民奉龙为图腾的真实动机是避害与尊荣,这两者一结合,既可避免旁物伤害,又使自己成了“龙的传人”。

龙的图腾透露了我们的祖先氏族或部落合的痕迹。据有关文献考证,当时地处我国中原地区(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有一个强大的夏族,它的图腾就是“龙”,他们自己也号称为“龙族”。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东南塔儿山脚下,发掘了相当于夏早期及夏以前时代的陶寺墓地,出土了大批器物,其中就有夏族图腾龙的彩陶盘,龙形浑厚古朴,神龙生动,是现今考古材料中较早的龙的形象。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陶盘内的龙纹是以蛇为主体,并综合了鳄、羊等动物的部分特征所组成的复合图腾。因夏族及其先世的图腾原是蛇,这在《列子》中也有记载:夏后氏族“人面蛇身”。古文献中,常把蛇、龙并在一起,蛇亦为龙属,金文中龙的偏旁就是巳,而巳即蛇;甲骨文中还有许多像形字,龙的字体都像一条蛇,后来由于各图腾的合并,才使它逐渐丰富起来。彩陶中的盘龙图像就是一例,它的头部仅鳄首,龙身的遍体鳞甲也极相似,据有些学者考证,鳄鱼也是古人所指的龙的一种,致使以后的龙和鱼的形态常糅合在一起,直至唐、宋以后,也可看到龙首鱼尾的装饰。龙头两侧的角、正视极似羊角,而羊是羌(或称羌族)的图腾。根据一些学者对甲骨文和历史文献的研究,羌族也曾与夏族联盟,这龙图腾中的羊角,就代表羌族了。因此,这件出土的彩陶龙纹的夏族图腾龙中,蛇、鳄与羊的结合,可能意味着以鳄为图腾。其后,在河南二里头文化中也发现了两片线刻龙纹的陶片,风格和山西襄汾出土的彩陶上的龙纹十分相似,从这里我们也可推测出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夏族是首先崛起于晋南,尔后才到豫北的。

对于夏图腾“龙”的综合体,有的学者认为是马、蜥蜴和蛇的结合,也有的认为是鹿、鱼和蛇的结合,更有的把龙首和猪头联系在一起,这种种推测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鳄和蜥蜴、鹿角和羊角、马首和猪首在人们的眼光中,可能会猜测到共同之处,更何况龙的初期形态变幻较大。而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我国著名作家、学者骆宾基,对龙图腾的产生和演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从文字学、金石学和考古学的角度,从大量的古史典籍中,进行详细的考据和辨析,认为龙最早的形象是蚕,蚕在上古传说中被视为圣虫,它遍体的环节就是龙的雏形。蚕出于蛾,五帝时期,女称蚕蛾,男称蚕,蚕的变音为“龙”,夏王朝正式把蚕称为龙,而其后世子孙又加以神话化,在蚕的头部生出两角,后来又添上爪,增鳞增须,脱离了客观存在的本形,而形成了现实中龙的形象。他的这个论点在美国的中文报刊《中报》发表后,引起了海崃两岸华夏后裔的极大兴趣,为龙的起源和演变增添了新的论说。

二、神州现身“第一龙”

龙,这个深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的神物,已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几千年来,龙在我们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奇怪的是尽管人们画过“龙”,写过“龙”,一代传一代地说过“龙”,但若问龙的由来,却难以回答,因为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这个传说中保持着悠久历史、却又为中国人民所崇敬的龙的遗骸。

那么,龙究竟是什么?我们只好求助于古籍文献了,但翻开这些古籍文献,也是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因为在古籍上的龙大都是随着时代而变的,比如关于龙的起源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龙是从水中而产生的,“龙马衔甲……自河而出”;(《尚书》)“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苟子《劝学》)其它如《吕览》、《左传》、《国语》等也都说:“龙,水物也”。另一种则认为龙的伴随群王而生的,说盘古开天地时,就有龙、凤、龟、麟立于盘古身边;《春秋合成图》说得更加明确:“黄帝将亡,则黄龙现。”因此,我们从中看出,古人对龙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古籍中钻研,只会引入歧途。要弄清龙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分清古生物学的龙和传说中的龙的差异。

1、古生物学和人文学的龙

古生物学中的龙和虚拟传说的龙完全是两回事,古生物中的龙是指生活在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两亿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这段时期是动物进化到爬行动物的鼎盛时期,恐龙、翼龙、霸王龙、禄丰龙、鱼龙、雷龙、剑龙、鸭嘴龙等动物中的巨类,遍及陆地、海洋和空中,它们在地球上前后称霸达一亿年之久,生物学家称这段时期为“龙的时代”。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火山的爆发,再加上巨龙的食量太大,地球上、供不应求,而逐渐趋向灭迹,残留至今的只有龟、鳖、鳄、蛇和晰蝎还带有这类动物的某些遗传部分。这些古生物学中的龙,既不会呼风唤雨,也不是什么神灵,只不过是比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罢了,它们和传说中的“五爪金龙”是毫无共通之处的。

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龙是中国独有的人文中的龙,它是由华夏的图腾演变而来的虚拟生物。据我国东汉学者许慎的专著《说文解字》描述,这种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发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神奇变化异物,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神灵,它与古生物的龙在时间上相差甚远。古生物中龙的灭绝年低,远在人类诞生之前,而人文中的龙则是随着人类在历史上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的。

那么,我国特有的人文中的龙最早的什么样子呢?它又出现在什么年代?这罕见的中华第一龙又在哪里?尽管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和艺术美术的专家们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迹象作了许多研究和推测,但要真正给龙的早期形态下结论并寻觅出这“中华第一龙”,还须依靠出土的实物作依据。

2 、山西彩绘陶龙

1978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发掘出一座大规模的龙山文化遗址,在那里的几座大型墓葬中出土了一个彩绘大陶盘。陶盘平底,内壁磨光,盘的内壁上用红白两面三刀色绘出蟠龙图形。蟠龙的头在外圈,尾蜷盘中。龙体为蛇躯鳞身,巨品利齿,口吐长信,似蛇非蛇,似鳄非鳄,显然已是想象合成的虚拟生物,这是早期龙形的一个重大发现。把这彩绘陶龙同商代玉器上的龙纹作一比较,期间差异不少,确比商代龙纹简朴粗率,显示出较早的特征。据考古界考证推定,年代当不晚于4500 年前。可以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3 、大甸子陶器龙纹

也有人认为,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的“大甸子陶器龙纹”是中华最早的龙。这是黑陶彩绘的一首二身龙,龙身侧向,有目,龙首下面有两条龙身作“几”字状分开。龙首除

眼外,耳鼻、口皆已抽象化。龙首上绘有四道竖直相连的朱色条纹,但是龙鬣的象征,呈现出一种图案化了的夔龙形象,身上有鳞纹。倘若把它和商代龙纹进行比较,确实显示出较为原始的特征,但把它和山西襄汾的陶龙一对比,又显得成熟和进化,因此,我们认为内蒙大甸子陶器龙纹的距今3400 年以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产物。

4 、三星他拉玉龙

据1984 年的文物材料公布,1971 年春,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了一件墨绿色的玉龙,龙体完整无缺,长50 多厘米,高26 厘米,体蜷曲,呈C 形,吻部前伸,路向上弯曲,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有对称的双圆洞,为龙的鼻孔,眼尾细长上翘,颈脊起长鬣,长达21 厘米,占龙体的1/3 以上。龙背有对穿的单孔,倘若以绳系孔悬挂,龙的头和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整条龙无足,无角,无耳,唯长鬣高扬,显示出勃勃生机。

这件玉龙是农民造林时挖掘到的,地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遗址。倘我们把这件玉龙和商代玉在进行比较,虽然更为写实,但其雕琢技法比商代玉龙简略,表现出较早的时代气息。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玉龙是离开现在5000 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代的产物,因此,玉龙便堂而皇之地取代了陶龙“中华第一龙”的位置。

三星他拉玉龙的发现也提出了一个有关龙起源的一个新问题。因为玉龙的身是蛇,而蛇的头部却与猪首有共通之处: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这些都是猪首的特征。龙背上的长鬣,也是当时猪体形象的标志,因此,人们又称这条玉龙为“猪龙”,其原型可能是在蛇的躯干上加入了猪的形象。养猪与原始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猎一度曾经是原始农人供奉给神明的祭品,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信物。由玉龙的形象可以看出,猪在当时也是受到崇拜的。

5 、中华第一龙——蚌壳堆塑龙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前伸。1987 年 6 月,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比内蒙玉龙更早的“中华第一龙”。据有权威性的《人民画报》报道: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处距今6000 余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的一座大型墓葬中,一男性墓主身旁首次出土了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各一,轰动了考古界。“墓中龙长 1.78 米,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龙图形,堪称‘中华第一龙'”。龙、虎在先民的传统观念中,都是神武和权力的象征,墓主身边有精心堆塑的龙、虎图案,反映了其非凡的身份和地位。

仰韶文化,是我国文明摇篮之一的黄河流域中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以磨制石器和彩陶为主要特征。先民们用蚌壳来堆塑龙,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是存在过的历史。春风解冻,河蚌出於泥开始活动,先民们的越科食物已吃尽,便捞来充饥,他们把鲜美的蚌肉吃去后,便把剩下的蚌壳来堆塑龙,这是十分得当的。河蚌古称“辰”,而生肖中又把辰与龙连结在一起,使“辰为龙”,的说法有了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条6000 余年前用蚌壳堆塑的龙,原始风貌浓郁,龙身的颈部略有蜷曲,前后两肢有爪,尾部有鳍,虎头龙身,眼、口、鼻,比例得体,显示出先人们在造型上的丰富想象力和高度的现实主义手法。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的起源和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紧相关。商周时期,龙已经逐步定型为多变体。上溯至山西襄汾龙山文化的龙纹陶盘和内蒙古昭乌达盟傲汉旗大甸子的龙纹彩陶,龙的形象已较成熟,学术界开始从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寻找龙的踪迹。现在,红山文化龙形玉的发现,仰韶文化蚌壳堆塑龙的出土,都确凿地证实,中国的在起源于原始社会。

我国素以5000 年文明历史著称于世,然而,按一般的史学观点,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形成国家却只能从4000 年前的夏代算起。可是,自从70 年代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

现,尤其是仰韶文化中大型蚌壳塑龙的出现,却把中国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 年前提早到5000 年前,以至6000 年前,从黄河流域扩大到辽河流域,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索的重大课题。众所周知,龙是一种被高度神化了的灵物,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帝王化身,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仰韶文化中蚌壳龙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中华古国6000 年文明的曙光。

我们期待着年代更早、性质更明确的发现,以把我们中华文化的起源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开端。

浅谈中华民族早期龙图腾与相关考古发现

辽宁师范大学

2008级博物馆学

梁汉光

20081151010008

对考古学的认识

对考古学的认识 学号:201201010233 姓名:翁曾指导老师:耿纪朋我对考古学的概念很是模糊,不知它到底是研究什么,自从上了考古课之后,才发现它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单纯,它是集合多种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属于边缘学科,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是涉及面很广的学科。【这种关系,一方面是考古学本身的研究,需要依赖于其他学科在理论、资料和研究方法上的支持协助;另一方面是其他学科也需要仰赖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以充实本学科的研究。】我接下来就把我对考古学的浅薄认识与大家分享: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人文学科。考古学最初是泛指古代科学,后改指对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其后又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十九世纪初,考古学又被泛指对一切古物和古迹的研究。此名称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多埋藏在地下。【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坟墓等等。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通过发掘、鉴定、分类等复杂的工作,这些实物资料才能得以系统、完整地收集起来。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调

查和发掘。 现今的考古学也有它特定的涵义。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指考古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有时还引申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二是指解疑惑的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资料的搜集和保存,以及资料的审定、编排、整理和考证等方法和技术;三是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包括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并论证其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等。 考古学研究的实物,主要研究它的社会性,而不在于个人创造。考古学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地创造发展。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年代范围;二是内容范围。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是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的研究,不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围。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年代,其下限一般定在明王朝的灭亡时为止。考古学研究的内容,也不限于物质文化,因为,它作为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就不限于物质文化的研究。它研究物质文化,主要是以物质遗存为依据,并通过各种遗迹、遗物,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现在的考古学已不仅仅研究人类古代社会,而且还要研究人类本身的发展及其生活环境的变迁。 考古学的功用,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补史;二是正史;三是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四是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正是由于考古学具有其特殊

浅谈考古学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浅谈考古学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摘要】考古学,是一门以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历史的科学。它与历史学既求同存异,但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然而作为历史学的延伸: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则以实物或文献作为依托而存在、而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它们也依靠着考古学的研究发现而生存,而熠熠生辉。因为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历史教学的课文内容不仅得到了丰富与完善,甚至还纠正了流行已久的误传与毫无根据的论述……不仅如此,还为营造拓展式学习、研究发现式学习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和依据,从而充分调动师生走出课本、走进现实,以文献为依据、以实物为依托去发现、论述、完善历史,真实、全面、确切地再现历史表象;与此同时,也因为考古学,历史研究同样地也得到了拓展与完善。考古出土的遗物、遗迹,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研究的某些领域提供了新的材料,这对纠正前人研究错误、丰富前人研究成果、弥补前人研究不足、发现历史、教育现今等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考古学历史教学历史研究作用意义 【正文】 一、考古学与历史教学 考古学的存在和发展,深深地推动了历史教学的变化与更新,完善与拓展。 (一)“提供实物资料,纠正教材误传”。教材是师生为达成历史教学目标而利用的必备工具,是师生了解历代知识、吸收远古文人志士传统优秀理念、博古厚今的重要资源,它的编排与内容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想法、乃至做法,它的发展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祖国教育的未来。因此,保证教材内容的正确性与客观性是历史学家乃至教育工作者所要为之不断奋斗的前提。“思想决定做法,理念维系行动”的至理名言客观上要求我们以史为鉴、、以物为本、以真为实。然而考古学的存在和发展则有效地纠正了教材的相关误传,客观上为教材的正确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考古研究出土的化石、器物、竹简、藏经、壁画、帛书等文化遗存,以如实存在的实物姿态客观地印证了各个时期的产品的工艺特点和各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力地推翻了那些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之下而胡乱捏造出来的教材的相关论点与相关史实,从而引导教材积极、健康发展。 (二)“补充教材内容,完善知识残缺”。“在20世纪以前,中国学者与广大

2018年度8考古发现与探索问题详解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由谁提出来的?() ?A、章太炎 ?B、季羡林 ?C、王国维 ?D、梁启超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包括()。?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目的 ?D、研究主体 我的答案:ABCD得分:0.0分 3 【判断题】敦煌石窟是1999年由一名道士发现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我的答案:√ 1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墓葬 ?B、房屋 ?C、道路 ?D、鼎 我的答案:AD得分:0.0分 2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用具 ?B、生活用具 ?C、房屋 ?D、刀 我的答案:AB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挖掘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是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是哪一种金属材料?() ?A、铁 ?B、金 ?C、银 ?D、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这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晚石器时代 ?D、旧石器时代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包括()。

?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铜器的出现 ?C、农业生产的出现 ?D、动物的驯养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4 【判断题】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位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 ?A、夏鼐 ?B、张忠培 ?C、王巍 ?D、苏秉琦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判断题】三峡工程对古代遗存没有产生建设性破坏。()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考古学作业

我对考古学习的一点感想 环境科学一班64100110 宋阳转眼间就到了考古与科技这门选修课结课的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十节课,但是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还是确有收获的。 犹记得当初在选课时我曾臆想着考古是什么、考古学家到底是做什么?。有时,我会想:当一个考古学家多好,当开启一个充满宝藏的墓穴时,或者抚摸着一件件覆盖着历史尘埃的文物时,那感觉当是多么的幸福。是不是如果发现了一件宝贝就发财了之类的……现在想来,那时的思想是有点幼稚,将考古比之于挖宝,但也有点情有可原,因为很多人都是同样的看法。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正确认识考古是极为重要的。它既不神秘也不有趣,更不能等同于挖宝。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是一个为之奉献终生的工作。就其重大意义来讲,考古面对的是没有流逝的历史,它要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它能将已知和未知的过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帮助人类认识真正的自己。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考古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营生,这是不为过的。 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很多他自己参与的考古实例,我非常喜欢听这些趣味丛生的故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但是随着我对考古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越发感觉到这个工作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细致入微、吃苦耐劳的精神。一

个人在荒郊野外敲敲打打,更需要忍受寂寞,这些苦痛都是我们平常体会不到的。还有团队协作更是重中之重,一个人总不能把一个遗址从勘探到挖掘到研究都完成吧,即使这个遗址只有一平方米大小,闭门造车、自我封闭是出不了成果的。 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讲解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然而很多同学其实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来上课。其实,强迫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去做自己的事倒不如去听听课,其实考古真的挺有意思。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学生,我想谈一谈我的专业与考古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中间形成了一个交叉学科便是环境考古学了。考古学对于古环境研究及对地球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有关古环境研究的成果,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首先,虽然环境气候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动和大气物理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的变化来实现的,故研究古环境气候的演变,主要依靠地质、地理、古生物等学科对沉积环境、古地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与分布的研究。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由消极地适应环境逐渐向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转变。特别是全新世以后,随着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出现、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日益给自然的生态环境以越来越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区域性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因此,不了解人类文化是很难

浅议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相互关系

浅议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相互关系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在此,我主要说的是历史文献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 说起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众说纷纭,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教授所说,他认为考古学自己有一套可以向公众表达的东西,排除那些与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关的东西,仅将考古的发现放到博物馆中作为考古学展出,依然可以吸引大量的观众,并且考古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不需要依附于历史学,两者是平行合作的关系。通过考古学特有的一些方法,考古学可以自己写一套历史——非文献的历史。 但在我看来,单纯的从考古学角度很难构成完整的理论考证体系。前面所说的仅仅强调了考古器物的艺术价值、在器物史上的功能或者科技方面的重要性等,没有一定的历史方面的底蕴,或者是可考据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有时会发现历史学家根据文献得出的结论与考古学家根据物质材料得到的结论相左。历史文献同样有一套自己的研究科学,对考古活动有着重要的考据验证作用,毕竟,考古材料也要有史可依,器物的断代、考古遗址的朝代认定等,仍是要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以弥补证据不足的缺陷。正如秦始皇地陵的考古发现,仅仅有地理位置上的吻合远远不足,封土丘浩大,考古挖掘也只能搁置,如何确定这就是几千年前留下的墓葬遗址,考古学家把注意力转向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上,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正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失,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树草木以象山”,不仅如此,短短百字的记载也为我们描述了未曾发掘的神秘地陵下的壮观景象。相反的,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也同样印证了《史记》文献的可靠性。所以说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作用是相互的,不仅仅是平行关系,或者应该说是一种交叉关系。 既然说是交叉关系,考古学对文献学的反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夏、商、周鼎盛的青铜文化为例,对于这一阶段的历史,仅靠文献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文献所记载的夏、商、周历史资料不多,内容贫乏,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其次,文献所载的有关夏、商、周的历史内容,多数传说,由于年代久远和传说记载难免会有一些失实之误,所以,对我国夏、商、周历史的研究,单凭文献资料是不可能全面复原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的,这就需要考古学的研究来填补空白。 所以说,考古学与文献学是在相互补充,文献学也会存在时代的局限性,考古材料在每个时代都有变化,而文献资料又比较笼统,而且资源匮乏,两者之间有时甚至互相矛盾。任何一种文献记载的与考古学在同时代的发现都不相同,所以两者之间也会存在空隙。考古学和其他学科都是一样的,应该在学科间寻求必要的合作,将自身优势渗透到历史文献学当中,假如对方的领域,这样子,考古学更能发挥自身的特点,文献学也会日益得到补充和完善,学科的交叉,会带来更多的裨益。 09历史李玮 学号:09034004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虽然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它使传统历史学中单靠文字叙史的历史得以改变,传统的治史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叙史语言体系和方法在史学研究中担当着“重建史前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极大地开拓了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野,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展。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因资料的可靠性与特殊性,其史料价值与传世文物相比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与仅以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相比较,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使人耳目一新,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更为清楚地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自然科技发展,大量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考古学科,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分支学科蓬勃发展,考古遗存中越来越多的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变迁的信息正逐步地被认识,考古学正以它独特的学科特性逐步地向人们提供了包括政治、经济、贸易、交通、商业、宗教等物质和精神范畴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新时期历史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1] 而在今天西方考古学界却普遍认为,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是要从残缺不全的材料中,用间接方法去发现无法观察到的人类行为[2]。西方考古学界理论权威炊格尔指出,无论是考古记录还是物质遗存,如果不与人类行为相联系就根本无法了解它们。这也是考古学唯一可以与其他学科相沟通的方面[3]。实际上,中西方在考古学概念上的分歧是与考古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密切相关的,但无论如何,有着史学倾向和人类学理解下的考古学概念最终可以统一于“人类行为”或“社会过程”,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做到“以物透人”。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领域。夏鼐曾指出,考古学“所要恢复的古代人类历史是要包括各个方面,不限于物质文化。考古学可以通过物质遗存的研究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演化,即所谓…社会考古学?,和美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的历史”[1]。俞伟超也指出,考古学研究中应当注意精神领域的问题[4] (pp. 137~142)。 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指历史科学,它的资料来源既有文献史料,也有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专指在近代考古学产生以前延续下来的传统方法,是以传世文献为出发点来复原人类社会历史的,或称为文献历史学。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甚至是认识上的偏见。有人认为考古学是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的,好像考古学只是发现实物资料的一个手段,掩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对于二者的关系,夏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他认为,虽然考古学和历史学“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1]。在这里,夏鼐先生明确了历史科学的概念,也进一步强调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考古学与历史学形成了明显的学科隔阂,对历史学科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朱凤瀚先生曾撰专文对二者关系做了全面恰当的评述,值得深思[5]。文章认为,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来看,现代考古学本质上仍当归入人文科学,亦即广义历史学中。关于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朱先生从学术界争论较多的夏史与夏文化问题入手,重点讨论了原史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作为原史考古学的一种探索,将有可信性内核的文献史料同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结合,得出带有探索性质的学术见解,应该是可行的”,而“中国的历史考古学必然会与以研究文献资料(以及各种古文字资料)为主的历史学(含历史文献学)形成特别密切的关系,二者构成了研究历史时代的历史科学的双翼”。可见,考古学不管从取得实物资料的过程还是对实物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所反映的古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讨论,是考古学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考古学最基本的特质就是以调查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作为基本研究对象,而文献历史学是以文献资料为基本研究的对象;同时二者有着明显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所以考古学应该是与文献史学相并立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特性。但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上又有共同之处,无论考古

论中国民族服饰中的龙图腾

第20卷第3期2006年5月 株洲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V ol.20N o.3 May.2006论中国民族服饰中的龙图腾Ξ 周利群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艺术设计系,湖南长沙41000) 摘 要:在图腾艺术中,龙是华夏和汉民族的保护神,更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日,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我们透过五彩斑斓的服饰都能看到龙图腾造型各异、大胆夸张的运用,它成为人们某种精神的依托和文化需求。 关键词:龙;图腾;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11(2006)03-0006-03 “图腾”(T otem)原系美洲印第安阿吉布洼人的方言,是指处在氏族社会时代的原始人,把一定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等作为自己部落或氏族的守护神,作为自己的族标和象征,并把它视作神圣不可侵犯的灵物,产生崇拜,此物即被奉为氏族的图腾。图腾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一种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现象,它反映出我们的先民们在生产力低下,对世界认识处于近乎无知的状态下,以某种虚幻的形式,祈求摆脱困境,得到自然界神秘力量庇护的心理,他们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到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动物身上。图腾艺术构成了各民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内容,服饰中的图腾形象,便是深层图腾观念的物化。 在中国各民族中把图腾崇拜物的形象折射到服饰打扮上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纵观中国民族服饰,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图腾印记。先古时期,无论是象征性拟态还是巫觋的活动,都离不开炽热的歌舞,而炽热的歌舞要打动人心,要引起观者的虔诚膜拜,就离不开主持者的装扮,服饰成为巫舞文化的花媒。那些图腾崇拜,巫术礼仪的主持者的服饰,往往是集中了民族服装最出色的部分,并且加以典型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淀为“有意味的形式”[1]。尽管这种形式被世世代代许多无名的艺术家加工、美化、变异,但仍能依稀可辨人类社会在混沌未分时期的种种图腾观念,可见图腾文化与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图腾信仰的产生而萌芽,随着图腾观念的深入人心而在服饰上表现得更为全面、生动。 闻一多先生曾指出:“假如我们承认中国古代有过图腾主义的社会形式,当时图腾团族必然有很多,多到不计其数。但中华民族却有一个共同的图腾神,那就是龙图腾。”(《伏曦考》)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普通崇尚龙图腾,古代几个主要的华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的团族。龙图腾起源于北方,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撩了许多旁的图腾,并加以美化和神化,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生物。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西汉文学家王符说它是“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鳄,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它是先民综合、容纳了多民族、多种宗教信仰中对龙的幻想和理解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影响巨大的图腾造型,它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中留下了神秘而威严的形象,它具有英武伟岸、拼搏向上的精神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气概。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龙纹以五千年前红山文化中的玉龙为最早,即是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掘的蛇行玉龙。这条玉龙探头、团身、卷尾,整个身躯呈C形,背上飘拂的长鬃更增添了几分威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的崛起,形成了龙符号的雏形。 龙图腾的形成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同步进行的,在原始社会中,它是超越自然力的象征。龙样可怖、粗犷、狰狞,形象被赋予一种神秘感。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皇位世袭制度的产生和奴隶主对社会财富的独占,龙又成了皇权帝德的象征,汉高祖创造自己是“龙种”的神话,以续正统,得到了中原民族的拥护, Ξ收稿日期:2005-12-18 作者简介:周利群(1972-),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讲师,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3级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设计研究.

浅谈考古学及其意义

浅谈考古学及其意义 摘要:考古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你更能看清楚现在。现代人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人们多读一点历史,客式他同样不可避免的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不关注考古、不关注历史,所犯的错误将更严重。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关键词:考古学,定义,研究的意义,中国近代考古学 这学期,我选择了考古与文物赏析这门选修课,一学期的学习,或许没能改变我们什么,但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接触到了考古学,也让我们领略了很多有趣好玩的古代的文物,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考古的知识。考古学广泛而又精深,其意义也极其深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是为了了解从古到今的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

浅谈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考古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你更能看清楚现在。现代人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人们多读一点历史,客式他同样不可避免的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不关注考古、不关注历史,所犯的错误将更严重。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是为了了解从古到今的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传统上,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但是现在它越来越独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起着重要的的作用。 中国近代考古学发轫于20世纪初兴起的“古史辨运动”。为寻找与传统史学论战的证据,疑古派将目光转向考古学,“他们扫除了建立‘科学的中国上古史’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物,同时使人痛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缺乏”。他们甚至认为,“解决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学”。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由于特殊的学术背景和大量历史记录的存在,中国考古学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编史的倾向。尽管有些学者对这一问题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提出尖锐的批评,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的关系 本学期,有幸聆听了郭愉老师给我们讲授的《考古人类学》这门课程。我觉得,郭老师在授课时所展示的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精辟的讲解,严谨的学风,都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永久印象。然而,更令我钦佩的却是郭老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对学子的敦促,对世俗的大度,率性随我,真实随我,笑看人生百味,也随我。有师如是,是我辈三生有幸。以为序,最后,祝郭老师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考古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这不仅是由于它的研究范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向后推移,它的材料库会不断因新的发现而改观,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考古研究犹如破案一样富有挑战性,它经常不得不以有限的具有较大局限性的材料为根据来进行研究。为了能从考古实物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考古学一贯不耻于从其他学科吸取助益,只要其他学科发展出来的概念或方法对它有用,就毫不迟疑地加以采纳。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正在成为一个多学科的汇合点。考古学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文化人类学提供的概念运用于它的大部分理论;在学科的终极目标上,它又自然而然地向历史学靠拢。考古学所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则大部分来自诸如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同时,作为一门主要依靠田野工作和实验分析来取得研究资料,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工程技术方面的进展也往往给考古学以较大的影响。 所以,当今考古学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新思潮往往导致新的考古学流派,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则可能导致新的分支学科出现,使考古学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致使考古学的学科界线逐渐模糊,并常引起关于考古学学科地位的争论,其中犹以考古学到底属于人类学还是历史学的争论影响最为深远。下面就这个问题略谈些看法。 一个遗址或者一个考古学文化,既存在同时共存的空间分布现象(组合和文化相),又存在历时的变迁和发展关系(文化层叠压或遗迹间的打破关系),考古研究者必须在历时态中复原和研究共时态现象,以共时态研究为基础探索历时态的规律,而不能将历时态研究和共时态研究截然分开。因此,对于强调共时研究的人类学和强调历时研究的历史学而言,考古学称得上是人类学中的历史学,历史学中的人类学。也许正因为考古学的这一特性,再加上各国学术传统和研究旨趣上的差异,当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考古学时,对于考古学的学科地位就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美洲学者多把考古学当作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中国学者多把考古学当作历史科学。 人类学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内容复杂的学科群。若从研究对象来分,一般认为它有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主要分支。其中文化人类学又可划分为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一些人将考古学纳入人类学体系,是因为考古学与人类学特别是民族学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重视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和相比较性,均大量使用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重视个案研究,特别是都注重田野工作。可以说,田野工作是进行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没有田野工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人类学田野工作与考古学田野工作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对对象的亲知和体验,强调直接观察和现场记录;其区别在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对象是仍具有活力的社会,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甚至与对象对话交流,可以了解对象各方面的情况,

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

伏羲氏的迁移和龙图腾的形成 伏羲氏在天水发源,以蛇为图腾。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都于陈。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只是伏羲氏是氏族迁徙还是文化影响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阳蔡河之滨,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约20米,上圆下方,据传此陵在春秋时已有,习传至今。陵区周围古柏参天,碑刻林立,为公认的伏羲墓地。 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而非炎帝,黄帝。除了闻一多先生论述外,还有其它证据。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暗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龙。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龙图腾发源地。龙的传人,在知道炎黄为老祖宗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在炎皇之上,还有一位更伟大,更古老的始祖,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龙图腾形成的其它说法 关于龙图腾的形成,还有几种说法。一、马。马长八尺为龙。二、蜥蝎、鳄鱼。唐兰、何新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蜥蝎、鳄鱼为龙的原形。三、恐龙。王大有认为龙的原形是早已灭绝的恐龙。还有人认为,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胡昌健却认为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还有人认为龙形源出闪电等等。 刘克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认为,后世的龙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原龙。 山西汾河流域的蛇纹,也是原龙的一个类型。距今4500-3900年前,汾水流域分布的龙山文化陶类型中,出现了以蛇为原型的原龙纹。在河南濮阳漳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中,又发现了以鳄鱼为原形的蚌塑原龙纹,距今6460年。另外辽河流域5000年前的先民创造了以猪为原型的原龙纹。在距今5000-4000年前后的江苏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又有以虎为原型的原龙纹。 原龙纹虽然都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但它们的含义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些原龙纹都不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动物形象,而是包孕着浓厚的宗教观念。它们都起着沟通天地传递人神之间信息的作用。这些原龙纹在长时期的并行、并存之后,全部相对稳定地延续到商文化中。但是,以这六种原龙纹的原型来说,蛇、虎、鱼、鲵鱼都于伏羲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不妨说,伏羲氏,就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缔造者。当然我们也就是羲皇子孙,龙的传人。至于炎、黄,本身发源于甘肃东南部的戎族,也是伏羲后裔,是羲皇子孙。 伏羲的姓氏、帝号 由于古书记载的不统一,伏羲氏的身世有许多谜。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纪?三皇本记》中讲:“太皞庖羲氏,风姓”,又讲:“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羲”。 太皞,在先秦书中,又作太昊。最早的文献中太昊和伏羲是分开的,没有同时出现,战国末年的《世本?帝王世系》开始连称。太,也就是大。昊,明亮的意思。大而明亮,暗示伏羲氏功盖千秋,如同太阳之与万物。庖牺为部落名,相付伏羲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伏羲时代,人们开始把野生的猪、狗、牛、羊驯化并圈养,什么时候想吃或者给自己的祖先做祭祀的供品,才拉出来宰杀。并且,伏羲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以前生吃的东西就可以做成熟食。同时也发明了制陶,先民再也不用喝生水了。伏羲氏在饮食条件和习惯的改善上做也了巨大的贡献。“庖牺”又写作“包牺”,包字小篆为,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包,像人怀孕,巳在甲骨文中像小孩形。则庖又含有生殖的意思了。 伏羲氏又称宓羲氏,虑牺氏。古文中宓为严密的“宓”。虑为伏牺之“虑”,即伏字。汉魏以来借宓为虑,就混淆了。司马贞说:“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伏羲氏从蜘蛛结网受到启发,发明了网罟。网是用来捕鱼的。罟的作用是先挖一个大坑,然后用罟覆盖,再铺上树枝树叶,把野兽从山上赶进这个陷阱,最后捕杀。或者张网于树上,捕抓鸟雀。宓,从文义上讲,宝盖头和必字的“X”像渔网一角,里面的点似乎可以表示捕获的猎物。这样解释,句意虽然通顺,但和宓字的古义相背。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宝盖头像房子形;“必”字由“八”和“弋”组成,八为左右分开,表示女性生殖器,“弋”是拴有丝绳的箭,射出后还可以收回来,表示男性生殖器。合在一起,有生殖的含义。中国的姓氏,凡是从母系氏族来的姓都带女字旁,比如姜、姚、姒等等,伏羲氏风姓,没有女字旁。这并不是说伏羲氏不是从母系氏族而来,而是伏羲氏做为最有影响的父系氏族部落,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的关健,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更高阶段。因此,相对于其他父系氏族来说,伏羲氏的创始意义更大。在自然界中,春天一到,春风一吹,万物开始复苏生长,风姓也有殖的含义。因此,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第一位男性始祖,自然也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创始人。 《周易》中讲到,八卦可以代表一个家庭。乾、坤两卦分别为父、母,震、坎为长子、次子、三子,巽、离、兑为长女、次女、三女。父母年岁已大,已不具备生殖能力,不能繁衍后代。坎、离、艮、兑尚未长大成人,只有作为长子、长女的震卦和巽卦,也就是雷和风的结合才能繁衍后代。在古文献中,伏羲氏的母亲为华胥氏,华胥风姓,华胥履迹于雷泽,雷泽有神为雷公,雷公相薄而生万物,又于八卦生殖之说暗合。可见,伏羲氏风姓,实在是暗示伏羲是中华远祖中第一位男性始祖。 龙文化——龙源周口: 一、伏羲与龙 太昊伏羲是中华龙的鼻祖,龙的传人。 先秦典籍记载,太昊伏羲“龙形”“蛇躯”“鳞身”;从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伏羲、女娲亦为“蛇身人首”,是龙的形象。在清代乾隆时,山东嘉祥县武宅山发掘出东汉晚期武梁祠石室画像,其中有“蛇身人首”两尾相交的伏羲、女娲像(《武梁祠画象?卷一》)。早在西汉时期,鲁恭王所建灵光殿里,也刻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壁画。鳞身也好,蛇躯也罢,都是说的是“龙形”。本世纪,又有很多新的考古发现,诸如: 在河南新郑县出土的*腹花纹(见《新郑彝器》);

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读书笔记 发表:2010-08-01 16:58阅读:2376 读书笔记是应用文的一种,是指我们在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时,把读到的某书、某文的精华部分和段落、重要情节、精辟见解、观点材料、警句词语等进行勾画,摘录要点,或拟提纲,或写出自己的收获体会、感想、质疑等。①这是一本名为《关于书的书——怎样写读书笔记》对“读书笔记”一词的定义。虽然读书笔记的意义本身涵盖较多的方面,但在我看来,大致可将其分为“原文式”与“随感式”两大方面的记录。“原文式”涉及的多为书籍本身理性方面的知识(包涵书中相对客观的目录提纲、题材内容等具体方面;“随感式”则是经过阅读书中内容时或过后所进行的感性理解。因此,本人对《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一书所写的笔记内容将主要包括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两大部分,与此同时,在行文中也将插入相应的比较与讨论。 一. 理性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社会潮流发展,学科之间的区别和划分已越来越不那么明显,也可以说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性与补充性已经越来越强,那么硬是要划定出理性与感性的明确界限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同理,在本人的读书笔记中,理性与感性的区分也不是十分绝对的,较为合理的情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以期获得更为客观准

确的理解与认识。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一书进行简要的理性分析: 1. 书籍简介 书名:《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英文名:A History of Chinese Fine Art Archaeology);作者:阮荣春(主编);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版次:2004年12月第1版;书籍类型:美术考古学(人文学科类)。 2. 书籍撰写原因与目的 在提及书籍的编撰目的时,主编阮荣春认为“由于学科参照对象的缺位,中国美术考古学没能在传统古物学的肌体中获得自身的学术话语权和学科品质,其研究也一直处于一种失语和边缘化的状态。……出于高校美术考古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之对目前研究现状的不满……”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该书籍写作, 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为学科本身的缺陷造成失语与边缘化状态,另外一个为高校教学的需要;另外,我认为也不排除个人意愿、上级文件规定等其他原因存在的可能性,但为忠实原文,也觉得没必要再此问题上纠缠,也就以编者的说法为标准了。 3. 撰稿团队的确定 书中列出的撰稿人员共10人,他们分别是: 阮荣春(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考古学的认识

对考古学的认识 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西方考古学,已经处在比较成熟的阶段,成熟表现为对考古学理论的关注,对其他不同学科理论的接受。而当代西方考古学存在众多的理论流派,如文化历史考古学,过程考古学,进化考古学,生态考古学,认知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等等。每一派别都有系统的理论,而不同派别之间也进行着激烈的理论论争,也正是在这样的论争中,考古学家们对考古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使考古学的发展充满活力。 中国考古学自从二十世纪初由西方传入以来,经过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者就中国考古学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回顾,结果发现,中国考古学的进步大多是在研究的问题、方法以及田野考古方面,而在考古学理论方面,则十分欠缺。虽然在近十余年来,中国陆续出版了对西方考古学理论进行介绍的著作,但总体而言,中国考古学界对西方考古学及考古学理论了解程度还不够。 而理论对考古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考古学中最精华的部分,对考古学研究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考古学家及他们从事的工作,为考古工作提供观念、问题与视角,为考古材料的阐释提供指导框架。即便是那些最富实践性的工作,那些自称不需要理论指导的考古学家的工作,也在运用着理论,只不过

他们没有形成对考古学理论的觉解。中国的考古学便是如此,考古学家们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缺乏理论思维,注重对材料的解读和阐释,停留在描述上,因此影响考古学对历史的复原。一些受过西方考古学训练的学者们意识到中西方考古学发展的差距,意识到提升考古学理论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必要,呼吁中国考古学应该注重理论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考古学理论这一角度,通过分析考古学理论的结构,归纳影响考古学理论发展的因素,对比中西考古学的发展,说明中国考古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未来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途径。 地球上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都曾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其中,考古学文化便是他们的祖先曾经创造的古代文化。对世界各地不同的遗址、墓葬、建筑群、文字、雕刻等等考古学文化的探索、调查和研究,复原各民族的古代社会、追溯各民族在史前和历史上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研究这些考古学文化,人们会发现,各民族对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都有自己的贡献。云南大学人文学院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李昆声主持的“世界考古学文化的多样性”专题会议,将从世界考古学文化的视角出发,为今后地球的气候、环境、自然、地理等自然条件的改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研究世界考古学文化,为谋求人类在其共同家园——地球上和谐相处,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走向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终极目标作出积极尝试。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刘文锁主持的“民族考古学的理论、方法

060103考古学专业报考指南

——考古学 专业内容与要求介绍 专业编号:060103 我热爱自身专业的5个理由: ?理由1:考古学专业学习可以使我们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考古学理论知识,丰富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 ?理由2:考古学专业学习在理论学习之外,还要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与发掘,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由3:考古专业田野考古实习,除了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锻炼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中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学生与当地村民以及学生与技工等关系。 ?理由4:考古学学习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既有文科知识,又涉及到理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们的知识架构。 ?理由5: 考古学专业学习还会涉及到全国各地文物保护单位的参观与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 ?我后悔选择专业的5个原因: ?原因1:考古学田野考古实习,需要长期的户外工作,对于爱美的我们来说要面临晒黑、晒伤的危险。 ?原因2:考古学田野考古发掘工地,大多处于偏远农村且人烟稀少的地方,对于喜欢热闹的我们来说要甘于寂寞。 ?理由3:“吃不了苦,考不了古。”这句话在考古圈内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而这也明确无疑的说明考古学需要吃很多苦头。 ?原因4:考古学专业设计知识面很广,对于非学霸的我们来说有学不完的知识、看不完的书本。 ?原因5:每逢放假亲戚朋友一碰面都要面对“你是学考古的呀?”“我家里有个花瓶,拿来帮我看看值不值钱?”的一大堆问题,亚历山大。 北京大学 一、专业情况概览 1、专业定义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领域,一级学科。在中国学科体系中一度属于历史学范畴,在国外许多国家多属于人类学或艺术史范畴。考古学萌芽很早,但直到近代才于欧洲发展为一门科学,后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考古学是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对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遗迹与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证性。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时期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如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文字学、水下考古学、航空考古学、天文考古学、陶瓷考古学等)等分支学科。 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与其他许多学科(如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