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

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性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

(1)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和合作等。

(2)发展阶段:艾森柏格的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五种水平:

水平年龄段阶段特征的描述

享乐主义、自我关注取向

学前儿童及小学低

年级学生

关心自己,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可能帮助他人

他人需求取向小学生及一些正要

步入青春期的少年

助人的决定是以他人的需求为基础的,不去助人时不会产生同情或内疚

赞许和人际关系取向小学生及一些中学

关心别人是否认为自己的利他行为是好的或值得称赞的,有好的或适宜的表现是重要的

自我投射的、稀饭表的取向

一些小学高年级的

学生及中学生

出于同情而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取向少数中学生是否助人的决定以内化的价值、规范和责任为基础,违

反个人内化的原则将会损伤自尊

(3)亲社会行为的习得途径:

1)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2)直接训练

3)观察学习

(4)影响因素:文化与亚文化父母的价值观与教育方式大众传播媒介

● 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

(1) 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攻击行为的分类为:

1)按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

2)按攻击行为的起因,可分为主动型攻击和反应型攻击;

3)按攻击行为的目的,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2) 改变攻击行为的方法:

1)消退法: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它们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少。

2)暂时隔离法:为了抑制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大电影上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强化或远离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3)榜样示范法:A 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榜样当中,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B 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如何受到禁止或处罚的。

4)角色扮演法

● 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1)同伴关系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之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2)友谊的发展---塞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五个阶段:

1) 阶段1(3—7岁),尚不稳定的友谊。

2) 阶段2(4—9岁),单向帮助关系。

3) 阶段3(6—12岁),双向帮助关系。

4) 阶段4(9—15岁),亲密的共享。

5) 阶段5(12岁以后),友谊发展成熟。

(3)如何进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

1)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交往技能训练

2)丰富课堂教学交往活动

3)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

4)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能力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第三节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节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随着青少年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他们在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年龄在1~3岁,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还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稳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青少年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产生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是,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在其作文及日记中常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例如,同是以“我看到了什么”为内容的作文,小学生是纯粹地描述客观世界的景象,而青少年虽然仍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在他们的描述中却带有浓重的个人情绪情感基调,在作文中更突出了个人的喜好、烦恼和憧憬等。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断定是在议论自己;当看到别人面露微笑,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位老师多看了自己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总之,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和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B访谈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 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 C 印刻期 D 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 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 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 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 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 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 B 自律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 D 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 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 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 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 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稳定性D性别恒常性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印刻期 B 潜伏期 C 最近发展区 D 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 A 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 B 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 C 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 D 身体攻击增多,言语攻击减少 11、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的过程。 A 个性化B道德化C社会化 D 学习化 1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亲密对孤独 B 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信任对不信任 13、()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华生B班杜拉 C 劳伦茨 D 斯金纳 14、研究者选取2、5、8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这是()研究。 A 横断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序列设计 15、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去没有表现出紧张,与母亲重聚也没有表现出热情,而是躲避母亲的拥抱。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与接受母亲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没有差别。这个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是() A 混乱型依恋B反抗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 D 安全型依恋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理论? 2、什么叫做父母教养观念?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比较横向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考试题型: 1.填空(10题) 2.名词解释(5题) 3.简答题(4题) 4.论述题(1题) 5.应用题(活动设计1题)考核要求: 作业一:10分:谈谈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认识. 作业二:20分:分析你所在的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园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闭卷考试:70%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依恋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6、幼儿品德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 1、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4、幼儿社会性教育评价;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1、什么是幼儿社会性?P13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13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6。什么是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 1、社会情感; 2、社会行为技能; 3、社会认知; 4、自我意识; 5、道德品质; 6、社会适应;什么是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 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第一章_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印度狼孩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 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讨论回答)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1.第1题 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3.第3题 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4.第4题 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5.第5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6.第6题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答案:A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7.第7题 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 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 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给她梳头,哄她睡觉。 A.3 B.2 C.1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 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 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 A.容易型 B.迟缓型 C.困难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以及意义: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外表及个人性格。在儿童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交友困难的儿童, 他们是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及移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依靠身体上的攻击,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受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及挫折的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确实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为促进独生子女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

(完整word版)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1.追求独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而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2.形成自我意识。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3.适应性成熟。即适应那些由于性成熟带来的身心的,特别是社会化的一系列变化。 4.认同性别角色。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男子气(或男性气质)和女子气(或女性特征),这对幼儿期的性别认同说来是个质的变化。 5.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道德观的成熟是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6.定型性格的形成。发展心理学家常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小学儿童和初中的少年所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较困难了。 (二)青少年友伴关系的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谊关系是最重要的三大社会关系。较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友谊关系更具平等性。友谊关系的建立是以选择和承诺为基础的。友谊关系不如家庭关系那样稳定。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友谊关系的特征,以及保持友谊关系的决定因素。青少年争吵的时候,愤怒的成分减少了,他们能够更加公正地解决与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这也许是由于他们能够意识到,太多的冲突会使他们失去友谊。青少年们通常会选择与他们相似的同学为友,朋友间的相互影响又使其间更为相似。同一个朋友圈的青少年,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较为相似,在同辈群体中也处于相似的地位。 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无论是就友谊的强度和重要性程度而言,还是就与朋友共聚的时光而论,均莫过于青少年时期。友谊更具交互性。对亲密、忠诚和共享的重视,标志着青少年向成人式友谊的过渡。青少年朋友之间亲密程度的加强,不仅反映了其认知的发展,而且也反映了其情绪的发展。这个时候,青少年更善于表达其思想与情感。他们也更善于顾及他人的观点,因而也更善于理解朋友的思想与情感。青少年向朋友倾诉秘密的过程,是探索其自身情感的过程,是定位其人生坐标的过程,是确认其自我价值的过程。 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同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地说,友谊关系稳定、亲密和支持性的青少年,自我概念积极,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往往不会与他人敌对,往往不会有焦虑感和压抑感。实际上,友谊与适应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友谊促进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又反过来推动着良好的友谊关系。 (三)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讲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 1.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每小题3分) 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 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题3分) 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 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 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 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 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 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代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和准备状态。(每小题3分) 四、简答题 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共5分) 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 (2)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 (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2. 简述友谊关系的功能。(共5分) 答: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往和娱乐的机会。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进入90年代后,心理学家、教育家以及老百姓等都越来越注重起“情商”。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人的成败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无不和一个人的情感智慧相联系,而情感智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社会性发展能够促动幼儿身心的发展,社会性发展教育幼儿如何学习做人。 幼儿园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行教育的专门机构,比起家庭,幼儿园的教育更有目的性,资源也更为丰富。现阶段幼儿园中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存有着一个幼儿多名大人照顾的现象,特别是爷爷、奶奶对幼儿更是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而幼儿园生活中有着很多不同性格、年龄的幼儿,并且教师的角色和家长的情感纬度不同,幼儿园内还有专门的集体活动,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那么如何切实有效的实施社会教育,首先是要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幼儿生性不甘寂寞,爱与同伴游戏。游戏已进入社会性水准更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中有四类儿童:受人尊敬的“小人王”;顺从、随和的依赖者;不受欢迎又受嫌弃的孤立型儿童;因霸道而遭排斥的儿童。独生子女和智力高的儿童常有假想的儿童作伴。个人的兴趣、水平差异已有表现,已养成一套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初步形成。幼儿期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已经理解到了男女性别及行为上的差异,4岁前男女儿童与同性及异性同伴都玩的十分融洽。4岁之后男女儿童游戏的内容开始分化,5岁后更加明显,儿童意识到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从而产生同一性。幼儿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的某种看法,如自己是漂亮还是难看的,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自我意识通常都是家长及老师对儿童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感,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学习会有所协助;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使得儿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容易导致儿童的学习困难。尤其是长期的否定及消极的评价更是如此。此时幼儿形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这些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部分。虽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对其不良的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不会再有本质的变化。除非儿童遭遇生活中重要的变故或客观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否则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很难再发生变化。所以,应重视幼儿期的心理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及人格结构的人,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所以,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为此,我们设置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包括:自我意识。如:培养幼儿的幼儿自信心、自我控制、自主性、独立性等;交往与人际关系。如:培养幼儿关心、理解、赞赏他人,鼓励幼儿积极和友好的与他人交往等;社会环境。如:丰富幼儿对幼儿园、家庭、家乡、祖国的理解,爱护环境、关心集体等。 根据幼儿社会性特点我们培养的设计思路 一、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对幼儿实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但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注重。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把诚实、自信、对集体的理解、责任感、在社会制约范围内的独立性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日本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把社会意识、合作作为首要水平来培养。德国把社会化人格的培养作为入学准备的三大条件之一。瑞典极为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张让儿童在与他人合作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化。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社会现实迫切需求的反映,同时也与相关理论研究和进展密切相关。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0137《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绪论 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 3、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而言,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社会性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称为后成社会性。与个性不同,社会性揭示的是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共性。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我)。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由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本我表达最基本需要。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并寻找适合现实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来决定自我采取的方法是否为道德规范所接受。自我处于人格的中层部分,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并竭力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 比如:一名儿童在课堂上感到饥饿难耐,但是他没有拿出饼干充饥,而是依靠转移注意力来减轻饥饿感,直到下课。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儿童的自我在起作用。 (1)口唇期 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的大部分活动在口腔,其性感区是口腔。 这时的活动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如喜欢撕咬的儿童日后可能成为喜欢进行言语攻击的人。 (2)肛门期 自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父母必须训练儿童正确的排便行为,儿童要学会在到达厕所之前忍耐排便的冲动。这时候儿童会体验到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性器期

通化师范成人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试卷(7041YDA)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信任对不信任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印刻期 D、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前道德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性别化 B、性别认同 C、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印刻期 B、潜伏期 C、最近发展区 D、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 A、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 B、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

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愤怒情绪..

儿童以及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点以及家长应对方式研究 摘要:愤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绪,与个体的动机取向存在关联性。本文主要剖析了幼儿的愤怒情绪,青少年愤怒发生及表达特点,男性暴力型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等,初步探讨愤怒情绪在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中的特点,作用,和如何对待等方式。 关键词:愤怒,青少年,情绪特征 愤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一种基本情绪,总是和悲伤、痛苦等情绪一起被归为负性情绪。你的愤怒可能显示了你没有正面对应你的生命中某些重要的情绪问题,它可能是一种信号,揭示了你的某些需求和欠缺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对自己价值信仰妥协过多,一个健康的人能够从其他人能理解的方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愤怒和需要,同时,放弃愤怒并原谅别人也是一种情绪健康的标志。 对于青少年来说,愤怒来源可能产生于父母早期教养的冷漠与忽略,或者是不能够均爱子女只喜欢自己兄弟而发生的,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早期教养的反复无常或者滥施愤怒,都可能造成青少年和儿童的愤怒,而撅嘴,愠怒,默不作声,常常是其发泄的方式。之所以如此表现情绪,正是因为他们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常常被阻止表达愤怒的情绪,正如我们同样被阻止,而不能表现出其他所谓消极的情绪,如恐惧,悲伤,内疚或者嫉妒。 事实上该文试图通过青少年和儿童的愤怒讨论,来探讨一种如何有效控制愤怒情绪或者是健康地将发怒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一.暴力并不是我的本意—浅谈幼儿的愤怒情绪 一位妈妈如是说:“孩子明明拥有了不同神态的奥特曼却还是哭闹着索要新的,我恼火了,强行抱着孩子往家走,到家后孩子很愤怒,用拳头打我,摔家里的东西,晚饭都不吃,后来奶奶又把玩具买了回来才收场。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如果不满足孩子要求,就无法化解孩子的愤怒情绪,我该怎么办?”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 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C.10 2.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 _________A.客体代替 3.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 给她梳头,哄她睡觉。B.2 4.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5.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C.困难型 6._____方位是最直接的身体朝向,这是表示问候、安慰、打斗和亲密对话的方位。C.面对面 7.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8.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B.6 9.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 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C.时空转换 10.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 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C.1 1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 娃要去“拿起汤匙”,然后“吃东西”。A.3 12.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B.6 13.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埃克曼和弗里森描述了非言语行为的一些作用。就像握手、点头或挥手这样的姿势通常被作为 ________来使用。B.象征 15.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_______个月时在具备完善的视力。D.12 16.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_________、动手研究、提出问题。A.客体获得 17.__________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B.私密空间 18.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 得的。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B.4 19._________方位常常表示逃避或有隐瞒的意图。A.回避 20.作为一名专业儿童工作者,需要A.有爱心B.有耐心C.愿意努力工作D.思想开放E.有幽默感 21.社会经验的习得遵循的原则A.儿童是积极的社会学习者B.儿童社会习得方式多样化C.儿童喜 欢适度挑战性学习D.儿童社会习得是渐进过程 22.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A.1 23.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4.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 因素 25.()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B.班杜拉 26.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A.微观 27.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 现象属于_______.B.客体虚构 28.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9.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其他人用语言表达出得想 法。D.6 30.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C.5 31.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32.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D.性别恒 常性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叛逆与适应 摘要:中学生叛逆心理普遍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阐述了叛逆心理的内涵、表现以及危害,分析了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观、客观原因,并对如何防止中学生出现叛逆心理、适应青春期心理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适应 叛逆指的是对旧的规矩、事物、观点不满,认为其不再适用于现在。虽然认识到新的事物有其不完善之处、并且不易验证其相对于旧事物的具体优越性,但在不满老事物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尝试新事物。对老事物的否定带有较大片面性和盲目性,往往默认老事物等同于无用、过时、腐朽等。 学生的叛逆心理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任其发展形成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这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方式给予纠正,引导他们改变叛逆心理,走上心理发展的正轨。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别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 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1.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嘴、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等等。 具体表现为: 1 .1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让大人顺心,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1 . 2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堂而皇之地涉足禁区,最后耽误学业。有些学生在老师批评其有早恋迹象后,没事变成有事,地下转成公开。但作为学生毕竟无能力处理好情感问题,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控,往往成绩一落千丈。调查表明,叛逆心理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特别是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是极不利的因素,处理不好,影响教学效果和课堂秩序,因此要研究有效的教育措施予以纠正、调整。[1] 2.叛逆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危害 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现象往往让家长和教师不解 ,处理起来颇感棘手。其后果是严重的,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体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把社会领域列为五大领域之一,足以看出社会领域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当中,受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条件、社会活动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领域的活动竟成为不少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鸡肋”。其实,幼儿社会领域(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指南》中写道:“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由此,社会领域的学习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我觉得除了积极实施社会科计划中各种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也是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在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引导幼儿运用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巩固经验,这比起以生硬的说教方式来对幼儿进行人格和品行的影响效果更好。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记得刚认识晶晶时,我曾误会晶晶是个木讷的小男孩。她的头发,服饰甚至样貌都是偏男孩子风格的,而且她老不愿意和我说话。有一天,她破天荒地穿了一条宽松的长裙!于是我赶紧抓住机会,边摸着她的裙边,边带着惊奇的口吻夸赞道:“哇!晶晶今天穿了裙子!你穿裙子真好看啊!”同时引导着其他小朋友赞美她今天的打扮。(幸亏孩子们也很配合。)晶晶听后只是望向别处,微微一笑,然后走开了。但接着几天她都穿着不同的裙子回来,然后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意思是“老师,我今天好看吗?”自此,晶晶每次看见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或者交谈。我觉得教师都应该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会使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大胆进行交往。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让他们明白到不能只享受着赞美,却忽视了如何去赞美别人。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答案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C)A信任对不信任B勤劳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纷乱D亲切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A) A临床法B访谈法C实验法D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B) A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C印刻期D潜伏期 4、xx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C) A前道德阶段B自律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D后道德阶段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A把胜利归因为安定因素B把胜利归因为不安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安定因素D把失败归因为不安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D)A性别化B性别认同C性别安定性D性别恒常性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A) A印刻期B潜伏期C最近发展区D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BC)1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A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B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C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D身体攻击增多,言语攻击减少 11、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厚道谦让的行为方式。 这一过程是儿童(C)的过程。 A个性化BxxC社会化D学习化 12、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A)A亲切对孤独B勤劳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纷乱D信任对不信任13、(B)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严重作用。 AxxB班杜拉C劳伦茨Dxx 14、研究者选取2、5、8岁三个年龄组的儿童,每两年考察一次儿童的自我概念,以了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并考察出生年代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这是(C)研究。 A横断研究B纵向研究C序列设计 15、在陌生情境测验中,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去没有表现出吃紧,与母亲重聚也没有表现出热情,而是躲避母亲的拥抱。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安慰时的表 现,与接受母亲给予的安慰时的表现没有差别。这个婴儿对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是(C) A纷乱型依恋B反抗型依恋C回避型依恋D安全型依恋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一) 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 ( 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 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 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 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与“体格发展”、 “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 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 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 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 方向和水平。 (一)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 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 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 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 依恋的发展 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 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 民主性。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控制、 信心、探 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 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 情绪不安,甚 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 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 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 命不凡、意志薄 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 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是儿童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