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实验室风险控制程序

检测实验室风险控制程序
检测实验室风险控制程序

4 控制程式

4.1培訓,意識和溝通

4.11誠信要素識別前,品質負責人應對誠信要素識別、監控人員進行誠信要素識別、監控相關①培訓,掌握誠信要素①識別和監控①基本方法。

4.12採取培訓、召開誠信會議①方式,將與誠信相關①法律規定和制度貫徹到每一個員工,樹立誠信理念,提高品質意識,遵守社會承諾,提高品牌效應。

4.13品質負責人應就公司誠信要素監控情況召開會議,分析誠信相關①法律及規章等執行情況以及預防潛在①失信風險。

4.2誠信要素①識別

一下條款所屬內容均有可能導致失信風險,由品質負責人及實驗室負責人負責對以下① 內容①識別及監督。爲保持誠信資訊①有效性,定期對誠信要素重新識別,如有變化要及時更新。

4.21法律要素

4.2.1.1公司①檢測/檢驗/校準活動是否符合〈〈檢驗和校準實驗室能力①認可準則》,〈〈檢驗機構能力認可準則》、《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農產品品質安全法》、〈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工作場所職業衛生監督管理規定》、〈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誠信相關要求。

4.2.1.2是否對指定專人對誠信方面相關①法律資訊進行跟蹤、彙報、處置。

4.2.1.3公司是否是依法註冊成立①具有獨立法人地位①、獨立開展檢測/檢驗/校準能力①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是否能承擔相應①法律責任。

4.22管理體系

4.2.2.1管理體系是否覆蓋公司所有部門、場所及檢測/檢驗/校準活動,體系中是否有誠信建設相關要求。是否能避免管理體系與實際運行①脫節。

4.2.2.2是否有申訴、投訴處理程式,當有誠信方面①投訴時,是否能被程式化有效處理。

4.2.2.3在內部審查和管理評審時,是否輸入誠信建設相關評價。

4.23獨立性和公正性要素

是否有獨立性和公正性相關①檔和措施保證管理人員及員工不受任何行政、財政及其他外來不正當①商業因素,檢測/校準結果不受外來人員或組織①影響;

4.24人員

4.24.1管理人員、操作人員、核查人員等是否接受誠信相關①培訓

4.2.4.2人員能力是否滿足崗位需求。

4.2.4.3工作人員是否

與所從事①檢測/檢驗專案委託方,存在不正當利益關係;

參與任何有礙於檢測/檢驗判斷獨立性和公正性①活動;

參與和檢測/檢驗專案或者類似①競爭性專案有關系①產品①生產、經營活動;

謀求不正當利益,威脅、誘騙或者利用欺詐①手段影響檢驗檢測數據和結果;出具虛假數

據和結果或不客觀①報告數據和結果。

4.2.4.2人員檔案是否真實可信。

4.25設備設施

4.2.

5.1儀器設備是否定期檢定/校準,在校准週期是否進行期間核查。

4.2.

5.2電腦自動化設備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進行驗證和維護。

425.3設備設施是否有利於檢測/檢驗/校準活動①開展。

4.2.6樣品管理

4.2.6.1是否有檔和措施對樣品①標識、存儲、流轉和處理進行管理。

4.2.6.2是否能保證樣品①安全性和完整性。

4.2.7標準方法

4.2.7.1是否指定專人定期跟蹤標準①制定情況,進行資訊收集。

4.2.7.2是否對新標準進行確認,明確新方法投入①時間,保證所用①檢測/檢驗/校準方法爲現行有效①方法。

4.2.7.3是否嚴格按照檢測制度、標準、方法、程式、方案、作業指導書等從事檢測/檢驗/校準。

4.2.7.4檢測方法偏離,是否有檔進行規定;

4.2.7.5檢測方法偏離是否經過技術判斷,獲得批准。

4.2.7.6檢測方法偏離是否爲客戶接受;

4.2.8環境條件

Fpg

4.2.8.1是否有環境控制檔及記錄。

4.2.8.2環境設施和環境條件是否滿足檢測/檢驗/校準要求。

4.2.8.3是否建立環境應急準備和回應程式,該程式是否實施並保持,以應對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①緊急情況和事故。

4.2.8.4建築安全是否符合要求

4.2.9能力驗證

4.2.9.1是否實施品質控制活動.

429.2實施品質控制活動時,是否嚴格按照標準、技術規範或作業指導書①要求進行檢測。

4.2.9.3是否如實報告檢測/檢驗/校準結果及原始記錄。

4.2.10報告

4.2.10.1檢測/檢驗/校準報告是否符合方法中規定①要求,是否準確、清晰、明確、客觀地報告檢測結果。

4.2.10.2檢測/檢驗/校準是否符合聲明,如檢測/檢驗數據、結果

僅證明樣品所檢測/檢驗專案①符合性等。

4.2.10.3檢測/檢驗記錄、報告、證書不應隨意塗改,需要修改時是否有相關規定和授權,發佈全新報告時,是否有唯一性標識,並注明代替①原件。

4.2.10.4是否能夠識別和保證檢測/檢驗報告、證書①真實性。

4.2.10.5是否有措施保證任何人員不得施加壓力改變檢測/檢驗①實際數據和結果。

4.2.10.6在批准①範圍內,出具具有證明作用①數據和結果,是否正確使用獲證標識。

4.2.11記錄控制

4.2.11.1在在檢測/檢驗①全過程(包括樣品①來源和流轉過程)記錄是否實事求是,認真填寫、嚴格核對、準確無誤。

4.2.11.2是否隨意編造、更改或者銷毀原始記錄。

4.2.11.3原始記錄是否真實和可追溯。

4.2.11.4原始記錄是否得到妥善保存和管理。

4.2.11.5檢測/檢驗/校準人員對原始記錄真實性是否負相應①法律責任。

4.2.12客戶服務

4212.1客戶服務人員是否充分明確客戶①檢測/檢驗/校準對象①要求,並能正確理解客戶

①特殊要求,填寫委託協議書,明確責任義務和權力。

4.2.12.3是否存在虛假宣傳,保證合法、有能力以及按時完成合同。

4.2.12.3檢測/檢驗時,需要或者已經發生偏離合同時,是否及時通知客戶,配合客戶分析帶來①影響,是否取得客戶書面同意。

4.2.12.4當偏離合同帶來不良後果①,公司是否承擔相應責任。

4.2.12.5是否有保護客戶①機密資訊和所有權①程式。

4.2.12.6是否有電子存儲和傳輸結果保護程式。

4.2.13分包管理

4.2.13.1對委託專案欲實施分包時,是否將分包協議書書面通知客戶,得到客戶同意,最好是書面同意。未事先徵求客戶意見或者客戶不同意分包①不應該進行分包。

4.2.13.2檢測/檢驗報告是否清晰標明分包方出具①檢測/檢驗結果。

4.2.14誠信文化

4.2.14.1是否在公司內開展誠信教育。

4.2.14.2是否定期對員工①誠信行爲進行評價、

4.2.14.3是否開展與誠信相關①活動,如誠信演講等,樹立員工①誠信理念。

4.2.14.5是否參與外部①誠信文化傳播,推廣品牌效應。

4.2.15誠信保障

4.2.1

5.1是否建立誠信要素識別和誠信要素監控等程式。

4.2.1

5.2是否有措施保障誠信要素①有效識別和監控。

4.2.16責任

4.2.16.1公司遵守誠信要求,必要時否向社會和監管部門提交誠信報告。

4.2.16.2嚴格執行品質監督及保證程式,保障品質安全,實驗室和驗貨是用水、用電及使用易燃易爆、有毒試劑集中①場所,實驗室有制定相關①程式保障實驗室安全和保障人員健康。

確保危險化學品、毒品、有毒生物、電離輻射高溫、高電壓、撞擊、以及水、氣、或、電等危及安全①因素和環境得以有效控制,並有相應①應急處理措施。合理分配資源,達到環保

節能①效果。

4216.3對工作人員按照相關程式及規定進行培訓,包括現場、專用①工作培訓,對新進、調職和在事故發生地方工作①人員進行培訓,實驗人員應穿白大褂、佩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具。

4.2.16.4具備符合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範①要求採用①關鍵過程及績效指標,及應對檢測/檢驗數據和結果、服務和運行出現①風險①關鍵過程及績效指標。

4.2.16.5當檢測/檢驗數據和結果、服務和運行有失信行爲時,首先客戶對結果①應用失去意義,客戶對公司①信任度降低。公司①服務品質、社會現象等受到影響,降低公司①社會公信力及品牌形象。及時採取糾正、糾正措施及預防措施,執行《改進控制程式》。主任負責安撫客戶,挽回公司①社會形象。

4.2.16.6在檢測/檢驗/校準、服務、運行中發現帶有區域性、普遍性以及危及人身財產安全①重大品質問題時,及時向有關政府部門報告。

4.2.16.7公司所有①活動和行爲以及與客戶、供方和合作夥伴①行爲道德規範。

4.2.16.8 支持公益事業,如承擔公益檢測/檢驗、組織公益宣傳等。

4.3誠信要素評價

4.3.1 評價方法

採取判斷打分法,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填寫“誠信要素識別評價表”,評價誠信要素。

誠信要素判斷是否/符合,每項誠信要素符合誠信要求爲 1 分,不符合爲0 分,根據誠信要素對檢測/檢驗/校準活動、服務和運行①影響程度分爲重大誠信要素、一般誠信要素。重大誠信要素不允許有不符合項,一般誠信要素不符合項不超過 2 項,即判定爲符合誠信要求,否則爲不符合誠信要求。

4.32 根據評價結果,出具誠信報告。

4.4誠信要素控制

4.41品質部負責組織開展誠信識別及評價,出具誠信報告。

4.42客戶部組織誠信滿意度調查網,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報告,組織相關部門對相關項採取相應措施,執行《改進控制程式》,消除失信風險。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文件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2.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 a. 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b. 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c. 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d. 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e.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f. 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g. 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h. 当适用时,也可适用于对公司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方针的确定,并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管理的评审。 3.2安环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3.3各单位:负责本部门/科室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4经营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质量风险与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含流程图)

文件制修订记录

1.0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2.0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 a.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b.产品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c.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d.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e.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f.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g.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h.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i.当适用时,也可适用于对公司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3.0职责 3.1常务副总经理: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方针的确定,并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管理的评审。 3.2研发中心: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

告》,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应对风险的策划及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3.3各部门: 负责本部门/科室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4售后服务部: 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4.0定义 4.1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4.2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4.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4.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4.5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4.6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4.7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

质量部控制实验室风险评估

质量控制实验室风险评估 1.概述 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位于成都市高新区西部园区百草路18号。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实验室涉及到成品、原料、辅料、化工原料、包装材料、工艺用水、中间产品等的质量检验等。质量部实验室分为三个组,分别为仪器组、化测组、生测组。为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发现并尽可能消除一些潜在的风险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威胁,质量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了对实验室的风险分析。 2. 评估目的 消除实验室存在的风险。 3. 评估范围 目前公司口服固体制剂分为片剂和硬胶囊剂,正常生产的片剂有17个,硬胶囊剂有4个。 所以此次主要评估片剂的工艺。 4.评估标准 应用失败模式效果分析,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相应的标准,根据评估

说明: ●严重性 ◆可忽略(1级) 无影响或对生产线造成很小破坏,对产品有微小影响,可能会引起该批或该批一部分损失或小的返工,很少有顾客发现缺陷。 ◆微小(2级) 对生产线造成较小破坏,对产品造成较小影响,可能引起目前批的损失,很多顾客可能会发现缺陷。 ◆中等(3级) 造成生产线的较小破坏,对产品造成中等影响,可能会造成目前批损失,还会影响本班次后续批次,顾客感觉不方便。 ◆严重(4级) 造成生产线极大破坏,对产品有高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或造成产品全部报废,且严重影响产品供应,可能会导致顾客不满意,但无人员死亡。 ◆毁灭性(5级) 影响操作人员和机器安全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极其严重的失败模式,对产品有严重影响,可能会持续几周、几个月,会严重影响到整个连续生产的所有后 续批次,需要较高的成本才能消除影响。 ●可能性 ◆频繁(5级) 事故频频发生,几乎每次都有可能,控制措施不到位 ◆很可能(4级) 1年发生1次或多次,不会感到意外 ◆可能(3级): 1~5年发生1次,事件可能发生,控制措施可能被破坏 ◆偶尔(2级) 5~10年发生1次,事件发生概率非常低,但可预见 ◆罕见(1级)

风险分析控制程序

1、目的: 辨识及判定本公司医疗器械及其附件有关的危害,估计和评价风险,控制这些风险,并监控控制的有效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医疗器具的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风险分析、评估和管理工作。 3、职责: 3.1管理代表负责风险辨识与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3.2质检工程部负责风险辨识与评价和控制工作。 3.3各部门参与风险辨识与评价和控制工作。 4.作业程序 4.1风险分析技术方法: 风险分析可用的技术方法:YY/T 0316:2016/ISO 14971:2007 附录G、FMEA、HACCP危害分析法等,本公司常用技术方法为附录G和FMEA法进行风险分析,使用附录G按以下程序执行。 4.2风险分析的时机: --- 新类型医疗产品投入时; ---产品交付发生严重质量事故时; ---产品发生以下变更时:材料、产品结构、性能功能的变更; 4.3风险管理小组: 4.3.1所有新产品项目都应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以工程部责任工程性主作主 导,根据需组织生产部、质检部、生产计划部、采购部等部门参与。 4.4风险的管理要求(运用附录G风险分析管理要求) 4.4.1 风险管理策划:质检工程部工程师编写风险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目的、范 围、产品的预期用途、产品寿命期、参与风险管理的人员和职责、风险评审的日程安排、风险评审的输入要求、风险可接受的准则等。 4.4.2风险分析程序: 4.4.2.1对医疗器械及其附件,由质检工程部明确描述产品的预期用途、预期目的和其 它可以预见的误用;由质检工程部将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性的定性、定量特征列出 清单;产品定性及定量特征归纳如下:

1)预期用途是什么和器械如何使用? 2)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患者或其它人接触?表面接触、有创接触、植入接触及接触 的时间和频次? 3)医疗器械中装入或使用了什么材料和/或部件? 4)是否有能量给予患者或由患者身上获取? 5)是否有物质进入患者体内或由患者身上提取? 6)是否由医疗器械处理生物材料然后再次使用? 7)产品是否以无菌形式提供或准备由用户灭菌或可用其他微生物控制方法处理? 8)医疗器械是否预期由用户进行常规清洁和消毒? 9)产品是否用以改善患者的环境? 10)医疗器械是否进行测量? 11)医疗器械是否进行分析处理? 12)产品是否用以控制其它器械或药物与其相互作用? 13)有没有不希望产生的能量或物质输出? 14)产品是否对环境影响比较敏感? 15)产品是否影响环境? 16)是否有伴随产品的基本消耗品或附件? 17)是否需要维护和校准? 18)产品是否含有软件? 19)产品是否有限定的贮存寿命? 20)是否有延迟和(或)长期使用效应? 21)产品承受何种机械作用力? 22)什么决定产品的寿命? 23)产品预定是一次性还是可重复使用? 24)是否需要安全的退出运行和处置? 25)医疗器械的安装或使用是否需要专门的培训? 26)是否需要建立或引入新的生产过程? 27)是否人为因素决定了器械的成功使用? 28)医疗器械是否预期为机动式或可携带式?

SMP-QMP质量风险管理程序

SMP-QMP质量风险管理程序

————————————————————————————————作者:————————————————————————————————日期: 2

质量系统风险管理实施细则 1. 质量风险管理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运用科学方法,利用历史数据、理论分析,将质 量管理政策、程序和策略对产品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交流和回顾的系统性过程。 2、质量风险管理存在于以下工作中 ●产品年度回顾:对关键工艺和关键质量属性进行文件回顾,应考虑、评估、降低 并记录任何新发生的风险。 推荐使用工具:控制图、趋势图、过程能力分析 ●投诉管理:通过投诉发生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趋势分析及优先分级,而且,每个投诉 报告中须进行投诉关键性评估,以确保考虑、评估、降低并记录任何新产生的风险,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应进行健康危害评估,这类型投诉应立即上报到相关管理层。 推荐使用工具:帕累托图、控制图、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纠正预防措施:在CAPA系统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对CAPA的趋势分析以及优 先区分,通过风险评估确定CAPA分级,其次,CAPA回顾报告有利于对出现问题的流程进行关键性分析和过程知识回顾, 推荐使用工具:帕累托图、控制图、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根本原因分析。 ●记录和文件管理:用于识别文件和记录的重要性,并建立保存政策,以便符合所有适用 的要求以及业务持续性计划。 内审:用于确定具体区域或体系的内审频率,对高风险区域会比低风险区域要求更多的审计,同时可运用QRM对内审发现项进行分级,并进行趋势分析,以确定体系中的问题以及可采取更有力的纠正措施,这种趋势分析可以作为内审计划中重点审计 区域的来源。 推荐使用工具:帕累托图、控制图、相关分析/风险指数。

实验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 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 2、适用范围 3、引用标准及文件 4、职责 5、工作程序 6、实施过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对梁场管理范围内所有管理活动和施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对其风险性进行评价,划分风险类别,明确重要危险源,制定相应安全技术措施,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梁场施工全过程、生活区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危险源辨识及其风险评价和控制。 3、引用标准及文件 3、1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3、2 公司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手册 3、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86 3、4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4、职责 4、1 安全质量部职责:负责本程序的编制和修改,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指导梁场对重要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和策划。负

责汇总重要危险源及控制措施,必要时组织编制作业指导书等作业文件。 4、2 设备物资部职责: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 4、3 工程管理部职责:配合安全质量部指导梁场进行重要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 4、4 综合办公室:负责办公区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工作。 5、工作程序 5、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步骤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1)危险源辨识:梁场在开工前进行危险源辨识。梁场安全质量部、工程管理部、设备物资部、综合办公室等有关人员辨识与各项作业活动有关的危险源;(2)确定风险等级:在假定现有的或计划的控制措施适当的情况下,对各项危险源有关的风险进行等级评定;(3)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判断现有的或计划的预防措施是否足以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4)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5)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 5、2 危险源辨识 5、2、1 危险源辨识原则危险源辨识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根据本单位管理范围内所有管理过程和施工生产的全过程及相关方活动的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六

12.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避免或降低生产、办公设备及软件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识别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并对其进行识别、评测等级,以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知识产权的风险管理。 3 职责 3.1 行政部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并形成《知识产权风险识别台 账》,并对风险源进行等级评测。 3.2 行政部负责定期监控产品可能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状况,分析可能发生的纠纷及其 对企业的损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范预案。 4 程序 4.1 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 4.1.1 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范围包括生产经营、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办公设备及软件中 的所有知识产权。 4.1.2 风险识别应包括: 4.1.2.1研发活动中的风险 研发活动是企业推出新产品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环节,在研发项目的立项、 研发路线的确定、研究成果的保护等不同阶段都涉及到知识产权风险,包括以下 项目: a)在研发立项论证时未进行专利信息的详细检索,导致辛辛苦苦投入大量经费,自 主开发获得的研发成果却不能使用,否则就构成侵权; b)研发完成时,开发出的新技术或产品不进行有效保护,导致被限制使用的风险; c)产学研合作中企业的知识产权权属未能得到明确规范,导致自树竞争对手的风险。 4.1.2.2生产活动中的风险 a)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 如专有技术、加工工艺、生产设备改进方案、生产信息、采购 b)与加工合同、生产控制软件等。 c)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需要对供应商及所采购产品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评价与确定, 必须要求供应商提供涉及材料的知识产权权属证明。在外协生产的过程中,需对 采购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协商,明确代工过程的知识产权权责。 d)对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特别是企业独家定制的原材料和设备等,必须明确供

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X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X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X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安全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 安全部负责组织本公司X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 安全部、劳动督察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X围内的工作。 3.4各部门对所辖X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依据: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行业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X。 4.1.3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危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X围应包括: 4.3.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六种危险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2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制度(1)

1目的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制度,规范药品生命周期中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与审核操作行为,降低产品的质量风险。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生产药品其质量风险的评估、控制与审核的管理 3术语或定义 质量风险: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回顾的系统过程,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 4职责 质量部:负责组织进行质量风险评估、控制与审核协调、管理等相关事宜。 职能部门: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5安全注意事项 不适用于本文 6规程 6.1风险管理的内容 6.1.1风险管理包括的内容有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审核等程序,持续地贯穿 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6.1.2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部分 即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将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2)可能性有多大(3)问题发生的后果是什么 6.1.3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重点归纳为:(1)风险是否在可以 被接受的水平上(2)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降低、控制或消除风险(3)在控制已经识别的风险时是否会产生新的风险 6.1.4风险沟通:通过风险沟通,能够促进风险管理的实施,使各方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从 而调整或改进措施及其效果。 6.1.5风险审核:在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阶段,应该对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进行审核,尤 其是对那些可能会影响到原先质量管理决策的事件进行审核。 6.2风险管理程序 6.2.1风险管理的启动 6.2.1.1确定问题和/或有关风险的疑问,包括确认风险可能性的相关假设; 6.2.1.2 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召集与风险相关的部门或专家,收集与所评估的风险相关的可 能性危险、危害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有关背景资料和数据。 6.2.1.3 根据存在的主要风险的性质确定风险管理的组长和必要的资源。 6.2.1.4 确定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评估和结论; 6.2.1.5 根据具体的问题,由风险管理的组长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包括详细的时 间计划。 6.2.2风险评估:首先系统地利用各种信息和经验来确认工艺、设备、系统、操作等过程 中存在的风险,指出将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包括识别可能的后果,为进一步质量风险管理进程的其它步骤提供基础;其次对已经被识别的风险及其问题进行分析,这需要相当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QA相关人员共同完成,通过分析确认将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有多大,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 个要点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18个要点 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需要按照下列内容进行评估: 1)化学、物理、生物等风险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过往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2)与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借鉴过往和其他实验室的案例; 3)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实验室的活动,例如检测活动,采购,清洗器皿等都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和这些活动相关的人员都要纳入风险评估的范围; 4)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风险需要评估,包括设备本身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风险; 5)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某些实验室会涉及到实验动物; 6)人员相关的风险;比如人员的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 7)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 8)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 9)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识别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有助于更好控制风险;集中主要力量对应风险。 10)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 11)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

12)确定可接受的风险; 13)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 14)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 15)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 16)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 17)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 18)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在以下情况,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采用新设备、材料、方法、人员、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改变实验室结构功能时 包括:物质存储或使用的实验室分区执行的任务发生改变之前 变更检验工作流程 发生安全事故或事件后 风险控制措施 在控制风险时,按有效顺序选择可以获得的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顺序如下: 消除来自实验室的危险源 采用替代物或者替代方法来减少风险 隔离危险源来控制风险 应用工程控制抑制或者减少接触。如,局部排风通风 采用安全工作行为最小化接触,包括改变工作方法 采用其他有效控制危险源的方法不可行时,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 如果以上措施无法降低风险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需要停止工作。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产品的风险管理做出规定,通过此规定识别与产品有关的危险(源),估计和评价风险,控制这些风险,并监控控制的有效性,从而确保公司生产的产品按预期用途使用时,对病人和使用者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在医疗器械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风险管理。 3、术语、缩略语 本程序采用质量手册以及YY/T 0316-2016、ENISO14971:2012/AC:2012中的术语、缩略语。 4、职责和权限 4.1企业负责人 1)提供充分的资源及授权有资格人员参与风险管理,任命风险管理小组组长以及成员; 2)规定一个确定风险可接受性准则的方针并形成文件,此方针应确保准则是基于适用的国家或地区法规和相关的标准,并考虑可用的信息; 3)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宜性,以确保风险管理过程的持续有效性,并且将任何决定和采取的活动形成文件; 4)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4.2风险管理小组组长 1)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实施; 2)规定风险管理小组中各成员的职责和权限; 3)在适当的场合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提出风险降低措施和对措施实施情况进行验证,并形成风险管理报告,报企业负责人审批; 4)同时对生产后的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审,判断再次进行风险分析、评价和控制的必要性,必要时应组织产品的临床应用人员参加;

5)保管风险管理文档。 4.3风险管理小组 风险管理小组应由各部门熟悉产品原理、功能、制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成员组成,具有有关的技术或风险管理技术与赋予任务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负责相关产品信息的提供和风险降低措施的实施。 5、工作程序 5.1风险管理的应用场合 风险管理即对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影响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风险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提出风险降低措施并予实施、验证从而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主要适用于以下场合: 5.1.1新产品和有重大变更型号规格变更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部分:设计风险的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的风险管理、使用风险的风险管理。 1)设计风险是指在设计输入时应考虑的产品设计中的可能存在的风险; 2)过程风险是指在设计输出时应考虑的产品试制或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3)使用风险是指在设计确认时应考虑的产品被患者使用时的可能存在的风险。 5.1.2对产品生产后的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评审,从而实施的风险管理活动,包括: 1)通过市场监督、市场调查及顾客投诉等发现了新的风险; 2)产品认证或体系认证等场合所必需进行的产品回顾性风险分析; 3)应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新技术、新材料应用要求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风险; 4)定期评审(一般每年1次)中发现了新的风险。 以上风险管理活动由技术部和/或有临床背景的专家等相关人员根据情况及时进行。 5.2管理职责 企业负责人应在下列方面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承诺提供证据: 1)确保提供充分的资源; 2)确保给风险管理分配有资格的人员; 3)规定一个确定风险可接受性准则的方针并形成文件,此方针应确保准则是基于适用的国家或地区法规和相应的标准,并考虑可用的信息。 注:公司在制定质量方针时应考虑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并将其融入质量方针中。 4)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宜性,以确保风险管理过程的持续有效性,并且将任何决定和采取的活动形成文件。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程序(中英文)

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程序 1.目的Objective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程序,对可能影响到最终产品质量的风险因素进行确定,评估和控制,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指导公司规避质量事故或药害事件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 The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Procedure is established to define, evaluate and control potential risks to product quality, and to help to avoid adverse quality issues or accidents so as to assure patient benefit. 2.范围Scope 适用于公司质量体系内的质量风险管理。 This procedure applies to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of Gosun quality system. 3. 责任Responsibilities 3.1所有人员职责:按本规程执行质量风险评估,准备文件。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all personnel conducting Quality Risk Assessment and preparing the documents to adhere to this procedure. 3.2质量风险管理组长 Team leader of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3.2.1负责协调跨职能和部门的质量风险管理。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coordinating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across various functions and departments of the organization. 3.2.2确保质量风险管理程序按本SOP规定执行,并且有充足的资源可用。 Assure that the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as defined in this SOP is followed and that adequate resources are available. 3.3质量受权人:负责批准《质量风险评估表》及关闭风险管理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试剂技术部 目的: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确定实验室防护等级,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范围:实验室所有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所有与病原微生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岗位和人员。 职责:部门负责人统筹安排,实验室管理员具体实施。危害性评估始于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于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还需进行定期的阶段性再评估。当发生实验室意外时,应特别注意要安排此项工作。 内容: 1.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内容 (1)生物因子危害评估 , 危害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案等。 , 制定评估报告:各种因素的风险发生概率程度、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2)实验室工作风险评估 , 实验意外事件:容器破裂、标本泼撒;标本污染台面或实验室;化学试剂腐蚀或损伤;离心时产生气溶胶等。 , 预测风险等级 , 预防措施: , 工作人员应了解样本,接受预防措施的培训; , 在免疫低下及或疲劳状态不允许进入实验室;

, 应使用密闭工具箱运送标本; , 尽量采用塑料容器留取标本,避免使用玻璃容器; , 做好个人防护; , 被污染的台面或实验室应用高效消毒剂和紫外进行处理; , 谨慎操作避免气溶胶产生,离心机停稳后30秒开盖; , 定期检测生物安全柜性能; 1 , 工作结束后,用酒精消毒安全柜,并用紫外线消毒20分钟; , 当皮肤暴露时,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皮肤,挤压伤口旁端,将伤口血液尽量 挤出,75%酒精消毒清理伤口。当粘膜暴露时,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粘膜。 2.实验室风险控制措施 (1)规范操作程序 , 各类医疗废物、垃圾必须分类放置。及时消毒后,再由保洁人员取走。特别注意对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及时处理。严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 , 在样品制备间内工作,要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 超净台内操作尽量防止各种液体飞溅,必需避免手或皮肤直接接触,若有意 外污染应及时消毒、冲洗并擦干飞溅出的液体。 , 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时,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勿用手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 , 要严格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避免锐器损伤 ,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感染性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试管、玻片等

产品风险分析控制程序

产品风险分析控制程序 (ISO13485-2016) 1.0目的: 为了在产品设计及正式生产时能有效防止任何不良发生,使产品能符合各项质量之要求。在产品设计与制造确定之前先探讨可能发生的失效原因, 并评估其对产品、后制程及客户端的影响, 并提供有效的解决及预防措施, 以预防或降低制程异常的再发生, 降低质量成本及产品不良率, 并提升客户满意度。 2.0范围: 凡本公司产品自设计至生产出货各阶段之新产品、新制程或将修订产品、制程皆可用本分析来预防不良之发生。并可监控制程中可能潜在之问题。 3.0权责: 研发部:负责DFMEA,跨功能小组协办。 IE部:负责PFMEA,跨功能小组协办。 QA工程师:负责DFMEA/PFEMA之编制. 跨功能小组由研发及IE单位主管负责督导, 品质及制造单位主管协辨并于必要时提出召开跨功能小组执行增修FMEA作业。研发部/生产部/品质部等工程师级(含)以上之主管组成一核心小组共同完成,此核心小组为所有影响制程的各部门代表。 4.0名词定义: 4.1 失效 (Failure):是指产品丧失规定的功能,包括在现定条件下不能完成其规定的功能,或参数不能保持在规定范围内,或操作者失误,造成产品功能

失效,及因应环境力变化导至功能丧失。 4.2 制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DFMEA为英文"Desig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之缩写, ,是质量规划构想阶段(第一阶段)中将客户期望转换成可靠度,再从产品设计与开发验证阶段(第二阶段)导入。本项分析,是以新产品为对象做系统化检讨及分析;用意在于事先预测、解决或监查制程中之潜在问题。 PFMEA为英文"Proces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之缩写, 其功能为事前鉴别出制程中可能发生之失效模式, 并且加以文件化及数量化之评估, 主要采用归纳法。 4.3 客户(Customer):后制程、销售对象、或使用者均属之。 4.4 制程功能/要求:所分析制程功能。 4.5 潜在失效模式:制程不能满足设计或规格需求时之现象。 4.6 失效的潜在效果:失效模式对客户之影响。 4.7 严重度(Severity):失效模式发生时, 对客户之影响的严重度之评估指标。 4.8 失效的潜在要因:失效如何发生之原因。 4.9 发生率(Occurrence):为失效原因发生频率之评估指针。 4.10 现行制程管制:为目前已经使用之措施, 以预防失效发生或当失效发生时能被检出。 4.11 探测度(Detection):为在半成品流向后制程前,检出失效原因或失效模式之能力评估指针。 4.12 风险优先数(RPN):原文为〞Risk Priority Number" : 由严重度、发生率、探测度三指数相乘所得,为是否实施对策改善之总评估指

GMP质量风险管理程序

GMP质量风险管理程序 1 目的 建立质量风险管理系统,以保证产品质量。 2 范围 贯穿于质量和生产的各个方面。质量风险管理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 2.1确定和评估产品或流程的偏差或产品投诉对质量和药政法规造成的潜在的影响,包括对不同市场的影响。 2.2评估和确定内部和外部的质量审计的范围。 2.3厂房设施、建筑材料、通用工程及预防性维护项目或计算机系统的新建或改造。 2.4确定质量体系,如材料、产品放行、标签或批审核的效果或变化。 2.5其他方面的应用。 3 依据 2010版GMP实施指南《质量管理体系》分册“质量风险管理”。 4 术语定义 4.1“质量风险管理”是质量管理方针、程序及规范在评估、控制、沟通和风险时的系统应用。 4.2“风险”由两个关键因素构成:即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发生的严重性。

5 职责 质量风险评估项目小组人员负责收集背景信息并选择相应的质量风险管理模式,然后进行风险评估。 6.内容 质量风险管理是通过掌握足够的知识、事实、数据后,前瞻性的推断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件,通过风险控制,避免危害发生。 6.1 质量风险管理模式 6.1.1 风险评估 6.1.2 风险控制 6.1.3 风险审核,文件和沟通 质量风险管理模式图请见下表:

6.2 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6.2.1 风险识别 6.2.2 风险分析 6.2.3 风险评价 6.2.4 风险控制 6.2.4.1 风险降低 6.2.4.2 风险接受 6.2.4.3 风险审核及回顾 6.3 质量风险管理步骤的详细说明 6.3.1 风险识别:确定事件并启动质量风险管理 6.3.1.1 确定风险评估的问题 6.3.1.2 收集和组织信息 在此阶段清楚地确定风险的问题或事件对质量风险管理的结果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需要考虑的风险包括对患者的风险;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风险;法规不符合的风险等。在此阶段还需收集背景信息并确定质量风险管理项目小组人员及资源配置等。用于识别风险的信息可以包括历史数据,理论分析,成型的意见,以及影响决策的一些厉害关系等。 6.3.2 风险分析 在进行风险分析时,需要评估风险发生和重现的可能性。也可以考虑测定风险发生或重现的能力。针对不同的风险项目需选择应用不同的分析工具。 选择风险评估的工具:

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 目的:保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减少职业暴露风险,使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1、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3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3.2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评估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产品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产品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ISO9001-2015/ISO13485-2016) 1.0 目的 通过判定医疗产品(医疗器械及其附件包括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所潜在的危害并估计和评价其风险,确保风险从产品设计开发到制造生产和交付的全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得产品在预期的应用和用途条件下,对已判定的危害得到控制。 2.0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医疗器械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3.0 定义 3.1 损害:对人体健康的实际伤害或侵害,或是对财产或环境的侵害。 3.2危害:损害的潜在源。 3.3医疗器械:其制造商预期为下列目的用于人类的,单独或者组合使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它物品,包括应用所需要的软件;或用于人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妊娠控制; 3.4风险:损害的发生概率与损害严重程序的结合。

3.5安全性:危险于不可接受的风险。 4.0 职责 4.1对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及现有产品的技术更改进行风险分析,从外形设计到产品的预期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列出可能影响其安全性的特征清单,从而将其潜在的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程序。 4.2 对原材料来料进行控制,确保因材料危害带来的风险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4.3 制造部: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确保因产品生产过程带来的风险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5.0工作程序 5.1风险分析的时机 5.1.1新产品在设计和开发阶段应该实施风险分析和评价,当本公司不具有产品设计和开发责任时,顾客应该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传递至本公司,同时本公司的生产、交付、安装和服务活动并不能免除实施风险分析和控制。 5.1.2当产品结构、功能、性能发生变化时,应该重新评估其风险,必要时实施文件更新。 5.1.3当使用的法规改变时,应考虑重新评估其风险,必要时实施文件更新。 5.1.4当出现事故或客诉时,应该重新评估其风险,必要时实施文件更新。 5.1.5当出现质量问题的早期警报时,如留样观察出现异常或产生忠告性通知的情形时,必须重新评估其风险,必要时实施文件更新。 5.1.6当产品遭受污染时,应重新评估其风险。 5.1.7当有新的资料/数据可供应用时,应考虑进行一次新的风险分析。例如随时间的推移起了变化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有可能消除、增加或降低任一特定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