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 2002C 12)。

?综述与讲座?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刘 征,丁克家

(山东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21)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多囊肾疾病;基因突变

[中图分类号] R 6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266X (2006)2120090202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 PKD ),又称成人型多囊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到60岁时大约有50%的患者出现终末期肾衰竭。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存在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知的引起该病的突变基因可能有3个,分别为PKD 1基因、

PKD 2基因、PKD 3基因。其中85%患者由PKD 1基因突变引

起[1],约15%患者由PKD 2基因突变引起。PKD 3基因由于少见,研究不多,故至今尚未定位克隆。

1 PKD 1基因

PKD 1基因定位在第16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3亚带(16p 1313),总跨度约53kb ,由46个外显子组成,其转录的mRNA 长度1411kb ,编码的多囊蛋白产物称为PC 1。PKD 1

基因的近端区域(16p 1311)含有三个同源基因位点(H G 2A 、

H G 2B 和H G 2C ),与PKD 1基因同源性极高。PKD 1基因的35

~46外显子为单拷贝区,1~34外显子由于存在同源基因出现3次核苷酸重复,这给基因测序和突变检测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不同实验室采用了多种不同方法,包括蛋白截断实验(PT T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 GGE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 )、高压液相色谱法(DH PL C )及直接测序法。每种方法

各有利弊,PT T 无法检测没有造成蛋白异常终止的错义突变;D GGE 由于需要在电泳前在产物两次加上一对GC “夹子”,增加了操作难度;SSCP 虽然简便,但存在5%~30%的漏检率;DH PL C 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直接测序虽然检出率较高,但花费较大。

目前为止,共发现突变288个,其中77个错义突变

(2617%)、68个无义突变(2316%)、86个缺失突变(2919%)、29个插入突变(1010%)、25个剪接突变(817%)、3个复合突

变(1%)。PKD 1基因没有明显的突变热点,单拷贝区89个,多拷贝区199个,虽然多拷贝区突变数是单拷贝区的2倍,但由于其长度是单拷贝区的4倍,因此其突变发生率仍较单拷贝区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单拷贝区检测的研究开展较多的原因,有70%以上的文献单独或同时检测单拷贝区。在46个外显子中,第3、9、14、30、33外显子从未检测到突变,其原因不明。同时,在PKD 1基因上存在一定突变温区,其中外显子

15上检测到59个突变,占总突变数的2015%;外显子23发

现20个突变,占总突变数的619%;外显子44~46共发现39个突变,占突变总数1315%。大部分突变都只在单一家系内发现,但有31个突变在不同家系出现,其中Q 4041X

(12259C 2T )在7篇不同国家的文献中被发现,其原因可能是

该序列为GCCTA GGCCCA ,由于存在非完全匹配的重复序列GCCTA 和GCCCA ,易导致滑脱错配引起突变。而

Q 4010X (12239C 2T )被发现5次[1~5],Q 4124X (12508C 2T )出

现4次[2,4,6,7]。以上3个多次出现的突变均出现在外显子44~45。

2 PKD 2基因

PKD 2基因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到2区3

带(4q 22223),长度68kb ,由15个外显子组成,转录的mRNA 长度514kb ,编码的多囊蛋白产物称为PC 2。虽然其外显子1的GC 含量很丰富,给扩增带来一定困难,但由于没有同源序列且长度较短,因此很多研究已经对其全长进行了检测,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与异源双链分析。目前为止,已发现突变72个,其中3个错义突变(411%)、

24个无义突变(3313%)、24个缺失突变(3313%)、10个插入

突变(1319%)、9个剪接突变(1215%)、2个复合突变

(218%)。PKD 2基因也没有突变热点。所有研究中未发现外

显子3、9、15突变,而外显子4、5、6区域虽然只占全长的

2412%,却分布了4013%的突变(29 72),具体原因不明。同

样,大部分突变都只在单一家系内发现,只有R 417X 、R 464X 、

Y 762X 、R 845X 、1335in s 4、1443delT 、2152del A 、I V S 5+1G 2A ,

分别在不同文献或不同家系重复出现。

3 基因突变与表现型联系

研究发现,PKD 2基因突变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较PKD 1轻,出现症状的年龄要比PKD 1型晚10~20a ,平均在65~

70岁发病。而且,有些PKD 2型患者终生不发病,因此部分研

究认为其发病率可能要高于现在的估计[8]。Ro ssetti 等[9]对

80个家族的324例多囊肾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进入肾功能

衰竭期的年龄与性别无关,与突变位点有关而与突变类型无关,研究发现致病突变在5′端的患者症状要比在3′端重,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3、56岁(P =01025),

9山东医药2006年第46卷第21期

在60岁时肾功能良好率分别是1819%、3917%。Pei等对PKD2基因的突变位点与患者进入肾功能衰竭期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突变位点、类型均与疾病的临床表现无关,致病突变在5′端患者的症状与在3′端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H ateboer等[10]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进入肾衰的年龄与突变位点没有明确的联系,但对于其他症状如高血压、血尿、肾结石及尿路感染存在一定影响。

多囊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遗传异质性。不同家族间,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均存在较大差异。H ateboer等[11]对10个南威尔士的PKD1大家系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家族在生存率、肾功能稳定时间及高血压的发病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而PKD2型也表现出同样的遗传异质性,提示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均存在多个功能区域,并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均导致全部编码产物的失活,可能只是影响多囊蛋白的部分功能。

随着“二次打击”模型的提出,尽管还存在争议,但至少可部分解释家族间的遗传异质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囊肿的形成除需要基因突变外,还需要体细胞突变甚至其他因素。此外,除了PKD基因,还存在其他基因影响着疾病的进程。由于其与肿瘤的形成较类似,也有人称其为伪装的瘤。

总之,随着对多囊肾病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研究,以及动物模型研究的进展,该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日益明朗。随着更多调节基因的发现,可能会找到新的方法阻止囊肿形成。

[参考文献]

[1]Eo H S,L ee JG,A hn C,et al1T h ree novel m utati ons of the

PKD1gene in Ko rean patients w ith auto som al dom inant po lycystic k idney disease[J]1C lin Genet,2002,62(2):16921741 [2]K i m U K,J in D K,A hn C,et al1N ovel m utati ons of the PKD1

gene in Ko rean patients w ith auto som al dom inant po lycystic k idney disease[J]1M utat R es,2000,432(122):392451

[3]D ing L,Zhang S,Q iu W,et al1N ovel m utati ons of PKD1gene

in Ch inese patients w ith auto som al dom inant po lycystic k idney disease[J]1N eph ro l D ial T ransp lant,2002,17(1):752801

[4]D aniells C,M aheshw ar M,L azarou L,et al1N ovel and

recurrent m utati ons in the PKD1(po lycystic k idney disease)gene [J]1H um Genet,1998,102(2):21622201

[5]Bogdanova N,M cC luskey M,Sikm ann K,et al1Screening the

3′regi on of the po lycystic k idney disease1(PKD1)gene in41 Bulgarian and A ustralian k indreds reveals a p revalence of p ro tein truncating m utati ons[J]1H um M utat,2000,16(2):16621741 [6]M izoguch i M,T am ura T,Yam ak i A,et al1M utati ons of the

PKD1gene among Japanese auto som al dom inant po lycystic k idney disease patients,including one heterozygous m utati on identified in m em bers of the sam e fam ily[J]1J H um Genet, 2001,46(9):51125171

[7]Badenas C,To rra R,San2M illan JL,et al1M utati onal analysis

w ith in the3′regi on of the PKD1gene[J]1K idney Int,1999,55

(4):1225212331

[8]D em etri ou K,T ziakouri C,A nninou K,et al1A uto som al

dom inant po lycystic k idney disease2type2,U ltrasound,genetic and clinical co rrelati ons[J]1N eph ro l D ial T ransp lant,2000,15

(2):20522111

[9]Ro ssetti S,Burton S,Strm eck i L,et al1T he po siti on of the

po lycystic k idney disease1(PKD1)gene m utati on co rrelates w ith the severity of renal disease[J]1J Am Soc N eph ro l,2002,13(5): 1230212371

[10]H ateboer N,V eldhuisen B,Peters D,et al1L ocati on of

m utati ons w ith in the PKD2gene influences clinical outcom e[J]1 K idney Int,2000,57(4):1444214511

[11]H ateboer N,L azarou L P,W illiam s A J,et al1Fam ilial

pheno type differences in PKD1[J]1K idney Int,1999,56(1): 342401

(收稿日期:2006203209)

?临床札记?

丁卡因尿道黏膜麻醉下行导尿术

死亡1例

荆友科1,荆 涛2,孙家良1

(1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山东淄博255026;

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患者男,70岁,因下腹胀痛、排尿困难半天,因前列腺增生并急性尿潴留、冠心病、胃癌术后,于2004年12月10日收入院。查体:T3816℃,体重50kg。心肺未及明显异常。耻骨上膀胱区膨隆,叩诊呈浊音,浊音区达脐下一横指,有明显压痛。直肠指诊:前列腺体积增大,中央沟消失,质地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指套无血染。B超示前列腺体积约515 c m×410c m×318c m。即予常规导尿,F14双腔气囊导尿管插入困难,注入石蜡油及用钢丝支架均不能导入,导管头部见少许血迹。经患者同意,即予尿道扩张器扩张,5号半扩张器通过顺利,6号不能通过,遂于尿道内注入1%丁卡因溶液10m l (100m g)行黏膜表面麻醉。2m in后患者突然全身抽搐,呼吸心跳骤停。即予心肺复苏术等抢救,40m in后死亡。

讨论:前列腺增生并急性尿潴留大多采用导尿术,确有困难时,可行膀胱穿刺造瘘术。丁卡因尿道黏膜表面麻醉一次限量为40~60m g。本例死亡可能因尿道黏膜损伤下注入丁卡因,使其快速、超量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症状所致。此类死亡病例较少见。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建议用药期间监测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状态,严格掌握用量,对年老体弱、肝功不全患者减量使用,尤对皮肤或黏膜表面损伤、感染严重的部位慎用。

19

山东医药2006年第46卷第21期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又称为成人型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全身性疾病,主要影响肾脏,但也可能会影响其他器官,如肝脏、胰腺、脑动脉血管等。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大约有一半将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通常发生在40-60岁之间[1]。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在全球范围都有发生,发病率大约为1/400人-1/1000人[2][3]。 现在认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两个基因缺陷有关。85%的患者是由位于16号染色体的基因 PKD1(TRPP1)发生突变所致,15%的患者是由PKD2(TRPP2)突变所致[1]。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需要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进行辨别。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也导致肾脏和肝脏的囊肿,但通常只发生在童年,发病率约为1/20000人[4],病因和预后都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不同。 目录 [隐藏] 1 病理生理学 2 诊断 3 治疗 4 预后 5 参考资料 6 外部链接 病理生理学 [编辑]近期应用实验模式生物如线虫(秀丽隐杆线虫)和家鼠的纤毛和鞭毛进行基本细胞 生物学研究使人类发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的原因变得清楚。生化学家James Calvet写到:“这些发现证明了遗传学和动物模型的能力和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些遗传学研究的指引,有谁会想到一条小小的纤毛会成为研究多囊肾病的基础?”[5] 纤毛在肾脏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纤毛结构功能异常直接导致肾囊肿性疾病的发生。所有的纤毛和鞭毛的装配和维持都需要依赖鞭毛内运输这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来完成。鞭毛内运输是蛋白质插入纤毛和鞭毛膜特定位点必不可少的一项细胞功能。这些插入的膜蛋白可以启动环境反馈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通道。它们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纤毛中发挥特殊作用,通过上述鞭毛内运输机制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纤毛,被认为是正常肾细胞的发育和发挥功能的关键。纤毛上皮细胞排列于尿收集管的内腔,感觉尿流率的变化。纤毛感受尿流率的功能异常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产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特征性的多囊肿。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可能由于环境信号的转导蛋白或感受蛋白发生突变所致,也有可能是鞭毛内运输失败的结果[6]。 细胞膜上PKD1和PKD2蛋白的示意图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PKD1和PKD2编码肾管道细胞非运动纤毛上的膜蛋白。其中PKD2编码的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是一个钙激活型细胞内钙释放通道,可以使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而PKD1编码的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被认为是和PC-2有关,可以调节PC-2钙通道的活性。钙离子是一个重要的细胞信号,可以引发复杂的生化途径,导致细胞休眠和分化。PC-1或者PC-2失去活性,在肾管道细胞纤毛上的装配或者定位失败,对纤毛细胞钙信号的监管放松,都可能导致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的发生。

第三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答案)

第三章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常见得染色体畸变综合征就是: A.Klinefelter综合征 B.Down综合征 C.Turner综合征 D.猫叫样综合征 E.Edward综合征 *2.核型为45,X者可诊断为: A.Klinefelter综合征 B.Down综合征 C.Turner综合征 D.猫叫样综合征 E.Edward综合征 *3.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得典型核型就是: A.45,X B.47,XXY C.47,XYY D.47,XY(XX),+21 E.47,XY(XX),+14 4.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得发生就是由于: A.常染色体数目畸变 B.性染色体数目畸变 C.染色体微小断裂 D.常染色体上得基因突变 E.性染色体上得基因突变 *5.Down综合征为_______染色体数目畸变。 A.单体型 B.三体型 C.单倍体 D.三倍体 E.多倍体 6.夫妇中得一方为一非同源染色体间得相互易位携带者,与正常得配子相结合,则可形成多少种类型得合子: A.8 B.12 C.16 D.18 E.20 7.Edward综合征得核型为: A.45,X B.47,XXY C.47,XY(XX),+13 D.47,XY(XX),+21 E.47,XY(XX),+18 8.46,XX男性病例可能就是因为其带含有: A.Ras B.SRY C.p53 D.Myc E.α珠蛋白基因 9.大部分Down综合征都属于: A.易位型 B.游离型 C.微小缺失型 D.嵌合型 E.倒位型 *10.下列哪种遗传病可通过染色体检查而确诊: A.苯丙酮尿症 B.白化病 C.血友病 D.Klinefelter综合征 E.Huntington舞蹈病 11.体细胞间期核内X小体数目增多,可能为: A.SmithLemiliOpitz综合征 B.Down综合征 C.Turner综合征 D.超雌 E.Edward综合征 1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定位于: A.1号染色体 B.18号染色体 C.21号染色体 D.X染色体 E.Y染色体 *13.经检查,某患者得核型为46,XY,del(6)(p11),说明其为_____患者。 A.染色体倒位 B.染色体丢失 C.环状染色体 D.染色体部分丢失 E.嵌合体 14.若患者体内既含男性性腺,又含女性性腺,则为: A.男性 B.真两性畸形 C.女性 D.假两性畸形 E.性腺发育不全 *15.某患者得X染色体在Xq27、3处呈细丝样连接,其为_____患者。 A.重组染色体 B.衍生染色体 C.脆性X染色体 D.染色体缺失 E.染色体易位 16.14/21罗伯逊易位得女性携带者与正常人婚配,其生下Down综合征患儿得风险就是: A.1 B.1/2 C.1/3 D.1/4 E.3/4 17.染色体制备过程中须加下列哪种物质可以获得大量分裂相细胞。 A.BrdU B.秋水仙素 C.吖啶橙 D.吉姆萨 E.碱 18.倒位染色体携带者得倒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得同源染色体配对中形成: A.环状染色体 B.倒位环 C.染色体不分离

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14Callis L,Vila A,Nieto J,et al.Effect of cyclosporine A on protein2 uria in patients with Alport syndrome.Pediatr Nephrol,1992,6: 140-144. 15Callis L,Vila A,Carrera M,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cy2 closporine A in Alport syndrome.K idney Int,1999,55:1051- 1056. 16Charbit M,Dechaux M,G agnadoux MF,et al.Cyclosporine A therapy in Alport syndrome.Pediatr Nephrol,2004,19:64. 17Chen D,Jefferson B,Harvey S J,et al.Cyclosporine A slows the progressive renal disease of Alport syndrome(X-linked hereditary nephritis):results from a canine model.J Am Soc Nephrol,2003, 14:690-698. 18Clifford EK.Familial hematuria due to typeⅣcollagen mutations: Alport syndrome and 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Cur2 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2004,16:177-181. 19Clifford EK.Familial hematuria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Pediatr Nephrol,2005,20:1027-1035. (收稿日期:2006202228)多囊肾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李林 梅长林 人类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 KD)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种酷似多囊肾病的疾病。1856年Bristowe 在伦敦病理学会上首次报道了1例囊性肾病合并囊性肝病的病例。直到近几十年,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发展,人们才逐渐对多囊肾病有了科学的认识。 ADP KD是一种以双肾出现无数液性囊泡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发病率为1/1000~1/400,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我国有150万~300万患者。60岁时,50%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1]。ADP KD致病基因主要有两个,为P KD1和P KD2,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被克隆[2-3]。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监测疾病进展的敏感方法,亦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现对当前ADP KD诊断及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概述。 一、诊断 ADP KD传统的诊断方法是结合家族遗传史,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方法确诊。而在患者出现症状、体征之前无法诊断,造成了治疗时机的延误。近年来逐渐成熟的分子诊断弥补了这一缺陷,实现了症状前和产前诊断;而影像学诊断也逐渐由单一确诊作用向监测疾病进展、预测疾病预后方向发展。诊断方法的进步使早诊断、早治疗及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单位: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成为可能。 (一)分子诊断 1985年Reeders等[4]采用基因连锁的方法成功地诊断了ADP KD,开创了分子诊断多囊肾病的先河。目前分子诊断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基因连锁分析:自1985年首次采用基因连锁分析将多囊肾病1基因定位于第16号染色体以来,国内外先后开展了基因连锁分析诊断ADP KD的工作。目前发现的与多囊肾病1基因连锁的微卫星遗传标记有:SM6、SM7、CW2、CW4、AC 2.5、KG8、SⅢ6等。新近使用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技术使基因连锁分析更精确、检出率更高。基因连锁分析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缺点是患者家族中至少要有其他2例患者提供DNA样本,父母必须是杂合子。 2.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是指人染色体基因组DNA中的单个核苷酸突变,引起突变前后DNA在变性条件下形成的单链在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由于碱基三维构象不同,导致迁移速度出现差异的检测方法。ADP KD患者体内存在多个多囊肾基因突变,利用SSCP分析技术相对简单,可以灵敏地揭示发生在150~200bp DNA上的点突变,对单个位点变异所致的致病基因突变检出率高。然而,由于多囊肾致病基因的一致性和突变位点不固定性,SSCP检测方法仍有5%~30%的漏检率。 3.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是利用离子对反向液相色谱技术,通过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U)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400—1:1000,是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肾病,居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病因的第4位。引起ADPKU的突变基因有PKD1、PKD2和PKD3。PKD1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ADPKU具有显性延迟性发病的特点,平均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此时大多已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因此,有必要对ADPKU家系进行产前诊断。该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形成多个液性囊泡,囊肿进行性增大,造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最终引起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除了肾脏病变外,还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如肝囊肿、高血压、颅内动脉瘤、心瓣膜畸形等。 多囊肾病治疗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尚无特效药,只是一些对症治疗和透析治疗。女性较男性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比例为高[(1.2-1.3)/1]。 临床表现 1.肾脏表现 (1)肾囊肿:多囊肾肾功能异常表现包括高血压,肾痛,肾功能不全等,这些表现与肾囊肿的进展直接关系。 (2)肾功能异常:较早发生尿浓缩能力和氨排泄减少,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这些异常较轻,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不大。 (3)高血压等 产前基因诊断 两个基因已知与多囊肾相关:PKD1,占大约85%的患者;PKD2,占大约15%的患者。 一.突变扫描 PKD1:序列分折/突变扫描:阳性率约88%。 PKD2:序列分折/突变扫描:阳性率约88%。 二.连锁分析 在人口较多的家系进行症状前检测可运用PKD1和PKD2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三.缺失/重复分析 适用于PKD2基因内或全基因缺失临床检测,检测频率估计不到1%。 产前诊断技术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检测已发展可以筛查PKD1和PKD2重排。开发的PKD1位点特异性探针可以分析鉴别PKD1假基因。 遗传咨询 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对多囊肾家庭调查表明,只有4%一8%的家庭成员将终止多囊肾胎儿的妊娠。 一.先证者的父母 1.大多数患者的父亲患有多囊肾。 2.从头突变的发生率显著,约有10%的家庭发生。 3.对于从头突变先证者的父母需进行影像筛查并评估建议,特别是在PKD2的情况下。 二.先证者的家系成员 1.先证者的家系成员的患病风险取决于父母的遗传状况。 2.如父母患病,子女的风险是50%。

《染色体畸变》概念梳理与剖析

《染色体畸变》概念梳理与剖析 1.染色体结构变异 (1)概念: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 (2)变异范围: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变异,涉及到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的改变,这一片段可能含有若干个基因,这种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3)变异的类型:①缺失: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也随之丢失的现象;②重复:③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的现象;④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颠倒的现象;⑤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现象。 (4)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5)注意两个区别:①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的区别: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变异中的基因重组。②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与基因突变时的碱基对缺失的区别:基因突变时的碱基对缺失是指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碱基对的缺失,对象是碱基对;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是指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也随之丢失的现象。 (6)典例剖析:(2009上海高考)下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A.重组和易位 B.易位和易位 C.易位和重组 D.重组和重组 解析:由染色体图像可判断①中两条为同源染色体,②中两条为非同源染色体,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重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染色体属于易位。 答案:A 2.染色体组 (1)染色体组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②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 (2)染色体组数的确认 Ⅰ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 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右图A中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2条,含有2个染色体组,B中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2 条,含有2个染色体组。 ②细胞内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如上图A中有2种形态的染色体,则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2条染色体,图B中有4种形态的染色体,则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4条染色体。 Ⅱ根据基因型判断。 在细胞或生物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基因型为AaaBBbCCC的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AbCD的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两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是常见的多囊肾病。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预后明显改善。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囊肿上皮细胞经培养后显示了与ADPKD不相同的性质:ADPKD囊液中有内毒素或Gram阴性细菌,而ARPKD囊液中则无。 正确的遗传学诊断运用重组DNA技术已发现约85%的APD-KD家族中,被称为PKD1的基因突变定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P)上,它具有两个特异性标志:α球蛋白复合体及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基因.大多数其余的家族发现在4号染色体(PKD2)上有基因缺陷,但也有少数家族不与如何基因座相关. 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多囊肾的病人,ARPKD罕见,一般出世不久后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或成人,故这里指的手术者多为ADPKD。ADPKD多表现为肾实质弥漫性进行性囊肿形成,可同时伴有肝囊肿、肺囊肿、胰腺囊肿、肺囊肿,最终会发展为尿毒症,需作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抽吸减压后,囊肿仍会增多,故对多囊肾并没太大价值。 单纯肾囊肿发展慢,不一定损害肾脏,且发现时多数患者年龄已较大,近年来在治疗方面趋于保守。一般以定期复查,门诊随诊为主。只有囊肿大于4cm时,才采取穿刺加硬化剂治疗。另外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有部分获得性肾囊肿以单个或多个肾囊肿为表现。单一肾囊肿的唯一危害就是可能发展成恶性囊肿,如肾囊肿短时间内长大明显,抽吸不仅为了减压,也是为了排除肿瘤可能。 多囊肾的定义是什么 多囊肾系累及双侧肾脏的先天性疾病。其肾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有的相互间可沟通,使肾脏体积增大并压迫肾实质,使其萎缩造成功能损害,直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多囊肾分为两型:婴儿型为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其它先天畸形,多于数月内死亡;成人型为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中年发病,常伴有肝、脾、胰、卵巢、骨等器官的多囊性病变及颅内动脉瘤。 临床上多数病人可有家族史、男多于女,表现各异。常见的表现有: (1)腰腹部疼痛:为多数病人的首发症状,呈持续性或阵发性不等,劳累后加重。 (2)血尿:常为首发症状,约半数人出现,为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 (3)腹部肿物:多在双侧上腹部摸到,肿块大小不一。 (4)可以有高血压伴头晕、头痛。 (5)肾功能不全:肾功能检查明显异常,尿比重低而固定。 (6)约1/4病人有肾绞痛表现及尿频、尿急等不适。 X线平片、B超、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上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仅限于顽固性疼痛、肾动脉受压、肾盂输尿管梗阻及结石、积脓等并发症时的治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研究进展 摘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是一种发病率高、预后差的疾病,它在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有很多进展。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瞬时受体势;Max作用因子1;雷帕霉素靶蛋白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是导致肾衰竭的重要疾病。现在已经发现3个基因(PKD1、PKD2、PKD3)与此病有关,其中PKD1定位于染色体16p13.3,其突变而导致ADPKD约占85%,PKD2定位于染色体4q21-23,其突变约占15%。PKD3突变仅在几个家族中发现,目前尚未定位[1]。ADPKD病变以双肾多发性进行性充液囊泡为主要特征。囊泡损伤肾组织,引起肾功能改变,出现血尿、蛋白尿等临床症状,最终导致肾衰竭。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可引起肝脏囊肿、胰腺囊肿、心脏瓣膜病、结肠憩室和颅内动脉瘤等肾外病变[2],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故揭示其发病机理,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以综述。 1 ADPKD的发病机制 1. 1 多囊蛋白PC PKD1基因的蛋白产物被称为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又叫做TRPP1,多囊蛋白-1是一种跨膜蛋白,分布广泛,可以与多种蛋白(如PC2)、糖、脂类结合并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功能。PC1还与Wnt信号途径、JAK-STAT途径、转录因子AP-1和G蛋白偶联等信号途径有关。PKD2基因的蛋白产物被称为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又叫做TRPP2,是TRP家族的一员,为非选择性钙离子通道。它不同于PKD1,在人类基因组中是单拷贝,并不含多嘧啶区,但它的第一个外显子富含GC,从而使得此处易于突变[3]。瞬时受体势(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虽然最初发现于感受器,主要参与神经传导,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人们发现该通道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瞬时受体势C,即TRPC,为传统型,被认为是最可能的钙库操纵性钙通道和受体操纵性钙通道的分子基础[4]。PKD2蛋白当被G偶联蛋白或钙库耗竭激活时,与TRPC1蛋白连接形成蛋白复合物并引起钙离子动态平衡失调,引起胞浆及内质网内钙水平降低,发生生物学作用。 1. 2 Mxi1 Max作用因子1(MAX-interacting protein 1,Mxi1)是抑癌基因Mxi1编码的蛋白。Mxi1可以竞争性的使Max与Myc结合,抑制Myc的负调节作用,也就起到了抑癌的作用。Max是Myc-associated factor X,作用是调控myc信号通路。故以往的研究多在肿瘤方面,近年来发现Mxi1与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作用。Mxi1(又称为mad2、mxd2)为Mad 转录家族的成员之一,Mxil 基因敲除小鼠,PKD1、PKD2表达上调[5]。肾脏出现了ADPKD特征性病理改变[6] 。在发生多囊肾的Mxi1 基因敲除小鼠肾组中,Mxi1 失活可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 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养有粮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都在这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最常 用的检查方法都在这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的检查方法 遗传筛查、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般都有哪些检查方法 一、检查 一、系谱分析是遗传病诊断的基础系谱是用以表明某种疾病在患者家族各成员中发病情况的图解。临床遗传工作者不仅要绘制系谱,熟悉系谱中常用的符号,而且还应掌握根据系谱特点来判断其遗传方式的基本技能。一个完整、清楚的系谱不仅有利于确定患者所患疾病是否为遗传病,而且还可以依次判断此病属于哪种遗传方式,区分某些表型相似的遗传病,以及同一种遗传病的不同类型。此外,还可以为此家庭保留一份遗传病的宝贵资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尽可能地从患者及其家属中获得完整、详细、准确、可靠的资料,以便所绘系谱能准确反映出家系的发病特点。所以做好家系中系谱分析是诊断遗传病的基础。 二、染色体检查(核型分析)的适应症核型分析是确定染色体病的重要方法。目前采用的染色体显带技术不仅能准确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单体型、三体型和多体型)综合症,而且通过显带,特别是高分辨显带技术,可以对各种结构异常,包括微畸变综合症作出准确诊断。 进行染色体检查时必须掌握适应症,才能达到较高的检出率。一般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进行染色体检查: 1.有明显的生长、发育异常和多发畸形、智力低下、皮肤纹理异常者; 2.可疑为先天愚型的个体及其双亲; 3.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者; 4.家庭中有多个相似的多发畸形的个体; 5.原发性闭经和不孕的女性; 6.男性不育、无精子症的个体; 7.有反复流产、死胎史的夫妇。 三、性染色质检查的意义具有两条X染色体的正常女性,在间期细胞(如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绒毛细胞、羊水脱落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参加日常的代谢活动;另一条X染色体失活,浓缩形成一个直径为l mm的小体,即称性染色质或称X染色质。将这些间质细胞制片染色后,即可在许多间期核中看到这种浓染的X染色质。如果一位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性畸形患者,如Turner综合症(45x)患者,则问期核中没有x染色质。而x三体女患者(47XXX)则有两个x染色质,正常男性(46XY)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也没有X染色质,但外表男性的先天性睾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图4-4,举例说明染色体畸变是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并列举生物变异的类型。2.在阐明染色体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一、染色体畸变的含义和类型 1.含义: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 2.类型????? 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二、 染色体结构变异 1.概念 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 2.类型 (1)缺失:染色体断片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也随之丢失。如猫叫综合征; (2)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如果蝇棒眼的形成; (3)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 (4)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颠倒。 3.结果 使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与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4.影响 大多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性对生物体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的死亡。 三、染色体数目变异 1.概念 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2.类型????? 整倍体变异: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如单倍体、多倍体等非整倍体变异:体细胞中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如先天愚型、人类的卵巢发育不全症 3.染色体组

二倍体生物的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判断正误: (1)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上的碱基发生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过程。( ) (2)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等发生改变。( ) (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几种类型。( ) (4)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 (5)二倍体生物正常配子中的一组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 ) (6)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 (7)单倍体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 答案 (1)× (2)√ (3)√ (4)× (5)√ (6)√ (7)×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与基因突变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 2.易位与交叉互换的比较

多囊肾健康教育手册(护士篇)

多囊肾健康教育手册(护士篇) 一、疾病相关知识 (一)概述: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肾病,约占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总量的5% ---10%。多囊肾随着年龄的增长,囊肿逐渐增大,最早的表现是:腰部疼痛,血压升高,肾脏B超结果异常。若得不到及时控制,肾囊肿继续增大,压迫周围肾功能单位就会造成其损伤,启动肾脏纤维化的进程,早期表现为小便化验出现:蛋白和血细胞;如果肾脏纤维化的进程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就会出现血肌酐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最终发展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二)临床表现: 因梗阻、感染或囊肿内出血而增重的肾脏对肾血管蒂造成牵拉,可引起一侧或双侧腰背和腹部的胀痛。镜下或肉眼全程血尿常见。当血块或结石下行时,可表现肾绞痛。患者可自行发现有一腹部包块。感染(发热、肾区痛)是多囊肾的常见并发症。膀胱刺激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随着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乏力、体重减轻。 (三)常用检查及注意事项 1.尿常规 早期无异常,中晚期时有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出现蛋白尿。伴结石和感染时有白细胞和脓细胞。 2.尿渗透压测定 病变早期仅几个囊肿时,就可出现肾浓缩功能受损表现,提示该变化不完全与肾结构破坏相关,可能与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不良有关。肾浓缩功能下降先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血肌酐 随肾代偿能力的丧失呈进行性升高。肌酐清除率为较敏感的指标。 4.KUB平片 显示肾影增大,外形不规则。 5.IVP 显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征象,肾盂肾盏形态奇特呈蜘蛛状,肾盏扁平而宽,盏颈拉长变细,常呈弯曲状。

6.B超 显示双肾有为数众多之暗区。 7.CT 显示双肾增大,外形呈分叶状,有多数充满液体的薄壁囊肿。 (四)常用治疗方法及用药知识 1、一般治疗:一般情况下,病人检查出多囊肾后,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如果尚未对病人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的,平时需注意不要吃或少吃过咸、过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作息时间要规律,情绪要平稳乐观。 2、囊肿去顶减压术 3、中药治疗:目前中医在治疗多囊肾方面采取保守治疗(服用中药),效果甚好。 4、透析与移植: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时,应立即于以透析治疗,首选血液透析。 二、饮食指导 多吃优质蛋白质高的食物,注意高纤维、高维素食物的补充及低脂肪、适当的糖饮食。 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所以要适当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对于肾病患者更是如此。 水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各种蛋白酶类,有助于消化。其中所含的果胶、纤维素等还可促进肠蠕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有降血胆固醇的作用。所以患者需根据自己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 油炸食物热量很高,要控制,可以吃蒸的或者水煮的。 多囊肾病人饮食要格外注意咸类的食物、辛辣刺激类的食物、腐烂变质的食物三大类。 对于病情已经较为严重发展到了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多囊肾病人还要注意豆类及其制品不能吃,限制动物类高蛋白食品和油腻类食品等。 三、休息运动指导

高中常见遗传病总结

常见遗传病总结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软骨发育不全上臂、大腿短小畸形,腹部隆起;臀部后凸;身材矮小致病基因导致长骨两端软骨细胞形成出现障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白化病患者皮肤、毛发、虹膜中缺乏黑色素,怕光,视力较差缺乏酪氨酸的正常基因,无法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先天性聋哑听不到声音,不能学说话,成为哑巴缺乏听觉正常的基因,听觉发育障碍 苯丙酮尿症智力低下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正常基因,苯丙氨酸不能转化成酪氨酸而不能变成苯丙酮酸,中枢神经受损 X染色体显性遗传 抗维生素D佝偻病X型腿(O型),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致病基因使钙磷吸收不良没,导致骨骼发育障碍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红绿色盲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缺乏正常基因,不能合成正常视蛋白引起色盲

血友病受伤后流血不止缺乏凝血因子合成基因,导致凝血障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肌无力或萎缩,行走困难正常基因缺乏,进行性肌肉发育障碍 染色体数目异常 常染色体21三体综合症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面容特殊,眼间距宽,口常开,舌伸出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 性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XO)身材矮小,肘外翻,颈部皮肤松弛,外观女性无生育能力少一X染色体 XYY个体男性,身材高大,具有反社会行为多一Y染色体 八、人类几种遗传病及显隐性关系: 类别名称 单基因遗传病 常染色体遗传 隐性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显性多指、并指、短指、软骨发育不全 性(X)染色体遗传 隐性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显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常染色体病数目改变21三体综合症(先天愚型)结构改变猫叫综合症 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 1、遗传基因的显隐性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 常染色体显性:软骨发育不全、多指、并指、短指。 伴X隐性遗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 伴X显性遗传:果蝇红眼、抗VD性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伴Y遗传:鸭蹼病、人类印第安毛耳、外耳廓多毛症。 遗传病的判断是中学生物学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遗传病的判断方法和对常见遗传病进行归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手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并汇总K12网的部分内容,作如下说明: 一、遗传病的判断方法: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对正常的夫妇生出患病的女儿,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说明:如果子代是儿子患病,只能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该致病基因究竟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推理。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对患病的夫妇生出正常的女儿,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说明:如果子代是儿子正常,只能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该致病基因究竟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推理。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 2002C 12)。 ?综述与讲座?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刘 征,丁克家 (山东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21)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多囊肾疾病;基因突变 [中图分类号] R 6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266X (2006)2120090202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 PKD ),又称成人型多囊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到60岁时大约有50%的患者出现终末期肾衰竭。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存在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知的引起该病的突变基因可能有3个,分别为PKD 1基因、 PKD 2基因、PKD 3基因。其中85%患者由PKD 1基因突变引 起[1],约15%患者由PKD 2基因突变引起。PKD 3基因由于少见,研究不多,故至今尚未定位克隆。 1 PKD 1基因 PKD 1基因定位在第16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3亚带(16p 1313),总跨度约53kb ,由46个外显子组成,其转录的mRNA 长度1411kb ,编码的多囊蛋白产物称为PC 1。PKD 1 基因的近端区域(16p 1311)含有三个同源基因位点(H G 2A 、 H G 2B 和H G 2C ),与PKD 1基因同源性极高。PKD 1基因的35 ~46外显子为单拷贝区,1~34外显子由于存在同源基因出现3次核苷酸重复,这给基因测序和突变检测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不同实验室采用了多种不同方法,包括蛋白截断实验(PT T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 GGE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 )、高压液相色谱法(DH PL C )及直接测序法。每种方法 各有利弊,PT T 无法检测没有造成蛋白异常终止的错义突变;D GGE 由于需要在电泳前在产物两次加上一对GC “夹子”,增加了操作难度;SSCP 虽然简便,但存在5%~30%的漏检率;DH PL C 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直接测序虽然检出率较高,但花费较大。 目前为止,共发现突变288个,其中77个错义突变 (2617%)、68个无义突变(2316%)、86个缺失突变(2919%)、29个插入突变(1010%)、25个剪接突变(817%)、3个复合突 变(1%)。PKD 1基因没有明显的突变热点,单拷贝区89个,多拷贝区199个,虽然多拷贝区突变数是单拷贝区的2倍,但由于其长度是单拷贝区的4倍,因此其突变发生率仍较单拷贝区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单拷贝区检测的研究开展较多的原因,有70%以上的文献单独或同时检测单拷贝区。在46个外显子中,第3、9、14、30、33外显子从未检测到突变,其原因不明。同时,在PKD 1基因上存在一定突变温区,其中外显子 15上检测到59个突变,占总突变数的2015%;外显子23发 现20个突变,占总突变数的619%;外显子44~46共发现39个突变,占突变总数1315%。大部分突变都只在单一家系内发现,但有31个突变在不同家系出现,其中Q 4041X (12259C 2T )在7篇不同国家的文献中被发现,其原因可能是 该序列为GCCTA GGCCCA ,由于存在非完全匹配的重复序列GCCTA 和GCCCA ,易导致滑脱错配引起突变。而 Q 4010X (12239C 2T )被发现5次[1~5],Q 4124X (12508C 2T )出 现4次[2,4,6,7]。以上3个多次出现的突变均出现在外显子44~45。 2 PKD 2基因 PKD 2基因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到2区3 带(4q 22223),长度68kb ,由15个外显子组成,转录的mRNA 长度514kb ,编码的多囊蛋白产物称为PC 2。虽然其外显子1的GC 含量很丰富,给扩增带来一定困难,但由于没有同源序列且长度较短,因此很多研究已经对其全长进行了检测,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与异源双链分析。目前为止,已发现突变72个,其中3个错义突变(411%)、 24个无义突变(3313%)、24个缺失突变(3313%)、10个插入 突变(1319%)、9个剪接突变(1215%)、2个复合突变 (218%)。PKD 2基因也没有突变热点。所有研究中未发现外 显子3、9、15突变,而外显子4、5、6区域虽然只占全长的 2412%,却分布了4013%的突变(29 72),具体原因不明。同 样,大部分突变都只在单一家系内发现,只有R 417X 、R 464X 、 Y 762X 、R 845X 、1335in s 4、1443delT 、2152del A 、I V S 5+1G 2A , 分别在不同文献或不同家系重复出现。 3 基因突变与表现型联系 研究发现,PKD 2基因突变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较PKD 1轻,出现症状的年龄要比PKD 1型晚10~20a ,平均在65~ 70岁发病。而且,有些PKD 2型患者终生不发病,因此部分研 究认为其发病率可能要高于现在的估计[8]。Ro ssetti 等[9]对 80个家族的324例多囊肾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进入肾功能 衰竭期的年龄与性别无关,与突变位点有关而与突变类型无关,研究发现致病突变在5′端的患者症状要比在3′端重,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3、56岁(P =01025), 9山东医药2006年第46卷第21期

多囊肾

多囊肾 临床表现 本病幼时肾大小形态正常或略大,随年龄增长囊肿数目及大小逐渐不断地增多和增大,多数病例到40~50岁时肾体积增长到相当程度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两侧肾肿大、肾区疼痛、血尿及高血压等。 1.肾肿大两侧肾病变进展不对称,大小有差异,至晚期两肾可占满整个腹腔,肾表面布有很多囊肿,使肾形不规则,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2.肾区疼痛为其重要症状,常为腰背部压迫感或钝痛,也有剧痛,有时为腹痛。疼痛可因体力活动、行走时间过长、久坐等而加剧,卧床后可减轻。肾内出血、结石移动或感染也是突发剧痛的原因。 3.血尿约半数病人呈镜下血尿,可有发作性肉眼血尿,此系囊肿壁血管破裂所致。出血多时血凝块通过输尿管可引起绞痛。血尿常伴有白细胞尿及蛋白尿,尿蛋白量少,一般不超过1.0g/d。肾内感染时脓尿明显,血尿加重,腰痛伴发热。 4.高血压为ADPKD的常见表现,在血清肌酐未增高之前,约半数出现高血压,这与囊肿压迫周围组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关。近10年来,Graham PC、Torre V和Chapman AB等都证实本病肾内正常组织、囊肿邻近间质及囊肿上皮细胞肾素颗粒增多,并有肾素分泌增加。这些对囊肿增长和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换言之,出现高血压者囊肿增长较快,可直接影响预后。 5.肾功能不全本病迟早要发生肾功能不全,个别病例在青少年期即出现肾衰竭,一般40岁之前很少有肾功能减退,70岁时约半数仍保持肾功能,但高血压者发展到肾衰竭的过程大大缩短,也有个别患者8 0岁仍能保持肾脏功能。 6.多囊肝中年发现的ADPKD病人,约半数有多囊肝,60岁以后约70%。一般认为其发展较慢,且较多囊肾晚10年左右。其囊肿是由迷路胆管扩张而成。此外,胰腺及卵巢也可发生囊肿,结肠憩室并发率较高。 成年型多囊肾一般在成年早期出现症状,常以血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发病,腹部触诊可发现较大的多囊肾。肾功能多呈缓慢进行性减退,高血压、梗阻或肾盂肾炎,是加速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多在婴儿期死亡,极少数轻症者可活到成年。 本病贫血程度常较其他原因引起的尿毒症贫血轻,其原因是肾脏的囊肿一般能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诊断 临床表现两侧肾脏大、尿异常、高血压等应怀疑有本病的可能,如有家族史则更能提示本病。B型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发现特征性双肾囊肿,诊断即可确立。本病早期肾囊肿数不多,可为单侧性,数年内复查如肾囊肿数量增多或出现肾外囊肿,ADPKD的诊断也可肯定。近年,应用3′HVR、PGP及24 -1等DNA探针,用基因连锁分析法诊断囊肿基因极为可靠,可检出杂合子家属成员和无症状患者。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检查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后方可确定。 CT扫描有利排除肾脏肿瘤。MRI检查可较好地帮助鉴别其他囊性病,以及鉴别先天性肾积水。囊肿的部位、分布、数目、大小、是否与肾盂肾盏相通、以及有无高血压或反复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可帮助鉴别肾囊性疾病。 在症状轻的患者,本病常误诊为单纯性肾囊肿、孤立性多房囊肿等多发性单纯囊肿,家族史和同时存在的肝囊肿可帮助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