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就是这么神奇

性别差异,就是这么神奇
性别差异,就是这么神奇

性别差异,就是这么神奇

——在北京地区随机抽取的九所高校中社团负责人性别的调查与思考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正处在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关键时期。而且,“大学生的性别观念是构成大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他们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相关联的。培养男女性别平等意识,抛弃性别偏见,承认、尊重男女性别差异,形成与社会性别文化相吻合的性别特征,是大学生科学的性别观念的重要内容。”1那么,他们的性别观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别角色差异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好奇,我想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一些客观的事实中找出些端倪。

社团作为完全由学生发起和管理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现在的关注方向和行为方式,能相对比较充分地体现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而社团负责人则担负着更大的领导社团的责任,社团负责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某方面的兴趣,更需要对事情持久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以及非常重要的创新和领导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本调查试图从学校各社团负责人的性别调查上来对现今大学生的性别差异进行观察和研究。限于时间和条件上的限制,我只找到了北京9所重点高等院校社团情况的确切资料,并根据需要做了一些归类和统计。现将调查结果和我的一些思考呈现给大家。

问题呈现:

研究方式:1在文理兼顾的基础上随机抽取高校,并搜集其社团基本资料进行归类统计;2少量的个别访谈。

调查对象:北京地区的9所重点院校社团极其负责人(即社长)的性别情况。这9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1]郑新蓉,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研究假设前提:社长的性别在一定程度上与该社团的性质有关,并且社长都是自愿的基础上主动承担社长的责任,热爱该社团。虽然本次调查研究样本比较有限,难免有偏颇,但是综合9所学校所有社团,应该说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调查结果:

1.总体上,各个学校的社团负责人人数均男>女:(表1.1\图1.2)

2.具体来看,按性质分类,进行社团负责人的性别统计,发现在男女在兴趣取向和定位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表2.1\图2.2);而且,从图2.2,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上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最为明显:男女社长的比例达到了5:1强,男性占有极大的优势地位;而且在分析中发现,女生多集中于爱心类和语言类的社团。这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性别角色的差异。

这些都只是一些在性别差异问题上的基本发现,在后面的文章中,在对这些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思考。

表1.1整体性别差异统计表图1.2

附:

(原始统计资料。其中学校从一至八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表2.1社团按性质分类统计结果

图2.2不同性质社团的社长性别差异比较

结果分析与我的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性别差异的存在。就像承认只有女性才可以生孩子一样,男女因为生理上的原因,是不可能无差别的;其次,我们要清楚,是不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就是正确的?就像我们需要质疑“女性因为能生孩子而必然要承担照顾后代与家庭”的性别刻板印象一样,需要我们的反思。下面,先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两个明显的问题:

1.为何不管从总体上还是社团分类后的各项情况来看,男社长人数总是多于女社长人数?解释:就像上面已经提到的,大学里的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对社长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只凭一时的热情和兴趣成就不了一个成功的社长。开创的精神、负责的态度、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是一个合格的社长所必需的,概括的说,就是需要具备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按理说,女生在这方面并不输给男生,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男社长远多于女社长的情况呢?

我个人认为,在高校中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和女大学生对自身的消极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消极自我意识的表现很多,比如:缺乏竞争心态,具有自卑心理(男不如女)和配角观念的固定化。我曾经在与一名女学生干部的交流中,听到她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最大的烦恼也许就是感情问题吧,我这种所谓有能力的女生,男生害怕,说个玩笑话,如果副主席成了我男友,我会毫不犹豫地退出主席的位置,做他的副手,毕竟我还是女生嘛,不然感觉上怪怪的。”配角观念的强烈由此可见一斑。女性,即使像刚才那位女生一样相对比较独立的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如此巨大,他们习惯性的希望站在男生的背后,去丰富“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的貌似感激,实际非常可怕的俗话。

另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有:多数女大学生用来关注自身以及人际关系的时间比较多,往往忽略了更为广泛的世界,他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保持形体、逛街和聊天。而这一点,归根到底,是女性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周围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

还有研究说,女性的成就动机低于男性。他们的研究认为:女性往往认为自己的成功必然伴随有消极的结果,比如失去女性形象或者被社会拒绝。这些,又恰好揭示了社会性别的不平等性。“女大学生恐惧成功是传统性别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女性成才施加的压力在心理上的反应。他们在二难选择中放弃成功也是为了适应和屈就于这种性别文化。”1 2.为何科技类和体育类的社长中男生要远远多于女生?

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更多的要用到社会性别差异的来解释。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差异。从我们小时候读的课本到现在无所不在的大众媒体,从父母的期望到社会的认同,女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总是:体育是男生的天下,因为男生是强壮的;科技是男性的领域,因为他们是理性和更加睿智的。自然,就只有很少的女大学生去反抗这样的观念,他们宁愿不去涉及这些,虽然没有人阻止他们在这些方面和男生竞争,但是他们自己不可接受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去做这样一类社团的社长,自己否认了自己。事实是这样的吗?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天生娇弱,身体素质不如男性,大脑不如男性聪明,因而女性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复杂的脑力劳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男性从受精开始就显示出身体生长的脆弱性,男性的一生对疾病都比女性敏感。女性的平均寿命也比男性长,从生理上讲,女性本来是一个强健的性别。从智力上讲,男女两性也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存在不同的优势领域和认知发展差异的年龄倾向。”本来,女性在科技研究上面的能力和男性是没有差距的,但是微妙的男权主义和传统对女性的束缚使得女性在这个领域上少有坚持者,以至于造成了女性不擅长科技的假象;至于体育方面,就更毋庸过多解释了,女子体育的繁荣已经证明了一切。

引发的一些补充说明、意外发现:

[1] 回答问题一的时候,可能有同学存在疑问:在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中,男生本来就多,社长中男生多也不足为奇啊?

是的,我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问题。虽然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宣称自己是综合性学校或者要向综合性迈进。但是,在传统观念上,被调查的学校中偏文理倾向还是很明显的。比如清华大学给人感觉就是偏理工科的,它的男生人数要多于女生人数,所以社团负责人也理应男多于女。但是,即便如此吧,男女生比例真的有社长比例6:1这么悬殊吗?应该没有。再退一步来看,为什么连北京师范大学这样女生显然大于男生的学校,男社长还是多于女社长1关于女性“成功恐惧”心理倾向的研究,强海燕,载《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3期。

呢?这个问题可能还是要用上面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释来回答。并且牵涉到对第二个问题的解释,即传统上的性别刻板印象。对这一点,这里只是对上面问题的补充说明,不赘述了;[2] 女社长负责的社团究竟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个问题是在上面的图表中没有反应的,这里做一点补充。

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几乎所有学校的爱心社都是女生在当社长,这个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爱心,似乎是属于女性的专利,男性缺乏爱心是豪放,而女性则是冷血了。所以,爱心社看来是非女莫属了啊。那么,其他呢,人文社科类中的语言类社团、文学类社团、公关类社团、心理类社团,也都是女社长唱主角。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之大,由此可以窥见。

[3] 虽然调查呈现出了明显的性别角色差异,但是,我们也发现:在一些人们传统上认为是男性天下的社团(后称为X社团)里,也出现了女的负责人。也许,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欣慰的发现。它至少能够说明一点:女性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大学女生对自己的性别定位对传统提出了挑战。但是,在个别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往往是充满着比男生多的多的困惑,对传统挑战的矛盾在身上得到反映。

[4] 上面的第2点,又引发了我的好奇,即作为社长的女生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特别是担任X社团负责人的女生们,与众女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事实证明:女社长中大多数的特点是坚强、有激情、勇于承担责任;而那些X社团的社长在形象上甚至都具有男性化的特点,甚至说话都男性化了。这是从和一些社团总负责人的访谈中得到的意外发现。这个现象不禁引起了我的忧虑:为何传统上对积极的性格特征的描述多用在男性身上?女性男性化是对性别角色的正确定位吗?(就像文化大革命时期刻意强调“无性化”时代是真正的平等吗?)或者说,这就是对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有效挑战吗?隐藏的危机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5] 在个别的对男社长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很希望有女性社长加入他们的群体,并且表示对这些女生是持欣赏态度的,会大力的帮助他们。但是,从其态度本身,让我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仿佛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恩赐。试想,在社会中,这种恩赐表象下的性别歧视的现象还少吗?然而,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还有多少女性在这种恩赐下做着小女人的幸福的梦呢?

结语

本调查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部分高等院校女大学生性别观念的现状。调查虽然是初步而浅显的,但是引发了我在这个问题的一些零散的思考,让我强烈的感到要改变男女性

别角色的传统定位,关键是在女性自身的觉醒和敢于对传统说:“不!”大学生的性别观念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做更进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做出一份切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美格,陈平俊,女性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2]李小江,夏娃的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钱铭怡,苏彦杰,李宏编著,《女性心理与差别》,中国妇女出版社;

[4]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英语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9No.2思考与言说 一语言使用存在的性别差异 首先,从发音方面来看,男子的发音形式不如女子纯正,而且女子的语调起伏多变。一方面是由于生理方面的差别,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女子比男人更具有地位意识,认为标准英语是与说话人的社会地位高相关联的,使用更多的标准语就说明自己向往高的地位。 女子的语调起伏多变从生理方面来讲,是由于女性感情易于外露,情绪易于波动,因此常常用一些抑扬起伏的语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社会角色要求男性成员本身具备更多理性的色彩,情绪外在化常被认为是一个男性成员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男子的语调听上去往往显得就事论事、四平八稳;女子话语则显得活波多变、丰富多彩。 其次,在用词方面,女子喜欢用强势词语。例如so、much、quite、vastly等。在色彩词的使用上,男子经常使用简单色彩词语,女性多采用复杂色彩词语。就色彩语码而言,女性有一种天然自成的认知优势。她们拥有一个数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质量更高的色彩词库。俗语、俚语、脏话、粗话、黄色玩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为男子说话的专利,女性很少使用。 第三,在句法层面上,女性喜欢用反意疑问句、委婉修饰语和语气词来表达个人观点,除了在问候语中,男性一般很少使用反意疑问句。他们的话语率直刻板,多用祈使句。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子英语礼貌客气、委婉含蓄的特点。 第四,在话语模式层面上,女性使用话语语气词或楔语形式,而且习惯于频频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的D’yaknowwhat?之类的问句形式,期待对方对此做出反响,并且经常采用“Thisisreallyinteresting”评述类语句引起对方的注意。男性与女性在倾听对方说话期间,除了使用点头等肢体语言外,均使用backchanneling(一种表达强化或增强语气的词),但表达的意味却有差异。这种词语比如“uh-huh,year,really?”等等。女性使用“yeah,uh-hub”的回应只表示自己对该话题的关心,但男性使用它们却表示对某个观点或看法的认同。在谈话的方式上,男性倾向于从一件事情迅速地跳跃到另一件事情,而女性更倾向于将某一话题持续更久的时间。 二语言使用中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并不等于性别差异,性别差异主要是从女性用语和男性用语的言语角度上探析,而性别歧视是侧重语言对女性的歧视,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汇形式上的非对称现象。许多英语词语仅有表示男性的用法,没有体现女性存在的形式,或凡是与男子有关的词,词性稳定是中型,而与女子有关的词常常发生词义贬降。这些词语形式的非对称现象,是语言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bachelor”为未婚男子,其词本身体现不出褒贬,而“spinster”和“oldmaid”为老处女,其未婚暗示该女性的不完善或令人讨厌,导致毫无结果的生活,含有讽刺的意味。 第二:称谓形式中的歧视现象。一般而言,不同语言中,都存在着姓氏称谓上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例如:在称呼上Mr一词的使用没有涉及所指对象婚姻状态和年龄方面的信息。而女性在称呼上就明确区分了婚姻状况,未婚的用“Miss”,当女性结婚后,其称谓就随丈夫,失去了娘家姓氏,完全依附于男方用“Mrs”,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不平等,是对女性的歧视。 第三: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体现。作为一种特定文化里观念意识的产物,英语谚语含有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体现出大男子主义的影响,及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莎士比亚曾有一名言“Frailty,thinenameiswoman”(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另外千百年来,大男子主义作为一种霸权话语模式的存在形式,处处反映出“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价值观念。例如:Amanofstrawisworthofawomanofgold.(金玉女子不抵稻草男儿) 三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出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是特定的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个社会问题,它是人们头脑中歧视女性的思想在语言中的反映。 男性创造了外面的世界,也创造了甚至操纵着语言。所以,语言性别歧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语言现象,而是因为性别歧视首先存在于人们的大脑思维中,语言只是反映了这种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要想根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首先必须根除社会上存在着的性别歧视观念,给予女性平等的重视与尊重,真正做到男女平等。我们可以这样说,性别歧视语言来自于性别歧视的社会。一种语言或语言中的用词,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通过使用它们的人,才可以看出它们的“好”与“坏”。 如果女性被看作劣于男性,那么她们的语言特征也就会被看作是劣等的。通过社会观念的变化,使性别歧视现象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语言中都永远消失。可喜的是,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加强,女权主义者不断地寻找突破口,揭露和抨击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当社会上每个人都真正被平等对待时,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才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参考文献: [1]戴伟栋:《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 作者简介:解静莉,女,1974—,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工作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摘要近年来,语言使用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此,笔者对英语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差异现象和性别歧视现象,作了一些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性别差异性别歧视 中图分类号:G254文献标识码:A 英语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解静莉188

接受就业性别差异,但我们反对就业性别歧视

浅论解决就业性别歧视【摘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女性一直被要求扮演着贤妻良母、家庭主妇的规定性角色,“男主外,女主内”似乎已成为约定俗称的规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女性逐渐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可是等待着她们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待遇。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她们的光和热,在此,作者认为要更高程度上关注就业性别歧视,在现有社会政策等层面上实施更为具体有效的措施。【关键词】就业性别歧视传统影响宣传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国民的价值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女性性别观念的认识上即为在关注老年、儿童、残疾人士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基础上,也将女性列为弱势群体成员之一。不可否认,此举是对女性的一种照顾和关怀,然而,当女性一次次以“弱势群体”为借口被企业拒之门外的时候,我们不的不考虑一下,一直片面得呼喊“女性弱势”的口号,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女性造成了伤害,更可能成为她们像同男性一样平等就业的阻碍? 一、职业就业歧视与性别差异 1979 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认为, 所谓“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所作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 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 无论婚否) 在男平等基础上, 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它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这是关于性别歧视的一个权威定义, 它高度概括地阐明了性别歧视的基本含义。 性别差异包括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生理差异指的是男性和女性与生俱来的人体构造和生理功能的差异,同时也包括现在差异性逐渐降低的力量、速度、体力的差异。由于女性在生殖哺育等方面的必须性,很多用人单位将女性拒之门外。社会差异是社会观念中的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它来自于社会理念,表现为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 是指人们对于男

如何处理男女平等与男女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男女平等与男女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 “男女平等”历来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1979年,联大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指出“国家充分和完整的发展、世界的福利以及和平的事业需要妇女与男子平等地、最大程度地参与所有领域。”明确规定这些原则适用于一切社会中的一切妇女。 我国在宪法里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提倡“男女平等”,但也不能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一样能做到”,这显然是一种忽视两性生理差异的机械的看法。毕竟性别之间,在智力、体力、生理结构等等许多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因为在先天条件下,女性和男性相比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少方面都不可能和男人一样。就拿这个让女人站着撒尿的厕所来说吧,就有女网友嘲笑道:“平等倒是体现了,把裤子也尿湿了。”这样说,并不是我就反对女性不能站着撒尿,我只是觉得女人蹲着撒尿、男人立着撒尿,这是一个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适合自己的生理习惯而已,于歧视无关。如果说,为了实现男女在入厕方面的平等,何不让男人蹲着撒尿呢?这样会比让女人站着撒尿更方便,也更容易操作一些。可是这样就真的能体现出男女平等吗?我看未必。 生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男女平等”必须建立在充分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因为有差别,才互有优劣,才可能对现实中男女不平等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办法与对策。同时,“男女平等”更多的应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那才是真正的平等,更有意义的平等。 要争取男女平等,仅仅取得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权利是不够的,还应在精神上、道德上、社会义务上达到平等。社会上对男女平等的追求逐步从依赖社会转向关注个体,从权利意识上升到价值实现层面,逐步人性化。我们应正视性别差异,不应把它看成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消除两性之间的社会差异是不可能的,因此,“男女平等”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它只能是某些方面的、具体的、特定的平等,它承认一定范围内合理的不平等,对男女平等理论的讨论中更关注社会因素。生产力因素固然重要,但男女平等的实现也不能忽视其它因素,更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城乡、阶层、地域等范畴

浅析中国的性别歧视

结课论文 题目:浅析中国的性别歧视姓名:耿松涛 学号:200904010066 系别:数学与信息科学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目录 摘要 (3) 一性别认同 (3) 二性别差异 (3) 三性别歧视 (4) 四结语 (5) 参考文献 (5)

浅析中国的性别岐视 摘要:人类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构成的,从新生儿降生之日起,就被周围人确定为男孩或女孩,这种性别的确定,反映了他或她本身的重要生理特性,也影响到他 或她今后在社会中的角色认同和角色作用。因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性别, 作为男性或女性,构成了我们社会认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很多时候,人们却在 有意或无意中维持着关于两种性别的错误的看法,性别歧视则成为其中争议最大、 影响最深的一个观点。在人们心中,重男轻女的观点根深蒂固,一直到现在仍然是 一个严重的问题。 关键字:性别认同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 引言: 性别歧视是一种维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的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男女两性之间自然的、生理的差别的强调和夸大,来宣扬男性优越于女性的合理性。这种主张人类的一半对另一半的偏见和压迫,却得到了大部分男性甚至还有许多女性的赞同,由此可见,性别歧视影响之深,伪装之精。 一、性别认同 性与性别是我们的基本分类,也是我们最基本的社会认同。从新生儿降临之时,人们便对其性别十分敏感,想知道究竟是女孩还是男孩,然后很快为孩子取一个男孩或女孩的名字,再会根据孩子的性别准备衣服和玩具等。孩子一降生,亦会由于其性别不同而得到其父母或其他亲人们的不同对待,待孩子稍微长大,对其本身性别的认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而实现的,具体地说是孩子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并学习模仿其相同性别父母的行为,也即做出与自己相同性别父母的相符行为,从而获得性别的认同。 二、性别差异 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出生到死亡都贯彻终身,它犹如空气存在一样存在与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理差别、心理差别和社会差别三个方面。 而生理上的差异是最明显不过的了,如身高、体重等。补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属于生理性的差别,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相关理论的具体性质,如果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是取决于生理性的差别,那么也就承认了遗传的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则基本上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答案就是接受男女之间的差别,进而接受建立在这种差别之上的诸多偏能见和不平等。相反,如果承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别中生理差别只是次要因素,社会的环境影响是主要的,那也就是承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后天的社会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答案就积极主动了,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完全可以改变社会环境而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此一来,性别歧视将被证明完全是一种人为的错误和骗局。

性别平等教育-青春男女大不同

性別平等教育- 青春男女大不同

青春期的特徵 年班號姓名一、請找出青春期的男、女會有的特徵,填入代號。 ○1 長鬍鬚○2 聲音低沉○3 喉結突出 ○4 肩膀變寬○5 長腋毛○6 乳房開始發 育 ○7 陰部長出陰毛○8 臀部變大○9 皮下脂肪變 厚 1.男生的特徵有: 2.女生的特徵有: 二、青春時期,男生的注意事項是什麼?請在()中打ˇ。()遊戲或運動時要避免碰撞生殖器。 ()每天清潔身體各部位。 ()不穿太厚或太緊的褲子,保持透氣與通風。 ()穿最流行時髦的衣服。 ()出現夢遺現象時,要自己清洗自己的內褲。 三、月經來時,女生要注意什麼?請在()中打ˇ。 ()充分休息。 ()多吃冰和冰涼的飲料。 ()正確使用衛生棉。 ()用淋浴代替盆浴。 ()多吃含鐵質的食物,避免貧血。

青春舞曲 年班號姓名 一、我們總是常聽到,不可做這,不可做那;這是對的,那是錯誤 的。到底對不對呢?請在對的在()中畫○,錯的打╳。()1.月經來潮是有週期性的。 ()2.月經是男孩青春時期的正常現象。 ()3.男生要穿緊身褲才時尚、流行。 ()4.青春期男生可利用運動來發洩精力。 ()5.男生是在睪丸製造精子的。 ()6.男生也會懷孕。 ()7.一般有婦產科,女生可以有專門醫生問診;男生沒有,所以不必關心生殖器官的健康問題。 ()8.可以和同學以生殖器官來互相開玩笑。 ()9.身體不適,只要不想它,自然就會好。 ()10.月經期間要多吃冰、喝冰水。 ()11.月經期間可以洗頭,但要用吹風機吹乾頭髮。 ()12.月經期間仍然可以上體育課。 ()13.男生每天要清洗包皮內外,保持清潔、衛生。 ()14.女生月經期間,使用衛生棉後要包好再丟垃圾筒,才是有禮貌的行為。 ()15.為了避免手髒感染,洗澡時應盡量不要洗到生殖器。二、請寫一寫,正值青春期的你會從哪些管道得知有關青春期的正 確訊息?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及性别歧视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 ——以天津南开大学应届毕业生调查为例 (天津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王小波) 首先我们先澄清概念,这里所谓劳动力市场入口处,从个体角度看,指个体结束其正规教育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和接受第一份工作的过程;从顾主角度,是指市场(企业与单位)挑选与接受新进入的劳动力的规则与标准。其次,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根据西方经济学中通常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所有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间的报酬或机会差别,他们虽具有相同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国籍、宗教或是性偏好等,从而引起待遇(包括机会、工资和职位)上的差别。”其中心的含义便是以生产率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劳动力的雇佣机会或价格做出判定。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行为有时并不符合市场主体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但因能满足顾主或其他市场主体的偏好效用而屡被施行。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中国在谈到经济体制转轨中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时所常用的一个例证,也是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受到市场经济冲击社会地位下降的一个佐证。“女大学生”同下岗女工相比,它所代表的人群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阶层女性,因此在证明女性遭受歧视方面更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另一方面,“就业难”指的是在劳动力进入市场时发生的困难,即仅是由于雇主(企业)对女性预期的而非现实的效率问题就遭到拒绝,对于女性来讲更为不公。“女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种现象,其最初是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引起人们重视的,并逐渐成为一种说法而为人所知,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这一说法,大多是搞女性研究的人喜欢举此例说明,而许多男性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反感,

性别与性别不平等

《社会学》第七讲 性别与性别不平等 一、性与性别 1、相关概念 性(sex):自然的、生理的 性别/性别角色:被定义为社会所期望的男性与女性适当的行为表现、态度及活动。因此性别角色具有文化性、社会性及人为性。 性欲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 性别的几个层面:①性别是一种解剖学的事实,现代医学的客观难题即兼有男女生殖器官的婴儿性别如何认定;②性别是一种心理状态,包括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及中性;③性别是一种相互协商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人际互动的外表展示,包括他人认定与自我认同,世俗认定与专业认定;④社会是一种文化规范,包括规定和角色指派;⑤性别是一种制度,是社会对于性别的规定,如初生婴儿的服装选择、公共厕所的选择、性别隔离学校、婚姻对象的选择、职场的性别歧视、性骚扰等 PS:传统观念中特有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质”行为是产生同性恋恐惧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还可能导致对同性恋的惧怕和歧视。 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传统观念、家庭结构、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使女性的性别角色变成消极的、无能的、需要保护的。 对性别角色的社会调查显示出在欧美和亚洲持续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被要求出嫁并成为一位母亲,婚姻变成她们成人的标志。 与女性基本相同,男性的角色也是由社会环境建构而成的。家庭、同事、媒体都在影响男孩和男人们如何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适合角色。布莱农和道耶尔归纳出

男性角色的五个方面: 反女性元素——不会表现任何女性行为,包括任何率真或脆弱的表现 成功元素——在工作和运动中表现男子气概 侵略性元素——用武力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性元素——接受并控制各种性关系 自主元素——随时保持冷静、微笑 3、性别的社会学视角 (1)功能论视角:男性统治的社会比女性扮演决定性角色的社会更常见。这样的性别角色分化对社会整体稳定有积极的影响。 帕森斯和贝尔斯提出,为了发挥最大的有效性,家庭需要在某些角色上有特别的分工,他们认为,传统的性别角色安排是夫妻间劳动分工的一种表现。 帕森斯和贝尔斯认为,女性扮演富于表达、情感支持的角色,而男性扮演实用的角色,两者能够实现更好的互补。工具性指的是对任务的强调,关注更长远的目标,更在意其家庭与社会机构的外部关系。表达性指的是对维持家庭和睦和内在情感事件的关注。 根据这种理论,女性对情感事物的热心能够使男性更专注于工具性工作,反之亦然。女性在母亲、妻子、家庭管理者等角色上更加称职,同时男性在事业上也会更加稳固。这种理论提供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框架,虽未明确支持传统性别分工,但却暗示了夫妻间的分工对家庭来说是实用的。 (2)冲突论视角:性别差异的方法掩盖了男性与女性之间潜在的权力关系,男女关系一直是不平等的,因为男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前工业时代,男人已变得强大,因为他们的身材、体力,而且没有生养孩子的责任使他们在身体上控制了女人。在工业时代后,这种因素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关于性别的文化信条已经长久地存在了,这种信条支撑着男人占统治地位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因此,冲突论将性别的不同看作是一个群体(男性)对另一个群体(女性)的征服的一种反映。按照马克思阶级冲突的分析方法,男性就类似处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或资本家,他们控制着大量的社会财富、威信和权力,而女性就类似于无

服务营销中的性别差异

服务营销中的性别差异 董超超 09市场营销2班 09235061 性别市场细分 事实上,在对于性别市场细分和性别歧视的区分上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很多企业在进行市场细分是往往没有把握好分寸,到最后还被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这对于企业营销来说是不利的。 作为市场细分的基础性变量的性别变量,是在将市场细分为男性市场、女性市场的基础上,选择男性市场、女性市场或者中性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由此而来的基于男女两性差异的视角展开的营销,可以称之为性别营销。 强化性别差异实际上就是根据消费者性别细分市场,并以此来考虑选择男性或女性消费者作为目标市场,向目标市场提供性别特征明显的产品,相对于产品营销来说,这在服务营销当中尤为明显和重要。 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若从市场细分角度出发,服务营销企业则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消费特点来进行商业活动。 女性消费特点 购买目标比较模糊,但却注重商品的利益与使用价值;情绪化消费明显,主动性较强,消费行为往往不够理智;追求时尚、美感和个性化心理,注重体验和享受;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有模仿、从众和攀比心理;求名心理,对产品何必服务敏感度高,品牌认知程度高等;是家庭服务产品的主要购买者,充当着妻子和母亲双重角色,家庭地位大幅提升。 男性消费特点 处于被动状态,即产生需要时才会购买;重视产品的整体效果,对商品结构与功能的了解优于女性,但不太关注细节;目的明确、决策时间短,动机一旦形成马上就会促成购买行为;对新产品的接受更为积极主动,购买频率低于女性。 细分市场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 指最终消费者和工业生产者)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是根据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即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通过市场细分对企业的生产、营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性别差异

摘要: 语言与社会相依相存并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各种观念。性别差异不仅反映在社会的其他方面, 而且也反映在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上。性别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广泛存在, 本文从文化学视角、语篇分析视角、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语用学视角等来审视英语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男人和女人共同肩负起人类生存和繁衍、建设和发展的责任, 从本质上说, 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过: “人类生命的基础,在于内心神的灵魂, 神的灵魂在所有的人的心中,都是相同的。因此, 所有的人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 [1 ] 然而,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封建思想曾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以致古今中外许多民族都经历了一段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曲折历程。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至今还残留在某些人的头脑里, 在人类的语言里更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一、社会文化视角内的性别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 文化对语言起着约束作用, 因此, 性别文化差异必定导致性别语言差异。性别(gender)文化是指“社会为不同性别( sex)所规定的信仰、价值和行为的体系, 它是社会为不同性别的人们所分别限定的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范围” 。性别文化中有两个重要方面影响着性别语言: 一是性别歧视, 二是性别文化交际。 (一) 从性别歧视来看 语言的性别歧视首先表现在某些表示“女性”概念的词语多呈贬义, 而同一词表示“男性”概念时, 则多呈褒义, 或者男性词与女性词相对应时,分别是褒义和贬义。如She is a porfessional 和He isa professional 这两句话中, professional 一词指女性时为妓女, 指男性时为职业运动员, 文化内涵完全不同。有些英语词语指男性时为中性, 但指女性时为贬义。如t ramp (男性) 流浪汉, (女性) 妓女,群居的女子。还有些成对的词语, 男性为褒义或中性, 女性为贬义, 如bachelor (单身汉) Ospinster(老处女) , governor (州长, 总督) O governess (受雇于私人的女教师) 。另一方面, 社会文化因素对词汇选择方面的性别差异具有明显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某些词是女性专用语, 而某些词又是男性专用语。这些词乍看起来显得男女相当平等, 如gentleman/ lady , man/woman , boy/ girl 等等, 但仔细一研究, 这些词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能显示男女平等。比如“lady”与“gentlemen”本为相对应的词, 但在实际使用中,lady 一词在许多情况下被用作是“man”的对应词。许多操英语的人教育他们的孩子称指某人为“a woman”是不礼貌的, 而称指某人为“a man”则不然。在英国商店女性服务员被称为“salesladies”, 而男性服务员则不被相应地称为“salesgentlemen”, 而叫做“salesmen” 。之所以这样,Robin Lakoff 认为是因为“1ady”一词是“woman”的委婉语。由于妇女社会地位之低以及“woman”一词有些别扭、不快, 于是使用委婉语成为必然。同样, girl 和boy这对对应词在实际使用中决非绝对平等。boy一词当然指男性青年, 但如果用它来指十好几岁的男子, 人们会觉得有些别扭, 而它来指二十多岁的男性更为少见。在研究英语词义学时发现女性词的这种贬降现象相当普遍, 这不能不说是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里的一种体现。不过, 性别语言歧视现象也表现在语言中的贬男因素中。英语中有很多专用男性的贬义词, 如scoundrel (坏蛋) , bastard (私生子) , rascal (无赖) 等, 而drunkard (酒鬼) , ganster (匪徒) ,criminal (罪犯) 等词也多用于男性, 尽管女性中也有酗酒和犯罪。 (二) 从性别文化交际来看 (1) 在文化定势中的体现。性别文化定势(stereotype) 使得男女形成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 二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女性的性别角色为“情感型”, 而男性的性别角色为“工具型”(好为了某种目的) 。这样势必产生两性之间文化冲突和碰撞, 这可通过语言或言语行为得到具体体现。语言学家们调查研究表明, 男女两性所处的亚文化交际圈不同, 导致女性交际是为了寻求“一致”,彼此包容, 追求关系的和谐, 因此, 在公共场合

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内容摘要 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一种常见的行为,属于雇用歧视的一种,表现在两性就业、工资、职业安排、劳动保障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程度不同的差别。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会使人力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不到最佳状态。本文就从性别歧视的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从劳动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关键词:性别歧视;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目录 一、引言 (1) (一)性别歧视含义 (1) (二)性别歧视表现 (1) 二、性别歧视原因分析 (2) (一)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2) (二)经济机制中女性的地位 (2) (三)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 (3) 三、性别歧视的影响 (3) (一)对雇主的影响 (3) (二)对雇员的影响 (4) (三)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4) (四)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4) 四、减少性别歧视的措施 (4) (一)转变传统观念 (4) (二)家务劳动社会化 (4)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 五、结语 (5) 参考文献 (6)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一、引言 (一)性别歧视含义 歧视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它意味着对待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某个团体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不公平的态度或评价。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决于影响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所有供给和需求因素。如果与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了正的或负的价值,就可能导致歧视。歧视是指那些可以衡量的市场结果,具体为收入、工资、职业成就和就业水平。某个群体或某个人对另一个群体或个人抱有偏见,而这种偏见导致了不同的市场结果,据此可以断言存在了歧视。 (二)性别歧视表现 1.劳动参与率中的性别差异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更难就业并且更易失业。根据数据显示,自1980年以来女性劳动参与率一直低于男性劳动力参与率,进入21世纪以后还有下降趋势。 2.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在大学生就业中表现为就业机会的不均等。雇主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劳动力,使女性劳动力需求较小,就业机会也就比较少。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男性学生的就业率为72.1%,而女性学生就业率仅为63.4%,可见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是很常见的。 3.高学历女性同样面临就业歧视 素质较高的女性劳动者同样没能避免性别歧视。通过和2971位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调查和面谈,中科院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93.8%的女性专家认为,她们在试图找研究工作时受到了歧视。

《性别差异》资料

(一)第一性征 男子:睾丸、阴茎等 女子:阴道、子宫等 这是由遗传物质—染色体的不同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性别特征。通常据此分为男女,第一性征确立了人们要经历的性别社会化过程,是建立社会性别的基础。 (二)第二性征 指男女在青春期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特征,男女性激素的差别—决定第二性征具体表现是青春发育后: 男性开始变得高大、肌肉结实、厚街突出、变声、长胡须、汗毛加重…. 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脂肪增加、月经来潮… 随着生理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社会诸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三)第三性征 指男女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又称性别程度,简称性度,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明朗化。 是以第一、第二性征为基础的,强调一套稳定的、固定化的、两性对立的行为举止及其行为的社会意义。 二、性别的双性化 贝姆认为,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至少有三方面优点: 1、允许表达异性特征 虽然具有某些异性的特征,但他们的独立性却没有受到影响。在独立 性方面,双性化人格与男性化人格的表现是一致的,均比女性化人格 更具有独立性。 2、富有同情心,有教养 3、具有很强的自尊心 有更强的归隐模式(成功归于内部,失败归于不稳定外部因素),这意味着成功的永恒性和失败的暂时性。 三、跨性别 涉及各种与性别角色部分或全部逆转有关的个体、行为以及相关群体。 对于跨性别的界定有很多争议。 (一)说法1:(最广泛的定义) 指那些在出生时根据其性别器官而被指定了某个性别,但是却感觉那个性别是对他们一种错误或不完整的描述的人。 (二)说法2:指那些对其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感到无法认同的人。 (三)说法3:指认为自己有不同于男性和女性的另一种性别的人。 (四)说法4:跨性别——是一个概括性的词汇,包括以下几种: 1、跨性别者:指做异性(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会觉得较为为自在的人。 通常全部或部分的时间是以异性的角色生活。

性别差异

一、填空 1、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对性别差异看法停留在生理层面上 2、根据人类生理性别变量把人类分为五种——染色体性别、荷尔蒙性别、内生殖化分、外生殖化分、脑性别化分 3、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4、胎儿的生殖器在妊娠初期是双性的,直到6到8周才会分化,男孩是皮质退化,髓鞘变为睾丸,女孩是髓鞘退化,皮质发育为卵巢。 5、从性别角度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心理学被成为无女性心理学研究时期。 6、1883年高尔顿发表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他汇总了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高尔顿被称为个体差异心理学之父。 7、性别差异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测量、个案和元分析 8、荣格提出男性身上女性特质叫阿尼玛,女性身上男性特质叫阿尼姆斯 9、荣格提出个体身上纯在某些异性特质。 二、简述 1、高尔顿从哪些方面开始个体差异的研究 ○1测量项目有身高、体重肺活量、拉力和握力、扣击的速率、视觉广度、对声和光的反应时间、颜色的匹配、动觉感受性、嗅觉的辨别力等内容,以研究个体差异。 ○2又用回答问题法研究意向的个体差异,要求被试先确定一件事,如早餐情境,然后被试会议心目中出现在餐桌上食物的意象,即食物的鲜明度、确定度等。 结论:对答案整理后,他发现被试的意象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以肌肉运动觉意象为主,有的人以听觉意象为主,有的人以视觉意象为主。 2、简述精神分析中男孩性别形成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即口唇期和肛门期,男女儿童的发展是相同的,都依恋母亲,到了3到6岁左右的性器欲期才是性别差异发展阶段。在性器欲期,儿童最重要的发展是Oedipus Complex的形成和摆脱。他用Oedipus Complex说明男孩恋母仇父。 男孩:对男女解剖差异的意识╲▁阉割▁放弃俄狄▁超我▁与父亲性别 俄狄浦斯情节╱▔恐惧▔浦斯情节▔形成▔认同 3、麦考比和杰克林认为性别存在那些方面的差异 麦考比和杰克林认为: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言能力;男性在空间视觉能力上占优势;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数学能力;男性更具有攻击性 4、为什么有些研究提出女性是生物性的基本形式 成熟速度:女孩先于男孩,青春期男女相隔两年 激素:①激素分泌男孩十岁左右②女性的性激素是肾上腺分泌的 ③男性激素分泌是持续的,女性是周期性的 耐受性:女性高于男性 生理易感性:男性死胎情况比较多 基础代谢:女性基础代谢较低一些,在25岁到更年期要低于男性,能保持有些生理能量,但是更年期后与男性有不显著差异 5、简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男性女性性别形成观点 米歇尔认为性别的形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同性模式的学习过程,这些学习可以没有强化的参与,但特定的强化作用使其习得的方式得以巩固、定型 女孩╲强化作用↗与母亲认同→女性性别认同 男孩╱观察模仿学习↘与父亲认同→男性性别认同 6、比较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这三种理论对性别角色形成假设的不同观点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入口处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 ——以天津南开大学应届毕业生调查为例 (天津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王小波) 首先我们先澄清概念,这里所谓劳动力市场入口处,从个体角度看,指个体结束其正规教育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和接受第一份工作的过程;从顾主角度,是指市场(企业与单位)挑选与接受新进入的劳动力的规则与标准。其次,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根据西方经济学中通常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所有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间的报酬或机会差别,他们虽具有相同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国籍、宗教或是性偏好等,从而引起待遇(包括机会、工资和职位)上的差别。”其中心的含义便是以生产率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劳动力的雇佣机会或价格做出判定。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行为有时并不符合市场主体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但因能满足顾主或其他市场主体的偏好效用而屡被施行。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中国在谈到经济体制转轨中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时所常用的一个例证,也是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受到市场经济冲击社会地位下降的一个佐证。“女大学生”同下岗女工相比,它所代表的人群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阶层女性,因此在证明女性遭受歧视方面更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另一方面,“就业难”指的是在劳动力进入市场时发生的困难,即仅是由于雇主(企业)对女性预期的而非现实的效率问题就遭到拒绝,对于女性来讲更为不公。“女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种现象,其最初是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引起

人们重视的,并逐渐成为一种说法而为人所知,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这一说法,大多是搞女性研究的人喜欢举此例说明,而许多男性对此表示质疑甚至反感,认为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求职中女生有时比男生更有优势或者女生最终找到的工作也并不比男生差。原因就在于关于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状况如何至今并没有人做过调查研究,女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难?其难在何处?是表现在最终的结果——即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还是表现在过程当中——即女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谋求一份同男生一样的工作?女生在择业过程中同男生相比有何差异?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的外界的(父母、配偶或男朋友)影响如何?在求职中是否受到了更多的不公平对待,在遭受不公平对待时,女生是如何应对的?以及女大学生对于市场歧视的体会与观念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的探求与解答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澄清“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为此我们在2002年5月22日-28日对天津南开大学98级本科毕业生及99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选择这个时间刚好是毕业生大多已经寻找过或者已经找到工作又尚未离校期间,便于对其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体验的回忆。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是:南开大学98级本科毕业生共2110人,其中女生855人;99级研究生769人,其中女生319人。首先是从总抽样筐中将定向培养、继续读研或读博者及出国的人除外,其余为正常毕业并寻找过工作的人,然后按照不同专业各取30%抽样。共发放问卷827份,回收问卷692份,回收率83%,其中有效问卷685份。回收有效率99%。 另外为了获得有关男女大学生求职期间更详细的信息,我们还组织了两次小组访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语言与性别差异关系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语言与性别差异关系摘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男士和女士使用的语言存在某些差异,某些词语女性使用会很正常,但是如果有男性说出来,我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如女性常用的“讨厌”一词。除个人因素外,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社会因素。可见,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反映出社会规范,这引起语言学家极大关注。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关键词: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社会地位众所周知,男人和女人生理上的差异与生俱来,我们称这种区别为sex。但在社会生活的相互交往中,这种差别又会受到文化、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等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的从生理角度进行区分,因此“性别”这个词随之诞生了,也就是gender。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同或相同的性别。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受到不同性别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异性在交流中经常出现困惑或是无法理解的状况。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将通过语言这面镜子,透视一下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从而提高我们对性别语言的认识,防止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语言性别歧视。现代语言学对语言与性别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丹麦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en(1922)在他的著作“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中介绍了女性语言,他列举了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语言,并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和性别成为了语言学中的一门独立分支。之后开始被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交际研究者所重视,例如: Lakoff的“女性语言”( women' s language ) , Crosby &Nyquist的“女性语域”( the female register ), Kramer的“性别语言”(genderlect)和Mulac et al.的“与性别相关的语言”( gender –related language)等。从文字表述上看,这些术语的侧重点是关于两性语言的结构特点。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更多的语言学家把这一差异应用于动态研究中——语言交流,如德博拉。坦嫩的流行著作《你误会了我—交谈中的女人和男人》等,则更有效地通过两性语言的差异来理解交谈中所带来的影响。一、语言结构的差异社会语言学家Trudgill曾说过男人和女人使用的不是两种语言,而是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这种不同仅表现在词汇层面(The men and women did not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Rather, they spok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the same language—the differences were lexical only.)而我们发现这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不仅出现在词汇的选择上,也包括语音和句法方面的差别。1.语音层面的性别差异Trudgill在南非的德兰士瓦(Transvaal)对某中学的男女生的双元音进行了比较,发现男生的发音接近标准的比例低或者一个都不标准。另外他在1974年在底特律等地中做过一个关于元音r (rhotic)发音的调查,其结果显示该市男女两性在这一点上存在差异。性别上层中产阶级下层中产阶级上层工人阶级下层工人阶级男性66. 7 52.5 20. 0 25. 0 女性90. 0 70. 0 44. 2 31. 7 表1美国底特律市黑人男女元音后r发音情况比较(Trudgill 1974: 44) 提到语音差别,我们更容易想到尖锐的女性声音和低沉的男性声音,或是演讲时,典型的语调差异。其实男女两性在语音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除了上面提到的,还包括音色( timbre)、音速(tempo)、共鸣音(resonanoe)、音量(volume )、音域(register)、音延(pitch range)和节奏(rhythm )等特点,受话人能大致了解发话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由于这些特征具有明显的话语指示作用,因而在语言实践中,人们往往能闻其声而知其性。Margaret Thatcher就曾因声音与英国首相的地位不相匹配,被建议音调宽度变窄,减慢速度,从而能够使听众感受到她语言的权威性和独断性。2. 词汇层面的性别差异首先在话题的选择上,就体现了“男女有别”这一观点,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的兴趣话题与女性完全不同。女性偏向于讨论男性、衣服和女性本身;而男性更喜欢互相讨论金钱、生意、娱乐和其他男性。在一项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研究中,发现男性群体讨论竟争,运动,身体进攻;

我国法律对性别歧视的界定

我国法律对性别歧视的界定 【摘要】:歧视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性别歧视、劳动歧视、地域歧视、乙肝歧视、身高歧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发现了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宪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从一个抽象而空泛的规定突然变得触手可及。性别歧视作为常见的歧视形式,尤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界定歧视的概念,制定有关歧视的法律,确立禁止歧视论文标准格式范文的原则,建立有效的事后救济途径,动员立法、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提供积极措施,通过赋予被歧视者以合法权利的方式,消除两性歧视,是法学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深化对性别歧视问题的讨论,是尽快启动性别歧视立法程序,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有效步骤。 关键词:歧视性别歧视积极措施 有一位联合国高官曾说:我们不怕某一个国家说“我们国家存在歧视现象”,而是怕某一个国家说“我们国家不存在歧视现象”———这是“红色警报”,国际社会将对这个国家予以特别关注。在性别歧视问题上,我国应当采取客观的态度,界定存在性别歧视的领域,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消除。 一、歧视、性别歧视的概念 歧视中的“歧”,是指差异、不同,歧视即区别对待,歧视的原意可以是褒义的,体现为正确看待差异的能力,即人所具有的洞察力;可以是中性的,体现为制造区别或差异,即人能够辨别差异的能力;可以是贬义的,体现为在待遇中表现偏见,即不合理的不同对待或不合理的相同对待。 “歧视”指基于一系列与人们的潜能或能力无关的因素存在的不公平对待。2005年为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而编写的《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将歧视解释为:由于某些人具有的某些天生的特征,或强烈的信仰,或个人身份,诸如人种、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或性倾向等,而予以不公平的待遇或剥夺其权益。人类的发展潜能因歧视而受到抑制,人类的自由因歧视而无法实现,然而,导致歧视的“因素”或“特征”却难以改变。歧视无视人的努力、打击人的进取、致使被歧视者感到侮辱和无能为力。其后果是损害机会平等和待遇平等,导致和强化不平等。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歧视的危害性更加严重。歧视造成人类资源的巨大浪费,“人的才能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对生产力、竞争力和整个经济具有不良影响;社会经济不平等加剧,社会合力和团结遭受侵蚀,政治稳定受到威胁。”①与性别相关的歧视,被称作“性别歧视”,指基于人的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而产生的歧视与偏见。这个词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泛指一切歧视女性的态度和做法。当时的研究表明,一切被视为与男性有关的特点及事物都被看作是有价值的、规范的,而与女性有关的一切则被贬值,被认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