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广告翻译中的差异性研究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差异性研究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差异性研究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差异性研究

为了在不同语言中取得相似的效果,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出现了一定的不对等性。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标签:广告;文化差异;不对等;翻译

1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1.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一个关于“亚洲四小龙”的例子。众所周知,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人们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greatdragon。由此可知,dragon 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于是,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的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AsianDragons就恐怕有失妥当。因此有人将其翻译成FourAsian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 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EnglishDictionaryAdditionsSeriesⅡ)中的释义:AnicknameforanyoneofthemoresuccessfulsmallereconomiesofEastAsia,esp.thoseofHo ngKong,Singapore,Taiwan,andSouth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Asian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1.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

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然而,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

当然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是一个特例,它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blue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当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则是“幸福”。而驾驶Blue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就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了,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英汉翻译词汇搭配

英汉翻译中的词汇搭配问题 Colloc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代绍荣许芳 摘要:在英汉翻译中,词汇搭配问题不容忽视。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实例说明词汇搭配的规律,并探讨解决词汇搭配问题的办法以及考虑这个问题的角度。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汇搭配现象分析解决办法考虑角度 Abstract: Collocation is highly worth special attention in the translation work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llustrate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for collocation in translation , and proposes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and the seven angles from which to consider this problem. Key words: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ollocation phenomenon analysis solution consideration angles 在翻译活动中,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而对原文中词汇的恰当翻译是做好翻译工作的重点。在词汇翻译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词汇搭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翻译活动就没法进行下去,或者就不会译出好的作品来。本文拟就英汉翻译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各种词汇搭配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以供参考。 一 在英汉两种语言当中,都有一些可以直接对译成目的语的词汇,包括简单的词、短语和习语等。它们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在目的语中有比较明显的对应词汇。这种直译不影响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是词汇翻译中最简单的一种,例如: He is a diligent student。 他是个勤奋的学生。 也因为如此,这类翻译中的词汇搭配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又例如: I bought a bunch of red roses for my girlfriend. 我买了一束红攻瑰送给女朋友。 这种搭配大多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1)词汇本身意义不复杂,如diligent, bunch等。 (2)两个词汇经常搭配使用,形成惯用法。如:a lucky dog(幸运儿), watch TV(看电视), crude oil (原油) 等。 (3)涉及专用词汇,如in China 等 虽然这种情况下的翻译比较简单,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弄清原文中每个词汇的含义,选择恰当的目的语词汇来翻译。 二 大多数情况下,词汇的翻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动一番脑筋。词汇的搭配对所涉及的每个词汇的具体含义起相当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有些词,本身含义比较广泛,词性也比较多,当它们和不同的词搭配时,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熟读原文,弄清原文的准确含义、文体风格、表现手法,然后在目的语中捕捉最贴切的词汇来翻译。下面举一个例子: free competition 自由竞争free room 空房间 free medical care 公费医疗free goods 免税货物 free bloomer 开花多的植物free state 游离状态 free gait 从容和步伐free wind 顺风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广告翻译策略1.

2007年12月号中旬刊文教资料摘要:广告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跨国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在坚持一般性翻译原则时,应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和消费心理,同时采取灵活的策略,使翻译的广告具有推销能力、记忆价值、注意价值和可读性。 关键词:广告翻译中西文化差异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商品流通更加频繁,有更多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因此,商品的广告宣传在对外贸易中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广告翻译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因为广告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它不是简单的语言互换,它可以冲击产品输入国消费者固有的传统文化心理,影响其购买决策,从而影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商品的销量。所以我们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必须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掌握灵活的翻译策略,达成两种文化的和谐。 一、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的翻译 广告语言的跨文化研究揭示了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文化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语 言既可以表达文化模式、 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可以反映某一特定文化的世界观”。(Brow nd,1980语言既是思维的载体,又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中西国际广告的跨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广告文化属亚文化,是依附于主体文化的。随着世 界经济的发展,经济、 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的增多,世界正向“地球村”的方向发展,广告文化的融合也在所难免。

1.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 价值通过“ 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而西方人是外倾的性格,更注重产品广告的外在形式,讲感观效果。 2.不同的心理结构 中国国民稳固的心理结构,以“仁”、“务实”、“忍耐”为基本内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具体表 现为大统一观念:重权威、 轻事实;从众心理:重群体、轻个体;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人情至上:重道德、轻效果;平均主义:重搭配、轻竞争。而西方人的心理结 构较复杂松散,“ 人本”、“认知”、“行为”为其基本内容,形成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广告翻译中经常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以致产生交际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1.文化差异影响广告信息的获得 广告中的商品介绍最重要的是传递信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面对同一商品的介绍,应当得到完全相同的信息,这就要求译者透过产品的表象,抓住其本质,保证产品形象与信息准确传递。例如:中国的“金丝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汉英翻译中的词类转换

英语知识 在汉英翻译中可进行各种词类的转换,例如: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形容词、介词;汉语形容词或副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汉语名词转换成英语动词等等。其中,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抽象名词尤为普遍。高校常用的翻译教材,如张培基、吕瑞昌、冯庆华等编撰的翻译教材均将这种转换列在第一位。请看以下各例: 例1.中国政府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如不注意词性转换,译文可能是: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takes not to use (that it will not use) nuclear weapons against non-nuclear countries. 这种译文显得有些口语化,不够庄重。不如改用抽象名词non-u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takes non-use of nuclear weapons against non-nuclear countries. 例2.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 译文一:To prohibit any act of treason, acts to split the country, incite rebellion and steal secrets. 译文二:To prohibit any act of treason, secession, sedition and theft of state secrets. 以上译文一使用split , incite, steal 等动词虽然语义正确,但似乎不够庄重。译文二使用抽象名词,因而显得文字严谨,适合正式法律条文的风格。 例3.技术引进合同应当订明下列事项:引进技术的保密义务,改进技术的归属和分享。 译文一:Provisions on the obligation to keep confidential the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英汉翻译

the most-favored-nation clause最惠国条款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滚石不生苔 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the heel of Achilles阿喀琉斯之踵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溶于水 with a heavy heart 心情沉重;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to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象头牛 To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To drink like a fish牛饮 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rope山穷水尽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花钱如流水 have an axe on the grind醉翁之意不在酒 a wet blanket一个令人扫兴的人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很不自在 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生长在富贵之家 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Least said, sooner mended.说得少,错的少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想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a white elephant毫无用处 in the red惨淡经营 Heads or tails?正面还是反面 Where is the head?(船)厕所在哪里? man-of-war 战舰 soft money纸币 soft breeze微风 soft words温暖的话语 to be on tenterhooks (心情烦乱,焦急,紧张) cut a joke插科打诨 speak one’s mind畅所欲言 be after one’s own heart称心如意 at one’s finger-tips了如指掌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一) 一个词变成一个句 著名翻译家奈达说,“翻译就是翻译意思”。言外之意,翻译一句话不能逐一翻译一串个别的单词,也不是翻译某种句子结构。初学翻译的人之所以译得不好,就是因为摆脱不了原文各个单词和句子结构的影响,总觉得英语中每一个词译成汉语都是一个词。殊不知,为了说明原文的意思,有时候要将一个词译成几个词,乃至一个短句。这就是翻译中对某些词的‘增益’。 例如,英语中有些单词相当于汉语的一个词组:read“看书”,drive“开车”,giggle“咯咯地笑”,stumble“蹒跚而行”,等等。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一般英汉词典上都能查得到。 再如,英语句子中有大量的“副词+动词”的结构(副词也可能在动词之后)。在不少情况下这种结构可以译成汉语“副词+动词”的偏正结构(汉语中副词修饰动词时只能放在动词之前),许多人往往用“……地”来译所有的英语副词,如: (1)They were patiently listening to him. 他们在耐心地听他讲。 (2)He quickly stood up. 他很快地站起来。 (3)I will gladly join you in the work. 我会乐意地和你一起工作。 这三句中都用了“地”字结构,第一句还可以,后两句就显得有点“翻译腔”,“地”字似乎可以省去,可分别改译为:“他很快站起来”和“我乐意和你一起工作”。但是这三句中的副词和动词仍然译成了偏正结构(不完全正确,有

新方法),这是因为三句中的副词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 但是,是不是英语中所有的这种结构都可以这么译呢?请大家考虑一下下面这一句应如何翻译: This is a NATO matter and any comment on it should 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 将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译成“合适地来自北约”显然不通。从意义上看,appropriately与其说是表示动作come的方式,还不如说是表示其结果,因此该词应抽出来放到后面,将此句译为:这是北约的问题,关于此问题的评论应由北约做出,这才是适宜的。 再请看下面这一句: Law enforcement cannot responsibly stand aloof. 如将此句照字面译成“司法部门不能负责任地冷漠”会让人不知所云。问题在responsibly这个词的处理上,它也不表明动作的方式而是表示一种结果,因此可将此句译为: 司法部门对此不闻不问,那就是失责。 例如: 1. In the late 14th century, Marco Polo famously made his way along trade routes from Italy to China. 十四世纪后半叶,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沿贸易通道来到中国,因而一举成名。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就是说源语信息的再现应是翻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其次考虑译语中选择最适当的对等语。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 一般说来,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实质上是将原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收,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这样就往往造成了对原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因为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使用“异化”。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1 一个词变成一个句著名翻译家奈达说,“翻译就是翻译意思”。言外之意,翻译一句话不能逐一翻译一串个别的单词,也不是翻译某种句子结构。初学翻译的人之所以译得不好,就是因为摆脱不了原文各个单词和句子结构的影响,总觉得英语中每一个词译成汉语都是一个词。殊不知,为了说明原文的意思,有时候要将一个词译成几个词,乃至一个短句。这就是翻译中对某些词的…增益?。例如,英语中有些单词相当于汉语的一个词组:read“看书”,drive“开车”,giggle“咯咯地笑”,stumble“蹒跚而行”,等等。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一般英汉词典上都能查得到。再如,英语句子中有大量的“副词+动词”的结构(副词也可能在动词之后)。在不少情况下这种结构可以译成汉语“副词+动词”的偏正结构(汉语中副词修饰动词时只能放在动词之前),许多人往往用“……地”来译所有的英语副词,如:(1)They were patiently listening to him. 他们在耐心地听他讲。(2)He quickly stood up. 他很快

地站起来。(3)I will gladly join you in the work. 我会乐意地和你一起工作。这三句中都用了“地”字结构,第一句还可以,后两句就显得有点“翻译腔”,“地”字似乎可以省去,可分别改译为:“他很快站起来”和“我乐意和你一起工作”。但是这三句中的副词和动词仍然译成了偏正结构,这是因为三句中的副词表示的是动作的方式。但是,是不是英语中所有的这种结构都可以这么译呢?请大家考虑一下下面这一句应如何翻译:This is a NATO matter and any comment on it should 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将appropriately come from NATO译成“合适地来自北约”显然不通。从意义上看,appropriately与其说是表示动作come的方式,还不如说是表示其结果,因此该词应抽出来放到后面,将此句译为:这是北约的问题,关于此问题的评论应由北约做出,这才是适宜的。再请看下面这一句:Law enforcement cannot responsibly stand aloof. 如将此句照字面译成“司法部门不能负责任地冷漠”会让人不知所云。问题在responsibly这个词的处理上,它也不表明动作的方式而是表示一种结果,因此可将此句译为:司法部门对此不闻不问,那就是失责。 例如:1. In the late 14th century, Marco Polo famously made his way along trade routes from Italy to China.十四世纪后半叶,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沿贸易通道来到中国,因而一举成名。 2. Their commander wisely judged to be safer in their works than in the field.他们的指挥官认为留在战场上不如呆在工事里更安全,这是很明智的。在翻译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另一个副词的结构时,有时也不能一概译成“……地”结构,而需要将该副词抽出来加以增益,才能说明其含义,如: 3. Chimpanzees are the animals closest biologically to humans.从生物学角度看,大猩猩与人的关系最亲近。 4. Tami said it was possible, just statistically unlikely. 泰米说有这样的可能,但是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又不太可能。 5. The second child she dreamed of might now be medically impossible.她本来还想要一个孩子,从医学角度来看,现在是不可能了。 6. Only 18 percent are officially unemployed. 据官方统计,只有百分之十八的人是失业者。 7. Real-estate prices in downtown Manhattan looked prohibitively expensive. 市中心曼哈顿的房地产价格贵得使人望而生畏。 8. She was remarkably silent when the others all talked and laughed.别人有说有笑时她却沉默不语,显得很突出。 9. It was a vast and treacherous landscape, but breath-takingly beautiful. 这是一片广阔而变幻莫测的景致,但却美得令人惊讶。10. A schoolmaster, finding such errors in a schoolboy?s essay, would be justly indignant. 小学老师在学生的作文里发现这样的错误一定会生气,而生气不是没有道理的。11. Voters were understandably confused by the identical Caser names on the ballot, and the split vote sent the real candidate Caser down to defeat in the primary. 选举人被选票上一模一样卡瑟的名字弄糊涂,因而选票分散,导致真正的候选人在初选时就落选,这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候,形容词做定语或表语时,也无法用一个词将其意思充分表达出来,翻译这个形容词时也需要进行增益,如:12. The sleek turbines of the American windmills mad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ense. 美国造了许多风力磨坊,这从经济和生态角度看是有道理的。13. Now we stay a respectful distance him. 当然不能将a respectful distance译为“尊敬的距离”,应将这一句译成“我们对他敬而远之”。14. He had a sound feeling that idioms were the backbone of a language and he was all for the racy phrases. 他感到习语是语言的主要支柱,因此特别主张用生动的短语,他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15. The prisoners of war are allowed to write censored letter. 战俘们可以写信,但信件要受到检查。16. We should be very cautious when buying expensive things and ask ourselves if we are making a

英汉翻译常见错误例析每天练

二十三 1、She is now in a delicate condition. 2、The cavalry were well mounted. 3、It is said that his days are numbered. 答案及解析如下 1、误:她现在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中。 正:她现在是在怀孕中。 析:区别 a delicate condition 和 a delicate situation。后者表示困难的局势。. 2、误:骑兵们都精于骑术。 正:骑兵们骑的都是好马。 析:mount在此指供给马匹而不是骑,可参照我们熟悉的下面这个例句理解:The woman was well dressed. 她穿得很漂亮(而非她善于穿衣服) 3、误:据说他的日子都计算好了。 正:据说他快死了。 析:number 用作被动时,有“可数”之意,即“有限、迫切”的意思。当生命将尽时,也可以说His hour has come. 十八 1、Most people have a daily fight to keep the wolf from th door. 2、There is nothing like home. 3、I'll eat my hat if I do. 答案及解析如下 1、误:许多人每天都在奋斗,以免引狼入室。 正:许多人每天都在与饥饿做斗争/辛苦劳作而勉强度日。 析:wolf为贫苦与饥饿的象征,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意为勉强度日. 2、误:没有象家一样的东西。 正:没有什么地方比家更好了。 析:There is nothing like ..意为没有比... ...更好的了。 3、误:如果我这么做我就吃掉我的帽子。 正:我坚决不做。 析:这句话挺常见的,应该意译。 十九 1、My shoes are the worse for wear. 2、Y our loss is nothing to mine. 3、She is behind time. 答案及解析如下 1、误:我的鞋更加不好穿了。 正:我的鞋穿破了。 析:这句话的含义是鞋因穿得太久而(结果)破烂不堪。又如:He was plainly the worse for drink. 显然他喝醉酒了。. 2、误:你的损失和我无关。 正:你的损失和我的(损失)相比真算不上什么。 析:nothing to mine 中的to 含有比较的意思。 3、误:她落伍/过时了。 正:她迟到了。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这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提示大家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在真正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确译出原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多方面。这些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文化的角度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精确地译出原文。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摘要]语言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而翻译不仅仅是用来交流的语言活动过程,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转化的方式。因此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制约与影响。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思维方式差异 当今世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发展迅速,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运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情感、风格等以我们所能正确理解的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过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变换,更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移植。因此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与制约。通常而言主要涉及到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风俗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这五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的某一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面,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所以在中国,有“借……的东风”之说,东风在我国的意思是好的意思,吹起东风代表着春天就要来了。春天绿意盎然春风和煦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西风则正好相反,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有一种贬人肌瘦的意思。冬季我国受到西伯利亚的寒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所以西风的寓意在我国与东风相反。然而英语的情况刚好与汉语相反。英国为岛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受到来自东部欧洲大陆的寒风刺骨,而夏天则是受到来自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宜人。所以我们会看到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抒情诗《西风颂》,诗的结尾千古流传,“O,wind,if winter conies,call spring be far behind”(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东风我们会读到Samuel Buffer的《biting east winds》(刺骨东风)。所以地域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二、历史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不同的历史沉淀了相异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这种历史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造成了难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其中孕育了无数的个性化成语和历史故事。中国的古典兵书《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直译成“Of the thirty-six strategies,the best is to quit”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就不会领会它的本意。这里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可翻译为“The best thing to do now ig to quit.”这样就会让译文的读者真正理解了。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也是如此。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

英汉翻译常见错误例析

英汉翻译常见错误例析 A组 1、I am now under the weather. 2、There are friends and friends. 3、The actor has his head turned. 答案及解析如下 1、 误:我现在身处露天之中。 正:我现在不太舒服/我现在醉了。 析:under the weather=ill or depressed;drunk 意为受天气影响而患病;也可表达为喝醉了(多见于澳大利亚英语中)。 2、 误:那儿有许多朋友。 正:朋友有许多种,既有益友也有损友。 析:这种表达发一定是为了突出不同种类的,又如:There are shopkeepers and shopkeepers. 商人有好也有坏。 3、 误:那个男演员回过了头。 正:那个男演员得意忘形了。 析:have one's head turned/ turn one's head 指因不当的赞扬或意外的成功,使然改变常态。又如:His success has turned his head (=made him act foolishly)。同样的表达法还有:The dead body turned her stomach(=made her sick)。

1、She is now in a delicate condition. 2、The cavalry were well mounted. 3、It is said that his days are numbered. 答案及解析如下 1、 误:她现在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中。 正:她现在是在怀孕中。 析:区别 a delicate condition 和 a delicate situation.后者表示困难的局势…… 2、 误:骑兵们都精于骑术。 正:骑兵们骑的都是好马。 析:mount在此指供给马匹而不是骑,可参照我们熟悉的下面这个例句理解:The woman was well dressed. 她穿得很漂亮(而非她善于穿衣服) 3、 误:据说他的日子都计算好了。 正:据说他快死了。 析:number 用作被动时,有“可数”之意,即“有限、迫切”的意思。当生命将尽时,也可以说 His hour has come.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3-07-09 作者简介:顾云峰,男,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顾云峰 (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 更应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文章具体阐述由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在英汉广告翻译中造成的三种差异;从 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翻译的影响。文章主要归纳出四 点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关键词:广告;语言;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4)02-002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也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全球化趋势,这使得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对广告翻译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人才缺乏,在对外广告,尤其是外文广告方面,做得还有差距。本文将从广告语言特点和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跨文化广告的翻译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广告英语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广告也是一种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作为广告文化信息的载体)))广告语言具有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广告语言便是英语。广告英语从文体上看,多为口语体,书面体并不多见。具体表现为: 词汇简单。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积极肯定、褒义的词占绝对优势,多用缩约词。名词词组中所有格/.s 0的出现频率很高,比用/of 0更为精炼。如:L otte,the VIP .s choice(L otte 旅馆)。 句型简单。句子长度一般都很短,结构简单,复合句少。如:Every man has his price(苏格兰威士忌酒)。 语法简单。动词词组非常简单,被动语态运用较少。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因为使用一般现在时,商品的特征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征,这是其他各种时态所做不到的。如:True values never change(钻石)。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常见的有比喻、双关、拟人、重复等等。如:Light as a breez e,sof t as a cloud (比喻,服装);Have a good time(双关,Certina-D A 手表)。 二、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在广告翻译中的差异 广告英语的口语化和简单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理解,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亲切、不拘束,能赢得读者的好感。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在广告翻译中主要是三类: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和句型。 1、语用意义的差异。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 第17卷第2期 2004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 OURNAL O F NINGBO UNIVERS ITY (LIB ER AL AR TS EDI TION) Vol.17N O.2 Mar.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