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简介

香港历史简介
香港历史简介

香港历史简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香港历史简介

历史文化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就有使

用新石器和陶器的中国居民

在香港居住。从唐代开始,

中国就有军队驻守香港并在

海上巡逻。

清政府统治时期,香港

归广东省新安县(今深圳市)管辖。英国殖民主义者于1840年发动了闻名世界的鸦片战争。1841年1月26日,英军在香港举行占领仪式,宣布占领香港。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英国正式占领香港岛。

1994年8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通过中国将在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重组香港立法机关和区域组织的决定。1997年7月1日,香港

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行政区划

香港素称"东方明珠",

香港共分为4个部份-香港

岛、新界、九龙和离岛。九

龙是位在北边港口的半岛,

尖沙嘴一带是最多游客聚集的地方。香港岛是主要的商业地区,充满了观光旅馆和旅游景点。新界的面积约有98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陆地面积的91%。离岛共包括234个岛屿,最大的Lantau岛几乎是香港岛的两倍大。(这只是按地域划分,方便各位旅游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

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

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

体制、自由贸易政策和资

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

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

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人口民族

香港人口697万人

(1999年底),其中,中

国居民约占98%。在港华人

中大部分原籍广东。持外

国护照人数485,800,人口

密度为5385人/平方公

里,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

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

度平均万人/平方公里,汉

族为主。

旅游资源

香港旅游资源丰富,

香港岛上的文武庙、铜锣

湾天后庙、圣约翰大教堂;九龙的黄大仙祠墓、侯王庙、慈云山观音庙、九龙清真寺;沙田的

万佛寺、车公庙、蓬瀛仙

馆、半园春、道风山基督教

堂;荃湾的园玄学院、竹林

禅院、东普陀、荃湾天后

庙;龙门的青山寺、青松

观、妙法寺;元朗的灵渡

寺、云浮仙观、大树下天后庙;西贡的佛堂天后庙、蚝涌车公庙以及大屿山宝莲寺等。

香港股市历史

香港股市历史 香港1973年3月恒生指数P/E被炒高到70倍(当年恒指见1774点),其后大调整到1974年12月,恒生指数P/E 只有6倍(当时恒指见150点)。1973年高点曾在1981年略为打破,但真正打破1774点阻力是1986年4月四合并联交所成立,外资大量流入,足足距离1973年13年。在这13年里,香港GDP除了1974年石油危机外,平均每年GDP增长率高达10%,为什么香港经济繁荣无法在1986年前的恒生指数上面反映出来?理由是1973年3月将股票炒得太贵,需要13年时间企业纯利上升才追得上。(笔者注:这和目前大陆经济蓬勃发展,而股市迭创新低何其相似) 2001年深圳A股P/E高达50倍,仍不及1973年恒指当年P/E70倍,73--74年18个月内恒指跌91%,由偏高跌至偏低,1975年进入复苏期。深圳A股指数过去10年只回落57.7%,以19倍P/E计,仍欠吸引力(起码不及香港上市的国企股),估计今年及明年内地股市指数仍将反复向下,最快亦要到2007年内地股票才有吸引力。 2001年6月A股开始回落,并非反映经济,只是反映2001年6月前内地股市炒得太猛,2001年5月开始展开漫长熊途,由极不合理价重返合理价(根据钟摆理论,必须由极为偏高进入极为偏低,一如1974年12月恒指150点),才可重返合理价,因此不排除A股P/E未来同香港国企股P/E看齐(甚至略低),整个熊市才能完成,因为熊市三期P/E只有8到12倍(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见P/E6倍),而目前A股市场距离8到12倍P/E还差好远。 成熟市场必须经历大熊市。例如美股1929到32年,香港1973至74年,日本1990至2003年,目前A股从2001年6月开始调整,什么时候着陆……这才是股市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痛苦但又无可奈何,如政府阻住股市下跌,只会延长熊市;反之,香港政府73--74年放手不理,港人只痛苦了21个月。 + 熊市的一些数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计算过,每一次熊市的跌幅有多大?每一次的跌市持续的时间又有多久?以下是 本港过去有恒生指数以来,五次熊市的资料。 第一次熊市恒生指数从120点下跌到58.61,所需时间不详,跌幅约51%。 第二次熊市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的1774.96,大幅暴泻到74年12月10日的150.11,需时共1年零9 个月,跌幅高达91.5%。 第三次熊市恒生指数从1981年7月的1810.20开始,反复跌到82年12月的676点,需时共1年零5个月, 幅度约63%。虽然熊市的最低点已见,但刚巧遇上了香港97前途这问题,因此港股未能回升,只是在低 位大幅波动,反复争持到84年中。以此计算,这次熊市持续的时间则达3年之久。 第四次熊市恒生指数从87年10月1日的3968.70开始,最低跌到同年12月7日的1876.18,历时仅2二个

香港历史资料

香港历史资料 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称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历程回归后的繁荣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砦城除外,租期99年。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8. 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呈圆形,徽面由红色环形窄边、文字区外圈、红色内圆及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花图案所组成。紫荆花图案为白色,由5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中均有一颗红色五角星及一条红色花蕊镶在其间。各片花瓣环绕徽面中。已点顺时针均匀排列。文字区外圈位于红色环形窄边与红色内圆之间,为白底红字。外圈上方均匀排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字样,外圈下方均匀排列着英文“香港”字样。中英文字样之间分别镶有一颗红色五角星。中间的五颗星动态紫荆花图案的构思和寓意与区旗相同,也是以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旗(简称澳门区旗)底色为绿色,图案包括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五星代表中国,表示澳门已经回归中国而成为其中一个特区。莲花是澳门的象征,白色莲花有纯洁清廉的意思,代表澳门是一个清廉的城市。当中三片花瓣代表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这三个组成澳门特区的地方。大桥和海水代表澳门的自然环境。另外,澳门区旗上的绿色在色板上是没有的,要特别调出来。因此这种绿色称为澳门绿。和香港区旗一样,澳门区旗也曾出现错体。错体区旗为澳门基本法于一九九三年公布时的图样。而到了一九九八、九九年左右,有关当局为澳门区旗、区徽进行标准化工作时,修改成了现在的样子。修改后的区旗,主要把莲花底部和大桥原来的直线变成更圆滑流线的圆弧设计,并加强了海水线条距离远近的粗细变化。旧版的区旗区徽可容易地在网络上找到且极少人注意此错体现象。澳门特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底色象征着和平与安宁,五颗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着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和海水,则象征着澳门的自然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三朵莲花象征特区是由三个岛组成的吉祥之地),寓意澳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 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 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 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此外,企业经营坚持信奉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原则,但在管理和税收方面一视同仁。在香港私人办企业,办理注册手续十分简便。总之,通过推行自由港的各项政策,使香港对内贸易额大幅上升,1949年增长66%,1950年增长74%,1951年比1947年增长三倍多,香港的转口贸易结构带动了战后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香港对内地的出口及内地对外出口突然停滞,实践证明,香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是极其脆弱的结构。面对危机,在苦难中挣扎拼搏过的香港人,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出台经济策略,迅速转入以轻纺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化的产业结构。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对华禁运”是促使香港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原因,这是其一。其二,香港 自身的经济条件,促使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向工业化道路上迈进。如香港土地资源不足,农业发展没有后劲,金融业发展受到限制;但同时从国内上海等地迁入的有管理经验和技术基础的实业界为香港工业化的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三,香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转变,不失时机地占据了西方国家逐步放弃的轻纺、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部门的“空档”,抓住国际环境提供的千载难逢的良机,采取从纺织、印染业开始,逐步扩展到成衣、金属制品,塑料玩具,化工、电子行业。香港经济逐步走上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实践证明,香港在50年代至60年代的产业结构的变革,意义十分重要:其一,是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至60年代末,香港的制造业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二,是伴随着高速度的工业化带动了房地产、建筑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从1960~1969年,香港平均本地生产总值增幅高达13.6%,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三,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47.7%。其四,有效地弥补了贸易逆差,维持了收支平衡,香港产品出口占总体出口的比重增加至八成左右。香港逐步成为亚洲地区轻工业制造中心之一。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到多元化经济 进入70年代以后,香港许多工业产品的出口金额及数量都居世界之首;相反,西方国家出现经济衰退迹象,市场需求萎缩,香港由此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这是香港在新的挑战面 7 2 实践中课题

香港八大名校简介.doc

香港八大名校简介 去香港留学,对于大陆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很好的选择。教学质量上乘还不用出国门,费用相对来说也负担的起。接下来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香港的八大名校,希望对各位选择学校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香港大学 学校简介:香港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香港大学能够被国际认可为一所以研究为主导的综合性大学,实有赖各前线人员的努力和学者在研究所作的贡献。 香港大学专业:建筑学硕士、李嘉诚医学院、教育硕士(英语)、经济学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科学硕士(机械工程)等。 2.香港中文大学 学校简介: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八所受政府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全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中大现为香港唯一拥有诺贝尔奖得主任教的大学。中大和港大是香港仅有的综合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人类学、英语(文学研究硕士)、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运动医学及健康科学硕士、教育硕士(中文)、中医硕士等。 3.香港科技大学 学校简介: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是一所成立于1991年10月的高度国际化研究型大学,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院校之一,THE-QS在2010年将之评为亚洲第二,仅次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领域获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评为两岸三地之首,其“EMBA课程”与“机械工程研究发表量”更是世界第一。 香港科技大学专业: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分析、信息系统管理、环球金融、电信等。

4.香港理工大学 学校简介: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是一所既充满活力又拥有骄人历史的大学。理大毕业生的实用价值,更被雇主视为同侪之冠。大学在追求卓越学术水平的同时,会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富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培训、应用研究及专业顾问等服务,支持工商企业的长远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会计学理学硕士、屋宇设备工程学理学硕士、软件科技理学硕士、管理学理学硕士、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理学硕士、医疗护理学理学硕士(感染控制)等。 5.香港城市大学 学校简介: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乃香港其中一所规模最大的商学院之一,亦是大中华地区两所取得AACSB及EQUIS认可资格的知名商学院之一。 香港城市大学专业:电子及资讯工程学理学硕士、资讯系统管理理学硕士、语文学(语言及法律/语言学/翻译及传译/翻译及语言资讯科技)文学硕士、商务资讯系统理学硕士、国际会计学文学硕士等。 6.香港浸会大学 学校简介:香港浸会大学是香港第二所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为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传统的公立大学,以“全人教育”为其教育目标及理想,其校训为“笃信力行”。 香港浸会大学专业:国际新闻文学硕士、理学硕士(公司治理)、大众传媒硕士、信息技术管理理学硕士、多媒体管理社会科学硕士等。 7.香港岭南大学 学校简介:香港岭南大学成立于1888年始创于广州,岭南大学于1967年立足香港。岭南大学肩负着在香港推动博雅教育的特殊使命,并矢志成为一所国际驰名且具备香港特色的博雅大学。

(一)香港喜剧的发展历史

(一)香港喜剧的发展历史 1.50年代之前:由舞台到荧幕 上世纪5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喜剧电影已经成为电影主打类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1949年之前的香港喜剧中,由于喜剧电影的拍摄大多是由原先的粤语演员来完成,所以,演员们会在镜头前极尽搞怪和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这一阶段的香港喜剧电影的动作难免会呈现出戏剧与神话 剧相结合的舞台效果,演员动作的完成,直接借鉴了舞台动作,目的是博得观众一笑。 1930年之前,香港电影正处于萌芽阶段,香港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偷烧鸭》(1909)是喜剧,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技术的局限,电影影片还处于默片时代,演员为了能在屏幕上尽可能的表现出影片主题,让观众在没有声音对白的情况下也能看懂影片内容,于是,银幕上的演员大都通过夸张的极富有表现力的身体动作来显示人物个性,衔接故事情节。 1933年9月20日,《傻仔洞房》作为第一部全粤语对白的有声片,结束了香港电影史上的默片时代。由于他是香

港的第一部有声片,同时有作为一部谐趣喜剧,因此在香港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在他之后,香港喜剧电影出现了一系列的“傻仔”喜剧电影。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随后又出现了“乡下佬”“乡下婆”等类似的喜剧电影。另外,还出现了没有固定模式的讽刺滑稽喜剧,和一些改编自名家名著的喜剧作品,这些电影都已经初步的表现出了市场导向性对电影的影响。 3.70年代初——80年代末:动作喜剧的巅峰 动作电影成为70年代香港电影发展最为迅猛,成效最显著的电影类型,与此同时,在喜剧电影方面,很多喜剧片也都大量的加入了动作元素,动作喜剧成为这一时期喜剧电影的主流,这一时期成为香港喜剧电影的重要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喜剧电影以演员的动作为主要看点,所有喜剧电影都加入了武打动作,通过动作的表现来营造喜剧效果,动作的开发程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70年代,许氏兄弟的动作喜剧成为经典标志,他们的电影再加入动作电影的武打动作中,表达出了对现实生活的调侃和讽刺,1974年的《鬼马喜事》是许冠文拍摄的第一部粤语喜剧片,并且取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影片的成功也开辟了盛行于这个时代的鬼马系列喜剧。影片中,演员通过对杂技和武术动作的模仿,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由于动作的夸张性也取得了很好的喜剧效果,我们不难发现,打斗场面成为

香港的电影发展史

香港的电影发展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1896年初,他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电影自此传入香港。1898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他们都很短。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1909年在香港拍摄了一部诙谐剧《偷烧鸭》,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它的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渐渐成长,可惜受到1925年6月的大罢工影响,刚萌芽的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电影放映业到了1926年6月开始复苏起来。但当时的电影院,主要放映西片和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 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生命线》。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 在1949年以后香港电影渐趋蓬勃。因为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1、粤剧戏曲片,《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其中有不少让人熟悉的演员: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2、文艺片,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3、古装武侠片,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才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加进了特技花款,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如《两傻》系列。

香港各大学历史简介

附件 E 城大、浸大、嶺大、理大、樹仁大學和公開大學 成立/升格的過程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 1991年年初,當時的香港城市理工學院、香港浸會學院和香港理工學院分別向當局申請自行評審資格和大學名銜。當時的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大學理工教資會)認為,非大學的資助院校必須符合下述條件後,方可獲授大學名銜: 認同各院校須擔當不同角色這個原則和條件;以及 (a) 成功進行自行評審。 (b) 2. 關於(a)項,大學理工教資會於1992年公布名為「香港高等教育」的政策聲明,說明當時七所受資助院校(包括上述三所院校和嶺南學院(見下文))的角色。這些角色獲所有院校接納。至於(b)項,該三所院校於1993年4月完成各自的院校評審,並於1993年7月獲當時的總督會同行政局授予自行評審資格。1994年年中,該三所院校的申請獲得批准,獲授大學名銜。 嶺南大學 3. 1998年年底,當時的嶺南學院取得自行評審資格。1998年12月,學院正式致函政府,要求把名稱由嶺南學院改為嶺南大學。其後,政府就學院的建議徵詢教資會的意見。1999年年初,教資會根據下列先決條件審議該建議: (a)有關院校認同各教資會資助院校須擔當不同角色這 個原則和條件; (b)接納和實行其他教資會資助大學所採納的同一撥款 準則; (c)取得自行評審資格。 79

4. 同樣,嶺南學院已與教資會議定所應擔當的角色。關於上文(b)項,嶺南學院自1992年起,資助模式已與其他教資會資助院校看齊,包括採用同一個(大學)薪級表以計算教學及同級人員的薪金。教資會建議授予嶺南學院大學資格和名銜,並就該校提出其他改革其組織架構的建議。1999年6月,政府決定嶺南學院應獲授大學資格,並應設立新的內部管理架構。《嶺南大學條例》獲通過為法例,嶺南學院隨即由1999年7月起改稱為嶺南大學。 香港樹仁大學 5. 香港樹仁學院(樹仁學院)是一所私人資助(即非教資會資助)的高等教育院校,提供一系列不同程度(包括學士學位)的學術課程。樹仁學院向政府申請大學資格時,政府按照申請的具體情況,並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就考慮應否讓私立專上院校升格為私立大學時,以下三項是較為相關的條件1: (a)獲准在多個學術範疇頒授一系列的學位; (b)取得自行評審資格,以及 (c)設立健全的內部管理及質素保證架構。 6. 政府根據上述三項條件對樹仁學院進行的評核結果,概述如下: (a)頒授學位的權力 樹仁學院自2001/02學年起開辦學位課程,當時共提 供十項四年制榮譽學位課程,全部均已根據《專上學 院條例》(第320章)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 並通過當時的香港學術評審局(學評局)(現稱為香港學 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學術評審。 (b)自行評審資格 1這些條件載列於2006年12月19日的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 80

香港简介

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香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包括大屿山及23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地处中国华南,珠江口东侧,北隔深圳河与广东深圳相接;西与澳门隔海相望;南临中国南海。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称“纽伦港”,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香港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1840年之前的香港还是一个小渔村。1842-1997年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连续21年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

区划 香港岛有中西区、湾仔区、东区、南区 九龙半岛有油尖旺区、深水埗区、九龙城区、黄大仙区、观塘区 新界有北区、大埔区、沙田区、西贡区、荃湾区、屯门区、元朗区、葵青区、离岛区 香港的名胜古迹 香港文化和历史遗迹遍布每个角落,有传统的祖先宗祠、新界氏族围村,以至坐落闹市的庙宇。想感受一下香港建筑物中西文化荟萃之特色,也可以参加由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办的「古今建筑漫游」。 宗教文化景点 香港岛上的文武庙、铜锣湾天后庙、圣约翰大教堂;九龙的黄大仙祠墓、侯王庙、慈云山观音庙、九龙清真寺;沙田的万佛寺、车公庙、蓬瀛仙馆、半园春、道风山基督教堂;荃湾的竹林禅院、东普陀、荃湾天后庙;龙门的青山寺、青松观、妙法寺;元朗的灵渡寺、云浮仙观;西贡的佛堂天后庙、蚝涌车公庙以及大屿山宝莲寺、长洲北帝庙、坪州天后庙等。 民俗文化景点 九龙的九龙城寨、宋城、宋王台、李郑屋古墓;屯门的宋帝岩、红楼、沙田的曾大屋、五国六村;荃湾的三栋屋、海坎

香港历史与文化论文

考试序列号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香港发展离不开内地 课程名称:香港历史与文化 2016年5月8 日 摘要

近这几年来,港独运动越演越烈,从“奶粉事件”、“小便事件”、“水货客事件”,以及大规模的非法“占中”行动等等,港独分子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但实质上却侵犯了他人权利,是一场非法活动,对香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但他们必须意识到,港独是不可能实现的,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同时香港独立绝对是弊远远大于利。 关键字:港独、利弊、发展 从历史渊源来看,香港就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因南京条约而被忍辱割让给英国,但在1997年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是我国无可争议的领土,在香港生活的也绝大部分是中国人。然而回归之后,特别是这几年来,却不断有人提出“港独”口号,甚至用各种不合法的行为去支持“港独”,水货客事件和占中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2014年9月发生的占中事件,香港独立分子和部分青年学生示威游行,占领中环。虽然“占中”者们自称是和平行动,但却是一场暴力政治运动,保守估计造成经济损失3500亿港元。“占中”者们口中的和平行动,却对香港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2015年3月8日,约一百五十名反水货客示威者,冲进屯门,令大量店铺关门,又在街头指骂内地游客、踢行李箱,发生了所谓的水货客事件。 无论是占中还是水货客事件,港独分子的这些非法行为,违反了香港的法制精神,极大地阻碍了香港的法制和经济发展,同时也阻碍了香港和大陆两地的关系。 部分香港人提出港独,一方面是由于观念和认识的差异,许多香港人对内地人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上世纪,认为内地人依然是不文明、不讲道理的野蛮人,而部分游客确实有不文明的行为,导致了冲突;另一方面,游客的大量涌入也对香港居民造成了许多的不便。同时,外国敌对势力在港独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过,香港的发展是离不开内地的。近年来,香港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全世界的金融地位也减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香港成为新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的唯一桥梁。在为内地发挥重要的时候,香港自身经济也发展起来。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对外贸易增长很快,并逐步成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未来香港应加强与内地的交流,依靠内地巨大的市场发展经济,加强对外贸易。如果港独,对香港来说必定弊远远大于利。 由于最近香港发生了一些反对内地游客的活动,去香港的游客人数减少,导致香港零售业持续13个月下跌,旅游业陷入低潮。但是在前些天,多个香港团体集会欢迎内地游客来港,可见香港的发展是离不开内地的。 另外,中央政府为香港提供了强大的国防支持。假若香港独立,当发生大规模战争时,必定很容易被侵略。 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内地,香港的发展与促进内地的发展,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土地。两地的人民也应该认识分歧,消除误解,促进共同发展,因为两地的人民都是中国人。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中英《南京条约》,约中载明:清廷将香港岛割让于英国。前约日期: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互换日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1843年7月26日)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香港回归的历程 1982 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发表简短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 年7 月12 及13日两开,地点在北方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 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 年9 月22 、23 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 月19 、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1984 年4 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 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 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 年2 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 1984年6 月,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 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 月1 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 1984 年9 月26 日,中、英双方终于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1 9 9 7 年7 月1 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象徵意义): 旗帜的底色是红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象徵香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份。同时,中华文化把红色视为喜庆的颜色,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史上也曾称为「红军」。因此,红色也有庆祝和爱国的意味。香港市政局标志洋紫荆图案、花蕊以五颗星表示,再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寓意中国大陆与香港密不可分的关系。区旗只用红白两色,象徵香港实践一国两制。早在1965年,香港已经采用洋紫荆作为自己的代表花,当时新成立的市政局就用了洋紫荆为标志。1997年后使用的香港特区区旗设计继续采纳了洋紫荆花的元素。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象徵意义): 香港区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现时的设计是于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开始使用。区徽模仿香港区旗的设计,内圆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洋紫荆花是香港市花,代表香港。外圈则为白底红字,写有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英文HONG KONG(代表香港)。

香港被割让的经过

注释: ①参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三卷,第271页。 ②1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95、476页。 ③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36、293页。 ⑤同上,第十一册第265-266页。 ⑥转引自郑谦、韩钢著:《毛泽东之路·晚年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36页。⑦《〈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34页。⑧⑨1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6、403、269、366页。 1 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3页。1314《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三卷,第935页。 1 5毛泽东在1951年12月1日审阅《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时,加写了很长一段话。此处所引的即是其中的一句。见《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3期,第3页。 17181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5、338、333页。 作者简介 孙宏典,男,1954年7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现任中共信阳师院委员会 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多篇。 李义凡,男,1961年10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现任信阳师院学报编辑 部主任、本刊副主编、教授。一直从事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发表论 文30余篇,出版《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的廉政观》等专著四部。 责任编辑 李明 斌 香港被割让的经过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中英鸦片战争之前,属于广东省新安县管辖。1840年,英国以清政府查禁鸦片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英国舰队司令伯麦率领英军在香港岛强行登陆,占领了香港岛。1842年,英军继续扩大鸦片战争,进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并于同年8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英国割占了香港岛及附近的青洲、鸭月利沙。 1856年,英国政府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法国一起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3月,英军在九龙尖沙咀登陆,同年10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英国又割占了新安县所属的九龙司(即目前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政府又乘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之机,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6月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了新安县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的200多个岛屿,即后来所称的“新界”,租期为99年。虽名为“租借”,但却从未向中国支付租金。 所以,现在所说的香港,实际是指整个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及其周围的200多个岛屿),而不是仅指香港岛。总面积约1076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为625万。 香港地区是英国政府通过侵略战争强占强租的。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作为侵略战争的产物——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不承认这三个不平等约,不承认香港是“殖民地”。6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4月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英国又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地区,称为“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为收复失地,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香港被英国占领之后的100多年,是中国灾难深重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自强自救的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被日本抢占半个世纪的宝岛台湾也得以收复。中国以作出重大贡献的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赢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尊崇地位。当时中国政府希望借此机会收复香港,但终因国力所限,被日本占领三年多的香港重又被英国接管。 香港的回归过程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3年7月25日,外交部副部长姚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为首的英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中英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谈举行第二次会议。198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660票赞成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经过投票选举,董建华当选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港人来选择最高行政首长,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位主政的中国公民。 1997年7月1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东方明珠”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归后的繁荣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继香港回归之后,被葡萄牙占领400多年的澳门也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成为又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

有关香港的资料

香港简介 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享有高度自治权。香港位于中国东南端,毗邻广东省。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香港受英国管治个半世纪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 时至今日,香港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商贸中心,跻身世界大都会之列。香港除了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深水港外,可说是没有其他天然资源。香港能成为一个生产力强、创意无尽的城市,关键在于拥有勤奋不懈、适应力强、教育程度高且富创业精神的工作人口。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喻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市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文简称香港、港,英文简称Hong Kong S.A.R.或Hong Kong。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区旗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旗中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洋紫荆花是香港区花,代表香港。红色底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象征香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份。花中的五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区旗用红白两色作主色象征香港实践一国两制。 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模仿香港区旗的设计,内圆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红色底色。洋紫荆花是香港市花,代表香港。外圈则为白底红字,写有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英文“HONG KONG”。语言 官方语言英语(English)、汉语(Chinese)。主要语言为广东话(89.2%)、普通话(0.9%)、其他中国方言(5.5%)、英语(3.2%)、其它语言(1.2%)。 货币 港元(Hong Kong dollar,HKD) 1

香港十大旅游景点简介

香港十大旅游景点简介: <1>中环及太平山顶 中环是香港历史最悠久、最富传统特色的地区之一,在香港的发展历程中,享有独特的地位。 中环可说是港岛区的中心地带。为香港的商业、旅游及金融中心,也是特区政府决策及权力中心,特区政府总部及立法会大楼均座落于此。 中环也是一个最着名的旅游及购物中心,多间中外名牌旗舰店林立在德辅道中及皇后大道中,还有大型商场如国际金融中心商场、置地广场及太子大厦等。云咸街及安兰街一带开设了一些新兴而又富有特色的时装商店,而售卖古董的荷李活道更被选为世界十大购物街之一。 太平山俗称山顶,雄居香港岛的西部,海拔554米,是港岛最高的山峰。游览太平山,可以乘车从公路盘旋而上太平山顶。不过,更多的游客喜欢选择登山缆车,因为它是前往山顶既快捷又极富游览价值的交通工具。 香港夜景 当夜幕降临之际,站在太平山上放眼四望,只见在万千灯火的映照下,港岛和九龙宛如镶嵌在维多利亚港湾的两颗明珠,互相辉映。香港的心脏中环地区,更是高楼林立,显示着香港的繁华兴旺。太平山也因此成为观赏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美妙夜景的最佳去处,跟日本函馆和义大利那不勒斯(拿坡里)并列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太平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成为人们到香港的必游之景点。 <2>会议展览中心(湾仔)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位于湾仔海旁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外貌雄伟,由两座建筑物组成。旧翼于1988年落成,新翼则于1997年扩建而成。新翼外形以流线形上盖为设计重心,犹如大鹏展翅,成了湾仔海旁的标记。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国际大型会议及展览会的首选场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中英两国移交主权仪式的地点。 湾仔 湾仔由于它位于中环较低的位置昔日又称为“下环”,在150年前,湾仔是港岛北岸的一个细小的海湾。随着时间的过去,湾仔由一个小渔村,逐渐变成一个繁盛的商住中心。 湾仔保存了很多独特的历史建筑物,着名的历史古迹和文物包括香港最古老的邮政局-- 湾仔旧邮政局,一个半世纪前见证海旁发展的洪圣古庙。同时,湾仔拥有多座世界级的摩天大楼与现代建筑物,其中具代表性的有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中环广场。此外,位于湾仔海旁的金紫荆广场已成为香港自助游的重要景点。 <3>铜锣湾 很多人会将铜锣湾比拟作日本的新宿,因为这里是香港著名购物,娱乐,美食中心,也是白领俪人的逛街热点,如困有兴趣了解香港OL的潮流喜好,便应到此一游(尤其是崇光百货公司或时代广场一带)。铜锣湾海旁有一个避风塘,内有特别的「舢舨餐厅」。 <4>海洋公园 海洋公园(Ocean Park) 海洋公园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洋主题消闲中心,它依山傍海,占地二百一十五亩,集海洋奇观与游乐设施于一体,是香港居民最佳消闲去处,更是大陆及国外游客旅游香港的必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