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法探测剩余油方法研究

测井法探测剩余油方法研究
测井法探测剩余油方法研究

RMT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RMT剩余油饱和度测井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RMT测井仪器是一种以核物理理论为基础的双源距脉冲中子测井仪,它利用可控的中子 发生器发射能量为14.1Mev的快中子,轰击地层后与地层中的各种元素发生非弹性散射和热中子俘获等反应,受轰击的原子核处于激发状态,随后释放出具有一定能量的伽马射线。由于不同的原子核释放的伽马射线能量不同,所以通过分析伽马射线能量与计数率组成的能谱就可以确定地层所含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RMT测井仪器主要记录由碳、氧、硅、钙以及其它元素与中子作用产生的非弹性伽马射线和俘获伽马射线的强度,通过合理的数学模型处理测井数据,通过对元素及元素的比值分析来解决含油饱和度、寻找油气层、划分水淹等级等地质问题。 2 RMT测井影响因素: 和其它测井方法一样,RMT测井也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有井眼条件、孔隙度、测井速度、中子产额等方面。美国HALLIBURTON公司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现场试验,成功编制了一款定量反映各种影响因素对测井结果影响程度的软件HSR(误差影响因素软件)。 图1是软件界面图,固定其它条件不变,改变某一种因素(如测井速度),误差将会随之改变。 通过对比近110份RMT测井资料,结合误差分析软件,基本确定了每种影响因素产生的 机理和影响程度。 2.1井眼条件。包括管柱结构、介质类型、井眼尺寸等三个方面。 2.1.1 管柱结构: RMT测井要求空井筒。因为多穿透一层管柱(如油管),一方面降低中子的能量,与地层中其它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产生的伽马射线强度也要降低;另一方面次生伽马射线再多穿透一层管柱到达探测器,计数还要减少20%左右,这样就降低了RMT仪器测量精度。 据统计,空井筒与多一层油管相比,ITCR2(远探测器非弹计数)将由5500左右下降到4650左右。要想保证多一层油管后的ITCR2与空井筒时持平, GENV必须增加3V,这样无疑会降低中子发生器的使用寿命。所以除了水平井、大斜度井和高温井等非用油管不可外,其它井况都要求空井筒测井。 2.1.2 井内介质: 包括水、空气、油气等三个方面。 RMT测井要求井筒充满清水,清水保持静态,井壁清洁无油垢。 当仪器周围的井筒只有空气时,ITCR2数值将急剧上升(由5000左右变化为12000左右),相关测井曲线(如COIR2、RCAP、IRIN、OAI2)等将会突变一个明显的台阶,给资料解释对比带来困难。 2009年5月在新浅95井,井筒液面处(420.0 m)出现12 m厚的纯油帽时,ITCR2数值由5000左右变化为7000,COIR2值突然增大1倍左右(由0.46突变到0.90),重复曲线完全一样;后来通过补水,将液面抬升到240.0 m,12 m厚的纯油帽也运移到该位置,COIR2

剩余油分布方法描述及调整技术

剩余油分布方法描述及调整技术 摘要:描述了剩余油分布方法,并提出了注水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注采系统调整技术和部署合理井网的建议。低渗透油田开发合理井网应该是不等井距的沿裂缝线性注水井网。采用这种井网不仅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由于注水井距加大,保持了较高的油水井数比,获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调整技术 开采非均匀性主要是在注采过程中,由于层系组合、井网布署、射孔方案、注采对应、注采强度、注入倍数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由采油井或注水井与采油井所建立的压力降未波及或波及较小的区域,原油未动用或动用程度低,从而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匀性是导致油藏非均匀驱油的两大因素。油藏非均质性包括构造、储层及流体非均质性。其中,储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因此,在这种动态的非平衡系统内剩余油的分布这种复杂不均一系统的根本原因是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 1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 (1)油砂体剩余可采储量研究。某油田针对A油藏油层分布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单砂层内零散分布多个相对独立油砂体的特点,计算出每个油砂体的剩余可采储量,使每个油砂体的潜力得以量化。研究流程主要是先计算每个油砂体的地质储量,接下来计算出每口油井每个单砂层的阶段产油量、产水量、累产油量、累产水量和每口水井每个单砂层的阶段注水量、累计注水量,进而求出每个油砂体不同时间阶段的累产油、累产水、累注水,再通过水驱特征曲线方法或递减曲线方法标定油砂体的可采储量并计算出油砂体的剩余可采储量。A油藏纵向上油层多而薄,油水井为多层合注、合采;而油井分层产油量、产液量取决于各层的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周围注水井对该层的注水量,分层注水量不但受注水层渗透率、厚度的控制还受相应注水井周围其它油井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某油田提出了一套新的基于油砂体快速动态分析系统。主要是以物质平衡理论和达西定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各项动静态开发资料,将油水井的累积产出量、累积注入量劈分到单砂层,进而落实油砂体的剩余资源潜力。 (2)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存在于连通较差的低渗透薄层或未动用小砂体之中。对这种层中油水分布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平面和纵向上细分模拟网格,建立精细油藏模型。要将油藏划分成小的单元,应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各单元原始的油气水饱和度和压力分布,重现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计算出饱和度和压力随时间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整个模型的有关数据,这样的小单元即为网格。数值模拟网格划分得越细,包括细分模拟层、缩小网格步长等,模拟的精度越高。油藏描述应用单砂层三维体模型内部的细分网格,将一个单砂层细分多个模拟层,从而可以研究层内的剩余油分布。一旦一个满意的油藏拟合完成以后,应用数值模拟跟踪技术,模拟器被作为预测模式,用来预测不同的变量;其

油田测井方法及应用研究

油田测井方法及应用研究 这是中国油气勘探早期使用的测井技术,这一时期主要分为半自动测井技术和全自动测 井技术两个阶段。最初的测井技术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所使用的测井技术较 为落后,技术手段主要是采用电法测井,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解放前,玉门油田应用半自动 测井技术勘探油气获得了成功,解放后,克拉玛依油田第1口油气发现井也是应用半自动测井 技术进行了测井作业,发现了油层和气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用全自动测井技术勘探 石油。大港油田油气发现井港3井、四川盆地石炭系气藏发现井相18井等都是采用全自动 测井技术勘探油气,并且获得了成功。因此,全自动测井技术在中国油气勘探史上贡献巨大。 1.2数字、数控测井时期 第二时期测井技术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也就是数字测井技术,其运作原理就 是运用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字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数字测井技术实现了系列化、数字化和 标准化,提高了砂岩和泥质砂岩油气藏的勘探效益。数字测井技术中的仪器系列配套全,采集 的测井信息多,经过计算处理解释,能对砂岩和泥质砂岩油气层做出正确评价。数字测井技术 还开辟了在油田开发中应用的新领域,用数字测井技术探测水驱油田产层剩余油动态变化,评 价水淹层和原油采出程度,现已成为中国水驱油田动态监测技术的基本手段。中国使用数控测 井技术勘探石油始于80年代初期,数控测井技术中有先进的裂缝识别测井技术,对评估裂缝 性碳酸盐岩油藏储量有利,由于数控测井技术中的仪器系列全、精度高、并有测井质量控制 和处理解释功能,提高了勘探深层天然气的分辨率。 1.3高清成像测井时期 高清成像测井技术出现是在90年代末期,即将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后,以图 像的方式经过工作站并运用电缆进行数据传输,该项技术不但传输速度快,成像质量好,操 作上也更加便捷。美国首先推出成像测井技术,用于提高复杂油气藏的勘探效益,效果显著。 中国从美国引进成像测井技术,在大庆、胜利、新疆、四川、海上等油田应用,发现了许多勘 探难度极大的油田。成像测井技术开始成为中国非均质、复杂油田勘探的关键技术。辽河油 田应用成像测井技术和钻进式井壁取心技术探测非均质严重的裂缝性石灰岩油藏,获得成功。 成像测井技术能发现裂缝,但不能判断裂缝性地层流体性质;钻进式井壁取心技术能从裂缝性 石灰岩硬地层中取出岩心,岩心上有油迹显示,评价为裂缝性油层,经测试,获得了高产。这一成 功的实践经验,为今后勘探类似的非均质复杂油藏提供了范例。 2.测井新方法及应用分析 2.1声、电成像测井技术 利用声、电成像测井技术,对研究井下的岩性特性及物性参数提供依据,是寻找和评价 油田的井下测试技术措施。例如,在井下利用传感器的阵列扫描技术措施,也可以实施扫描 测量,采集井筒的数据信息资料,传输到地面后,经过成像处理,得到井壁的二维影像资料,或者井筒周围的三维影像资料,为地质分析提供测井信息。大庆油田汪902井进行了成像测井,主要解决识别低孔隙和低渗透致密气层难题。根据阵列感应和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图以及核孔隙度-岩性组合测井图,准确地提供了地层岩性、构造和沉积环境信息,在井深2937.6~3052.2m的侏罗系地层中,测井解释4层低孔隙孔隙度约为5%,经射孔和压裂后测试, 获天然气产量140000m3/d,不含水。这个范例为今后勘探类似的低孔隙和低渗透气藏提供了 实践经验。 2.2产出剖面测井技术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和要求的逐步提高,各种新的技术问题不断出现,老式产出剖面测井 仪器难以适应新的应用需求,由此近些年来相继开发出以阻抗式仪器为代表的一些新型产出剖

分层找可动剩余油集成测试技术

分层找可动剩余油集成测试技术 国内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采期,迫切需要了解地下单个储层中精确的剩余油情况。当前各种产出剖面测井方法取得的资料因方法的局限性,其测量结果只是反映流入井筒的流体且误差较大。由于层间干扰、钻井液深度侵入的影响,现有剩余油饱和度测试方法,有时甚至得到相反的结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老油井中找剩余油的难题,分层找可动剩余油集成测试技术对后期开发调整意义十分重大。 标签:分层;剩余油;技术 1 工区概况 A油藏是一个由西向东倾的单斜层,是在单斜背景上被众多断裂切割、遮挡的由小型断块组成的构造岩性油藏。克下组是经古生代末期沉积间断后,在石炭系或二叠系风化壳上形成的一套强氧化环境下强水流型的不稳定沉积,克下组在该区主要为一套山麓洪积相—辨状河流相的陆源中—粗碎屑沉积。区内克下组沉积稳定,广布全区,沉积厚度约100m,油藏中部深度1327.5-1432.5m。以其中的红0030井为例。 2 完井套管数据 3 分层找可动剩余油油工艺 分层找可动剩余油集成测试(简称AFT)是靠测井电缆输送集成式仪器在高含水井内进行分层测试实现找可动剩余油的一项新技术。根据油田开发现状,为了解单个地层压力及其产液性质而研制的多功能集成测试仪器。仪器井下部分由8探头及电子短节、液压短节、机械短节、可调卡距的双封隔器和两个流体取样室组成,地面部分由控制采集系统和专用高低压电源组成,适用于套管井测试作业。 仪器下井后由自然伽玛仪或磁性定位器跟踪校深待测目地层,通过液压系统使一对封隔器在目的层外夹层处座封。利用仪器串中的泵强制抽排出封隔段内及目的层的液体,监视并记录液柱压力、地层压力、温度和流体含水信息,待抽取到目的层原状流体后保存流体样品,停泵后测单层压力恢复,然后解封,上提仪器出井口并转样。经对录取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及对液样的化验分析,确定有潜力的目的层。 4 应用 4.1 施工过程 本次测试用磁性定位曲线跟踪射孔层定位,本次测试用磁性定位曲线跟踪射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 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 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 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 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 余油; 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 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 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 油; 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 摘要:分析了某油田储层沉积特征,总结了七种砂体沉积模式,精细描述治理区剩余油分布,按其成因分成四种剩余油类型,精细认识综合治理的潜力,并给出了措施潜力。实践表明,某区a、b 排某油层剩余油综合治理挖潜,可改善低产低效井的生产状况,提高了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储层沉积特征;剩余油类型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oil field, and summarizes the seven sand body sedimentation model, fine description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remaining oil into four types, fine know the potential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gives the measures potentia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istrict of a and b row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remaining oil reservoir oil-field, may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low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well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 effect. keywords: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residual oil type 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精细研究储层沉积特征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方法,将a、b排c+dii组油层细分为50个

剩余油及分类

剩余油的概念及分类 由于剩余油问题的复杂性、剩余油检测认识的困难性和剩余油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导致在剩余油研究领域存在一些含混模糊的概念,比如“剩余油”、“残余油”、“剩留油”等。剩余油一词,就其中文含义来说,是十分明确的:剩余油就是已投入开发的油层、油藏或油田中尚未采出的石油。但在油田开发界,对剩余油的定义确有不同意见。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现在对有关的基本概念集中阐述,以便进行区别、界定。 1.地质储量 所谓地质储量,是指油藏或油层在原始条件下(未开采前)所拥有的工业油气数量。由于地下油层与油层中的孔隙以及其中的油气的状况.与分布均极复杂,其准确数量很难弄清,因此,我们所说的油气地质储量,只是人们在一定勘探开发阶段上(一定的资料丰度上)对油藏及其油气数量的认识水平。随着油田开发过程的逐步深人,这种认识水平将逐渐接近地下油藏的客观实际。 2.可采储童 所谓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出的油气数量。在油藏开发尚未结束之前,可采储量都是通过各种方法预测估计的,多数情况下是在编制开发方案、调整方案或储量研究报告时所预测估计的。它与油藏开采结束时的累积采油量(或称为实际最终采油量)是两个概念,并且在数值上常常有很大差距。 3.束缚油 束缚油的概念不常使用,但它的含义是明确的,是指紧密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上和狭小的孔隙、裂缝中的常规不可流动、不可采出的石油。束缚油与束缚水可能有相似的物理状态,但两者怎样共存于岩石孔隙中,这方面的研究揭示似乎不够。束缚油可能主要以吸附的形式附着在亲油岩石的颗粒表面而呈常规不能流动状态。 4.残余油 现行残余油的概念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室内岩心水驱油试验时,尽注水之所能(长时间高孔隙体积倍数水洗)而未能驱出的石油;其二,指油田开发结束时残留地下的石油。由于岩心比实际油层小得太多,以及实际油藏不可能以十倍、数十倍于油藏孔隙体积的注水量进行水洗,因此,实际油藏开采结束时,无论在平面上或是在剖面上,都存在一定数量未水洗及水洗不充分的油层。所以,第二种残余油概念的数量或比率,将大大高于第一种残余油概念所包括的数量。 实际上,第一种残余油概念比较接近束缚油之义,但它又不等于束缚油,因为室内水驱油结束时,岩心中尚有少许可动油,可以通过改变岩心水洗方向来驱出。显然,第二种残余油概念与第一种残余油概念相去甚远。但在油田开发界,这两种残余油概念均随意使用,很少有人进行严格区别。?_r 5.剩余油 在油田开发界,有学者将剩余油定义为“残留在地下的可采储量,在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油量之差”。这一定义显然不当。剩余油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剩余资源的数量及分布,以便尽技术、经济之所能予以最大限度的采出,以获取尽可能高的油气采收率。因此,剩余油应该取其本义,定义为:已开发油藏(或油层)中尚未采出的油气。它既包括此前认为的剩余可采储量,也包括此前认为的不可采出的油气储量(这部分储量中的相当部分将成为提高采收率阶段剩余油研究的主要目标)。事实上,在我国油田开发界,大多数人长时期以来都在采用剩余油的这一定义。 6.剩留油与残余油,剩余油 石油院校及地质院校的教材有些学者在残余油的论述中主张:“注水后地下的残余油应该

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摘要 曙二区东位于辽河坳陷西斜坡、双台子河两岸,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构造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系统。杜家台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多种微相类型,油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本文在上述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容积法计算了各小层的地质储量,并用流动系数法对产量进行了劈分,再对各小层、区块的地质储量和劈分的动用产量做差,得到各小层、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通过含水及水淹、构造高部位、断层、注采井网配置、和沉积模式等分析,得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微相、储层的构造高部位和边滩内滩脊向凹槽过渡区非均质性强的井区。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构造;地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Shu-2 distrac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lop of Liaohe depression, the bank of Shuangtaizi River. In this model, two fault systems was identified, which formed by gravity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is field consists of many microfacie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elta front sediments with competent rock and bad properties. On the base of this model, geologic reserve i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tric method. Quantity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oil of each layer is provided after discussing the production with the criterion of flow coefficient. Remaining oil is revealed that mainly distributed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debouch bar microfacies by analyzing water cut, water flooding, fault, rock micro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odel. In structural heights, there is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relatively concentrate in these layers, and in the high heterogeneity area of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each crest and cavity of marginal bank. Keyword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structure;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remaining oil

剩余油研究

陆相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策略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先后经历了上产期、稳产期和递减期,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增储上产、稳油控水的难度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①勘探程度高,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②注水开发油田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矛盾突出;③油田地质情况复杂,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大部分油田仍有60%左右的剩余油残留在地下。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其分布特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已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由之路。 剩余油研究的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剩余油的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从而提出挖潜措施,其中剩余油分布位置和数量是剩余油研究的技术关键和难点。 1.现阶段陆相老油田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按沉积类型将我国碎屑岩储集层可划分为6类: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滩坝相[1]。据统计,我国油田92%的储层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其中湖泊环境(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滩坝相)和冲积环境(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储集层又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3%和49%,几乎各占一半。其中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集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2.6%和30.0%,几乎近2/3。其它依次为湖底扇(浊积)相占6.3%,扇三角洲相占5.4%,冲积扇(包括冲积)河流相)相占6.4%,滩坝相占1.4%,另外还有8%的储量在基岩中。这些碎屑岩储层的特征如下:(1)近源短距离搬运和湖泊水体能量较小等基本环境因素,导致了陆相湖盆碎屑岩储层相对海相同类环境储层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和连续性差,非均质性更为严重,表现为矿物、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复杂[2]。 (2)湖泊水进水退频繁,使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呈明显的多旋回性,油田纵向上油层多,纵向上砂体相互交错,平面上相带频繁叠加,形成了含油层系十分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摘要剩余油研究是世界性难题,在油藏描述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更精细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本文针对剩余油技術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国内外资料,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剩余油分布研究尤其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1],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 高含水期的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比较零散,但仍然存在相对富集区。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受油藏非均质性及井网条件因素的控制,而油藏非均质性又受沉积、成岩、构造、流体多种因素的控制[2]。剩余油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参数密切相关,相对渗透率受储层性质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随岩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注水开发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油田面临着严峻开发形势,宏观研究不能解决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机理问题,微观剩余油研究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有含油薄片法、微观仿真模型技术。必须在剩余油研究的微观技术手段上实现突破,通过开展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的细致深入研究,将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国内各油田研究表明,陆相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主要以下几种:井网不完善型、层间干扰、油层污染损害严重造成剩余油、未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未动油、构造高部位型、断层遮挡型、厚油层层内非均质程度造成的剩余油分布、黏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气锥和水锥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分布、以薄膜形式覆于储层岩石表面上的剩余油及局部不渗透的遮挡处的剩余油。 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因此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应该通过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来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结合油藏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和方法。 应以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为基础和依据,从油藏的静态、动态两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各个油田或者区块的自身特点,认识其分布规律,描述其分布状态,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本区块的剩余油研究方法。针对性地开展三次采油,能进一步挖潜注水驱替不出的原油。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现状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b14717345.html,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现状探讨 作者:康成成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文章对目前国内外对剩余油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分析目前比较常用的剩余油研 究方法,并对未来国内外对剩余油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供参考。 关键词:剩余油;方法;现状;发展趋势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但是随着石油资源开采量以及开采深度的增加,石油开采的难度增加。虽然目前石油开采之后残留地下的剩余油数量在不断减少,但是剩余油的总量仍然较高,在全球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对剩余油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提高对剩余油的开采效率,可以显著提高油气采收率以及开发效益。但是由于剩余油的分布较为分散且复杂,具有较高的开采难度,而且对其分布的准确位置以及数量的探测也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对其成因以及分布特点进行掌握之后才能提出挖掘措施。 2 剩余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剩余油的国内研究现状 剩余油主要是指地下没有采出的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总称,主要包括没有被压裂、驱动波及的石油以及岩石的吸附剩余的石油。目前对剩余油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分布特征、饱和度测量、监测技术以及挖潜技术的研究。以我国国内的研究为例,随着我国东部油田开采都逐渐进入中、高产水阶段,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就是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以及低储采比以及低采收率。不仅导致老油田的新增储量逐渐减少,而且勘探程度比较高的新油井数量也在减少,而且在这些新油井中低孔低渗的储量在不断增多,品质也在不断降低。尤其是目前我国针对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所采用的主要的开发方式为注水开发,但是会导致严重的非均质以及较大的吸水量差异等问题,这就需要在开發后期针对剩余油的饱和度进行精细化、定量化以及动态化和预测化的油藏描述,工作重点也在逐渐向整个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上转变。 2.2 剩余油的国外研究现状 而对于国外来说,其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形式以及数量首先表现为低渗透夹层中或水绕过的低渗透带中剩余油的比例约为27%,而且原油中流动的油层部位中的剩余油比例为19.5%左右,而在未被井钻到的透镜砂体中剩余油比例为16%左右,小空隙中被毛细管力束缚的剩余油比例为15%,以薄膜状形式存在与储层岩石表面的剩余油的比例为13.5%,局部不渗透的遮挡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在高含水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增产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 前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 一、研究进展 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 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 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

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摘要]沉积单元、沉积韵律、渗透率差异和非均质等各种地质因素影响地下油水的运动规律,同时还受到布井位置等各种开发因素的影响,这都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本论文结合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和生产动态特征,通过分析对比地质特征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揭示储层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剩余油地质开发 一般认为是通过加深对地下地质体的认识和改善开发工艺水平等措施可以开采出来的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通常划分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有:油藏非均质性、构造、断层等。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有: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等。受生产动态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有注水分流区;注水二线区;生产井网稀、单井控制储量大的井区。这些井区多为高产区,但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实际地下情况远比设想的复杂得多,有时甚至与设想相反。地质因素属于内因,开发因素属于外因。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导致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复杂化。 1 地质因素 1.1 沉积单元 是控制油水垂向流动的基本单元,大庆油田的大多数厚油层都属于复合层、复合韵律沉积。研究表明,复合韵律油藏通常由二三个沉积单元叠加而成,且每个元都受沉积韵律的控。从观测井的岩心分析数据表明,厚层的水侵严重,厚层的水侵情况与正韵律油藏规律相符,即沉积单元底部高渗透层水侵严重,水侵程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减弱。从复合沉积单元、复合油层叠加而成的油藏剖面可以观察到水侵。 1.2 沉积韵律 正韵律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反韵律油层底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复合韵律油层纵向上出现多个渗透层段,在相对低渗透部位水洗较弱,形成剩余油富集。韵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还与注采井距和射孔状况有关,若注采井距小,重力的作用与驱动力的作用比较起来便处于次要地位;油层若有采用选择射孔投产,也就抑制了重力对注入水波及体积的影响。 1.3 渗透率差异 储集层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由于地层中渗透率的差异,注入水沿高渗透层趋进。注入水很难波及低渗区域,从而导致厚地层顶部剩余油富集。

剩余油量检测系统的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微机测控系统课程设计课程代码: 6010339 题目:燃油量检测系统 学院(直属系)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班:2011级车辆工程汽电1班学生姓名:胥涛 学号:310011********* 指导教师:唐岚/赵玲/陈飞/徐晓惠/武小花开题时间:2013 年12 月16日完成时间:2013 年 1 月 7 日

目录 摘要.................................................................................................................................................. - 2 -1 引言................................................................................................................................................ - 3 -1.1 问题的提出..................................................................................................................................... - 3 -1.2任务与分析...................................................................................................................................... - 3 -2方案设计............................................................................................................................................. - 5 -2.1 系统方案设计论证......................................................................................................................... - 5 - 2.2最终设计方案总体设计框图.......................................................................................................... - 5 - 3 系统硬件设计.................................................................................................................................... - 6 -3.1 AT89C52单片机.............................................................................................................................. - 6 -3.1.1 选用AT89C52单片机原因 ........................................................................................................ - 7 -3.2 时钟电路......................................................................................................................................... - 7 -3.3 复位电路......................................................................................................................................... - 7 -3. 4 数码管显示电路............................................................................................................................. - 8 -3. 5 光电报警电路................................................................................................................................. - 9 - 3.6 A/D转换电路 ................................................................................................................................ - 10 - 4 系统软件设计.................................................................................................................................. - 12 -4.1主程序框图.................................................................................................................................... - 12 -4.2 ADC0832子程序框图................................................................................................................... - 13 - 4.3声光报警模块子程序流程图....................................................................................................... - 14 - 5 系统调试过程.................................................................................................................................. - 15 -5.1 PROTUES软件 ............................................................................................................................. - 15 -5.2 KEIL C51软件 .............................................................................................................................. - 15 -5.3 KEIL软件开发流程...................................................................................................................... - 1 6 -5.4原理图和检查................................................................................................................................ - 19 -5.5 Proteus仿真调试........................................................................................................................... - 19 -结论.................................................................................................................................................. - 22 -致谢.................................................................................................................................................. - 23 -参考文献.............................................................................................................................................. - 24 -附录一:相关程序代码...................................................................................................................... - 25 -附录2:电路原理图........................................................................................................................... - 29 -附录3:相关仿真图........................................................................................................................... - 2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