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秦汉时期的商业城市

试论秦汉时期的商业城市
试论秦汉时期的商业城市

第一节 秦汉时期

第一节秦汉时期 一、社会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自称“始皇帝”。“皇”与“帝”是对最尊贵的天神和祖先的称呼,秦王将二字集于一身,意在强调权力无限和中央集权的威严。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营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秦始皇陵(骊山陵),至今犹存。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政治上,汉把秦的郡县制封建社会与统一的局势更加巩固。军事上,汉武帝对干扰国家、妨碍中西交通匈奴给予严重打击。对外交流上,打通了中国通往西方的大道“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汉末东汉初,佛教及其艺术的传入,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大影响 二、建筑概况 秦汉400余年,是我国建筑茁壮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代建筑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宫殿、长城和陵墓。 汉承秦制,建筑又有新发展。汉武帝继续修长城,使其向东、西延伸。现新疆、甘肃还能看到汉长城遗址。汉建都邑,以西汉长安与后汉洛阳王城最宏大。长安城,周长22.5km,西有桂宫,东有长乐宫和未央宫,城西之外有上林苑和建章宫。汉代住宅实物很少,只能从画像石、画像砖和明器中了解情况。寺庙建筑中以洛阳白马寺、扬州广陵寺为代表。陵墓则以陕西兴平汉武帝之茂陵最为著名。 纵观秦汉建筑有以下成就及特点: 1 类型丰富,除都城、宫殿、陵墓、园林、住宅外,尚有佛教建筑、官署、祠堂、粮仓及阙(古代皇宫两边供了望的楼,也指神庙、陵墓前树立的石雕)、亭、谢等。 2 建筑技术发展,充分掌握了夯土技术,木结构体系已渐成熟,楼阁建筑增多。 3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方式基本确立,“三段式”的主体造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 群体布局更受重视,讲究对称、疏朗的格局,重视与自然的关系 5 重视色彩与装修,建筑与绘画、雕刻工艺相结合,各显出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三、空间组织 秦汉建筑无论宫殿、住宅大都采用矩形平面。许多其它平面,如L形、U形、十字形和H形等,也是由矩形平面组织演化而来。矩形平面利于使用,便于建造,能够组成多种形式的群体,是我国建筑中常见的形式。在宫殿、住宅等不同性质和不同功能的建筑中,可同样采用矩形平面。建筑的特点则主要靠体量大小和装饰繁简来体现。住宅方面,秦代住宅资料很少,汉代住宅可从文字资料及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等了解大概。“一堂二内”,一“堂”在前,二“内”在后,“堂”的面积为二“内”之和。“一堂二内”的三开间布局,像今天多见于北方的“一明两暗”式房屋。 “一明两暗”3开间房屋具有许多其他形态没有的长处:一是面积利用较为充分; 二是能够满足基本的分室要求,将公开与私密空间划分开; 三是容易获取良好的通风和日照; 四是可以向两侧延伸,很好的组织院落; 五是最适合我国的木结构体系。 因此这种空间形态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并深深影响了后世建筑。“ 以3开间形态为基础,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组合,包括二进深和2层、3层的。以湖北云梦出土的一件明器为例,该住宅为二列2层。其前列横分为数室,应是居住房间;后列东部由厕所和猪圈组成小院;中部为通高的厨房;西部为望楼,高出整个屋面;楼梯位于走廊上。可见,此时的住宅,房间组成更丰富,公共分区更合理,更重要的是空间组合已由平面发展为立体的。秦汉建筑群体组合方式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所有建筑都将门窗开向院落。其空间性质是封闭、内向、具有向心力。从内外空间关系看,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延伸与补充,实用性强。如大型宅第和某些宫室的组合。 第二种是主要建筑位于院落中心,周围要素尺度小而气势弱,可称“内实外虚”式。在这种空间中,主要建筑的气势向周围扩散,空旷的院落则有烘托主体建筑的作用。秦汉的礼制建筑大都采用这样的组合。礼制建筑是用于祭祀的,如明堂辟雍。

[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皇帝制度 a.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c.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 a.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c.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d.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 a.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b.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影响 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秦汉时期的中国建筑

秦汉时期的中国建筑 秦汉时期的中国文明与城市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中国建筑,这个时期是相当于罗马帝国的时代,也就是说,在世界的范围内,欧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罗马帝国,影响了这个区域的发展。 罗马大角斗场 在东方的秦汉帝国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的咸阳的规划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周代或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它有很多独特之处。如“法天象地”,它模仿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等级制度,或管子的那种因地制宜、考虑环境。它要放到更宏观的、更宏大的场景中去规划和想象它的城市,就是天和地。 汉代的城市在秦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所谓“汉家自有制度”,它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可以说汲取了春秋以来城市发展的很多经验,又表现了原来从来没有过的统一的大帝国的宏大志向,在城市当中都体现出来。当然,宫殿仍然是这个时期城市的一个核心的内容,还有市场。汉帝国和周边地区,特别是和中亚、西亚地区的频繁的贸易往来,导致它的商业活动极其繁荣,市场在城市当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咸阳的战略位置很重要。有文献说它“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它向东可以制约战国时期的七雄五霸,是诸侯国之间的战略要地,后头又占据了关中平原这样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特别是通过蜀道和后面的四川成都平原联系在一起“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这是司马迁讲的。因为这样的一种条件,秦占据了这个城市,它变得强大,最后统一中国。当时,无论是秦朝的官员,还是秦始皇本人,对于他自己建立了这样一个统一伟业都有极高的评价。他们不知道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表现这种伟业,名字上要用皇帝的方式称始皇帝。 那么建筑上、城市上怎么办?在文献当中,在考古学中发现,秦朝的宫殿极其分散,找不到规律。在咸阳周边地区到处都有宫殿的遗址发现,而且相互之间距离很大。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原因?它有没有一种规划的思想。通过查文献反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所谓“法天象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学案(含解析)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织出二十多个花色品种。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③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在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注] 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的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 [补] “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盐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发展史笔记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古代商业发展史笔记,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古代商业发展史笔记 下面是的我们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有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到了西周,商业成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部门。当时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在商业交换中,主要的货币仍然是贝,但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也担负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春秋时期著名大商人有郑国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

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改变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度(长短)量(容积)衡(轻重)不一的现状,决定统一货币,把原来秦国流通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这就是通称的“秦半两”。他还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特别是统一货币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封建王朝大都掌握铸币权,钱的形制也保持着类似“秦半两”的圆形方孔模式。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两汉政府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的政策,商业出现了初步的发展。当时的都城长安和洛阳,以及邯郸、临淄、宛(南阳)、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长安城东、西有市,后来发展为九个市,当时官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市内的物价也由官员统一管理。 与以往不同的是,两汉又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读书报告 姓名:钟白毅班级:城规141 学号:201408500226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穴居、树居。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在中石器时代开始有农业,并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即最初的原始部落)。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长江流域,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城市的含义: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的产生: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实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学习资料专题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皇帝制度 a.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c.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 a.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c.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d.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 a.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b.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影响 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

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一)

秦汉时代的四川开发与城市体系(一) 【内容提要】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在政治经济上加强对巴蜀的控制和开发,把巴蜀划分为若干个郡县,从而使巴蜀的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格局。同时,由于国内统一局面的加强、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巴蜀地区交通网络的扩展,巴蜀商业增添了新的活力,达到空前兴盛的水平,使城市经济和文化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由此促成了西南国际都会的形成,推进了秦汉时代四川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关键词】秦汉/四川开发/城市体系 【正文】 巴蜀在先秦时代就已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开发,并在开发中创建和发展了自己的城市体系。秦汉统一王朝时期,为了在政治上加强对巴蜀地区的控制,在经济上扩大对巴蜀地区的开发,中央朝廷把原来的巴蜀王国及其周边地区划分为若干个郡,郡下辖县,从而促使巴蜀地区的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格局。随着国内统一的形成和统一局面的加强与稳固,巴蜀地区的内外交通日益发展。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又给巴蜀地区的商业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其蓬勃发展,达到空前兴盛的水平。这些,不仅刺激了都市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且为都市文化注入了无限生机,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新气象,从而促成了驰名海内外的西南国际都会的形成,为秦汉及以后历代四川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造就了雄厚的实力和坚实的基础(注:本文所说四川,包括今四川省和重庆市。)。 一、城市体系的新格局 秦灭巴蜀以前,川东巴地曾先后以平都(今重庆市丰都县)、枳(今重庆市涪陵区)、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为都城,并形成以都城为中心的早期城市体系。川中和川西的蜀地,则以成都为中心,形成辐射于整个四川盆地及盆周边地区的城市体系网络。这两个城市体系,带动了整个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并奠定了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城市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1] 秦并巴蜀后,将巴、蜀分别置为巴郡和蜀郡,不久分巴、蜀置汉中郡,在巴、蜀、汉中三郡之下,共置41县(注:此据《汉书·高帝纪》。据《华阳国志》,则为31县。),以便更好地实施行政、军事管理和经济开发。汉初,于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蜀郡东部置广汉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蜀郡、巴郡及夜郎地区置犍为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四川凉山州地区和阿坝州南部置越巂郡;在今四川阿坝州置汶山郡(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罢置汶山郡);在今四川雅安地区及甘孜州置沈黎郡(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罢置沈黎郡)。这样,在两汉之际,原巴蜀境内共置有巴、蜀、汉中、广汉、犍为、越巂6个郡,除汉中郡在今陕西省境,以及广汉郡、犍为郡和越巂郡中有8县分属甘肃、云南、贵州等省而外,其余5郡全部在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再加上属于南郡的巫县,总计有59县2]。至东汉中晚期,由于政区的一些变化,在上述5郡内共置62县,加上南郡之巫县,总计63县3]。 秦、汉王朝分割巴蜀为6郡数十县,直接目的在于缩小行政区划,以便管理、控制和进一步开发。但是由于新的行政区划之间互不统属,各郡直接对中央王朝负责,这样,事实上就造成了新的城市体系的产生,巴蜀地区的城市体系及其网络由此而形成了新格局。 在川东地区,以江州为中心的城市体系,从过去的巴国5都扩大到十多个县城,覆盖面遍及全川东,东至长江三峡,西抵涪水流域,北有嘉陵江流域,南据乌江下游,形成区域城市网络。在川东城市网络体系之内,由于受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制约,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有江州、临江(治今重庆市忠县)、垫江、朐忍(治今重庆市云阳县)、阆中、安汉(治今四川省南充市)等县,这些城市大多拥有盐铁、桑麻、丹漆、鱼池之利,又产多种经济类作物,稻作农业比较发达。其余诸县地,多是土地贫瘠之区,“无蚕桑,少文学”,多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粗放农业,有的还以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史体系建构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 一、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

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 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影响:实现族权与政权、国与家的结合,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3)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级森严。 二、春秋战国时期 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得到确立。 三、秦朝时期 1.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权。 2.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3.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 四、两汉时期 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

秦汉时期建筑赏析

秦汉时期的建筑特点 罗庆伟 (四川民办天一学院建筑工程系12级12班学号:12159417) 摘要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其秦汉时期建筑风格不但别树一格,而且对当时的亚洲建筑风格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秦汉时期建筑的发展、建造特色等方面作介绍,以表现出秦汉时期建筑的超凡特色。 关键词:秦汉时期、建筑特色、结构 引言 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一 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

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二 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筑的正脊,亦有类似的砖砌现象。 三 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为了加强拱券的承载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砖加“枞”,叠用多层拱券,及在券上浇注石灰浆等措施。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 四 在墓葬中大量使用画像砖和画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坏的传统壁画与木雕。这

通史整合: 秦汉时期

第三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一、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经历秦(前221年-207年,即前3世纪)、西汉前(202年-9年)、王养新(9年-25年)、东汉(25--220年)四个朝代。 秦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上: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开创了一整套加强统治的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开始向边疆传播。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开创了中国古代以人丁为主导的赋税征收体系标准。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汉朝在经济上有了大发展。农业方面:铁农具牛耕普及,精耕细作技术发展,耦犁,耧车等。手工业方面:杜诗发明水排,我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出现青瓷制造技术;丝织业发展并大量外销。商业方面: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等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对外贸易发展,开通丝绸之路。 思想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西汉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到西方,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汉朝文学成就是汉赋。绘画艺术有所发展。 秦汉文化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大一统和多民族的特色,展现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通通领先于世界。值得一提的是秦汉也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河,同时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各民族间物质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对外关系上: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积极开放的外交思想,开创了对外交往的标志路线——丝绸之路,外来文化——佛教也开始传入我国,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知识整合】 一、秦朝 1、政治 (·)走向“大一统”: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公元前221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