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絮凝废水处理的原理

电絮凝废水处理的原理
电絮凝废水处理的原理

电磁氧化废水处理的原理

高压脉冲电凝EC 技术突破传统低电压、大电流的电解法,而采用高电压小电流-高压脉冲电凝法

(HVES)。该法采用电化学原理,借助外加高压电作用产生电化学反应,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经单一电

凝设备即可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进行氧化还原反映,进而凝聚、浮除,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可

有效地去处废水中的COD、重金属、SS、油、磷酸盐等各种有害污染物。

电磁氧化工艺可破坏分子的稳定性,使环状分子开环、大分子断链,从而大幅度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应用对象包括:染料废水、印染废水、垃圾渗滤液、制药废水、造纸废水、电镀废水、制革废水等。

电磁氧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是:给多组并联的极板接通直流电,在极板之间产生电场,使待处理的水流入极板的空隙。此时通电的极板会发生电化学反应,溶出Al3+或Fe2+等离子并在水中水解而发生絮凝反应,在此过程中,同时发生电气浮、氧化还原等其他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使水中溶解性、胶体和悬浮态污染物得到有效转化和去除。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絮凝作用:可溶性阳极例如铁、铝等阳极,通以直流电后,阳极失去电子后,形成金属阳离子Fe2+、Al3+,与溶液中的OH-生成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絮凝剂,这类新生态氢氧化物活性高、吸附能力强,与原水中的胶体、悬浮物、可溶性污染物、细菌、病毒等结合生成较大絮状体,经沉淀、气浮被去除。这一过程与化学絮凝的机理相似,包括电荷中和、吸附架桥、压缩双电层等过程。

(2)气浮作用:电解过程中当电压达到水的分解电压时,在阴极和阳极上分别析出氢气和氧气,生成的气体以分散度极高的微小气泡的形式出现,与原水中的胶体、乳状油等污染物粘附在一起浮升至水面而被去除。电磁氧化产生的气泡远小于加压气浮产生的气泡,因而其气浮能力更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更好。 (3)氧化作用:电解过程中的氧化作用分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直接氧化,即污染物直接在阳极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间接氧化,利用溶液中的电极电势较低的阴离子,例如OH-、Cl-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新的较强的氧化剂的活性物质[O]、Cl2等,利用这些活性物质使污染物失去电子,起氧化分解作用,以降低原液中的BOD5、CODcr、氨氮等。

(4)还原作用:电解过程中的还原作用分直接还原和间接还原。直接还原,即污染物直接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而发生还原作用。间接还原,即污染物中的阳离于首先在阴极得到电于,使得电解质中高价或低价金属阳离于在阴极上得到电子直接被还原为低价阳离子或金属沉淀。

3、电磁氧化设备特点:

(1)电磁氧化工艺在重金属废水破络处理、含油废水破乳除油、印染废水脱色降COD、提高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可生化性、细小悬浮颗粒的脱稳沉降等方面,具有其他水处理工艺不可替代的优势;

(2)由于不用加药,电磁氧化工艺产生的污泥量通常比其它处理工艺少40%,污泥密实度高,从而大大降低了污泥的处置费,同时也实现了污水处理工艺的清洁生产;

(3)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很低,运行平稳,出水水质稳定,设备处理时间短、处理效率高;

(4)电磁氧化处理工艺在项目投资方面与其它处理工艺的项目投资基本相当,但通常电磁氧化处理工艺运行成本仅为其它处理工艺运行成本的1/3到1/2之间;(5)电磁氧化法产生的氢氧化物比化学法絮凝剂的活性高,凝聚吸附能力强, 处理效果好,所需金属离子的量只有化学混凝法的1/3左右,并且不会因向水中投加药剂而使水中阴离子含量增加;

(6)电磁氧化处理设备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仅为化学法处理设施占地面积的1/5。

电磁氧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电极产生阳离子, 在进入水体时有许多物理化学现象, 从离子的产生到形成絮体包括三个连续阶段: ( 1) 在电场的作用下, 阳极产生电子形成“ 微絮凝剂”铁或铝的氢氧化物;

( 2) 水中悬浮的颗粒、胶体污染物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

( 3) 脱稳后的污染物颗粒和微絮凝剂之间相互碰撞, 结合成肉眼可见的大絮体。

由于电磁氧化过程中电解反应的产物只是离子, 不需要投加任何氧化剂或还原剂, 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 是一种环境友好水处理技术。

电磁氧化技术可处理多种废水, 处理高浓度、难生化降解、氨氮含量高的废水更具优势。有的废水经一般工艺处理还不能达标排放, 但经电磁氧化法处理后可达标排放, 且费用低。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污水处理工作原理

工程的调试、运行与管理 第一节菌种驯育与启动 一、厌氧培菌与启动 1.选取菌种(污泥 用于厌氧发酵罐启动的厌氧活性污泥叫接种物。沼气发酵过程是多种类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注意接种物的产甲烷活性,因为产酸菌繁殖快,而产甲烷菌繁殖很慢,如果接种物中产甲烷菌(活性污泥数量太少,常常因为在启动过程中酸化与甲烷化速度的过分不平衡而导致启动的失败。 在确定系统运行温度后,要选择同类工程的活性污泥做接种物(菌种。是否是相同的菌种,或富集菌种的多少,决定系统启动速度的快慢。由于各地具体条件差异,监测手段不同,启动时的操作方式也不会是一个模式,只能是类似。 条件具备的地方,处理同类废水,接种同类污泥,以保持厌氧微生物生态环境的一致。当地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需要在驯化上下工夫,启动的时间要长些,速度会慢些。厌氧发酵罐排出的活性污泥和污水沟底正在发泡的活性污泥,都可作为选取接种物的对象。接种量约占发酵容积的1/10~1/3,接种量越多,启动速度 越快,在此基础上逐渐富集。 2.菌种的驯化与富集 菌种的驯化富集可在新建的发酵罐内进行,也可在其他的容器内进行。取来的厌氧活性污泥(菌种越多越好,再加入适量的处理原料(数量小于菌种数量的10%份额。菌种和原料的混合液在装置内作好保温,再逐渐升温(如果是中温或高温运行,要逐渐升温到35~54℃,并调节在6.8~7.2范围。每隔1~2天加入新料液一次,数量仍为装置内料液的510%份额,以此继续下去。驯

化富集过程,是为厌氧发酵创造必要的条件,首要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每次加入新料液的多少也是由驯化富集起来的菌种液的高低所确定。 3.沼气发酵启动 沼气发酵的启动是指从投入接种物和原料开始,经过驯化和培养,使发酵罐中厌氧活性污泥的数量和活性逐步增加,直至发酵罐的运行达到设计要求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成为启动期。沼气发酵罐的启动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若能取得大量活性污泥作为接种物,在启动开始时投入发酵罐中,可缩短启动期。 把富集的菌种投入到发酵罐内,对于较小容器的发酵罐,菌种量约占总容积的 1/3;较大容积的发酵罐,富集的菌种可以适当小于容积的1/3。然后按正常运行状态封闭发酵罐,接通全系统,使富集的菌种逐步升温到系统的运行温度。中温运行的系统,升温到35℃±1℃;高温运行的系统,升温到54℃±1℃。目前,对菌种升温速度持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采用间断升温办法,每次升温2~3℃,接着稳定2~3天,然后重复进行,直至升温至35℃或54℃。另一种观点是主张快速升温,每小时升温1℃。 在启动运行时,要装备监测手段,特别是对食品工业废水,要求达到排放标准。简单的做法是控制好发酵料液的温度和在最佳范围之内。有条件应以监视挥发酸含量代替监控,还应监测排出液的含量、去除率及沼气发酵罐的 消化负荷。启动运行阶段去除率要适当放宽,以满足最佳要求。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发酵装置,其启动方式都是将接种物和首批料液投入发酵罐后,停止进料若干天。在料液处于静态下,使接种污泥暂时聚集和生长,或者附着于填料表面。待大部分有机物被分解去除时,即产气高峰过后,料液的在7.0 以上,或产气中甲烷含量在50%以上或去除率达到80%左右时,再进行连续投料或半连续投料运行。 每次进料要在预处理阶段升温到高出系统运行温度3~5℃,并使新料液调节到6.5~7范围内,每次进料量是发酵罐内料液的510%,进料量的多少,由发酵罐内的料液

电絮凝水处理

电絮凝水处理 电絮凝技术工作原理: 电凝过程中,电流通过平行金属电极板进入水中。金属电极板根据去除物质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材料,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经常应用的有铁、铝、钛、石墨等。每种材料在某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都很广泛,同时它在这个领域中的应用又是独特的。反应箱的设计和电极板的选择是以对电凝技术的实验测试和丰富经验为基础的。其处理原理有: 氧化作用 电解过程中的氧化作用 直接氧化,即污染物直接在阳极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 间接氧化,利用溶液中的电极电势较低的阴离子,例如OH—、Cl—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新的较强的氧化剂的活性物质、Cl2等,利用这些活性物质使污染物失去电子,起氧化分解作用,以降低原液中的BOD5、CODcr、NH3-N等。 还原作用 电解过程中的还原作用 直接还原,即污染物直接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而发生还原作用。 间接还原,即污染物中的阳离于首先在阴极得到电于,使得电解质中高价或低价金属阳离于在阴极上得到电子直接被还原为低价阳离子或金属沉淀。 凝聚作用 可溶性阳极例如铁、铝等阳极,通以直流电后,阳极失去电子后,形成金属阳离子Fe2+、Al3+,与溶液中的OH-生成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絮凝剂,吸附能力极强,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吸附共沉而去除。 气浮作用 电气浮法是对废水进行电解,当电压达到水的分解电压时,在阴极和阳极上分别析出氢气和氧气。气泡小,分散度高,作为载体粘附水中的悬浮物而上浮,容易将污染物质去除。电气浮既可以去除废水中的疏水性污染物,也可以去除亲水性污染物。电解产生的气泡粒径很小,氢气泡约为10~30μm,氧气泡约为20~60μm;而加压溶气气浮时产生的气泡粒径为100~150μm,机械搅拌时产生的气泡直径为800~1000μm。由此可见,电解产生的气泡捕获杂质微粒的能力比后两者为高,出水水质自然较好。此外,电解产生的气泡,在20时的平均密度为0.5gL;而一般空气泡的平均密度为1.2gL。可见,前者的浮载能力比后者大一倍多。产品外型和特点:工艺特点: 具备强氧化-自产氧化剂;强还原-自产还原剂;絮凝-自产絮凝剂;气浮-自产气浮超细气泡以及灭菌、脱色与脱臭七大功能于一机。 1.封闭式循环流动系统,零排放。 2.无需外加化学物。 3.产生污泥量少。 4.可以处理含高浓度重金属污水。 5.持续、稳定的循环运行过程。 6.全自动化系统。 7.运行成本低,耗电低。 8.占地面积小 9.污水可以回收利用,无二次污染。 电絮凝处理效果 油脂:动物性、植物性、矿物性油脂,形态上如水合、乳化、混合、溶解性油脂或脂肪均可处理达99%以上。

含煤废水电絮凝处理工艺

含煤废水处理电絮凝处理工艺及工程实践 来源:成都飞创科技 【摘要】含煤废水主要是指输煤系统冲洗水和煤场初期污染雨水等废水, 这部分废水主要为高悬浮物废水,经过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可以回用于输 煤系统冲洗、灰场加湿等。 【关键词】含煤废水,EC电絮凝,回用 含煤废水是火力发电厂废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电厂输煤系统,包 括输煤栈桥冲洗排水和露天煤场因降雨而形成的地表径流等。含煤废水属于不 连续排水,瞬时流量大,悬浮物含量和色度高。含煤废水的处理和回用是一项 系统工程,它包含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各个阶段,但在设计中如能选择有效的工艺流程,将对电厂节约用水和减少电厂废水排放、保护环境起到关键的 作用。根据《火力发电厂废水治理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6- 2006)规定,含煤废水应设置独立的收集系统并进行处理,其他生产性废(污)水不应 进入;处理后的达标废水应首先考虑重复利用,可用于输煤系统冲洗、干灰场 喷洒碾压或灰渣加湿用水。因此,在产生含煤废水的装置附近,应设置独立的 含煤废水处理设施,达标处理后重复利用。 ——成都飞创科技有限公司采编,如有侵权请告知。 含煤废水处理现状 发电厂含煤废水来源主要由输煤系统冲洗水、喷淋水及煤场区域雨水等组成。含煤废水具有悬浮物浓度高(可达到5000mg/l)、浊度大、色度深等特点,不适合混入工业废水系统进行综合处理。 根据对国内火力发电厂含煤废水处理系统现状调查情况发现,大部分系统处理结果非常不理想。以至严重影响到后续的工业废水处理,造成工业废水处理 出水悬浮物浓度高、色度大,甚至相当一部分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因为效果太差 而停运成为摆设。

污水处理各种原理和技术总结

污水处理各种原理与技术总结 1、什么是生物污水处理法? ◆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来吸咐、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现代的生物处理法,按作用微生物的不同,可分好氧氧化和厌氧还原两大类。前者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和有机性工业废水。好氧氧化应用较广包含着很多艺种工艺和构筑物。生物膜法(包含生物过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多种工艺和构筑物。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都是人工生物处理方法。此外还有农田和池塘的天然生物处理法,即灌溉田和生物塘。生物处理成本低廉,因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方法。 2、什么是废水处理量或BOD5去除总量和处理质量? ◆污水处理量或BOD5去除总量:每日进入污水厂处理的总污水流量(以m3/d计),可作为污水厂处理能力的一个指标。每日去除BOD5的总量亦可作为污水厂处理能力的指标。去除BOD5总量等于处理流量与进出水BOD5差值的乘积,以kg/d或t/d为单位。 ◆处理质量:二级污水处理厂以出厂的BOD5与SS值作为处理质量指标。按新制订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BOD5、SS均小于30mg/L。处理质量也可用去除率来衡量。进水浓

度减出水浓度除以进水浓度即为去除率。氨氮、TP出水值或去除率也应用于处理质量指标。 3、什么是pH值及其指示意义? ◆pH表示污水的酸碱程度。它是水中氢离子浓度倒数的对数值,其围为0~14,pH值等于7,则水呈中性,小于7呈酸性,数值越小,其酸性越强,大于7呈碱性,数值越大,其碱性越强。污水中pH值大小对管道、水泵、闸阀和污水处理构筑物有一定的影响。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水处理厂的pH值,通常为7.2~7.8。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可表明有工业废水的进入。过低的值会腐蚀管道、泵体并可能产生危害。例如污水中的硫化物会在酸性条件下,生成H2S 气体。高浓度时使操作工作头痛、流涕、窒息甚至死亡。为此发现pH降低必须加强监测,寻找污染源,采取对策。同时,生化处理的pH允许围是6~10,过高或过低都可影响或破坏生物处理。 4、什么是总固体(TS)? ◆是指水样在100℃温度下,在水浴锅上蒸发至干所余留的总固体数量。它是污水中溶解性固体和非溶解性固体的总和。它可反映出污水中固体的总浓度。通过进出水固体的分析可反映出污水处理构筑物对去除总固体的效果。 5、什么是悬浮固体(SS)?

电絮凝技术工作原理

电絮凝技术工作原理 电絮凝技术分析和设备 1 电絮凝的理论基础 电絮凝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电极产生阳离子在进入水体时包括 许多物理化学现象,从离子的产生到形成絮体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 (1)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产生电子形成“微絮凝剂”——铁或铝的氢氧化物; (2)水中悬浮的颗粒、胶体污染物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 (3)脱稳后的污染物颗粒和微絮凝剂之间相互碰撞,结合成肉眼可见的大絮体。 由于电絮凝过程中电解反应的产物只是离子,不需要投加任何氧化剂或还原剂,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被称为是一种环境友好水处理技术。电絮凝法具有很多的优点,如: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少,设备维护简单;电絮凝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剂,产生的污泥量少,且污泥的含水率低,易于处理;操作简单,只需要改变电场的外加电压就能控制运行条件的改变,很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 电絮凝法中常用的电极材料为铝和铁,在阳极和阴极之间通以直流电,发生 的电极反应如下: 铝阳极 Al-3e→Al3e+ (1) 在碱性条件下 Al3e++3OH-→Al(OH)3 (2) 在酸性条件下 Al3e++3H2O→Al(OH)3+3H+ (3) 铁阳极 Fe-2e→Fe2e+ (4) 在碱性条件下 Fe2e++2OH-→Fe(OH)2 (5) 在酸性条件下 4Fe2e++O2+2H2O→4Fe3e++4OH-(6) 另外,水的电解还有氧气放出 2H2O-4e→O2+4H+ (7) 在阴极发生如下反应 2H2O+2e→H2+2OH-(8) 电絮凝法在处理过程中具有多功能性,除了电絮凝作用之外还有电化学氧化和还 原、电气浮等作用。 2 电絮凝反应器中电极组合方式 在电絮凝器中,按照电极板两侧的电极极性分,电絮凝器可分为单极式、双极式

电絮凝处理方法简介

电絮凝处理方法简介 【摘要】电絮凝是近年来才发展的一种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污废水处理中。本文介绍了其处理的基本原理,并就其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絮凝,废水处理 一、电絮凝处理废水的原理: 电絮凝又称电气浮,是一种运用电解和电混凝原理除去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方法。它主要是使用可溶性金属铁或金属铝作电极进行电解,一方面可溶性金属电极在阳极上产生出的金属离子与水溶液离解产生的OH-结合生成氢氧化物胶体,能和水中有机和无机杂质发生絮凝作用,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另一方面,在阴极,通过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会以微小气泡形式逸出,可以携带废水中的絮状物和油类物质,一起上浮,产生气浮作用,达到分离和净化的效果。同时,在电凝过程中,阳极表面会产生大量中间产物,如原子态氧,羟自由基、可以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去除水中的CODcr,同时使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发生断链反应,生成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废水的生化性,而阴极表面在电凝过程中会产生原子态氢,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可将显色的成分还原成无色物质,从而去除废水中的色度。电极反应方程式如下: 阳极: 4Fe(s)―― 4Fe2+(aq)+8e一 或Al(s)——Al3+(aq)+3e一 4Fe2+(aq)+10H2O(1)+O2(g)——4Fe(OH)3(S)+8H+ 8OH一一8e一——4H2O+4[O]2[O]=02(石墨――石墨电极) 阴极: 8H++8e一一4H2(g) 总电极反应: 4Fe(s)+10H2O(1)+O2(g)——4Fe(OH)3(s)+4H2(g) 或6H2O+2A1——2A1(OH)3(s)+3H2 电絮凝具有较好的凝聚效果.在常规的水处理系统中,一般靠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来形成比较大的矾花,以达到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常用的铁

废水厌氧处理原理介绍

废水厌氧处理原理介绍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在早期又被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4 和CO2的过程。 一、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基本生物过程 1、三阶段理论 厌氧微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产甲烷菌是一类十分特别的古细菌(Archea),除了在分类学和其特殊的学报结构外,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产甲烷细菌只能利用一些简单有机物作为基质,其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一碳物质如甲酸、甲醇、甲基胺类以及H2/CO2 等,两碳物质中只有乙酸,而不能利用其它含两碳或以上的脂肪酸和甲醇以外的醇类。 (1)水解、发酵阶段; (2)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CO2; (3) 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和H2、CO2 产生CH4; 一般认为,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约有70%的CH4 产自乙酸的分解,其余的则产自H2和CO2。 2、四阶段理论: 实际上,是在上述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类细菌——

同型产乙酸菌,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将产氢产乙酸细菌产生的H2/CO2 合成为乙酸。但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一部分由H2/CO2 合成而来的乙酸的量较少,只占厌氧体系中总乙酸量的5%左右。 总体来说,“三阶段理论”、“四阶段理论”是目前公认的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二、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主要介绍其中的发酵细菌(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菌、产甲烷菌等。 1、发酵细菌(产酸细菌): 发酵产酸细菌的主要功能有两种:

①水解——在胞外酶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可溶性有机物; ②酸化——将可溶性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脂肪酸、醇类等; 主要的发酵产酸细菌:梭菌属、拟杆菌属、丁酸弧菌属、双岐杆菌属等;水解过程较缓慢,并受多种因素影响(pH、SRT、有机物种类等),有时会成为厌氧反应的限速步骤;产酸反应的速率较快;大多数是厌氧菌,也有大量是兼性厌氧菌;可以按功能来分: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脂肪分解菌等。 2、产氢产乙酸菌: 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高级脂肪酸和醇类氧化分解为乙酸和H2;为产甲烷细菌提供合适的基质,在厌氧系统中常常与产甲烷细菌处于共生互营关系。 主要的产氢产乙酸反应有: 注意:上述反应只有在乙酸浓度很低、系统中氢分压也很低

0654.电絮凝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电絮凝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絮凝是水处理过程最重要的物理化学操作过程之一,这一过程通常是脱稳和使小颗粒物凝聚成大颗粒。目前,化学絮凝的可接受程度正逐渐变小,这主要是因为与化学试剂处理有关费用昂贵(如:产生污泥的体积大,产生有毒废物,昂贵化学药剂等),而絮凝过程可通过化学和电学途径即电絮凝技术而获得。 1 电絮凝的理论基础 电絮凝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电极产生阳离子在进入水体时包括许多物理化学现象,从离子的产生到形成絮体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 (1)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产生电子形成“微絮凝剂”——铁或铝的氢氧化物;(2)水中悬浮的颗粒、胶体污染物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 (3)脱稳后的污染物颗粒和微絮凝剂之间相互碰撞,结合成肉眼可见的大絮体。由于电絮凝过程中电解反应的产物只是离子,不需要投加任何氧化剂或还原剂,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被称为是一种环境友好水处理技术。电絮凝法具有很多的优点,如: (1)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少,设备维护简单; (2)电絮凝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剂,产生的污泥量少,且污泥的含水率低,易于处理; (3)操作简单,只需要改变电场的外加电压就能控制运行条件的改变,很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 电絮凝法中常用的电极材料为铝和铁,在阳极和阴极之间通以直流电,发生的电极反应如下: 铝阳极 Al-3e→Al3e+ (1) 在碱性条件下 Al3e++3OH-→Al(OH)3 (2) 在酸性条件下 Al3e++3H2O→Al(OH)3+3H+(3)

铁阳极 Fe-2e→Fe2e+ (4) 在碱性条件下 Fe2e++2OH-→Fe(OH)2 (5) 在酸性条件下 4Fe2e++O2+2H2O→4Fe3e++4OH-(6) 另外,水的电解还有氧气放出 2H2O-4e→O2+4H+(7) 在阴极发生如下反应 2H2O+2e→H2+2OH-(8) 电絮凝法在处理过程中具有多功能性,除了电絮凝作用之外还有电化学氧化和还原、电气浮等作用。电絮凝法去除水中污染物过程见图1。 图1电絮凝去除污染物过程 2 电絮凝反应器中电极组合方式 在电絮凝器中,按照电极板两侧的电极极性分,电絮凝器可分为单极式、双极式和组合式三类,见图2。对于单极式电絮凝器,电势高低交错,电流总是从某一阳极流向相邻的阴极,而不可能绕过几块极板流向其他阴极,每块极板表现出一种电性且相邻的电极表现为不同的电性,这类电絮凝器不存在电流的泄漏问题;双极式与组合式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部分电流可以绕过几块极板,从靠近电源正极的一些极板直接流向靠近电源负极的一些极板,除了与电源两极相连的极板外,每块极板表现出不同的电性,双极式和组合式都存在着电流泄漏的现象。

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在早期又被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 4和CO 2的过程。 1.1.1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基本生物过程——阶段性理论 1、两阶段理论: 20世纪30~6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是“两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主要功能是水解和酸化,主要产物是脂肪酸、醇类、CO 2和H 2等;主要参与反应的微生物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这些微生物的特点是:1)生长速率快,2)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温度、pH 等)强。 图1厌氧反应的两阶段理论图示 内源呼 吸产物 碱性发酵阶段 酸性发酵阶 段 水解胞外酶 胞内酶产甲烷菌 胞内酶产酸菌 不溶性有机物 可溶性有机物 细菌细 胞 脂肪酸、醇 类、H 2、CO 2 其它产物 细菌细胞 CO 2、CH 4

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是指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4和CO2;主要参与反应的微生物被统称为产甲烷菌(Methane producing bacteria);产甲烷细菌的主要特点是:1)生长速率慢,世代时间长;2)对环境条件(温度、pH、抑制物等)非常敏感,要求苛刻。 1.1.2 三阶段理论 对厌氧微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后,发现将厌氧消化过程简单地划分为上述两个过程,不能真实反映厌氧反应过程的本质; 厌氧微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产甲烷菌是一类十分特别的古细菌(Archea),除了在分类学和其特殊的学报结构外,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产甲烷细菌只能利用一些简单有机物作为基质,其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一碳物质如甲酸、甲醇、甲基胺类以及H2/CO2等,两碳物质中只有乙酸,而不能利用其它含两碳或以上的脂肪酸和甲醇以外的醇类;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读书报告

当代给水废水处理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定义,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产生、发展及消亡全过程。 化学动力学具体内容 (1)比较化学反应的快慢及外部因素的影响; (2)揭示化学历程,即反应物按何种途径转化为最终产物; (3)呈现物质结构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 化学动力学研究层次 (1)唯象动力学:研究总反应的速率及影响因素,“唯象”,即: 只以化反的宏观现象为依据。 (2)基元反应动力学:关于基反的动力学规律与理论,并探讨 总反应的动力学行为。 (3)分子反应动态学:从分子、原子的量力角度研究分子间一 次具体碰撞行为。 反应速率常用的反应速率表示方法如下:如果在液体容量V中的组分A由于反应在dt时间内所产生的物质的量变化为dn 时,A的反应速率表示为 d]Ad[CA RA dt t d式中:[A]及C均代表A的浓度,RA的单位为mol·m-3·s-1。当式中A代表反A应物时,由于其浓度是随时间降低的,反应速率RA应为负值,反之,当A代表产物时,RA则为正值,如下图所示。 化学计量方程 xA+yB→uP+vQ

这个方程式主要是表示一个质量守恒的关系,只是说明反应物A的x个分子与B的y个分子的质量与产物P的u个分子及Q的v个分子的质量相等,这种关系称为化学计量方程式。 令 N,N , N 和 N分别为相应物种在时刻t的物质的量,则Q ??????d xxuvv i dζ称为反应进ABP?dn?dndndndn iAPQB 度,为物种v的化学计量方程系数,反应物取负号,产物取i正号。 反应级数 如果通过试验数据的数学处理,得出产物P的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 d[p]dc P=ab CKC r??P B A dtd t那末,产物P的反应称为:反应物A的a 级反应;反应物B的b级反应;总称为(a+b)级反应。K称为反应的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 第二章反应器 1.反应器设计影响因素:反应器的设计涉及了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化学动力学的知识 2.反应器的类型 按反应特点分为:均相反应器与多相反应器 按运行方式分为:间歇式反应器与连续流式反应器 3、反应器设计面临的新课题 反应器体系的设计:如何传热、传质的问题;反应动力学研究;反应器参数优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物料恒算方程 1.物料恒算方程的推导 物料衡算关系: 每秒进入的质量+每秒在内产生或消失的质量 =每秒流出的质量+每秒在内积累的质量 ?d? QρA+Vr= QρA+V oAi dt?d?式中V虽然称为累计项,但它实际是其余三项的净效果,写成下列形式才符dt?d?合公式推导的思路: V = QρA+ Vr - Q ρA o Ai dt2.浓度与扩散 通量的定义 扩散速率×浓度=通量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2003给水处理考试试题 一、概念题(每题1分,15分) 1、同向絮凝 2、异向絮凝 3、表面负菏 4、理想沉淀池 5、交联度 6、总交换容量 7、湿视真密度 8、德国度 9、硬度 10、拥挤沉淀 11、滤层含污能力 12、微絮凝过滤 13、化合性氯 14、滤速 15、滤料K80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水中杂质按其尺寸大小,可分为几类? 2.硫酸铝的混凝特性? 3.澄清池中泥渣的净水机理 4、电渗析原理 5、除盐系统中为什么阳床在前,阴床在后? 6、当原水重碳酸根浓度较大时,应选择何种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写出系统工艺流程图)? 7、阴树脂的主要特性? 8、离子交换法为什么始终有残余硬度? 9、GT值的含义 10、目前我国饮用水水质指标包括哪四大类? 11、改善滤池过滤过程的途径有哪些? 12.何为滤池反冲洗配水系统(大阻力配水系统)的“开孔比”? 13.哪些滤池是等水头变速过滤?哪些滤池是变水头等速过滤? 14.影响地下水中铁(Fe2+)的氧化速率的最主要因素? 15.臭氧、氯、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的消毒能力哪个强?试排序。 16.直接过滤工艺适合于哪些种类的水质处理?并说明其工艺特点。 17.受污染水源的水质主要特征有哪些?试述受污染水源的饮用水处理技术主要有哪些方法?各有何特点? 18.试绘出折点氯化曲线,说明每一区域氯的主要形态和消毒能力,并说明其消毒特点和副产物情况。 19.何谓V型滤池?简述其工作原理和主要工艺特点。 20.画图说明普通快滤池的结构,试说明如何计算冲洗水塔高度。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30分) 1、试述胶体稳定的原因? 2、试分析理想沉淀池中某沉速为ui的颗粒去除率公式(参见下式)的意义? E=

标准化电絮凝设备

标准化电絮凝设备设计方案沈阳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中心

目录 一、电絮凝工艺概述 (1) 1.1 电絮凝工艺原理 (1) 1.2 电絮凝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1) 二、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设计思想、依据与原则 (2) 2.1、设计思想 (2) 2.2、设计依据 (3) 2.3、设计原则 (3) 三、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构成、特征与优势 (3) 3.1、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构成 (3) 3.2、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特点与优势 (4) 四、标准化电絮凝设备规格与参数 (5) 4.1 流量调节装置 (5) 4.2 电解反应器 (6) 4.3 分离装置 (6) 4.4 直流电源 (6) 4.5 控制系统 (6) 五、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运行管理 (7) 5.1 安装及运行基本要求 (7) 5.2 日常运行维护 (8) 5.3 设备检修 (8) 5.4 特殊问题 (9) 六、工程概算 (9) 6.1、编制依据 (9) 6.2、设备投资估算表 (9) 6.3、总投资估算 (10) 七、运行费用 (10) 八、需要说明的问题 (10)

一、电絮凝工艺概述 1.1 电絮凝工艺原理 电絮凝是利用可溶性金属阳极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氢氧化物絮凝去除水中污染物质的水处理工艺。现实中,阳极材料通常采用铝、铁等易得而价廉的金属,以铁为例,其基本反应过程如下:阳极反应:Fe+2e→Fe2+ 阴极反应:2H2O+2e→H2↑+2OH- 水解反应:Fe2++2OH-→Fe(OH)2↓ 电解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具有良好的絮凝、吸附性能,能有效地从废水中去除污染物质。同时电解时阴极析出的氢气能形成大量微小的气泡,具有良好的气浮分离效果,因此电絮凝通常也称作电絮凝-气浮工艺。另外,电解过程中阳极表面会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而电解产生的亚铁离子和阴极析出的新生态氢具有较强还原性,因此电絮凝工艺还具有氧化还原功能。 1.2 电絮凝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电絮凝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胶体和悬浮类污染物质,并对乳化油、大分子有机物、微生物、重金属离子、氟离子、浊度和部分有色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因此能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废水治理和给水处理工程。和传统化学混凝相比,电絮凝工艺具有分离效果好、泥渣含水率低、占地面积小、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早在上世纪初,国外就有报道采用专利电絮凝技术处理含有废水。

污水处理原理和工艺

一. 污水处理微生物降解原理 1. BOD/COD 某物质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氧量称为理论需氧量,这可以从物质的分子结构上分析计算而得到,任何一种物质理论上都可以被彻底氧化。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所需要的氧量小于或等于理论需氧量。如果微生物消耗的氧气量与理论氧气量相当,说明污染物质能被微生物完全氧化降解,若消耗的氧气量小于理论需氧量时,则说明污染物质在该环境条件下不能被微生物完全氧化降解。微生物实际消耗的氧量与理论需要量之间的比值可以用来表征污染物可被生物氧化降解的程度。 COD是污染物在化学氧化剂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当使用重铬酸钾作为强氧化剂时,COD值就近似等于污染物的理论需氧量。BOD代表生物需氧量,即水中污染物质在微生物降解作用下消耗的氧量,是描述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通常采用5天培养法(BOD5)来测定BOD值,即5天时间内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所消耗氧的量。BOD或BOD5与COD的比值可用来定量的描述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性,比值的大小直接表明污染物生物降解性的高低。 2. 活性污泥法原理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成表面积较大的菌胶团,大量絮凝和吸附废水中悬浮的胶体或溶解性污染物,并使这些物质进入细胞体内后,经代谢作用合成为微生物细胞组成物质,这些物质也能完全氧化为CO2和水等。这些具有活性的微生物菌胶团或絮凝泥粒状的微生物群体构成了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处理法。 3. 生物膜法原理 生物膜法是利用微生物群体附着在固体填料表面而形成生物膜来处理废水的一种方法,是和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类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又称固定膜法。生物膜一般呈蓬松的絮状结构,微孔较多,表面积很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有利于微生物对被吸附的有机物的降解。当生物膜增厚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到水利冲刷而发生剥落,适当的剥落可使生物膜得到更新。生物膜的外表层的微生物一般为好氧菌,因而称为好氧层。内层因氧的扩散受到影响而供养不足,厌氧菌大量繁殖称为厌氧层。采用这种方法的构筑物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流化床等。 二.厌氧法原理

电絮凝

电絮凝 技术原理 (1)电解氧化电解过程中的氧化作用可以分为直接氧化,即污染物直接在阳极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和间接氧

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新的较强的氧 OH-、Cl- 化,利用溶液中的电极电势较低的阴离子,例如等。、NH3-NCl2 等。利用这些活性物质氧化分解水中的BOD5、COD化剂的活性物质如[O]、[OH]、 (2)电解还原得到电子而发电解过程中的还原作用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还原,即污染物直接在阴极上 生还原作用。另一类是间接还原,污染物中的阳离子首先在阴极得到电子,使得电解质中高价或低价金属阳离子在阴极得到电子直接被还原为低价阳离子或金属沉淀。 (3) 电解絮凝,与溶液中Al3+ 可溶性阳极如铁铝等,通以直流电后,阳极失

去电子,形成金属阳离子Fe2+、利用其吸附架桥和其吸附能力极强,絮凝效果 优于普通絮凝剂,的OH-结合生成高活性的絮凝基团,网捕卷扫等作用,可将 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吸附共沉而将其去除。 (4)电解气浮,在电场驱动下定向迁移,并在阴极板和阳电解气浮是对废水进行电解,水分子电离产生H+和OH-,氧气泡约为~30μm极板表面分别析出氢气和氧气。新生成的气泡直径非常微小,氢气泡约为10~机械搅拌时产生的气泡直 径为800150m;而加压溶气气浮时产生的气泡直径为100~μm,~2060μ。由此可见,电解产生的气泡捕获杂质微粒的能力比后两者为高,且气泡的分散度高,作为mμ1000载体粘附水中的悬浮固体而上浮,这样很容易将污染物质去除。电解气浮既可以去除废水中的疏水性污染物,也可以去除废水中的亲水性污染物。设备作用(一)电絮凝设备的电极板可根据去除物质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材料,产生强絮凝、强氧化、强还原、强气浮等作用,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经常应用的有铁、铝、钛、石墨、二氧化铅等。每种材料都有其适于应用的领域,电絮凝设备的设计和电极板的选择是经过大量的研发试验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 确定的。根据大量的试验验证电絮凝设备对于废水中的各类杂质物质去除效果如下: (1)油含油污水根据其来源不同,水体中油污染物的成分和存在状态也不同。油在污水水体中存在形式大 5种:悬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油—固体物。致有以下固体物均可通过简单的机械分离或气浮分离得到较好的去除。最难于处-其中,悬浮油、分散油、油型乳化微粒,粒径小于1μm理的油的种类为乳化油,油在水中呈乳液状,易形成O/W,表面常常覆盖一层带负电荷的双电层,体系较稳定,不易上浮于水面,较难处理。电絮凝设备利用其强电场的作用可以使带电的乳化油微粒发生定向迁移,在电极板表面中和电核,实现脱稳聚合,同时电解产生的高效絮凝基团也可以非常好的破坏油滴的双电层结构,实现破乳的作用,再协同反应产生的大量微气泡破乳后的油滴气浮去除,其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 的情况mg/L在进水油含量几百——几万针对与油田采油污水及炼油厂含油污水,从实践经验验证, 50mg/L以下。下,出水均可以达到 (2)COD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题目部分 1、简述在水处理中引入反应器理论的好处?[李永生1-3] (2) 2、举例说明什么是基元反应? ............................................................................................ 2.. 3、熟悉准稳态反应的定义,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的复体浓度的解? (2) 4、了解反应速率常数k 与温度的关系?[ 边朝辉4-6] (2) 5、列出废水处理反应器的物料衡算方程,并指出各符号的物理意义。 (3) 6、了解通量、质量浓度、质量分数、摩尔浓度和摩尔分数的概念。 (3) 7、用文字和公式叙述Fick 第一扩散定律?[刘智忠7-9] (3) 8、用多相反应和均相反应的最终公式,讨论在水膜厚度δ给定的条件下,反应 控制或扩散控制的情况?.................................................................................................. 3.. 9、多孔丸模型是如何假定的? ............................................................................................ 5.. 10、通过CSTR 的示意,指出其特点,求出平行反应的稳态解?[易彪10-12] (5) 11、了解CSTR的一级反应稳态解和r=0 的非稳态解。......................................... 6. 12、了解液龄分布函数、累计液龄分布函数和内龄分布函数的概念,指出实 际偏离理想流型的原因?........................................................................................ 7... 13、对反应器实施阶梯信号的作用?有哪两种阶梯信号?[ 章静13-15] (7) 14、简述气-液传质模型中的浅渗理论,双膜理论? ................................................ 8. 15、相似理论是如何应用的? .............................................................................................. 9.. 16、单个细菌模型三个区及功能?[陈晗16-18] .................................................... 1. 0 17、为什么说BOD 试验有一定的问题? ..................................................................... 1..0 18、根据细菌增殖和底物消耗的关系,导出工程上应用关系式Rg=-Y G R0-bX? 11 19、指出微生物集团的模型形态及构造?( P415图7-12)[朱春花19-21] .12 20、为什么X 能够代表活细菌,怎样用X 代表活细菌?( P431-432) .......... 1 2 21、一些动力学常数如:R0、K、Y G、b 是如何求得的?.................................. 1. 2 22、写出CSTR 活性污泥法中,底物浓度C 与细菌X 的物料衡算方程,写出它 与污泥龄的关系式,简述污泥龄极小值的生物学意义?[汪晶晶22-25] 13 23、污泥龄与N S 的优缺点? ................................................................................................................................................................ 1.. 3 24、求解有机物去除率的简便公式?............................................................................. 1..3 25、产率因素Y 与污泥龄θc之间的关系及Y G与b的求法?[粟杰文25-27] 14 26、Atkinson 滴滤池数学模型的假定? ...................................................................... 1..4 27、描述厌氧处理连续反应过程。.................................................................................. 1..4 28、什么是双底物模型?常的是什么模型?[毛敏28-30] ................................. 1. 5

电絮凝废水处理的原理

电磁氧化废水处理的原理 高压脉冲电凝EC 技术突破传统低电压、大电流的电解法,而采用高电压小电流-高压脉冲电凝法 (HVES)。该法采用电化学原理,借助外加高压电作用产生电化学反应,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经单一电 凝设备即可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进行氧化还原反映,进而凝聚、浮除,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可 有效地去处废水中的COD、重金属、SS、油、磷酸盐等各种有害污染物。 电磁氧化工艺可破坏分子的稳定性,使环状分子开环、大分子断链,从而大幅度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应用对象包括:染料废水、印染废水、垃圾渗滤液、制药废水、造纸废水、电镀废水、制革废水等。 电磁氧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是:给多组并联的极板接通直流电,在极板之间产生电场,使待处理的水流入极板的空隙。此时通电的极板会发生电化学反应,溶出Al3+或Fe2+等离子并在水中水解而发生絮凝反应,在此过程中,同时发生电气浮、氧化还原等其他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使水中溶解性、胶体和悬浮态污染物得到有效转化和去除。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絮凝作用:可溶性阳极例如铁、铝等阳极,通以直流电后,阳极失去电子后,形成金属阳离子Fe2+、Al3+,与溶液中的OH-生成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絮凝剂,这类新生态氢氧化物活性高、吸附能力强,与原水中的胶体、悬浮物、可溶性污染物、细菌、病毒等结合生成较大絮状体,经沉淀、气浮被去除。这一过程与化学絮凝的机理相似,包括电荷中和、吸附架桥、压缩双电层等过程。 (2)气浮作用:电解过程中当电压达到水的分解电压时,在阴极和阳极上分别析出氢气和氧气,生成的气体以分散度极高的微小气泡的形式出现,与原水中的胶体、乳状油等污染物粘附在一起浮升至水面而被去除。电磁氧化产生的气泡远小于加压气浮产生的气泡,因而其气浮能力更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更好。 (3)氧化作用:电解过程中的氧化作用分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直接氧化,即污染物直接在阳极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间接氧化,利用溶液中的电极电势较低的阴离子,例如OH-、Cl-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新的较强的氧化剂的活性物质[O]、Cl2等,利

EC电絮凝设备详解

高压脉冲电絮凝 操 作 手 册 东莞市东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一、电絮凝工艺概述 (1) 1.1 电絮凝工艺原理 (1) 1.2 电絮凝工艺特点 (4) 1.3 电絮凝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4) 二、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设计思想、依据与原则 (5) 2.1、设计思想 (5) 2.2、设计依据 (5) 2.3、设计原则 (5) 三、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构成、特征与优势 (6) 3.1、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构成 (6) 3.2、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特点与优势 (7) 四、标准化电絮凝设备规格与参数 (8) 4.1 流量调节装置 (8) 4.2 电解反应器 (8) 4.3 分离装置 (9) 4.4 直流电源 (9) 4.5 控制系统 (9) 五、标准化电絮凝设备的运行管理 (10) 5.1 安装及运行基本要求 (10) 5.2 日常运行维护 (11) 5.3 设备检修 (11) 5.4 特殊问题 (12) 六、工程概算 (12) 6.1、编制依据 (12) 6.2、设备投资估算表 (12) 6.3、总投资估算 (13) 七、运行费用 (13) 八、需要说明的问题 (13)

一、电絮凝工艺概述 1.1 电絮凝工艺原理 电絮凝是利用可溶性金属阳极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氢氧化物 絮凝去除水中污染物质的水处理工艺。阳极材料通常采用铝、铁等易

得而价廉的金属,以铁为例,其基本反应过程如下: 阳极反应:Fe+2e→Fe2+ 阴极反应:2H2O+2e→H2↑+2OH- 水解反应:Fe2++2OH-→Fe(OH)2↓ 电解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具有良好的絮凝、吸附性能,能有效地从废水中去除污染物质。同时电解时阴极析出的氢气能形成大量微小的气泡,具有良好的气浮分离效果,因此电絮凝通常也称作电絮凝-气浮工艺。另外,电解过程中阳极表面会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而电解产生的亚铁离子和阴极析出的新生态氢具有较强还原性,因此电絮凝工艺还具有氧化还原功能。 电凝工作原理是通过对间距为1cm—2cm或2—5CM之间的水加上一定的电压,当脉冲电流经电极通过电解水(废水)使水中的各种有机物破碎分解,将大分子破碎成小分子,再参与水中的电子流运动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使(电解床)产生电子迁移,形成电化学反应, 最终与铁极板或铝极板析出的铁盐或铝盐产生共沉析出,而水中重金属离子则在一定的电压、电流作用下先打断其在水中复杂的络合链或鳌合链,再参与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的置换反应(主要是与水中的Fe、Al离子)最终会有部分成为细微的分子粒状态沉淀或仍然以金属离子的氢氧化物沉淀形式与Fe,Al氢氧化物共沉析出。其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电化学的过程,理论上所消耗的电能可以处理任何当量的COD,分子能转换等。 其反应 1, 正极产生氧化反应:电解过程中的氧化作用可以分为直接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