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教案

精心整理

青铜器

李雪平

教学目的:

1.

2.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青铜及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

800℃~900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着特征。

2、青铜时代

“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

1、

楚王问鼎中原)

大盂鼎(西周):出土于陕西,铭文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对贵族盂的策命,周王赏赐给盂奴隶1079人。

司母戊鼎(商):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现在也叫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为了祭祀其母亲戊铸造的。1939年3月

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后因过大重不易搬迁,太硬仅截一足都难,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专车运抵南京,被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欲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

2

3

,置

)。箅4

5.簠(fu甫):

古代食器,即文献里的“胡”或“瑚”。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古文献说:“方曰簠,圆曰簋(guǐ)。”

6.盨(xu须):

古代食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

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

7.敦(音duì对):

古代食器,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8.豆(dou音豆):

1

2

大多是商代的。

3.觚(gu音估):

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整个觚(gū)体分为三段。通体呈X形,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4.斝(音jiǎ甲):

古代大型温酒器。有三足、两柱、一鋬,平口,无流及尾。盛行于商代。

5.觯(音zhì):

古代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6.兕觥(音sìgōng四公):

7

58.3

8

尊、牛尊等。它们是另一种酒器,只是器名与尊相通。

妇好鸮(xiao)尊(商):这是一个猫头鹰形的一个尊。

象尊:这种鸟兽形的东西发现得很多,造型是很生动的。

9.卣(you音有)

古代盛酒器。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主体部分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

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10.盉(he音和)

古代盛酒器。形状较多,一般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盉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11.方彝(yí):

12

13

1.盘:

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2.匜(音yi宜):

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3.盂(yú):

古代盛水或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考古发现的青铜盂数量很少,主要是商代和西周的。

4.鉴(jiàn):

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似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二耳或四耳。盛行于春秋战国。

5

6

1

2

3

4、錞(chún纯)于:

亦称“錞“,古代军中乐器。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时代多属春秋战国至汉代。

5.钟:

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打击乐器(宫廷雅乐),有的大钟单独悬挂,称为特钟;有的

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称为编钟。

曾侯乙编钟:这个编钟是现在出的件数最多的,这套编钟,它是钟连那个钟架子,我们有好多在博物馆看那个陈列,那是复原的。这个它是钟架子,都是原来的架子,在墓里边的那个架子,还摆得好好的。那些零件和那个旁边那个铜人,这么托着,铜人连那个挂钩,这些都是原来的,上面都有铭文,根据这个铭文啊,记载

1

2

3

4.戟:

古代兵器,是戈和矛的合体,兼有戈用于钩、矛用于刺两种作用。

5.胄(音zhòu宙):

古代作战时戴的盔,亦称“兜鍪(móu)”。青铜胄盛行于商周。

6.剑:

古代兵器。属于“短兵“,可手持或佩带。战国与秦汉最为盛行。短剑亦称“匕首“。7.刀:

青铜刀作为兵器,或作为工具,用途广,形制多样。

青铜器纹饰

饕餮纹(taotie)

纹,

千年,龙的形状变化极大。

蟠螭纹(panch)

蟠螭纹中的“蟠”屈曲,“螭”为没有角的龙。其特征为张口,卷尾,或两龙相交,或群龙交缠。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蟠虺纹(panhu)

是由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关缠绕,构成几何图形

象纹

最突出的特征是长鼻。鼻长下垂,向里勾卷。有的仅出现象首或象鼻为图案。流行于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鱼纹

鸟纹

鹿纹

虎纹

小结

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是限于时间,只能这么很粗略地这么说一说,我就讲到这里。商后西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器类齐全、铸造精细、纹饰华丽。西周的青铜器在形状和纹饰上是更加规范化,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课稿 说课人:七年级历史组房程伟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继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后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对奴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课又与下一节内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密切关联,因此十分重要。 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二、说学情 1、学生学习现状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动,但知识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材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我以课标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这样几点处理: 首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小包袱”也就是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紧紧相连的问题,在预习环节就给学生预习。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我事先设计好的这些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其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本课开头的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和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教学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第三,联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在第一框图“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导入时,引用歌曲<流星花园>,又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词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本节课我力图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有这样几个亮点:第一,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反应强烈,有较浓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来我们这节课的内容说的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学生知之甚少,比较枯燥,但是通过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对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展示自我感觉是本课的一个设计亮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甲骨文的意义;得出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渊源的关系,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第三,“青铜器”这一环节提问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很轻易就能理解出“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增强学生的民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姓名:段汉军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一 单位:淮北梅苑学校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探讨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的基本思路是:将学习内容转为一个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分析问题——找到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中,由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五花八门,问题又多又杂。因此,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将问题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针对性强:应该是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前后的逻辑性,为学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做好铺垫,最大限度的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重组教材内容或通过联系有关知识,综合思考后才能回答,或者在史论结合点上提问,或者通过补充材料得出结论。再有,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能力层次和问题类型,因为问题类型不同,解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促使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有正确思路,点明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做简要评价,校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整个过程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全体参与,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意参与的广泛性。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讲授,则是陶冶学生情操,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好内容,好渠道。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多媒体、启发、讨论、直观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在独学、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

附1:学案(10分钟) 一、独立自学【温馨提示:1.历史阅读方法指导:抓住时间(时期)、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影响(意义、作用)。2.学习要求:在课文划出相关答案,不会的问题标出记号,10分钟)】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距今4000多年的出土了铜镜。 2.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乃至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和。 3.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4.⑴我国的青铜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⑵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什么?⑶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P23——24 5.你知道青铜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6.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3-24 (二)甲骨文记事 1.⑴什么是甲骨文?⑵在哪里出土的?⑶是怎样被发现的?⑷记载了什么内容?⑸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什么时候?P24—25 2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哪些造字方法?⑵什么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⑶什么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⑷甲骨文对汉字的发展有什么意义?P25 二、合作探究(5分钟)(要求:前后桌4人为一组讨论,时间5分钟) 司母戊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礼器。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铸造这样的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在商朝时期能成功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这说明了什么?(提示:从高、大、重、花纹、规模去分析) 附2: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精品代表作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牛尊 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是:() 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象 D.司母戊鼎 3、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②甲骨文记载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丰富的内容等。③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商朝的甲骨文 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学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篇一:新浙美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含教材分析】 2014学年第二学期浙美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啸秋小学余健 1.画家故居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平。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国近代艺术发 展的贡献和艺术地位。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和思想境界。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在编写上,从参观、探访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故居人手,通过参观、探访画家故居,了解画家的生平、艺术风格以及历史地 位。这样的编写意图,充分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欣赏课要 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文化情景中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充分感受美术作品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画家的代表作,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对近代 绘画史的贡献。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辩证地去欣赏画家及其作品。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 故居。(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 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 二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 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看这幅国画,你有 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 (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大约60岁 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提问:“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 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 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 ②主张创造,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画,也要有创造性地学。三、举一 反三,欣赏其他三位画家的画。(以学生欣赏为主,老师进行方法 指导。) (1)启发学生用以上学得的方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 ①出示图片,学生自主欣赏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教师提 醒重点分析 它的构图、气势),从中了解潘天寿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的艺术风格。 ②了解潘天寿的生平以及对近代国画界的贡献。(学生先说,教师 补充。) (2)欣赏丰子恺、林风眠的作品。 ①了解丰子恺、林风眠的生平。请参观过他们故居的同学介绍他们 的生平。教师重点介绍他们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外学习为他们的“中 西合璧”、“引外为中”创造了条件。 ②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渔舟》,体验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 的风格;欣赏《菖兰》,感受构图的饱满,色彩的浓艳。③欣赏丰 子恺的《瞻瞻的车》、《小梦》、《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体 验漫画充满情趣的、简洁的美。 3、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 学生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创新。 教师小结:清末民初,国家动荡,中国绘画史上一度出现了萧条的 景象。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四位画家锐意进取、不断 改革,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为 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创立了新的里程碑。 4、拓展延伸。

《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泉州九中:林碧瑜 2019.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泉州九中的历史教师,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的《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一堂的文化课,介绍的是商朝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因此商朝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学好本课,对学生全面认识商朝的历史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会对以后文化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学情分析 教材面对的是刚从小学跨入中学校门的初一学生,他们的好奇心特强,求知欲强、乐于参与、善于表现自己认识事物往往侧重于感性,对枯燥无味、抽象简单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生动感性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再者,初一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方法是知之甚少。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培养。在这一课中,可以对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精、准度上进行训练,如,“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四 .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上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青铜器的照片、和有关资料,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以加深学生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4.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这些字体和汉字的渊源关系;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金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5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寓教于乐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和图片观察法等 6板书设计: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设计人:刘晓珍一、教学内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3.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 2、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法,图片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前导入 展示甲骨文图片 老师: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创制了文字的国家。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独树一帜,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一种。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请打开教材25页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自主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导学案填空部分,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其实,商代留下的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明成就不止甲骨文还有闻名于世的青铜器。那什么是青铜器呢?青铜器是由铜和锡的合金铸成的,由于呈现青灰色,故称为青铜器。 问:青铜器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 生:青铜器开始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于夏朝,繁荣是商朝时期,丰富发展是在周朝。 师:很好,同学们应该明确商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时期。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司母戊鼎,我国已出土的最具盛名的四足方鼎青铜器,因其内壁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这说明了什么? 生:生产规模大。 师:青铜器可以用来当做器具、兵具、农具及礼器,由此可看出什么? 生:青铜器种类丰富、品种多。 师:白板上展示的是著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四羊方尊的四角,附着四只向外半伸的羊,露出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装饰着蟠龙纹,双角龙头点缀在羊头之间,布局新颖,可谓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从这里可以看出青铜器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 生:艺术精湛。 师:“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呢? 生: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鼎力相助。 师:夏商周时期的灿烂文明除了青铜器之外,还出现了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北师大版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的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白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龟甲、兽骨甲骨文汉字 铸刻在 青铜器金文 (闻名于世——司母戊铜方鼎) 设计说明采用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示法,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三条线索:(1)“文字”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2)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为线索;(3)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 导入新课设计1 通过一则游戏导入新课,游戏的名称为“简单任务的传递”。 具体操作过程:老师将一项简单任务(譬如原地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告诉学生甲,要求同学甲在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将任务内容告诉学生乙,并

2018年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

浙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1.画家故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平。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国近代艺术发展的贡献和艺术地位。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课前准备: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 (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二、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看这幅国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 (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提问:“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②主张创造,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画,也要有创造性地学。 三、举一反三,欣赏其他三位画家的画。(以学生欣赏为主,老师进行方法指导。) (1)启发学生用以上学得的方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 ①出示图片,学生自主欣赏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教师提醒重点分析它的构图、气势),从中了解潘天寿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的艺术风格。 ②了解潘天寿的生平以及对近代国画界的贡献。(学生先说,教师补充。) (2)欣赏丰子恺、林风眠的作品。 ①了解丰子恺、林风眠的生平。请参观过他们故居的同学介绍他们的生平。教师重点介绍他们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外学习为他们的“中西合璧”、“引外为中”创造了条件。 ②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渔舟》,体验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欣赏《菖兰》,感受构图的饱满,色彩的浓艳。 ③欣赏丰子恺的《瞻瞻的车》、《小梦》、《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体验漫画充满情趣的、简洁的美。 四、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

说课稿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辽阳四中刘明珠 目录: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学情分析、 4、教学重难点 5、教学方法 6、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青铜器与甲骨文》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是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是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本课主要学三目内容,三目之间并列关系,三目内容共同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主干知识。 我将采用倒叙的方式完成本课教学,从甲骨文讲到青铜器。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学情分析 (1)年龄需要: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还比较陌生,缺乏历史思维的能力,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内容需要:本课的内容从文化角度展开,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能还不够,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尽可能的激发有效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法需要:本课涉及到的图片较多,文字部分含义的跨度也比较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要注意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引导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结论。 由此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突出重点的方法是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毛公鼎和利簋为例,进行一次青铜器博物馆之旅,借助多媒体展示精美的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精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教学难点】 甲骨文造字的特点。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戉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7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新版浙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最新精编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洞水小学教学设计 学科:美术;任课班级:五年级;任课教师:张异;

2018年 2 月 26 日 浙美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画家故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一、出示图片,谈话引入;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二、引导学1.画家故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平。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国近代艺术发展的贡献和艺术地位。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和思想境界。课前准备: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 (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二、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看这幅国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 (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提问:“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②主张创造,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画,也要有创造性地学。 三、举一反三,欣赏其他三位画家的画。(以学生欣赏为主,老师进行方法指导。) (1)启发学生用以上学得的方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 ①出示图片,学生自主欣赏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教师提醒重点分析它的构图、气势),从中了解潘天寿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的艺术风格。 ②了解潘天寿的生平以及对近代国画界的贡献。(学生先说,教师补充。) (2)欣赏丰子恺、林风眠的作品。 ①了解丰子恺、林风眠的生平。请参观过他们故居的同学介绍他们的生平。教师重点介绍他们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外学习为他们的“中西合璧”、“引外为中”创造了条件。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甲骨文与青铜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骨文与青铜器》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 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能力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怎样体现了商朝的社会经 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想象古蜀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 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 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学难点:甲骨文(设计意图: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 较难讲述清楚;因为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别,学生的理 解能力有限,所以将甲骨文作为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 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 学生的兴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 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听课效率) 四、说学法 1. 分析归纳法 2. 自主探究法 3. 总结反思法(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

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5题。 知识点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____________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

4 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_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______”。到商代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4.代表: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5.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社团班)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1.发现:甲骨文是中国__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_______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__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知识点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________、指事、________、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_________。 5.地位:____________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2015新浙美版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

学期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铸造业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 相关链接 我国在新石器晚期已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赤红色,所以又称为红铜。如果在红铜中加入少量铅或锡,制造的工具则更加锋利和适用。这种锡或铅与铜的合金本来是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绿色,所以叫青铜。青铜的熔点低,硬度大,远比红铜优越,很快就代替了红铜。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相关链接 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思维拓展 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此观点错误。要想弄清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了解“青铜时代”的内涵,青铜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为“青铜文明”。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

①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②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相关链接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田地中掘获的。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铭文,故而得名。鼎腹为长方形,上有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32.84千克。据推算,该鼎需要250人左右同时行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司母戊鼎的铸造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它是商代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思维拓展 我国青铜器的用途及成就取得的重大意义或作用。 1.用途 中国青铜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地位的器物,当时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请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2.意义或作用 (1)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标志,青铜铭文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中华历史,青铜器文化蕴含了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2)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融于一体,大量的记事花纹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包括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3.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相关链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