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各种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1 急性病患者心理护理

急性病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患者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患者,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1]

1 1 医护人员使患者感到可亲急性病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患者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须实施心理护理。急性病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1 2 医护人员使病患者感到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1 3 医护人员使病患者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

2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 1 慢性病患者心理因素慢性病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患者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

漫长的疾病过程。[2]

2 2 慢性病患者病情变化表现慢性病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3 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3 1 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的患者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3 2 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患者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预后了。[3]

3 3 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患者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术后6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3 4 帮助患者克服抑郁反应术后患者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患者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患者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患者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患者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致照顾,如喂饭、协助写信等。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3 5 鼓励患者积极对待人生外科患者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

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患者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患者,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患者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胃切除)或残缺(如截肢),造成躯体缺陷的患者必然产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患者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患者,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4 传染科患者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传染科患者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患者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惹人讨厌人的,因而感到自卑。许多传染科患者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所患病种,经常把肺结核故意说是“肺炎”,把“肝炎”说成是“胆道感染”等,都是害怕别人卑视和厌恶自己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少人还产生一种愤懑情绪,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恨自己倒霉。有这种愤懑情绪的人,有时还迁怒于人和事,易激惹、爱发脾气。医生护士应当了解传染科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讲清患了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的生活。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李玲基层医院急救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实用新医学杂志,2006,(7)5:446

[2]华茗和谐的医患关系构成医院的良好发展,实用新医学杂志,2006,(7)5 :414

[3]党华,孔国力护理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实用新医学杂志,2006,(7)5:427

(收稿日期2006-05-08)(编辑刘成)

住院病人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护理-2019年精选文档

住院病人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护理 患病后,由于角色、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士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 1 人一旦患病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 1.1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抑郁情绪。不过,表现方式是多样的。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少言寡语,对任何事物都不感性趣;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1.2焦虑:病人患病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1.3 怀疑: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患病后常变的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对别人的相劝半信半疑,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预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 1.4孤独感: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单位,周围接触的

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查房时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少。很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1.5被动依赖:病人进入角色后,大都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心理。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变得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变得被动、顺从、依赖,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这时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关心,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1.6否认:在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尤其是对肿瘤等预后不良的疾病更为常见。如,有的患者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却失口否认,当她看到病历诊断时,还说医生写错了。有的医护人员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某些病人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当难以承受的恶劣病情袭来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 1.7同情相怜: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有位心理学家以女大学生做被试,进行了一次实验,发现人越在危难之时,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亲和力越强。这一实验结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验证。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互相认识和互相理解,无话不

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一节概述 1.心理护理的定义: A、护理的最新定义 1980 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从这一定义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 ,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如心肌梗塞病人的行为反应可以表现为:生理的——疼痛、胸闷、气急;心理的——害怕、恐惧;社会的——亲属单位的关心;文化的——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精神的——是否被护士和医生重视与尊重。从这一定义反映出护理的四个基本特征: 了解现象:护士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了解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应用理论:护士运用护理理论对现象做进一步观察和认识,并用它来解决这些问题。 采取行动:护士通过护理活动帮助个人、家庭及社会团体保持生命、减少痛苦和促进健康。 评价效果:护士通过护理活动,进行与人的健康反应有关的效果评价。 最新护理定义的社会属性表现在,护理是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B、心理护理的定义:是护理工作者针对病人 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

术给病人以关怀、支持和帮助,满足病人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病人和家属对疾病所带来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病人的心理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2 •对定义的理解: 首先强调个体化的护理:包括病人和病人家属; 护理的内容:现存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 心理护理的过程是复杂的,其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3 •心理护理的最终目的: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病人的心理成熟和发展。包括:自我实现、自我接受、自我完善。具体是 1)树立信心: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适应环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3)改善人际: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4 .心理护理程序: 即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 综合即指要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处理病人的心理反应; 动态是指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变化进行护理; 决策是指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作出心理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反馈是指采取措施以后的结果可以反过来产生影响;根据问题地变化进

长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长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 护理 摘要:目的: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长期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疾病、心理状态以及对其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实际护理效果。方法:案例选取的是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医院所接诊的120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并且将 其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所有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和分析,给予其 相应的护理干预,并且针对护理工作开展之前的患者情况作为对照组,将护理过 后的效果作为观察组,开展对比工作。结果:针对长期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心理 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确实相较于护理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患者的汉 密尔顿抑郁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明显降低,同时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差异对比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通过针对医院所接诊的 长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观察和分析,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 方法,确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也可以使得患者以一种更为积极 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患者预后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长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状态;护理 引言: 所谓精神疾病,主要就是指患者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认知障碍, 其在认知层面、意志层面、情感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经常会出现持久性的异常情况,甚至还会导致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无法继续,更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病态的心 理状态,出现自残、自杀或者他杀的情况,对于患者自身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家庭乃至全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精神疾病患者大多需要长期 接受住院治疗,并且也很容易出现更多负面的心理状态,比如许多患者会存在对 于疾病的恐慌心理,再或者是极度悲观的态度,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恢复受 到影响,同时影响了长期治疗的实际效果,导致患者病程不断延长。近些年来, 我国医疗事业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并且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临床研究结果都表

病人常见心理问题护理

病人心理 主要内容 患病、病感与病人 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常见心理变化 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一、患病、病感与病人 1、患病 患病包括客观性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和生化的变化,主观性的病感以及社会功能异常三方面表现。但三者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和具备。客观性改变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主观性病感则不能直接验证。 2、病感 病感是以一定的症状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的心身状态。它可以源于内在的客观病变,也可以由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引起。 3、病人 病人指各种疾病患者,包括那些只有“病感”的患者,即虽有病痛的症状和感觉,但未发现躯体病理改变的人。 二、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又称为病人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种特殊类型。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每种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通过角色期待体现。 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人们对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有的期望。 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指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其行为必须随时间、环境的不同而进行调整的现象。 角色适应与角色冲突: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能随着角色的变化改变行为,表现为角色适应,否则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三种类型: 1、自我角色冲突个人期望与角色要求发生矛盾; 2、个人身兼多种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 3、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角色的角色期待不同的矛盾。 三、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角色缺如未意识到有病或持否认态度; 角色强化不愿从病人角色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消退从病人角色过早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恐惧对疾病过度惧怕、担忧;

康复患者的心理解析及护理

康复患者的心理解析及护理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康复患者的病情状况特点不同一般患者,但心理转变也会有患者常见的一般心理变化,对康复患者不仅要应用药物治疗解除身体的痛苦,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心理的治疗。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康复患者的心理问题要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医患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其好坏取决于双方心理满足程度,患者住院时间病程长,他们相对与社会交往减少,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心理障碍,只有针对性做好各种心理疏导,才可避免出现人格障碍。 标签:康复患者;心理变化;护理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护理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康复治疗常与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等临床治疗综合进行。而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康复科收治的患者均为不同程度的肢体及身体功能障碍疾病,包括脑瘫、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及车祸、外力创伤所致脊椎骨折的截瘫患者,他们当遭遇到丧失健康、丧失正常生理功能等不幸时,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上的动荡、失衡和挫折感,其精神、心理的创伤不低于器官功能的损伤,在对这些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以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达到功能恢复生活自理的同时,不要忽视对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患者的一般心理变化与反应 康复患者的病情状况特点不同一般患者,但心理转变也会有患者常见的一般心理变化。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1],对于患者发病后的心理变化,我们经常运用心理分析疗法初步使患者达到应激状态,心理分析疗法亦叫精神分析疗法,就是把患者所不知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患者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破除潜抑作用,揭穿防御机制的伪装,使患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这个转变工作,就是心理分析治疗,发病各个疾病特点不同其患者心理变化也有所不同,根据临床观察及参考文献教材现对患者的心理分析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认知功能的转变

各种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各种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1 急性病患者心理护理 急性病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患者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患者,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1] 1 1 医护人员使患者感到可亲急性病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患者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须实施心理护理。急性病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1 2 医护人员使病患者感到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1 3 医护人员使病患者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 2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 1 慢性病患者心理因素慢性病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患者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优秀范文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优秀范文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助于手术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篇一:《浅谈急诊病人心理护理》 [摘要] 目的对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探讨,并探寻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和策略。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7月接诊的602例院前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探讨总结,根据其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策略。结果602例院前急诊病人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急躁易怒、紧张恐惧和悲观绝望三种心理。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措施,在急救工作顺利进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目前,心理护理在急诊科病人的护理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多数急诊病人的病情紧急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病人和家属的角色转换较慢,对医院的心理依赖性较强。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充分地掌握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地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这对加强院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救治效果上有着重大意义。 1资料 自2009年11月到2010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病人一共有602例。其中男362例,女240例,年龄12-63岁,平均36.5岁。其中,病因分类:自然灾害致伤23人(3.8%),服药自杀24人(4%),打架斗殴致伤72人(12%)人,醉酒82人(13.6%),慢性疾病急性发作144人(23.9%),车祸伤257人(42.7%)。 2方法 由急诊高年资护士和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职人员对急诊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患者的典型行为和语言为根据,对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分类:第一,急躁易怒型。急躁易怒型的典型表现是高声吵闹难以平

简述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的方法。

简述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的方法。 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而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关注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改善他们的病情。本文就从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分析心理护理的方法。 一、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症 焦虑症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它指的是处于长期的高度焦虑状态,并伴有多种不适的表现,如心跳加快、心慌、想不起深呼吸、感到紧张、担心,以及反复地思考恐惧的事。患有焦虑症的患者,应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来处理。 2.抑郁症 抑郁症是指患者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中,表现为精神疲乏、抑郁、体重减轻、睡眠不佳、自责、饮食不振等。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应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措施,以帮助他们摆脱抑郁情绪,恢复健康心理状态。 3.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指患者对特定环境或情况的反应过度,表现为情绪大起大落、睡眠不佳、胃肠症状加重或体重波动、记忆力减退、感到孤独或不安等。患有应激障碍的患者,应采取放松和心理治疗,以减轻压力,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二、心理护理的方法

1.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护士应以真诚的态度和温暖的语言,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促使患者感受到安慰和支持,从而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 2.创造安全的环境 护士需要通过调节病房温度和光线、移动家具等方式,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3.积极与患者交流 通过日常对话、阅读故事书等方式,护士应与患者交流,以了解其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从而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4.采用心理干预技术 心理干预技术是指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解决问题、定性分析、改善技能等,以帮助患者处理心理问题,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疾病。护士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技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护士应关注和解决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措施,如建立信任关系、创造安全环境、积极与患者交流、采用心理干预技术等,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治疗结果。

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摘要】针对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较为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采取积极对策,即通过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建温馨的护理服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健康教育,使其达到最佳心理状态,以提高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住院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住院患者;心理问题;护理对策 患者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在住院期间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针对其心理反应等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通过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工作,其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以提高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住院患者早日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 患者的基本需要 患者入院后,首先的需要是健康的需要。这又分为身体的需要和社会心理需要。身体的需要包括:需要新鲜的空气,充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富含营养的食物、水,生理排泄,保持正常的体温。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需要安静及必要的活动,需要舒适无痛苦和良好的感观刺激。社会心理需要包括:一定的自主权,明确的环境认识,卫生、教育,与各方面的交流,人道主义(承认、接受、尊重)地位,温暖的关怀等。其次是生存环境的需要,包括安全可靠,经济收支合理,出行舒适方便等。 2 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 2.1 恐惧和焦虑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产生焦虑,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易产生期待性焦虑,而在接受治疗时,面临各种治疗(手术、注射等)以及各种检查,患者容易产生较强的心理负担,调查发现55%的患者对治疗手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从心理护理的角度看,属于自我躯体完整性丧失而产生这类心理上的损失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另外,住院费用过高也是导致焦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2.2 对环境的不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病房、治疗室、医护人员及病友,对新入院的患者都是陌生的,面对这一切,患者会感到不安,如适应不良,会产生恐惧、失眠、甚至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3 心理问题的护理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当患者步入病房时,护士首先同患者见面,应热情、主动、礼貌相待,因第一印象最为深刻,它可直接影响今后的护患关系,护士要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及主管医生的姓名,在谈话过程中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话,多一些征求的口吻,以示尊重,在介绍住院环境及医院各项规则时要从关心患者的角度出发,避免患者产生“受管”的感觉,使患者能正确理解各项住院规则完全是为病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与休息环境所必备的条件。患者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睡眠障碍,护士可根据其不同的性质给予及时的对症处理和安慰,尽量使其保证良好的睡眠。而对于妇女、儿童及静脉血管不好的患者,应由高年资护士给予操作,使其减少恐惧,优质服务不仅包括微笑的面容,更包含高层次的专业化、知识化服务。同时要做好家属及亲友的思想工作,以求多给患者一些帮助和安慰,

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

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 疾病心理反应是指正常人患病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负性情绪,如焦虑、疼痛、恐惧、悲伤、抑郁、悲观等。当人体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时,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能力减弱,产生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抗体、补体的分泌功能降低,进而对病原异物的识别功能减退,导致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下降,甚至会延长康复期并可能对愈后的个性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全面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体察其心理变化,作出恰当的护理诊断,以便有放矢地给予身心两方面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几种常见的疾病性心理反应如焦虑、疼痛、恐惧、抑郁等表现,其原因、护理诊断等简要讨论如下。 1 焦虑 1.1 焦虑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焦虑是由于应激而产生的一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改变。中医认为焦虑症多为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受体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系统功能失调有关[1]。由于肝气郁滞,内分泌失调,患者通常表现为纳差、腹胀、嗳气、口干、易汗、心悸、恶心、呕吐、疲劳、停经、口吃、抽搐、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内在生理反应。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抵抗或逃避。其外在行为通常有愤怒、否认、伪装快乐、专心于某种活动、哭泣、负罪感、角色失败等。苏宝珠等采用“交谈法”对28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80%以上的被调查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焦虑性心理反应[2]。 1.2 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性格特征、精神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等。遗传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的同病率为15%,其中单卵双生子高达50%。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等性格特征也容易使患者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感到紧张或引起情绪波动,从而造成焦虑。轻微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成为焦虑的诱因。在生物学因素方面,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许多主要影响中枢5-羟色胺的药物对焦虑症有效,说明其生物学因素是多方面的。 1.3 护理诊断护理人员可以根据以上生理及心理反应和影响因素,对患者是否焦虑及其程度进行评估诊断。焦虑反应的程度可根据其敏感度、感官反应、知觉反应来划分。轻度焦虑指个体能够注意到大部分发生的事情;中度焦虑指个体注意发生了什么事的能力受限;重度焦虑指个体无法注意到环境中发生了什么事,甚至可能陷入惊慌状态,对周围的人、事、物混乱、淡漠或全无反应。 2 疼痛 2.1 疼痛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国际疼痛学会对疼痛的定义是“非愉快的感觉体验和情感体验,通常是在发生或引起各种组织损伤乃至继续组织损伤时的一种

重症监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分析

重症监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对各种危重疾病实施集中的连续的强化的监测、救治和护理的场所。 ICU中仪器先进,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救治,但更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我院ICU实行无家属陪护制度。 患者入住ICU后,将告知患者家属无陪护制度,并希望家属积极配合,但患者病情一旦出现变化,患者家属心理就会发生改变,往往不能配合,使医疗护理工作陷入僵局。 即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仍有很多患者在ICU 内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为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给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患者的心理状态 初期的恐惧:一般患者进入ICU首先出现恐惧心理,主要是因为没有家属陪伴,并对疾病的恐惧。这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患者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和战胜病魔的信心。 中期忧郁期:当患者病情稳定,患者将进入忧郁期,担心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和给家属带去的负担护理人员一定要给予鼓励。 转出ICU的焦虑:很多患者在病情好转后不愿意转出ICU,害怕病情反复,对ICU产生依赖,护士在此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让其认识到自己已经在慢慢康复,对自己的疾病康复充满信心。 临终患者的心理问题 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过程,大致可分6个阶段:回避期、否认期、愤怒期、要求期、抑郁期、接受期。 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 因为入住ICU的患者病情严重,患者家属要承担患者疾病给其带去的痛苦,和高昂的医疗费用带去的压力,所以患者家属心理充满了抑郁、无助、恐惧等。 患者家属的行为表现 患者家属的各种负面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诊疗效果。并决定着患者治疗的结果。患者家属出现的几种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心理及行为:①冲动型:在病区内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我科2006~2007年对208例手术患者着重施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8例患者中,男117例,女91例;择期手术113例,急症手术95例;年龄6个月~90岁。206列患者经过抢救治疗,精心护理痊愈出院。2例骨盆骨折合并股动脉断裂抢救无效死亡。 2 术前患者的心理分析 2.1 强烈的求生心理:多为急诊患者。由于突然发病或受伤后病情急且危重,患者都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出现焦虑心理,思想准备不足,情绪高度紧张,急切希望及时得到医治,完全不能接受突然而来的横祸。 2.2 焦虑心理:患者对疾病的一种心理反应,患者迫切希望尽快手术解除疾病痛苦,担心自己所患的疾病术后对生活的影响,尤其是截肢患者,更担心自己成为一个废人,以后如何面对生活,甚至失去再活下去的勇气。 2.3 恐惧心理:大多数患者对手术都有恐惧心理,特别是在接近手术日期时,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大,精神极度紧张,容易引起食欲不振及失眠,健康状况下降,对手术的耐受力降低。担心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及手术采用的麻醉方法不当,或担心手术发生意外带来的伤残死亡等。手术前的这种焦虑和恐惧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缓解,将会影响手术效果,加重术后情绪障碍,或引起并发症。 2.4 疑虑与不信任心理:少数患者对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及手术医生的医疗技术不信任;对医疗器械、设备功能、手术的相关物品及药物准备是否齐全心存疑虑;担心手术中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处理;害怕手术时麻醉失败会增加疼痛;担心手术不成功、病灶无法切除等。 2.5 期望心理:多为选择性手术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比较清楚,思想准备充分,对手术预后有对比权衡,多数患者主动要求手术。对手术的信心较坚定,这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正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体护理的优点在于它注重的是“人”而不是“病”,大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病人康复。而手术是外科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一种应激,常可以导致病人产生比较剧烈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会干扰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以及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从而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护士应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早日康复。下面就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是2014年3月~2014年6月178例择期手术病人,其中男性98例,女性80例;年龄7~78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101例,初中以下77例。 2.病人的心理 病人在疾病的状态下,会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病人的心理反应。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缘于疾病,另一是缘于医疗活动,如医疗环境、治疗手段和医疗知识等。大量的实践已证实,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并可导致组织结构的病理异常。 3.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 3.1手术前病人心理的问题 3.1.1 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是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疾。表现为紧张不安、害怕,乏力疲倦等,似有大祸临头之感。身体上表现有相应的一些症状,如心慌、手发抖、坐立不安、出汗等。原因是病人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担心手术的效果。 3.1.2 抑郁某些手术病人有手术(不成功)的经验,或曾听过有关手术议论,担心身体的耐受能力和害怕死亡,而郁郁寡欢。接受择期手术,则50%可能产生抑郁反应。 3.1.3 猜疑和情绪不稳病人对周围的事物,他人的举动特别敏感,常怀疑医务人员及亲人隐瞒了自己疾病的严重性,见医务人员低声讲话,总以为是议论自己的病情,甚至连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好意安慰,亦将信将疑。情绪不稳,对外界刺激而引起的特别激动,易怒。 3.1.4 担忧和绝望病人的病情,年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社

几种常见疾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与护理对策

几种常见疾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与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本文结合乌海地区饮食习惯和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对近年来常见的 几种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矽肺病等四种类型疾病患者的心理 特征分析,提出了根据患者心理特征在护理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减轻患者在 治疗康复过程中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已达帮助患者康复目的。 【关键词】医学疾病心理护理 本文主要选取了癌症、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矽肺病等常见病种,通过 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结合本人多年来总结的护理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 护理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已达到有助于病人康复的宗旨。 1 几种常见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1.1癌症患者 (1)怀疑否认期。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癌症,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的诊断错误或检查上的错误。 (2)愤怒发泄期。癌症一旦被确诊,病人可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悲痛及不平,并把这种愤怒发泄到周围人身上。 (3)悲伤抑郁期。在治疗和休养过程中,患者想到自己的事业,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和前途,从内心深处产生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疾病疼痛的折磨,使患者进 一步绝望。 (4)情感升华期。许多癌症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多可认识到只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 1.2糖尿病患者 (1)悲观失望型。该型患者大多为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而1型糖尿病患者又往往需要接受长期的胰岛素治疗,所以他们常常会产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 的情绪。 (2)自我否认型。该型患者大多是在体检时或因其它病而就诊时偶然发现血糖高,随后经进一步检查而确诊为糖尿病。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是病人。 (3)不以为然型。该型多为老年患者,他们觉得自己已快走到生命的尽头,控制不控制饮食无所谓,为了在有生之年尽如己意,饮食方面就毫无顾忌了。 (4)偏听偏信型。该型多为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患者,他们要么听信广告宣传的新特药,要么道听途说,于是就不加思索去购买一大堆贵重药品。 1.3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 (1)疑问心理。新诊断的患者对是否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表示怀疑,对自己是否能康复心存疑虑。同时怀疑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有些即盲目地要求做一些 不必要的检查。 (2)恐惧心理。主要怕患病后终身不愈,怕给家里添麻烦。(3)绝望心理。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治愈的可能性小及患者担心长期治疗所需费用问题等, 因此对治疗失去信心。 (4)依赖心理。一种是由于体弱多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一种生活依赖心理,表现为一味要求得到照顾。另一种是认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只要能通过降压药物治疗就行了,而产生药物依赖心理,忽视饮食治疗及运动疗法。 (5)急躁心理。因此病治疗需坚持用药,有时降压药治疗也有可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表现为性格暴躁,易激怒,充满敌意或者嫉妒抑郁。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心理护理的个案分析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心理护理的个案分析前言 人们因受到生活、工作等压力的影响,极易引起精神类疾病,而焦虑性神经 症属于常见的精神病[1]。该疾病属于情绪障碍,会表现出反复性、持续性失眠、 焦虑、易怒等等症状,焦虑程度对患者生活质量高低有一定的影响[2]。对于该疾 病患者来说,若是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会使得其精神负担加重,生活质量降低,并且也会导致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严重者会有自残等过激行为 出现。本研究以1例焦虑性神经症患者为例,对心理护理在焦虑性神经症患者护 理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研究以1例焦虑性神经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70岁,由于反复性情绪 不稳五年,伴头痛、夜间睡眠质量差半个月,于今日到我院就诊。初步诊断:颅 底凹陷症;焦虑障碍;患者于五年前在没有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慌、心情不稳、烦躁、胸部与双上肢有烧灼感,偶有头晕现象,被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经舒必利、西酞普兰等药物进行治疗后,效果尚可,但是由于自行停药之后导致之前症状再 次复发,便今日到我院进一步治疗。患者入院后睡眠、饮食、精神欠佳,大小便 正常,体重为发生明显变化。 1.1.1病史摘要 病史采集时间:2019年6月~12月。 既往史:患者体质良好,否认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肾病等慢性疾病,否认有伤寒、肝炎等传染类疾病史,预防接种史不祥。 既往史:无。

家族史:无。 个人史:无。 婚育史:已婚,已育。 1.1.2护理评估: 精神检查:定向力正常,未引出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未伴有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自知力完整,行为意志减退。 实验室检查:(1)头部CT、脑电图均正常;(2)B超、心电图结果均正常;(3)心理状态中度异常。 1.1.3护理问题 (1)睡眠形态紊乱:与入睡困难、早醒和情绪焦虑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情绪焦虑引起的摄入不足有关。 (3)个人应对无效:与情绪焦虑、精力不足等因素有关。 1.1.4护理目标 1、确保患者病情症状较护理前可以得到改善,减轻乏力症状,坚持用药。 2、增强心理护理,将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 3、患者可以对疾病症状表现,以及和内心冲出关系正确认识,使其可以以 正确的态度应对疾病。 4、引导患者可以均衡的摄入营养食物,保障营养状态正常。 5、改善患者睡眠,可以按时入睡,且可以达到掌握自我应对失眠方法的目的。 1.1.5护理措施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病人心理问题近日表现,如何测量,诊断,心理方法,干预措施。近日表现 ㈠焦虑 焦虑是预期要发生不良后果时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 医护人员要以同情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进行有效的引导,给病人以哭泣和倾诉的机会,有助于疏泄积累的紧张和焦虑,对此,医护人员需作细微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焦虑一般说来可分三类: 1.期待性焦虑即面临行将发生的但又未能确定的重大事件时的焦虑反应。常见于尚 未明确诊断或初次住院的病人,不了解自己疾病性质和预后的病人等等。 2.分离性焦虑病人住院,不得不和他所熟悉的或心爱的环境和人分离,包括配偶、子女、亲朋、同事、家庭和单位等。这些原来的心理生活的支柱和环境,一旦分离,便会产生分离感而伴随情绪反应。特别是依赖性较强的儿童和老年人,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3.阉割性焦虑这是一种针对自我完整性的破坏或威胁所造成的心理反应,也属一种分离性焦虑。从自我的心理发展来看,躯体的完整性是自我完整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易产生这类反应的是要行手术

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能充分理解病人的这种心理。例如遇到病人总打信号灯,决不训斥病人说:“你怎么这么多事!”而是轻声问病人,是不是需要喝水。如果什么事也没有,就去给他盖一盖被子,理一理枕头,使病人带着安慰、进入梦乡。同时也应看到,护理人员的这些行动,得到安慰的不止是一个病人,而整个病室的人都会感到温暖。与孤独感相联系,还会有被遗弃的焦虑。由于暂时或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能力而自杀。 (七>失助感和自怜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所处情境没有控制力并无力改变它的时候,就会产生失助感。这是 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之任之、被动挨打的情绪反应。这种失助感还可以泛化而导致失望和抑郁等临床表现。这是由于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心理应激,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降低所造成的。 (八)期待 病人的期待心理乃是指向未来的美好想象的追求。一个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上发生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不论急性或慢性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得到认真的诊治和护理,急盼早日康复。这种心理对病人是一个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

毕业论文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学生姓名 学号 入学时间 2013春 专业 护 理 学 指导教师 试点单位 重 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2015年 4 月 1 日

材料目录 1.指导任务书…………………………………………………………(2 )2.指导记录表…………………………………………………………(3 )3.写作提纲……………………………………………………………(4 )4.论文提要……………………………………………………………(5 )5.论文正文……………………………………………………………(6~9 )6.参考文献……………………………………………………………(10 )7.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11 )8.答辩记录表…………………………………………………………(12 )9.审查意见……………………………………………………………(13 )

.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书 毕业论文题目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学生姓名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副主任医师

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试点单位指导教师

写作提纲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 2 心理分析 3 心理护理 3.1 不同时期心理干预措施 3.1.1 治疗初期 3.1.2 治疗中期 3.1.3 治疗后期 3.2 不同阶段的心理干预内容 3.2.1 准备阶段 3.2.2 干预阶段 3.2.3 后期阶段 3.3 对家庭的心理干预指导 4 结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