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教育理论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科学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结合《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入“做中学”教育理论到初中科学教学之中,以推动科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

关键词:做中学课程改革科学探究教学应用能力培养

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全面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具有促进学生成长,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功能。科学课程(7—9年级)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共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科学课程标准》是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以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做中学”教育理论着眼于未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关注科学教育的平等机遇和基础性,以面向全体儿童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做中学”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与《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相吻合的。

一、“做中学”教学产生和发展

大约在十五年前,美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提出了“Hands On”的学习模式。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美国准备20年后合格的公民。1995年由法国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Georges Charpak将其引入法国,称为“La Main à La Pate”,直译为“动手和面吧”,意即“动手做”。夏帕克教授曾说过,“实施这项科学教育改革不仅改变了孩子学习的方法,也改变着他们生活的方式”。这些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公认的成功,被有关国家列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0年11月,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教育家、政府官员和教师在国际科学联盟(ICSU)主持下,汇聚北京对小学科学与数学教育进行研讨,Leon Lederman亲自起草了《北京宣言》。2001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在中国发起“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Hands 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on science以下简称“做中学”)试验,确定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九项原则,培训了一部分教师,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正式启动“做中学”。目前我国“做中学”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现已推广到16个城市,200余所学校,建立了汉博网站,参与了国际研究和合作。

二、“做中学”的含义

“做中学”的理念就在于“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学生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做中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服务。特别是实验材料、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如《植物的主要类群》这课,首先将学生按照家庭和个人综合情况分若干小组,每组5—6人,每位同学在小组中承担一定任务,如小组负责人,观察记录员,交流汇报员等。在上课前几天通知学生自带家中常吃的几种蔬菜或水果,教师准备特殊要求的材料(如带根的大蒜或葱、整棵青菜、带叶的芹菜等)。《月球与月相》一课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前每晚观察月球,并要求把发现的进行记录。

其次,教学过程

(一)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植物的主要类群》这一课,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出示:自带的家中常吃几种蔬菜或水果;(学生对各种蔬菜或水果感兴趣)。学生观察:蔬菜或水果的叶、茎、根的特点;教师介绍:被子植物根据种子里子叶的数目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下面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展开活动,观察和研究这两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区别。

(二)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学生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月球与月相》一课中根据同学们观测到无论月相是什么形状,月球表面的图案都差不多。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猜想月球根本就不运动,有的猜想月球是不是自转总是一面向着地球。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

(三)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如《月球与月相》一课,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设计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让学生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并与实验前猜想进行比较。

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学生们的观点,把一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小结,并将学生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又如《月球与月相》一课,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要进行充分的讨论,找出对方试验中的优点和缺点,并说说对方的设计给自己的提示。

最后,课后总结

课后,教师要注意总结,包括教学感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多少收获,如何指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等。

四、做中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通过“做中学”科学教育,学生并不是得到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国家制定的科学教育标准,灵活多样地开发与设计突出本土化并体现地方特色的案例。我们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我们应从孩子们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如:“空气是物质吗”、“水怎样变成冰”、“声音的来源与变化”等。

2.加强了对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正如美国科学教育家大卫·杰纳·马丁所著的《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给出如下建议:科学有一些基础的、基本、指导性的理论(需要科学老师了解和熟悉,但不需要掌握大批的有关科学的事实、概念、理论、原理和法则。马丁认为对于基础科学教师来说,并不需要过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如何让孩子们学会做科学。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做中学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并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即使学生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会简单地给予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正如斯宾塞《教育论》中提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4.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依据国家制定的科学教育大纲,设计出科学活动的主题,为学生操作活动准备必要的器具和材料。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在引导孩子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引导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做中学”的实施对教师知识、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有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社会实际,对现实中问题保持高度敏感。

参考文献:

1.《教育名言集》孙培青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2.做中学:开辟用手思考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002-6-9

3.“做中学”与素质教育赖小林丁振源汉博网站2004-6-21

4.如何在农村创造一种和谐的“做中学”课程环境崔瑞锋汉博网站2006-2-15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学部分)分类模拟10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中学部分)分类模拟10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1,分数:11.00) 1.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属于______。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教育者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得到知识,它可以是机械学习,也可以是意义学习。结合题干,本题选B项。 2.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的是______。 A.布鲁纳 B.班杜拉 C.奥苏贝尔√ D.加涅 解析:“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 3.______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社会学习理论 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4.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______相一致。 A.动机原理√ B.强化原理 C.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 D.成熟概念 解析:桑代克的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桑代克在“迷箱实验”中观察到,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如果猫吃得很饱,把它放进迷箱后,它很可能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而是蜷缩在那里睡觉。所以,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准备律。在这里,桑代克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动机的准备。也就是说,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动机原理相一致。故本题选A。 5.下列哪项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______ A.反应的后天性与先天性 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 C.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D.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之处主要表现在:(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食物使狗流唾液,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白鼠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引起它触动机关的行为,无条件刺激不明确。(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有关,并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3)反应方式不同。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形成操作性条件

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温家宝大连视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应在“做中学做中教”,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总理这一提法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和对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实践证明,“做中学做中教”是适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中学做中教”这一理念的实施,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角色,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有学生的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践相互交流评价过程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获取对自然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感受,体验并学习、把握知识。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最效途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它更能凸显职业教育必须“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本质,更加强调了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相结合的社会性特征,更加深刻地反映出职业教育的“做中教、做中学”的基本规律。 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轻工业学校视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应在“做中学做中教”,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总理的这一提法是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是对传统职教理念的、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是对当前职教改革成果(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任务引领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的经典点评,对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自身特点指明了方向,

对职业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适合“做中学做中教” 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心、学习耐力和学习注意力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较差,如果按传统学科式教学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采取“做中学、做中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耐力和注意力,学生能感到有成就感,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和学习效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实施方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教师特长情况看,其教育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做中学做中教学”。通过“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更能被学生接受,从而能使学生学得会、学得懂、愿意学。否则,将会大大降低中职的教学效果。如我校汽车维修专业实行小班化理实统一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汽车专业学生在我校与其它专业学生比较是基础最差,最难管理,上课最不好组织的学生,如果按传统的学科式授课方式,课堂是很难组织,而且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一个班级学生划分三个小组,每堂课搬到实习教室,分别由三位教师在不同的实习室进行理实统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因此,教学效果非常好,不仅学生巩固率高,而且定级考试(中级),100%通过,学 生到社会直接能够对接,我校学生连续三届代表大连市参加辽宁省汽车技能大赛,取得团体和个人冠军的好成绩,被大连市授予三连冠功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 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

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019年陕西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9年陕西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相传“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大师是( )。 A.苟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2、我国西周的“学在官府”以及欧洲的“政教合一”体现了教育的( )。 A.文化功能 B.政治功能 C.个性发展功能 D.教育功能 3、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人是( )。 A.培根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和创造性 B.长期性和长效性 C.内隐性和间接性 D.延续性和广延性 5、根据学校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开设的插花课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综合课程 6、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 )。 A.培养班集体 B.管理学生 C.教书育人 D.组织班级活动 7、学校当中良好的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

8、分层次的、一步一步按程序获得知识的课程属于哪一种模式?(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合作模式 D.引导模式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是( )。 A.传递一接受法 B.情境一陶冶法 C.自学一辅导法 D.引导一发现法 10、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中,学校教育起( )。 A.决定作用 B.重要作用 C.主导作用 D.核心作用 11、教师结合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在实践场所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直接知识的教学形式是( )。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5918篇)

2019年国家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 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文献检索时,查阅资料最快捷的方法是( ) A、联机检索 B、光盘检索 C、索引检索 D、网络检索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网络检索是查阅资料最快捷的方法。 2.所谓“自我反思”是指( ) A、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B、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C、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D、教师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其他选项均不正确。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的品德因素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说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强调的品德因素是道德行为。 5.儿童触碰了高温物体后,他就理解了“烫”这个词的意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这是( )。 A、有意义学习 B、无意义学习 C、情景学习 D、无意识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A 【解析】: 理解了“烫”的意义是意义学习。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情感与态度目标”是不可以预设的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C、某中学开设了线条画、垂钓技术等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这是地方课程 D、课程资源是物化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略。 7.在家庭、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中,起沟通桥梁作用的是( )。 A、家长 B、任课教师 C、学生 D、班主任

“做中学”理念指引下的“学、问、做”数学教学策略

“做中学”理念指引下的“学、问、做”数 学教学策略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开创的“做中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其理念在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探究学习,获得发展。受其启发,我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摸索出“学、问、做”合一的教学策略,“学、问、做”是一种“做中学”理念,是一种“生本”理念,以“先期自学――中期问学――后期研学”为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周期,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以问为主导,以作为纽带。学生通过先期自主独立预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中期开展集体问学,小组合作共学后全班互动交流,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研讨预学中的疑问,在经过充分问学答疑后,全体做学,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充分应用中巩固所学,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思想。以上三个环节看似分割的,实则互相交叉融合的,其中学、问、做都贯穿始终,渗透于每个环节,学生在做中学,做中问,在学中问,学中做,学是整个教学的灵魂,所有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基于学、为了学。现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认识几分之一》为例谈谈如何体现“做中学”理念,实施“学、问、做”教学策略。 一、先期自学――独立预学

疑是知之始,为了引发学生疑问,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我在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先行预学,开展自学,在自我预习中初步接触感悟新知,获得发现。该环节我以创设情境激活需要为目标,引导学生利用预学单有目的、有重点的独立预学,在预学中自问,以便在课堂研学阶段有话题,有想法,带着疑问和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时,在本课教学伊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偷得一些仙桃带回花果山,将仙桃分给小猴们分享,一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个有意思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一个男生问:“老师,这盘桃子一共有几个?”学生感觉到缺少条件,好像不知道桃子的个数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疑问表明了他们的思维被激活,有了学习研究的需要,已经进入探究状态,在积极进行数学的思考。我并没有马上回答他们的提问,避而不谈刚才故事中的问题,而是给每位学生出示了一份预学单,让他们自行进行预学,我对他们说:“我们一定得知道桃子的个数吗?想要弄明白刚才故事中的问题请你们先自我预习,完成预学单中的内容。”我设计了如下预学单:1.将下列物体平均分一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把一盒饼平均分成两份,把一盒鸡蛋平均分成四份;把一盘梨平均分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的内涵,要实现这一目的,首要的就是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历史教学作为再现历史事物发生过程的一门特定的学科,其每章每节相对来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历史知识通过趣味性、通俗化的故事形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这会比单纯化的讲述和阅读,效果要好的多。基于此,教学中,我在尊重教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把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艺术润泽,使之形成许多有情趣、生动、感人的历史小故事,由教师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把它讲述出来,使学生在听、想、记等方面形成较强的自我接受力和感悟性,充分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实践说明,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接受记忆的知识会更牢固。 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巧设一些疑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在故事中寻求答案。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把本节的知识点汇聚成了“一个北京古人的一生”这样一个故事,以北京地区原始生态为背景,把北京猿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状况融入其中,向学生娓娓道出了一个北京猿人短暂40年的人生历程。配合

这个故事,设计了五个问题:①北京人会不会使用工具?使用怎样的工具?②北京人获取食物的途径有哪些?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吗?③北京人能否使用火?他们怎样取火?有什么影响?④你认为北京人的生活快乐吗?说说你的理由。⑤你认为北京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激发起了他们积极参和探讨的兴趣,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对于教材中学生已了解的知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表述,其中的问题也可以以学生为主进行提问,教师进行配合和引导。例:《三国鼎立》一课中,以学生熟知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个故事情节为主线,让学生根据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来讲述,穿插着对其中人物的分析等,来完成“三国鼎立”知识板块的学习。 课堂中,以故事形式进行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情节起伏中,不由自主的会想起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及结果等历史知识,学生以这种方式记忆的知识点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印象要深的多。同时,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课堂上为把自己“最闪亮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的去获取知识,并通过演讲和解答不断提高自己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把“苦学”变成“乐学”,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堂学习方式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的设计和调控好这个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找好每个“故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防止由于“故事”过多的文学色彩和其本身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历史课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3、维格教学 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4、讲述法 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5、叙述法 叙述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其史实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叙述一般以叙事为主,所以也称为叙述式讲授。 6、描述法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逼真的历史场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在必要时还要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形象进行描述。其特征是生动、形象、逼真。 7、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8、图表示意教学法 简称图示法,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字母、数字、表格、符号等表示历史事实或历史概念,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9、谈话法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10、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换意见,从而达到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12、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双边互动、学生多边交流及教学模式等的转化技能。教师用对学生不同刺激方式变化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 13、演示技能 演示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向学生展示直接教具和示范实验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已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14、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技能就是指导入的技术、能力。 15、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利于下次教学的改进。 16、组织技能 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引导学习,严格纪律,保持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关节点,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做中学 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 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家乡的银杏树》,研究家乡有关银杏树的相关情况。由于银杏树在身边非常普遍,而平时大家平时并没有特意的留意它们,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能对银杏树有全面的认识。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到家里给银杏树拍个靓照,比一比谁家的树更加健康;有同学说找专业人才,了解银杏树如何授粉;有的同学说平时要多注意观察银杏树的生长情况,了解它们从开花、结果的过程…… 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颇有创意的设想,但要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却很难。各个实践活动的建议会不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呢?活动前我组织的一个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观察银杏树生长情况很感兴趣,但由于银杏树从开花到结果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真正能坚持观察的同学屈指可数。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不行,得开展。为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实现,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成为现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真实环境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只让学生说说与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 我在设计《家乡的银杏树》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家乡的银杏树》的活动方案,并付诸实施。课堂上我出示了几棵不同大小、不同季节银杏树的图片,激发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活动方案,提醒从哪些方面着手,怎样活动。可结果在实施时,不是没这就是少那,完全是“空手道”.我都傻了眼! 说和做,相去甚远,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实现,只有一个办法,带着他们去“做”。给他们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亲历活动过程,他们才有周到的考虑。 二、改变学习方式 回想有一次习作课让同学们走进学校的小操场仔细观察围墙上的壁画时,同学们的热情,使我注意到重视以知识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综合时间活动中是不可行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活动认识课。 因此,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真正的让同学们走进树林,走近银杏树。我将活动的时间选择在银杏树“打花”的时节,活动之前我特地联系了我们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请他准备好“打花”所需要的工具,并特地选择了一棵在当地有名的“树王”——一棵有着800多年历史、高达20多米的银杏树。在带学生走出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及说课(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 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新课程理论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教材教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法规基础知识 说课基础知识汇编 (本书适合考前两周复习专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1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叙事 在教学本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浮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时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质疑,一面则以快速的思考应对,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390篇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2019年国家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 )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A、主题班会 B、运动会 C、晨会 D、校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A 【解析】: 略。 2.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23.3%。根据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 ) A、精英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的为大众化阶段,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3.( )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自我评价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A :【答案】. 【解析】: 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兴趣、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4.小明即将上考场,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微微出汗。这属于情绪情感的( )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认知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小明即将上考场,有点激动和焦虑,这种伴随情绪产生的心跳加速和微微出汗属于内脏器官和内分泌腺的生理变化,因此属于生理唤醒。 5.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 )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A、相互尊重、互惠平等、协商一致 B、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和谐发展 C、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 D、独立开发、平等互利、协商一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6.曹老师教《圆的周长》时,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上的卓越贡献,同学们感到很自豪。曹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D :【答案】. 【解析】: 题干中的曹老师通过介绍祖冲之的卓越贡献,让同学们感到自豪,即曹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遵循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7.体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A 【解析】: “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8.开设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等新课程,这些课程要融合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卫生等学科知识,这是( )。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