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

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
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教训的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可分为明显的二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在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大企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在“轻纺工业六优先”的政策指导下,我国工业化开始走向正轨,相应的实行的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又面临着未来大中小型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个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关系到今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局。

虽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化实行的大企业发展战略,但这并不排除历史上的曾经有过的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历。加上改革开放后,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这其中虽然也有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但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前二次,十分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

1.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大跃进”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是在激进的“赶超'战略(超“英”赶“美”)的指导下,为进一步加速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在大企业发展战略仍然不能满足“赶超”要求的情况下,不顾一切地让不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中小企业也参与到重工业化进程中来而发生的,它给我国刚刚走上建设之路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中小企业发展的事例,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首先,重工业一般都是规模效益明显的产业,不易采取中小企业的形式,而“大跃进”时期先后出现的所谓土“五小”、洋“五小”指(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和小化肥等)大都严重违反了基本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规律。其次,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稳定经济、活跃市场、保障就业、促进技术进步等,而当时人们完全忽视或根本就没有这种认识和概念,中小企业成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的工具。第三,这次失败给中小企业造成了所谓

“分散化”的坏名声,破坏了中小企业应有的声誉,使人们对中小企业产生了误解,影响了其正常的发展。

2.第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文革”期间,在农业机械化和为国防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再次兴起了大力发展重工业型的地方“五小”工业的浪潮。并在各地经济“自成体系”的要求下,各地方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结构雷同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的国民经济体系。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造成的影响虽然没有上次大,但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

除了具有与第一次中小企业大发展时期相同的经验教训之外,还带有如下几个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①是在要求各地建立独立的工业生产体系中,各地中小企业不仅具有重化工工业的特点,而且还具有重复建设、结构雷同、“小而全”等特征,从而引起了地区间的资源争夺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② 没有解决当时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上的失误,当时城市就业形势已非常严峻。

然而,重工业型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高,吸收的就业量有限,因此没有起到其应有的解决就业的作用。从而导致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奇特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方式--"上山下乡”③中小企业成为复制古董,重复旧技术的典型,完全有背于中小企业应在技术创新上起中坚作用的要求。

3."第三次中小企业大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开始由“重”向“轻”的战略转变,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在“轻工业六优先”的政策引导下,在农业实行承包制和允许农民经商办企业过程中,压抑已久的中国农民的创造精神迅速以兴办“乡镇企业”的形式迸发出来,城市则出现了大批的个体户,迎来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第三次大发展。

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与上二次截然不同,它带着全新的面貌,以符合经济发展阶段要求的农副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为主的正确的产业选择,给长期处于徘徊中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活力,人民生活开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就业问题得到极大的缓解,农民进城办工商企业的愿望也得到大的满足。之后,中小企

业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总结这次中小企业的大发展,应该说是经验多于教训。

从经验看:

① 一改前二次中小企业大发展以重工业产业为主的违反经济规律的作法,使中小企业走向了以轻工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产业选择正确,这次中小企业的兴起保持了长久发展的势头,道路也是越走越宽,彻底避免了前二次的大起大落现象。

②极大地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压力,避免了“上山下乡”的作法;同时还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一个好的出路,促进了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③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外围优先”改革战略的重大成果,给我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略的重大成果,给我国今后经济体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次中小企业发展的教训主要有:

①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各地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这一方面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大战,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

② 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指导下,有些不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型产业领域,如煤炭和石油的开采、炼焦、炼油等领域出现了过多的中小企业(煤炭和石油开采业中有些零星矿点让中小企业去开采是可以的,但这些小的资源开采企业实际上在开采的后期都严重地违反了开采范围的限制,对只有大企业才能有效开采的富矿、大矿进行违法开采),它们的过度发展既破坏了环境,又浪费了国家本已十分稀缺的宝贵资源,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以上就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简单历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又面临新的抉择。一方面,由于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重化工化的任务又重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已显示出明显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分流力度加大,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也充分地得到了凸现。

因此,如何选择下一步企业发展的战略就显得尤其事关重大。

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两者在国民经济中有许多密切的关系,又都有彼此无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企业体系可以

被看作是一颗树:

大企业是树的主干,中小企业是树的枝叶。

目前我国整个企业体系的现状是:

主干不强、枝叶也不茂盛,二者都需要大力发展。只发展主干(所谓关键的“少数”),让枝叶枯萎不行;只发展枝叶,没有主干的强有力的支持的也不行。问题就在于如何兼顾,让他们都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企业体系这颗“树”繁荣昌盛。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是“抓大放小”。目前,“抓大”已有了明确的政策和措施,而且经过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放小”如何做,还有待我们认真的思考。通过以上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在借鉴国外中小企业发展好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我们将提出如下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

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 一个公司经历了十年,一个公司走过了十年。以下是小编带来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司历程回顾总结词例 1 根据这次年会的议题安排,允许我先对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做一个回顾性的总结,题目是《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发展》。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二十世纪下半页悄然兴起,逐渐引发了方兴未艾的产业革命,并以历次产业革命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迅速的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运作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发展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科技因素之一,信息化技术进入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近二十年间,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不可或却的辅助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城市规划水平和效率,并在人类社会城市规划进程中为城市规划的龙头和作用体现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平台。 之所以选择十年作为我们回溯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时间单位,很大程度是为了便于回顾分析和总结评价,而以95年成立了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办公自动化专业组为起点,这正是我们蓬勃发展的机遇期,

在召开的第一次专业组会议确立了我国城市规划全行业第一个信息化技术研究和交流的学术性组织,标志着信息化技术作为城市规划领域新技术应用方向,在当时已经成为许多城市规划人类的共识,并立志于推动城市规划信息化技术向广度和深度做出不懈努力。在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可以用日新月异来说,过去的十年既艰难又成果丰硕。 其实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已经开始了探索的征途,但是当时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国内信息化技术更多是对国外成熟产品和技术的引进,更多是局限在规划设计和城市测绘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零用,而信息技术的高技能、高效率的特征,开始引起了一些领导者的关注,开始探索城市规划工作引进信息技术的可能性,比如说一些城市规划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利用社会的技术力量推进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的采集应用,而一些城市则不惜工本引进成套工本和专业人才,希望构建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制高点,更好的应用,比如说87年作为全国首例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引进了美国大型地图数据库软件以及计算机系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自动化中心,这些引进的技术和产品将中国城市规划行业更直观的了解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凝聚了自身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基础数据的匮乏,成本的高昂,程序开发的滞后和管理人员自身技能的不足,使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远远落后于人们的期待,那时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古人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就 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变得越来越成熟,而消费者 也变得越来越精明。厂商不断推出新的营销策略以争取客 户,而市场则是以更多的冷静给予回应。与上个世纪相比, 今天的市场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竞争格局,还是消费者的 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营 销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几次变化,经历了四种典型的营销理 念,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以追求顾客满意 为目标的 4C 理论、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 4R 理论以及 建立企业终极竞争力的 4V 理论。 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 20 世纪的 60 年代提出了著 名的 4P 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 (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 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 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

行为。 20世纪的60年代,当时的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竞争远没有现在激烈。这时候产生的 4P理论主要是从供方出发来研究市场的需求及变化,如何在竞争在取胜。4P理论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4P理论是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它最早将复杂的市场营销活动加以简单化、抽象化和体系化,构建了营销学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与普及。4P理论在营销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今仍然是人们思考营销问题的基本模式。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一理论逐渐显示出其弊端:一是营销活动着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变量考虑较少,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随着产品、价格和促销等手段在企业间相互模仿,在实际运用中很难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由于4P理论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出现了一定的弊端,于是,更加强调追求顾客满意的4C理论营运而生。 二、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

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 ——大而不强 摘要: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在,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国际化,对我国国有 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坚持渐进式的发展道路,整个国有企业体系是一个伴随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在改革与调整中求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每隔5至8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在内容上就会有新突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是以中央企业、大企业为主体,以发展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目的是想保持我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一个趋于常态、相对稳定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企业规模较大,但实力不强。国有企业从国退民进到国企股份制这一阶段,走上了曲折的改革之路。论文从国有企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国企“大而不强”的原因。并提出良好的改良路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而不强,改革,战略选择 正文: 一、国有企业的现状 分析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可以看出,此次500强入围门槛从上年的93.1亿元上升为105.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且,中国企业500强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比重继续攀升,收入利润率等绩效指标首次超过世界及美国500强。 但中国企业500强只能定义为500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低,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例如民航业有6家企业进入500强,却仅有两家企业盈利,行业亏损达145亿元。 二、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原因 (一)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由于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增多,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影响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企业设备利用率普遍较低,巨大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在第三次工业普查中,在调查的 402 种工业品中,有 83% 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或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只有 0 . 65 。技术进步迟缓导致许多国有企业消耗过大,成本过高,浪费严重。 (二)资产负债率高,不良债务较多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五个阶段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五个阶段 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成为一个体格强壮、经验丰富的壮汉。企业和人一样,也有一个出生、、壮大的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不免被病痛折磨,甚至夭折。也就是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大体可以划为五个,即创业阶段、波动阶段、稳定阶段、阶段、收缩阶段。企业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处于这五个阶段的某一个阶段上。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把企业做大、做强、做长寿的思路也就可能不一样,但其关键是把握企业做大、做强、做长寿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发展处于何种阶段之上,并没有有明显的分界点,但根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却可以明确地作出判断。 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实施,是企业做大、做强、做长寿的必由之路。但企业管理规范化并不是要制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规范,让所有企业都遵照执行。而是要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并且这些措施还必须有一套统一、完整的理论给予整合。所以,在此必须针对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共同特点,对企业管理规范化的重点进行一些分析。首先来分析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1、创业阶段的特点分析 企业组织创业阶段共同的特点和问题如下: 企业投资者在选择确定项目之后,开始投资,全面组织生产经营,但其产品或服务尚未进入市常 在这个阶段,各种资源都刚刚从不同的主体手中汇集到一块,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设

备之间,而且设备与设备之间,都还没有达成协调。 这种新生的企业,甚至还不完全具备企业组织的特点。至少在这里还没有形成构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每个人都只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来思考问题、判断问题、处理问题。而企业文化却是企业组织五大构成部分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相互了解不充分,工作分配很难一次到位。这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组织整体运行的效率;另一方面又给因为能力不胜任而给工作失败者带来受挫感,给有能力胜任而没有被委任的人带来被歧视、受冷漠感。 员工相互之间不熟悉不了解,人际关系表面上热情,内心却冷漠,相互之间都带着怀疑的目光打量对方。在与对方的交往过程中,都是选择试探性的方式。 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明确的情感发生,没有爱,也没有恨。但彼此之间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误会就引起一场大冲突,但双方都可能没有任何恶意。 员工信心不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从这个企业的发展中实现所期望的利益满足。员工的意志取向也不确定,工作积极性时高时低,工作热忱忽冷忽热。 在这个时候,企业组织也没有共同的规则,其运行效率和效益难免波动不稳。 企业发展的前景不确定,相当一部分员工抱着观望态度做事。一有失望的感觉,就抽身准备走人,因而人员流动率高。

万豪发展历史旗下品牌

万豪 发展历史: 万豪国际集团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酒店管理公司,万豪国际集团总部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旗下拥有 4,200 家酒店、19 个酒店品牌,以及在全球各地的 4,200 家管理和特许经营酒店任职的众多员工。公司由 J. Willard 和Alice Marriott 创办并在 90 多年来由万豪国际酒店家族领导人掌控大局,其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 公司由 J. Willard 和 Alice S. Marriott 在 1927 年创建。他们的儿子J.W. “Bill” Marriot t, Jr. 长大后在家族企业工作,用了 50 多年的时间将其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酒店公司。 Bill Marriott 目前是万豪的执行总裁兼董事会主席。 万豪国际集团的发展起源于1927年,由已故的威拉德·玛里奥特先生在美国华盛顿创办了公司初期的一个小规模的啤酒店,起名为“热卖店”,以后很快发展成为服务迅速、周到、价格公平、产品质量持之以恒的知名连锁餐厅。其成功经验的关键是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就以员工和顾客为企业的经营之重。 威拉德·玛里奥特先生创立的经营思想是:你如能使员工树立工作的自豪感,他们就会为顾客提供出色的服务。在此基础上,连锁“热卖店”的成功经营为玛里奥特涉足于后来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条件。 首家万豪(Marriott)酒店于1957年在美国华盛顿市开业,在公司的核心经营思想指导下,加之早期成功经营的经验为基础,万豪酒店很快得以迅速成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加盟的酒店从一开始就能以其设施豪华而闻名,并以其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出色的服务在酒店业享有盛誉。到1981年,万豪酒店的数量已超过100家,并拥有40000多间高标准的客房,创下了当年高达2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1984年,以公司创办者的名字命名的J.W.万豪(J.W.Marriott)酒店在美国华盛顿市开业。J.W.万豪酒店品牌是在万豪酒店标准的基础上升级后的超豪华酒店品牌,向客人提供更为华贵舒适的设施和极有特色的高水准的服务。此后,在1987年万豪公司收购了“旅居”连锁酒店 (Residence Inn),其特点是:酒店房间全部为套房设施,主要为长住客人提供方便实用的套房及相应服务。同年,万豪又推出了经济型的(Fairfield Inn)和万豪套房酒店(Marriott Suites)两个新品牌酒店。至1989年末,万豪已发展到拥有539家酒店和134000间客房的大型酒店集团。 万豪国际集团在持续快速发展中,又于1995年收购了全球首屈一指的顶级豪华连锁酒店公司—丽嘉酒店(Ritz-Carlton)。这一举措使万豪成为首家拥有各类不同档次优质品牌的酒店集团。此后又在1997年,相继完成了对万丽连锁酒店公司。(Renaissance)的收购。此举使万豪国际集团在全球的酒店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特别在亚太地区,一跃成为规模领先的酒店集团。 万豪国际集团于1997年进入中国内地酒店业市场,并于此后快速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_1978_2006

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1978-2006* 南京大学商学院钱海燕杨忠 摘要:本文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对1978-2006年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126篇论文和近30年中国国际化实践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推论出目前国际化理论的研究在及时性和前瞻性等方面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对实践的指导效果有待商榷,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探索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殊道路。 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文献评估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目的 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近30年。这30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30年。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国际背景影响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有不少应吸取的教训,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国际化通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向国际化,即通常所说的“请进来”,主要指进口、购买专利技术和引进外资等;另一个是外向国际化,就是“走出去”,主要是指企业的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是企业整个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也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张伟、刘蔚、黎正忠,2006)。本文所探讨的国际化,重点是指“走出去”。 目前,国际上对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60年代海默对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研究,经过70、80年代的蓬勃发展后,已形成了很多派别。基于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的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主要的理论框架(Coviello&McAuley,1999):直接投资理论、阶段模型、网络视角。 直接投资理论源于经济学派,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产业贸易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企业在国际化时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经济交易费用的大小。阶段模型源于行为学派,是一个较为动态的国际化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逐步而渐进展开的,从出口到直接投资,从心理距离“近”的市场到“远”的国家,从一个国家到多个国家。网络视角源于关系学派,强调企业要加强和管理其在国际网络中的地位,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更依赖于其网络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组织间和个人间的各种关系。 为了今后更有效地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必须弄清楚: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处于怎样的阶段,到达了何种程度;当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相关关系如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答案将有助于寻找到未来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选择参照国内外学者多采用的结构性分析方法(Coviello&McAuley,1999;许德音、周长辉,2004;Shah&Goldstein,2006),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进行一次基于文献的评估,并将其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实际发展情况相比较,从而对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027203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企业组织变革、战略转型研究”项目。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项目。 钱海燕:南京大学商学院210093电子信箱:qianhy@https://www.360docs.net/doc/ab2413850.html,。 -- 121

企业发展必经历的时期及各个时期的管理

企业发展必须经历的几个时期及各个时期的管理重点 一、企业的创建期 1、选项目 概念:什么是项目? 项目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的预算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要求的一次性任务。 特征:惟一性、一次性、多目标性和寿命周期性。 外部环境的定义: 外部环境这一术语是指能够对企业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外部环境由两个要素组成,即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 具体环境包括对管理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企业直接相关的要素。每一个企业面对着不同的市场细分具体环境而不同。 一般环境包括可能影响企业的广泛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人口等条件。与具体环境相比这些领域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通常要小一些,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小结:对自身、项目、环境、资金的分析评价做出决定,同时形成公司早期骨架。 2、组建机构(设立公司) 概念:企业的分类 企业类型分为:非公司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个体工商户、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 重点阐述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及注册的基本要求如下: ⑴最低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⑵股东符合法定人数即由1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⑶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需50 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需50万元人民币以上; 以商品零售为主的公司需30万元人民币以上;科技开发、咨询、 服务公司需10万元人民币以上; ⑷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⑸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6)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概念:什么是组织结构? 所谓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 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小结:设立公司这个阶段面临的风险、适应当前项目的机构设置、适合于公司现状的人员配置等是重点考虑的部份。 3、运行管理 概念:什么是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通过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小结:根据公司当时的现状,公司管理具有项目管理的特征;员工素质的要求提高;管理辐射面加大;外环境的多头多面管理,财务管理是口袋账式的财务管理。 4、创建期特性

国外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国外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一)国外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历程 1.总体发展 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当时批发商作为制造企业与零售企业间沟通的桥梁,掌握了强有力的销售渠道优势,故能与制造企业直接对抗,特别是在日用品方面。最早建立自己的品牌商品的是1882年的英国的玛尔科公司。到了20世纪50年代,制造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与零售企业直接合作,批发商因此逐渐退出市场。到了60年代,英国法律允许制造企业有权决定市场上产品的价格,而制造企业为了控制零售价格,有权将自行降价销售制造企业产品的零售企业移送法办。在此影响下,零售企业为了反抗规定及不愿受制造企业价格的控制,开始发展自有品牌的产品。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有品牌开始在法国、英国兴起,大多是以低价对应的黑白包装,向顾客传达这是比制造企业品牌商品便宜得多的产品。到了70年代末,自有品牌开始在欧美国家迅速扩展,产品的种类更多,并且产品的包装和颜色更接近制造企业品牌,这是为了传达一个与制造企业品牌相同质量的信号。此时,英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占食品和日用品销售额的20%。 到上个世纪90年代,精明的零售企业意识到了提供给消费者真正的自有品牌商品,这有助于它们获得更多的自有品牌市场份额、提高利润率、增强消费者忠诚度。在90年代中期英国的自有品牌占比达到了近三分之一;德国连锁折扣巨头艾乐迪(Alidi)公司的自有品牌在销售商品中的比例甚至达到了80%以上。根据美国自有品牌协会PLMA提供的数据显示,1995-2001年,美国连锁超市中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比重和销售额比重分别从18.6%和14.3%上升到20.7%和16.2%。 一百多年来,开发、销售自有品牌商品已经成为世界名店广泛采用的营销策略。发达国家零售业的一些领头羊,如沃尔玛(Wal – Mart)、西尔斯(Sears)、加普(The Gap)、7 - 11 连锁(7 - Eleven)、马狮(Marks & Spencer)、阿霍德(Ahold)和大荣(Dayton)等,都拥有大量的自有品牌商品。其中,沃尔玛自有品牌商品占20%-25%,西尔斯是90%,马狮则是100%(马狮所有商品都用自有品牌“圣米高”)。世界百货联合会有20%-40%的成员拥有自有品牌商品。 进入2000年,随着零售企业跨国发展,自有品牌也跟随着开始全球化发展的历程。一项AC尼尔森的研究报告显示:自有品牌在全球各个区域都在积极地推动零售企业的业务增长。2003年全球36个市场中就有三分之二的市场自有品牌增长速度超过了制造企业品牌的发展速度,在这些市场中各有半数以上的自有品牌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这表明,拥有自有品牌商品是西方业绩较好的零售企业的普遍特征之一。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引言: 雄厚的国有资产及强大的国有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 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产品的积极性。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我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办不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经营权层面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放权让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下的改革,不仅推动起来阻力小,且还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原有的所有权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来自社会意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第三。放权让利虽然表现为中央政府利益的部分损失,但于经济总量增加,中央政府收益的绝对量也是增加的;同时,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又会带来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改善。因此,因此,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受益的帕雷托改进。 第二阶段:1987-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的过渡,从1986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过渡,但在涉及财产关系的深层改革上,同时出现了量种不同思路和对改革制度的两种不同选择。 一种思路是将国企改革任然限制在原有财产关系之内,而进一步推进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与这种认识相对应得制度选择就是企业承包责任制,中央政府决策部门倾向于这种改革思路忽然改革方案,于是从1987到1992年,国有企业经历了两轮承包制改革。 两轮承推进伊始,确实调动起企业忽然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1987年比1986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封闭额为14.1%和20.7%。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1987乃比1986年增长8.0%,1988年比1987年你增长18.2%,亏损面业逐年下降,

公司发展史范文_企业发展历程范本

公司发展史范文_企业发展历程范本 每一个能够发展起来的公司,都有着一段发展的历程,如何将这段发展历程记录下来呢,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公司发展史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公司发展史范文篇1 19xx年,中至信家具创始人陈中信以超人胆识,率领一帮时代的弄潮儿来到广东顺德,在这片"家具制造王国"的热土上开疆拓土,进军家具行业。 徽商出身的陈中信先生,慧眼如炬,以职业企业家的敏感度和对家具文化内涵的理解,准确预测到家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想尽快在家具行业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别人不敢做、别人想不到的产品。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把目光锁定在成功人士的身上,因为这部分人综合素质高,有崇尚高雅的文化理念,并且有资本、有实力购买价格昂贵的家具用品,因此生产与之相匹配的高附加值家具产品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 于是,从20xx年开始,中至信家具公司进行产品转型,把产品定位在"品牌化、高档化、欧美化",立足高端、高附加值家具产品,这次对公司产品准确的定位,是中至信家具公司第一次战略性的胜利,也是中信家具公司迅速崛起的奠基石。搏击长空中至信家具在腾飞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定位的准确,中至信如雄鹰般展翅地飞速发展。20xx年,中至信硕果累累,获得生产、销售全面大

丰收。三月份美式家具象牙白"夏洛蒂"系列产品隆重登场,国内各大中城市"夏洛蒂"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销售订单直追公司拳头产品"圣洛克"。在各地经销商争夺"夏洛蒂"经销权的热潮中,公司新产品欧式"美特世家"光彩夺目亮相八月深圳展会,短短半年时间公司连续设计制造两个系列新产品,加上公司"美特美家"和"圣洛克"两个系列,迅速发展专卖店将近200家,这就是被业界传为神话的"中至信速度"!这就是中至信家具品牌的影响力!这就是中至信家具公司董事长陈中信先生的人格魅力的展示!中至信的此番成就,在欧美家具生产厂家中开辟了专卖店发展最多、设计生产产品系列最多的厂家之先河!在同行业中被传为佳话。 胸有成竹完善产品供应链及物流 为了解除经销商及时供货的后顾之忧,"让经销商零库存"!中至信不惜占用公司庞大资金增加产品库存,公司大型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也由3万平方米增加到6万平方米,从而解除经销商及时供货的后顾之忧,经销商只要订单传到公司,业务部门马上就安排物流中心及时发货,这样经销商不用占用资金增加库存,又使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购买的家具安装在家中。这种"中至信速度"在同行业中也是首屈一指。中至信人凭着对自己产品那种自信,凭着对各地经销商的充分信任, 公司大型的物流中心不但没有形成产品积压,而且在十月黄金周期间很多专卖店生意火爆,充分发挥了强大的供货能力。 品牌创新引领欧美家具潮流

如何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

如何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 课程描述: 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是总结回顾企业发展历史,制定下一步发展阶段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样密切关系到企业下一步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对企业发展有极其深远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清晰地认识到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对企业的重大意义。同时,我们将通过案例展示,让您全面掌握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的方法。 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各行各业在撰写企业历史回顾材料时,都有自己的方法与技巧,但万变不离其宗!下面我们从实战经验中给大家总结一些方法流程,以便大家参考,帮助我们少走弯路,直达成功。 撰写企业历史回顾材料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撰写内容; 二是确定撰写方式; 三要掌握撰写技巧; 四是要完善文稿修订。

在撰写企业历史回顾材料内容的确定上,我们主要从前传以及正传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接下来,我们要掌握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撰写方式。 接下来,我们还要把握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的撰写技巧。

最后,我们还要做好完善文稿的修订工作。 一,我们要以相互交换文稿的形式,互相对照检查,重点是检查错别字、错误语法以及文稿一致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确保文稿的准确。 二,主编负责审核各个撰稿人的主题是否明确,是否和布置的中心思想一致,文稿中有没有违背企业文化的语句和段落等。 三,我们还要做好时间方面的取证。由修正人员对照检查文稿中的时间描述是否准确,是否与收集的资料相一致,是否存在模糊时间 概念的现象等。

我们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的整套方法流程。 或许文字的话大家并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看下面的思维导图,能让你更加形象的理解和明白该如何撰写企业发展历程回顾材料。

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MBA全景教程之四)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第一讲管理和企业管理 1.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涵义 2.企业管理的环境变革 第二讲管理的计划职能(一) 1.计划的作用 2.计划的形式 3.计划的过程 4.目标及其制定 第三讲管理的计划职能(二) 1.过程的概念 2.标高超越活动的概念 3.标高超越活动的步骤 第四讲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职能概述 2.职位的设计 3.部门化 第五讲组织的结构形式与运作 1.组织的传统结构形式 2.组织的新型结构形式 3.在组织中的权力配置 第六讲组织机构的整合与变革 1.组织机构的协调与整合 2.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3.组织变革的企业再造 4.分析两个企业再造实例

第七讲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职能的涵义 2.领导职能的激励理论 3.领导职能的沟通理论 4.领导职能的领导方式理论 第八讲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概念 2.控制的过程 3.考评指标体系的方法 第九讲ISO9000国际标准 1.ISO9000的形成 2.ISO9000的思路和原理 3.ISO9000的构成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4.美国国家质量奖与ISO9000标准 5.总结:戴明14点与管理学 第十讲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1.二战前的发展 2.二战中的发展 3.二战后的发展 4.未来的管理模式 第1讲管理和企业管理 【本讲重点】 管理学概说 企业管理的基本涵义 当代企业管理面临的环境

管理学概说 【管理名言】 延续与发展: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的通用的器官。 ——德鲁克 你也许要问: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理论与设计等等,这些课程都是与管理有关的课程,管理学与这些课程有什么区别呢? 这很好理解。如果把管理和企业管理看作是一头大象,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组织理论与设计等等这些课程,就好比是这头大象的某一个部位或者器官,而管理学这门课程则着重了解这头大象的全局,偏重于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管理过程的构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管理学与学习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不同,这要求在学习时要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从“林”到“木”的方法,也就是要求你首先了解这门课程的总体构成,在了解总体的情况下再来了解局部的理论,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总体来讲,本课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1、2、3、4”四个数字。 表1-1 管理学的基本框架

品牌发展历程

{ 艰苦拼搏期(1998年-2003年)} 创新,无止境 90年代中后期,陶瓷行业进入高歌猛进大发展时期,市场空间扩大。公司顺应时势,果断斥资,高明三洲350亩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形成,在佛山的上元村建立第一个企业展厅。同时,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科研、营销人才,营销总经理彭长华高瞻远瞩,坚持“创新、求实、高效、拼搏”的科学理念,为顺辉瓷砖迈上快速发展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2002年,推出300x450mm大规格内墙砖产品,这是顺辉瓷砖产品革命性的成功,这一规格产品逐渐成为终端销售主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顺辉瓷砖瓷片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丰富的花色,缔造了中国建陶行业的“瓷片帝国”的神话,并传颂至今。 { 蓬勃发展期(2004年-2006年)} 加速,求发展 2004年,斥巨资在高明沧江建立1100亩的第二个生产基地,正式推出抛光砖产品。从此,内墙砖和抛光砖两条产品线齐头并进,顺辉瓷砖进入了蓬勃发展期,获得了业内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公司不断加强终端专卖店建设和维护,帮助客户完善终端服务体系,体现出超前的战略性服务意识,吸引了更多经销商加盟,确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的科学发展思路。 为紧贴市场的发展,2006年,推出具有行业标杆性的七次布料产品“腾辉石”,在市场上获得了极大成功。同时,一年一度的经销商年会成为顺辉瓷砖打造厂商共赢体系的优良传统,“年会营销”成为行业佳话。 { 铸就辉煌期(2007年-2010年)} 2007年9月,公司斥巨资在湖南临湘建立第三个生产基地,占地面积2000亩;同年又推出行业创新概念石“天籁石韵”系列,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创造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2007年会,大型单一陶瓷品牌专卖店“饰家馆”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全国各地,标志着终端建设步入了新纪元;2008年4月,行业首创抗菌陶瓷专利技术研发成功,标志着产品创新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顺辉瓷砖开始重视终端活动和事件营销的积极效应,2009年开行业之先河,举办“导购员设计大赛”,成为行业年度活动策划的一大亮点。 2010年,“东风吹来满眼春”为主题的年会,提出“精耕细作”市场战略,持续推进终端建设,协助客户成长,体现出顺辉人谋定未来的远见力和执行力。 { 未来展望期(2011年-至今)} 实力,赢未来 2010年8月,为满足市场需要,“顺辉陶瓷”更名为“顺辉瓷砖”。作为中国建陶行业的先行者,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顺辉瓷砖不断用实践证明自己永远快人一步。 顺辉瓷砖坚持创新理念,协助终端经销商的成长,2009年开展了“产品展示设计大赛”、2010年开展了“导购员全国统考”、2011年开展了“导购达人秀”、2012将开展“设计达人秀”。

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史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直到今天,不少的学者还是认为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及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为财务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它发展了百余年的过程中,至今仍未找到统一的概念。其中一个是:财务管理是研究企业货币资源的获得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企业对资金的筹集、计划、使用和分配,以及与以上财务活动有关的企业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卢家仪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无疑有着与人类生产活动同样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无论就时间还是就理论发展而言,都只是近百余年的事情。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育的不完全,以及新中国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制度,使得我国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在总体上显著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此,欲知近、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构架及其发展过程和趋势,我们就不得不首先从西方谈起。 早在15世纪,商业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就出现了有社会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商业股份经济的初步发展,要求企业做好资金筹集、股息分派和股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尽管当初尚未在企业中正式形成财务管理部门或机构,但上述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确已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凸现。到了20世纪初,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如何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加速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问题。故在这个时期,财务管理的重点就是筹资财务问题。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Thomas L.Green)所著的《公司理财》,被学界认为是筹资财务理论的最早代表作。其后的如1910年米德(Meade)的《公司财务》、1920年斯通(Arthor Stone)出版《公司财务策略》。由于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市场发育日趋完善,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和金融工具的使用,加上企业扩大规模的需要促使财务管理学研究企业如何利用普通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来筹资;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在公司筹资中的作用。当时财务管理的侧重就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和讨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企业的破产、清偿和合并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是对公司偿债能力的管理,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的重心是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财务关系处理。这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及对资产流动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是财务管理划时代的分界线。1952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哈里?马可维兹在《财务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

支撑中国经济腾飞的“脊梁” 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中央企业有30家上榜,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均位列前10名。中国石油在今年更是一度排名全球市值第一。 面对中国国有企业漂亮的成绩单,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直到1994年,我国最大的500家国有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而在更早的1952年,全国的工业产值只有300多亿元。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60多年来,广大国有企业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 强国富民铸辉煌 新中国经济是在一片废墟上起步的。1949年,全国只有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那时的中国,就连一根最普通 —国有企业6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 文= 白天亮

的铁钉也要依靠进口。 在20世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注定无法强大,国有企业历史性地承担起重任。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钢铁! 在曾被日本人断定“只能种高粱”的鞍钢,几千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三大工程竣工投产,兴奋的工人们特意把首批生产的无缝钢管作为礼物,送到了北京。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汽车! 用钢钎砸开冻土,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荒原上奠基,3年后第一辆国产汽车开出了厂门。这种名为“解放”牌的汽车结束了中国被称作“万国汽车博览会”的历史,在此后几十年间,几乎跑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 第一架飞机、第一块手表、第一台机床、第一个自动化电站……国有企业以不懈的努力、艰难的探索,铺就新中国经济的基石。 改革开放的今天,广大企业承载着强国富民的梦想,继续书写辉煌灿烂的篇章。 站在2008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前,人们无不为其晶莹剔透的模样而赞叹。9843个球和20670个杆组成的钢结构、展开面积达26万平方米双层气枕充气膜……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的“水立方”,是奥运工程中自主创新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见证。 如今的中国国有企业,活跃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背后,闪动着企业奋斗的身影。神舟飞船、嫦娥一号、“歼十战机”……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奉献着一项项科研成果。非典突袭、冰雪灾害、汶川救援……特殊时期,总有大量企业以强烈的责任感挺身而出。据统计,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21.62%,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数据研究显示,国有企业的税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从资产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资产量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各类企业约45%;从人力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就业人数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其他企业约190%。 改革发展焕新颜 1985年,日本一位经济学家在对中日企业作对比后断言:中国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这个结论或许不够客观,但足以提醒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去重新审视当时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什么?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理性反应的竞争主体。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工厂,虽然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的确离“现代企业”太远太远。 要让企业变成真正的企业!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经历利改税、承包制种种探索,直到1993年中央提出“必须建立适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 工商管理学起源于美国。随着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经营日趋复杂, 迫切需要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才,于是工商管理学科应运而生。首先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于1881年创办金融商业学院,设立商业管理学科。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管理理论的产生,推动了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始于20年代初,50年代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企业管理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特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成了社会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依赖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迫切要求培养大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并于80年代中期以后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 道路。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含义及培养目标 1、含义 现代的的工商管理,通常理解为工商企业管理,是市场经济中一种常见的管理专业。可以简单定义为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这个专业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所学习的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如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等。因此,是一门基础较宽的学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比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投资等。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 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的研究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管理与科学、技术同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工商管理学向经济中最主 要最广泛的工商领域,是管理学门类中实践性最强、覆盖面最宽的一级学科。作为经济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相互结合和渗透的产物,工商管理学的发展,推 动了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在管理学门类中,工商管理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都是现 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与其他相邻一级学科的联系表现为均以现代管理理论作为学科的 基础理论,不同的是,工商管理的研究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践。 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商管理中现代数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