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摘要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细胞壁执行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本文对纤维素合成、合成中所需要的酶以及纤维素沉积中微纤丝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并对纤维素合成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纤维素合成纤维素合酶蔗糖合酶微纤丝

Recent progress on ellulose synthesis in cell wall of plants

Abstract

cellulose is a major component in cell wall and carries out many import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addition,it is necessary material for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The rcwnt progress in cellulose synthesis,the function of relative enzymes and microfibril in proess of cellulose synthesis were reviewed. The studies in cellulose synthesis were propected

【Key words】:cellulose synthesis cellulose synthase sucrose synthase microfibril

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质交结形成的多糖和蛋白质及其它成分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也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过去,细胞壁被认为是一惰性结构,只具有机械支持和防御功能。但随着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壁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还与植物细胞的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生理功能有关[1]。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等,其中纤维素和木质素是森林木材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非粮食类生物质的主要成分,因此细胞壁被认为是地球上可再生的重要植物生物质资源。近年来,有关植物细胞壁各组分的生物合成、细胞壁的构建模式、细胞壁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等问题,特别是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本文对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合成、合成中所需要的酶以及纤维素沉积中微纤丝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纤维素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1 细胞壁的组成及其功能

植物细胞壁一般分为初生壁、次生壁和中胶层( 胞间层) 三层结构。初生壁位于中胶层和次生壁之间,主要由多糖、蛋白质、一些酶类以及钙离子和凝集素等组成。其多糖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是由β-1,4 葡萄糖残基组成的不分支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初生壁中,纤维素微纤丝沿着生长轴方向有序地排列,这种排列模式是决定细胞伸展方向的关键因子[3]。半纤维素中以木-葡萄糖苷含量最高,主要功能是交连纤维素微纤丝。果胶质在细胞壁水合、粘连以及细胞生长过程中,以及在细胞壁的延展性和弹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次生壁是当细胞的伸长生长停止后,细胞初生壁继续生长加厚形成的,它在结构和组成上高度特化,与初生壁有很大的不同。次生壁有多层沉积,具有比初生壁厚的纤维素,而且微纤丝的排列也比较有规律。在次生壁中除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外,还含有木质素,这是一类不溶性的芳香类聚合物。它在细胞壁中与纤维素紧密交联形成一个疏水的网状结构,阻止细胞进一步伸长,且增加了细胞壁的机械强度以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因此木质素在维持植物正常结构、运输水分和养料以及抵抗不良外界环境的侵袭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胶层在初生壁之外,其组成和细胞壁的其余部分很不相同,富含果胶质,蛋白质的成分也与初生壁和次生壁大不相同[5]。蛋白质是组成细胞壁的另一类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富羟脯氨酸糖蛋白( HGPRs) "富含甘氨酸的蛋白( GPRs)富含脯氨酸的糖蛋白( PRPs) 和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Os) ,它们在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壁组分中除纤维素和胼胝质在质膜上合成以外[1],果胶质、木质素以及细胞壁蛋白质均在细胞质中合成。

1.2 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与调控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其提供了抗张强度。植物中的纤维素主要以小微纤丝的形式存在,而微纤丝是以纤维素分子为基本单位。纤维素分子是线性β(1→4 )糖苷键连接的葡聚糖,其中可能还存在甘露糖残基。大约30—100条纤维素链状分子并肩$平行排列,形成纤维素微纤丝自然界每年约有1.8×1011 的纤维素生成,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和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其中木质纤维素和棉纤维素都属天然纤维素,与衣食住密切相关。它不仅是造纸和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而且,纤维素的衍生物是新型功能膜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植物纤维的需求量激增,纤维素资源的利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其相关研究特别是植物纤维素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6]。

3纤维素的合成场所、底物以及过程

纤维素合成是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生化过程,过去十年有关纤维素合成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对纤维素合成的调控方式仍不清楚,目前这一领域已成为植物学研究的热点。关于纤维素的合成模型有多种观点,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植物中纤维素的生物合成需要6个复杂的酶系复合体,这个酶系复合体为对称的玫瑰花环结构( 图1)[7],它集中在纤维素聚集的部位,是由6个独立的球状蛋白复合体构成,直径为25—30nm,称之为纤维素合酶复合体,玫瑰花环结构的每个亚基合成6条葡萄糖链,形成36条链的微纤丝。研究表明,玫瑰花环复合体不仅具有合酶的功能,而且也可能具有将葡萄糖链运输到细胞质表面的功能[8],完整的玫瑰花环复合体在细胞膜上运动,是合成晶体化纤维素所必需的[UR]。对棉花纤维素合酶催化亚基的定位研究表明,玫瑰花环末端复合体是进行纤维素生物合成的场所[9]。二磷酸尿苷葡萄糖是纤维素合成的直接底物。Brown 等[10]利用棉纤维细胞膜制品建立了无细胞合成系统,成功地以二磷酸尿苷葡萄糖为底物合成了纤维素,证实二磷酸尿苷葡萄糖是纤维素合成的前体。纤维素合酶复合体亚单位的精确组成和结构迄今还不清楚,但遗传学的证据表明,每个亚单位至少含有 3 种CesA蛋白。关于纤维素的合成机制目前也还不十分明确,大多数的观点认为,由一些短的葡聚糖与脂质或蛋白质作用而聚合成为成熟的纤维素聚合体,但是这种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2.2 与纤维素合成相关的酶及基因

2.2.1 纤维素合酶

纤维素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纤维素合酶,纤维素合酶基因最先是在木醋杆菌中发现[11],环二鸟苷酸激活木醋革兰氏阴性菌的纤维素生物合成,起到促进纯化纤维素合酶、克隆编码催化亚基的基因、调控纤维素微丝分泌和结晶的作用[12]。DELMER于1966 年首先克隆出植物纤维素合酶基因CesA,最初人们推测CesA基因的功能与纤维素的生物合成有关,直到植物细胞壁突变体rswl产生后,植物纤维素合酶基因功能的验证才成为可能。随后,Willim 等[13]运用拟南芥、突变体对该基因进行了鉴定。目前的研究表明,CesA 基因家族有40 多个基因。CesA蛋白的氨基端带有类似锌指的区域,该区域在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14],并且该区域通过蛋白质配对或特异降解来行使), CesA功能[15]。Growell等[16]和Giuterz等[17]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CesA蛋白都定位于高尔基体上,并分散在每个微管6纤维素合成单位(MASCs) 中。近20年来,纤维素合成过程的研究多以拟南芥突变体为材料。Rimonde等[18]总结了拟南芥基因组中的10个CesA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的结构特点,其中已经获得6个基因突变体(AtCesA1,AtCesA2,AtCesA3,AtCesA4,AtCesA5 和AtCesA6等[19]。Andrown对杨树的CesA 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tCesA、PtCesA、PtCesA 和PtCesA 在发育的木质部中也有较高的表达。至于究竟有哪些纤维素合酶参与杨树次生壁的合成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2纤维素酶Kor

研究表明纤维素生物合成机制非常复杂,除纤维素合酶外,纤维素酶、蔗糖合酶、细胞骨架蛋白、Racl3 蛋白等都可能与纤维素合成有关。Lane 等[20]对Kor 蛋白中由单氨基酸残基突变所产生的3个温敏等位突变体的研究表明,这些Kor 突变体性状表现与拟南芥纤维素合酶催化亚基基因突变体rswl类似,都是根和茎细胞初生壁中只能合成少量的纤维素并伴随有短链、易提取的葡聚糖积累等现象。而双重突变体表现出比Kor或rsw突变体更严重的性状变异,纤维素合成能力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见Kor和rsw 均为植物纤维素生物合成所必需。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表明,KORRRKBA 基因(Kor) 编码的葡聚糖酶是一种内切葡聚糖酶,与拟南芥的初生和次生细胞壁上的纤维素生物合成相关。欧阳杰等[21]总结了内切葡聚糖酶在植物细胞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认为此基因不仅与雌蕊、胚轴和叶片中细胞的快速增大、果实成熟、花蕾脱落、花粉囊开裂等过程中细胞壁组分的协调解体密切相关,还可能在果实成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2.3 蔗糖合酶

纤维素合成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酶—蔗糖合酶(SuSy或SS3) ,在纤维素合成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参与有可能是间接的。SuSy的主要功能是

分解蔗糖,蔗糖和果糖为纤维素的合成提供底物,事实上,UDP葡萄糖不仅仅是葡基转移酶( 如纤维素酶或胼胝质酶) 的直接底物,同时也是不同核苷糖和相应的非纤维素物质细胞壁碳水化合物的关键前体物质。此外,免疫定位研究表明,SuSy 位于纤维细胞表面,并且朝向纤维素沉积的部位。因此其活性的变化直接影响纤维素的合成速度和沉积质量。在无纤维的棉花突变体中,胚珠表皮细胞中无蔗糖合酶基因表达,而野生型的纤维细胞中蔗糖合酶基因大量表达,表明蔗糖合酶与棉纤维的发育密切相关。蔗糖合酶大量集中于细胞质膜附近,又邻近纤维素合酶的位点[22],可能起碳源通道的作用。Heather等[23]对杨树中两个蔗糖合酶基因的过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木质部的增长过程中蔗糖合酶的活性有显著的增加。这些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 蔗糖合酶是杨树中木质部积储强度的关键调节因子,并且和纤维素合成和次生壁的构成有密切的联系。张文静等[24]对棉纤维加厚发育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对纤维比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纤维强度品种与低纤维强度品种相比,在次生壁进入加厚期后,蔗糖合酶活性迅速增加,可以催化产生较多的纤维素合成底物UDPG,有利于形成高强度的纤维素[1]。这些结果证实了蔗糖合酶是调控纤维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SS3 活性变化直接影响纤维素的合成速度和沉积质量。Gurreler[24]也认为蔗糖合酶亚基的表达可以通过改变一些底物而改变,从而影响细胞壁的形成。但是,关于蔗糖合酶和纤维素合成体系之间有联系的直接证据至今仍然没有获得。

2.3 细胞骨架系统控制纤维素的沉积方式

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合成过程不仅有纤维素葡聚糖链的合成而且还有纤维素微纤丝的组织,目前还不清楚纤维素微纤丝是如何组织的,但是纤维素微纤丝在细胞壁中的排列方向可能是由质膜下的微管来控制的。纤维素在细胞壁内的沉积是有一定方向性和特殊的排列方式,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常微纤丝的排列总是垂直于细胞的伸长方向的。细胞骨架系统在棉纤维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稳定性影响纤维细胞的发育,周质微管的排列方向控制着纤维素微纤丝的沉积方向。总而言之,皮层微管和纤维素合成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阐述,由于新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的发展,结合不断出现的植物突变体和新的对细胞骨架和纤维素合成的动态变化的抑制药物,我们相信为解决皮层微管和纤维素沉积之间的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契机。

3 展望

对纤维素合成有重要作用的POM1蛋白,也被称为是CHITINSHE-LIKL1(CTL1),虽然这种蛋白的功能还没有确定,但初步研究显示CTL1可以编码葡聚糖酶[26]。因为植物不能产生壳多糖,所以推测CTL1 参与了

类似于壳多糖的聚合物, 的合成,也许是作为一种纤维素的校对酶存在。总而言之,尽快明确Kor、Kob、Cob和CTL1 的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纤维素合成的过程[27]。另外,熊光焰等[28]对1个与在水稻细胞壁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动力蛋白Danamin相关的蛋白( DRP) 家族中的一个成员BC3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C3突变体中厚壁细胞的外层次生壁有高电子密度物质的异常沉积,而初生壁结构平滑完整,这暗示了BC3 的影响可能仅限于次生壁的合成; 研究还认为BC3 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壁合成关键蛋白而影响次生壁纤维素的合成。Song 等[29]用免疫共沉淀和蛋白质组分析等方法对两个类型的CS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CSC均参与了杨树木质部细胞次生壁的合成,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合成机制,同时也证明了除纤维素合成蛋白外还有其他蛋白也参与到杨树木质部细胞次生壁合成的过程中.

目前对于纤维素合成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Mutwil 等[30]提出了纤维素合成过程的模式图,!但是对于纤维素的合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纤维素合酶多是同功酶,如CesA6和CesA2, CesA5, CesA9 等,它们的作用的机理有何不同; 纤维素合酶复合体是怎样调控纤维素合成并形成不同结构的纤维素的。CesA[31]基因是以超基因家族存在的,含有许多基因成员,不同的成员基因参与不同组织、不同器官或不同细胞壁层次的纤维素合成,它们是如何受到调控的,其调控网络又是怎样影响植物生长与分化的; 纤维素微纤丝是如何沉积到细胞壁最内层的等等,至今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能运用现代生物学手段阐明这些问题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建立并改造更好的纤维素合成体系,为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大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Dhugga K S.Plant golgi cell wall synthesis: From genes to enzyme activities [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 6) : 1815-1816.

[2]Somerville C,Bauer S,Brininstool G,et al.Toward a system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plant cell walls [J].Science,2004,306 ( 5705) : 2206-2211.[3]Burton R A,Farrokhi N,Bacic A,et al.Plant cell wall 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 Real progres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rticipating genes[J].Planta,2005,221( 3) : 309-312.

[4]Smertenko A,Saleh N,Igarashi H,et al. A new class of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in plants [J].Nat Cell Biol,2000,2( 10) : 750-753.

[5]Sene C,McCann M C,Wilson R H,et al.Fourier-transform raman and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 investigation of five higher plant cell walls and their components[J].Plant Physiol,1994,106( 4) : 1623-1631.[6]Cosgrove D J.Growth of the plant cell wall [J].Nat Rev Mol Cell Biol,2005,6( 11) : 850-861.

[7]Ding M X( 丁明孝) ,Wang X Z( 王喜忠) ,Zhai Z H( 翟中和) ,et al.Cell Biology [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2: 106-107.( in Chinese)

[8]Doblin M S,Kurek I,Jacob-Wilk D,et al.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plants: From genes to rosettes [J].Plant Cell Physiol,2002,43( 12) : 1407-1420.[9]Zhao Q X( 赵庆新) ,Yuan S( 袁生) .Progress in plant cell wallJ].Bull Biol( 生物学通报) ,2007,42( 7) : 8-9.( in Chinese)

[10]Song G J ( 宋桂经) .The advance of research on synthetic cellulose [J].Cellulose Sci Techn (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1998,6( 2) : 1-4.( in Chinese)

[11]Hanus J,Mazeau K.The xyloglucan-cellulose assembly at the atomic scale [J].Biopolymers,2006,82( 1) : 59-73.

[12]Arioli T,Peng L,Betzner A S,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J].Science,1998,279( 5351) : 717-720.[13]Kimura S,Laosinchai W,Itoh T,et al.Immunogold labeling of rosette terminal cellulose-synthesizing complexes in the vascular plant Vigna angularis [J].Plant Cell,1999,11( 11) : 2075-2086.

[14]Delmer D P,Haigler C H.The regulation of metabolic flux to cellulose,a

major sink for carbon in plants [J].Metab Eng,2002,4( 1) : 22-28.

[15]Li C X( 李春秀) ,Qi L W( 齐力旺) ,Wang J H( 王建华) ,et al.Cellulose synthase gene and cellulose biosynthesis in plants [J].Biotechn Bull( 生物技术通报) ,2005( 4) : 5-11.( in Chinese)

[16]Ross P,Weinhouse H,Aloni Y,et al.Regulation of cellulose synthesis in Acetobacter xylinum by cyclic diguanylic acid [J].Nature,1987,325( 6101) : 279-281.

[17]Holland N,Holland D,Helentjaris T,et a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lant cellulose synthase ( CesA) gene family [J].Plant Physiol,2000,123( 4) : 1313-1324.

[18]Williamson R E,Burn J E,Birch R,et al.Morphology of rsw1,a cellulose-deficient mutant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J].Protoplasma,2001,215( 1 /2 /3 /4) : 116-27

[19]Bach I.The LIM domain: Regulation by association [J].Mech Dev,2000,91( 1 /2) : 5-17.

[20]Zhou X F( 周晓馥) ,Wang J Y( 王景余) ,Wang X Z( 王兴智) .Research progress of cellulose synthase genes in higher plant [J].Hereditas( 遗传) ,2002,24( 3) : 376-378.( in Chinese)

[21]Crowell E F,Bischoff V,Desprez T,et al.Pausing of golgi bodies on microtubules regulates secretion of 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esin Arabidopsis [J].Plant Cell,2009,21( 4) : 1141-1154.

[22]Gutierrez R,Lindeboom J J,Paredez A R,et al.Arabidopsis cortical microtubules position cellulose synthase delivery to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interact with cellulose synthase trafficking compartments [J].Nat Cell Biol,2009,11( 7) : 797-806.

[23]Babb V M,Haigler C H.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activity rises in correlation with high-rate cellulose synthesis in three heterotrophicsystems [J].Plant Physiol,2001,127( 3) : 1234-1242.

[24]Kumar M,Thammannagowda S,Bulone V,et al.An update on the nomenclature for the cellulose synthase genes in Populus[J].Trends Plant Sci,2009,14( 5) : 248-254.

[25]Song D L( 宋东亮) ,Shen J H( 沈君辉) ,Li L G( 李来庚) .Cellulose synthesis in the cell walls of higher plants [J].PlantPhysiol Commun(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8,44( 4) : 791-796.

[26]Desprez T,Juraniec M,Crowell E F,et al.Organization of 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es involved in primary cell wall 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 39) : 15572-15577.

[27]Persson S,Paredez A,Carroll A,et al.Genetic evidence forthree unique components in primary cell-wall 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es in Arabidopsi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 39) : 15566-15571.[28]Bischoff V,Cookson S J,Wu S,et al.Thaxtomin A affectsCESA-complex density,expression of cell wall genes,cell wallcomposition,and causes ectopic lignification in Arabidopsisthaliana seedlings [J].J Exp Bot,2009,60( 3) : 955-965.

[29]Daras G,Rigas S,Penning B,et al.The thanatos mutation inArabidopsis thaliana cellulose synthase 3 ( AtCesA3 ) has adominant-negative effect on cellulose synthesis and plant growth[J].New Phytol,2009,184( 1) : 114-126.

[30]Mutwil M,Debolt S,Persson S.Cellulose synthesis: A complex[J].Curr Opin Plant Biol,2008,11( 3) : 252-257.

[31]Lane D R,Wiedemeier A,Peng L,et al.Temperature-sensitivealleles of RSW2 link the KORRIGAN endo-1,4-beta-glucanase tocellulose synthesis and cytokinesis in Arabidopsis [J].PlantPhysiol,2001,126( 1) : 278-288.

植物细胞产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培养产酶的研究进展 王鑫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平136000) 指导教师: 杨丽萍 摘要:随着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天然产物的 技术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酶是植物细胞培养产生次生代谢产物中的主要产物 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植物细胞培养产酶的方法和提高酶产量的有效措施,包括植 物培养细胞的技术方法、生产过程中的条件控制、提高酶产量的措施、产生酶的种 类、以及该技术未来的应用和前景。 关键词:植物;细胞培养;酶 Research progress of enzyme production obtained by plant cell culture Wang X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 iping 136000, China) Instructor: Y ang Liping Abstract:The natural production obtained by using of plant cell culture is progressing steadily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lant cell culture technology. We can get many secondary metabolites by plant cell culture,including enzymes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lant cell culture methods to get enzyme production an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nzyme production, including the plant cultured cells technology and methods, the conditions of control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enzyme production, as well as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Keywords:plant; cell culture; Enzyme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起源于本世纪初,从80年代起就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目前,植物细胞培养主要有两种类型,包括单倍体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1]。植物细胞培养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受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限制,节约了生产空间,增值速度也要比整体植株栽培快很多[2]。植物细胞培养技术主要应用在三个领域,其中就包括有用物质的生产,因为在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代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蔗糖酯合成研究进展 综述

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及应用 李**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蔗糖酯是一种良好的表面活性剂,有着广泛的用途,它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开发;蔗糖聚酯是新型的低热量油脂,可作为脂肪代用品及高血脂、高胆固醇的治疗预防药物。本文介绍了蔗糖酯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关键词:蔗糖酯;合成;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sucrose ester LI *-*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As a good kind of non-ionic surfactant,sucros esters are used extensively;sucrose polyester is a new kind of low-calorie lipin,which is regarded as fat substitute and medication of high cholesterol.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pertise,synthetic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sucrose esters. Key words:Sucrose esters;Synthesis;Application 蔗糖脂肪酸酯简称蔗糖酯( Sucrose Esters, 简称SE) , 是一种新型的多元醇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外观为白色至黄褐色的粉末状、块状或无色至微黄色的粘稠树脂状。蔗糖酯的蔗糖部分为亲水基, 长链脂肪酸部分为亲油基。蔗糖酯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增溶、润滑、渗透、起泡、粘度调节、防老化、抗菌等性能。同时, 它还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等特性。现已被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蔗糖酯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石油开采、化肥、化妆品、制糖和果蔬保鲜等工业中。 我们通常所说的蔗糖酯是单、二、三酯组成的混合物。蔗糖多酯( Sucrose Polyester, SPE) 通常指的是三酯以上的蔗糖酯。确切地讲, 蔗糖多酯是蔗糖分子中8 个羟基有6 个以上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时( 即酯化度n= 6~ 8) 生成的一类蔗糖酯。多酯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 饱和度和脂肪酸链长都会对其有影响。一般地, 多酯在室温下是金黄色透明的油状液体, 物理性质类似于食用油酯, 其色、香、味均与植物油脂一样, 但不被人体内的脂肪酶水解, 不产生热量, 不会被消化系统吸收, 无毒、副作用, 是一种理想的脂肪替代品和减肥剂 , 还可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 治疗冠心病,是高附加值产品。 1 蔗糖酯的合成 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出了很多种合成方法:从反应方式分有酰氯法、直接脱水法、酯交换法和酶法,从反应状态分有均相法和非均相法,从工艺条件分有溶剂法、微乳化法和无溶剂法等。 1.1 酰氯酯化法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_尹恒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0, 45 (5): 521–529, https://www.360docs.net/doc/ab6279902.html,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1 —————————————————— 收稿日期: 2010-01-18; 接受日期: 2010-03-23 基金项目: 863计划(No.2006AA10A213, No.2007AA09160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No. KSCX2-YW-G-041) * 通讯作者。E-mail: zxm@https://www.360docs.net/doc/ab6279902.html,; dyg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ab6279902.html,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省碳水化合物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3 摘要 自1988年糖生物学概念提出以来, 国内外科学家在动物、微生物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植物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较慢, 目前少见系统的专著或综述。该文围绕植物正常生长时糖信号、逆境时糖信号、糖蛋白及其糖链、重要糖基转移酶及植物凝集素等植物糖生物学的主要问题, 全面阐述植物糖生物学的各个研究分支, 并介绍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植物糖生物学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植物与糖类互作机制及植物体内糖(糖链与糖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的科学。 关键词 糖蛋白, 糖基转移酶, 凝集素, 植物糖生物学, 糖信号 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 (2010).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45, 521–529. 糖类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含量丰富。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 糖类仍被视为是缺乏生物特异性的一类惰性化合物, 只是作为代谢能量来源或充当结构保护材料(如植物细胞壁和昆虫的外壳), 在生物体内功能较少。由于糖类物质结构复杂、糖链分析技术缺乏, 科学家们对其研究关注不多, 使得糖类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另2种生物大分子 ——核酸和蛋白质。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糖链解析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尤其是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围绕糖类物质的研究工作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糖类物质全面参与了生物的生殖发育、生长、应激等过程, 是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分子识别的决定因素。最初, 这些围绕糖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糖化学的一个分支, 但很快其中大量的生物学工作远远超出了糖化学的范畴,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糖生物化学的概念, 而随着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 糖生物化学也不能完全涵盖糖在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1988年, 生化领域的著名杂志《生物化学年评》发表了英国牛津大学Rademacher 等人题为“糖生物学(Glycobiology)”的一篇综述文章(Rademacher et al., 1988), 标志着糖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此后, 围绕着糖链结构及糖的生物学功能, 科学家们在糖链与疾病的关系、天然产物中糖的分离提纯以及功能糖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进展。2001年, Science 杂志汇编了Hurtley 等人的7篇综述和6篇简介, 以《灰姑娘的马车来了》为题编辑了一期“糖和糖生物学”专辑, 对糖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从而将糖生物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Hurtley et al., 2001)。2006年, Nature 杂志也推出了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的专辑, 全面介绍了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糖生物学的开展与国际接轨较快, 1995年金城等人将糖生物学概念引入中国(金城和张树政, 1995), 此后, 我国科学家在糖生物合成和糖链功能解析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广义糖生物学的含义是: 研究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糖(糖链或聚糖)的结构、生物合成和生物学意义。但有关糖类结构和生物合成的研究也是已有学科糖化学和糖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所以糖生物学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更多地聚焦在一些重要的功能糖、生物体内糖缀合物的生物学功能上。实际上, 糖生物学的研究焦点是糖类和其它分子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 蛋白质和糖类的相互作用是糖生物学的基础(王克夷, 2009)。目前糖生物学的工作多围绕动物、 ·特邀综述·

植物组织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纤维素含量的多少,关系到植物细胞机械组织发达与否。因而影响作物的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的强弱。测定粮食、蔬菜及纤维作物产品中纤维素含量是鉴定其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一、原理 纤维素(cellulose)为β-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多糖,在酸性条件下加热能分解成β-葡萄糖。β-葡萄糖在强酸作用下,可脱水生成β-糠醛类化合物。β-糠醛类化合物与蒽酮脱水缩合,生成黄色的糠醛衍生物。颜色的深浅可间接定量测定纤维素含量。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烘干的米、面粉或风干的棉、麻纤维。 (二)仪器设备:1. 小试管;2. 量筒;3. 烧杯;4. 移液管;5. 容量瓶;6. 布氏漏斗;7. 分析天平;8. 水浴锅;9. 电炉;10. 分光光度计。 (三)试剂:1. 60%H2SO4溶液;2. 浓H2SO4(AR);3. 2%蒽酮试剂:将2g蒽酮溶解于100ml乙酸乙酯中,贮放于棕色试剂瓶中;4. 纤维素标准液:准确称取100mg纯纤维素,放入100ml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然后加冷的60%H2SO460~70ml,在冷的条件下消化处理20~30min;然后用60%H2SO4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取此液5.0ml放入另一50ml 量瓶中,将量瓶放入冰浴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则每ml含100μg纤维素。 三.实验步骤 (一)求测纤维素标准回归方程 1. 6支小试管,分别放入0,0.40,0.80,1.20,1.60, 2.00ml纤维素标准液,然后分别加入2.00,1.60,1.20,0.80,0.40,0ml 蒸馏水,摇匀,则每管依次含纤维素0,40,80,120,160,200μg。 2. 向每管加0.5ml 2%蒽酮,再沿管壁加5.0ml浓H2SO4,塞上塞子、摇匀,静置1min。然后在620nm下,求测不同含量纤维素溶液的吸光度。 3. 以测得的吸光度为Y值,对应的纤维素含量为X值,求得Y 随X而变的回归方程。 (二)样品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1. 称取风干的棉花纤维0.2g于烧杯中,将烧杯置冷水浴中,加入60%H2SO460ml,并消化30min,然后将消化好的纤维素溶液转入100ml容量瓶,并用60%H2SO4定容至刻度,摇匀后用布氏漏斗过滤于另一烧杯中。 2. 取上述滤液5ml放入100ml容量瓶中,在冷水浴上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用。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互联网作为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大学生认知自然、开阔眼界、储备知识的重要平台。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对近年来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状况进行总结,试对大学生在学习中对互联网依赖程度进行探析。 关键字:网络大学生学习影响 前言: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系统的高速发展、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育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的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新形式。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规

律,促进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正文: 一、研究背景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网给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中国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等文章中对中国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综合来说,得出的结果如下:综合起来看,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关联的影响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这与大学生接收信息的特点有关。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好奇心强。青年人喜爱感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往往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追

植物次生细胞壁加厚调控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doi: 10.13592/https://www.360docs.net/doc/ab6279902.html,ki.ppj.2015.0568 2016, 52 (1): 8–188收稿 2015-10-22 修定 2015-12-15 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30012)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2012CB114502)。 * 通讯作者( E -mail: lgli@https://www.360docs.net/doc/ab6279902.html,)。 植物次生细胞壁加厚调控研究进展 黄成, 李来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32 摘要: 植物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特征性结构。植物体中, 所有细胞都会形成初生壁的结构, 而一些特定组织的细胞会在初生细胞壁内侧进一步加厚形成次生壁, 为这些细胞实现正常生理功能和高等植物发育提供必需的结构。本文分别从转录水平调控、激素调控、加厚模式调控及人工调控等方面介绍目前对于次生细胞壁加厚调控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次生细胞壁; 转录调控; 木质素; 纤维素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一种重要细胞结构。植物细胞完成分裂后, 由中间的细胞板区域开始形成初生细胞壁。一些特殊组织的细胞停止扩展后, 在质膜和初生细胞壁之间形成次生细胞壁。次生细胞壁从结构上可分为S1、S2、S3三层, 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植物次生细胞壁大量存在于维管组织管状细胞和纤维细胞, 提供植物直立生长所需要的机械支撑力, 疏水性木质素的存在加固管状分子以抵抗负压, 使得植物体能够连续高效的运输水分。同时,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植物积累的大部分光合作用产物储存在次生细胞壁, 构成植物体结构, 是纤维材料和生物质能源原料的重要来源。次生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异分化后产生的细胞结构, 其加厚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目前的研究发现植物体中存在复杂的多级转录网络作用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合成基因, 从而调控次生细胞壁加厚过程, 多种激素等信号因子也可能参与其中, 木质部纤维细胞和导管细胞次生壁加厚模式与皮层微管密切相关。同时, 由于木质纤维生物质是地球上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调控次生壁加厚以获得可高效利用的木质纤维原料。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植物次生细胞壁加厚的转录水平调控 近十几年来关于次生壁转录调控有大量研究, 目前认为次生壁形成主要由一系列NAC 转录因子和MYB 转录因子形成分层次的网络逐级调控下游次生壁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 同时也有很多其他调控因子参与其中。最近一些文章对次生壁加厚转录调控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Wang 和Dixon 2012; Zhong 和Ye 2015a; Nakano 等2015)。 1.1 转录开关因子 拟南芥中有两类NAC (NAM 、ATAF1/2、CUC2)结构域转录因子被发现作为转录开关因子分别调控维管组织导管细胞和纤维细胞次生壁合成。第一类VND (vascular-related NAC domain)基因家族VND1-7被认为参与导管细胞发育。在百日草悬浮细胞系中过表达VDN6和VND7能诱导各种薄壁细胞转分化为具有环纹和螺纹加厚的原生导管细胞以及具有网纹和孔纹加厚的后生导管细胞, 显性抑制这2个基因能抑制拟南芥根中原生导管和后生导管的形成(Kubo 等2005)。随后的研究发现单独抑制VND7的正常功能就能抑制拟南芥根和茎中所有类型导管的形成, 并且可能形成同源或与其他VND 基因形成异源二聚体行使功能(Ya-maguchi 等2008)。VND1-5在拟南芥花序茎中特异表达在木质部, 过表达能激活次生壁合成途径转录因子和酶基因表达, 引起薄壁细胞异常加厚, 显性抑制VND3使花序茎导管次生壁变薄而塌陷, 这些结果表明VND1-5同VND6、VND7一起特异性调控导管细胞次生壁加厚(Zhou 等2014)。第二类包括NST3/SND1 (NAC secondary wall thickening pro-moting factor 3/secondary wall-associated NAC do-main protein 1)、NST1和NST2, 参与开启维管束间纤维细胞和木质部纤维细胞次生壁加厚(Zhong 和Ye 2015a)。拟南芥NST3/SND1特异性表达在维管束间纤维及木质部纤维细胞, 异位过表达SND1能激活非厚壁细胞中的次生壁合成, 显性抑制SND1

植物纤维素化学试题

浙江理工大学 二O一O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植物纤维化学代码:963 (*请考生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一、名词解释(3×5=15分) 1. 亲电试剂 2. 玻璃转化点 3. 结晶度 4. 剥皮反应 5. —纤维素 二、选择题(2×10=20分(1-6单选,7-10多选)) 1. 针叶材的管胞约占木质部细胞总容积的二-1。 A 45-50%B90-95%C60-70%D30-50% 2. 我们所得到的分离木素中二-2木素和原本木素结构是一样的。 A磨木B Brauns C 硫酸 D 没有一种 3. 无论是碱法还是亚硫酸盐法制浆、脱木素化学过程主要是一种二-3反应。 A 亲电 B 氧化 C 磺化 D 亲核 4. 用NaClO2处理无抽提物木粉、使木素被氧化而除去,剩下的产物为:二-4。 A 综纤维素 B β-纤维素 C 克-贝纤维素 D 氧化纤维素 5. 碱法制浆中、部分木素结构单元的α-醚键断裂后形成二-5中间产物。 A 亚甲基醌 B 正碳离子 C 酚型结构 D 非酚型结构 6. 木素生物合成过程中、不属于首先合成的木素结构单元是:二-6。 A 香豆醇 B 紫丁香醇 C 松柏醇 D 芥子醇 7. 在酸性亚硫酸盐制浆中、木素的缩合方式主要有:二-7。 A Cβ-C5 B Cα-C6 C Cα-C1 D Cβ-C1 E Cβ-C2 8. 半纤维素上的功能基主要有:二-8。 A 羰基 B 羧基 C 乙酰基 D 羟基 E 甲氧基

9. 半纤维素又可称为:二-9。 A 非纤维素的碳水化合物 B 木聚糖 C 结壳物质 D 填充物质 E 骨架物质 10. 一般树皮都含有较多的二-10,故不宜造纸。 A 灰分 B 鞣质 C 木栓质 D 果胶质 E 木素 三、判断题(2×10=20分,正确的打“T”,错误的打“F”) 1. 纤维素单位晶胞的Meyer-Misch模型和Blackwell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考虑纤维素的椅式构象和分子内氢键。 2. 一般来说,吡喃式配糖化物中,β型的酸水解速率低于α型的。 3. 各种碱对纤维素的润胀随着碱浓度的增大,其润胀能力增大。 4. 纤维素的氢键对纤维素纤维及纸张的性质影响不大。 5. 木材在碱法蒸煮过程中木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非酚型结构如在α-碳原子上连有OH基的β-芳基醚键也可以断裂,形成环氧化合物的中间物以及苯环上芳基甲基醚键断裂。 6. 在木素大分子中,大约有60%-70%的苯丙烷单元是以醚键的形式联接到相邻的单元上的,其余30%-40%的结构单元之间以碳-碳键联接。 7. 木材在碱法蒸煮过程中,木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首先通过木素大分子中酚型结构基团的α-芳基醚键、α-烷基醚键断裂,形成亚甲基醌中间物。 8. 针叶木的半纤维素主要是己糖,而阔叶木的半纤维素主要是戊糖。 9. 超过纤维饱和点再增加的水称为饱和水。 10. 从木素浓度来看:次生壁>复合胞间层> 细胞角隅胞间层。 四、填空题(每空1×25=25分) 1. 木素分子中存在多种功能基,如(四-1 )、(四-2 )、(四-3 )等,这些功能基影响着木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性能。 2. 使原料中的木素溶出转入溶液,(四-4 )的同时,还必须(四-5 ),才能达到目的。 3. 木素分子的生色基团(发色基团)有:(四-6 )、(四-7 )、(四-8 )、(四-9 )等。 4.纤维素分子量和聚合度的测定方法有(四-10 )、(四-11 )、(四-12 )等。(三种即可) 5. 半纤维素的碱性降解包括(四-13 )和(四-14 )。 6. 针叶木的有机溶剂抽出物主要成分是(四-15 ),阔叶木的有机溶剂抽出物主要成分是(四-16 ),而草类的有机溶剂抽出物主要成分是(四-17 )。 7. 木素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四-18 )和(四-19 )。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试论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通货膨胀是与市场经济共生的一种现象。其基本内涵是货币价值不同程度的下跌、货币购买力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财务会计的编制和计量的基本前提是货币价值的稳定性或者基本稳定。因此,在通货膨胀下就会动摇会计计量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基础,影响企业所有者对财务状况和真实经营成果的认知。从而影响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和管理决策。本文主要就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计量的不良影响.真实反映企业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讨论,以及有助于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一、我国研究现状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余艳琴(1995)认为:通货膨胀问题是困扰当前世界各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共同问题之一。我国通货膨胀除了以抑制、隐蔽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外,还有其特殊性。就是无明显周期性,是从隐蔽性转化为公开性。 王自力(2008)认为: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逻辑来看,尽管我国目前爬行式通货膨胀仍将可能持续一两年的时间,但最多形成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发展成加速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由于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因此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 易宪容(2007)认为: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因为,农业不仅与通货膨胀的权力源最远,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门。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二)通货膨产生的原因 徐瑞娥(2009)认为: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产生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是经济结构矛盾引发的经济总量矛盾。首先,资本收益和劳动力薪酬的要素价格不合理,不仅导致了居民收入率水平较低,也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次,居民收入率较低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造成了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与国内资金过剩和产能过剩的矛盾。再次,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导致我国必须通过扩大出口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矛盾,既增大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又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最后,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_综述_郭学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19卷第1期,2005年3月 Jo ur nal o f Hebei N or mal U niver sity of Science&T echnolog y Co llege V o l.19 No1.1M arch2005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综述) 郭学民1,2,徐兴友1,2,王同坤1,王华芳2,尹伟伦2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秦皇岛,066600;2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摘要:概述了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因素,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及杂种细胞、筛选和鉴定的动态。 关键词:细胞融合;原生质体;筛选与鉴定 中图分类号:Q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83(2005)01-0065-05 细胞融合(cy to mixis),亦称细胞杂交(cell fusio n),是指亲本的两个细胞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学因子处理下合并为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1]。植物细胞融合可分为体细胞杂交(somatic hybridizatio n)和配子-体细胞杂交(gameto-somatic hy br idizatio n),前者是指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由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产生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出植株的过程[2],后者是指性细胞(如小孢子四分体、精子、精细胞、幼嫩花粉、成熟花粉、卵细胞、助细胞和中央细胞等)原生质体和二倍体原生质体融合产生三倍体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出植株的过程[3]。植物细胞融合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突破物种生殖隔离、创造远缘杂种的新途径,原生质体技术还可用于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细胞器移植和外源DNA的导入。 自1960年Cocking[4]用酶法分离出番茄根原生质体后,Natag a和T akebe[5]1970年首次利用烟草叶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再生植株;1975年以色列的Vardi等[6]首次从木本植物Sham onti甜橙珠心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并从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通过胚状体再生出植株;在禾本科植物中,除在珍珠谷、紫狼尾草用悬浮细胞为材料,较早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外,直到1985年Fujim ur a[7]等率先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获得了再生植株,才出现了重大突破。现已从许多种内、种间、属间甚至亚科间的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细胞系或杂种植株。随着多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成功培养和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植物细胞融合获得了巨大成功。植物细胞融合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细胞融合的诱导、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以及植株的再生和鉴定等环节。 1 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1.1 起始材料 起始材料及其生理状态对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活力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往的双子叶植物培养中,大多以叶片为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近年来,起始材料的适用范围有了较大扩展。目前,以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和体细胞胚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是最主要的方式;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获得成功的试验,几乎都是用从幼胚或成熟胚诱导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或胚性细胞系来游离原生质体。采用这些材料制备原生质体方法简便、产量高、不污染、不易破碎。 1.2 基因型 同一植物不同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脱分化与再分化所要求的条件不同,所以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再生能力不同。王光远和夏镇澳[8]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曾用26个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其中仅有3个品种(粳稻农虎6号、国香1号和上农香糯)能成功地用于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据统计,小麦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基因型只有大约10个[9]。基因型的选择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而且还影响植株的再生。Cheng和Veillenux证明芙薯(Solanum phureja)从原生质体培养到愈伤组织形成受2个独立位点的显性基因的调控[10]。因此,现有 收稿日期:2004-03-09;修改稿收到日期:2004-12-12

常识积累:纤维素的制法及作用

常识积累:纤维素的制法及作用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棉花的纤维素含量接近100%,为天然的最纯纤维素来源。一般木材中,纤维素占40~50%,还有10~30%的半纤维素和20~30%的木质素。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通常与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结合在一起,其结合方式和程度对植物源食品的质地影响很大。而植物在成熟和后熟时质地的变化则由果胶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人体消化道内不存在纤维素酶,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膳食纤维。 一、纤维素的制法 生产方法一:纤维素是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生产原料来源于木材、棉花、棉短绒、麦草、稻草、芦苇、麻、桑皮、楮皮和甘蔗渣等。我国由于森林资源不足,纤维素的原料有70%来源于非木材资源。我国针叶材、阔叶材的纤维素平均含量约43-45%;草类茎秆的纤维素平均含量在40%左右。纤维素的工业制法是用亚硫酸盐溶液或碱溶液蒸煮植物原料,主要是除去木素,分别称为亚硫酸盐法和碱法。得到的物料称为亚硫酸盐浆和碱法浆。然后经过漂白进一步除去残留木素,所得漂白浆可用于造纸。再进一步除去半纤维素,就可用作纤维素衍生物的原料。

生产方法二:用纤维植物原料与无机酸捣成浆状,制成α-纤维素,再经处理使纤维素作部分解聚,然后再除去非结晶部分并提纯而得。 生产方法三:将选好的工业木浆板疏解,然后送入已加1%~10%的盐酸(用量为5%~10%)的反应釜进行升温水解,温度为90~100℃,水解时间0.5~2h,反应结束后经冷却送人中和槽,用液碱调至中性,过滤后滤饼在80~100℃下干燥,最后经粉碎得产品。 生产方法四:由木浆或棉花浆制成的纤维素。经漂白处理和机械分散后精制而成。 二、纤维素的作用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最宝贵的天然可再生资源。纤维素化学与工业始于一百六十多年前,是高分子化学诞生及发展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成果为高分子物理及化学学科的创立、发展和丰富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生理作用 人体内没有β-糖苷酶,不能对纤维素进行分解与利用,但纤维素却具有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粪便量,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的排泄,使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对肠道的不良刺激减少的作用,从而可以预防肠癌发生。

文献综述 (5)

文献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1.网络直播的概念及发展情况研究 网络直播概念的研究是绝大部分研究者在做与网络直播相关的研究的首要内容,有的研究者更是从当下的互联网、网络直播两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虽然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研究的角度,方向的不同,对于网络直播给出的定义皆有所差异,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方式,把信息传播与技术推广应用推向了更高的发展层次。也有研究者就网络直播的概念提出了以下观点: ①网络直播指的是以直播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视频服务类型。 ②网络直播是通过录屏工具或者手机在互联网平台上对表演、展示、互动等行为进行 实时呈现,是一种新兴的在线娱乐或服务方式。 而在网络直播发展情况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网络直播发端起于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届现场直播春晚,随后到2016年 Papi酱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到达了7435.1万人次的观看量,网络视频的发展重新定义了直播。同时有研究者就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观点: ①直播主体呈现多元化 ②直播内容由UGC向PGC转化 ③直播的平台化和服务化 ④直播平台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2.网络直播的特点分析 在网络直播特点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研究得出网络直播有泛娱乐性,互动性,及时性,多样性以及媒体化这几方面的特点。而有的研究者则从传播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阶段网络直播的特点 其研究得出: ①主播高度媒体化 ②目标受众明确,黏性较强 ③半碎片化观看 ④双向互动 ⑤弹幕文化

也有研究者从网络直播的整体现状着手分析其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①内容丰富,娱乐性强 ②目标受众明确,互动性强 ③主播多样化和媒体化,女性魅力强 3.网络直播的监督引导研究 由于网络直播门槛低的原因,诸多问题的出现让网络直播平台上的某些行为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很多研究者在网络直播的监督引导问题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提出的监督引导方法也不尽相同。 网络直播的监督引导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其中张旻在《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对网络直播现状与存在问题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从提高主播个人素养和完善政府监管这两个大方面对网络直播进行引导。而卢大振的《多管齐下破解网络直播监管难题》则着重从规范性的角度对网络直播的监督作用进行研究,其主要就网络直播监督的特点和网络直播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得出促进网络直播监督规范性的方法。 其中,在网络直播引导的措施方面,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在针对现如今良莠不齐的网络直播环境从法律监管,直播门槛,直播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4.关于网络直播中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研究 以上有关网络直播研究涵盖了其特点,概念及发展情况以及监督引导,较为宽泛,接下来就对范围作进一步细化,探究一下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的信息流动性及互动性更强,极大地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便捷性。大学生作为对新兴事物接受度很高的一个群体,对网络直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网络直播也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陆思婷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从日常使用、心理感受、现实对比和利弊权衡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揭示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详细分析网络直播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魏婉秋表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模式,加强了人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分别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大学生之间由于网络直播的互动,加强社会交往行为,从而获得其他人的认同,进而实现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的人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