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和实践要求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既是价值目标,更是实践要求。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要注重改善民生,激活人的创造力,建设生态文明,从而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内涵;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开天辟地的新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始终坚定以人为本的信念,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情操。回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一条非常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努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实现共同富裕.总结了一条以人为本的成功经验,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一语出自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一书,而我们党用“以人为本”来表达自己的执政理念,是党的十六大之后的事情,始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此之前,“以人为本”曾在不同场合下使用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从字面上看.其中的“人”和“本”都可以作不同的解释。比如“人”既可以指人类,也可以指人民,还可以指个人。因此首先应该明确。我们所要讨论的以人为本的含义问题.是指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以人为本”一语从字面上看可以作出哪些解释的问题.不是它在其他场合或其他思想体系中曾经被用来表达什么思想的问题。例如。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以人为本”所表达的。实际上是古代的“民本”思想,所以在《贞观政要》的《务农》篇中,既讲“国以人为本”,同时又讲“国以民为本”,二者是同义的可以互换。这里的“人”或“民”。既不是指所有的人或“人类”,又不是指个人。也不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民”,而是指与君王相对应的“民”,即臣民。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民”,就是这种与“君”相对应的“民”。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核心思想也可以用“以人为本”来表达.因为人本主义从字面上看就是以人为本的主义。但是.这里所说的“人”,是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与我们所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不是一回事。所以.理解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把它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想区分开来[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以人为目的的,是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把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明确规定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同样首先以人民的解放为己任,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且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地写在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小康之路,并且提出了要教育全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江泽民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基本思想,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深刻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这些都充分说明,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到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莫不以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根本目标。

科学发展观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以更加简洁概括的语言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这里,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如费尔巴哈早就提出过的脱离了社会而孤立存在的、抽象的个人,而是有特定含义的人,即在现实当中存在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具体的人。也就是说,应在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并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实现人的发展。具体说来,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正在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主要指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也包括其他社会新阶层的人员,即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同时,提出“以人为本”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从价值观的高度提出,要从根本的价值取舍上来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与神、与物相比,人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

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念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念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发展经济、促进GDP 增长,但它更加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在坚持全国人民改变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既是我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也是新世纪指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但是,再好的理论也要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体现其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字才是以人为本这四个字的重点。那么,如何来以人为本呢?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就集中说明了如何来以人为本。

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发展问题上的深刻体现。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思想认识上,必须反对恩赐观点和包办意识,明确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自身利益的实现者。在制度设计上,必须扫除影响和妨碍各阶层群众自主发展的政策性障碍,构建鼓励自主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在社会环境上,必须营造有利于自主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人人谈发展、人人争发展的生动活泼局面。尊重人民群众的发展主体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创新精神。毛泽东强调,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始终坚持把“人民生活的改善”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人民生活改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始终坚持的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的最辉煌业绩是,全国有四亿多人口告别贫困,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型”到完成了向“总体小康型”的转变,并将进一步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型”的发展目标,伴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是13亿中国各族人民生活福祉和生活文明程度的提升。这一成就无疑构成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事件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我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民生活改善”新的目标紧密相连。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又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福祉的增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的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

三、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

目前,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给人们提供明媚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本来不是什么问题, 而在今天,已经变成一个人类共同面对的突出的问题了。所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论断和新要求,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也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高度重视。实践以人为本, 一定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而是生态环境良好、资源节约的发展, 是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

务。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以此同时, 我国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根本好转,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突出。所以, 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意义重大而深远。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的破坏既影响当代人的利益, 更影响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此, 要确实树立绿色环保和生态文明观念, 放弃“以财富论英雄”的旧发展观, 保护好生态环境, 节能降耗, 减少对资源的开发,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 把“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洁净的水、优美环境、良好生态”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实际上是要求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起来。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立民主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军队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各行各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民教育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

以人为本是一个总体性要求,必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必须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民主建设方面,必须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建设方面,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应该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要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只有继续高度坚持以人为本,才会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人才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才能突飞猛进。国家整体实力发达了,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更上一层楼,老百姓的自身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才能得到更多的体现,社会发展才能更加和谐与美好

参考文献

1 田心铭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高校理论战线,2008,(9)

2 高原王文佳浅论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J].学术交流,2010,(12)

科技以人为本

科技以人为本 Put Sciences&Tech on top,Make people in origin! 诺基亚河养育出的百年品牌 1865年,诺基亚创始人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rikIdestam)在芬兰的诺基亚河畔创建了一家木材纸浆厂,取名诺基亚,从此,诺基亚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发展之路。 诺基亚公司在发展历程中,经营过木材、造纸、橡胶、物业、机械、电缆等门类繁多的产品,但大都业绩平平。直到1992年,新任总裁约玛?奥利拉上任后做出了以移动通信为核心业务的决定,这一决定成就了后来的全球移动通信的领导者——诺基亚。 1985年,诺基亚进入中国,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办事处。1991年,诺基亚向香港CSL提供了亚洲第一个GSM网络。三年后,中国邮电部领导用诺基亚移动电话打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GSM电话,而网络正是诺基亚提供的。 多年来,移动通信市场烽烟四起,强手如林,尤其是摩托罗拉一直为“全球手机市场霸主”的宝座同诺基亚拔刀相见。然而,诺基亚以不变应万变,从上市那天起,便一直坚持自己“科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凭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精神,

使诺基亚品牌不断深入人心。 2007年,诺基亚公司净利润总额达到亿欧元,升幅46%,利润主要来源于移动电话终端业务,达亿欧元。在2007年第四季度,诺基亚终端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0%。 科技始终源自于人性 诺基亚公司认识到,科技源于人,服务于人。越是高深的科技,越要从人性出发,为人设计和服务,而不是让用户买回去之后,花大功夫研究和学习才能掌握操作。试想,如果用户买了一款手机,一星期之后还不会发短信、玩游戏,那么这样复杂的手机谁还会喜欢呢? 因此,诺基亚通过充分满足人性的需求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同时也凝练出自己“科技,以人为本”的品牌核心价值。 诺基亚手机被消费者喜爱,不仅仅源于它的时尚和美观,更源于它的人性化。诺基亚手机一贯追求人性化设计,无论性能、外观还是材料,每一款产品都为不同的消费者量身订做,更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使他们在选择人性化科技的同时尽享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生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诺基亚手机设计完成后,公司老总会拿着手机边上楼边发短信,如果脚下被楼梯绊了一下,手机就会被打入冷宫,重新设计。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诺基亚在人性化设计上要求是多么苛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如今讲到企业文化常用的词汇中必含“以人为本”,在国内外很盛行,很时髦,似乎一讲“以人为本”就表明他理解企业文化十分精透。但现下确实有些人对“以人为本”存在片面理解,甚至走入误区,现从以下两点进行剖析和思考。企业应该以什么为本?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涌现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如“以人为本”、“科技为本”、“诚信为本”“价值为本”……那么,企业最核心、最本质、最重要的理念究竟应该是什么? 当前,“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中被一些人理解为:企业要以员工为本,进而又延伸到员工利益最大化上来。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以“员工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员工的薪酬和福利都是从客户那里来的,员工不能自己制造利润。在企业价值链上有很多环,但最重要的一个环是客户而不是员工。 企业创造的价值,它是劳动、知识、管理、资源、信息、团队精神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所有价值创造都必须在市场上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获得。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客户第一”,“以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任何企业都应该坚持以市场(客户)为导向。所以,作为

一个大的范畴,“以人为本”理念应该包括员工在内,但企业更应该突出强调“以客户为本”,因为它是企业生态和发展的命脉。 企业一旦形成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认同“以客户为本”,便会实现一种心灵上的契约。它告诉每位员工如何遵循这个契约,使员工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实现自我管理,无须制度和人去强制和约束。 企业以什么人为本?现在,许多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泛指依靠员工办好企业;企业经营者要善待员工;做到抓人心、促人和,保发展等等。早期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体现上述色彩很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冲击波增强,大多数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这些变革无不涉及人的利益问题,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生强烈碰撞,令许多人对“以人为本”产生怀疑。 事实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残酷的竞争,如果企业内部一味强调所谓的“以人为本”,希望风平浪静不要变革,大家都温情脉脉地太太平平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企业内部同样创造竞争和优胜劣汰氛围,让适者生存,才能面对企业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杰克?韦尔奇上任GE公司首席执行官后,把GE员工分为20%是优秀的(A类),70%是一般

“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起点

“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起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不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且为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法。 “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起点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体现在城市建设上,就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千方百计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 底线:不损害群众利益 整齐的别墅、优雅的会所、一望无垠的草坪……,高尔夫球场逼人的富贵,让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长丰周边的建筑相形见绌。4年前,为建设这座球场,长丰县双墩镇镇政府以低价向当地上千名农民征地2088亩。4年后,这项在当地领导者心目中“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富贵”之门背后,却生活着一群陷入窘境的失地农民。谈起今后的生活,所有的失地农民都忧心忡忡。双墩居委会胡郢村民组组长李家好介绍,他所在的拆迁安置点共有40户,200多人,其中仅有30人在外打工,大部分村民生活水平比以前均有下降。“现在工作难找,没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大多只能打点临时工;年龄大的,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有的拣破烂,有的拾稻穗,有的拣山芋维持生活。”朱家原一家6口人,每天的生活来源就是他在高尔夫球场拔草挣的16元,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子女要上学,负担极重的他经常到附近拣些人家不要的玉米改善伙食。江西省丰城市为建形象工程,在新城区非法征地,损毁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良田近万亩,并强迫干部群众融资,引起民怨。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丰城新区建设确实是大手笔:规划总用地3.3万亩,目前已征用1.1万亩,“预征”7 000亩。新区的新城大道宽100m,紫云大道宽80m,人民广场面积达176亩,百年老樟树进城“安家”,当地群众形容丰城新区是“道路超过北京三环,广场超过天安门广场”。新区的建筑更是够“派”。居于中心的是“行政中心大楼”,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占地近百亩,楼内自动化设施一应俱全,每天养护费就超过1万元。新区建设耗资巨大,但是这个市年人均财政收入只有300多元。财政虚弱却又急需资金,怎么办?丰城市的办法之一是让干部职工融资,所谓“钱不够,逼民凑”。去年3月26日,丰城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向全市各乡镇、街道、单位及全体市民融资1亿元,用于新城区和工业城基础设施建设。处级干部每人认购推荐数不低于3万元,副处级不低于2万元,正科级不低于1.5万元,副科级不低于1万元,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工作人员每人认购数不低于5000元。要求各单位“把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主要领导要负总责,明确一名副职具体抓,“确保如期完成发行任务”。对

景观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即人性化景观设计,这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的考虑群体的人,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考虑群体的局部与社会的整体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使社会的发展与更为长远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和谐与统一。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 深层次问题。 1、基本需求 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设计时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要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近年来,我们可喜的看到,为方便残疾人的轮椅车上下行走及盲人行走,很多城市广场、街心花园都进行了无障碍设计。但目前我国景观设计在这方面仍不够成熟,如有一些过街天桥台阶宽度的设计缺乏合理性,迈一步太小,迈两步不够,不论多大年龄的人走起来都非常费力。另外,一些有一定危险的地方所设的防护拦过低,遇到有大型活动人多相互拥挤时,容易发生危险和不测。 2、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满足感不像基本需求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说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作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按思维形式可将其分为推理和联想两部分:推理就是由已知前提推出未知判断,人们可根据以往的经验由整体推理至局部,反之也可由局部推知大致的整体,有利于从整体到细部系统地感知景观;联想是由前事物触发想起其它有关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智慧城市四大特征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1] 全面透彻的感知 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 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智能融合的应用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 可持续创新 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 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详解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 最佳答案 最有名的当属: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 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 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 动性的肯定。 第二,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 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 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第三,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 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 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先江 410081)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住宅设计

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住宅设计 摘要:人们对住宅有着高要求,主住宅设计师们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不断在 住宅设计中注入新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住宅设计结合起来,是满足人们对 住宅高要求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将先分析以人为本在住宅中的含义,再提出将 此理念与住宅设计结合起来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代城市住宅;设计 引言 住宅是人们生活的地方,也属于建筑的一种。在传统的建筑理念当中,建筑 的建设一般是与环境保护和以人为本相对立的,为了建造建筑便难免对环境造成 一定的破坏,而建造建筑通常都是以建筑本身为主而不是以人为本。在现代的住 宅设计理念中,发生了改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住宅设计结合起来。将以人为 本的理念与住宅设计相结合,给住户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 一、以人为本的建筑内涵 (一)人与自然 我国城市发展较快,城市中除了住宅以外,还有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等。城市 中的住宅,最为舒适的便是位于环境良好的位置,例如有湖泊、绿地等等。人们 要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住宅的位置是否便于上班也很重要。还有住宅附近的基 础设施是否完善等等,这些都是衡量住宅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便 是环境问题。以人为本的住宅设计,应在满足人们圣湖和工作的需要以后,最大 程度上保证周围所处环境。如果住宅处于周围环境脏乱差,没有绿地的地方,更 谈不上以人为本的理念1。 (二)住宅与环境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建筑建造起来,但城市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是有 限的。有许多城市,为了建造起更多的建筑,在土地面积不够的情况下,提高建 筑的密度和高度。提高建筑的密度和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土地,建造起更多的建筑2。但如果是住宅区,则不适合过分提高建筑的密度。因 为住宅间的密度增加,那么住户的阳光等都会受到影响,住宅太密集,人们的居 住心情也受到不利影响。但也不能为了城市建筑,而盲目减少城市绿地面积以及 盲目开发。 (三)人与住宅 人与住宅的关系十分紧密,人居住在住宅中,住宅情况影响人们的居住质量。住宅情况良好,便能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人们也应适当维护住宅,保证住宅的长时间利用。住宅质量差,人们的居住舒适度也会相应降低,影响人 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人们对自己的住宅也应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维修和保护。住 宅虽不是消耗品,但在长期的胡乱使用中也难免出现问题,需要居住的人们适当 保护。 (四)人与人 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便是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 在生活中,人们都需要与各种人进行沟通。由于城市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 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难免出现问题,影响人们之间的关系。说到住宅, 人们便会想到生活,人们在住宅中生活,住宅是改善人们之间关系重要途径。一 个良好的住宅区,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相反地,住 宅区太差,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感情培养。

企业以人为本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以人为本,要不断地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让员工能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提高劳动的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那么如何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呢? 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简称人本管理。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自身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它源自文艺复兴时期,从人本身出发去研究自然界,社会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哲学理论。但是,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未真正自觉地运用于西方企业管理之中,更未成为其管理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许多流派,都强调了以人为中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潮。在这一思潮的影响和作用之下,西方管理思想向人本主义倾斜。 真正将人本主义思想自觉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并成为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理念,被誉为“人本管理”,乃是现代的事情。它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革命。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 所谓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它是指企业中的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或主导因素;同时,作为管理的本质因素,又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方面,企业一切管理活动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另一方面,企业一切管理和经营实践活动,旨在满足人的需要,促使企业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应当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人本管理的基本含义: 1。企业中的人是首要因素,企业是以人为主体而组成的。人本管理强调企业依靠人而存在,由人进行管理,即一切管理活动由人决定,策划,操纵,运作,人始终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主体或主导要素。这就是“人即企业,企业即人”的道理。 2。企业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生产,为人的需要而管理。人的需要有:第一,社会的人的需要,企业不断创造顾客,满足社会消费需求。这是企业所担当的社会责任。第二,企业投资都的需要,即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企业全体员工的需要,一是获取收入最大化;二是施展才干,实现抱负,个人获得全面发展。于是,抽调企业人的智力,知识,技能,锻炼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发展企业人的整体素质,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目的。这是人本管理应有的哲学含义,本质和理想境界。 3。人本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现代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理念,指导思想,管理意识。严格来说,人本管理不是一个管理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它重新认识人性,强调人的重要性和在管理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人本管理要求将这一全新搬弄是非念贯穿和渗透到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并指导企业工作,使企业的一切工作纳入人本管理思想体系和基本框架内运行,即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绩效,实现企业目标。 (二)人本管理的原则 企业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要求或原则。 1。人的管理第一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高于对物的管理,居于第一位。首先,人是唯一能动的资源要素,是第一资源。物质资源是被动的客体要素,需要有思想,有意识,有生命的人去支配,去管理,去使用;否则,便为无用之物。先有对人的管理,才可能有对物的

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近年来,“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频率很高的词汇。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 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直接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就是说,要“从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从其“周围的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人。因此,“以人为本”并不是人本主义的代名词,其内涵也并不意味着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而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如果说人本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支点向外的思维方式,那么“以人为本”就体现了以现实生活为支点向“人”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和最终目的都是“人”。 总体来说,尊重人大致包涵以下10种含义。 一是尊重人的生命。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价值,珍惜并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尊重人类价值的首要要求;生命并不是个人私有财产,承载着众多的社会义务和家庭责任,因此绝不轻言放弃生命,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能采取伤害自己甚至结束自己生命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嘲笑有缺陷、不健全的生命,并尽自己的努力去维护生命。 二是尊重人的利益。严格区分正当利益和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人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要,对不正当利益则应努力抵制;合法、合情、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对损害自身利益的他人或行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尊重自身利益,更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面对利益,不回避、不贬低、不夸大;正确解决自身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以人民最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谋求自身利益要采取正当手段。 三是尊重人的劳动。让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具体的劳动岗位,提供发挥其潜能的机会和条件;提供劳动时,应尽自己最大努力,不能得过且过、滥竽充数;享受别人劳动时,应认真对待他人的付出,而不能随意的诋毁和贬低;就劳动本身而言,并没有贵贱之分,因此不能因劳动形式不同,而自行分成等级,加以区别对待;尊重劳动本身,不能因其结果的好坏和程度的高低,而任意否定劳动的意义。 四是尊重人的价值。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如果单纯强调社会价值,就会对个人的利益、愿望和尊严注意得不够甚至抹杀;如果单纯强调自我价值,就会加深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从而陷入痛

科技以人为本

科技以人为本 ——xx职教中心学校科技主题班会 班级:08数控高职 地点:5号楼4楼多媒体教室 时间:2010年10月29日 形式:以小组竞赛为主线,中间穿插科技小实验、小品、游戏、航模展示、舞 蹈、小组唱等节目。 参加人员:08数控高职班全体同学,班主任吕瑾老师及各师生嘉宾。 主持人:方晨超、xx 小组代表:挑战星——王明探索星——孙唏峰 开拓星——孙汐xx星——xx 一、班会目的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发挥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科技素质”,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举行此次科技主题班会。通过科技教育和实践活动,让每位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抵制各种愚昧、迷信和反科学、伪科学的行为。 二、班会设计 本次班会以小组竞赛为主线,中间穿插科技小实验、小品、游戏、航模展示、舞蹈、小组唱等节目。其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活跃了活动气氛,进一步在学生心中树立科技发展的观念。 三、班会程序 1

1、主持人在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中,引出本次主题班会。 2、向各位来宾鼓掌表示欢迎 舞蹈《街舞狂飙》,表演:xx等。 3、主持人介绍比赛队,各参赛小组亮出口号。 4、竞赛开始:第一轮“胜者为王”,必答题(每组两轮),答对者得一颗星(大屏幕)。 5、科技小博士:由曹家刚同学表演化学实验“喷泉”。 6、展我科学梦想,激发学习动力,主持人向同学们介绍最新的科学发明(大屏幕)。 ●人工心脏CATO 是一种能全面模仿人类心脏的装置,由血液室心室、阀瓣膜以及能把血液吸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特殊致动装置组成。 ●触觉阅读器是一款帮助盲人阅读非盲文书籍的用品,把它放在书籍上,它就可以把书上的文字变成盲文,凸起在阅读区域的表面。另外,它还集成了嵌入式的扬声器,这样也就让那些不懂盲文的人可以了解书籍上的内容了。 ●眨眼眼镜10月27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眼镜交易会上,一名工作人员展示Masunaga公司推出的“眨眼眼镜”。这款眼镜可以让使用者避免因长时间注视显示屏而使眼睛发干。当眼镜上的传感器发现使用者持续5秒钟未眨眼时,眼镜镜片就会起雾,迫使使用者眨眼。这款眼镜由电池驱动,也可以通过USB接口获得电力。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选出2009年度十大发明,包括使用整形技术不会污染水质的鱼饵、隔热防火的蘑菇墙板、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坦克、利用汽车颠簸发电的减震器、帮助截瘫患者重新行走的“机器腿”、让护士不再为寻找静脉苦恼的新式导管。 7、第二轮“胜者为王”,抢答题(共八题),答对者得一颗星。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1[①]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的更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②]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宗教神学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束缚了人的发展,压抑了人性。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③]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离开这些讲人、讲人性、讲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人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长期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不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制度修正和政策调整,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改变,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赵素芳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镇化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是追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之后安心、放心、舒心的城镇化。 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便是“以人为本”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典型案例。濮阳县西辛庄村有企业20余家,总产值十多亿元,全村600多名劳动力全部在村办企业就业,人均纯收入2.6万元。村内建有人工湖、办公楼、文化广场等。别墅小楼风格别致,燃气统一供应,垃圾统一处理,医院、幼儿园、养老院一应俱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愈加完善,做到了以产业为支撑,发展民生,现代化建设成果全村共享的新型城镇化。 西辛庄村的成功,源于发展城镇化是为村民谋福利的理念。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专家指出,此《规划》的最大亮点

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三大会议都着力强调,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突出以人为本。李克强总理也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归根到底,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做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改革成果惠及于民。围绕“人的城镇化”进行户籍、教育、就业等各种政策的全面配套改革,使外来人口和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工作和生活,享受与城镇人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按照民生优先、共建共享、城乡一体的原则,从群众最关注的基本需求出发,着重推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环艺0902 徐文雅 2009113000 《交换空间》这一家装栏目中有一期的设计师在卧室床头两侧各按了一个牛眼灯,为的只是怕一方看书的灯光打扰对方的休息;在阳台晾衣架的上方按上小电扇,为的只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以便于及早晾干不妨碍第二天穿用。而中国家装之父-余静赣先生,提出将阳光、植物、水、引入室内以更贴近大自然,以及提出厨房开放,让油烟适量飘进餐厅,让孩子可以看到父母煮饭、炒菜,甚至帮厨,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及对他的关爱,加深感情….. 这些都是很小的细节可是设计师却做的如此的人性化,极大地方便体贴了业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余工先生可以从人心最根本的感情出发,真正做到了室内空间“以人为本”!同样做到了以“自然,以人心为本”!这将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发展到顶峰。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理事长傅立民说,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设计、室内装饰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们营造安全、健康、自然、和谐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需求,这是广大室内设计师的根本宗旨和光荣任务。 印度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史瑞康特·尼瓦沙在发言中强调,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在为别人做设计时,首先应该知道他们的想法是什么,他们所处的生活处境是什么。但是,仅仅知道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心去理解他们的这些想法,切身感受他们的生活处境。因为,这世界上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他们看待设计的角度和侧重点也不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一个大背景下生长的人,他们的想法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史瑞康特·尼瓦沙认为,和任何奢华的事物相比,人本身都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他一再强调,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要考虑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的宗教、健康、生态、习惯、经济、情感、安全等。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把这些因素都整合起来。当然,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不是单单依靠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从业者不断在实践中积攒经验,并不断勇于开拓新的技术模式,并将其和传统的设计思维良好地结合起来。 现在不少专家学者都呼吁要将人类工程学的概念融入到室内装饰的设计中去。所谓人类工程学或者功效学,是指我们必须考虑到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类可能更能够产生出更高的效率,做什么样的设计能够帮助人们感到更加健康,更加好的更加有效的工作。这不光是一种身体上受到安全保护的感觉,而且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保护。史瑞康特·尼瓦沙说:“我们给一个人做室内设计的时候,或者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光给他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需求,还要考虑心理需求。”

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 “以人为本”语出《三国志·先主传》:十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以人为本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

科技部职能

学生会科技部 一、部门职能: 学生会科技部作为团委、学生会的特色部门,在同学们展开科技活动中起到一个领头羊的作用,科技部坚持以“科技挑战未来,科技以人为本”为宗旨,展开一系列活动,配合校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工作,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学术与创新活动。此外,我们积极宣传最新以及实用的科普知识,关注科技前沿发展状况,开拓广大同学的创新思维,丰富全校师生的科技文化生活并营造大学生科研氛围。我们也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做好科技项目活动申请和筹办工作,积极自主开展科技学术报告活动及各项科研成果报告会,带动同学们学习科技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同学的科学素养。 二、工作内容: 1、筹办学院每一届科技节,使其变成我院的一大特色活动; 2、加大学院内部科技宣传工作,提高同学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在新生中将“科 技以人为本,科技挑战未来”这一品牌打响,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3、精心策划组织并邀请了校内外知名教授和企业成功人士开展生命论坛系列讲 座,激励了同学们挑战未来的勇气,为同学们点明了未来的方向; 4、加强新生对本学院科研动态的了解,邀请教授、博士生一些在科研方面较为 优秀的本科生与新生进行有关科研起步的经验交流; 5、组织了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设计大赛,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科研实践训练, 使同学从传统的“动脑学”转化为“动手动脑”一起学。 6、在其他各部有活动时,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在活动之前,根据活动要求制作幻灯片。所做的幻灯片要用心、精美,并且符合活动的主题。

(2)在活动之后,积极和新闻学社联系,将活动的有关新闻及时的刊登在系网站上。 7、积极配合其他各部门的工作。 8、在同学遇到电脑方面的问题时,积极予以帮助。 9、部门成员要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做好部内的各项工作。 时代在前进,我们科技部也在积极开拓工作新思维,“创新”理念正逐步深入到我们科技部的各项工作中。我们在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摒弃陈旧的理念,积极开拓新的工作思路,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目前高科技发展的展览等活动,科技部的整体工作在我们的努力下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青春不搏何时搏!”我们科技部全体成员正以积极饱满的热情迎接广大师生的检阅,请相信我们,请支持我们,我们会用“奇迹”馈赠给大家!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罗芬芬学号;201221801001 一、“人”与“民”的概念及两者的比较 “人”在字典里的含义很广,最基本的就是指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同时,“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因为种种需求仍然保持着许许多多的一般动物的行为。而社会属性主要指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在文化人类史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相互支持与协助的目的。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也因人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 在奴隶时代,奴隶主将驯服的战俘刺瞎左眼并强迫其劳动使之成为奴隶,这种瞎了左眼的奴隶便称为“民”。古代“民”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君”、“臣”“人”相对)。现在,“民”一般意义上被定义为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群众,相对于“人”来说,是一个较狭隘的概念。 通过上面对“人”和“民”两个基本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人”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由一个个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类的有机统一。相对于“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所有的“民”都可以称之为“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都可以被定义为“人”。“民”是一个有着等级的概念的字,它与“君”、“臣”、“人”相对,并没有包括了所有的“人”。而今的社会,从一个大的方面讲,均是由独立、自由的“人”构成的。“民”并不能构成一个社会的全部。 二、“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概念 “以人为本”指以全体人的利益为根本,即要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利益,每一个个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以民为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因为“民”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群体,所以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更需要关注的是,即使“民”的数量占了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也不能保证统治者就会完全的保护“民”的利益,因为两者本身就是一对对立的概念。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两者看似一样,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人为本”体现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体现。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认识事物的尺度”,将人们研究的核心问题由大自然转向了人类。西欧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提出了“人本”思想,此后,随着欧洲大革命、欧洲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便逐渐产生了,一直到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仍然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维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之后,儒、法、道、墨诸子百家都遵循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文化、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是,“以民为本”的理念与我国几千年“君臣”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 三、“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联系与区别 我国现在科学发展观中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这与古代的“以民为本”在文化上有历史性的联系,在关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关心和保障人的权益等方面,有一定的同一性,两者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两者更多的体现在它们的区别上。从本质上讲,“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实现思想的道路和方法,即立论的基本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