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过程全回顾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过程全回顾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过程全回顾

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过程全回顾

6月20日,学生们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设立的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现场等待太空授课开始。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新华社记者王永卓摄

6月20日10时许,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举行。为确保太空授课活动顺利实施,神十航天员进行了认真备课,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为太空授课活动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航天员完成太空质量测量、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等实验,向青少年讲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并与地面课堂学生进行互动。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参加地面课堂活动。

6月20日,学生们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设立的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现场等待太空授课开始。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作为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预热”,地面课堂师生正在对航天飞行涉及的物理原理展开讨论。地面课堂开始上课,师生们首先观看讲述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电视短片《太空中的衣食住行》。地面课堂的大屏幕上展示了方便美味的太空食品,以及航天员在太空吃饭、喝水的画面。

6月20日10时许,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新华社记者王永卓摄

太空授课主讲人是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地面课堂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宓奇和北京市第101中学物理老师史艺。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太空授课。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即将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授课,将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航天员聂海胜在演示悬空打坐。新华社发(视频截图)

地面课堂建立与天宫一号的双向通信链路,太空授课正式开始。神十航天员开始讲课。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指令长聂海胜配合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太空授课第一个项目:太空质量测量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新华社发(视频截图)

王亚平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弹簧,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王亚平展示太空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聂海胜用这台仪器测出了自己的质量:74公斤。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太空授课第二个项目:太空单摆运动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进行单摆运动演示。新华社发(视频截图)

太空授课第三个项目:太空陀螺运动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航天员王亚平在演示陀螺在太空中的运动。新华社发(视频截图)

太空授课第四个项目:太空制作水膜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王亚平利用水袋和金属圈做成了一个水膜。新华社发(视频截图)

太空授课第五个项目:太空制作水球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航天员王亚平的倒像出现在水球中。新华社发(视频截图)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航天员聂海胜与学生互动。新华社发(视频截图)

航天员完成太空质量测量、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等实验,向青少年讲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并与地面课堂学生进行互动。神十航天员与地面课堂学生互动交流,回答了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护措施、航天员对抗失重方法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授课结束时,三名航天员向大家挥手再见。新华社发(视频截图)

神十航天员为全国青少年送上寄语。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

(来源:新华网)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 读书心得

观“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有感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十”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航天员带着祖国的使命相约“天宫一号”。虽然天宫一号与“神八”、“神九”已经相约完毕,但这一次也让我们有很多期待,但是最让我期待的还是,以八零后的王亚平老师为主讲,聂海胜老师为助教的太空授课,张晓光老师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她们要以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本人也观看了这次授课,充分感觉到科技的神奇力量。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神舟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回顾了一下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研制。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太空行程,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实现了2名宇航员多天飞行,于10月16日凌晨安全返回,使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进一步成熟。“神舟”六号实现了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实现宇航员进入轨道舱。航天员首次往返轨道舱,进

太空中奇妙的物理实验现象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225500) 张夏林柳美玲“王亚平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便飞了出去!”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13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在“天宫一号”上演(见图1)。此次太空授课活动主要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质量测量、单摆运动、人体方向感、陀螺旋转、神奇水膜承住中国结的物理实验现象。 1 质量测量和单摆运动在太空中,宇航员像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本次飞行任务指令长聂海胜首先向地面学生表演了“悬空打坐”,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中的独特现象。授课主讲教师王亚平也表演了自己的“大力神功”绝技,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就飞了出去。在太空中如何测量物体质量,王亚平利用质量测量仪演示了测量过程并成功测出了聂海胜体重。“我们知道:‘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那如果我们想办法测出力和加速度,就可以算出质量了。”这就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王亚平解释。另外,王亚平还展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圆周运动现象。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即使我们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也能绕摆轴作圆周运动;但是在地面上却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 2 太空中无方向感“我想知道你们在太空里还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感呢?”在现场观看太空授课的同学向王亚平提问。王亚平用连续两个90。翻转的“杂技”表演进行了解释,“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没有上和下的区别,无论头朝向哪个方向,我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3 陀螺定轴性原理给静止和转动的两个陀螺以同样的干扰力,静止的陀螺会翻滚着向前移动,而旋转的陀螺虽然在晃动但是轴向基本没有改变。王亚平进一步解释了陀螺的定轴性原理: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性,陀螺这一定轴特性在天上和地上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有很多设备都是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我们居住的天宫里,也安装了不少的利用陀螺的定轴性原理制作的仪器,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王亚平说。 4 神奇水膜可承住中国结除了这些较为理论性的授课,王亚平还展示了吃太空漂浮的水滴、水膜承载中国结、把水膜变成大水球、让水球变色等神奇的太空现象,引来学生一阵惊叹。失重会给人的行动带来不便,但对人类开展研究却非常有价值。利用太空独特的资源,一方面我们可以开展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为应用服务。王亚平举例,“比如说在失重环境下,我们可以获取到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开展材料的基础研究,通过对比天地的差异,来优化和改进地面的生产工艺。再比如说,在失重环境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地提高,可以用于未来的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收稿日期:2014-11-13

太空授课的意义研究报告doc

太空授课的意义研究报告 篇一:1-航天专家解读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物理原理航天专家解读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物理原理 XX年06月20日 6月20日,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中,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这些美妙的实验反映了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天地物理特性的差别给航天飞行带来什么影响,在航天活动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副教授王兆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实验一: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过程:王亚平首先展示两支完全一样的弹簧,它们分别固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画面显示,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随后,镜头转向天宫一号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

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专家解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在地球表面,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的质量体现为重量。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上时,弹簧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达到平衡,因此可以从弹簧秤的读数中得到物体的重量。而在绕地球高速运动的飞船里,地球引力被飞船的离心力所平衡,飞船内部不再有地球引力的影响,也就没有了重量的概念,因此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直接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 F=ma,利用作用力和物体加速度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质量。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航天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这时就可以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计算出航天器的质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太空失重 实验过程: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钢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那样往复摆动,而是悬停

小粒子与大宇宙专题复习

2019中考复习专题《小粒子与大宇宙》 一、微观世界: 1、自然的尺度: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市由物质组成的,从无垠的宇宙到微笑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1026 m——10—15 m 2、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3、微观粒子: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 1、探索的历程 (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测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2、浩瀚的星空: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星系,包括八大行星66颗卫星,2000多小行星和彗星、流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群体,宇宙中有很多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二:重点、难点突破 1、物质的结构: 例1、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这是因为() A、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都不带电 B、原子核带负电 C、中子不带电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解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由于原子核中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河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呈中性,不带电。 答案:D 小练习: 1、关于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C.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科协年度工作总结_1

科协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吴江区科协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科协的悉心指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吴江四新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科协职能优势,团结带领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构建更高水平“乐居吴江”进程中勇立新功。 一、发挥智力集聚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借助“海智”平台招才引智。通过“海智”渠道广邀海外英才参加吴江创新创业洽谈会,近20人报名,4人通过评审参会并推荐参加苏州国际精英周活动。开展“海智”基地建设,汾湖高新区创建为首批省级“海智”基地。参加中国(江苏)国际科技交流与人才智力合作大会,提供项目信息近千条,在大会现场宣传吴江创新创业环境。 2.组织专家建言献策。组织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开展“问策‘活力汾湖’建设好接轨上海‘桥头堡’”调研活动,收集一批高质量建议供区领导参考,部分专家文章通过《专家咨询》报区领导审阅获得批示。 3.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提请政府开展吴江区“XX—XX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征集论文389篇,经评审产生一等奖12篇、二等奖31篇、三等奖56篇,区政府发文表彰并结集出版,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鼓励学术团

体和科技人员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软科学研究,制定《吴江区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经专家评审,“盛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研究”等7个项目予以立项并得到经费资助。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厂会协作”、“双杯奖”竞赛等活动,申报苏州“双杯奖”竞赛活动26项,2个项目被评为苏州厂会协作优秀项目。开展科技工作者和重点科技人才基本状况调查,发放问卷调查1300份,回收率%。继续在企业中开展萃智(triz)创新理论培训,分别在永鼎集体、标缝公司、万工集团举办3期,直接培训企业技术人员130多人。协助通鼎集团举办XX全国室内光纤光缆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开展苏州十佳魅力科技人物推荐、专利服务项目对接等其他多项活动。 二、突显科普主力军职能,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举办大型科普活动。5月举办第二十五届科普宣传周活动,主活动是首届沪苏两地“科普动起来”社区居民创新制作比赛,面向社区居民,突出科普技能,营造亲子氛围,得到江苏、上海两省科协高度肯定,被新华网等20多家媒报道,成为跨省科普联动的成功范例。科普周期间全区共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24项,受益群众38万人次。9月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幕式上表彰一批科普惠民、惠农项目,并邀请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领域权威,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教

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 一、授课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十点零四分零秒到十点五十五分零秒共五十一分钟。 二、授课人员:主讲:王亚萍;助教:聂海胜;摄像:张晓光。 三、授课背景:太空授课,是指在太空中进行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授课目的是让广大地面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女飞行员)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授课活动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确定。 四、授课内容: 在实验开始,神舟十号指令长聂海胜首先做了一个“太空打坐”。原因:由于没有重力,所以,只需轻轻地用力就可以使人体处于漂浮状态。 (一)实验一:质量测量 在失重的太空,地面的测重不再奏效。“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呢?”太空教师王亚平问。

在天宫一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74千克。 ※原理解读: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二)实验二:单摆运动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原理解读:太空失重 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

神舟十号资料范文

神舟十号资料范文 神舟一号 [1]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飞船进入轨道[1] 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0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一是旗类,中华人民 __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xx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返回时间:xx年1月16日19时22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22分/108圈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xx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xx年4月1日16时54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xx年12月30日0时40分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 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xx年1月5日19时16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6分/108圈 神舟五号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返回时间:xx年10月16日6时28分。 尺寸、重量:“神舟”载人飞船全长8.86米,最大处直径2.8米,总重量达到7790公斤。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红格尔苏木草场。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28分/14圈。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xx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返回时间:xx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科学内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6.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全章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本章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究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使学生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将微观世界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给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数量级;并将目前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而这种探索也是渐进的。 本章教材的重点是: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的大致数量级概念;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本章教材中包含两条科学探究主线:一是以文献资料为主的科学发展史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一节“走进微观”、第三节“探索宇宙”中体现。另一个是以学生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在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中体现。 课时安排:4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节走进微观1课时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课时 第三节探索宇宙l课时 章节复习l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备注 第一节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 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五四青年节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心得5篇

五四青年节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心得5篇 五四青年节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1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骑车走人。大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一个场景,共享单车在全国各地也是铺天盖地蔓延开了。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雨伞……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人们于是步入了一个新时代————“共享时代” 共享资源给人带来了便利。以身边的共享单车为例,很多人喜欢开车出行,可是在拥堵的市中心,这是一个很不理想的出行方式,加上如果路程较远,家里没有自行车,地铁公交又比较繁琐,那么这个时候,你小区门口的那排共享单车会帮到你不少忙。你只要带个手机,随时随地都能使用这份共享资源,方便又有效。共享资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就共享单车而言,它的出现,使很多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开车改为了自行车,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又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何乐而不为之。当今生活中慢慢增加的共享资源着实给大家带来了大大的便利,出门在外突然下雨了,共享雨伞就在你身边。闲余时间想畅游书海,共享书店就在你附近,书的资源多关键还省钱。诸多的益处让共享这个理念被人们慢慢接受,我们的生活也迎来了新时代。 共享资源还能体现国民素质。“共享”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起分享资源。在这个共享资源刚刚起步阶段里,存在着一小部分没有真正理解共享资源意义的人,肆意破坏这些公共资源,偷偷把这些资源占为己用,更有甚者把资源拿回家的,但是有目共睹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可见共享资源在推广和使用的过程中提升了国民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共享资源虽然给人们带来便利,却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每个月都会有大批大批受到损坏的共享资源成堆地出现在垃圾场上,造成一种新“污染”。我认为那些制造,开发共享资源的公司应该对现状及时采取相应改善措施。我们使用者更要懂得不要恶意地去破坏,要共同维护这些宝贵的资源。 “共享时代”促进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新发展,当共享资源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我们也要融入这个新时代,尽力去维护共享资源,将共享发挥到极致,做到减少损坏率,减少污染。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一起创造新的未来! 五四青年节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2 春风一年又一年的光临大地,但每一年都有新的光景。世间万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更新。如今,看向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走出夏风洋溢,热浪澎湃的教室门口,一股热感遍布全身。遥望长长的路,笔直通向校门,两旁的月季花大都晒蔫,炎炎酷暑,他们自经不住这样的磨练。然而,临近期末考试,我们这新时代的学生们却是在挥汗如雨的的搏击学海。 现在,推进国家发展,更进一步的重任压于我们身上了。但盲目冲击向前是错误的。现在,虽弘扬埋头苦读,勤奋刻苦,但却要真正地把握方法。所谓的方法,则是现在新时代最提倡、最适合自身的方法。现如今,教育家等都提倡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全方面开发大脑。 在掌握一定方法之前,更重要的是要确定目标,确定方向。这个方向并不是旧时所说的学好习是为了家的荣华富贵,为当官。而是在如今的新时代中,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做奠基。认真学习,为国家——那只搏击长空的雄鹰,给它雄健的翅膀增添一份洁白的羽毛,使它更加丰满有力。我们的中国,在世界上

王亚平太空授课视频观后感5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视频观后感5篇 观看《太空授课》后,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航天员一定会再为我们的航 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出我们的最大力量!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太空授课观后感 2013年6月20日10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太空中为中小学生 授课。主讲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 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 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 我们讲课了! 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只见聂海胜同 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 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 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 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 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亚平老师接下来还为我们演示:单摆运动、陀螺,以及与水等液体有关的演示。 在这几个演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摆运动了。只见聂叔叔递给了亚平老师一个 小支架,亚平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若挪动 小球的位置到一定高度再松手,小黄球就会左右摆动了,但速度很慢。而且,最终的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

[标签:标题] 篇一:太空授课原理 解读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物理原理 姓名:钟宇学号:20120511xxx 专业:物理学 2013年6月20日上午举行的太空授课活动中,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质量 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这些美妙的实验反映了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天地物理特性的差别给航天飞行带来什么影响, 在航天活动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副教授王兆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图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太空质量测量 实验一: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过程:王亚平首先展示两支完全一样的弹簧,它们分别固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 画面显示,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随后,镜头转向天宫一号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解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 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 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在地球表面,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的质量体现为重量。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上时,弹簧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达到平衡,因此可以从弹簧秤的读数中得到物体的重量。 而在绕地球高速运动的飞船里,地球引力被飞船的离心力所平衡,飞船内部不再有地球引力的影响,也就没有了重量的概念,因此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直接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利用作用力和物体加速度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质量。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航天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这时就可以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计算出航天器的质量。 图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太空单摆运动 实验二:单摆运动——太空失重 实验过程: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钢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王亚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那样往复摆动,而是悬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解读:实验中 小球没有来回摆动、而是悬浮或者做圆周运动,是太空中的失重现象导致的。在地面上,一 旦松手,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小球会向下运动,而由于小球被细绳连接在支架上,它就会 被细绳牵着来回摆动。但太空中没有重力作用,小球只会在原地悬浮。同样因为重力环境的不同,在太空中轻轻推小球一下,小球会在细绳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上,需要给小球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克服地球重力的阻碍,实现圆周运动。 失重是空间与地面环境最重要的差别之一。它虽然给飞行生活带来很多有趣的体验,但也 会妨碍航天员在舱内的操作,同时对航天员的心血管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航天医学专家研究出很多医学防护措施,航天员也会在航天器中通过主动锻

2019年神舟十一号飞天发射成功心得体会.docx

2019年神舟十一号飞天发射成 功心得体会 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2019年神舟十一号飞天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六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下面是整理的关于2019年神舟十一号飞天发射成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2019年神舟十一号飞天发射成功心得体会范文一 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中国踏上航天新征程。载人飞行、探月工程、空间实验,新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人用一次次突破,远征浩瀚星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短短视频,记录了中国航天征程的节点,也共振着国人欢呼雀跃的心跳。“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个人如此,国家更是如此。“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从古人的浪漫追梦,到今天我们不断圆梦,有梦想又脚踏实地的中国前途无量。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 武平表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我国在轨卫星数量仅次美国,发射频次和数量近几年爆发增长。 卫星数据方面,截至2019 年9 月11 日,全球共有1535 颗卫星在轨运行,其中我国在轨卫星数量为173 颗,仅次于美国。“xx”期间,我国共计发射中外航天器138 颗,其中2019 年全年发射45 颗,卫星(航天器)发射频次和数量均呈现爆发增长。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年均发射数量将达到30 次。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9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两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30天,并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一号发射了,它带走的是全国人民13亿颗紧张的心,带回来的却是13亿滴喜悦的泪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期待神十一回归的那一天。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六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任务将是对“神十”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 神舟11号将于2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 航天科技集团神舟十一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表示,重点是解决空间站建设中的这些关进技术,通过天宫二号的飞行来发现、

太空授课观后感200字300字400字500字600字

太空授课观后感200字300字400字500字 600字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今天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更是中华人民值得骄傲的一天。因为我们即将会上一节非比寻常的课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在清晰的电脑画面上,我们能看到三位伟大的航天员正准备给我们上一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程。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太空授课观后感 今天,我经历了一节非常特别,有趣的课。这堂课的老师距离我们地球300多公里。她,就是此刻在茫茫宇宙中的宇航员,王亚平。 一开始,聂海胜叔叔给我们带来了他的高难度的“绝活”,让我们可真是大开了眼界。他沉稳地面对镜头,然后两脚往上一收,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如同和尚般打禅静坐!接着王老师用“一指禅”神功,使聂叔叔便翻起了筋斗。原来这就是太空中,航天员日常的模样!每个人都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拿起重物,这里每个人都是SUPERMAN一样的传奇!令人羡慕不已。 我看到有关神奇表面张力,有趣水膜,剔透水球的奇妙实验。太空,飘渺而神秘,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 群星闪烁,粒子活跃;浩瀚宇宙,奥秘世界。这里,实验小球不是如在地面上钟摆一样的摇摆,而是玩起了圆周的体操运动;这里,小陀螺会连翻跟斗运动,若是自身不停旋转时,它又乖乖地按照轴向的方向旋转——即使有外力;这里,一滴水,宛如可爱露珠,在太空中平和而调皮地乱窜…… 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

解读神十太空授课五个实验

解读神十太空授课五个实验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11分,随着一声“同学们,你们好”的问候,在距离地面300公里的天宫一号,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开始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太空讲课。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王亚平昨天的出镜让人眼前一亮,立刻“秒杀”亿万网友。在王亚平近乎“魔术”般手下,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2007年0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专家称,和芭芭拉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难度高于美国。据太空授课教案组介绍,太空授课计划一年前就在筹备了,本想神舟九号的时候就进行,但神九升空时间较短而且主要任务是对接任务,所以太空授课计划最终在神十实现。神十太空授课创下了两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中国学生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五个失重实验。 神十太空授课为何挑选这五个实验?主要是从经典、易懂、新颖、观赏性和差异性、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等几个方面去考虑的,在弹簧秤、陀螺、单摆、金刚圈这些教具的协助下,神奇的现象应接不暇。 实验一:打开“箱子”测质量 悬空打坐、大力神功,这两招专属武林高手们的“功夫”,经过三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演绎,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航天员表演之后给同学们提出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等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该如何测质量呢?天宫一号上配备有质量测量仪,这个质量测量仪就是设置在天宫一号舱壁的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看上去像飞船舱壁上的一个箱子。拉开“箱子”后,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在给同学们解释了应用原理之后,王亚平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呢? 【解读】在地面上,弹簧秤提供的弹力跟重力是平衡的,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弹簧伸长不一样,即重量是不一样的。在太空,因为微重力环境,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弹簧秤上,两个弹簧指标是平齐的。因为没有重量的概念,弹簧秤就没有读数。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一定律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据了解,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比较常用。例如,航天器在运行中会耗损,质量会发生变化,就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这时,可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准确掌握航天器的质量。 实验二:神奇单摆做圆周运动 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受力后,是左右摇摆还是圆周运动?这个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太空就变得超乎想象了。在第二个实验中,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这就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单摆。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拴小球的细线呈弯曲状静止,将其拉高后,结果并没有发生变化。接下来,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小球就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即使中心轴的角度发生改变,小球也仍然做同样的运动。而同样的动作在地面对比试验中,就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

第0小粒子与大宇宙全章知识点

10知识点 合理利用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势能 实验: 1)小球在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只与起点的高低有关,起点越高,到达底端的速度越大 2)不同质量的小球分别从光滑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并撞击平面上的木块,被撞木块的运动距离越长,运动小球所具有的动能越大 3)重物下落撞击平放在沙上的物体时,物体陷入沙中的越深,说明重物原来具有的势能越大。 ★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研究物体质量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速度不变(或物体从同一高度滑下),改变物体质量,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1: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研究速度对物体动能的影响,控制物体质量不变,改变物体速度(或物体从不同高度滑下), 观察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2: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结论: 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一、走进微观-原子结构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2.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3.原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的。 4. 原子核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5. 质子和中子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6. 原子半径10-10,原子核半径10-15. 7、科学家与贡献 道尔顿发现原子 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电子带负电,他提出枣糕模型。 卢瑟福研究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在原子核外,并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二、 1、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的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020网上授课学习心得体会(4篇).doc

网上授课学习心得体会第一篇: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做,可是无从下手,最终导致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即使做了也是隔靴搔痒。问题的关键是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名家的引领。 这次学习各位专家、名校长的报告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或者给出了理论上的指导或者结合实际总结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实践过程及策略,所有这些都给听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聆听他们的报告,使我从心底里一次次被折服,惊叹于他们精湛的教育理论,惊奇于他们眼界的开阔,惊讶于他们对问题的透彻剖析,更敬佩他们科学的求是态度。他们不但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还是教育创新的实践者,更是研究成果的推广者。 远程培训已经结束,回顾这些天多来的学习经历,感慨颇多、受益匪浅。从开始的只觉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问题的豁然开朗、操作熟练;从初上网时的被动性学习到现在迫不及待地搜索资源、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这一切让我的学识收获灿烂无比,使我的业务素质与日俱增。从事学习的每一个日子里,细听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品析专家教育理论,使我们直面自己教育教学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应该注意什么,大胆抛弃什么;与科任老师及学员的交流使我柳暗花明、视野开阔。 我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有时间便进入到这一网络平台来,在这里自由浏览、评论他人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到教学最前沿的知识,充分理解了新课改理念。我深感这一平台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沟通和联络,为教师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这对每位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对本职工作的责任的认识不够,教育教学理论不足,工作经验缺乏。作为校长,我们与专家教授无从比起,从他们的身上我进一步认识到在环境改变人的同时学习更能塑造人,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只有选择学习,学习意味着进步,学习是一个人特别是教育者永恒的追求,放弃学习、放松学习必将落后于时代。实践性学习更能使人大彻大悟,走出去看一看会让人为外面的精彩而感动,会让人为自己的满足而羞愧,会让人豪情满怀昂扬奋进。 经验+反思=成长的确,教师专业成长(精神成长)的新陈代谢就要不断地反思,而反思需要不断地与他人交流。当今网络教研顺应了当代教师的这一需求,它给我们提供了对话平台,大家一起共享教育资讯,在专业引领下平等民主交流,促成了教师团队合作。 本次学习过程,每个人给我的印象都是那样的合作,快乐,充满激情,无比自信,谈到自己的团队,那是相当的骄傲。快乐学习,快乐工作不仅仅是喊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言谈,举止上,真的很为他们骄傲,好生羡慕。梦想与激情说的是自我,成就和分享则更多的在彼此相处方面思考。 我在想,我们大家走到一起,到底为了什么?我以为就是一个成就:自我成就、彼此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