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车道宽度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浅谈

摘要车道宽度指的是道路上供一列车辆安全顺适行驶所需要的宽度,包括设计车辆的外廓宽度和错车、超车或并列行驶所必需的横向间距。本文结合当今的交通状况对车道宽度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横断面、车道宽度

一、前言

近十几年以来,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发展迅速,交通状况日趋复杂,很多城市道路存在由于车道线划的过宽,车辆跨线挤占车道的现象,驾驶员不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加剧了交通拥挤,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对非机动车和行人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城市道路网密度不足,路网交通压力增加,新建扩建道路工程难度大;减小车道宽度是近年来推进市区旧路改造工程、充分挖掘现有道路资源的重要措施。

我国现行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规定的车道宽度已经不适合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指出许多城市道路车道划线过宽,并对车道宽度给出的建议值基本小于规范值。

二、合理车道宽度的取值

为适应道路、交通条件的的改变,需根据不同的道路、交通边界条件,重新确定合理车道宽度的数值,方便实际工程应用。

1、车道宽度层级的划分

城市道路宽度取值问题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取值合理性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化水平提高,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车辆各项性能指标也有了飞速的进步,现行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有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如今的交通需求。本文在分析设计车道宽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交通调查,结合实际的交通状况对现行车道宽度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横断面,车道宽度,车型组成,运行速度 Study on Rationality of the Lane Width in Urban Roads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rapid increase of urbanization and motorization, a great change happens in traffic composition in the street, and great progress happens in the capability target of buses, the existing street cross section design method can not adapt the traffic design nowaday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in problem of the existing cross section, this paper put a great number of traffic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raffic demonstrat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lane width. 【Key words】cross section,lane width,traffic composition,operating speed 0 引言 城市道路是交通的直接载体,道路横断面的设计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土地资源的利用,它主要由车行道、人行道和分隔带组成,其中车道宽度是横断面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内部,我国的很多城市道路存在由于车道线划的过宽,车辆跨线挤占车道的现象,驾驶员不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加剧了交通拥挤,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对非机动车和行人也造成很大的影响。过宽的车道不仅无助于通行能力和投资效益比的提高,而且还会增大道路投资、延长行人过街时间。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阶段,目前全国正在加大力度建设节约型社会,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主要原材料、能源、水、土地纷纷告缺,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当中,都应该在满足功能需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简洁实用、减少能源消耗,试想,全国的机动车道宽度在保证足够的行车安全下,适当的变窄,可以为我们的土地资源节省出多少空间,多少建设资金。 我国车道宽度标准考虑的前提条件是多辆大车并排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但是随着道路交通状况变化,汽车工业发展,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大大加强,车辆行驶时的横向安全距离缩小,原有标准已经不适合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要求,造成了原有的车道宽度设计标准的不合理性。 目前道路上行驶车种的典型变化是小汽车日益增多,货车白天流量减少,夜间大货车及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 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取值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取值合理性研究 2009-08-13 17:13 城市道路车道宽度取值合理性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化水平提高,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车辆各项性能指标也有了飞速的进步,现行的道路横断面设计有很多方面已经 不适应如今的交通需求。本文在分析设计车道宽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交通调 查,结合实际的交通状况对现行车道宽度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横断面,车道宽度,车型组成,运行速度 Study on Rationality of the Lane Width in Urban Roads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rapid increase of urbanization and motorization, a great change happens in traffic composition in the street, and great progress happens in the capability target of buses, the existing street cross section design method can not adapt the traffic design nowaday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in problem of the existing cross section, this paper put a great number of traffic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raffic demonstrat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lane width. 【Key words】cross section,lane width,traffic composition,operating speed 0 引言 城市道路是交通的直接载体,道路横断面的设计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土地资源的利 用,它主要由车行道、人行道和分隔带组成,其中车道宽度是横断面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寸土 寸金的城市内部,我国的很多城市道路存在由于车道线划的过宽,车辆跨线挤占车道的现象, 驾驶员不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加剧了交通拥挤,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对 非机动车和行人也造成很大的影响。过宽的车道不仅无助于通行能力和投资效益比的提高,而 且还会增大道路投资、延长行人过街时间。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阶段,目前全国正在加大力度建设节约型社会,能源、原材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中国公路与城市道路分级标准 根据道路的不同功能,中国的车行道路一般分为公路与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内的以车辆通行为主的道路为城市道路,城市总体规划区以外的道路为公路。 一、公路的分级标准: (一)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 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 2、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0~30000辆; 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 3、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 4、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 5、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 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

(二)各级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和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以及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 (三)公路等级选用的基本原则: 1、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 2、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或同一公路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但不同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间的衔接应协调,过渡应顺适。 3、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宜选用高速公路;拟建公路为集散公路,宜选用一级公路。 4、干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二、城市道路的分级标准: (一)道路分类:城市道路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为发挥其不同的功能,保证城市中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交通运输经济合理,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1、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主要道路。快速路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2、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市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主骨架。 3、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 4、支路:为联系各居住小区的道路,解决地区交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连接相接,以服务功能为主。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

城市划分标准道路指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道路包含众多种类,性质功能等均有不同,因此无法用一个唯一标准对所有道路进行等级划分,为此各国现行做法一般都是先划分道路种类,后针对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划分等级。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我国按照道路使用特点,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除对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划分等级。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我国目前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其中快速路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设置,是用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车辆分开,供汽车专用的快速干路,主要联系市区各主要地区、市区和主要的近郊区、卫星城镇、联系主要的对外出路,负担城市主要客、货运交通,有较高车速和大的通行能力。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联系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住宅区、港口、机场和车站等额货运中心,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任务的交通干道。主干路沿线两侧不宜修建过多的行人和车辆入口,否则会降低车速。次干路为市区内普通的交通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作用,分担主干路的交通负荷。次干路兼有服务功能,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并应设停车场。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为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而设置,以服务功能为主。部分主要支路可设公共交通线路或自行车专用道,支路上不宜有过境交通。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5—40米,支路12—25米。 ⑴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 ⑵主干路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 ⑶次干路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 通一一■-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 通兼达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一一以服务功能为主; 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I、n、川级。 特大、大城市一一I级,中城市一一U级,小城市一一川级 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 基本关系:Q 二K V ? 线性关系:V = V f(1 K2 抛物线关系:Q = V f(K - ) K j V f――自由车速 K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与Q区别 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 通行能力:是“能力”,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 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 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 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 OD调查的概念 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 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 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 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四步法 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4.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 平均增长系数法 内容:由现状出行分布表(0D表),出行产生预测的发生吸引出行总量,预测未来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F—i 区间出发量增长系数,Fj—j 区间吸引量 增长系数) 计算过程:修改系数,多次迭代,不断逼近,直到|Fi(n\Fj w-l| <=? 5、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规划内容:M , V 6、路网规划:规划指标、路网类型 规划指标 衡量路网是否满足交通需求指标有: 非直线系数p 路网密度S 道路面积率丫 人均道路面积入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 【摘要】城市道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把人的感受,人的目的考虑其中。本文阐述了关于城市道路设计的五个方面,只有不断的总结过去设计经验,并学习、了解、掌握目前实际工作中道路设计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使之转换为新的设计理念,从而才能有效的提高设计水平。 【关键词】道路设计;横断面;人性化;街道设施;无障碍路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机动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的交通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道路设计是复杂而又系统的,单纯考虑使用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当今的城市道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把人的感受,人的目的考虑其中。因此城市道路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在规划和道路施工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道路特色设计 1.1 反映城市特色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而这些体现在城市特色中,包含了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及其文化底蕴。因此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如苏州市干将东路就反映了苏州古城区身后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又形成了鲜明的城市特色。 1.2反映功能特色 道路按照其功能一般分为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交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无论哪种道路,设计时都要反映交通性、生活性、游览性等各种功能,而且目的性、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来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休闲等需要。生活性道路上除车辆外,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因此应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所以必须考虑公交优先,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另外自行车及电动等非机动车辆流量也相对较大,人车同样优先,城市道路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通过绿化带或者分隔栏使人车分离。在道路设计时“干道级的道路需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或者修建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等,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同上,第88页。]

城市道路分级宽度

道路分类分级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1.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 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2.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 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 3.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 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 4.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此外,在居住 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行车道宽度

城市道路宽度

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的规定,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类。 (一)城市快速路 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它联结城市的各个子区,承担着大量的客运和货运交通。城市快速路,主要作用是为机动车提供"过境交通"服务。它们的典型特征是横断面较宽,且将非机动车和行人进行严格的分离。在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上,努力提高机动车通行能力,首先确保机动车通行能力,尽力避免非机动车,行人对机动车交通的交通干扰。 城市快速路的特点为: 1.设计标准是城市道路中最高的,路幅宽度在40-60米; 2.车道数较多,通行能力大; 3.计算行车速度远高于其他城市道路,一般为80km/h; 4.横断面形式一般较为复杂,中央分隔,主辅路分隔,机动车,非机动车行车道分隔设施完备,有些将主通道设计成高架形式; 5.道路附属设施齐全,对道路排水,照明,监控设施的要求高; 6.交通干扰小,一般采用全封闭的形式,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 城市快速路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大城市中,如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上海的延安高架路等。 (二)主干道 主干道是设计规格,行车速度低于城市快速路的城市干道。它是城市道路系统的主骨架,连接城市的各个分去,并与城市的快速干道相交或相接。它的主要特点是:路幅宽度在30-60米

计算行车速度为30-60km/h; 道路上公交,无轨电车线路密集,公交站点,停车场繁多。 沿线平面交叉口多,一般采用信号灯控制。 这类道路在各城市都有,一般城市都有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几条主干道。如北京东西方向的长安街,平安大街,两广大街等。 (三)次干道 是城市中辅助型的干道。路幅宽度一般为20-30米,计算行车速度为30-40km/h。次干道贯穿于主干道之间,共同形成城市主要道路网。 (四)支路 居住小区或工业小区外围,是居民日常活动出入交通的通道,其路幅宽度为 12-16m,混行车道宽度为6-6。5米。支路通常为双向两条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外侧为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无物理分离设施。有些支路不能明确地规定出机动车道的通行空间,而是实行机动车在道路中间行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两侧行驶的交通管理模式。因而,支路多为'一块板式'道路,并经常呈现混合交通局面。 在城市道路的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明确各类道路的基本特征,对于正确认定交通事故责任非常重要,尤其在交叉口处发生的交通事故,要看相交道路的等级,分清哪个是主路,哪个是次要道路,发生碰撞行人的事故要看行人在什么等级的道路上行走等。这主要应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路权的原则。另一方面,在事故处理中机动车超速限制方面,有些道路上设立了限速标志,处理交通事故时按照限制的车速确定。而有些道路上没有明确的限速标志,在认定速度限制方面按照《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 已读:周国艳,施佩,蒋玮,张叶华,陈浩,凌鲲,万钧,钟春杰,王化东,刘珊,何世瑞,张勋,赵崇新,孙宜然,曹士铎,颜炳跃,周咪咪,宋广,程萍,蒋黎平,

城市道路宽度如何确定-2019年文档

城市道路宽度如何确定 城市道路宽度也称为路幅宽度,我国一般叫做红线宽度, 包括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等部分组成。 、确定城市道路宽度的影响因素 1、交通量与人流量的要求根据道路的功能、交通量以及人流总量 等因素可以确定道 路的组成部分及相应的宽度。它们的总和就是道路的红线宽度。 2、建筑艺术上的要求 道路宽度应能保证对建筑物有良好的能见度即保证道路上的行人能很好地全面地观看建筑物立面。因为封闭视角为45 度,因此当道路宽度大于或等于建筑物的高度的一倍时,才能看清各座建筑物的立面。不然的话,会对建筑物上层的比例造成错觉,并且显得房屋太高、道路太窄,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 3、日照通风的要求阳光对人类活动和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为使道 路两侧的建 筑物有做够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物高度有一个合宜的比例。对于此比例所处的纬度不同的地区要求的不一样。 其此例关系为:1: tg (90?C(@ +①)) 为所占纬度①为地轴倾斜度

再一个,我们知道,自然通风式借助于风压或热压作用使 空气流动的。在一般情况下,风压往往是主要风源。通过风的气流和风压对建筑物的模拟实验,道路两侧建筑物之间越大,自然通风也越好。当街宽与建筑物高值比为1:3 时,风压略有减小,自然通风有利。当比例为1:2 时。风压减小太多,尚能通风。当比例为1:1 时,基本上没有通风。 城市通常采用1:2 的比例。 4、防水、防火、防地震的要求考虑道路一侧的建筑物发生倒 塌、着火等仍能保障道路另 一侧车道继续维持交通和进行救灾工作,高度与街宽比为1:2 为宜。 二、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机动车道主要是供各种机动车辆行驶, 其宽度的确定在理 论上是需要的车道数和一条车道所需宽度的乘积,所需的车道数可根据高峰小时要求通过的交通量除以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而求得。所以机动车车行道宽度公式为: 机动车车行道宽度= 单向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一条车道的 平均通行能力 X 2 X—条车道宽度 一条车道的宽度,目前采用经验公式进行推算: 1、对向行车的横向安全距离(X): X=0.7+0.02 ( U 1+u 2) 3/4 式中u 1与u 2分别为上下行车辆的车速。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城市道路分级宽度

2009-06-09 22:44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浅谈城市道路宽度渐变段的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宽度渐变段的设计 摘要: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道路宽度渐变段设计的问题。 本文将对渐变段产生的原因和城市道路设计中常遇到的几种宽度渐变段的设计问 题进行讨论分析,对不同情况下宽度渐变段设计方法的选取予以阐述。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渐变段;产生原因;设计方法城市道路设计中,在 道路前后设计参数不同时,为保证交通能从一种行驶状态平缓地过渡到另一种行 驶状态,需要设置渐变段。 1.道路宽度渐变段产生的原因道路宽度渐变段的设计是基于车辆交通在形式 过程中的换道行为。一般意义上的换道行为是指前进车辆侧向位置有目的的变化 过程,即车辆换道过程仅侧向位置改变一次至相邻车道的过程。 1.1 车辆换道需求的产生车辆换道需求的产生主要为:一是当前行车道结束,车辆需要分流、合流和交织运行等车道自身特征的要求;二是因驾驶员主观意愿 的驱使,即驾驶员对当前车道的车辆运行状况不满意,驾驶员为寻求更加自由的 运行状况而产生的换道需求。 1.2 车辆换道行为保证条件(1)空间条件的保证目标车道应能为车辆完成到 行为提供足够的空间,主要由驾驶员对运行空间的预判能力和目标车道运行空间 前后车辆的速度两个因素决定。 (2)时间条件的保证驾驶员完成换道行为的预判需要一段时间来保证,这 段时间与驾驶员自身能力想匹配,并得到周围运行环境的支持,从而在时间上保 证驾驶员感知、决策和操作车辆等一系列行为能够顺利完成换道行为。 (3)车辆状况的保证驾驶员完成换道行为的过程是通过车辆表现出来的, 因此车辆应该能够提供换道所需要的动力支持和转向能力,即车辆的状况要与驾 驶员完成换道时空条件相匹配。 1.3 车辆换道过程分析根据车辆与车道分界线的关系,车辆的换道过程可分 为三个阶段:前期调整阶段,即驾驶员开始操作车辆向目标车道靠拢,并到达车 道分界线时消耗的时间和走向的距离;车道变换执行过程,即车辆在前一阶段的 基础上继续变道行驶,直至车辆超过车道分界线;后期调整阶段,即车辆到达目 标车道后恢复到正常行驶状态的过程。如图1.1 所示。 2.4 桥隧路面宽度渐变段设计桥梁和隧道的横断面与一般路段往往不同宽:(a)隧道两侧如果没有人行道需要设置专门的检修道,如果不设置人行道或检 修道时应设置不小于0.25m 的安全带宽度;(b)为节省造价,取消或缩窄桥梁 段的中央分隔带;(c)桥梁或隧道的分车道部分要考虑安全带宽度。 当桥面宽度与路段的道路断面总宽度不一致时,应设置宽度渐变段;路面边 缘斜率可采用1:15~1:30,折点处应圆顺。当隧道洞门内外路面宽度不一致时,隧道洞口外与至相连接的路段应设置距洞口不小于3s 设计速度的行程长度,且不应小于50m 长度的、同隧道等宽的过渡段。 2.5 快速路变速段的设计为满足快速路主线车流稳定、分合流交通安全迅速 的要求,快速路需要进行出入口设计。为适应快速路与辅道之间不同车速交通的 交通转换,在快速路出入口位置,需要设置变速车道,变速车道主要分为平行式 和直接式,由主线到变速车道或由变速车道到辅道之间需要设置渐变段,变速车 道长度与出入口渐变率如表2.1 所示。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

一、道路的组成及等级划分: (一)道路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1、公路的组成:线形组成、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 2、城市道路组成 3、道路工程的主体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和路面三大部分。 (二)道路等级的划分: 1、公路的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5个等级。 2、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二、路基 1、定义: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2、分类: 填方路基(路堤):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砌石路基、护肩路基、护脚路基 挖方路基(路堑):土质挖方路基、石质挖方路基 半挖半填路基 3、组成: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 4、对路基的要求: 1)有足够的强度:在车辆荷载、路面及路基自重作用下,变形不超过允许值。 2)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在行车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发生滑坡、塌陷等。 3)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在水温变化时,路基强度变化小,不产生翻浆。 三、路面 (一)结构组成: 路层:是直接与行车及大气接触的表面层,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温度 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 基层:承受面层传来的垂直荷载并扩散至垫层和路基中。 垫层: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隔水、防冻及扩散传力作用。 (二)度与路面排水 (三)路面的等级与分类 1、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 2、路面类型: (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和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 1)水泥稳定土基层: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面板下 2)石灰稳定土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

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4 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4 路侧带 1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

城市道路宽度如何确定

城市道路宽度如何确定 【内容摘要】城市道路是城市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其宽度的确定是道路规划设计中争论的焦点。本文从确定城市道路宽度的影响因素及各组成部分宽度的确定论述了城市道路宽度如何确定。 【关键词】城市道路宽度影响因素 城市道路宽度也称为路幅宽度,我国一般叫做红线宽度,包括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等部分组成。 一、确定城市道路宽度的影响因素 1、交通量与人流量的要求 根据道路的功能、交通量以及人流总量等因素可以确定道路的组成部分及相应的宽度。它们的总和就是道路的红线宽度。 2、建筑艺术上的要求 道路宽度应能保证对建筑物有良好的能见度即保证道路上的行人能很好地全面地观看建筑物立面。因为封闭视角为45度,因此当道路宽度大于或等于建筑物的高度的一倍时,才能看清各座建筑物的立面。不然的话,会对建筑物上层的比例造成错觉,并且显得房屋太高、道路太窄,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 3、日照通风的要求 阳光对人类活动和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为使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有做够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物高度有一个合宜的比例。对于此比例所处的纬度不同的地区要求的不一样。 其此例关系为:1:tg(90–(φ+Φ)) φ为所占纬度Φ为地轴倾斜度 再一个,我们知道,自然通风式借助于风压或热压作用使空气流动的。在一般情况下,风压往往是主要风源。通过风的气流和风压对建筑物的模拟实验,道路两侧建筑物之间越大,自然通风也越好。当街宽与建筑物高值比为1:3时,风压略有减小,自然通风有利。当比例为1:2时。风压减小太多,尚能通风。当比例为1:1时,基本上没有通风。 城市通常采用1:2的比例。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 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 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行车道宽度 国家对公路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是有标准的,三级以上多车道公路每条机动车道宽度为3米。中央隔离带无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单纯的水泥制中央隔离带宽度为一米(中央隔离带两侧白实线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中央绿化隔离带,宽度就难说了,有的“形象工程”路可以做到几十米宽。城镇间的公路一般不设人行道(一般穿越城市段才设),城市干道必须设置人行道,城市干道人行道按实际人流量计算,一般最少3米宽,宽的可以达到15-20米。*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一般为4个车道,必要时车道数可按双数增加。 * 二级公路,平原、微丘区慢行车很少或将慢行车分开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为7米,并设路缘线;有一定混合交通的路段,行车道宽度一般为9米;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将慢行道分开又有困难时,其行车道宽度可加宽到12米,并划线分快、慢行道。 * 四级公路,平原、微丘区的行车道宽度,当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6.0米。 以一条红线26米的一级公路来讲,一般是这样:双向六车道18米,中央隔离带1米,两侧路肩各1.5米共3米,剩下的两侧各2米为排水沟等配套设置。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题 (1)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 设计的依据。

二. 选择题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 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