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的计量单位

古代银子的计量单位
古代银子的计量单位

古代银子的计量单位

张文瑞的博客

读明人沈榜《宛署杂记》“徭赋”一节,对其所记宛平县仓库银两之精微细致颇觉惊讶。见识之馀,则生感喟。古代计量之发达,官员职守之严密当令人起敬。

沈榜,湖广临湘人,举人出身。历任内乡、东明、上元知县。明万历十八年(1590)升任京师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后擢任户部主事。他“抱四方之略,博求掌故”,平日极留心民政时事等,勤贤且能。他以为,宛平乃京兆首善,作为宛平长吏,何可以无志?遂于任上完成《宛署杂记》。此书涉及圣谕、县始、职官、山川、铺舍、地亩、马政、民俗等二十卷,是一部价值甚高的北京史料文献。

《宛署杂记》地亩卷徭赋一节记述了万历二十年(1592)宛平县正赋银两数额。所谓正赋即县存并按时上缴中央财政的库银。沈榜记“正赋中通共起存银叁仟陆百陆拾捌两柒钱伍分贰厘陆毫伍丝肆微捌纤陆沙陆尘陆埃壹渺贰漠伍糢,分计之则有夏税起运银共贰佰柒拾柒两叁钱贰分伍厘玖毫伍丝玖忽伍微壹纤捌沙柒尘捌埃壹渺贰漠伍糢”等。其中夏税银按阿拉伯数字书写,即277.32595951878125两,小数点后共十四位。

明清两朝的银本位制,“两”是主单位。两以下的钱、分、厘、毫还算常见。而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在民间少见。这十个汉字作为量词,均是微小的意思。汉语中有成词,如丝微、微纤、微漠,以及毫厘、丝毫、尘埃等。两以下的十五个单位,均为

十进制。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十沙为一纤,十尘为一沙等。

笔者见此记载,有感喟有困惑。

感喟者,一级县府衙门,对赋税钱粮的核算等级竟至如此精准微细。究其原因,一则缘于古时制度的完备,一则应是官吏的优良职守。沈榜在主文后另有小字注,如“御马仓大麦银”、“御马仓豌豆银”、“锦衣卫驯象所象房仓大麦银”、“光禄寺小麦银”、“古北口仓小麦银”、“京库人丁丝折绢银”等具体明细。从沈榜所述内容判断,他的作为大概不是个例,或许是制度要求。明代的县制区划有一千四百馀,作为制度职守,多数县之长吏大概均有银钱账目明细,且至此精微。困惑者,古代的银秤戥子当是精确细微的。但无论如何难以称量“毫”以下的单位。笔者思忖,“丝忽”以下应是理论计算值。明清两朝的币制,银两以下是“大钱”。一两银子折合“大钱”约浮动于1000-1600枚之间。一枚“大钱”折合十枚“小钱”。二者均为铜铅合金,俗称“铜钱儿”。京师民间称呼“大钱”为“大仔儿”或“大枚”,“小钱”为“仔儿”。流通货币的最小单位就是“小钱”,即小铜钱儿。

笔者见清人笔记中记载,昔年京师的街头小馆儿,三大枚可买一碗“小炖肉刀削面”,也就是三十个小铜钱儿。由此可知,一个小铜钱儿具有购买力。把一个小铜钱儿所购之物做理论量化计算,似得出了微纤尘埃漠糢等质量单位的具体额数。此为笔者个人揣测,未准成立。

笔者于古代币制完全外行,作此篇实由沈榜所记银子计算单位而发。语涉币制不确处,盼请方家指正。

常用的计量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使学生知道量是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一步形成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熟记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在前几册中,我们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首先我们来研究计量的产生.(板书课题:计量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计量的产生: (1)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量: 教师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教师向学生说明:计时的时间是一种量. 教师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量?(长度、面积、质量……) 教师说明:不能直接数,要用一定的单位来讲计量. 教师举例:如:要表示铅笔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铅笔有几个1厘米,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教学量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产生 使学生明确:早在古代,人们就有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投影出示如课本77页插图)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 教师向学生介绍:面积的产生 关于面积计量的产生: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人们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的大小(即面积)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演示动画“面积计量的产生”】 (3)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关于量的产生. (4)关于计量单位的发展、统一 教师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人们交往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我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统一了度、量、衡的单位.我国原来使用市制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等,这些都在1990年废除了.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我国现在法定的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一致. (5)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常用的量? 教学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1)教师提问:要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必须用长度单位来计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教师提问:1厘米、1分米、1米到底有多长呢? 学生实践:找一找身体的哪部分与这些长度单位差不多?然后拿出直尺比一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长度.) (3)教师归纳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商 1尺= 10寸,1寸= 10分 1尺= 15.8厘米,1寸= 1.58厘米 战国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31厘米,1尺= 23.1厘米,1寸=2.31厘米,1分= 0.231厘米 秦 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引= 2310厘米,1丈= 231厘米,1尺= 23.1厘米,1寸= 2.31厘米,1分= 0.231厘米汉 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引= 2310,1丈= 231,1尺= 23.1,1寸= 2.31,1分= 0.231 三国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42厘米,1尺= 24.2厘米,1寸= 2.42厘米,1分= 0.242厘米 西晋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42厘米,1尺= 24.2厘米,1寸= 2.42厘米,1分= 0.242厘米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45厘米,1尺= 24.5厘米,1寸= 2.45厘米,1分= 0.245厘米 南朝与北朝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南朝: 1丈= 245厘米,1尺= 24.5厘米,1寸= 2.45厘米,1分= 0.245厘米 北朝: 1丈= 296厘米,1尺= 29.6厘米,1寸= 2.96厘米,1分= 0.296厘米 隋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96厘米,1尺= 29.6厘米,1寸= 2.96厘米,1分= 0.296厘米 唐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小尺:1丈= 300厘米,1尺= 30厘米,1寸= 3厘米,1分= 0.3厘米 大尺:1丈= 360厘米,1尺= 36厘米,1寸= 3.6厘米,1分= 0.36厘米 宋元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312厘米,1尺= 31.2厘米,1寸= 3.12厘米,1分= 0.312厘米 明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裁衣尺:1尺= 34厘米,1寸= 3.4厘米 量地尺:1尺= 32.7厘米,1寸= 3.27厘米 营造尺:1尺= 32厘米,1寸= 3.2厘米 清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公务员考试常识之“古代计量单位”

国考常识积累之:古代计量单位 一、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二、容积(体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三、重量 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四、常见包含计量单位的古诗词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注释:一仞相当于七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 注释: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注释:一丈等于十尺,三尺等于一米,故一丈等于3.33米。

常用计量单位汇总大全

1.0常用度量衡 常用度量衡有: 长度、质量、面积、体积、容积、角度、力、硬度、时间、扭矩、电流、电阻、电压、功率、及其它工厂常用计量单位单件、套、批、箱、类等。 1.1xx xx用字母表示为L。 xx的国际单位是米,字母表示为m。 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忽米cmm、丝米dmm、微米μ等。 1千米(1km)=1000米(1000m)1米(1m)=10分米(10dm)1分米(1dm)=10厘米(10cm)1厘米(1cm)=10毫米(10mm)1毫米(1mm)=10忽米(10cmm)1忽米(1cmm)=10丝米(10dmm)1丝米=10微米(10μ) 英尺(ft)与米(m)的换算:1英尺(1ft)= 0.3048米( 0.3048m)米(m)与英尺(ft)的换算:1米(1m)= 3.28084英尺( 3.28084ft)毫米(mm)与英寸(in)的换算:1毫米(1mm)= 0.039370英寸( 0.039370in)英寸(in)与毫米(mm)的换算:1英寸(1in)= 25.4毫米(mm) 1.2质量 质量用字母表示为m。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字母表示为kg。 有千xxkg、xxg等。 1千克(1kg)=1000克(1000g) 1.3面积 面积用字母表示为S。 面积的国际单位是平方米,字母表示为m2。 1.4体积 体积用字母表示为V。 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字母表示为m3。 1.5容积 容积的单位是升,用字母表示为L。 1立方米(1 m3)=1000升(1000L) 1.6角度 角度的标准单位是度,在数字的右上角以“?”表示。有度?、分?、秒?。1?(度)=60`(分)=3600``(秒) 1.7力 力用字母表示为F。 力的国际单位是xx,字母表示为N。 1.8硬度 硬度的测试方法有xx氏硬度HR C、xx氏硬度H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xx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____年__月__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xx—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 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 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

古代测量长度的方法

古代测量长度的方法 古代测量长度的方法1 在古代,人类为了测量田地等就已经进行长度测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为长度的单位.但人的手、足大小 不一,在商品交换中遇到了困难,于是便出现了以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现的古埃及腕尺,中国商朝出现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卡尺等. 古代测量长度的方法2 数学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师与长度的测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田地,洪水带来的泥土覆盖在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无法辨认,所以每当洪水退去以后,人们就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几何学的愿意是”土地丈量”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脚步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结果不需要很精确下使用.目前,世界上主要用各种量尺来测量长度.常见的量尺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和测量器等.游标卡尺适合测量 一般尺难以测量的圆形物品,零件的孔径,厚薄等.精密度较高. 长度的计量单位是米,记作M.1978年,法国规定:以地球北极与南极之间相距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为一米.这项规定经过推广,现已作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我们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长度单位的由来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 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 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 长度定为”1寸”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 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 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 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 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 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 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 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 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在尺的中 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

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位换算方法:高级单位低级单位(大小) 1、长度单位 千米(km)、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公里=1千米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2、面积单位 平方千米(km ) 公顷(hm) 平方米(m) 平方分米(dm) 平方厘米(cm) 平方毫米(mm)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 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3、质(重)量单位 吨(t)、千克(kg)(公斤)、克(g) 1吨=1000 千克1千克=1000克 吨(t) 千克(kg) 克(g) 4、人民币单位 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元角分 5、时间单位 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用年份数除以4,整百整千年要除以400,能整除(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的是闰年,不能整除的是平年。 1世纪=100年1年=12月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人们还把1年分为4个季度,1个季度3个月:1-3月为第一季度,4-6月为第二季度,7-9月为第三季度,10-12月为第四季度) 6、体积(容积)单位 立方米(m )、立方分米(dm ) 、立方厘米(cm ) 升(L ) 毫升(ml)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 立方米(m ) 立方分米(dm ) 立方厘米(cm ) 升(L ) 毫升(ml)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例如: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例如: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b9607176.html,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作者:王雪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6年第04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按照现在的换算标准,1尺等于33.33厘米,那么邹忌身高八尺就是266.64厘米,这可能吗? 其实,古代的计数和计量单位和现在的标准是有一定出入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汉语里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度量衡”,“度”是关于物体长短和高深的量,即长度;“量”是指用器具来测量物体多少的量,即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即重量(质量)。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度量衡的单位,像上文中提到的“尺”,还有 “分”“寸”“咫”“寻”“丈”“仞”“里”等,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而“斗”“斛”“豆”“钟”“升”是容量单位,“镒”“钧”“石”“斤”“两”等,是重量单位。 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 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像“尺”字,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拃”。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也就是一“拃”),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一寸”根据不同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邹忌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即身高是23.1厘米×8﹦184.8厘米。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佛就在眼前。 古代也有以“黍”作为度量衡的标准物的。“黍”是一种产自今天山西的粮食作物,古代用积“黍”之法来度量物体,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十分为一寸。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沿用了这种计量单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是指核舟首尾大约有八粒黍排列起来那么长,高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古代中国地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四)国家统一,度量衡单位制也得到统一 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令,命令丞相隗状、王绾和李斯等立下法令,统一度量衡单位制。 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西汉末年,王莽时的历学家刘歆修订了度量衡,制定了度量衡三个单位量的标准,设计制造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审度?嘉量?权衡》,这成为我国最早的度量衡专著,标志着我国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唐代将衡重单位24铢1两改为10钱1两。宋代又将容量单位10斗1斛改为5斗1斛,2斛1石(10斗)。清末光绪二十九年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终于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独特的、统一的、科学的度量衡单位制体系[6-9]。清宣统元年又制造了营造尺和库平两铂铱合金原器各一件,开始了用国际先进计量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度量衡的改造 42),使汉代的度量衡制度很快地建立起来。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度制:分、寸、尺、丈、引。进位完全采用十进位制,即1 引=10 丈=100 尺=1000 寸=10000 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除二龠为一合外,其它也都采用十进制, 即1 斛=10 斗=100 升=1000 合=2000 龠。 衡制:铢、两、斤、钧、石。1 石=4 钧,1 钧=30 斤,1 斤=16 两,1 两=24 铢。 两汉未闻有定制之举,在度量衡方面也没有颁布新的制度,其单位与进位完全与秦制

常用的计量单位(一)

常用的计量单位(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6页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一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象,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及其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绳,米尺,1平方米(一面画有100个方格)、I平方分米、1乎方 厘米的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到一个森林公园去玩,偶然看到;棵很粗的树,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地将这棵树的树干有多粗讲述给自己的朋友

听?” 引导学生用“量”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正确的给予肯定。 二、教学计量的产生。 “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很多种办法。不管是用绳子围还是用手臂围,是不是都用到了测 量的方法?其实,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量物体的长度、量土地的面积、称物体的重量、计算劳动的时间等等。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等都是量。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井用数表示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量的计量’中的‘常用的计量单位’。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计量是怎样产生的?” 讲述的同时,板书课题:1。常用的计量单位 计量的产生 “早在古代,人们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就已经有了计量的需要。比如:拿两条绳子比比谁长谁短(教师演示)。由于有时不便于比较,比如黑板或桌子的长和宽就不能直接放到一起比较,人们就选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用它来量所要比较的两个物体的长短,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例如,我国古代曾把中指顶端一节的长度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金钱:一两黄金约可兑换8-11 两白银,一贯为1000 文,通常1000 文为一两银子,但如果因为通货膨胀或紧缩,也会有变动的。大额的交易则通过纸币,最早的纸币是宋朝的交子。如果找不开人家给的银子,可以用剪刀把银子剪碎了花,古代一两等于八钱。(另注: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唐朝约为4000 人民币,宋朝为1000 到2000,明朝为400 到800,清朝为100 到200 多元。从唐宋到明清的银钱价格下降主要因为海外贸易,而在墨西哥发现大量银矿的西方商人由是我们的茶叶也与瓷器的老主顾,所以大量白银流入,后来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赔款行为又让那些银子都流出了。)粮食: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石,读音dan,通担,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1.容量单位。10 斗为1 石。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作为容量单位,1 石是现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以下摘自《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 石=2 市斗,1 市斗=13.5 斤,1 石=27 市斤粟。汉代1 石为20000 毫升,1 斗为2000 毫升,即秦汉时期1 斗禾重2.7 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宋代1 市斤是640 克。宋代1 石合92.5 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 克,即59.2 公斤。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 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 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 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 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 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 克(约一粒米)。时间: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 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 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 分钟,冬天10 分钟都用不了。天干地支: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23-01 子时属于水,01-03 丑时属于土,03-05 寅时属于木,05-07 卯时属于木,07-09 辰时属于土,09-11 巳时属于火,11-13 午时属于火,13-15 未时属于土,15-17 申时属于金,17-19 酉时属于金,19-21 戌时属于土21-23 亥时属于水。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 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 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 时至3 时做饭,3 时至5 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 时又72 分钟,即6 时12 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 时又96 分

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

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使学生知道量是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一步形成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熟记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在前几册中,我们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首先我们来研究计量的产生.(板书课题:计量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计量的产生: (1)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量: 教师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教师向学生说明:计时的时间是一种量. 教师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量?(长度、面积、质量……) 教师说明:不能直接数,要用一定的单位来讲计量. 教师举例:如:要表示铅笔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铅笔有几个1厘米,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教学量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产生 使学生明确:早在古代,人们就有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投影出示如课本77页插图)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 教师向学生介绍:面积的产生 关于面积计量的产生: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人们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的大小(即面积)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演示动画“面积计量的产生”】 (3)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关于量的产生. (4)关于计量单位的发展、统一 教师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人们交往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我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统一了度、量、衡的单位.我国原来使用市制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等,这些都在1990年废除了.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我国现在法定的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一致. (5)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常用的量?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 篇一: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古代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度 衡 篇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

“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鲁 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古代重量单位

古代重量单位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 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 古代,,不知道中国历史悠久么?居然用这么含糊的词 其实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斤都不同,台湾的斤是600克。咱们去 买1斤东西,会觉得台湾人特热情:)给这么多。 『煮酒论史』[历史随笔]谈一谈古代重量单位 点击:3110 回复:8 作者:dragonpu发表日期:2005-4-4 21:11:00 平时听听评书,知道古代是以十六两为一斤的,但我知道那时的一两肯定和 现在的一两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也不太清楚! 刚刚看了下载来的央视的“走近科学_中国武术传奇系列:百变神刀”,里 面的主持人讲到三国时关羽的青龙堰月刀重80斤,而且提到那时的一斤是十六 两,并且说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半还多,我当时就笑了,主持人不知道就不要 乱说嘛,唉。 于是就想知道那时的单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还好被我查到了,现在转载如 下,大家也了解了解: 怎样折算古代药物剂量 孙凌志

无论是在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在古代医籍的阅读、整理或者临床医疗方面,都经常要将古代药物剂量折算为现代公制计量单位。这个问题虽很简单,但不少人却偏偏将它搞错。他们因受中医院校教材中存在的纰缪影响,总是不假思索按以下方法计算: 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两) ÷10 =3.125g (1钱)。 其实这种算法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错把古代的一斤等同于新中国1979年度量衡改革前的1市斤的重量了。其实,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唐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明以后,一斤固定在595g。直至中华民国18年政府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但仍沿用十六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之进制。新中国1959年计量改革时,将500g一斤之重量不变,只将其进位制中十六两为一斤改为十两为一斤。还应特别指出,民国18年的改制和新中国1959年改制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如果有一把完好的明朝药戥,完全可以不加改造一直使用到1979年。所以,折算旧制中药重量为公制单位,不能使用上述计算方法,而应以595÷16÷10的公式计算方为正确。 当然这种算法仅限于明代以后,但此前直至汉代的漫长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当如何折算呢?罗志平先生曾于1998年在《国医论坛》增刊中发表文章做过认真考证,其考证结论均有确凿实据,可信度甚高。 现据其考证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 历史时期每两重(g)进位制每斤重(g) 东汉至隋14 16 222~226 唐至元40 16 640 明至公元1979年37.3 16 595 ————————————————————————————— 成语中的古代重量单位 (2011-02-26 15:23:29) 转载 分类:文化大视窗 标签: 教育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 公制:米(m)、厘米(cm)、毫米(mm)。l米=100厘米=1000毫米 英制:码(yd)、英尺(ft)、英寸(in)。1码=3英尺,1英尺=12英寸 换算:1码=0.9144米,1英尺=0.3048米,l英寸=2.54厘米=25.4毫米 1米=1.0936码=3.2808英尺。 2)质量(重量)单位 公制:吨(t)、千克(kg)、克(g)。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英制:磅(lb)、盎司(oz)、格林(gr)。1磅=16盎司=7000格林,1盎司=437.5格林 换算:1磅=0.4536千克=453.6克,1盎司=28.35克,1格林=0.0648克。 1千克=2.2046磅, 1克=15.432格林,1千克=35.27盎司 3)面积单位 公制:米2(m2)、厘米2(cm2)、毫米2(mm2)。1米2=10000厘米2,1厘米2=100毫米2 英制:码2(yd2) 换算:1米2=1.196码21码2 = 0.8361米2 4)力的单位 公制: 牛顿(N)、厘牛顿(cN)、daN 。1牛顿(N)=100厘牛顿(cN),1千克力(kgf)=1000克力(gf),1 daN=10牛顿(N)。 英制:磅力(lbf) , 盎司力(oz) 换算: 1千克力(kgf)=9.807牛顿(N),1克力(gf)=0.9807厘牛顿(cN),1千克力(kgf)=2.2磅力(lbf) 1牛顿(N)=0.225 磅力(lbf), 1盎司力(oz)=28.35克力(gf)=0.06237磅力(lbf) 4)容积单位 公制:米3、升、毫升。1米3=1000升,1升=1000毫升。 英制:加仑、码3。 换算:1米3=1.308码3,1升=0.22加仑,1加仑=4.546升(英制),1加仑=3.78升(美制)。5)面密度单位 公制:千克/米2(kg/m2),克/米2(g/m2)。 英制:盎司/码2(oz/yd2)。 换算:1千克/米2=29.4535盎司/码2 1盎司/码2 =33.91克/米2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古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在香港,虽然政府曾大力推广十进制,但1担=100司马斤、1斤(和清朝官府库平制不太一样,司马斤相等于604.79克,库平制1斤相等于596.82克)=16两、1两=10钱、1钱=10分”等换算仍被广泛用于粮食和贵金属买卖中至今。【度】-度制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厘米cm) 商1尺= 10寸, 1寸= 10分1尺= 15.8, 1寸= 1.58 战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31, 1尺= 23.1, 1寸=2.31, 1分= 0.231 秦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 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 分= 0.231 汉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 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 分= 0.231 三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 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南朝与北朝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南朝?: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北朝?: 1丈= 296, 1尺= 29.6, 1寸= 2.96, 1分= 0.296 多特橙12:27:46 隋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96, 1 尺= 29.6, 1寸= 2.96, 1分= 0.296 唐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小尺: 1 丈= 300, 1尺= 30, 1寸= 3, 1分= 0.3 大尺: 1丈= 360, 1尺= 36, 1寸= 3.6, 1分= 0.36 宋元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312, 1尺= 31.2, 1寸= 3.12, 1分= 0.312 明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裁衣尺: 1 尺= 34, 1寸= 3.4 量地尺: 1尺= 32.7, 1寸= 3.27 营造尺: 1尺= 32, 1寸= 3.2 清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裁衣尺: 1 丈= 355, 1尺= 35.5, 1寸= 3.55 量地尺: 1丈= 345, 1尺= 34.5, 1寸= 3.45 营造尺: 1丈= 320, 1尺= 32, 1寸= 3.2 【量】-量制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