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

(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

●阶段特点:奴隶制国家产生、发展和繁荣。

1.政治:商:王权与神权结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

手工业: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业: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官府垄断。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

●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业: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家主张、法家与中央集权、民本思潮;

文化成就辉煌(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离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代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刺史等)。

2.经济:农业:奖励耕织和垦荒;汉推广犁耕;

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东汉造纸术);

文化发展(秦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秦朝出现,汉代成熟。汉赋)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阶段特点: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草市。

3.文化:书法隶变——楷、草、行。信仰多样——儒、佛、道。

(五)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1.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隋开创唐完善)。

2.经济: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唐:曲辕犁筒车),精耕细作农业日益完善;

手工业:私营纺织兴起、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州青瓷,邢州白瓷,两大瓷系);

商业:对外贸易兴盛,官府严格管理商业(坊、市分开)。

3.文化:科技文化全面繁荣(唐诗、书法、绘画等),雕版印刷《金刚经》。

(六)五代、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

●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民族大整合。

1.政治:国家从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到大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行省制度)。2.经济:农业:土地兼并严重。

手工业:技术高超(棉纺、瓷器等),市民队伍壮大;

商业:商品经济繁荣(纸币),官府控制减弱(打破坊市界限),外贸兴盛。

3.文化:朱熹理学思想;科技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三大发明);

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宋词、元曲、宋四家行书、文人山水画写意、风俗画文化下移等)。

(七)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阶段特点:农业文明持续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废丞相皇帝亲掌六部、内阁、军机处)。2.经济:农业:人口激增,农产品商品化;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马铃薯,红薯,玉米,烟草)。

手工业:明朝中后期,私营超过官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代粉彩瓷器,珐琅彩瓷器。

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的表现:区域性的商人形成商帮,会馆;商业市镇兴起;

不利的表现: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3.文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明末清初批判正统思想,早期启蒙思想——近代先声。

文学艺术继续繁荣(小说、民间绘画、清代道光帝时期京剧形成,国粹)。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分期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9世纪40-60年代)

●阶段特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西方列强开始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开始旧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买办、无产阶级产生。

2.经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在中国出现。买办、租界、洋行、近代城市等现象出现

3.文化:睁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海国图志》,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中西文化交流碰撞。

4、外交:闭关、朝贡外交到被迫开放、屈辱外交;天朝上国,夷务到认识落后

5社会生活:传统生活受到冲击

●国际背景: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加紧殖民扩张,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9世纪60-90年代)

●阶段特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政治:清朝权力结构变化,洋务派出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政治舞台,开展维新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3.文化:新式学堂、留学兴起;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相继产生。

●国际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深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加紧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阶段特点:《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1.政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各阶层开展救亡运动;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资产阶级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1912建立中华民国。

2.经济:中华民国颁布发展实业法令,民族资本主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文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4、外交:对西方抱有幻想

5、社会生活;西方化程度加深,对传统抨击猛烈

●国际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完全确立;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矛盾冲突加剧。

(四)北洋政府统治前期(1912-1920)

●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种思想传播。

1.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实业救国”,政府鼓励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本主的短暂春天。

3.文化:1915开始“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战后确立重新瓜分世界的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俄国十月革命,共产国际成立,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五)中共成立和国民大革命(北洋政府统治后期:1921-1927)

●阶段特点:1921中共成立,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展开。

1.政治:中共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1926年开始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由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

2.经济:帝国主义侵略、政局动荡,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3.文化: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理论”。

●国际背景:资本主义世界暂时稳定繁荣;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成就。

(六)国共十年对峙(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

●阶段特点: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政治: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激化,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

2.经济:官僚资本开始形成垄断,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3.文化: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国际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由繁荣走向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斯大林体制形成。

(七)抗日战争(1937-1945)

●阶段特点: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1.政治:1936年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2.经济:战争破坏、日本经济掠夺,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摧残。

3.文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1945年,延安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中共指导思想。

●国际背景:法西斯在世界范围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八)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阶段特点:从争取和平建国到国共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国共关系破裂、全面内战,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2.经济:战争破坏、官僚资本掠夺、美国外资完全入侵。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民族工业受到致命摧残,国民经济崩溃。

●国际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开始对峙;世界新经济体系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三、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分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阶段特点: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政治: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1949新中国成立;1954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确立政协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经济:1949-1952,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发展私营工商业;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一五计划)并举,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工业化基础。

3.文化:中苏友好,苏联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

●国际背景

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侵朝战争,敌视新中国;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1976)

●阶段特点: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

1958年阶级斗争扩大化、左倾泛滥,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外交取得重大突破:197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9中美建交等。

2.经济:从“八大”制定正确经济建设方针,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左倾冒进,“八字方针”调整;文革的对经济的破坏,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3.文化: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文化专制;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

●国际背景美苏争霸,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改革;资本主义新发展,欧洲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三世界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今)

●阶段特点: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政治:结束文革动乱,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

2.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文化:邓小平理论形成,(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1992十四大,1997十五大)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中共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方向、人民根本利益)

外交:不结盟政策;以联合国为平台积极参加国际事务;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科技文化:1983年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杨利伟。

●国际背景

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转变,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

四、古代希腊、罗马

1.希腊:⑴政治:城邦;前6—5世纪,梭伦改革雅典民主制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制发展。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顶峰。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⑵经济:属海洋文明,少地,多良港,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保障平民土地。

⑶文化:思想、科技、艺术全面辉煌(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

2.罗马:《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开始。共和国时期公民法,帝国时期万民法。巩固统治工具。(1)自然法,自然平等思想,标志着罗马法学高度成熟。

(2)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

(3)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公元前5——3世纪

五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分期

★注:(各时期在时间上有交叉)

(一)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14世纪—17世纪前期)1.政治:天主教会统治,教会等级制度;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资产阶级开始反封建斗争。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圈地运动;重商主义(贸易保护)。

3.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天文学革命)。

4.国际:新航路的开辟;西、葡、荷、英早期殖民;世界市场雏形(全球化开端)。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1.政治: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新贵族等)力量壮大。

3.文化: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近代科学确立;文学艺术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

4.国际:荷、英、法等殖民扩张争夺,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三)蒸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

1.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范围确立;工人运动兴起。

2.经济: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壮大。

3.文化: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进化论;现实主义文学、印象派艺术产生。

4.国际: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四)电气时代(19世纪后期起)

1.政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人运动新变化,第二国际。2.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电动机和内燃机(汽车、飞机)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形成,大企业制度建立。

3.文化:列宁主义;物理学革命(相对论、量子论)。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4.国际: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加紧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世界现代史

(一)一战后的世界(1918—1939)1.世界格局:俄国革命胜利,世界进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发展的时代。

2.资本主义:由繁荣到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干预经济。

3.社会主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取得重大成就。4.民族主义:民族独立、复兴运动兴起(土耳其凯末尔改革)。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1.世界格局:美苏两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资本主义:1947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确立;WB、IMF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欧洲、日本逐步崛起,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

3.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4.民族主义:新兴民族国家崛起,1961不结盟运动开始,在国际舞台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三)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991-今)1.政治:两极结束,和平与动荡并存;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3.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

中外历史上重要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

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49——1956年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阶段性练习(隋唐)-、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

高中历史阶段性练习(隋唐) 一、选择题:(本大题60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下列各项表述中,最能全面反映隋朝历史地位特点的是 A.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全国统一B.开凿大运河C、统治者十分残暴D.繁荣而短暂3.隋朝时有一个读书人要从江都出发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他一路上都是坐船走水路的话,他沿途要经过哪些河段?按顺序排列应是 ①黄河②广通渠③江南河④通济渠⑤邗沟⑥永济渠 A、③⑤④①⑥ B、⑤④①②C.⑥④②①D、③④⑤⑥② 4.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6.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这种布局是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东部要地,能确保平安稳固B.粮食能迅速满足长安、洛阳的需要 C.地处交通大动脉的中心地带,便于粮食集散D.位于盛产粮食的地区,来源很广 7.隋唐时,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这种布的原料是 A.丝 B.麻 C.棉 D.毛 8.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表现,其重要前提是: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市场扩大 C.粮食产量提高 D.农作物品种增多 9.唐诗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表明 A.农业有了较快发展B.农业和商业争夺劳动力 C.唐朝实行重商政策D.商人众多,商业繁荣 10.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11、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 赋税制度是国家赖以巩固的主要经济制度之一。隋唐时赋税制度曾有过多次变革。 12.隋唐政府将北魏的租调制调整为租庸调制,这种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

汇总:中国史阶段特征梳理

高二历史素材中国史历史阶段特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阶段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刀耕火种阶段。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夏朝开始了原始的水利灌溉农业;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图画文字)。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 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之“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高中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主要时期阶段 特征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主要时期历史阶段特征(适用背景原因等类型题) 1.春秋战国: 政治: 诸侯争霸混战 宗法分封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各国纷纷变法 经济: 生产力水平提高,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文: 百家争鸣 总体: 社会大变革 2.魏晋南北朝: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民族融合 九品中正制 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均田制 思文:儒学受到冲击,佛道盛行 士人群体出现,个性意识萌发(重意) 3.宋朝: 政治:北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国家局部实现统一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未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出现发展 思文:理学兴起(有意无法) 市民文化 4.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背景)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文:宋明理学仍占主导,明清进步思想出现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西学东渐 5.近代: 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加深 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 西方列强不断侵略 经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思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19c60 中体西用 19c90 维新思潮 20c初民主共和 1915 民主科学 西学东渐,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6.新中国成立之初: 政治:巩固政权的需要(国内反动势力反扑,国际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 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 胁) <<共同纲领>>的颁布 经济:国民经济有待恢复 重工业基础薄弱 思文:毛泽东思想 7.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 政治:”两个凡是”思想盛行,实质是”左”倾错误 经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思文:1978年政治思想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 思想 恢复高考 8.1992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政治: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印发给学生)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高中历史通史大事年表(含历史阶段特征)

近代以来世界通史通览与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的前夜--- 明中期 到清中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进一步巩固和 发展、封建社会 由盛转衰。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达到顶峰,这是封建制度渐 趋衰落在政治上 的表现;逐步走 向闭关锁国。商 品经济发展,徽 商和晋商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化承古萌新, 传统科技涌现出 一批巨著;理学 走向极端,带有 民主色彩的早期 启蒙思想应运而生;市民文学兴起,明代传奇、 明清小说成为文 学的主流;西学 东渐初见端倪。 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中国 时 间 1488 1492 1498 1517 1519- 1522 葡萄牙侵占澳门1553 荷兰侵占台湾1624 1640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1644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1683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 1684 建省 1687 1688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 1765 1776 1782 1787 1789 1792 1804 1807 1814 何学保 世界阶段特征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工场手工业 望角发展和早期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资产阶级革 发现美洲命阶段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 1500前后 到印度的新航路—— 18 世纪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末) 革运动序幕欧洲正处在封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建社会解体、 进行环球航行资本主义兴起 阶段;荷兰、 英国、美国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爆发,资 产阶级代议制 诞生。欧美资 本主义经济处 于工场手工业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时期;新航路 数学原理》 的开辟和早期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 殖民扩张扩大 命结束 了欧洲资本原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始积累,资本 确立君主立宪制 主义世界市场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 雏形出现并不 工业革命序幕 断发展,世界 《独立宣言》发表,标 由分散逐渐走 志美国建国 向整体。文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复兴、宗教改 美国制定1787 年宪法 革和启蒙运动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 先后兴起,思 大革命爆发; 想解放运动深 颁布《人权宣言》 入发展。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拿破仑法典》颁布; 资本主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义的蒸汽时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代 (19世纪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 初—— 19 世 车;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重要提示: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商朝:宗法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神权与王权结合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4、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5、汉朝: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御史大夫(监察中央) 6、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7、宋朝:二府三司制 8、元朝:行省制度 9、明朝:废丞相、内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新高潮) 10、清朝:军机处、“改土归流”(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1、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利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自行补充)(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行补充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2、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自行补充): 大臣以朝议的方式参与国家决策(朝议制度)。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4)郡县制的作用(自行补充):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二)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 ●阶段特点:奴隶制国家产生、发展和繁荣。 1.政治:商:王权与神权结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 手工业: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业: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官府垄断。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 ●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业: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家主张、法家与中央集权、民本思潮; 文化成就辉煌(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离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代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刺史等)。 2.经济:农业:奖励耕织和垦荒;汉推广犁耕; 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东汉造纸术); 文化发展(秦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秦朝出现,汉代成熟。汉赋)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阶段特点: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草市。 3.文化:书法隶变——楷、草、行。信仰多样——儒、佛、道。 (五)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1.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隋开创唐完善)。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 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 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 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 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

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阶段性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性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性特征 一、时间: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二、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中国历史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三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组成。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到奴隶社会诞生之间这段历史则被称为历史传说时期。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2、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1)、奴隶制的创立(奴隶社会的开始)时期——夏朝,统治时间为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中期。公元前21世纪,大禹传子,夏朝建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从“禅让”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朝,时间为前16世纪中期至前11世纪中期。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经济和化得到空前发展。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商朝高度的奴隶制明,在世界历史上

有重要地位。 (3)、奴隶制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时间为前11世纪中期至前771年犬戎破镐京,都城在镐京(今西安)。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的统治者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巩固了奴隶主的统治,扩展了奴隶制的国家和疆域。 (4)、奴隶制的瓦解时期——春秋,时间为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476年。春秋时期的主要历史特点是诸侯争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东周王室衰微,大田诸侯争霸。“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了学生的灾难和痛苦。这时,以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开始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4、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战国:从公元前47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瀛政统一中国。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一方面战国七雄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征战不断,另一方面地主阶级展开强大的变法运动,以改良的办法在中国确立起了封建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主要化成就: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化的进步,奴隶、农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又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早期明。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天历法、字、思想、医学、青铜器制造、学、建筑、军事、艺术等领域都

中国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 先秦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 先秦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 (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秦汉史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 (1)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适用背景原因等类型题) 1.春秋战国:总体: 社会大变革 政治: 宗法分封瓦解,诸侯争霸混战,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文: 百家争鸣 2、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总体: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丝绸之路开通。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 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均田制 思文:儒学受到冲击,佛道盛行 4、隋唐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经济:经济发展,曲辕犁,筒车,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5.宋朝: 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政治:北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国家局部实现统一。 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交子,商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坊市界限被打破) ,土地兼并严重;思文: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6.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背景)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文: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西学东渐 7.近代: 政治: 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加深;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 经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2、产生心的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 义经济产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思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