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

文学的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
文学的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

文学的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1级一班韩斌斌 2011509268

自从上了杨老师的课,确实对社会和自己身边的事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本课是关于文学,关于小说的一门课,故此查找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就近代文学的发展来阐述下文学的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下面是我的一些观点。

文学是人学,人是文学审美表现的中心。因而,如何表现人性,张扬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当代文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中,人性与人道主义精神,曾因左倾政治的影响出现过弱化、衰退,乃至消亡,也曾有过它的觉醒、复苏与高扬。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伴随其中的批判与论争,在这个过程中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限制或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时,人们对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认识,是建立在三四十年代关于人性、人道主义论争的基础上的。二十年代末,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宜扬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惟一标准”。“文学家的心目中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更不含有为某一阶级谋利益的成见”。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鲁迅对梁实秋人性论的批驳,在当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内阶级斗争处于激烈时期,是很有必要的。他充分肯定了文学的阶级性,为革命文学进行了有力的辩护。但是,对梁实秋“普遥的人性”所具有的合理成分。鲁迅却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这不仅表现出当时左翼文学观念狭隘的一面,也为以后文学否定人性找到了立论的依据。

四十年代在延安解放区整风运动中又一次展开了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当时的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和革命青年纷纷奔赴这里,使得陕北的这个小城,成为革命文艺家聚集的中心。由于许多作家、艺术

家来自国统区,又多属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上便难免带来抽象的人性论和人类的泛爱论。他们有的把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说成是唯一的人性,有的则主张“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之爱”。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毛泽东对人性、人类之爱的批判,长期以来被奉为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观点,对建国后的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以上两次论争,基于鲁迅、毛泽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述,建国初期的文学创作,涉及情感领域,多是歌颂共产党的恩情,抒写对战争年代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的怀念,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写男女青年的爱情,那也是共同的劳动、共同的理想把他们纽结在一起。如《种瓜姑娘》巴尔汗姑娘和情人约定婚期:“等我成了共青团员,等你成了生产队长。”这里的爱情,基本超出了人性、情感的范围,变成了简单的同志式的劳动竞赛。

但是,人毕竟是有复杂感情的高级动物。只要从生活的真实出发,随时都会看到人性光辉的闪烁,人道主义精神的张扬。朱定的短篇小说《关连长》,应该说是当代文学中最早表现人道主义的佳作。小说写于1949年11月,叙述的是解放上海的战争中,我军第三连关连长率领战士摧毁敌人据点的故事。要炸掉这座作为据点的洋房,调动迫击炮轰炸,可能是一件酣畅痛快之事。然而,这座洋房却是一所学校,一个房间里还挤满了孩子。惨无人道的敌人就是想利用这些孩子做掩护。关连长决然放弃了炮队的支援,亲自率领战士逼近围墙,炸哑了敌人的机枪,保护了楼上满屋的孩子,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品歌颂的正是这种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与敌人利用孩子。以维持自己的苟延残喘相对比,这种精神越发显得光彩照人。然而,当这篇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后,却遭到了不应有的批判。什么“庸俗的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什么“没有高度战略思想的拼命主义冒险者”,什么“违犯纪律的个人英雄主义行动”等等。直到三十年以

后,对《关连长》错误批判的危害性才被人们所认识:这是“建国以后我们文艺界的第一次批判。虽然那时还没有把谁打成反革命,但那种简单粗暴的态度,无限上纲的措词。以及用庸俗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对文艺创作的横加干涉,应该说,开了此后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批判运动的先河。”

1954年前后,路翎连续发表了几篇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短篇小说,其中《洼地上的战役》影响最大。这篇小说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叙述了朝鲜姑娘金圣姬和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之间真实、朴素而又微妙的爱情故事。金圣姬母女为战争付出了牺牲。她们对赴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感情是诚恳的、真挚的。金圣姬对王应洪,由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关心支持,发展为男女之间的恋情,这对于一个热爱着志愿军的朝鲜姑娘来说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这是人性的正常表现。作为志愿军战士的王应洪,他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保护和珍藏着这份萌生在心底的爱情,把金圣姬送给他的绣着他们俩人名字的手绢揣在怀里,另一方面又严格地服从军队纪律和战争胜利的需要,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爱情乃至生命。作品歌颂的就是这种自觉精神。他自觉地将自己的隐私汇报给组织—与他共同执行侦察任务的班长王顺;他自觉地选择了危险,以自己的死亡保护了班长的安全返回。“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无私、无瑕的纯化境界中,使普通战士和活泼少女在斗争激流中达到了崇高人格的自我完成,为战地爱情和革命的理想主义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

1956年春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唤来了文学艺术短暂的繁荣。干预生活的口号,不仅使作家干预到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等不良作风,而且也鼓起了作家探索人的情感世界的勇气。一些作品就是通过家务事、儿女情、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揭示人的复杂感情,揭示人的心灵变化,进而鞭挞丑恶的灵魂,歌颂美好的革命情操和高尚的人格精神。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和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是两篇比较早的自觉表现人性、人情的短篇小说。《在悬崖上》描写的是夫妻关系中男主人公“我”的一段曲折的感情变化。“我”与妻本是自由恋爱,结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自从结识了漂亮、活泼、风流的女性加丽亚后,“我”渐渐地冷淡了朴实、正派、传统又一心爱着“我”的妻,而将感情倾向了加丽亚。显然,作者的批判指向,是针对“我”感情的移位。“我”与加丽亚的关系从友情发展为恋情,是一步步走向“悬崖”,当然应该立即“勒马”。而妻的爱情专注、胸怀大度,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

充分的肯定与赞扬。这也是“我”能够悬崖勒马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能从感情的角度反映生活,批判现实生活中在夫妻感情上见异思迁的现象,这在当时公式化、概念化盛行的年代,应该说是具有新意的。但是,如果用今天的观念来观察“我”的感情变化,仅仅用“小资产阶级情调”是不能完全概括的。“我”与加丽亚相处时的愉悦、开心、丰富多彩,和“我”与妻一起时的呆板、枯燥、单调乏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面不只是感情的因素作怪,而且也确实是客观实在。追求健康健全的家庭生活,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充实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这也是人之常情所在。倘若妻能从五十年代生活到今天,她一定也会为自己当年生活的呆板、单调而感到遗憾。这就是说,作者在写作时的批评与赞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有时也会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是以一种新的题材—旧社会曾经当过妓女的女性的爱情生活,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充分的人道主义精神。徐文故为生活所迫,在旧社会有过一段受屈辱的不光彩的历史。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不仅没有歧视她。而且关心她、帮助她,使她淡忘内心深处的自卑与屈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种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尊严的维护,显示了我们国家的革命人道主义力量。徐文霞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善良、进取,都说明她人的意识的觉醒,人的尊严的恢复。过去曾经做过燎客的投机商人的突然出现,又一次给徐文霞的心灵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但是,深深爱着徐文霞的技术员张俊,在经过了短暂的徘徊、犹豫之后,终于又鼓起勇气。敲响了小巷深处徐文霞的房门。张俊以一个新中国知识青年人道主义的胸怀,冲决了封建观念的罗网,“显示了新社会贴心的温暖,新思想无比的优越,而曾经是最羞辱、最下贱的徐文妓也因得到双重的解放而显得更美。”

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

论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 引言 “干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因此,其在国际法中就被引申为:一国为了将某种行为或者结果施加给另一个国家,而对该国内外事务所进行的强行或者是专断的干涉,也可称为干预。这种干涉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对被干涉国管理其国内外事务的一种控制,在性质上就是对被干涉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外交独立的侵犯和破坏。人道主义干涉往往变成为一种披着人道主义外衣的霸权主义。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道主义干涉呢?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定义 比较权威的国际法辞书给人道主义干涉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① 分析这个定义可知,首先从形式上人道主义干涉是一种使用武力的行为,且仅限于使用武力而不包括其它诸如经济制裁、外交或者是舆论等形式;其次,人道主义干涉针对的是一国国民的生命和自由,是基本人权被侵犯,其目的是防范可能发生的非人道事件,或者是阻止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的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因此其针对的客体内容是公民的生命和自由;第三,从干涉的主体上看,必须是发生侵犯基本人权事件的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所实施的行为,如果本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制止或者有意愿请求该干涉国的援助则不构成人道主义干涉。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假使该干涉国并非本国所申请提供援助的国家,而对其进行了武力干涉是否构成人道主义干涉?我认为答案应是肯定的,这就涉及到第四点,从主观状态上,必须是这一干涉违背了被干涉国的意愿,即排除了申请援助的情形。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干涉是介入别国事务,严格说来,意味着强制性介入,并迫使别国进行违背意愿的事情”。②另外,对于干涉主体问题,理论 ①马克思·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 三辑“使用武力、战争、中立、和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吴昊:《两难的困境:论国际人道主义干涉》,《北大法律周刊》1998年

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分析

一、人道主义思想概述 人道主义思想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将文学作为推动人类思想解放的武器,它反对传统的封建统治,倡导对于人类自身的爱护以及关怀,它将人作为道德的中心,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当代文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体现,它起源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包括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以及梁实秋等,这些作家都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大力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我国在二十世纪中期推行了“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方针,使得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遭到了批判。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 五四运动时期与十年动乱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之中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取得集中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人道主义精神是反对封建思想与封建统治的强大武器,在十年动乱之后,人道主义精神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两次集中的发展都是人道主义对旧制度的反抗与批判,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周作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先驱,但是,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相关理解与阐述具有封闭性与个人理性,忽视了复杂的社会形态,也忽略了对于整个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种狭隘的对于个人完善的追求,也使得其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周作人的人道主义主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关爱“小儿”与“女人”;第二强调爱应当是平等与博爱,爱是人人都能享有的,不专属与特定群体;第三,追求人人自爱以及人格独立,反对慈善主义,反对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 同一时期的鲁迅、胡适、梁实秋较周作人而言对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展现出更为激进的姿态,从其他角度进行了相关阐释。梁实秋提出了“伟大的文学是体现普遍人性而非表现自我,”他的这种的阐释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这种较为古典保守的人道主义思想被称为新人文主义。在梁实秋看来,人性具有普遍性与固定性,是永久而不受时间限制的,因此,文学创作要建立在永恒的人性之上。 建国后,我国推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使得人道主义取得了一定发展,巴人认为人情也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创作应当呼唤人情味的回归,文学作品要能反映充满人性的现实生活。钱谷融认为文学创作要从人出发,将人作为创作中心。但是他们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受到了批判,称鲁迅强调人性的阶级性,违背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十年文革之后,人道主义探索的禁区被打破,在理论与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新时期,人道主义对历史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使教条化、概念化的文学创作现象得到冲击。在这个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于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新的阐述。朱光潜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映,应当能够帮助人进行自身人性的完善。在这个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呈现出边缘化趋势,文学创作必须在新时期对自身的作用以及地位进行重新的思考与定位。除此之外,由于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的产生以及拜金享乐主义的兴起,使得人类的精神生活多元却空虚。在这种现实下,人道主义精神是否“失落”成为了讨论焦点,王朔现象被广泛关注,包括刘心武、王蒙、刘彬彬在内的众多专家对于人道主义的现状进行了谈论。 三、“人道关怀型”现实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演变 “人道关怀型”现实主义,即以“人道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理念,注重描写人了生活状态,尊重人、热爱人的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其精神内核就是对于现实人生的人道主义关怀。 西方的人道主义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具有很大影响。陈独秀、李大钊等都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多次提及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理论引进,我国早期资产阶级开始探索创建

第九章《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习题集

第八章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自由”范畴与政治生活中使用的“自由”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1)哲学上的“自由”范畴,是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并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客观必然性而独立,相反,只有认识和依据客观必然性确定自己的行动,才能获得自由。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愈广泛和愈深刻,愈能获得更多的自由。(2)政治自由的含义不同于哲学上的自由,政治自由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享受的自由权利的程度。政治自由是受一定社会制度的限制,受—定法规纪律的约束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哲学上自由与政治自由既一致又有区别。二者的一致之处在于,哲学自由和政治自由都是受客观必然性的限制,都是—种历史条件下的自由,没有不受限制和约束的绝对自由。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哲学上的自由是与客观必然性(包括自然界与社会)相联系,政治自由是与一定会制度相联系的。2.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何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离开社会关系谈论人的本质,认为有不变的人性。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尽管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它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它们所说的人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人,所说的人性,也是抽象的人性。

六、论述题: 1.评述以下论断: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句名言,它主要说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是统一的。(1)衡量人的价值的两个标准或尺度是自我价值尺度和社会价值尺度。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活动对于个人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尺度是个人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即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在这两个尺度中,社会价值尺度是根本的尺度。这是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通过社会,只有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显示自己人生的意义。从总体上说,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为现实前提的,而个人得到来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是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为前提的。为社会奉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的总趋势来看,个人向社会奉献得越多,社会越进步,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就越多。因此,人的价值是奉献与满足、创造与享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所以,要想证明、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2.试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1)物质文明是社会维持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进步。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状况,标志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智力和精神支柱,表现为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面貌。政治文明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人民参与政治生活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 1、从杜甫的生平中浅读杜诗 1.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父亲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太宗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参加了由唐太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帅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抚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佐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 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负外廊。严武死后,他离开成都,全家寄居**州。两年后,离**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读懂杜甫—“三吏”,“三别” 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在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老**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

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

张能立2010-11-22 一、辞海中有关“人文”词条的定义 辞海中有关“人文”词条的定义如下【1】: “人文”:“1、旧指诗书礼乐。<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2、指人事。《后汉书.公孙瓒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欧洲15、16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有两个方面的涵义:(1)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2)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人文主义教育”:亦称“人道主义教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首先提出。代表人物有维多里诺、伊拉斯谟等。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中世纪封建的、经院主义教育,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思想情感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反对强迫纪律,残酷体罚和死记硬背,强调尊重儿童个性;主张扩大学科范围,在课程上要求着重学习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重视体育和道德,也学习一些自然科学。近代以来,其涵义发生了变化,或者追求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或者相对于科学主义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辞海有关人文词条及有关哲学、历史书籍的学习,笔者认为“人文”的内涵应该包含两个方面:1、人文精神;2、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泛指一切人文学科的知识,其中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和语言学等。人文精神,泛指对自然(宇宙)和人的观点或看法。因为人有民族和地域属性,故对人的看法包括对本地与外地、本民族与外民族、本国与外国的看法。经过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沉淀,现代人文精神应该包括3个方面:求真;求美;求善。 1、求真 求真,就是相信自然(宇宙)存在客观规律,对于这些客观规律,人类通过理性和良知,可以发现它们。换句话说,人类认识客观规律,不需要上帝等超自然力量的指导。 2、求美

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人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真的这般吗?那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的联系又在哪里?带着辨证的思想探索这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便浅析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而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而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人文主义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过程理论依据的来源等。 人文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

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彼此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 三、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拥有比较悠久的过程,从古老的天文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然后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学,这一切的艰辛过程都是里不开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

国际援助的原因

对外援助理论: 现实主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的动机就是本国利益,无论什么类型的对外援助,本质上都是政治性的,摩根索6种类型:人道主义援助、军事援助、用于生计的援助、用于经济发展的援助、为了自身声望而给与的援助、贿赂性援助。(沃尔兹、鲍德温) 自由主义:主要是基于人道义务论,以个人为着眼点、强调尊重别人、倡导人道原则、尊重个人平等自由,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满足个体的欲求,对外援助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人民基本需求的实现,这也是发达国家及其公民的道德义务所在。正义论。矫正正义和分配正义,矫正正义是补偿在殖民地犯下的过错,分配正义是指国际社会中富国也应该向弱国提供援助,实现资源公平分配。 依附理论:中心-外围结构,在2个地方存在,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区,中心国家通过包括外援在内的资本输出,发达国家使外围形成了对中心的依赖。(普雷维什、多斯桑托斯、弗兰克、阿明) 补充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是投资率是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美国政府应该通过剩余产品和基金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援助。这一模型主要是强调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经济学历史上有若干个极具影响力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国民收入增长率和国内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率成反比。1966年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了双缺口模型,认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储蓄率和外汇不足,因此需要引进外部资源。重点支持工业发展 减贫论:西方经济学家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在就业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远大于发达国家,发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惠及穷人,认为社会发展应该先行于经济发展。因此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两种理论:增长中的再分配理论、基本需求理论。重点支持农业发展

论狄更斯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狄更斯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摘要:狄更斯将人道主义情怀渗透在他创作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当中,宣扬一种仁善道德的精神,以一种宽恕,理解的态度来对待阶级矛盾。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体现了狄更斯创作中不能彻底批判的局限性。 关键词:查尔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局限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纪英国批义思想,在对现实社会批判的同时使心怀希望。赋予人强烈的感染力。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时候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父母经常大宴宾客,花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因为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着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厂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他饱尝艰辛,饱受屈辱,也看尽了人情冷暖。这段人生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促使他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形成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创作基调。 根据狄更斯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我们可将他的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温和批判阶段。中期的全面批判阶段,晚期的对未来社会发展展望阶段。但是,无论他对现实世界如何批判,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善美的温情。这些都可以在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找到论据。 一、狄更斯早期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发表的(or克威克外传》(1937)、《雾都孤儿》(1938)、《尼古拉斯·尼克尔》(1939)、《老古玩店》(1940)、《巴纳比·拉奇》(1841)这5部长篇小说从创作特点上来说可归属为早期(1837一1841)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温和的批判。 《匹克威克外传》是他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有意地把匹克威克塑造成了一个仁慈和博爱的典型。他不请世事、正直善良、打抱不平、助人为乐。有一次他在一所茅屋前发现一块半露出地面的刻了字的石头,便认为这是很古老的刻了碑文的宝石。其实石头上的字是一个工人在无聊的时候随便刻出来的。这表现出他天真爱幻想、童心未泯、脱离实际。骗子金格尔设下圈套,让别人告诉他一个假消息,说金格尔将在深夜拐骗寄宿学校的一个女学生,请他去救助那个少女。他也毫不怀疑,以致上当受骗。这些都表现出他是一个善良无邪的人。而后来他在监牢里见到衣服破烂、脸色发灰的金格尔时动了侧隐之心。在出狱之后,以前吃了金格尔不少苦的匹克威克先生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替他还清了债务,还为他介绍工作。最后,这位富裕却忠厚的资产者匹克威克先生的高尚德行感化了会格尔,使之弃恶从善,改邪归正。这是狄更斯创作的典型性结局。而在《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克尔》的大团圆结局中,我们得知书中那受苦难的“小人物”最终大多赢得了仁慈的资产者的庇护过上了无忧的生活.就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一时期的创作都弥漫着一种童话般的色彩,受再多的苦难,到最后坏人一定会被惩罚,好人则能得到上帝的垂怜。体现了狄更斯创作中的温情浪漫的人道主义情怀。 二、狄更斯中期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2年.狄更斯首次出访美国.这次游历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虚伪的民主政治、残酷的监狱,特别是暗无天日的蓄奴制,引起狄更斯极大的愤慨。他说:“我已经失望了,这不是我要来看的共和国,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共和国。”他的游记体小说《美国札记》(1842)和长篇小说《马丁-朱什尔维特》(1844)都对美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作了有力的揭发。这也标志着狄更斯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批判的时期(1842_1858)。除了《旅美札记》和《马丁·朱述尔维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圣诞欢歌》(1843)、《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荒凉山庄》(1853)。 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故事情节已经不似前期的作品那么光明乐观,资本主义社会的阴影笼罩在主人公的命运中.慈善的资产者的形象开始被为富不仁者替代。总体而言。这些故事中

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4)

分类号: I2 单位代码: 101 密级:一般学号: 101010901405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同建妮 指导教师:钟海林 职称:讲师 答辩日期: 2014年5月日

延安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申明 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同建妮日期:2014年5月日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延安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攻读学士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延安大学,学生公开发表需经指导教师同意。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范围,在2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同建妮日期:2014年5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钟海林日期:2014年5月日

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 摘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助国人呐喊,为民族彷徨;他更是伟大的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深受西方现代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倡导人道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个性与提倡自由、宣扬平等与传播仁爱、将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他的思想与精神是不朽的,像泉水一样永远奔流不息。 关键词: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精神 Lu Xun’s humanitarian spirit Abstract:Lu Xun is a great writer, morality, skilled artist article; he is a great thinker, help people cry, for the national loss; he is a great revolutionary, a thousand pointing fingers, head bowed as a willing ox. He i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modern enlightenment, began to advocate humanitarian, the emphasis on human values,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and promote freedom, equality and spread love, will hope the young generation. His thought and spirit is immortal, as always rushing like spring water. Keywords:Lu Xun humanitarian thought spirit 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是封建势力苟延残喘的时代,是麻木国人需要觉醒的时代,鲁迅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要求,记录时代声音的志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巨人,这不仅由于他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在于他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对现代中国曾经起到的积极启蒙作用,在于他对传统的伦理秩序的无情颠覆和对现代新伦理的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鲁迅毕生以“立人”为目标,倡导人的解放和现代人格的建立,以空前的态度确立了对人的自信,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最高价值尺度,他鼓吹个性自由,为孩子而呼唤,为妇女而呐喊,为平民而鸣不平。 一、鲁迅人道主义精神的形成 (一)人道主义的含义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并将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发扬光大,具体来说就是肯定人的尊严、呵护人的个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坚守人间的自由。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人的思想进行独裁专制,反对一切宗教的、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中具有贬损个人、压制自由、愚弄智识或非人化的信条。而对于人道主义精神,更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以人类自身功能观念意义上的一种良知,及其在这个意识的

科学人道主义

科学、人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摘要科学和人道主义曾联手击溃了神学世界观,到十九世纪二者之间的联盟出现裂痕,科学主义渐成大势。但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对立只是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二者又都支持人类中心主义。俗世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已将人类导入疯狂的经济竞争之中,人们总以为只要没有战争,人类共同发展经济,即可建起人间乐园,殊不知今天人类所面对的现实是:不仅应谋求人类共同体内部的和平,而且必须谋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平。 关键词科学科学主义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总在不断地追求幸福和解放。科学和人道主义都曾是人类追求幸福和解放的思想武器。科学和人道主义的联盟曾帮助西方人冲破了中世纪的黑暗,晚清以后科学和人道主义也一直在帮助中国人解除蒙昧并摆脱封建****的统治。从西方文艺复兴算起,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对科学的拥戴已导致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相对立,但在实践中又与人道主义一起促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则在人类追求幸福和解放的实践中误导着人类,使人类实践在缺乏反省的状态下,日益向一个危险的方向滑行,今天人类已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本文将通过近代以来思想演化的考察,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反省,希望能引发学术界同仁关于摆脱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刻反思。 一 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科学不过是神学的婢女。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开始了摆脱神学统治的胆怯的尝试,哥白尼《天体运行》的出版可算是这种胆怯尝试的开始。哥白尼之后,很有一批为科学独立而战的斗士,布鲁诺的英勇壮举千古传颂,伽利略在坚持真理方面没有布鲁诺那么英勇,但他对科学独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到了18世纪,当拿破仑大帝问拉普拉斯上帝在他的宇宙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时,他已敢于理直气壮地说:“陛下,我不需要上帝”。从18世纪中期开始,科学在西方已不仅仅是一种观点或学说了,它已是建制化的活动,已是具有权威性的实践。1660年伦敦皇家科学院的建立乃是这一进展的标志。有了皇家科学院,某些学科的科学家便能获得官方的支持和资助。〔1〕到十八世纪中期,“科学已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它是一种建制了,它已获得自己内在的传统”〔 2 〕。法国于1751年至1772年之间出版了二十八卷本的《艺术、科学和工艺大百科全书》。它是十八世纪科学的总括,除物理学之外,它还包括实用发明,哲学和历史等。 从17世纪到18世纪,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凸显一种不同于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新世界观的合理性,这也正是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目的之一。这项任务是批判性的,完成这项任务是西方社会“由身份到契约”或由封建等级制到自由资本主义转变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一种总括性的世界观。《大百科全书》本身就体现了18世纪科学的总括性。这时的科学既无理论上的想象力,也无政治上的要求去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如巴彻纳德(G·Bachelard)所形容的,这时的科学“就象一座半修复的城市,在其中新旧比肩而立”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内容摘要:现代欧洲哲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欧洲社会的发展,现代欧洲社会学科林立、各具特色,哲学也经历了更新换代的变化。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义在现代欧洲哲学中既有分歧,又有相容。本文通过浅略的解读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浅陋的提出几点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解读、认识。 现代欧洲哲学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是:提出反形而上学的口号和明确非理性的主题,而且这也是欧洲哲学从近代想现代转变的两个根本标志。现代欧洲哲学有很多流派。按本质特征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1。科学主义又叫做实证主义,一般包括三个哲学流派: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人本主义一般包括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三个流派2。 一、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英文是“scientism”。是一种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如美国新实在论者要求哲学家效仿科学家;美国哲学家W?奎因则说,认识论就是生物学对自身的运用。科学主义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蔓延以及丧失终极关怀。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陈志坚:《哲学简史(欧洲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249页。

(完整版)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 众所周知,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枚璀璨耀眼之星,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有着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以宏大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创造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一生见证了法国社会的动荡与大事件,贯穿他作品的则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化解恶性的精神。所谓人道主义思想,是指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的世界观。雨果就是一名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叩问人道主义闸门的文学巨匠。 本文就雨果著作《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为例论述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与内涵,从人性的觉醒与社会态度出发探究人道主义的进步意义。 (一)《巴黎圣母院》对人性的揭露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推翻封建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雨果热情赞扬革命。并在次年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描写了美丽热情的吉普赛少女艾斯梅拉达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与丑陋善良的敲钟人经历种种,最后受到杀害的故事。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体现人道主义。正直淳朴的吉普赛少女是下层人民的代表,她对爱情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她受到迫害时仍然保持乐观心态。她爱慕的男子弗比斯也是外貌英俊,实际却是一个心灵肮脏,虚伪又薄情寡义的人。敲钟人卡西莫多是个畸形人,生得奇丑无比,却拥有高尚的心灵。他对艾斯梅拉达有着难得的真诚与同情,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她渡过难关。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是一个伪善的宗教禁欲主义者。他想占有美丽的女郎,受到拒绝后还无情地将她送上绞架。这是他恶的体现。

当曾劫持自己的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下被施以暴行的时候,艾斯梅拉达把水送至卡西莫多的嘴边;当少女受到副主教残害的时候,敲钟人将抚养他长大的克洛德推下顶楼摔死。是非善恶,明显揭露。结局则是卡西莫多在公墓里找到艾斯梅拉达的尸体,并死在她身边。这样震撼又悲伤弥漫的结局却透露着人性的温暖与光辉。雨果表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求是出于本性,是自然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就抑制了这些欲望,从而使这些灵魂深处的念想压抑变形,产生消极因素,从而对社会产生破坏。雨果激发人们去认清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满怀深情地注视下层贫苦人民的互爱互助,将他们内心的真善美与统治阶级恶势力的假恶丑进行强烈对比,以热爱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感染人们,升华出人道主义力量与人文精神的高度。 (二)《悲惨世界》中仁爱的力量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这体现了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可以说是人道主义最高理想的化身,背负仇恨十几年,出狱后却以德报怨,体现他仁爱的胸怀。他放走了迫害他的沙威,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救助了芳汀(无奈下沦为妓女的女子)的女儿并把她抚养长大。尽管冉阿让出狱后行善受到人们的爱戴,创业得到经济富足,但他的一生还是悲惨的,因为他是在隐藏和追捕危机中度过一生。而雨果塑造这样的形象是因为他坚信善良终会战胜恶势力,不公平下判处的罪恶也终将被正义替代。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仁义之心入世,怎能将其视为有罪?雨果始终秉持爱的火炬前行,因为在爱的指引下,天使终

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刍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2255655.html, 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刍议 作者:林池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8期 摘要:在漫长的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人文主义思想开辟了全新的思维视角,开始更多的关注人与其本质。大多西方文学题材与主题都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人权的肯定,强调个性解放,抨击禁欲主义;突出理性思维,反对封建和蒙昧。近代文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其精髓进行了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人文主义;西方文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B50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43-02 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同,但都是“由于欲对治或反抗某种文化上的偏蔽而兴起”即是外在的反显观解进入人文主义,而非源于人自身主体证悟进入人文主义。 一、疏析西方文学与人文主义 古典文化的代表即古希腊的文化,在西方甚至在全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希腊神话故事,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具有超长的渗透力,超越时空的限制。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人文精神,向受众群体展示古希腊文化成就。古希腊有着斐然的文学成就,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有神话、史诗、抒情诗和寓言,无一不蕴含着人文主义色彩。Humanism一词作为一种思潮、哲学理论和世界观,始于19世纪欧洲。在当代汉语中被翻译为:人道、人本、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个人的尊严、兴趣与价值观。强调了人们之间相处需要容忍,反对施暴,崇尚交往中思想上的自由。在道德问题上人们寻求答案中,用启蒙运动中的人文主义代替了宗教,但都没有打开“道德主体之门”,这也是文学思想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可是,对于当时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崇高“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主要思想体系的形成,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人权”开始反对“神权”,用“现世”反对“来世”的说教,用“真实的幸福”反对“禁欲主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的主旨精神为通过科学理性的理念来反对封建迷信,救治了文化上的偏执与流弊。 二、勾勒人文主义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为夺权做的舆论铺垫。文学作品宣传涉及到人性观、理性观的文学理论,但仍然存在宗教神学的遗留的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后的浪漫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了人本主义理念,颠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批判现实主义文

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 地位与作用 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本质上是各个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而不断进步的,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学和文学艺术等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对自然科学起促进作用。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科学技术的统一,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文明。 一、人文主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 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一词

源自“人文学”(Studiahumanitatis),在文艺复兴时期指古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当时的新文化人士则自称为“人文学者”(humanista)。19世纪以后,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来称呼这种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基本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残余,因此也称为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自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之后,一直经久不衰。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有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的人文主义运动。而后,又有19世纪的非理性主义的的人文主义的兴起。进入本世纪,则有世纪之交兴起的释义学与存在主义思潮。 纵观近代以来的科技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及他的科学观、教育观和宗教观,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他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独立人格、仁爱人性、高尚人品,更使他成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化身,为社会做出了巨

国际红十字运动与人道主义救援课程资料1

国际红十字运动与人道主义救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至今已有108年的历史,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中国红十字会是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合法席位的第一个组织(1952年)。其活动从战场救护扩大到自然灾害救助以及各种人道主义救助和服务。 工作任务包括:备灾救灾、应急救护培训、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推动无偿献血、艾滋病防控和关爱、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组织社区服务、建设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参与对外交往等十多个领域。 ?一个人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亨利?¤杜南 (1828-1910) ?一场战役索尔弗利诺战役(1859) ?一本书《索尔弗利诺回忆录》(1862) ?一个国际组织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63) 1875年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一部国际公约《关于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之 日内瓦公约》(1864) “白底红十字”标志,是为了对红十字发祥地瑞士表示敬意,掉转瑞士国旗的颜色而成,其中不含有任何政治或宗教因素。 红十字标志的含义 l.标明性标志: 表明与红十字运动有关的人或物。 2.保护性标志: 表明一个受国际人道法保护,不应受到攻击的人或物。

1863年月10月26日至29日,欧洲16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举行的首次外交会议决定。使用“白底红十字”作为在战场上从事伤员救护的医务人员、场所及其交通工具的保护标志,并将其列入大会通过的《红十字决议》之中。翌年又在《红十字公约》(即后来的日内瓦公约)中加以明确。 “白底红新月”这个标志在1929年被列入日内瓦公约,在伊斯兰国家广泛使用。 以色列的红大卫盾会使用标志。在不能使用红十字与红新月标志时,使用红水晶标志还可以为处于冲突局势下的战争受害者及人道工作者提供额外的保护。 ?提出保护的概念,保护是人道原则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我们说如果战争中得不到救治的伤员,得不到救助的平民,在和平时期,得不到医治的病人都是没有尊严的。在所有运动开展的行动中尊重人类的尊严至关重要。 ?通俗的说,人道的原则就是同情,就是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和保护他人,无论他们是谁,或是做了什么,人道的原则就是维护每个人的尊严,甚至包括那些被社会孤立的人。 人道 基本解释 1. [humanity]∶以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自由等为原则的人事或为人之道. 2.[human;humane]∶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 一般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 ?“人道”这个词语给予我们的第一认识,孽待战俘是不人道的,因为对艾滋病人歧视,不给艾滋病病人提供治疗是不人道的。 ?红十字运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道”理念的代名词。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狄更斯是19世纪中叶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广泛地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并以锐利的目光透视着现代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但他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小说的主导思想就是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或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最初适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它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主张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待,而不把人看做人的工具。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人道主义者们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们的道德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 他们提倡人们应该运用最强大的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去惊醒教化人们。从而,他们从感性方面获得了对社会的感悟。 然而,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逐渐失去进步的历史作用。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也正是建立于人性之上,并在他的作品中强调最重要的“仁爱”思想。 阅读他的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的作品都是从人性出发而展开的,如《雾都孤儿》、《圣诞故事集》、《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荒凉山庄》、《小杜丽》等作品。本文正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三部不同时期的伟大作品的解读,从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全面地探索人道主义思想是如何贯穿在狄更斯的这三部作品中的。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创新之处,导论最后部分将介绍本论文的创作目的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狄更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创作时期的主要作品介绍以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征,重点论述其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以及其思想内涵。 尤其是小时候的经历对其影响尤为重大,在饱经社会磨砺之后,他看到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社会上存在的诸多恶行,他感到非常痛心,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难以面对和接受这些可怕的事实,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为了教化和警醒世人,他坚持将人道主义的理念在自己作品中体现出来,以谋求各阶级、阶层矛盾的调和,因而当狄更斯在自己一系列创作之后,已成为一个有名的人,也受到了各个国家的欢迎,他在这时候极有可能成为其他的人,但他依然怀着人道主义的理想,同情弱者和穷人,这样的不变的态度是他成为人道主作家的重要支柱。第二章分析的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第一创作阶段的作品《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本章分为两节,分别是从简单乐观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和呼吁社会关爱的主题方面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进行剖析。不同的生活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对每个人的内心想法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当然,狄更斯也不例外。 早年的悲惨童年使他对生活抱有乐观的心态,他坚信人性本善,对人性充满了信赖。第三章分析的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第二创作阶段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体现。 本章分为两节,分别是从略微的困惑和迷茫的人物形象方面和人与人之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