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物半衰期 附表1

常用药物半衰期 附表1
常用药物半衰期 附表1

药物的半衰期

1.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指( A) A 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B 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 C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D 药物被破坏一半所需的时间 E 药物排出一般所需的时间 2.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原因是(E) A 吸收快慢 B 作用强弱 C 体内分布速度 D 体内转化速度 E 体内消除速度 3.葡萄糖的转运方式是(D) A 过滤 B 简单扩散 C 主动转运 D 易化扩散 E 胞饮 4.药学参数不包括(D) A 消除速率常数 B 表面分布容积 C 半衰期

D 半数致死量 E 血浆清除率 5.多数药物主要的排泄途径是(A) A 肾排泄 B 肝排泄 C 肠道排泄 D 呼吸道排泄 E 腺体排泄 6.阿托品药理作用不包括(B) A 抑制腺体分泌 B 降低眼压 C 解除小血管痉挛 D 松弛内脏平滑肌 E 兴奋心脏 7.氨基苷类抗生素中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的是(A) A 链霉素 B 庆大霉素 C 阿米卡星 D 妥布霉素 E 奈替米星 8.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是(E) A头孢氨苄

B硫酸阿米卡星 C氯霉素 D头孢唑啉 E琥乙红霉素 9.毛果芸香碱作用最明显的效应器是(B) A心 B眼 C血管 D骨骼肌 E内脏平滑肌 10.阿司匹林过量引起水杨酸反映时,静滴何药治疗最为有效(E) A生理盐水 B葡萄糖溶液 C甘露醇 D高渗葡萄糖 E碳酸氢钠 11.具有抗阿米巴和抗滴虫作用的药物(C) A依米丁 B氯喹 C甲硝唑 D伯氨奎 E替硝唑

12.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无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是(D) A吡啰昔康 B双氯芬酸 C萘普生 D对乙酰氨基酚 E布洛芬 13.治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是(A) A苯妥英钠 B卡马西平 C乙琥胺 D丙戊酸钠 E硝西泮 14.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A) A在中枢转变为多巴胺 B促进中枢多巴胺的释放 C抑制中枢多巴胺的再摄取 D激动中枢多巴胺的受体 E阻断中枢胆碱受体 15.促进铁剂吸收的因素是(C) A抗酸药 B四环素类 C维生素C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蔡明虹谈恒山李金恒 药物半衰期(t1/2)有称生物半衰期与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一房室模型)、t1/2(二房室模型)t1/2(三房室模型)来表示。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 1.1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 95%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8±12h)],地高辛停药 10d[t1/2(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易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 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 8h,共 3d 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 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人类有许多疾病要求治疗药物在人体中的浓度波动在一个最佳的治疗范围内,过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甚至引起死亡,过低又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例如降压药、解痉止喘药、强心药、抗癫痫药等。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消除相半衰期来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1/2≤1h)。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抑菌浓度( 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量,使血药浓度高出 MIC 数倍,用冲击治疗的方法,使血中药物较高浓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效。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素的脑膜刺激症状。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

药物动力学习题

药物动力学习题 是非题 1、若某药物消除半衰期为3h,表示该药消除过程中从任何时间的浓度开始计算,其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均为3h。 2、某药同时用于两个病人,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h和6h,因后者时间较长,故给药剂量应增加。 3、亏量法处理尿排泄数据时对药物消除速度的波动较敏感。 4、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k大,说明该药体内消除慢,半衰期长。 5、静注两种单室模型药物,剂量相同,分布容积大的血药浓度大,分布容积小的血药浓度小。 6、肾清除率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某药清除率值大,说明药物清除快。 7、药物在胃肠道中崩解和吸收快,则达峰时间短,峰浓度高。 8、当药物大部分代谢时,可采用尿药速度法处理尿药排泄数据,求取消除速率常数。 9、达峰时间只与吸收速度常数k a和消除速度常数k有关。 10、静脉滴注给药经过3.32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90%。 11、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的参数主要指AUC、t max、 C max。药物。 12、生物利用度的试验设计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消除个体差异与试验周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填空题 1、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与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过程叫做__过程。 2、药物在体内转运时,在体内瞬间达到分布平衡,且消除过程呈线性消除,则该药物属__模型药物。 3、单室模型静脉注射C ss主要由__决定,因为一般药物的__和__基本上是恒定的。 4、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函数表达式为__。

5、达峰时间是指__;AUC是指__;滞后时间是指__。 6、达到稳态血浓度时,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__。 7、静脉滴注给药时,要求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__个t1/2 名词解释 1、药物动力学 2、隔室模型 3、单室模型 问答题 1、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2、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的特征? 3、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简述残数法求算二室模型动力学参 数的原理。 4、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判断模型? 5、重复给药与单剂量给药的药物体内过程有何不同? 6、什么是蓄积系数?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有什么不同? 7、用哪些参数描述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 8、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 9、写出非线性消除过程Michaelis-Menten方程,说明V m、K m 的意义。 10、药物在体内哪些过程易出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1、TDM在临床药学中有何应用? 12、TDM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3、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 14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的调整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基本药物合理用药的定义及原则

基本药物合理用药得定义及原则1、什么就是合理用药? 所谓合理用药就就是以医药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它强调不仅要发挥药物得最大有效性,又要考虑群众得经济承受能力、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合理用药得标准就是什么 ?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合理用药标准有5条:(1)开具处方得药物应适宜;(2)在适宜得时间,以公众能支付得价格保证药物供应;(3)正确地调剂处 方;(4)以准确得计量,正确得用法与用药时间服用药物;(5)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3、合理用药应包括哪几方面 ? 因病情与病因就是多变得,所以绝对得合理用药就是难以达到得,一般指得 合理用药就是相对得,它包括1、安全性,它就是合理用药得首要条件;2、有效性;3、经济性,就是指尽可能降低用药成本,而不就是少用药或使用廉价药品;4、适当性,适当性强调尊重客观现实,立足当前医药科学技术与社会得发展水平,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水平得药物治疗。

4、合理用药原则有那些? 由于药物得局限性,即品种有限及疗效有限,疾病得无限性,即疾病种类无限及严重度无限,因此不能简单以疾病就是否治愈作为判断用药就是否合理得标准。从理论上说合理用药就是要求充分发挥药物得疗效而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得不良反应、当然这也不够具体,因此只能提出几条原则供临床用药参考。 (1)明确诊断:选药不仅要针对适应症还要排除禁忌症、 (2)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尽量少用所谓得“撒网疗法",即多种药物合用以防漏诊或误诊,这样不仅浪费而且容易相互产生作用。 (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得因素:用药必须个体化,不能单纯公式化。 (4)祛邪扶正并举:在采用对因治疗得同时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 (5)对病人始终负责:开出处方仅就是治疗得开始,必需严密观察病情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要认真分析每一病例得成因及失败得关键因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医药技术更趋合理化、 5、不合理用药有哪几种表现 ? (1)有病症未得到治疗;(2)选用药物不当,以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3)用药剂量不足、用药过量或疗程过长;(4)不适当得合并用药;(5)无适应症用药;

国家基本药物优先使用和合理使用制度

国家基本药物优先使用和合理使用制度 目的: 确保基本药物制度执行。 责任人: 全体临床医师、医务科、药剂科 内容: 一、本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同时需符合一品两规的原则,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使用金额不得少于药品总使用金额的70%。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增加规定数量有自选药物,使用金额不得超过药品总使用金额的30%。 二、药剂科要定期公示基本药物价格,接受公众监督。对参保人员按购进价实行零差率使用。 三、基本药物保管、购进、不良反应的监督管理应遵守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 四、属于基本药物目录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计划生育药具、免疫规划疫苗以及免费治疗的传染病用基本药物等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实行处方点评制度,按《处方点评规范》点评处方内容,对评定为不合理处方和超常处方进行经济处罚。由分管院长组织基本药物药事委员会和相关专家,按季度定期对基本药物处方和处方调剂指标执行情况进行追踪检查、统计分析。定期公布不合理处方与药品调剂以及超常预警,干预不合理用药行为。 六、药剂科加强药事行政管理,要完善医师处方、药师调剂监督检查和药师审核处方制度,医教科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临床医师、药师进行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鼓励医师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发挥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的作用,为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提供保障。 七、医师和药师要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开具和调剂所需药品,对药品的有关情况有告知义务。患者有权知悉处方所列药品的相关信息,有优先选择治疗效果相同或相近基本药物权利。 八、医教科加强合理用药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普及公众合理用药常识,改变不良用药行为,提高城乡居民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和信赖度,形成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九、执业医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两年内不得晋升职称或职务。 (一)故意不使用基本药物; (二)不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相关要求开具处方的; (三)不能正确引导患者接受基本药物治疗,故意制造医患矛盾和纠纷的。 十、医院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两年内晋升职称、职务资格;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公职或者予以解聘。 (一)不按规定执行基本药物价格的; (二)不按规定如实统计药品使用情况的; (三)不按规定认真查验申购药品的入库、出库,发现假劣药品或质量可疑药品没有及时报告的。 十一、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药物消除动力学

从生理学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为了说明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得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物浓度。k 为常数,t为时间。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一、零级消除动力学 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中消除速率常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 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t1/2)。 按公式1/2C0=C0-Kt1/2 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最大催化速度,Km为米氏常数。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最大速度催化。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最大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 乙醇恒速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 当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将上式积分得 可见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与C高低无关,是恒定值。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消除速率常数(ke)的单位是h-1,它不表示单位时间内消除的实际药量,而是体内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例如ke=0.5h-1不是说每小时消除50%(如果t1/2=1小时则表示每小时消除50%)。按t1/2=0.693/ke计算t1/2=1.39h,即需1.39h后才消除50%.再按计算,1小时后体内尚存60.7%.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t时后尚存 当n=5时,At≈3%A0,即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干净。与此相似,如果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A0),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steady state): 当n=5时,At≈97%A0.这一时间,即5个t1/2不因给药剂量多少而改变。

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药物的半衰期听就听的多,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药物的半衰期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693/K。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的作用药物半衰期能够指导合理配伍 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三磺合剂(小儿用)因为共包含三种半衰期不同的磺胺,如果儿童多次服药,很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毒副反应,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淘汰;又比如说TMP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近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到达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时间保持一致[3-4] ,所以可将这二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 现在临床医学一般会使用多次给药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间隔时间一般会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是药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黄类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以及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需略小于t1/2。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小,像去甲肾上腺素给药方法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药物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没有毒性,所以能够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可以稍微超过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疗效。 药物半衰期的应用用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为了维持药物疗效,通常采用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而药物半衰期是决定给药次数和间隔的重要参数。从临床经验看,通常习惯于以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但也有例外。如对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间隔很窄的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则宜选择较小于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如果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而青霉素G类药物半衰期不大(30-60分钟),毒性也不大,可取较大于半衰期间隔时间或大剂量给药,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 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失时机,及早达到所需要治疗浓度,可先给予负荷量。当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转自华人医学论坛 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通常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可以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消除相后药物浓度下降到消除相开始时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l/2来表示。由于tl/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直接相关,而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是维持药效的保障,因此鉴于其再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tl/2越来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tl/2可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1.1单次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l/2,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l/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l/2 (8±12h)]地高辛停药10d[tl/2 (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l/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用药方案不做调整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l/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l/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l/2≤1h)。此类药物很短的时间即可完全清除,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针对tl/2≤1h 类药物易快速消除的特点,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应尤其注意,建议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或者滴注时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从而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效应血浓度(REC)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索的脑膜刺激症状。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二者兼顾。以青霉素为例,其REC是10µg/ml,有学者比较了每隔24h、12h、8h的REC时间,其数值分别是1.58~ 3.04h、3.62~10.20h、 4.60~10.20h,因而建议青霉素采用8h/次的滴注方法。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快速消除类(tl/2=1~4 h)。此类药物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 1

药物代谢动力学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膜两侧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及其有关运算;掌握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的药理学意义和计算公式;掌握肝药酶的特性、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肾小管重吸收和肝肠循环的药理学意义及两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药物消除及消除速率的基本概念,熟悉典型的量效曲线、房室模型、多次定时定量重复给药的动力学及其计算;掌握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半衰期(t1/2)、消除率(Cl)、稳态血浓(Css)等的药理学意义及其表达公式。 1.2 熟悉药物的吸收、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一级动力学消除及零级动力学消除和应用。 1.3 了解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了解药物体内生物转化(代谢)的概念及主要方式;了解药物排泄的概念和排泄的主要途径。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1.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重点阐明单纯扩散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3.基本参数及概念:生物利用度、血药峰值浓度、血浆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和房室概念。肝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首过消除等基本概念。 4.药物消除动力学: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与药物半衰期(t1/2)?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经5个t1/2血药浓度达稳态坪值;首次负荷剂量。 2.2 难点 1.药代动力学数据的意义和应用 2.如何应用这些参数优化治疗方案和个体Wq21270;用药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TOP]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一)滤过(filtration) (二)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三)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载体转运的特点是对转运物质有选择性(specificity);因药物必须与数量有限的载体结合才能通过细胞膜,故具有饱和性(saturation);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可竞争同一载体而具有竞争性(competition),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载体转运主要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1.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TOP] 一、吸收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 (三)局部用药 (四)舌下给药 (五)注射给药 二、分布 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临床合理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每一药物都有其固有的药理作用。在质的方面表现为选择性作用,在量方面表现为作用强度与持久度。同一剂量的药物在不同个体所形成的血药浓度和作用部位的浓度不同,持续时间也不同,因而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也出现很大差异。要保证临床上每个病人都能达到最大疗效,最小不良反应的治疗目的,单纯根据药理作用选药和用药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掌握药物作用因素,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一些检测数据,在严密的科学原则基础上,根据情况做出具体处理。下面介绍临床合理用药几个必须考虑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1、血药浓度测定与合理给药: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血药浓度不仅是药效动力学的根据,也是药代动力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安全幅度小,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药理作用强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而治疗效果不易在短期内作出判断的药物,测定其血药浓度,从而依据血药浓度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反应的可行办法之一。例如:洋地黄是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确切的药物,其缺点是最适剂量不易掌握,稍一不慎常致中毒,甚至死亡,或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心衰的效果。特别是在长期使用该药时,因功能变化或因更换别种强心甙,或因换用生物利用度不同的制剂,引起血药浓度改变而导致意外。因此有必要根据病人血药浓度与药物代谢有关的脏器功能,及前阶段用药情况来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 2、肝功能与合理用药:肝脏是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有些药物经代谢时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肝功能不足时那些在肝解毒的药物作用将加强并延长,而在肝活化的药物则作用减弱。 (1)如新生霉素、利福平等,当肝功能不足时易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升高血药浓度产生不良反应,这类药物应慎用。 有些药物需要经肝脏代谢的活化才能发挥药理作用,以皮质激素为例,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如可的松在肝脏中转化为氢化可的松时才能发挥药效;同样,强的松在肝脏中转化为强的松龙才能发挥药效,所以严重肝功能不良的病人药物在肝中转化发生障碍,只有使用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才能发挥疗效。 (2)对肝功能有损害的抗生素:四环族抗生素在肝脏贮积显著,并在胆汁中浓度很高,可5~10倍于血浓度,由此排入肠道而又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大剂量静滴四环素可引起脂肪浸润性肝损害,严重者可以致死;孕妇尤易发生,所以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如国外报道有人以2.4~4.0g剂量四环素为6例孕妇治疗急性肾盂肾炎,3~5天都出现黄疸,并在5~13日死亡,尸检有4例肝脏肿大,6例脂肪变性累及肝小叶各部分,但未见坏死或炎症。 脂化红霉素,如无味红霉素,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其发生率国外报告为5%~10%,如包括隐性病例可高达40%。 3、肾功能与合理用药: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肾功能不良时应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应减少用药或延长给药时间,以防止排泄障碍血药浓度过高而发生中毒。以抗生素为例,红霉素主要经肝脏

基本药物合理用药的定义及原则

基本药物合理用药的定义及原则 1、什么是合理用药? 所谓合理用药就是以医药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它强调不仅要发挥药物的最大有效性,又要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合理用药的标准是什么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合理用药标准有 5 条:(1)开具处方的药物应适宜;(2)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3)正确地调剂处方;(4)以准确的计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时间服用药物;(5)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3、合理用药应包括哪几方面? 因病情和病因是多变的,所以绝对的合理用药是难以达到的,一般指的合理用药是相对的,它包括1、安全性,它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2、有效性;3、经济性,是指尽可能降低用药成本,而不是少用药或使用廉价药品;4、适当性, 适当性强调尊重客观现实,立足当前医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水平,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水平的药物治疗。

4、合理用药原则有那些? 由于药物的局限性,即品种有限及疗效有限,疾病的无限性,即疾病种类无限及严重度无限,因此不能简单以疾病是否治愈作为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从理论上说合理用药是要求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而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当然这也不够具体,因此只能提出几条原则供临床用药参考。 (1)明确诊断:选药不仅要针对适应症还要排除禁忌症。 (2)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尽量少用所谓的“撒网疗法”,即多种药物合用以防漏诊或误诊,这样不仅浪费而且容易相互产生作用。 (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用药必须个体化,不能单纯公式化。 (4)祛邪扶正并举:在采用对因治疗的同时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 (5)对病人始终负责:开出处方仅是治疗的开始,必需严密观察病情反应, 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要认真分析每一病例的成因及失败的关键因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医药技术更趋合理化。 5、不合理用药有哪几种表现? (1)有病症未得到治疗;(2)选用药物不当,以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3)用药剂量不足、用药过量或疗程过长;(4)不适当的合并用药;(5)无适应症用药;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药物的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等)的速度,表示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它是决定给药剂量、次数的主要依据。为什么有的药一日服3到4次,而有的药一日只需服1到2次呢?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最终结果是单位时间内药物的消除量随血液浓度而变化,血液的浓度越高,单位时间内消除量就越大。为了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进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按一定的间隔时间给药是必要的。临床上,可适当根据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确定给药时间。 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欲使超快消除类药物(半衰期≤1小时)在血浆中维持某一合适浓度,给药次数就得较其它类药物频繁些,但治疗指数大的药物可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为保证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无论超快或快速消除类(半衰期=1小时~ 4小时),都以静脉滴注为宜,如氨苄青霉素半衰期为1.O小时~1.5小时,因此可以持续滴注。中等消除类(半衰期=4小时~8/小时)可取半衰期的长短作为给药间隔,如磺胺异恶唑半衰期为6.O小时,因此每隔6小时一次,即一日4次给药;又如灭滴灵的半衰期为6小时~11.5小时,因此给药每天3次。消除慢(半衰期=8 小时~12小时)的药物,如抗癫痫药扑痫酮半衰期为8士4.8,因此一日2~3次给药为宜;美西律半衰期是1O 小时~2O小时,因此每天给药2次。还有极慢消除类(半衰期为>24小时)可按每天给药一次。因为在给药间隔期间内,这类药物浓度的波动幅度决不会像快速消除类药物引起的幅度大,如磺胺甲基嘧啶半衰期为15.O 小时~45.O小时,因此一日只给药一次。 稳态血浓度是指多次定时定量规律服药后,药物的吸收量与排泄量接近相等时的血浓度。药物达到这个稳态浓度的时间一般大约是该药的5个半衰期。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如何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l )每种药物的半衰期都是一个平均数,其实际数字常因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别(详见本章第5 问),如林可霉素半衰期的高、低限是2 . 5 一n . 5 小时,地高辛的半衰期为12 一132 小时。所以,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2 )在一般情况下,为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为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时间又不宜短于其半衰期。现在国外文献推荐的简便给药法,是在已知药物半衰期的情况下,首剂加倍,以后按每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作为维持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但这种给药方法只适用于大多数半衰期在4 一8 小时之间的中速消除类药物,如氨茶碱和抑菌药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 3 )对半衰期特别短(( 1 小时)的药物和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应长于其半衰期。如杀菌性抗生素(青霉素类、氨基糖昔类、头抱菌素类)、抗结核药(异烟腆、利福平)和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阿替洛尔)等。其依据是:杀菌性抗菌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而与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无需根据它们的半衰期给药。即使血中药物基本被清除,但它对未被杀灭的细菌的后作用,仍可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即所谓抗菌后效应;异烟麟半衰期约为3 . 5 小时(快乙酞化者为0 . 5 一1 . 6 小时,慢乙酞化者为2 一5 小时),若将全日量1 次口服比分次服的血药浓度要高、疗效要好(分次服仅能维持长时间的低血药浓度)。体外实验证明,结核分枝杆菌与异烟麟接触24 小时后,洗去药物,未被杀死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在数天内仍然被抑制,据此临床采用每周给药两次的间歇疗法,疗效很满意;利福平的半衰期为1 . 5 一5 小时,但其在肝内去乙酞化后仍具抗菌活性,且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目前也多提倡全日量1 次顿服;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半衰期2 一3 小时)、阿替洛尔(半衰期6 一7 小时)的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仔受体被阻断后作用较持久,多超过该药在血中的有效浓度时间;且低水平的血药浓度也有治疗作用;其肝内代谢物亦具有阻断任受体作用),临床资料证实,普蔡洛尔和阿替洛尔每日1 ? 2 次的疗效与每日3 一4 次相似。抗痛风药别嗓醇(半衰期2 一8 小时),半衰期虽短,但其代谢物别黄嚓岭(半衰期18 一30 小时)也具有母体别嗓吟醇的药理活性,故不能按母体的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可将其习惯用法每日3 次改为每日1 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卡托普利外)的降压作用维持时间均显著长于其半衰期,因而也都采用每日1 次的给药方案。 ( 4 )对半衰期(> 24 小时)特别长的药物,给药间隔应短于其半衰期。为方便用药,通常规定每日服药1 次(' J 、剂量),这样血浆峰、谷浓度变化极小。特别对治疗指数窄的药物,既安全方便,患者耐受性也好。 ( 5 )抗菌后效应(PAE ) :如上所述,由于任内酞胺类、氨基糖昔类、抗结核分枝杆菌和氟喳诺酮类抗菌药半衰期短,以往多用每日2 一3 次的给药方案,但近年来根据对PAE 的认识,对不同抗菌药和不同细菌PAE 时间相应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见本章第49 问)。

基本药物合理用药培训试卷完整版

基本药物合理用药培训 试卷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测试题 姓名:单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卫生需求适宜合理能够 供应、公众可获得的药品。 2、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招标采购配送。 3、《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包括 和、、、。 4、国家采取实 行、、、 。 等措施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5、医疗机构在优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病情实际,使用 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的执行基本药物政策的。 6、,就是指医疗机构在销售药品时,按实际进价销售,不再加价。

7、将下列药物与禁忌证配对: (1).保泰松 (2).普萘洛尔(心得安) (3).氯氮平 (4).肾上腺素 . A. 高血压 B .胃溃疡 C.血细胞异常 D.支气管哮喘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哪些医疗机构实施( ) A. 国家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B .省级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C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D .县级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地方可以增加基本药物品种吗( )。 A. 可以 B .不可以 C .未做规定 D .视情况而定 3、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动态调整管理,不断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与 结构比例,原则上几年调整一次() A. 一年 B .二年 C. 三年 D. 四年 4、哪些药品可以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范围( ) A .主要是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治所需药品。 B. 含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C .主要用于滋补保健的。

常用药物半衰期附表

常用药物半衰期(肝、肾功能正常)分类 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超快速消除类(t1/2≤1 小时)巴氯芬3~4 阿司匹林0.25碘解磷定 1.7 多巴酚丁胺0.03吗啡 1.7~3 多巴胺0.03哌替啶 3.2~4.1 米力农0.8~2吲哚美辛2 艾司洛尔0.15水杨酸4 硝酸苷油(舌下)0.02芬太尼 3.1~4.4 硝酸异山梨酯(舌下)1纳洛酮 1.5 异丙酚0.16尼美舒利2~3 尿激酶0.25氯按酮2~3 呋塞米0.50丙磺舒3~8 阿曲庫铵0.33氨茶碱3~9 胰岛素0.10华法林2 可的松0.5肝素0.7~2.5 泼尼松1低分子肝素(皮下)3~4 甲泼尼松0.5氢化可的松2~3 吡喹酮0.8~1.5氢化泼的松2 瑞格列奈 1.00地塞米松 3.2 奥美拉唑0.5~1甲巯咪唑3 雷贝拉唑1丙硫氧嘧啶1~2 苯唑西林0.4丙酸睾酮 1.8 青霉素 G0.5甲睾酮 3.5 氯唑西林0.5~1鲑鱼降钙素 1.2~1.5 阿洛西林0.89罗格列酮3~4 呋布西林0.75~1格列喹酮1~2 双氯西林0.9氟伐他汀 1.2 羧苄西林1普伐他汀 1.3~1.7 阿莫西林1~1.3辛伐他汀3 哌拉西林1色伐他汀 2.1~3.1 头孢氨苄0.6~1泮庫溴铵2 头孢克罗0.5维庫溴铵 1.2 头孢孟多0.5~1环磷酰胺0.4~3.5 头孢噻肟0.84~1.25昂丹司琼3~4 头孢拉啶1格列司琼 3.1~5.9 快速消除类(t1/2≤1 小时)莫沙比利2 利多卡因2 安乃近1~4普萘洛尔2 对乙酰氨基酚1~3普鲁卡因胺3

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羟基脲3~4 雷尼替丁2~3 肼屈嗪3~7 卡托普利3 哌唑嗪2~3 地尔硫 ? 3.5 尼群地平2~4 尼卡地平8.6 尼莫地平1~2 氨苄西林1~1.5 羧苄西林1 美洛西林 1.2~1.8 替卡西林 1.16 头孢唑林 1.4 头孢羧氨苄 1.2~1.5 头孢他啶 1.65~2 头包呋辛 1.2 头孢克肟3~4 头孢吡肟2 头孢匹罗 1.7~2.3 头孢哌酮 2.3 链霉素 2.5 卡那霉素2 庆大霉素2 阿米卡星2~2.5 依替米星 1.5 西索米星 1.8~2.2 奈替米星 2.5 妥布霉素 1.9~2.2 大观霉素 2.5 阿司米星 1.8~2 氯霉素 1.7~2.8 克林霉素 2.4~3 克拉霉素3~4 异烟肼 3.5 利福平3 阿昔洛伟 2.5 諾氟沙星3~4 中速消除类(t 1/2≤4~8小时) 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头孢曲松7.6~8.3 林可霉素4~6 去甲万古霉素6~8 四环素7~9 磺胺异恶唑6 甲苄啶9 吡喹酮 5.5 氧氟沙星4~7 左氧氟沙星4~7 环丙沙星 3.9~5.6 依诺沙星 6.2 洛美沙星7~8 甲硝唑7~8 单硝酸异山梨酯4~5 丙吡胺4~10 普罗帕米2~5 维拉洛尔2~5 乌拉地尔 2.7~4.7 双香豆素乙酯8 阿米洛利6 茶碱4~7 卡铂 2.6~5.9 替加氟5 格列波脲8 格列美脲5~8 二甲双胍 1.7~4.5 甲苯磺丁脲6~9 慢速消除类(t 1/2≤8~24小时)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2 米诺霉素(二甲胺四环素) 12~20 磺胺嘧啶10 两性霉素 B24 替硝唑11 罗红霉素8.4~15.5 培氟沙星8~12 氟罗沙星9~12 司帕沙星16~21 加替沙星7~14 利福喷丁16.3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 从生理学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为了说明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得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物浓度。k 为常数,t为时间。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一、零级消除动力学 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中消除速率常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 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按公式1/2C0=C0-Kt1/2 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催化速度,Km 为米氏常数。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速度催化。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 当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将上式积分得 可见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与C高低无关,是恒定值。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消除速率常数(ke)的单位是h-1,它不表示单位时间内消除的实际药量,而是体内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例如ke=0.5h-1不是说每小时消除50%(如果t1/2=1小时则表示每小时消除50%)。按t1/2=0.693/ke计算t1/2=1.39h,即需1.39h后才消除50%.再按计算,1小时后体内尚存60.7%.绝大多数药物都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t时后尚存当n=5时,At≈3%A0,即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干净。与此相似,如果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A0),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steady state): 当n=5时,At≈97%A0.这一时间,即5个t1/2不因给药剂量多少而改变。 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Cl),是肝肾等的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单位用L.h-1(也有人用ml.min-1,和肌酐消除率一致)或按体重计算 L.kg-1.h-1.按定义,CL=RE/Cp,RE是消除速率(rate of elimination),即单位时间内被机体消除的药量,Cp为当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由于RE非固定值也不易检测,故常用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计算。 Vd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事实上静注药物后未待分布平衡已有部分药物自尿排泄及(或)在肝转化而消除,故必需多次检测Cp,作时量曲线图,将稳定下降的消除段向O时延升至和Y轴交点以求得理论上静注药量A在体内分布平衡时的血浆浓度C0,以此算出Vd=A/C0(图3-7)。按RE=k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