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各镇概况

晋江各镇概况
晋江各镇概况

晋江市安海镇

安海镇位于晋江市西南部,东与罗山、永和镇接壤,西与南安市交界,南临安海港与东石镇为邻,北与内坑镇毗邻,辖区面积67.66平方公里,人口121000多人。安海是晋江的文化古镇。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迅速发展,至今已投入资金九亿五千万元,用于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方面的建设,使古镇焕发新的光彩。

目前安海镇拥有一个省级的安平综合开发区、八个镇级的工业、商贸小区和四十多个村级工业小区,如恒安工业区、可慕工业区、晋江五里工业园区,向西至西环工业区,向南至庄头工业区、东石镇的井林工业区、肖下工业小区。桥头工业区创办于一九八八年,现已有七十五家企业,年产值近十亿元,约占全镇工农业产值的四分之一,被省政府列为成功的工业小区示范。集政治、金融、商贸、商住和文体为一体的商贸中心区,已有五十多个项目进区,其中四十多个项目已投入使用,该区将建成为该镇新的金融文化中心。在安海镇还有兴西综合小区、南环工贸小区等。

安海工业行业门类繁多,主要有钢铁、建材、机械、五金、纺织、制衣、制鞋、玩具、食品、电子、妇幼用品、日用塑料、房地产、娱乐服务等行业,现有乡镇企业755家,三资企业192家,其中玩具业已发展为全国主要产地之一。拥有烟酒饮料、电子玩具、布料纺织、五金、建材、摩托车配件、水果批发、皮业制革和小商品等八大专业市场,营业面积八万平方米,布料市场日成交额达100万元,全镇商品年贸易额达二十五亿元以上,辐射福建、广东、江西、吉林、上海、武汉等十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省较大的贸易市场和商品集散地之一。

安海镇现有恒安“安尔乐”1件中国驰名商标以及5项福建省名牌产品和9项福建省著名商标,共有19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恒安集团公司已在全国建成33家分公司,分布于1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巾生产基地。

农业方面,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252”工程泉州市级基地2个,晋江市级基地1个,镇级基地4个。

安海镇现被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十五”第一批“全国星火小城镇示范镇”创建单位,被省政府确定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中心城镇之一。先后被授予全国乡镇企业投资环境100强和全国50个乡镇企业示范区的荣誉称号。

晋江市陈埭镇

陈埭镇位于晋江市东北部,境域大多属晋东平原。面积35.6平方公里,人口7.3万。陈埭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沟渠纵横交错,水域星罗棋布,自古素有“晋江粮仓”的美誉,盛产水稻、海蛏等。

陈埭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已形成以制鞋业为龙头,五金机械、日用塑料、印刷包装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制鞋业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的专卖店、商场专柜已多达6000多个,其中安踏公司多达2000多个,别克公司800多个;企业在国外设立的办事机构也达40多个,其中三兴、万宝利、诚和等公司已在美国、阿联酋、俄罗斯等国设立了自己的办事机构。

到目前,陈埭镇已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1个全国重点新产品。拥有以安踏、爱乐、别克、三兴、德尔惠、金莱克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其中安踏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安踏、爱乐、特步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有7个福建省著名商标及8个泉州市知名商标,有5项产品荣获省部优称号。

陈埭鞋材专业市场以其“全、新、优、廉”的特点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其辐射面日益扩大。

陈埭鞋业造牌的初步成功,提升了陈埭作为中国最重要运动鞋生产基地的地位,也是陈埭鞋业二次创业的开始。

晋江市池店镇

池店镇位于晋江下游南岸,与泉州市鲤城区隔江相望。面积29.13平方公里,人口5.2万。交通十分便捷,国道306线、省道324线及泉厦高速公路穿越境域。

池店的主要支柱产业有制鞋业、家俱制造业、陶瓷建材业等,同时食品加工、五金机械、和印刷业也发展迅速,其中制鞋业占工业产值的60%以上。

全镇产值超五千万元的企业20多家,如:菲莉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寰球鞋服有限公司、晋江市大荣鞋业有限公司、晋江恒达利鞋业有限公司、晋江市营边异型石有限公司、舒华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菲莉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寰球鞋服有限公司。

全镇有20家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寰球鞋服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全国第八家获得国家出口商品免检证书的企业,寰球、舒华、宝峰获省著名商标,其中寰球的“亚礼得”运动鞋获“中国名牌”称号。

池店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已建立龙眼、蔬菜、禽畜、水产品等生产基地。

在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池店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泉州市区南郊的华洲“金三角”市场群体建设日趋繁荣,水产品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年交易量17万吨以上,交易额逾1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之一。海生冷库于1997年9月建成投产,库容

12000吨。华洲建材装饰市场和灯饰2000年开业至今,生意红火。华洲汽车交易市场也已开业。

晋江市东石镇

东石镇地处晋江东南沿海,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9.4万。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来此讲学,誉其为“海滨邹鲁,仁和之乡”,故东石又名“仁和里”。

东石港曾是郑和下西洋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操线水师的演兵场。现新港区2个可停靠2000吨级货轮、年吞吐量20多万吨的泊位,经批准为闽南金三角对外贸易起运点、台轮停泊点。

东石工业以制伞、纺织发展最快,全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形成编织服装、雨具塑料、五金汽配、矿产建材四大支柱产业。

东石年产雨伞1000多万打,鼎盛时期曾占我国出口东南亚的50%以上。无石棉摩托车离合器片、金属陶瓷编织工艺等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东石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伞都”的荣誉称号。东石伞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日益增强,发展前景看好,在外贸出口中一枝独秀,在世界同行业中也居于领先地位。

目前,东石镇有伞业企业二百七十四家,雨伞加工户五千四百多户,从业人员四万多人。去年,东石伞业产值四十四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其中大中型制伞企业一百三十六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十家。

东石制伞企业善于捕捉商机,拓展国际市场。2002年,全镇成品伞年产量二亿四千六百万把,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其产品百分之八十出口,出口量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

东石的雨伞远销东西欧、南北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并频频在德国法兰克福博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意大利米兰家庭用品展、匈牙利布达佩斯博览会上亮相。

东石制伞企业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专卖店、专卖柜和销售网点,办事处遍及国内大中城市。其中,恒顺公司的成品伞年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茅,富兴公司的伞骨产量、东纶公司的伞布产量也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东石已成为我国制伞业的生产基地和主要出口集散地。

目前恒顺公司的“梅花”牌晴雨伞荣获“中国名牌产品”。恒顺公司的“OK”牌伞布正在申报福建省著名商标,富隆等二家企业正在争创福建省名牌产品。“旭日”牌晴雨伞曾在菲律宾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富隆公司还走出国门,在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进行商标注册。近几年来,东石镇相继开发了系列长短伞、自开自收伞、环保伞、防紫外线伞等一千多个品种。

如今,东石的伞走遍世界五大洲,东石将凭着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中国是伞的古老故乡。

东石镇正逐步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功能布局科学、生态环境良好、具有高生活质量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镇。

晋江市金井镇

金井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围头湾畔,距金门岛仅5.6海里,面积56.7平方公里,人口5.8万。

金井的农业综合开发有较大发展,海水养殖面积超万亩,建立了一批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和水产基地。

金井的工业企业蓬勃发展,以服装、针织、玩具、电子、皮革为主,拥有多元化的服装织造及辅料工业企业近千家,其中有荣获全国驰名商标的福建七匹狼集团公司。创造了“七匹狼”、“大永日”、“黑太狼”等一批名牌产品。

民间对台贸易稳步发展,目前正积极争取建立民间贸易市场,把海上贸易引到陆上。先后被授予“福建省科技示范镇”、“综合实力百强镇”、“福建省双拥模范镇”、“福建省十好文明集镇”等称号。

晋江市龙湖镇

龙湖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8.4万。龙湖镇以湖得名,境内龙湖水域面积达2800亩,为福建省最大天然淡水湖,其状若巨龙。

龙湖镇属典型的里山库区乡镇,林多田少,水利资源丰富。农业是全镇支柱产业,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三高”农业的突破口来抓,选准项目,重点实施,综合开发。

龙湖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建立起一批龙眼、蔬菜、禽畜、杂果、花生、芦笋等高优基地,海洋滩涂养殖和淡水养殖也有较大发展。

龙湖水域面积达2800亩,湖内生长的“龙湖鳖”、“龙湖鲈鱼”、“龙湖鳗鱼”等湖中“三宝”及衙口村生产的农特产品“衙口花生”是龙湖镇久负盛名的特产。

龙湖工业主要有服装、针织、五金、食品加工、塑料玩具和机械配件等行业,现已发展了一批上规模的三资企业。

龙湖镇有晋南、烧灰和梧坑三个镇级工业区,初步形成服装纺织、五金拉链、塑料玩具三大支柱产业。

龙湖镇现有乡镇企业760家,其中三资企业187家,有4家企业集团和1家股份制公司,有10家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认证证书,并有1家企业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15家企业被晋江市定为重点扶持企业,百宏公司被列入福建省百强企业。

龙湖镇是晋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龙湖游览区、衙口滩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旅游娱乐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

晋江市罗山镇

罗山镇位于晋江市中部,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8.7万。地处晋江市区与石狮市区之间,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罗山工业以建筑材料、食品罐头、五金汽配、鞋帽服装、塑料制品和废品回收业为主,逐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

随着外商投资项目--福埔开发区S.M国际广场的全面启动,福埔机电市场、上郭木材市场和社店食品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商贸业正迎来一个较大的发展良机。

食品和机动车贸易是罗山镇的支柱产业,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恒达集团、福马集团,取得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的有恒达集团,食品卫生注册的有雅客、味佳、味力等3家,省著名商标有雅客、福马、恒达、蜡笔小新等,同时雅客正在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

汽车市场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汽车展示广场面积11800平方米,经营户共23家。晋江市汽车市场是省政府定点扶持的福建省十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在福建省乃至全国汽车市场中也颇具影响,其月销售额达10多亿元。随着一期工程的建成,已有奔驰、

宝马、奥迪、别克、丰田、大众、尼桑等二十余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汽车商家入驻市场。

晋江市内坑镇

内坑镇位于晋江市西部丘陵地带,是全市唯一的老区基点镇。面积46.2平方公里,人口6万。该镇是晋江粮食主生产区之一。

内坑已初步形成“东鞋西瓷,中部轻工”的工业发展格局,一批陶瓷、塑料、服装、粮食加工等专业村迅速崛起,综合经济实力名列福建省第16位;农业综合开发跃居晋江市第1名。

改革开放以来,内坑镇建陶业、鞋塑业两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纸品包装、印刷、粮食、食品加工、石材、服装等新兴行业协调发展。

全镇现有企业300多家,有先进辊道窑生产线60多条;年产值超500万元的企业60家;有17家企业通过ISO9000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达标认证。

拖鞋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美、非洲、中东等国。

晋江市青阳镇

青阳镇古称“五店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29.29平方公里,人口8.1万。

该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努力拓展第三产业。现已建成粮食,龙眼,蔬菜,家禽家畜,淡水养殖等五大农业生产基地,2个镇级工业小区,以及鞋服,家私,钢材,食品等商品市场。信息服务,娱乐,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全镇有乡镇企业1235家,拥有服装鞋帽、针织漂染、电子塑料、电脑绣花、织带包装、机电部件、食品罐头等多门类行业,数千个规格品种。

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是青阳镇主要经济支柱。全镇有13项产品被评为省部级名牌产品,如利郎商务男装。省级以上新产品4项。全镇累计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8家,获得ISO9002产品质量认证企业4家。凤竹集团公司取得全省首张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100”认证证书。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市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日趋繁荣活跃。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镇集贸市场30多处,商业网点650多处,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晋江市装饰材料市场、青华小区小商品市场、阳光东路鞋材市场相继开业融市。

阳光百货、金明电器城、威兰新超市等大型现代商场建成营业。市镇联合投资扩建曾井果蔬批发市场,建设竹园综合市场。市区综合市场、曾井蔬菜批发市场、翰林池市场、下行钢村市场保持了较好的销售势头。

商贸流通业、传统服务业、酒店业发展迅速,市区有星级酒店12家,每年接待宾客20万多人次。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也日趋活跃。

晋江市深沪镇

深沪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素有“峙海金狮”之称。面积33.5平方公里,人口4.8万。

地理构造奇特,海洋、矿产、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全国唯一、世界少有”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底古森林遗址。

工业和海洋水产业是该镇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工业以漂染织造、内衣服装、五金拉链、冷冻加工等为主。全镇规模染织企业14家,是全市最大的漂染产业基地;内衣服装是产值最大的支柱产业,年产值30亿元,仅短裤业产值就超13亿元,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区域性生产基地,是全国最重要的内衣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被授予“中国内衣名镇”称号。

浩沙、通亿2个内衣品牌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浔兴集团的“SBS”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浔兴集团公司是“中国拉链中心”,是中国拉链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浔兴公司成为拉链行业的科技创新领跑者,浔兴紧密模具有限公司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该公司研制的“防止阻燃拉链技术开发”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其世界首创的30#塑钢拉链纳米技术应用和拉链计算机仿真填补了国内空白。

农业有粮食、水产、畜禽、蔬菜、水果和农副产品的保鲜深加工等六大生产工具基地。

深沪水丸驰名中外,享有“触壁如球,质脆而不硬,肉嫩而非烂,味鲜又不腥味之汤点佳肴”之美称。深沪特产马鲛羹、野生紫菜、石花糕,均为佳品。深沪被列为福建省“渔业十强镇”。

深沪先后荣获“福建省百强乡镇”、“省明星乡镇”,连续三届荣获“省文明乡镇“等荣誉。

晋江市西滨镇

西滨镇晋江市东南沿海平原地带,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1470人。

农业是本镇的支柱产业。2003年,全镇种植水稻良种500多亩,平均年亩产量946公斤。蔬菜基地250亩,拥有反季节蔬菜、

日本高效益西瓜等项目,经济效益良好。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抓好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整体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

”现代农业。本镇被省政府确定为粮食自给工程综合示范片,正着手建设“两高一优”耕作示范区。

西滨镇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轻泡、造纸、制鞋等为主的6大行业,优兰发纸业集团公司、新来发集团公司、恒溢鞋业有限公司

、华银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蓬勃发展。全镇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家,产值超500万元的企业10家;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认

证企业7家,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1家。

西滨镇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海滨街、跃进村沿街形成以餐饮业为主导的商业服务行业。

几年来,西滨经济均以1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等多项指标列全市第一,被誉为晋江的精品袖珍镇。

晋江市英林镇

英林镇位于晋江市南部沿海,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4.4万。

英林的优越地理位置,拥有独特的侨乡优势,目前已发展成为璀灿的“闽南服装名镇”。

服装纺织业和矿产业是英林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

全镇现有服装加工、纺织化纤以及其他服装产业相关企业1100多家,成为晋江市乃至全省的主要服装加工基地和原辅料集散地。

全镇形成了西装、西裤、T恤、茄克等十多个中、高档服装系列产品,。共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5家,其中劲霸公司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证书》,成为全省第一个获得该认证的服装品牌。

全镇现有服装厂1000多家,拥有“柒牌”、“劲霸”、“乐尔舒”、“凯悦”、“奔驰”、“一度红”、“子月明”等一批在全省、全国评比中夺魁的名牌产品,并逐渐形成服装原辅材料市场,成为全省重要的服装加工基地和原辅材料集散地,赢得了“闽南服装名镇”的美誉。

该镇花岗岩矿储量达300万立方米,石料产品畅销各地并有部分出口。

规模化企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年产值超千万元企业29家,其中超亿元企业6家,千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产值超过全镇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柒牌、劲霸公司被列入全国5000家重点工业企业,锦福化纤公司被确定为省九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英林的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镇区拥有英华酒店、振英大酒店、捷龙酒店、捷龙超市、鑫龙购物中心等大型餐馆(商贸)企业。

各类特许专卖店不断增加,信息咨询、物流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餐饮、娱乐、购物等消费对周边乡镇形成较大的辐射作用。

晋江市永和镇

永和镇位于晋江市中南部,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6.3万。大深线、草马线、石东线等三条主干公路贯穿境域,电力充足,投资环境优越。

永和属丘陵台地红壤居多。永和镇以盛产石材闻名,优质花岗岩资源储量1.5亿立方米以上,其中“603”花岗岩石花纹美观,质地坚韧耐蚀,畅销国内外。

永和以红壤台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硕果累累,涌现出一大批水果、禽畜和蔬菜专业户。

工业方面:

永和镇被中国石材工业协会授予“石材之乡”荣誉称号,以石料开采及加工、服装、塑料、食品制作为主,花岗岩板材和石雕制品曾获日本通产省颁发的金奖。企业创新工作有

序推进,盛辉公司生产的索力牌PU鞋底、PVR鞋底获省名牌产品,华宝公司生产的西班牙云石灯罩系列产品被建设部、贸促会、省建委授予“质量金奖”,截止2003年底,全镇共有盛辉鞋材、英墩矿山机械等15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服装轻纺业发挥区域优势,依托石狮服装市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成为服装轻纺专业村,初步形成了沿石狮的服装轻纺工业走廊。

永和的第一(轻纺)工业区、第二(石业)工业园已初成规模,区内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入园区投资、生产的规模企业已达30家。

农业方面:

广泛使用优质品种,全镇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全镇共建立龙眼基地村10个,蔬菜生产基地村4个,花卉苗木场1个,禽畜养殖专业场户11个,塘池养殖户5个。

晋江市紫帽镇

紫帽镇位于晋江市西北部,地处紫帽山南麓,故名。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1.4万。

紫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的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层峦叠翠,风光秀丽,自古有“紫帽山峰秀,清源石头奇”之称。

紫帽镇素有“水果之乡”美称,盛产龙眼、杨梅、桃、李、梨等水果,特产桂圆干制作考究,远销内外。

紫帽工业以陶瓷建材业为主,针织、服装、食品业、汽车贸易、五金机械也有一定发展。主要支柱产业是陶瓷建材业和旅游业,陶瓷建材业的代表性企业有紫帽陶瓷厂、协盛陶瓷厂、建筑陶瓷厂,旅游业的代表性企业有泉州高尔夫俱乐部。

紫帽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紫帽山参差错落的山坡和水域规划、开发占地8.8平方公里的综合旅游区,吸引了中远(集团)公司等大财团进行项目开发。

中远(集团)公司泉州高尔夫俱乐部于1997年投资2.4亿元在紫帽山南麓建成国际标准18洞72杆的紫帽山高尔夫球场,2001年10月1日,高尔夫球场二期工程6幢园林式别墅亦建成启用。

九江市情简介

九江市情简介 (供宣传参考) 九江,是江西的“北大门”,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是国家第一批五个沿江开放城市之一。现辖九县二区一市二个开发区和庐山管理局、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0万,其中市区建成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65万。 历史文化悠久。九江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时期,九江属吴之西境,楚之东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九江作为行政区划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36郡就有九江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车骑大将军灌婴在此戍守时筑九江城。九江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历代1500多位名人在九江赋诗4000多首,使九江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山水画的发祥地,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原创于九江的《浔阳曲》改编而成的;宗教文化神秘深奥,是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东林寺代表着“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中国佛教协会三任会长与云居山真如寺相关,庐山“一山藏五教”;红色革命文化催人奋进,秋收起义在修水打响第一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在修水升起,百万雄师过大江在九江是第一渡,南昌起义策划于九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次谈判在庐山,《抗战宣言》在庐山发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多次来九江,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革命遗迹;书院文化名满中外,中国最早的书院义门书院在德安,白鹿洞书院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之首,朱熹制定的《白鹿洞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洞规,悬挂在联合国大厅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九江山明水秀,孕育了陶渊明、黄庭坚、南宋陈氏“五代七进士”、清代“陈门四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李烈钧、许德珩和当今世界名人袁隆平等历代名杰。 区位交通优越。九江位于八百里鄱阳湖、五千里京九、万里长江交汇处,依长江承东西,托京九接南北,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是川、汉、宁、沪的重要联运枢纽。长江岸线达152公里,且深水岸线多,港口吞吐量大,适宜发展大运量、大吞吐量、大耗水量产业。九江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流域十大港口之一,是赣、鄂、皖、湘的货物集散地和换装港,外贸码头年吞吐量3000万吨。京九、武九(至武汉)、合九(至合肥)和规划建设中的铜九(至铜陵)、昌九城际铁路等五条铁路在九江交汇;公路有昌九、九景、合九、武九四条高速公路以及105(北京—珠海)、316(福州—兰洲)国道,武吉高速已经开工,杭瑞高速九江到瑞昌段即将开工。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九江将成为江西富省之唯一商埠,中国南北铁路之一中心。”日本协力事业团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后,在最终报告书上指出:九江处在中国的要冲位置,未来的形象是“经济交流中转城市”。 自然资源丰富。从旅游资源讲,九江山川秀美,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拥有中国惟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世界最大的候鸟保护区吴城候鸟保护区;拥有中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开采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大型矿冶遗址铜岭古矿冶遗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眉山市情

眉山概况 2011-07-12 11:43:53 来源:眉山市政府网站作者: 【大中小】 1、地理位置:东经(102.49`-104.30)北纬(29.30-30.16`)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和青衣江下游的扇形地带,成都--乐山黄金走廊中段。南瞰乐山,东临资阳,西望雅安,是成都平原通联川南、川西南、川西、云南的咽喉要地和南大门。 2、自然环境:岷江和青衣江贯穿境内,两岸以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坝为主。东部龙泉山两翼,西部丹棱、彭山、洪雅境内大部份地区皆为低山丘陵,海拔500-800m部份达800-1500m,中生代红色岩层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发育,生态环境优良。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低气温-3.5℃,极端最高温度38.6℃,年平均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 3、重要矿产及资源: 矿产资源:境内矿藏有金、银、铜、铁、锌、煤、石膏、芒硝等20多种,其中芒硝储量达到650亿吨。 森林资源:有林业用地200712.1公顷,其中国有林地64529.5公顷,集体和个人林业136182.6公顷。另有四旁树占地33473.9公顷,活立木总蓄积为1369.5万立方米,全市有用材林78293.9公顷,蓄积711.9万立方米,防护林3428.2公顷,蓄积465.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9.8%。 水利资源:全市各类水利工程27887处;流经我市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15条,其中岷江从北到南流经彭山、眉山、青神三县,径内流长99.26公里,青衣江从雅安经过我市洪雅县流入乐山市的夹江县,径内流长58.82公里;水电开发理论蕴藏量106万千瓦,可开发92.2万千瓦;全

区养殖面积14.8万亩,水品产量年达31050万吨。 眉山是“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试点市”和“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55人,中级职称1.3万人;建立民办科研开发机构6个,年申请专利量达100多项;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22家,省级技术中心4个;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3%。全市有小学273所,中学238所,普通高校2所。高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比例达7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基础好、发展快,年在校生规模已达2.8万人以上,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 东坡区 眉山市东坡区(原眉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地处岷江中游,古称眉州,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宋大诗人陆游赞誉“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早在一千多年前,东坡区就是州、郡治所。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眉山地区,设立眉山市,撤消眉山县,设立东坡区,东坡区成为眉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全区幅员面积1331平方公里,总人口81万人。

阆中市情简介

阆中市情简介 阆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员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辖4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 阆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秦置阆中县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历代为道、州、府、郡治所,明末清初曾为四川省会20年。拥有张飞庙、四川贡院等近20处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推的风水、科举、春节文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世界千年古县和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多项桂冠。 阆中风光秀美、风水独特。城区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城融为一体,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的美誉。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区近2平方公里,完全按照传统的风水理论规划建设,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阆中交通便捷、区位凸显。兰渝铁路、国道212线、省道302线和广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启动了阆中机场、嘉陵江航道渠化建设,构建起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阆中已成为辐射周边的重要交通节点和旅游休闲中心。

阆中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阆中市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了“建设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旅游为龙头,以食品、医药和丝纺工业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实现了巨大跨越,成功在全省、在西部脱颖而出、迅速崛起。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达到111.9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 我们始终突出“旅游龙头、工业支撑”的产业定位,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我们将旅游作为带动阆中产业振兴的龙头,启动实施了阆中古城创“5A”、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申遗工作,引资建设了一批高档酒店、购物中心和游乐场,在央视一套推出旅游城市形象广告。201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阆中旅游成为川东北旅游和嘉陵江旅游区的龙头。为了对接旅游发展,我们将食品医药和丝纺服装作为工业的主攻方向,扶持张飞牛肉、保宁醋等本地企业做大做强,阆中食品、医药和丝纺工业成为川东北的产业新亮点。 我们始终突出“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我们始终坚持“文化名城、旅游之城”

济宁市情简介

济宁市情简介 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山东省正在开发建设的鲁南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现辖12个县市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人口843万,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10年,全市GDP达到25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总收入33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9.3亿元、增长25.7%。 历史文化悠久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使文化又具有融南汇北的特色。境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95处,曲阜和邹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孔”是世界文化遗产。 资源优势明显是全国全省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名优畜牧品种繁育基地。煤炭储量270多亿吨,占全省一半以上。稀土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南四湖湖面126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水库。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东有三孔四孟、西有水泊梁山、南有河湖湿地、北有中都佛苑,初步形成了“东文西武、南水北佛”的旅游格局。 区位交通优越地处“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区结合部、沿海与内地的过渡地带。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和四条国道在境内交织成网,京沪高铁在曲阜设有站点,济宁曲阜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航线,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千吨级船队可直达长江,内河航运能力占全省的80%以上。 科技支撑强大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1家,博士后工作站达到6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7家,授权专利3372项。济宁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济宁国家高新区建设了鲁南科技新城。自主研发的“如意纺”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期又与美国代顿大学合作建立了“先进超轻型汽车材料研发生产中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占比较年初提高了0.88个百分点。 产业基础雄厚是全国十三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和国家新规划的七个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是山东重要的工业城市,建成煤化工、工程机械、专用汽车、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光电产业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兖矿集团、华勤集团、如意集团、太阳纸业、山推股份等一批骨干企业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济宁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并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经孕育璀璨儒家文化的济宁,是一片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圣地沃土,是您建功立业、创新发展的风水宝地。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一)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对土地的经营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已成为一种低收入产业。同时由于农村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对土地的经济联系和感情日益淡漠,对土地的投资减少,粗放经营乃至弃耕撂荒等现象在所难免。其最主要的表现和造成的后果有以下几方面: 1、对土地长期投资得不够,导致土地生产条件恶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由于农业投资回收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因而缺乏对土地长期投入的动力和信心,即使有一定投入,也只是从关心近期经济效益出发,而不注重长期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机械化水平下降; 二是土地基础设施老化, 目前全国8万多座水库中1/5是危险库,240万眼机井中大半已到更新年限,全国每年净减少灌溉面积300万亩左右;三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全国水、旱、虫灾等受灾面积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对土地的活劳动投入减少,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对土地活劳动投入减少最直接的表现是化肥投入量增加而有机肥使用量减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1.5%,东北地区近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由 5~8% 下降到 1~2% 左右,对土地的活劳动投入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也在下降,大批年轻的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农业劳动力纷纷转向农外就业,导致从业劳动者素质降低,一些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3、粗放经营和浪费耕地的现象严重,导致耕地利用效率偏低 农村改革之后,我国耕地主要实行的是按人均包的方式,一部分劳弱户经营不了或经营不好耕地,就只好走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劳强户在种地之余涉足他业谋取收入,成为兼业型农户,而当兼业经营发展到工商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时,农户逐渐消弱了对土地的投工投资,导致部分地方土地产出出现下降趋势。 (二)土地经营的分散化。实行承包制初期,我国耕地一般采取按人均包、按劳均包、按人劳比例均包三种方式。当时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励劳动者的热情,但平均承包造成了土地高度分散,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这种超小型平均化经营成为农业降低成本,吸收资金、技术和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主要障碍,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造成耕作不便,一是许多农户共同使用同一水利设施,因较难管理造成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利用率低; 二是地块多,田埂道路占地多,给耕作、灌溉、植保带来诸多障碍; 三是地块零散,不利于大型机械化的使用; 四是地块分散,各家各户地界相连,农民争界争水纠纷不断。最后,妨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及时大面积的推广及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华阴市情简介

华阴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西距西安120公里,东距洛阳230公里,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总面积817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所在地。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93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国家科技部等28个部委联合命名为西北地区首家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 发达的交通通讯 华阴自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公路密度达到84.3公里/平方公里。境内有四个火车站,其中华山火车站为国家二级编组站,旅客年流量300多万人次,货物年吞吐量100多万吨。通讯业发达,国家郑(郑州)西(西安)成(成都)电讯光缆穿境而过,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健全,设施先进。 悠久的历史文化 华阴春秋设邑,战国臵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历代才人辈出,著书立说者层出不穷,被汉相张良誉为"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西岳庙、魏长城遗址、西汉京师粮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个(玉泉院、横阵遗址、西关村遗址)。据考证,中国历史上的三代帝王、四代后妃,皆为华阴杨姓人氏,此外还有战国时被称为"五国相王"的著名纵横家公孙衍,清廉为政、名彪青史的"关西夫子"杨震,才思敏捷的三国名士杨修,才华横溢、革新诗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五代时期大书法家杨凝式等。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建树与影响渊源流长。 丰富的自然资源 华阴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7度,平均降水量596.5毫米。土壤肥沃,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矿藏25种,金、铁、铝、稀土、石板材、矿泉水、地热等颇具优势。其中,地热资源异常丰富,是陕西省批准开发的四个重点地区之一。已开发的051基地地热井,井口水温105叱单井涌水量240立方米/,J、时,井水所含V, I 泌、铿、偏硅酸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达到国家医疗保健地质水标准。矿泉水经国土资源部鉴定,银、锌、锂等8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为优质矿泉水。日出水量达1200立方米。境内秦岭北麓6条南山支流与渭河交汇,水源充足。地表水年总经量1.2亿立米,地下水年补给量1.43亿立方米。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独特丰富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王川 一、概述 (一)土地分类体系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如土地坡度级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如城市土地定级 3、土地综合分类体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二)土地分类特点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利用状况的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具有如下特点: 1、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产物 2、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在地域分布上可以是单独成块,也可以是连成片 3、类型、面积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土地利用分类的意义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数据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 (四)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首先要对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需要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2、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 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其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要求“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 3、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迫切需求 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供应、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都需要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地类面积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发展 (一)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8个,二级类46个,这就是我们所称的“8大类土地分类”。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后来的变更调查都采用此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

2016年营口市情简介

营口市情简介 营口位于辽宁南部,渤海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辖“两市(县)、四区”(大石桥市、盖州市和鲅鱼圈区、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人口243万。 营口区位优势明显。是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沈阳经济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唯一的叠加区域。拥有海岸线122公里,海域面积1185平方公里。 营口交通便捷。90分钟交通圈覆盖辽宁境内9座城市。拥有三个高铁换乘站,营口机场建成通航,成为了东北地区第二个拥有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城市。 营口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地下矿藏39种,其中菱镁矿储量29.4亿吨,居世界首位,素有“中国镁都”之称。农业以“三水”(水果、水稻、水产品)著称,是国家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和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营口旅游资源天成,“山、海、河、林、泉、寺”特色鲜明。我们正在建设中国北方最佳温泉城市,温泉旅游日接待能力已达上万人次。 营口土地和能源储备充足。临海有210平方公里低产盐田和113平方公里的浅海滩涂尚待开发。目前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185平方公里的5大城市组团和312平方公里的8大重点工业园区,为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城市提供了有力的用

地保障。全市拥有大中小型水库40座,日供水能力达120万立方米。全市发电装机总量现已达到302.7万千瓦,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及生活用电。 营口产业特色鲜明。以钢铁、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具规模,汽保、乐器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物流配送、温泉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增势强劲,现代新型沿海工业城市特征日益鲜明。 2015年,营口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继续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长4.5%,增幅居全省前3位,为全省稳增长做出了应有贡献。2015年我市在全省组织的14个城市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隅,北距成都约60公里,南距乐山约70公里,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后经历代增修扩建,三苏祠由原来的苏家五亩园扩大至现今的104亩。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祠内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供奉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有苏宅古井、木假山堂、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苏轼手迹刻石100多通,是蜀中最富盛名的人文景观。 2007年,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游客接待中心等,新增面积20余亩。三苏纪念馆是国内展示三苏文化最丰富、展陈面积最大,陈列方式最多,展出水平最高的场所。它以其古雅凝重、意境深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弘扬三苏文化的又一颗璀璨明珠。一楼苏轼厅,集中展示了苏轼跌宕起伏,旷达豪放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楼苏洵、苏辙厅(包括程夫人和苏八娘)、眉山历史文化厅均各具特色。三苏纪念馆本着对三苏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对眉山历史的演绎与再现,以现代艺术及审美情趣为切入点,营造了一个设计合理,富有中国传统意味的

博物馆展陈空间。 三苏纪念馆设计层次分明,简约而意蕴深长,巧妙运用了回廊、格扇门、仿古墙进行空间分隔和场景转换,采用了地嵌式技术、硅胶仿真塑像、民间传统泥塑、石刻艺术等多种博物馆展陈手段,完美、生动再现了三苏父子辉煌人生和光耀千秋的文化成就。 三苏祠自元代改宅为祠以来,至明代、清代均为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培修,僧、道岁时焚献、洒扫。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苏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四川省编委批准三苏祠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不久即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三苏祠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三苏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廉政教育基地。 三苏祠馆藏丰富,古籍缮本、陶瓷、书画等约10000件。宋、元、明、清至民国三苏文献古籍版本共计141部2689册;宋、明、清苏东坡书法墨迹拓本246册。这批文献古籍约占目前海内外现存三苏文献种类的60%,为三苏祠的镇馆之宝。除此之外,尚有保护完好的清代建筑13幢,清代匾额、楹联18种,其中著名的匾额“养气”、“三苏祠”被收录在《中华名匾》一书中。还收藏宋、明、清、民国时期石

兰州市情简介

兰州市情简介 概况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30ˊ-104°30ˊ、北纬35°5ˊ-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臵。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雄浑壮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 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全市总面积 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较理想的居住和投资创业之地。 全市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38个民族。 兰州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臵兰州总管府,清康熙时隶属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1941年正式设市,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 全市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8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52.44亿元,增长19.05%;一般预算收入50.86亿元,增长25.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1.98亿元,增长20.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04亿元,增长17.03%。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06%,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到33.99%。 资源 兰州及其邻近地区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各种矿床156处,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35个矿种,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我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水能富集区,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6亿立方米。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千瓦,现已建成的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柴家峡、大峡、小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 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兰州百合,瓣大肉厚,香甜可口,是高级滋补营养品;兰州的玫瑰花,花大色艳,玫瑰油产量占全国的80%;兰州的黑瓜子,板大形正,被称为“兰州大板”,畅销海内外;兰州的白兰瓜、黄河蜜,清香溢口,实乃瓜中上品,民间素有“赏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的赞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小调查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小调查 一.活动背景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资源被大量用于非农产业建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土地征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受损,严重地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的安定。由于传统土地制度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永久转移以及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改革关乎民生大计。因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为管理部门作出分析决策的基础。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地籍测量,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土地调查深入研究,初步了解土地调查的过程和分析方法。二.活动目的与意义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了解熟悉土地调查的过程和步骤,并熟悉使用GPS、全站仪等测绘工具进行必要的精确测量。利用所得数据,与管理部门共同分析交流,指出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和对策。另外此次活动锻炼同学们实地动手操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达到学以致用,从课堂走向生活的目的。 三.活动地点 花果山当路村 四.活动内容 (1)活动准备:联系当地管理部门,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并且请专业老师指导以及相关部门人员的帮助。量仪器。

活动宣传。 (2)调查内容: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并量算出各地类的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地类的面积;(3)调查过程: 1.拟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任务,范围,方法,时间,步骤,人员等。 并且在学校对调查队伍进行培训和指导 2.物质准备。统一印刷的调查表格和簿册,配备各种测绘仪器绘图工具,生活交通工具和劳保用品。 3.调查底图选择。根据已有的图件,选择调查底图。 4.街道和街坊的划分。在确定调查范围后,还要在调查底图上依据行政区或自然界限划分成若干个街道和街坊,作为调查工作区。 5.土地权属资料收集分析和处理。这一部分联系当地土地管理相关部门进行收集。 6.实地调查。根据收集的资料情况,逐宗地进行调查,现场确认界址,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图。 7.整理资料。

盘锦市情简介概要

市情简介 一、历史沿革 盘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距今5000年前,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属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地属幽州,战国时代属燕国,秦国之后历朝均在此建制。清为牧放官马之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盘山厅。1913年,改为盘山县,列为三等县,设县知事,隶属辽沈道辖。1948年,全境解放,盘山县民主政府隶属辽宁省。1984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山县,设立盘锦市(地级),直属辽宁省。 二、地理位置及面积 盘锦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渤海北岸、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位于北纬40°41′---41°27′,东经121°31′---122°28′。东与鞍山市相连,南临辽东湾和营口市,西北与锦州市接壤。区域面积4071平方公里。 三、人口、民族 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1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2.7%;乡村人口4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7.3%。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6.91‰;死亡率3.57‰;人口自然增长率3.34‰,计划生育率99.54%。 根据盘锦市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统计,全市共有35个民族,域内人口以汉族为主,占95.17%;少数民族占4.83%,其中,满族占3.01%,朝鲜族占0.90%,其他少数民族占0.92%。

四、行政区划 盘锦市辖盘山、大洼两县和双台子、兴隆台两区,共辖19个镇、10个乡(含1个民族自治乡)、27个街道办事处。各镇、乡共辖村民委员会384个;各街道办事处共辖居民委员会183个。 五、自然环境 1.地质地貌 盘锦地处华北陆台,燕辽沉降带东端、辽河断陷南部。经多次升降运动,并伴有火山喷发活动,沉积环境为内陆湖泊及湖沼相的陆相砾岩、砂砾岩、砂岩、页岩及火山碎屑岩、安山岩等。 盘锦地处辽河三角洲,为典型的退海冲积平原,平均海拔4米,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以万分之一的坡降倾斜于辽东湾。域内多水无山,东有千山山脉,西有医巫闾山山脉,北有铁法丘陵,西南濒临辽东湾,有辽河盆地之称。并有大辽河、辽河、绕阳河、大凌河等河流蜿蜒流过。东部浑河、太子河汇合构成大辽河,经辽滨、营口入海,形成大辽河南部退海冲积平原;中部双台子河经盘山西下,与绕阳河汇合入海,流域上游多山区丘陵,到辽河下游平原河道比降骤然降低,构成双台子河河口地带沼泽连片,形成冲积平原。这两块冲积平原是盘锦地貌的主体,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渠道纵横交错。 境内由于受洪水和海水岸流影响,沿海滩涂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滩涂具有底质好、岸坡缓、滩面宽、土层厚、土质粘、盐份高等特点。各河流两岸分布着河滩耕地、草地,大辽河流经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村土地资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了解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的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暑假期间,我对××村的土地资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使用的现状,主要是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配置,提高土地资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8月9日——15日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等) 一、××村土地资使用状况及特点 ××村是一个土地资相对匮乏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712人,拥有土地面积近850亩,其中耕地面积641亩,林地约50亩,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河滩等)159亩。 经调查,××村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面积少,地少人多 该村耕地共分三等,分别为 一等(平整黄土地)、 二等(洼地、沙土地等)、三等(岭地、拓荒地等),(注:图不一)各类土地都比例如下图所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人,且三等地占了近1/4的比例,良田面积偏少,再加上一些不当经营状况,住房挤占耕地,使耕地面积越发紧张。 单位:亩 2. 地块多,单块面积小,缺乏集约性 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但地块较多,平均每户耕地多于5块,这就使得单块耕地面积太小,不适合农机的推广使用,集约性差,严重束缚了劳动力。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