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 炼焦制气用煤的工艺特

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 炼焦制气用煤的工艺特
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 炼焦制气用煤的工艺特

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炼

焦制气用煤的工艺特

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炼焦制气用煤的工艺特性2011-03-24 16:50

以上为测量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所需仪器设备

炼焦煤与非炼焦煤基本区别在于,它在隔绝空气加热时,能够软化、熔融形成可塑体(胶质体),再固化粘结成一体的焦炭。这种能软化熔融的煤叫作粘结性煤。只有粘结性煤才能炼焦。

(一)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

粘结性和结焦性是烟煤的一个重要的工艺性质,在炼焦工业中煤的粘结性是评价炼焦用煤的主要指标,炼焦用煤必须具有一定的粘结性。煤的粘结性也是评价低温干馏、气化或动力用煤的重要依据。

煤的粘结性是指煤在干馏时粘结其本身或外加惰性物的能力。煤的结焦性是指煤在工业焦炉或摸拟工业焦护的炼焦条件下,结成具有一定块度和强度焦炭的能力。

煤的粘结性反应烟煤在干馏过程中能够软化熔融形成胶质体并固化粘结的能力。测定煤粘结性试验一般加热速度较快,到形成半焦即停止。煤的粘结性是煤形成焦炭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炼焦煤中肥煤的粘结性最好。

煤的结焦性反映烟煤在干馏过程中软化熔融粘结成半焦,以及半焦进一步热解、收缩最终形成焦炭全过程的难能力。测定煤结焦性的试验一般加热速度较慢。可见,结焦性好的煤除具备足够而适宜的粘结性外,还应在半焦到焦炭阶段具有较好的结焦能力。在炼焦煤中焦煤的结焦性最好。

(二)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

测定煤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实验方法很多,常用方法有:坩埚膨胀序数,罗

加指数、粘结指数、基氏流动度、胶质层指数、奥压膨胀度和葛金焦型等七种。这七种测定方法中大部分是在一定条件下测定煤粘结性或塑性的指标。以下只

介绍常采用的国家标准方法。

1坩埚膨胀序数

坩埚膨胀序数(CSN)又称自由膨胀序数(FSI),它是表征煤的膨胀性和粘结

性的指标之一。1985年中国将CSN定为国家标准(GB5448)。坩埚膨胀序数的测

定方法是:称取lg粒度小于0.2mm的煤样放在坩埚中,利用煤气或电快速加热到820±5℃。将所得焦块与一套标准侧面图形比较,与焦块最为接近的一个图

形的序号,便是该煤的坩埚膨胀序数。膨胀序数共分为17种,序数越大表示煤的粘结性越强。由于测定时加热速度很快,约为400℃/能min,有可能将粘结性较差的煤判断为粘结性较强。这种方法还因焦型不规则而使判断带有较强的主

观性,在利用该法确定膨胀序数5以上的煤时分辨能力较差。但此法快速简便,在国际硬煤分类方案中被选为粘结性的分类指标。

2罗加指数

罗加指数(RI)由波兰的B.罗加在1932年提出。中国在1985年也制定了相

应的国家标准(GB5449)。罗加指数是通过测定烟煤对惰性添加物(无烟煤)的粘

结能力来确定煤粘结性的一种方法。测定方法是:将粒度小于0.2mm的1g煤样和5g粒度为0.3~0.4mm的标准煤(中国以宁夏汝箕沟的低灰无烟煤作为标准煤),放入罗加坩埚内充分混匀后铺平,放上钢质压块,置于负荷为6Kg的质量下压

30s后,将柑埚连同压块放入己加热到850℃的马弗炉内灼烧15min。冷却后称

得的原焦块为m,然后将1mm圆孔筛筛上物称重得m,1后装入罗加转鼓中,以

50r/min的转速转5min,再用1mm圆孔筛筛分,筛上物称重后又重复进行转鼓

试验。如此将筛上物连续进行三次转鼓试验,然后按下式计算罗加指数RI

式中m--原焦质量;

m1--第一次转鼓试验前筛上焦炭的质量;

m1,m2,m3--第一、第二、第三次转鼓后大于1mm的焦块质量。

罗加指数所用设备简单,方法简便,易于推广。罗加指数对中等粘结性煤

具有良好得区分能力,它与工业上的焦炭强度指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是

一个较好的粘结性指标。罗加指数己被选作国际硬煤分类中的粘结性指标。

但罗加指数对强粘煤的区分能力较差,对弱粘煤的测定则重现性较差,并

且不同国家在测定罗加指数时使用的专用无烟煤不同,使各国的试验结果难于

相互比较。

3粘结指数

粘结指数(G)是中国煤科院北京煤化所在1976年提出的,1985年制定为国

家标准(GB 5447)。粘结指数的测定原理与罗加指数的测定原理相似,但在测定方法上针对罗加指数存在的不足,做了下述五方面的改进:

(1)为了使测试时的外加惰性物标准化,采用宁夏汝箕沟西沟固定煤层的煤,以相同的加工生产方式制作专用无烟煤,统一发售;

(2)专用无烟煤的粒度由罗加法的0.3~0.4mm改用0.1~0.2mm,以扩大强粘

结煤的测值范围,同时因无烟煤与烟煤粒度相近易于混匀而减小了试验误差:

(3)对G 18的弱粘结煤,将无烟煤与烟煤的配比改为3:3以提高对弱粘结煤的区分能力和测定的准确度;

(4)实现了煤样的机械搅拌混合,改善了试验条件,减少了人为一误差;

(5)转鼓试验次数由罗加法的三次改为两次,并改变了计算公式简化了操作与计算。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使粘结指数较罗加指数对不同粘结性煤的区分能力有

所增强,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测试的精确性。

粘结指数是具有测定快速简易、重现性好,测值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

可加性等优点,因而易于推广。粘结指数不单能较好表征煤的粘结性,而且可

用作指导炼焦配煤、预测焦炭强度以及作为煤分类等的较好指标。

4胶质层指数

此法是前苏联萨保什尼柯夫和巴西列维奇在1932年提出的。主要测定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最终收缩度X值和体积曲线类型、焦块特征、焦块抗碎能力

等多种指标,其中主要以Y值的大小表征煤粘结性的好坏。胶质层指数的测定

方法于1964年列为中国国家标准(GB479).

此法模拟工业炼焦条件,对装在煤杯中的煤样进行单侧慢速加热,在煤杯

内的煤样形成一系列等温层面,而这些层面的温度由上而下依次递增。温度相

当于软化的层面以下的煤都软化形成胶质体,在温度相当于固化点的层面以下

则结成半焦。因而煤样中形成了半焦层、胶质层和未软化的煤样层三部分。在

试验过程中最初在煤杯下部生成的胶质层比较薄,以后逐渐变厚,然后又逐渐

变薄。因此在煤杯中部常出现胶质层厚度的最大值。测定结束后由记录的体积

变化曲线可以决定最终收缩度和体积曲线类型。

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主要取决于煤的性质和胶质体的膨胀及试验条件。一

般煤的Y值越大粘结性越好,并且Y值随煤化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一般当煤

的Vdaf为30%左右时,Y值出现最大值,Vdaf 13%和Vdaf 50%的煤Y值都几乎

为零,Y值对中等粘结性和较强粘结性烟煤都有较好的区分能力。

最终收缩度X值取决于煤的挥发分、熔融、固化和收缩等性质及试验条件。X值可表征煤料在生成半焦后的收缩情况,该指标对焦炉中焦饼的收缩、焦块

的块度、裂纹的多少及推焦是否顺利等有参考价值。

体积曲线是煤在恒压(101Kpa)下加热时体积变化的记录,可反映出胶质体

的厚度、粘结、透气性及气体析出强度,因而体积曲线与煤的胶质体性质有直

接的关系。体积曲线有七种类型,它的形状与煤种有一定关系,如肥煤多为山

字型或之山混合型,而瘦煤多为平滑下降或斜降型。

Y值具有一定的加和性。多年的实践表明,Y值多数情况下能表示胶质体的数量但不一定能反映其质量。Y值的测定主观因素大,煤样用量大,仪器的规

范性很强。当Y值小于l0mm和Y值大于25mm时,数据的重现性较差。中国在1986年颁布的煤分类方案中,Y值用作区分强粘结煤的辅助指标。

5奥亚膨胀度

此法由德国奥迪贝特于1926年提出,后经法国阿努完善建立的测定煤膨胀性和结焦性的方法之一,是国际上最通用的一种膨胀度的测定方法,中国于

1985年将该法列为国家标准(GB5450)o

奥亚膨胀度试验是将新粉碎到0.15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l0g与1mL水迅速混合,在钢模中按规定的方法制成60mm长的煤笔,将煤笔放在膨胀管中,煤笔上放一根连有记录笔的钢杆。将膨胀管放入温度为330℃的电炉中。在炉温

达到360℃以后,应非常平稳地以3℃/min的速度升温,加热到500~550℃为止。同时记录其体积变化。试验所得的膨胀曲线如图1-3所示。

由试验可测得如下指标:软化点t1一-体积曲线开始收缩达0.5mm时的温度,℃;始膨点t2一-体积曲线下降到最低点后再开始膨胀时的温度,℃;固

化点t3一体积曲线膨起达最大值时的温度,℃;收缩度a-体积曲线下降的最

大距离占煤笔长度的百分数,%;膨胀度b-体积曲线膨胀的最大距离占煤笔长

度的百分数,%。这些指标以b值为主要指标。

奥亚膨胀度b值是在煤料的塑性阶段中直接测定的。b值的大小取决于煤

胶质体的不透气性和塑性期间的气体析出速度,同时与煤的岩相组成有密切关系。奥亚膨胀度为一综合指标,变动幅度大,对粘结性中等以上的煤、特别是

煤料偏肥时,可以较好地区分,这是b值的优点。煤的膨胀度广泛用于研究煤

的粘结成焦机理,煤质鉴定,煤炭分类和指导配煤与预测焦炭强度等。b值在1956年的国际煤炭分类中被确定为煤的结焦性指标。在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中,b值被确定为区分强粘结煤的一个辅助指标

GBT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211—2007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 211-2007 代替GB/T 211-199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煤中全水分的试剂、仪器设备、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及精密度。 在氮气流中干燥的方式(方法A1和方法B1)适用于所有煤种;在空气流中干燥的方式(方法A2和方法B2)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微波干燥法(方法C)适用于烟煤和褐煤。 以方法A1作为仲裁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 煤碳机械化采样第2部分:煤样的制备(GB/T ,ISO 13909-4:2001,NEQ)

211—2007 GB/T 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 212-2001,eqv ISO 11722:1999,eqv ISO 1171:1997,eqv ISO 562:1998) 3 方法提要 3.1 方法A(两步法) 3.1.1 方法A1:在氮气流中干燥 一定量的粒度<13mm的煤样,在温度不高于40℃的环境下干燥到质量恒定,再将煤样破碎到粒度<3mm,于(105~110)℃下,在氮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根据煤样两步干燥后的质量损失计算出全水分。 3.1.2 方法A2:在空气流中干燥 一定量的粒度<13mm的煤样,在温度不高于40℃的环境下干燥到质量恒定,再将煤样破碎到粒度<3mm,于(105~110)℃下,在空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根据煤样两步干燥后的质量损失计算出全水分。 3.2 方法B(一步法) 3.2.1 方法B1:在氮气流中干燥 称取一定量的粒度<6mm的煤样,于(105~110)℃下,在氮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根据煤样干燥后的质量损失计算出全水分。 3.2.2 方法B2:在空气流中干燥 称取一定量的粒度<13mm(或<6mm)的煤样,于(105~110)℃下,在空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根据煤样干燥后的质量损失计算出全水分。 3.3 方法C(微波干燥法)

配煤炼焦工艺

配煤炼焦工艺 配煤的目的与意义 高炉焦和铸造焦等要求灰分低、含硫少、强大、各向民性程度高。在室式炼焦条件下,单种煤(焦煤除外)炼焦很难满足上述要求,各国煤炭资源也无法满足单种煤炼焦的需求,中国煤炭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煤种和储量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必采用配煤炼焦。所谓配煤就是将两种以上的单种煤料,按适当比例均匀配合,以求制得各种用途所要求的焦炭质量。采用配煤炼焦,既可保证焦炭质量符合要求,又可合理利用煤炭资源,节约优质炼焦煤,同进增加炼焦化学产品产量。配煤方案的制定是焦化厂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焦化厂规划设计的基础,在确定配煤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配合煤性质与本厂煤预处理工艺及炼焦条件相适应,焦炭质量按品种要求达到规定指标。符合本地区煤炭资源条件,有利扩大炼焦煤源。 有利增加炼焦化学产品;防止炭化室中煤料结焦过程产生的侧膨胀压力超过炉墙极限负荷,避免推焦困难。 缩短煤源平均运距,便于调配车皮,避免煤车对流,在特殊情况下有一定调节余地。 来煤数量和质量稳定,最终达到生产满足质量要求的焦炭的同时,使企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不同品种焦炭对配合煤的质量指标要求 不同用途的焦炭,对配煤的质量指标要求不同,为保证炼出质量合格的焦炭,必须保证配煤的质量。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的配煤方案是以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四种煤为基础煤按照一定比例配合确定的。但由于中国炼焦煤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可能在所有地区满足四种煤配合的原则,因而开发了各种配煤技术如用配煤质量指标确定配煤方案。在进行炼焦配煤操作时,对配合煤的主要质量指标要求包括:化学成分指标即灰分、硫分和磷含量,工艺性质指标即煤化度和黏结性,煤岩组分指标和工艺条件指标即水分、细度、堆密度等。 炼焦基本工艺参数:

煤炭基础知识

煤炭基础知识

煤炭基础知识 一、煤炭的生成 煤炭的生成。煤炭是古代的有机物(主要是植物)的遗体,经过生物及化学的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泥煤炭化阶段,即由植物转变成泥炭阶段。当植物枯死之后,堆积在充满水的沼泽中,开始是水存在的氧气不足,后来在水面下隔绝空气,并在细菌的作用下,直到植物的各部分不断分解,相互作用,最后植物的遗体变成了褐色或黑褐色的淤泥物质,这就是泥炭。这个过程,叫做泥炭化过程。这个阶段需要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需要进行千百万年。第二阶段,由泥炭转变成褐煤,褐煤转变成烟煤,烟煤再转变成无烟煤阶段。当泥炭层形成后。有水经常冲刷大陆的低洼地方,带来了大量的砂、石,在泥潭层逐渐形成岩层(称为顶板)。被埋在顶板下的泥炭层在顶板下的泥潭层在顶板岩石层的压力作用下,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一系列变化,同时它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缓慢的变化,逐步变成比重较大,较致密的黑褐色的褐煤。当顶板逐渐加厚,顶板的静压力逐渐增高,煤层中温度也逐渐升高后,煤质便发生变化,逐渐由成岩作用变成了以温度影响为主的变质作用。这样褐煤逐渐变成了烟煤、无烟煤。如果有更高的温度,最终可能变成石墨。成煤必须具备四个先决条件:(1)植物条件。(2)气候条件。(3)地理条件。(4)地壳运动条件。 二、煤炭的分类及各类煤的主要特征和用途 (1)煤炭按煤的用途分为:动力煤、炼焦煤、喷吹煤及无烟煤 凡是以发电、机车推进、锅炉燃烧等为目的,产生动力而使用的煤炭都属于

动力用煤,简称动力煤; 作为生产原料,用来生产焦炭,进而用于钢铁行业的煤炭种,称为炼焦煤; 钢铁行业高炉喷吹用的喷吹煤; 无烟煤块煤主要应用是化肥(氮肥、合成氨)、陶瓷、制造锻造等行业;无烟粉煤主要应用在冶金行业用于高炉喷吹。 我国约1/3的煤用于发电,目前平均消耗为标准煤(7000大卡)370g/kw.h。 (2)煤炭按粒度分类:经简单筛选后剩下的大块有烟煤,筛选常用通过网目大小来规定最小尺寸的块度。 块煤:﹥13mm,最大块不得大于300mm 主要分为三类混煤 末煤(助燃用):粒度﹤13mm (3)煤炭按煤的挥发分,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三大类,具体分类如下: 1.褐煤(HM) 它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其特点是水分高、比重小、挥发分高、不粘结、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发热量低,含有不同数量的腐殖酸。多被用作燃料、气化或低温干馏的原料,也可用来提取褐煤蜡、腐殖酸,制造磺化煤或活性炭。一号褐煤还可以作农田、果园的有机肥料。 2.长焰煤(CY) 它的挥发分含量很高,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粘结性,胶质层厚度不超过5mm,易燃烧,燃烧时有很长的火焰,故得名长焰煤。可作为气化和低温干馏的原料,也可作民用和动力燃料。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

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

Proximate Analysis/煤的工业分析: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Moisture :最高内在水分MHC (moisture holding capacity):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内在水分可以达到最大值。此时的内在水分即称为最高内在水分。 挥发分V(Volatile matter )、固定碳FC (fixed carbon ): 煤的挥发分是指煤在900 ℃下隔绝空气热分解后气体产物的量,称作挥发物质产率。 挥发分不是煤的固有物质,而是煤在特定温度下的分解 Mf Ma Ma Minh

产物。在900 ℃的高温下,不仅煤的有机质会发生分解而且煤中的矿物质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热分解。 作为煤分类指标时是要用干燥无灰基的挥发份产率Vdaf %表示 FCad = 100 –( Mad + Aad + Vad ) FCdaf= 100 –Vdaf 煤的最高内在水分MHC与挥发分Vdaf的关系 煤中固定碳FC:煤在隔绝空气下高温热解后残存在焦渣中的以碳为主的有机部分。含有碳、氢、氧、氮等元素。 矿物质:原生矿物质(1% ~ 2%)、次生矿物质和外来矿物质灰Ash :Major:SiO2、Al2O3、CaO、MgO >95 % The rest:K2O、Na2O、SO3、P2O5、铁磁性物质 Is important : 灰熔点,熔渣粘度,流动性 Ultimate Analysis (daf%)/煤的元素分析: C、H(< 7 %)、O (30%~1%)、N (0.5 ~3.0%):2.5以下, Ndaf = 0.3 Hdaf、S(0.1 ~10%):St = So+ Sp+Ss+ Se Sp:团状黄铁矿一般可洗,极细的难除。So:有机硫典型烟煤的热解Pyrolysis process of typical bituminous:

煤的工艺性质

[煤的工艺性质]煤的工艺性质包括: (1)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 (2)煤的发热量和燃点; (3)煤的反应性; (4)煤灰熔融性和结渣性等 1、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是两个有联系、有区别,又难以严格区别开来的概念。煤的粘结性是煤粒(d<0.2mm)在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粘结其本身或惰性物质(即无粘结力的物质)成焦块的性质;煤的结焦性是煤粒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生成优质焦炭的性质。两者都是炼焦煤的重要特性之一。煤在干馏结焦过程中,一般要经过软化、熔合、膨胀、固化和收缩几个阶段,最后生成品质不同的焦炭。当温度等于或高于煤的软化点(一般为315~350c)时,煤都软化成胶质体。当温度等于或高于煤的固化点(一般为420c~450c)时,煤都结成半焦。从软化到固化的时间愈长,煤就熔化得愈好,焦炭结构愈均匀。 为了了解煤的结焦性,人们设计了许多实验室方法,直接测试模拟工业焦化条件下所得焦炭品质(2200Kg小焦炉试验);或测试上述胶质体的某一性质也有的直接观察实验室所得焦块的性质,表征煤的结焦性。本节只阐述与我国煤的现行分类有关的几个测试指标。 (1)煤的胶质层指数

煤的胶质层指数,又称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或Y值。它是原苏联、波兰等国家煤的分类指标之一,也是我国煤的现行分类中区分强粘结性的肥煤、气肥煤的一个分类指标。 煤的胶质层指数,是原苏联列.姆.萨保什尼可夫和列.帕.巴齐列维奇提出的。它的测试要点是根据不同结焦性的煤在干馏过程中胶质层的厚度、收缩情况和膨胀曲线的不同,测试胶质层的最大厚度(Y值)、最终收缩度(X值)和体积曲线,来表征煤的结焦性。其中,Y值应用的最广。Y值是通过测试胶质层的上部层面高度和下部层面高度得出的(一般出现在520~630C之间),X值是曲线终点与零点线间的距离。Y值、X值和体积曲线都是通过胶质层指数测试仪上的记录转筒和记录笔记记录下来的。胶质层指数测试曲线如图30 -11所示。胶质层曲线类型如图30-12所示。 25 0280310340370400430460490520550580610640670700 73 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 16 0图30-11 胶质层指数测试曲线 12 34

煤样水分的测定

煤样水分的测定 一、内水的测定 1 测定原理:空气干燥法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置于105~110℃干燥箱中,在空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2 仪器、设备: 干燥箱:带有自动控温装置,内装有鼓风机,并能保持温度在105~110℃范围内;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 玻璃称量瓶:直径40mm ,高25mm ,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 分析天平:感量。 3测定步骤: 在预先干燥并恒重过(精确至的称量瓶中称取粒度小于 mm 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g ,精确至,平摊在称量瓶中。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鼓风(预先鼓风是为了使温度均匀。将称好装有煤样的称量瓶放入干燥箱前 3~5min 就开始鼓风)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烟煤干燥1h ,无烟煤干燥1~.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即盖上盖,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 后,称量。然后进行检查性干燥,每次30min ,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的质量减少不超过 .或质量增加时为止。在后一种情况下,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据。水分在%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4 结果计算: 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按下式计算: Mad == m m 1 × 100 式中: Mad ——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 m1——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g ;

m——煤样的质量,g。 5水分测定的精密度: 水分测定的重复性如下表规定。 附: 仪器分析(内水测定简易操作步骤) 1准备好水/灰分坩埚,试验样品,样勺,检查控制线路和电源线路是否坚固好。 2打开电源,启动计算机。 3双击《SDTGA5000a》软件 4单击《设置》中的《参数设置》,水分方法[自定义水]单击《保存》 5单击〈〈实验〉〉中的〈〈称样〉〉;称量项目[水分],测试方法[自定义水],试样个数[],新编号;单击〈〈开始〉〉,按提示操作(放入坩埚,加入试样),点击〈〈确认〉〉。该试验一般需用时30min。 6实验结束后,系统进入“恒温”状态。 7退出〈〈SDTGA5000a〉〉软件,关闭计算机。 二. 外水的测定 1 测定原理:空气干燥法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置于70~80℃干燥箱中,在空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2 仪器、设备: 干燥箱:带有自动控温装置,内装有鼓风机,并能保持温度在105~110℃范围内;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 浅盘:有镀锌薄铁板或铝板等耐腐蚀又耐热的材料制成;其面积能以大约cm2煤样的比例容

煤的焦化知识

煤炭焦化知识 煤炭焦化又称煤炭高温干馏。以煤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1000℃左右,经高温干馏生产焦炭,同时获得煤气、煤焦油并回收其它化工产品的一种煤转化工艺。为保证焦炭质量,选择炼焦用煤的最基本要求是挥发分、粘结性和结焦性;绝大部分炼焦用煤必须经过洗选,以保证尽可能低的灰分、硫分和磷含量。选择炼焦用煤时,还必须注意煤在炼焦过程中的膨胀压力。用低挥发分煤炼焦,由于其胶质体粘度大,容易产生实高膨胀压力,会对焦炉砌体造成损害,需要通过配煤炼焦来解决。产品和用途 煤经焦化后的产品有焦炭、煤焦油煤气和化学产品3类。 (1)焦炭。炼焦最重要的产品,大多数国家的焦炭90%以上用于高炉炼铁,其次用于铸造与有色属冶炼工业,少量用于制取碳化钙、二硫化碳、元素磷等。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焦粉还用作烧结的燃料。焦炭也可作为制备水煤气的原料制取合成用的原料气。 (2)煤焦油。焦化工业的重要产品,其产量约占装炉煤的3%~4%,其组成极为复杂,多数情况下是由煤焦油工业专门进行分离、提纯后加以利用 (3)煤气和化学产品。氨的回收率约占装炉煤的%~%,常以硫酸铵、磷酸铵或浓氨水等形式作为最终产品。粗苯回收率约占煤的1%左右。其中苯、甲苯、二甲苯都是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硫及硫氰化合物的回收,不但为了经济效益,也是为了环境保护的需要。经过净化的煤气属中热值煤气,发热量为17500kj/Nm3左右,每吨煤约产炼焦煤气300~400 m3,其质量约占装炉煤的16%~20%,是钢铁联合企业中的重要气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氢和甲烷,可分离出供化学合成用的氢气和代替天然气的甲烷。煤焦化工艺 焦化厂主要生产车间: 备煤车间(煤仓、配煤室、粉碎机室、皮带机运输系统、煤制样室) 炼焦车间(煤塔、焦炉、装煤设施、推焦设施、拦焦设施、熄焦塔、筛运焦工段(包括焦台、筛焦楼)) 煤气净化车间(冷鼓工段(包括风机房、初冷器、电捕焦油器等设施) 脱氨工段(包括洗氨塔、蒸氨塔、氨分解炉等设施) 粗苯工段(包括终冷器、洗苯塔、脱苯塔等设施))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煤的粘结性就是烟煤在干馏时粘结其本身或外加惰性物的能力。煤的热解结焦性就是在工业焦炉中结成焦炭的能力。煤的粘结性是评价干馏、炼焦、气化、动力用煤的重要依据。 煤粘结性是在煤的热解,即干馏时考虑的,特指烟煤。从煤的热解过程可知,褐煤、无烟煤无粘结性。 4.1.粘结指数GR.I---GRI 是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中代表烟煤粘结性的主要分类指标。测定方法是:将一定质量和专用无烟煤,按规定的条件混合(1:5),快速加热成焦,所得焦块在一定规格的转鼓内进行强度检验,以焦块的耐磨性强度,表示煤样的粘结能力。 4.2.胶质层指数 胶质层指数的测定是测定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以Y表示),焦块最终体积收缩X及收缩曲线三个参数来描述煤样的粘结能力。方法是煤样在杯中逐渐加热,并观察记录过程情况。奥阿膨胀度与此类似。 4.3.葛金低温干馏试验 是用来评价煤的结焦性的的指标。最后以焦型来定粘结性和结焦性。 试验方法如下:将煤样装入干馏管中,置干馏管于葛金低温干馏炉内,以一定升温程序加热到最终温度600℃,保持一定时间,测定所得的焦油、热解水和半焦产率,同时将焦炭与一组标准焦型比较定出型号。从A到G粘结性越来越大。 A:不粘结 B:微粘结 C:粘结 D:粘结微熔融 E:熔融 F:横断面完全熔融 G:完全熔融,开始膨胀 4.4.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 为了评定煤的炼油适合性以及干馏产物,常用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要点是:将煤样装在铝甑中,以一定程序加热到510℃,保持一定时间,测定所得的焦油、热解水和半焦和煤气的产率。评价煤的低温干燥焦油产率时用空气干燥基指标Tarad。Tarad>12%称为高油煤,Tarad=7—12%称为富油煤,Tarad≤7%称为含油煤。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07.8.30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焦 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或在惰性气体条件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粘结和成焦则是煤在一定条件下的热解的结果。由于命名尚未统一,除“热解”(Pyrolysis)这一名称外,还常用“热分解”(thermal decomposition)和“干馏”(carbonization)等术语。 煤的热加工是当前煤炭加工中最重要的工艺,大规模的炼焦工业是煤炭热加工的典型例子。研究煤的热解与煤的热加工技术关系极为密切,对煤的热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对于炼焦工业可指导正确选择原料煤,探索扩大炼焦用煤基地的途径,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此外,还可以对新的热加工技术的开发,如高温快速热解,加氢热解和等离子热解等起指导作用。 煤的热解与煤的组成和结构关系密切,可通过热解研究阐明煤的分子结构。此外,煤的热解是一种人工炭化过程,与天然成煤过程有些相似,故对热解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对煤化过程的研究。 炼焦是将煤放在干馏炉中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最终达到1000℃左右)。煤中有机质逐渐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呈气态或蒸汽状态逸出,成为煤气和煤焦油,残留下的不挥发性产物就是焦炭。焦炭在炼铁炉中起着还原、熔化矿石,提供热能和支撑炉料,保持炉料透气性能良好的作用。因此,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是以能得到机械强度高、块度均匀、灰分和硫分低的优质冶金焦为目的。 1 粘结性烟煤受热时发生的变化 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时,煤的有机质随温度升高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气态(干馏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焦炭)产物。 煤的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室温到350~400℃ )。从室温到活泼热分解温度(Td,除无烟煤外一般为350~400℃),称为干燥脱气阶段。褐煤在200℃以上发生脱羧基反应,约300℃开始热解反应,烟煤和无烟煤的原始分子结构仅发生有限的热 作用(主要是缩合作用)。120℃前主要脱水,约200℃完成脱气(CH 4、CO 2 和 N 2 )。 (2)第二阶段(Td~550℃)。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活泼分解,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生成和排出大量挥发物(煤气和焦油),约450℃排出的焦油量最大,在450~500℃气体析出量最多。烟煤约350℃开始软化,随后是熔融、粘结,到500℃时结成半焦。 烟煤(尤其是中等变质程度烟煤)在这一阶段经历了软化熔融、流动和膨胀直到再固化,出现一系列特殊现象,并形成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液相中有液晶(中间相)存在。胶质体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固体产物半焦与原煤相比,芳香层片的平均尺寸和氦密度等变化不大,这表明半焦生成过程中缩聚反应并不太明显。 (3)第三阶段(550~1000℃ )。又称二次脱气阶段。在这一阶段,半焦变成焦炭,以缩聚反应为主。析出的焦油量极少,挥发分主要是煤气。煤气成分主要 是H 2,少量CH 4 和C的氧化物。焦炭的挥发分小于2%,芳香核增大,排列的有

煤的工艺性质

煤的工艺性质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煤的工艺性质]煤的工艺性质包括: (1)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 (2)煤的发热量和燃点; (3)煤的反应性; (4)煤灰熔融性和结渣性等 1、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是两个有联系、有区别,又难以严格区别开来的概念。煤的粘结性是煤粒(d<)在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粘结其本身或惰性物质(即无粘结力的物质)成焦块的性质;煤的结焦性是煤粒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生成优质焦炭的性质。两者都是炼焦煤的重要特性之一。煤在干馏结焦过程中,一般要经过软化、熔合、膨胀、固化和收缩几个阶段,最后生成品质不同的焦炭。当温度等于或高于煤的软化点(一般为315~350c)时,煤都软化成胶质体。当温度等于或高于煤的固化点(一般为420c~450c)时,煤都结成半焦。从软化到固化的时间愈长,煤就熔化得愈好,焦炭结构愈均匀。 为了了解煤的结焦性,人们设计了许多实验室方法,直接测试模拟工业焦化条件下所得焦炭品质(2200Kg小焦炉试验);或测试上述胶质体的某一性质也有的直接观察实验室所得焦块的性质,表征煤的结焦性。本节只阐述与我国煤的现行分类有关的几个测试指标。

(1)煤的胶质层指数 煤的胶质层指数,又称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或Y 值。它是原苏联、波兰等国家煤的分类指标之一,也是我国煤的现行分类中区分强粘结性的肥煤、气肥煤的一个分类指标。 煤的胶质层指数,是原苏联列.姆.萨保什尼可夫和列.帕.巴齐列维奇提出的。它的测试要点是根据不同结焦性的煤在干馏过程中胶质层的厚度、收缩情况和膨胀曲线的不同,测试胶质层的最大厚度(Y 值)、最终收缩度(X 值)和体积曲线,来表征煤的结焦性。其中,Y 值应用的最广。Y 值是通过测试胶质层的上部层面高度和下部层面高度得出的(一般出现在520~630C 之间),X 值是曲线终点与零点线间的距离。Y 值、X 值和体积曲线都是通过胶质层指数测试仪上的记录转筒和记录笔记记录下来的。胶质层指数测试曲线如图30-11所示。胶质层曲线类型如图30-12所示。 250 280 310 340 370 400 430 460 490 520 550 580 610 640 670 700 73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图30-11 胶质层指数测试曲线 1 2 3 4

煤炭化验设备化验水分的方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3321968.html, 根据GB/T213-2008《煤的水份测定方法》的要求,为大家简介叙述煤炭化验设备化验煤炭水分的方法: 1做水分前先把鼓风干燥箱升温至105度(国标的标准温度),恒温等待实验。 2全水又叫外水用字母(mar)表示。我们做全水时称取粒度小于6mm的空气煤样1g,称准到0.0001g放入干燥箱里进行烘干。两个半小时以后取出,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大约5-10min 后放入天平进行称量。 3全水份=减少的重量比上空气煤样*100% 4分析水也叫内水用字母(mad)表示。我们做分析水时取小于0.2mm的煤样1g,称准到0.0001g。放入105度恒温的干燥箱里。烘干2.5个小时,取出后放在空气中自然冷却,5-10min 放入天平称量。 5分析水=减少的重量比上空气煤样*100% 这种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常用的做水分的方法,精度高,不过时间过长,不适合大批量做样。有我们全自动水分测定仪10-20min可连续测量9个样品,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根据GB/T213-2008《煤的水份测定方法》的要求,为大家简介叙述煤炭化验设备化验煤炭水分的方法: 1做水分前先把鼓风干燥箱升温至105度(国标的标准温度),恒温等待实验。 2全水又叫外水用字母(mar)表示。我们做全水时称取粒度小于6mm的空气煤样1g,称准到0.0001g放入干燥箱里进行烘干。两个半小时以后取出,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大约5-10min 后放入天平进行称量。 3全水份=减少的重量比上空气煤样*100% 4分析水也叫内水用字母(mad)表示。我们做分析水时取小于0.2mm的煤样1g,称准到0.0001g。放入105度恒温的干燥箱里。烘干2.5个小时,取出后放在空气中自然冷却,5-10min 放入天平称量。 5分析水=减少的重量比上空气煤样*100% 这种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最常用的做水分的方法,精度高,不过时间过长,不适合大批量做样。有我们全自动水分测定仪10-20min可连续测量9个样品,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题目:煤中全水分的测定GB/T 211 –1996 方法B(空气干燥法) 2目的:测定煤的空气干燥基水分 3煤炭化验设备: 3.1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3.2 玻璃称量皿:直径70mm,高35--40mm,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 3.3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 3.4 电子天平:JF1004型感量0.0001g。 3.5 托盘: 4试剂和材料: 变色硅胶:工业用品。 5煤中全水分的测定实验步骤: 5.1 预先将干燥箱鼓风并加热到105~110℃。 5.2 称量预先干燥过的称量皿,精确到0.2mg,记录称量皿的质量。

煤的焦化工艺

煤炭焦化工艺 煤炭焦化又称煤炭高温干馏。以煤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到950℃左右,经高温干馏生产焦炭,同时获得煤气、煤焦油并回收其它化工产品的一种煤转化工艺。为保证焦炭质量,选择炼焦用煤的最基本要求是挥发分、粘结性和结焦性;绝大部分炼焦用煤必须经过洗选,以保证尽可能低的灰分、硫分和磷含量。选择炼焦作煤时,还必须注意煤在炼焦过程中的膨胀压力。用低挥发分煤炼焦,由于其胶质体粘度大,容易产生实高膨胀压力,会对焦炉砌体造成损害,需要通过配煤炼焦来解决。 产品和用途 煤经焦化后的产品有焦炭、煤焦油煤气和化学产品3类。 (1)焦炭。炼焦最重要的产品,大多数国家的焦炭90%以上用于高炉炼铁,其次用于铸造与有色属冶炼工业,少量用于制取碳化钙、二硫化碳、元素磷等。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焦粉还用作烧结的燃料。焦炭也可作为制备水煤气的原料制取合成用的原料气。 (2)煤焦油。焦化工业的重要产品,其产量约占装炉煤的3%~4%,其组成极为复杂,多数情况下是由煤焦油工业专门进行分离、提纯后加以利用(3)煤气和化学产品。氨的回收率约占装炉煤的0.2%~0.4%,常以硫酸铵、磷酸铵或浓氨水等形式作为最终产品。粗苯回收率约占煤的1%左右。其中苯、甲苯、二甲苯都是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硫及硫氰化合物的回收,不但为了经济效益,也是为了环境保护的需要。经过净化的煤气属中热值煤气,发热量为17500kj/Nm3左右,每吨煤约产炼焦煤气300~400 m3,其质量约占装炉煤的16%~20%,是钢铁联合企业中的重要气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氢和甲烷,可分离出供化学合成用的氢气和代替天然气的甲烷。 煤焦化工艺 焦化厂主要生产车间: 备煤车间(煤仓、配煤室、粉碎机室、皮带机运输系统、煤制样室)

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关联分析

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 一、煤的粘结性与结焦性 煤的粘结性是指粒度小于 0.2mm 的煤,在隔绝空气受热后粘结自身或其他惰性物质成为焦块的能力; 煤的结焦性是指上述煤粒在隔绝空气受热后生成具有一定块度和足够强度的优质焦炭的能力。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是煤的极为重要的性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一般很难将其严格区分开来。煤的粘结性强是结焦性好的必要条件,即是说结焦性好的煤,它的粘结性肯定为好;结焦性差的煤,其粘结性必定不好; 没有粘结性的煤,不存在结焦性。从而看出,煤的粘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的结焦性。有时,粘结性好的煤,其结焦性不一定就好,这里面存在着胶质体的质量问题。如有的气肥煤,粘结性很强,但生成的焦炭裂隙多,机械强度差。所以,其结焦性并不好。表征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指标很多:烟煤粘结指数(GR.I)和罗加指数(R.I)属于粘结性指标,胶质层厚度 y 值既能反映煤的粘结性,又能表征煤的结焦性,其他如奥亚膨胀度和葛金干馏等指标,则很难说它们表征是煤的粘结性还是结焦性等。 1.煤的胶质层指数煤的胶质层指数是原苏联尼·萨保什尼科夫(L.M.Sapozhnikov)等人在 1932 年提出的一种姆·测定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方法。主要是测定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 y 值、最终体积收缩度 x 值和体积曲线类型等三个参数和描述焦炭的特性等。胶质层指数的测定简介如下: (1)方法概要。称取 100g 粒度小于 1.5mm 的煤样装入一定规格的钢制煤杯中,在煤杯上面加压力盘,在煤杯下面进行单侧加温。当温度升到一定数值后,在杯内形成一系列的等温层面。在温度升到煤的软化点以上时,煤就开始软化并形成粘稠状的流体即胶质体,由胶质体形成的各层称为胶质层。温度继续升高到胶质体开始固化时,煤就固化成半焦。由于煤杯是从底部加热的,煤杯内的煤样通常可分为上部未软化层、中部胶质体层和下部半焦层三部分。在整个测定过程中,煤杯下部开始生成胶质体时,胶质层较薄。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胶质体层不断变厚。温度再继续升高,最下部的胶质层间开始固化,所以胶质层厚度又开始减少。在胶质体层厚薄变化的全过程中,用金属探针测出胶质体层的最大厚度,在温度为 730℃时测定结束。在胶质体层内部,由于煤热分解而产生气体。但因胶质体透气性不好,而使气体积聚在胶质体层内,促使胶质体产生膨胀。由于膨胀产生的内应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2008-06-08 00:12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Determination of total moisture in coal 国家标准局1984-08-07 发布1985-05-01 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商品煤样、生产煤样和煤层煤样的全水分测定。全水分是指煤样在采取时所含水分的总量。 本标准规定测定煤中全水分的三种方法,其中方法A 仅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并作为测定烟煤和无烟煤全水分的仲裁方法。而方法B 和C 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并以方法B 作为测定褐煤全水分的仲裁方法。 方法要点:煤样在105~110℃或145±5℃的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以煤样的失重计算水分的百分含量。 1 仪器设备 1.1 干燥箱:内附鼓风机,并带有自动调温装置,温度能保持在105~110℃或145±5℃范围内。 1.2 浅盘:由镀锌薄铁板或铝板等耐腐蚀又耐热的材料制成,其面积能以大约每平方厘米0.8g煤样的比例容纳500g 煤样。而且盘的重量应小于500g。 1.3 托盘天平:感量为1g 和5g 各一台。 1.4 干燥器:内装干燥剂(变色硅胶或未潮解的块状无水氯化钙)。 1.5 玻璃称量瓶:直径为70mm,高为35~40mm,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 1.6 分析天平:感量为1mg。 2 煤样的制备

2.1 按照GB 474—83《煤样的制备方法》中第 3.9 条缩制煤样。 2.2 方法A 和B 采用最大粒度不超过13mm,煤样量约2kg。方法C 采用最大粒度不超过6mm,煤样量不应少于300g①。 2.3 在测定全水分之前,首先应检查装有煤样的容器的密封情况,然后将其表面擦拭干净,用托盘天平(1.3)称重②,并与容器上标签所注明的重量进行核对。如果称出的煤样毛重(即煤样与容器的总重量)小于标签上所注的毛重(不超过1%),并且能确定煤样在运送过程中没有损失时,应将减轻的重量作为煤样在运送过程中的水分损失量。并计算出该量对煤样净重(标签上煤样毛重减去容器的重量)的百分数(W1),在计算煤样全水分时,应加入这项损失,并将容器中的煤样充分地混合。 注:①GB474—83《煤样的制备方法》中3.9.3 全水分煤样粒度小于 3mm,煤样量100g 的规定改为本条的规定。 ②当煤样与容器的总重量不超过1kg 时,应采用感量为1g 的托盘天平进行称重。 3 测定步骤 3.1 方法A 用已知重量的干燥、清洁的浅盘(1.2)称取煤样500g(称准到1g),并将盘中的煤样均匀地摊平。将装有煤样的浅盘放入预先鼓风注并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1.1)中,在不断鼓风的条件下烟煤干燥2~2.5h,无烟煤干燥3~3.5h。再从干燥箱中取出浅盘,趁热称重。然后进行检查性的试验,每次试验30min,直到煤样的减量不超过1g 或者重量有所增加时为止。在后一情况下,应采用增重前的一次重量作为计算依据。 注:将称好煤样的盘子放入干燥箱之前3~5min 开始鼓风。 3.2 方法B 用已知重量的干燥、清洁的浅盘(1.2)称取煤样500g(称准到1g),并将盘中的煤样均匀地摊平。

炼焦工艺 (2)完整版

判断题 焦碳是优于煤炭的能源,所以焦碳的灰分比配煤的灰分低。〔错〕 推焦阻力达到最大值时指示的推焦电流为推焦最大电流。〔对〕 我们通常说的纵向为炉组长向,横向为燃烧室长向。〔对〕 焦炉蓄热室隔墙包括中心隔墙、主墙(异向气流隔墙)和单墙(同向气流隔 墙)。〔对〕 硅砖是以黏土为原料,经粉碎,加入黏结剂等,再经混合、成型、干燥和按计划加热升温而烧成的。〔错〕 直行温度是指全炉各燃烧室机侧、焦侧测温火道所测得的温度值。〔对〕 为了便于推焦,焦炉炭化室的机侧宽度大于焦侧,两侧宽度之差称为锥度。〔错〕 煤炭热解的最终温度影响着焦油、焦炭和煤气的产率,随着最终温度升高,焦油和焦炭的产率下降,煤气产率增加。〔对〕 下喷式焦炉加热用煤气由炉体上部通过下喷管垂直喷入炉内。〔错〕 膨胀缝设在燃烧室长向上,而炉组长向上不设膨胀缝。〔错〕 凡是煤都能单独炼焦(错) 高、低压氨水的用途是一样的。(错) 炉门或上升管冒火时,最好用水打灭。(错) 焦炉燃烧室,位于蓄热室的两侧。(错) 目前我国常用干法或湿法两种方法熄焦。(对) 炼焦产品主要是焦油和荒煤气。(错) 煤在高温干馏过程中,100℃时开始有热分解物产生。(错) 炼焦工操作好坏,对焦炉寿命有影响。(对) 焦炉炭化室内分解出来的黄烟,就是荒煤气。(对) 荒煤气导出设备的作用,除导出荒煤气外别无它用。(错) 焦炭中挥发份高,说明焦炭成熟不好。(对) 焦炭过火有可能造成焦饼难推。(对) 上升管水封盖和熄焦塔捕集器都属于环保设备。(对) 粘土砖的优点是耐急冷急热。(对) 减少焦炉散热,可以减少焦炉耗热量。(对) 烘炉加热和正常加热,气体流动途径相同。(错) 焦炉炭化室焦侧炉墙石墨厚有好处。(错) 降低结焦速度和闷炉都是延长结焦时间。对于粘结性能好的煤,延长结焦时间可以提高焦炭的强度。(对) M40是代表耐磨强度指标(错) 高炉煤气的可燃成分比焦炉煤气多。(错) 推出的焦炭,冒黑烟是正常现象。(错) 焦炉炉体不严时,可以降低集气管压力,消除炉体冒烟。(错) 双联火道焦炉的蓄热室顶部温度为立火道温度的87%~90%。(对) 焦饼中心温度一般控制在1000±50℃。(对) 走行机构一般是由电机+减速机来驱动的。(对) 熄焦车熄焦后不用沥水,可直接放置凉焦台上。 ( 错) 焦炉机械主要包括推焦机、拦焦机、装煤车、熄焦车。(对)

煤的工艺性煤的粘结性和煤的燃点

煤的工艺性/煤的粘结性和煤的燃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3321968.html,/jishuwenzhang/20071027214839.html 煤的工艺性(一)煤的粘结性和煤的燃点 [煤的工艺性质]煤的工艺性质包括: (1)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指数; (2)煤的发热量和煤的燃点; (3)煤的反应活性; (4)煤灰熔融性(煤的灰熔点)和结渣性等 1、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是两个有联系、有区别,又难以严格区别开来的概念。煤的粘结性是煤 粒(d<0.2mm)在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粘结其本身或惰性物质(即无粘结力的物质)成焦块的性质 ;煤的结焦性是煤粒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生成优质焦炭的性质。两者都是炼焦煤的重要特性之一。 煤在干馏结焦过程中,一般要经过软化、熔合、膨胀、固化和收缩几个阶段,最后生成品质不同的 焦炭。当温度等于或高于煤的软化点(一般为315~350c)时,煤都软化成胶质体。当温度等于或 高于煤的固化点(一般为420c~450c)时,煤都结成半焦。从软化到固化的时间愈长,煤就熔化得 愈好,焦炭结构愈均匀。 为了了解煤的结焦性,人们设计了许多实验室方法,直接测试模拟工业焦化条件下所得焦炭品 质(2200Kg小焦炉试验);或测试上述胶质体的某一性质也有的直接观察实验室所得焦块的性质, 表征煤的结焦性。本节只阐述与我国煤的现行分类有关的几个测试指标。 (1)煤的胶质层指数

煤的胶质层指数,又称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或Y值。它是原苏联、波兰等国家煤的分类指标 之一,也是我国煤的现行分类中区分强粘结性的肥煤、气肥煤的一个分类指标。 煤的胶质层指数,是原苏联列.姆.萨保什尼可夫和列.帕.巴齐列维奇提出的。它的测试要点是 根据不同结焦性的煤在干馏过程中胶质层的厚度、收缩情况和膨胀曲线的不同,测试胶质层的最大 厚度(Y值)、最终收缩度(X值)和体积曲线,来表征煤的结焦性。其中,Y值应用的最广。Y值是 通过测试胶质层的上部层面高度和下部层面高度得出的(一般出现在520~630C之间),X值是曲线 终点与零点线间的距离。Y值、X值和体积曲线都是通过胶质层指数测试仪上的记录转筒和记录笔记 记录下来的。胶质层指数测试曲线如图30-11所示。胶质层曲线类型如图30-12所示。250 280 310 340 370 400 430 460 490 520 550 580 610 640 670 700 73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图30-11胶质层指数测试曲线 1 2 3 4 胶质层指数测试的允许误差。同一煤样平行测试结果的允许误差为: Y值≤20mm 误差1mm; Y值〉20mm 误差2mm; X值误差3mm。 胶质层指数报出结果。应选取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各结果的平均值。 胶质层指数表征煤的结焦性的最大优点是Y值有可加性。这种可加性可以从单煤Y值

煤化学 第七章 煤的化学性质

第七章煤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煤的氧化性质 一、不同氧化条件下煤的氧化产物 煤的氧化是研究煤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方法,同时又是煤炭加工利用的一种工艺。煤的氧化是在氧化剂作用下煤分子结构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氧化的温度越高、氧化剂越强、氧化的时间越长,氧化产物的分子结构就越简单,从结构复杂的腐植酸到较简单的苯羧酸,直至最后被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重铬酸钠、双氧水、空气、纯氧、硝酸等。煤的氧化可以按其进行的深度或主要产品划分为表面氧化、轻度氧化中度氧化、深度氧化和完全氧化。 (一)煤的表面氧化 氧化条件较弱,一般是在100 ℃以下的空气中进行,氧化反应发生在煤的内外表面,主要形成表面碳氧络合物。这种络合物不稳定,易分解为CO、CO2和H2O等。煤经氧化后易于碎裂,表面积增加,使氧化加快。煤的表面氧化虽然氧化程度不深,但却使煤的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如热值降低、黏结性下降甚至消失、机械强度降低等,对煤的工艺应用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二)煤的轻度氧化 1.轻度氧化条件及产物 氧化条件有所增强,一般是在100~300 ℃的空气或氧气中氧化、100~200 ℃的碱溶液中用空气或氧气氧化或在80~100 ℃的硝酸溶液中氧化。氧化的产物主要是可溶于碱液的高分子有机酸,称为再生腐植酸。 再生腐植酸与煤中的天然腐植酸结构和性质相似,通过研究再生腐植酸可以得到煤结构的信息,同时,腐植酸又有许多用途,如作为肥料使用,可刺激植物生长、改良土壤、蔬菜病虫害防治、饲料添加剂等;在工业上可用做锅炉除垢剂、混凝土减水剂、硬水软化剂、型煤黏结剂、水煤浆添加剂等。 泥炭、褐煤、风化煤被碱所抽提的物质称为腐植酸。腐植酸具有弱酸性,它不是单一的化合物,是由多种结构相似但又不相同的高分子羟基芳香酸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它的组分既不具有塑性,也不具有弹性,而是一种高分子的非均一缩聚物。它既不溶解于水,又不结晶,是一种无定形的高分子胶体。按腐植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颜色,一般可分成三个组分,即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见图7-1)。

煤中全水的测定方法.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标准号:GB/T211-2007。代替GB/T211-1996《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2008-06-01实行。 水是煤炭的组成部分,煤中水分含量与其变质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煤中含水量过多,会增加加工利用的难度,同时也会给运输、贮存带来不利的影响;煤中含水量高,其发热量就降低,因为煤在燃烧过程中,水分蒸发要消耗相当热量。全水分还是商品煤的定量指标,如:洗精煤的计量指标定在7.0 %。 图 1 煤中水分存在状态的分类 例如:硫酸钙(CaSO4·H2O)、高岭土(Al2O3·2SiO2·2H2O)中 的水。 煤中的游离水又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 全水分

燥状态时所失去的水。 煤中水分的测定主要是指全水分的测定和空气干燥基水分的测定,这两种测定的原理和操作基本相同。煤中全水分的测定包括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的测定。 1范围 △规定测定煤中全水分的试剂、仪器设备、实验步骤、结果计算及精密度等。 △在氮气流中干燥的方式(方法A1和方法B1)适用于所有煤种; △在空气流中干燥的方式(方法A2和方法B2)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微波干燥法(方法C)适用于烟煤和褐煤。 △方法A1为仲裁方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19494.2 煤炭机械化采样第二部分:煤样的制备 GB/T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3 方法分类 图 2 煤中全水分测定方法分类 4 试剂 △氮气:99.9%,含氧量<0.01%。(氮气为实验室常用惰性气体,主要作 用——防止样品氧化。若干燥时通入含氧量>0.01%的氮气,会使煤样在失去水分同时,氧化加剧,导致全水分测定值偏低。) △无水氯化钙:化学纯,粒状。(白色,易吸水,常用干燥剂,密封贮存) △变色硅胶:工业用品。(常用干燥剂) 5 仪器设备 △空气干燥箱:带有自动控温和鼓风装置,能控温在(30~40)℃和 (105~110)℃范围内,有气体进、出口,有足够的换气量,如每小时可换气5次以上。 △通氮干燥箱:带自动控温装置,能控温在(105~110)℃范围内,可容 纳适量的称量瓶,且具有较小的自由空间,有氮气进、出口,每小时可换气15次以上。 方法A1(在氮气流中干燥) 方法A2(在空气流中干燥) 方法C(微波干燥法)

---GBT211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 211-2007 代替GB/T 211-199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煤中全水分的试剂、仪器设备、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及精密度。 在氮气流中干燥的方式(方法A1和方法B1)适用于所有煤种;在空气流中干燥的方式(方法A2和方法B2)适用于烟煤和无烟煤;微波干燥法(方法C)适用于烟煤和褐煤。 以方法A1作为仲裁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 19494.2 煤碳机械化采样第2部分:煤样的制备(GB/T 19494.2-2004,ISO 13909-4:2001,NEQ) GB/T 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 212-2001,eqv ISO 11722:1999,eqv ISO 1171:1997,eqv ISO 562:1998) 3 方法提要 3.1 方法A(两步法) 3.1.1 方法A1:在氮气流中干燥 一定量的粒度<13mm的煤样,在温度不高于40℃的环境下干燥到质量恒定,再将煤样破碎到粒度<3mm,于(105~110)℃下,在氮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根据煤样两步干燥后的质量损失计算出全水分。 3.1.2 方法A2:在空气流中干燥 一定量的粒度<13mm的煤样,在温度不高于40℃的环境下干燥到质量恒定,再将煤样破碎到粒度<3mm,于(105~110)℃下,在空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根据煤样两步干燥后的质量损失计算出全水分。 3.2 方法B(一步法) 3.2.1 方法B1:在氮气流中干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