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例中国皮肤黑色素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_迟志宏

357例中国皮肤黑色素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_迟志宏
357例中国皮肤黑色素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_迟志宏

指甲黑色素瘤早期症状黑色条纹

黑色素瘤一般指恶性黑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见于30岁以上成年人,发生于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黑色素瘤的预后多数较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及血液转移。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虽其发病率低,但其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甲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帮助患者更好治疗疾病。 指甲黑色素瘤早期症状 指甲下黑线或黑褐色病变突然增大,尤其在45岁以上者;甲下损伤治疗经久不愈者;指(趾)外伤后持续存在甲下损害症状者;病情发展迅速,局部溃烂严重者。当患者发现以上几种情况时,应及时切取甲下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这样就可以及早明确诊断。 指甲黑色素瘤真正要担心的是只有一个指甲出现黑色条纹,此时可能是良性黑色素瘤、指甲下出血或恶性黑色素瘤,或反复局部外伤、摩擦刺激甚至是甲癣的结果。由此可见,指甲黑色素瘤患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当发现以上现象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皮肤病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引起慢性肾衰竭,进而威胁到患者朋友们的生命健康。 指甲黑色素瘤一旦诊断,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临床上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手术是黑色素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早期患者。通过手术对癌肿的切除可快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于黑色素瘤对放化疗不敏感,放化疗多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方法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通过对机体内癌细胞的杀伤控制病情扩散、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不仅会对机体造成较大创伤,而且还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术后会伴随多种并发症,甚至出现复发、转移。而放化疗由于在杀伤癌细胞过程中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从而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需要患者特别警惕。 中医治疗是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标本兼治,治疗过程中不仅能够杀伤机体内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而且还能够调理机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其复发、转移几率有重要作用。如中医中口碑较好的三联平衡疗法,既可以单独作用于患者,而且还能够辅助其他治疗方法,如辅助手术、放化疗可达到增效排毒功效,促进患者早日实现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以上就是关于指甲黑色素瘤早期症状的介绍,希望对广大患者有帮助,总之患者一旦发现以上症状,及时的到正规的医院做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黑色素瘤对人们的伤害。

抗黑色素瘤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

7抗黑色素瘤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转移早、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从天然植物中寻找预防和治疗黑色素瘤的新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有关中药、天然药物在抗黑色素瘤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天然药物;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Abstract: Malignant melanoma is a malignant tumor derived from melanocyte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metastasis, rapiddevelopment, poor prognosis, and high mortality.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looking for the new ways toobtain some potential drug from natural plant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melanoma and have at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 This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anti-melanoma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Natural drugs; melanoma; research progress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源于皮肤、黏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色素细胞,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皮肤,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主要病因有种族和遗传、创伤与刺激、病毒、日光、免疫等。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常见病理类型有:(1)浅表扩散型黑素瘤:在真皮表皮交界处不规则弥漫分布,并沿水平方向扩展至周围表皮,呈Paget样细胞,在真皮呈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形成结节;(2)结节型黑素瘤:局部呈结节状增生,向下侵袭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向上累及其上表皮,而邻近表皮则无病变;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瘤细胞常呈梭形,如流水状向下侵入真皮,后形成瘤细胞结节,瘤细胞常侵犯毛囊的外根鞘;(3)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常常同时见瘤细胞在表皮内放射状生长和真皮内垂直侵袭性生长。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的增长率最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它转移早、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至今没有治疗黑色素瘤较好的药物[1-2]。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主要机制是通过中药的有效成分激活机体抗肿瘤基因,增加各种不同凋亡基因的表达,根据不同的通路使肿瘤细胞阻滞于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内,最终达到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目的。我国有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黑色素瘤药物Opdivo

药学基础期末论文 实验名称黑色素瘤药物Opdivo介绍与分析学生姓名郭明岳 学号1253370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黑色素瘤药物Opdivo介绍与分析 摘要:Opdivo是2014年12月22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的一款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晚期黑色素瘤的抗体药物,其作用原理是抑制PD-1与PD-L的结合。与同类药物相比,在临床试验中Opdivo表现出较高药物效果,并且药物副作用较小。由于PD-1/PD-L通路的广谱性,Opdivo治疗其他多种肿瘤的试验正在进行当中,预测Opdivo在未来几年将在肿瘤的治疗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黑色素瘤药物;Opdivo;nivolumab;PD-1抑制剂 一、药物基本介绍 Opdivo(图1)的通用名是nivolumab, 是由日本小野制药与美国百时美施贵宝 公司(Bristol Myers Squibb)合作开发的 一种实验性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IgG4药 物,主要用于治疗不能切除或对已有药 物无应答的晚期黑色素瘤,作用原理是 通过抑制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 ( PD-L1 ) 和程序性死亡配体2 ( PD-L2) 图1 的结合,使T 细胞恢复对肿瘤的免疫应 答能力[1]。2014年7月4日,Opdivo 率先在日本获批,成为全球首个批准上市的抗PD-1药物。2014 年6月24 日,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宣布Opdivo用于黑色素瘤的Ⅲ期临床试验因显著延长患者总存活期而提前终止,2014 年12 月22 日,Opdivo获FDA 批准,成为自2011年以来第七个获得FDA批准的黑色素瘤药物,同时也是第二个在美国上市的PD-1 抑制剂[2]。 二、背景知识 1.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或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皮肤黑色素瘤表现为色素性皮损在数月或数年中发生明显改变。在欧美地区,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其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2010 年全球黑色素瘤新发病例199 627例,死亡例数为46372例[3]。黑色素瘤的病因目前还没有被完全阐明,基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了黑色素瘤的恶性转化,已知恶性转化的关键细胞通路有:Rb通路、p53通路、PI3K/AKT通路和RAS/MAPK通路(20~30%NRAS突变,55~60%BRAF突变)。 2.PD-1/PD-L通路 PD-1是一种表达在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因最初发现PD-1的表达与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而被命名为PD(Programmed Death)[4]。后来研究发现HIV病毒特异性攻击的T细胞上有PD-1的表达,PD-1与其配体PD-L结合会抑

降低早期黑色素瘤复发率的三种方法

黑色素瘤是最近几年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发病率有所增加,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对于早期黑色素瘤患者来说,经过了治疗之后最怕的就是复发,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那么黑色素瘤患者应该如何降低复发的几率呢? 对于早期黑色素瘤患者来说,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案,手术可以快速控制病情,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的几率也是比较大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手术只能切除可见的病灶,一些肉眼和影像设备无法观测到的微小细胞依然存在,如果不注重后续的治疗,复发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建议患者一定要做好术后的工作,以下三方面能帮助到患者。 1、巩固治疗 在早期黑色素瘤手术之后,必不可少的就是巩固治疗,虽然放化疗也经常作为辅助治疗,但是放化疗缺乏选择性,会杀伤正常的细胞,损害患者的免疫力,因此对于早期的黑色素瘤患者来说,中医治疗更适合,中医治癌症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在配合西医治疗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对癌症病人全身性的调理,从而防止癌细胞扩散和转移,加强预防性的治疗,针对不同患者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方剂,每个阶段甚至每周用药都会根据患者情况来变化药方。 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该疗法用在手术后的患者经治疗后可消灭残存的癌细胞,大大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几率,并可促进伤口的愈合速度。对于正在进行放、化疗的患者,配合治疗后不仅能明显减轻毒副作用,而且能增强治疗效果,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在临床上,很多被西医放弃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经治疗后可恢复自身元气,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临床上广受好评。 2、注意生活护理 在黑色素瘤患者手术的过程中,会引起消化系统出现功能障碍,身体较为虚弱,最好进行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饮食,注重营养丰富,多吃新鲜蔬菜和果汁,比如香菇、黑木耳、芦笋、柠檬、红枣等,可以把蔬菜水果消毒之后榨成果汁,果蔬中含有充足的维生素C,是抑癌物质,能够中断癌细胞的成长,食用起来不仅很容易消化还营养丰富,在黑色素瘤护理的过程中还有助于提高患者身体自我抗癌能力。 3、良好的心态 心态是治疗疾病的良药,很多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患上癌症心情一落千丈,常常以泪洗面,沉浸在自己患癌症中不能自拔,其实这样反而会加重病情,临床上,很多患者往往从发病一直到去世时间是非常短的,其中心态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所以患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了癌症并不等于死亡。 在手术之后,患者应该尽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摆脱悲观、绝望、抑郁的不良情绪,以平和、愉悦、积极的态度去生活、治疗,以必胜的信念与癌魔作斗争,不急于求成,作好持久抗战长期治疗的准备,直到将癌魔彻底打败。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外,黑色素瘤患者在手术之后也因该适当的段炼,多出去活动等,总之黑色素瘤的治疗是一个系统、漫长、复杂的过程,想要靠手术化疗等方法一次性治愈,殊不知治疗癌症就像打攻坚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黑色素瘤

第二题 黑色素瘤诊断和治疗最新研究成果的分子机制及感想 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来自鲁汶大学(KU Leuven)的VIB科学家们与根特大学(UGent)研究人员合作,共同揭示了恶性黑色素瘤与非编码RNA基因SAMMSON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SAMMSON基因会在人类恶性黑色素瘤中特异性表达,而且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凶险皮肤癌的生长高度依赖于这种基因。研究结论可能为改进诊断工具和皮肤癌的治疗铺平道路。这项最新发表于《Nature》期刊的研究由Jean-Christophe Marine教授(VIB/KU Leuven)和Pieter Mestdagh教授(UGent)领导,预计将引起巨大的轰动。 分子机制: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基因SAMMSON会在人类黑色素瘤中特异性地表达,并在大约10%的病例中复制或扩增。此外,在正常的黑色素细胞和其他任何正常的成体组织中都没有发现SAMMSON。VIB团队证实,SAMMSON会在超过90%的人类恶性--而非良性--黑色素瘤临床样本中特异性地表达。此外,他们表明,SAMMSON基因会被黑色素瘤特异性转录因子SOX10激活,解释其黑色素瘤特异性表达模式。而且,VIB科学家发现了黑色素瘤细胞对SAMMSON表达的显着依赖性。当在黑色素瘤培养中减少SAMMSON时,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黑色素瘤,癌细胞都会快速而大量地相继死亡。 通过在体外和小鼠临床前研究,已经证明,通过靶向反义分子阻断SAMMSON,能够显着减少黑色素瘤的生长。同时,SAMMSON被召集到为癌细胞提供能量的线粒体。通过促进SAMMSON降解,这些反义分子能够中断至关重要的线粒体活性,阻止肿瘤生长。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牢固确立该研究的假设:SAMMSON可以作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标记物。由于SAMSSON基因不在良性黑色素瘤中表达,因此它的出现可能是开发新诊断工具的关键因素,可能显着改善黑色素瘤的预后。 感想:黑色素瘤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虽其发病率低,但其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是让人谈虎色变的癌症之一。 长期以来,人类基因组中的很大一部分非编码RNA被认为是“垃圾RNA”,而VIB科学家们却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了特异性非编码RNA基因在皮肤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筛选识别出了黑色素瘤特异性lncRNA——SAMMSON。VIB科学家们通过体外和小鼠临床前研究,已经证实,可以通过靶向反义分子阻断SAMMSON来减少黑色素瘤的生长,反义分子可以中断癌细胞线粒体的活性,从而使癌细胞失去能量来源而死亡。如果可以将SAMMSON作为黑色素瘤的生物标记物,研究其结构特点,再针对其特点设计靶向药物,则可能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研究也为其他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最常见的癌症——肺癌,在癌症治疗中,若能研究清肺癌的特异性基因,该基因只在癌细胞中表达,而不会出现在正常的组织细胞中,便可将其作为肺癌的生物标记物,用于癌症的诊断。同时也可在分子水平上,设计靶向反义分子,运用分子靶向治疗,使药物进入人体内与致癌位点特异性结合,将肿瘤细胞杀死且不伤害周围细胞,使一部分癌症患者得到治愈,同时也可以在生物靶向疗法的干预下,让一部分肺癌晚期病人转换成带瘤生存的慢性病,那癌症对于人类而言,也不再是不可对抗的天敌。从UGent-VIB/KU Leuven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也可以看出,常被人们忽略的非编码RNA却对皮肤癌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应该从细节入手,也许一个细节也可以为研究提供大的方向和思路。

2015 年 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倍。8%-1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 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发生在小脑,5%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 MRI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 治疗概述 1.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年的4.6%下降到1997-2000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Patchel将9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 +WBRT组。结果术后行WBRT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比70%, 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 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和外科手术相比,SRS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治疗后的生存期。 1项对205例行SRS的脑多发转移(4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且转移灶小于7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个月比6个月,p<0.0005)。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或者 5-10cc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的患者,单发与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恶性黑色素瘤(MM)是恶性程度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属于发病率前5位而死亡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由于以前MM发病率较低,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近年来其发病率增长迅速,而临床医生对其诊断和治疗与其它恶性肿瘤相比较为生疏。在MM的规范化诊断治疗方面,与西方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为宣传普及黑色素瘤知识并促进中国MM诊断治疗的规范化,2007年5月,在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秦书逵教授及北京肿瘤医院郭军教授的倡导下,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杭州、南京等地召开了专家组会议。小组十几位专家教授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了国内外相关资料, 于2008年8月正式发布第一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并希望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补充,最终制定出适合中国患者的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为国内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临床实践工具。 1. 概述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成,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90%的MM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可见于足底、指趾、甲下和头皮,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MM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 早期MM经外科扩大切除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和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疱、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经由淋巴管在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形成皮下结节)和远处转移。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 MM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乳酸脱氢酶(LDH)等相关。通常,女性患者预后好于男性;发生于四肢的MM预后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最差;分期较早者预后较好;LDH较低者预后较好,LDH<0.8正常值者生存期较长;有1个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者为15%;浸润深度<1 mm者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 mm者10年生存率为30%。 2.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美国2007年估计MM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例/10万和30例/10万。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但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MM发病率为0.2例/10万,2004年已达1例/10万。 MM的病因学在白种人中研究较多,主要认为其与日照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紫外线中的UV A和UVB均可诱导MM的发生,但UVB在破坏黑色素细胞的某种基因并诱导MM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研究已证实,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造成黑色素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亚洲和非洲地区的MM患者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 3. 病理类型 MM常见病理类型有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和肢端雀斑样;少见类型有促纤

宫颈癌2018年诊疗规范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本指南适用于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以上。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肉瘤等发病率低,目前国际国内尚未达成共识,故本指南不适合用于这些少见病理类型的宫颈癌。本规范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NCCN指南、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宫颈癌注重综合治疗理念,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治疗。对于病情复杂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本规范,本规范未涵盖的,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 (一)病因学 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有:①不良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或丈夫有多个性伴侣;②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③性传播疾病导致的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④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⑤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⑥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⑦其他病毒感染: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状况不良等也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腰痛、下

黑色素瘤的原因

黑色素瘤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黑色素瘤的简介*二、黑色素瘤的原因*三、黑色素瘤的危害*四、黑色素瘤的高发人群*五、黑色素瘤的预防方法黑色素瘤的简介黑色素瘤的征象包括:现有皮肤色素痣的形态或颜色改变、皮肤表面出现隆起物、色素痣瘙痒、局部出现破溃出血、指(趾)甲开裂等 黑色素瘤的原因1、紫外线照射 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不清楚,有人认为紫外线照射与其发生有关。白人发病率高于黑人,其原因与白人的黑色素细胞易受紫外线伤害而恶变有关。 2、结构不良痣 恶性黑色素瘤可由表皮基底层内的黑色素细胞发生而来,亦可由原先存在的黑痣基础上恶变而来,一种被称为结构不良痣(DN)的患者易发生恶变,其主要特征为痣呈杂色,即在粉红色的基础上同时伴有红色、棕褐色或黑色,其直径〉5mm,边界不光整。 3、遗传 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其发病概率比无者高1.7倍。 黑色素瘤的危害1、皮肤黑色素瘤的危害程度高,生长迅速,预后大多很差,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治疗十分重要。治疗上

强调早期发现和局部扩大切除。但皮肤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复杂, 容易误诊,尤其是无色素型黑色素瘤。若未能早期诊断, 黑色素 瘤的病变呈侵袭性发展,早期黑色素瘤患者可出现淋巴转移,晚 期发生血行转移。黑色素瘤的病变位于肢端者,常需行截指(趾) 或截肢术。 2、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危险的一种,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人,尤以女性为多。可一开始黑色素瘤即为恶性,但约25%~40%由皮肤色素痣恶变而来。色素加深、体积增大、疼痛、瘙痒、破溃、发炎、出血、周围出现等都是黑色素瘤的恶变的征象。 黑色素瘤的高发人群从人种来看,白种人发病率最高,患此 病的白种人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50岁以上发病率增高。黑色人种罕见,有色人种发病率也较低。男性与女性的发病机率均等。 常见发病部位为指甲下,手掌及足跖部,四肢及躯干表皮也 常有发现,深部器官如阴道,直肠、食道内发现黑色素瘤也有报道。 为了尽早发现病变,要经常进行皮肤检查,特别是父母子女 中曾有发病史及身上有超过100个黑痣和具有发育不全痣的人。当黑痣有以下情形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形状不对称,边界明显不 规则,隆起,色泽不匀,颜色变化大,出现如黑、棕、蓝色或进行性发白等,直径5毫米,无毛,并出现痒、痛,流水、流血等。

皮肤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诊疗研究进展 1 前言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特点为发展快、转移早、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不断增高,每年新增的患者可达5万[l],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美国癌症协会2005年统计有59580例新发病例,7770 例死于该病,且以每年4% 递增,远超于其他恶性肿瘤[2]。CMM 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淋巴和血道转移,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现就CMM 的诊断、临床分期、相关治疗进展及预防进行综述。 2 CMM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1常见临床分型主要有四型分别为: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型、肢端型,肢端型是非裔美洲人和亚洲人最常见类型[3]。 2.2 早期诊断及相关检查CMM 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故早期诊断极为重要。“ABCDE”诊断方法为多数学者认同[4]。A(asymmetry):不对称性,B(border):弥散状边缘,C(color):颜色不均,D(diameter):直径多>5mm,E(enlargement):增大或进展趋势。组织学活检已普遍开展,切除活检包括病变边缘1~2mm 的正常皮肤;对病灶较大切除检困难时,切开活检可以考虑;刮取活检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以及皮下组织;钻取活检常用于直径小于1cm 的病灶,对于较大病变组织,则需多处取材避免样本错误;细针抽吸活检不建议用于原发C M M ;病理组织学诊断不能确定是否为CMM,而临床高度可疑者,则有必要再次活检。血清学检测如HMB45、S-100 β、LDH、MIA等均可用于辅助诊断。病理活检证实CMM 的患者,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排查和追踪随访都应进行。淋巴结病变、肝肿大、神经病学症状、骨痛和胸片异常应高度怀疑肿瘤转移。研究表明,胸片有15%的假阳性率,不推荐常规CT和PET 筛查,除非已知有转移或血液学检查及胸片发现了异常。 2.3CMM的分级与分期AJCC[5]新修订TNM分级。T 分级:Tx原发肿瘤不确定,T0无肿瘤存在证据,Tis原位肿瘤,T1(a/b)肿瘤厚度≤1.0mm,T2(a/b)肿瘤厚度1.01~2.0mm,T3(a/b)肿瘤厚度2.01~4.0mm,T4(a/b)肿瘤厚度>4.0mm。a 无溃疡,b 有溃疡。N 分级:N0无淋巴结转移,N1(a/b)单个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近年来,黑色素瘤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数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诊疗模式日新月异。2020年黑色素瘤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BRAF 突变患者靶向或免疫治疗选择以及免疫治疗进展后策略两方面。本文对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研究进行回顾和解读。 01新辅助治疗进展 OpACIN-neo研究结果发现,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 高达77%,值得注意的是,pRR患者复发率仅2%(1/64),但pNR 患者复发率高达62%(13/21),提示不同病理缓解率患者其生物学行为也不同,治疗不应一概而论[1]。因此,PRADO研究提出根据淋巴结切除的病理缓解率指导后续治疗的理念,对于pCR患者建议观察,pPR患者建议行淋巴结清扫,pNR患者建议淋巴结清扫后接受辅助治疗。今年ASCO年会首次公布了该研究的初步结果: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为71%,pCR为50%,其中pCR患者AE发生率低于其他患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RFS数据等有望在明年公布[2]。目前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模式、辅助治疗时间、影像学评价和病理学评价结果不一致、新辅助治疗失败后的治疗选择都在摸索阶段,期待更多的研究数据为我们指引方向,使新辅助治疗可以更加个体化。 02辅助治疗进展

目前皮肤黑色素瘤标准辅助治疗方案包括PD-1单抗和BRAFi+MEKi,并已明确写入国内外指南。既往研究数据表明,PD-1单抗可降低35%-43%复发风险,靶向治疗为53%,两者均有RFS获益,但辅助治疗的RFS获益能否转化为OS获益、不同分期获益是否有差异、BRAF突变患者辅助优选靶向还是免疫治疗等仍没有定论[3]。今年相关研究进一步更新了生存及分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1、PD-1单抗辅助3年/4年生存数据更新 2020年ASCO和ESMO年会上分别更新了KN-054(3年)和CM-238(4年)研究的生存随访数据[4-6],进一步验证了Pembro/Nivo 用于高危复发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疗效优于安慰剂/Ipi(表1)。 从研究结果看,笔者认为:①PD-1单抗辅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OS:KN-054研究仍未公布OS数据,但其3年PFS%高达64%,且HR明显小于0.7;当前数据来看其RFS获益很有可能带来OS的获益。另外,CK-238研究没有达到期待的最终OS获益优势,但是生存曲线开始呈现分开的趋势,Nivo能否扭转OS的局面,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②不同分期均有获益: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分期亚组的RFS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期越早,免疫辅助治疗获益似乎越明显。③BRAF突变患者也可获益。④II/IV期黑色素瘤缺乏辅助治疗证据:两项研究均未纳入IIB、IIC期患者,且CM-238研究中仅有少数IV期

抗肿瘤药物使用指南

抗肿瘤药物使用指南. 医院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 为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肿瘤药物,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卫生部《抗肿瘤药物临床

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精神,特制定以下基本原则,请各临床科室认真组织学习,严格遵照执行。 (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 力求患者从抗肿瘤治疗中最大获益,是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根本目的。用药前应充分掌握患者病情,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权衡患者对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接受能力、对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的耐受力和经济承受力,尽量规避风险,客观评估疗效。即使毒副作用不危及生命,并能被患者接受,也要避免所谓“无效但安全”的不当用药行为。(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 抗肿瘤药物治疗是肿瘤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应针对患者肿瘤临床分期和身体耐受情况,进行有序治疗,并明确每个阶段的治疗目标。

(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 用药前务必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说明治疗目的、疗效、给药方法以及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等,医患双方尽量达成共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治疗适度,规范合理 抗肿瘤药物治疗应行之有据,规范合理,依据各专科公认的临床诊疗指南、规范或专家共识实施治疗,确保药物适量、疗程足够,不宜随意更改,避免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药物疗效相近时,治疗应舍繁求简,讲求- 2 - 效益,切忌重复用药。 (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 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种族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耐受性、分子生物学特征、既往治疗情况、个人治疗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

合制定个体化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方案,并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特殊年龄(新生儿、儿童、老年)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患者和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充分考虑上述人群的特殊性,从严掌握适应证,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案。 (六)、谨慎处理不良反应 必须参见说明书谨慎选择、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充分认识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施治前应有相应的救治预案,毒副反应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 药物临床试验是在已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探索、拓展患者治疗获益的新途径,以求进一步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鼓励符合条

黑色素瘤早期症状

黑色素瘤早期症状 黑色素瘤早期症状有哪些?黑色素瘤是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由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常见的皮肤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其发病率随人种、地域、种族的不同而存有所差异,白种人的发病率远较黑种人高,居住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白种人其发病率高达17/10万。我国虽属黑色素瘤的低发区,但近年来发病率却呈不断上升趋势。 据专家称,黑色素瘤属于季节性疾病,因此在每一个换季的时机,我们的黑色素瘤患者都要引起重视,及早做好黑色素瘤预防措施。如果黑色素瘤反复发作,还是建议你最好去专业的皮肤医院治疗。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见于30岁以上成年人,发生于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黑色素瘤的预后多数较差,晚期可有淋巴道及血液转移。60%的恶性黑色素瘤是由色素痣恶变而来。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是由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且预后多数较差,晚期可转移至淋巴道及血液。 黑色素瘤别名:黑色素细胞瘤、色素病、脱疽、厉疽是由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常见的皮肤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虽然远低于肺癌、乳腺癌等大的癌种,但近年来发病率也有所增加。2012年北京黑色素瘤国际研讨会上,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表示,恶性黑色素瘤是全球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每年有十余万新诊断病例。黑色素瘤最常发生在躯干和四肢皮肤,也可能出现在很少接触阳光的部位。某些环境和遗传因素都能增加患病风险。比如皮肤白皙的人如果过度日晒,患病的风险远高于常人;肤色较深的人反倒不易感。 我国属黑色素瘤的低发区,对于黑色素瘤我们一定不要因为它的发病率比一般肿瘤疾病的发病率低就放松对它的警惕,这种病对我们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我们的皮肤。可以到一定程度的降低黑色素瘤防病的几率。那么,黑色素瘤的发病因素是什么? 黑色素瘤是由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常见的皮肤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黑色素细胞瘤可由表皮黑色素细胞,痣细胞或真

黑色素瘤的诊断

黑色素瘤是较常见且重要的癌症之一,其发生率持续增长。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在不同国家表现不一,但早期诊断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日光暴露是黑色素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已确证不同基因改变与黑色素瘤发生相关。例如CDKN2A 基因种系突变、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反应通路的突变、BRAF 和NRAS 突变、KIT 突变、GNAQ 和GNA11 突变。近期Schadendorf 教授在Nature 发表相关综述,详细阐述了目前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诊断 黑色素瘤是一种独特的癌症,大多数表现为色素性并发生于皮肤表面,疾病早期即可被发现,而且,大多数黑色素瘤是患者本人首先发现。然而现今仍存在重要的诊断障碍。常见的痣和其他良性色素性病变降低了黑色素瘤患者行皮肤活检病损的阳性预测值。黑色素瘤的病理学诊断有时很有挑战性,并且缺乏明确的分子诊断和预后分层因素,这会导致显著的过度诊断风险。 1.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黑色素瘤的核心仍为询问病史及全身皮肤检查。尽管黑色素瘤诊断复杂,但最近数个床旁技术的发展起到辅助诊断作用。皮肤镜是一种非侵袭性图像显示技术,包含一种皮损颜色可视化的手持设备,而肉眼难以察觉其中的结构和模式(图1)。目前已证明该技术相比肉眼检查可改善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的诊断准确率,并减少良性皮肤肿瘤不必要的活检。此外,连续数字皮肤镜图像可实时捕获不确定的皮损信息,实现「痣的监测」,这项技术相比皮肤镜可减少良性病变不必要的切除,且对缺乏临床或皮肤镜诊断特点的黑色素瘤实现基线监测。

图1 皮肤镜实现皮肤病变表面下特点可视化。a. 13 mm×7 mm 皮损的临床图片,伴不规则边界及多样色彩。b. 皮肤镜显示带状网格样外观,为黑色素细胞痣诊断特点。c. 5 mm×3 mm 对称的皮损临床图片,中心暗色。d. 皮肤镜显示周边局部伪足,是黑色素瘤特异性皮肤镜标识。插图突出表现了伪足,伪足是瘤体的球状突出物。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是原位发生于复合型黑色素细胞痣的黑色素瘤。 数字人体摄影常用于有多量痣和(或)非典型痣患者。照片可用于医务人员的随访检查,以此帮助识别新发或有改变的病损。皮肤镜、连续性数字皮肤镜成像和数字人体摄影通常以互补的方式一起使用。针对高风险黑色素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结合使用这些技术可早期发现黑色素瘤,并减少良性皮肤病变活检率。 在体反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不断发展的非侵入性床旁成像方式,它可使表皮和真皮浅层可视化,分辨率接近组织学清晰度。已证明将此技术作为结合皮肤镜检查的二级诊断测试可改善黑色素瘤诊断的正确率,并减少良性黑色素细胞肿瘤不必要的活检。 检测黑色素瘤的自动诊断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一致好评。过去十年中在美国和欧洲,计算机辅助多光谱数字分析和电化学阻抗谱已处于商业性

黑色素瘤手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大吗

黑色素瘤要是由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增生所致,其发病率低,但是恶性程度高,转移早,预后较差,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加重视。目前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有很多,而手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过切除病灶主体,减轻肿瘤负荷,控制病情发展,短期疗效快,但手术也存在不足之处,并不能全部杀死机体内的癌细胞,术后易复发转移,一旦复发治疗会更加棘手,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黑色素瘤手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大吗? 其实关于“黑色素瘤手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大吗”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患者的体质、病理分型、病理分期、手术方案、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术后巩固治疗等,不过临床上有“五年生存率”的概念,指出综合治疗后的前五年对黑色素瘤患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统计,凡是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90%是在综合治疗后前五年出现,余下10%是在治疗五年以后出现。可以说病情稳定后的前五年,是肿瘤复发、转移的高危期,也是巩固治疗的重要时期。因此黑色素瘤患者在手术后五年内千万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重视疗效的巩固,做好预防复发转移的工作。 黑色素瘤术后常用的巩固治疗方法有放化疗和中医治疗,其中放化疗是尽可能的杀死癌细胞来降低复发转移率,短期效果明显,但缓解期短,并不能全部杀死癌细胞,而且还会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降低患者免疫力,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中医治疗则是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在术后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把扶正元气放在首位,修复术后受损的机体,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治术后并发症,同时调节患者机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去除恶性肿瘤生存的环境,稳定病情,预防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命。另外选择放化疗的患者,联合中医治疗还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提高放化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袁指出黑色素瘤的病机非常复杂,但主要病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虚、瘀、毒”。他强调:在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从而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平衡。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概括地说,就是联系到“虚”“淤”“毒”三大病因,以“扶正”“通淤”“排毒”辨证施治,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多年来,在三联平衡理论的指导用药下,已帮助众多肿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部分患者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黑色素瘤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并不明确,但患者却可以做好预防复发转移的工作,及时联合其他方法进行巩固治疗,抑杀残癌,稳定病情,预防病情反复,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提示:黑色素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黑色素瘤恶性治愈率|黑色素瘤早期切除|黑色素瘤复发长痘痘|黑色素瘤术后两年复发|良性黑色素瘤用切除吗|黑色素瘤术后活了10年|黑色素瘤手术后复发|黑色素瘤二次复发|黑色素瘤植皮能治好吗|黑色素瘤早期身体反应|黑色素瘤脑转移复发|黑色素瘤切了能治好吗

[专家视角]皮肤和黏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专家视角]皮肤和黏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术后患者的预后根据危险因素不同而不同。不同危险度的患者选择不同的辅助治疗。多个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证实高剂量干扰素(IFN-α2b)可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因此FDA在1995年批准了1年高剂量IFN-α2b作为辅助治疗高危复发的黑色素瘤患者。长期以来,黑色素瘤专家仍就IFN-α2b辅助治疗的疗程究竟是1年还是1个月争议不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发表于EurJ cancer杂志的研究表明,对于Ⅲb-Ⅲc期和转移淋巴结≥3个的极高危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建议选择1年高剂量干扰素治疗方案;而对于Ⅱb-Ⅲa期的高危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则据情况也可选择1个月高剂量干扰素治疗方案。 基于EORTC18991研究,奠定了长效干扰素辅助治疗的地位,美国FDA于2011年批准其作为高危黑色素瘤患者的推荐。亚组分析表明,显微镜下淋巴结转移患者以及原发肿瘤有溃疡的患者在RFS、OS和DMFS方面有最大的获益。辅助靶向、免疫治疗有望成为新选择 黑色素瘤常见的几个驱动基因,包括BRAF,NRAS和C-kit 基因,近年来黑色素瘤靶向治疗发展迅速。众多靶向药物均

可显著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然而,这些靶向治疗能否用于黑色素瘤辅助治疗,还未在临床研究中证实。目前BRAF抑制剂vemurafenib以及darafenib联合trametinib 的辅助治疗正在Ⅲ期和高危Ⅱ期患者中进行评估。 大剂量干扰素是目前被证明唯一能延长高危皮肤黑色素瘤RFS的辅助治疗模式,Ipilimumab是近30年中唯一被证实能延长晚期黑色素瘤生存的药物,在辅助治疗方面ipilimumab是否也能延长术后患者RFS和总生存?E18071研究目前尚未到达OS时间重点,尽管在RFS方面得到了阳性结果,但是该研究未和现行的标准治疗干扰素作为对照,且与既往的E1684,E1690和E1694试验中高剂量干扰素的RFS时间相仿,因此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Ipi的辅助治疗作用,需等待Ipi与干扰素对照的Ⅲ期研究结果。 2012年,PD-1抑制剂初步研究提示其用于黑色素瘤治疗惊人的有效性和可控的安全性。PD-L1抗体的相关研究也在进行。研究提示黑色素瘤患者对PD-1/PD-L1抑制剂反应持久,抗PD-1 单抗在有效率和生存期上都明显优于Ipi单药,是否在辅助治疗方面也如此,皆有待临床研究结果公布。目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的一项研究也将评估imatinib vs HDI 辅助治疗ckit突变黑色素瘤的作用。辅助放疗的局部控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