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火灾安全疏散研究(2020版)

地铁火灾安全疏散研究(2020版)
地铁火灾安全疏散研究(2020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地铁火灾安全疏散研究(2020

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地铁火灾安全疏散研究(2020版)

一、地铁火灾特点

(一)燃烧速度快。地铁由于有多个出口,通风条件好,火势容易蔓延扩大,如1983年8月16日,日本名古屋地铁发生火灾,瞬间就扩大到3000平方米范围。1987年11月18日下午,英国伦敦地铁君王十字车站发生火灾,由于当时列车正在运行,扰动气流,使火势迅速扩大,起火后仅9分钟时间,大火就顺着自动扶梯烧到票房,燃烧面积迅速扩大。

(二)高温、浓烟、毒气危害严重。列车内车座、顶棚及装饰材料大多可燃,地铁内有大量的电缆,地铁发生火灾后,往往浓烟充斥,能见度低,毒气重,严重威胁人员安全。

(三)易出现轰然现象,使火势扩大,并造成意外伤亡。地铁火灾一般发生在自动扶梯,变配电室、调度指挥中心、电缆管线、

电气列车上。电气列车若在运行中起火,又是一个移动的火场。

(四)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地铁里面特别是上下班和节假日期间客流量大,人员集中,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比如2003年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126人死亡、146人受伤、318人失踪。

二、地铁火灾下安全疏散需要的装备

(一)装备的重要性。地铁火灾下,高温、浓烟、毒气,严重威胁人员安全。地铁火灾下,火灾温度可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而人对高温浓烟的忍耐是有限的,在65摄氏度时可短时忍受,在120摄氏度时最多忍受15分钟,140摄氏度最多忍受5分钟,170摄氏度时最多忍受1分钟,当在几百度高温烟气中是一分钟也无法忍受。此外,浓烟和毒气还会导致人缺氧,火灾时烟气中含氧量往往低于人们生理正常所需要的数值。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15%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下降:当降到10%――15%时,人就四肢无力,智力混乱,辨不清方向:降到6%――10%时,人就会昏倒。所以,地铁发生火灾时,要么人员在短时间内全部迅速撤离,否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消防装备来保护地铁内人员。

(二)需配备的装备。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了解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悲剧,泰坦尼克号不是在瞬间沉入大西洋的,船上的人有时间逃生,但最后只有少数人得以逃生,主要原因就是救生船远远不够.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角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选择了和泰坦尼克号共同沉入大西洋,这感人的一幕至今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地铁有着完善的固定消防设施,但是,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配备足够数量的装备作为必要的补充。

1、移动照明灯。为了能保证火灾时能够正常照明,在疏散走道出入口处,过道上,拐弯处,疏散楼梯等地方布置一些移动照明灯具,供人员疏散时使用。

2、扬声器。每个扬声器的功率不小于3瓦,供引导人员疏散、寻找被困人员,和消防队员对话时使用。

3、防烟防毒面具、滤器罐、逃生头盔、毛巾和口罩。这些装备主要是保护疏散人员的呼吸器官,延长疏散人员在高温、浓烟、毒气情况下的生存时间,放置在列车和候车大厅等人员密集处。

4、空气呼吸器、隔热服和避火服。主要是供地铁内部保卫人员使用,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近火源,消灭火源。

5、锤子、斧头等。这些破拆工具主要放置在列车内部。

三、地铁火灾下人员疏散方法

从研究国内外一些典型火灾案例得知,凡是火场上造成数十、数百人伤亡的恶性事故,多数因为单位责任人防火意识不强,疏散通道不畅,组织混乱,人员拥挤,被高温毒烟熏死。比如2003年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出现126人死亡、146人受伤、318人失踪这一惨重结局,是人们所没有预料到的。根据新闻媒体报道,虽然是有人故意纵火而造成,但从事故现场站台到地铁地面出口处步行只需要两分钟,如果是成功的疏散,不可能会有那么大的伤亡。笔者认为,要做到安全疏散必须跳出疏散看疏散,从源头上和根本上抓起:(一)强化责任意识是前提。据大邱市地铁火灾救援人员称,2003年2月18日这起火灾中死亡的126名乘客里,多数是第二列列车的乘客。而第二列列车是因为调度人员责任心不强、消极应对才误驶进站的。所以,地铁内的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安

浅谈我国人口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人口安全问题 [摘要] 依据对人口安全不同内涵的阐述,可以全面的了解我国面临的人口安全的问题。既包括人口本身的安全,即人口数量、结构、素质等的安全,又涉及到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人口安全问题对策 “人口安全”这个词在2003年被中国学者张维庆首先提出后,对于人口安全的内涵学者们依据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阐述。由于对人口安全内涵认识的不同,学者们对我国所面临哪些人口安全问题的看法也不一致,本文综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并对我国面临的人口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人口安全的定义 人口安全被提出后,学者们根据不同的视角对人口安全的定义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张维庆(2003)认为人口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不因人口问题而受损害,能够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可能出现的局部性或全局性危机。[1]孟立联(2008)认为在人口学范围里,人口安全是指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也就是危及到了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状态就是人口的不安全状态,比如人口结构失衡。[2]张宏(2008)认为,一个安全的人口是: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人口的素质和人口的流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能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3]秦生(2003)认为人口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适中、人口结构合理以及人口流动有序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该国或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4]李小平(2004)认为人口安全基本可以视为‘个人生命安全’的一个集合术语,也就是说,可以将‘人口安全’视为由许许多多个体组成的一个人口群体的生命安全问题。[5]张敏才(2004)认为人口安全系指人口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及其涉及的有关方面都有利于人类安全的发展,不致因人口规模、人口变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素质、人口健康等方面发展失衡产生的负面因素威胁人们安全地、自由地发展。[6] 二、我国面临的人口安全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并不处于安全状态,面临人口数量多,结构不合理以及流动频繁等诸多问题。 (一)我国人口规模大 根据2005年的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达到了13亿,远远的超过了有关专家估计的我国最适人口数8~10亿,并且还将持续增长一段时间,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酸雨等。

安全文献综述(DO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某矿山安全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院(系):材料与矿资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指导教师:XXX

某矿山安全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文献综述 专业班级:安全1201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生产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高,但是安全生产情况却还是不容乐观。矿山安全事故频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同时最大化企业生产的利益,开发一个高效适用的矿山安全决策投资系统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矿山安全投资的研究现状,以及决策系统在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在矿山安全中的应用情况,然后分析了目前矿山安全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不足,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安全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矿山安全

Literature review 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mine safety investment Major and Class: Safety Engineering 1201 Name: Guidance Teacher: Abstract: R eacently years,people are paying for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ndustrail safety. However,production safety situation is still not optimistic. The accidents of mines are frequent which caused a lot economic losses. In order to prevent serious accidents, while maximizing production interests.So development of a practical and efficient system of mine safety investment decision system is urgen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mine safety, and decision-making system in mine safe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n it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mine safety invest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research. Finally, make a summary. Keywords: safety invest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Mine Safety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

一、引言 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 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 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 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 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 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 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 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 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 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 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 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 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 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 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 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 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 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 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 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 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 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 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 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 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 把西藏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城市地铁火灾风险评价研究

城市地铁火灾风险评价研究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绪论 (4) 1.1研究背景 (4) 1.2研究目的 (4) 1.3研究意义 (4) 1.3.1理论意义 (5) 1.3.2实践意义 (5) 1.5研究方法 (5) 1.5.1文献分析法 (5) 1.5.2比较研究法 (6) 1.5.3专家咨询法 (6) 1.5.4区间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 (6) 第二章国内外城市地铁风险评价发展现状 (6) 2.1国外城市地铁风险评价发展现状 (6) 2.1.1伦敦地铁风险评价 (7) 2.1.2日本地铁风险评价 (7) 2.2国内城市地铁风险评价发展现状 (7) 第三章初步构建出城市地铁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8) 3.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8) 3.1.1操作性原则 (9) 3.1.2科学性原则 (9) 3.1.3主导性原则 (9) 3.1.4可比性原则 (9) 3.1.5全面性原则 (9) 3.2初步构建出城市地铁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0) 3.2.1火灾危险源控制 (10) 3.2.2地铁防火能力 (10) 3.2.3地铁灭火能力 (11) 第四章初建的指标进行优化筛选 (11) 第五章建立城市地铁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1) 5.1确定评价对象 (12) 5.2选取评价指标 (12) 5.3分类分析指标 (12) 5.4构建并修正评价指标体系 (12) 第六章城市地铁火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2) 6.1层次分析法 (13) 6.2城市地铁火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3) 6.2.1确定地铁火灾风险评价的目标 (13) 6.2.2识别影响地铁火灾风险的主要因素 (13)

火灾数值模拟研究FDS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专 安全工程专业 业 设计(论文)题目地铁车厢火灾的数值模拟研究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1月9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 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4月26日”或“2004-04-26 ”。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 右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地铁火灾研究的概述: 在现代大都市中,地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提供给人们的便利是其它交通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但是,由于地铁 属地下建筑,建筑结构特殊,而且客流量大、人员集中,所以一旦发生火灾,特别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以下是近年来全球地铁发生的几起重大灾难事故: 时间地点伤亡损失情况 1982-03-16美国纽约地铁伤86人、1节车厢被毁坏 1987-11-18伦敦国王十字地铁站32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1991-04-16瑞士苏黎世地铁机车1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售票厅被烧毁 1995-10-29埃塞拜疆首府巴库列车558人死亡,269人重伤 1998-01-01俄罗斯莫斯科地铁3人受伤 1999-06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车站6人死亡 1999-10韩国首尔郊外的地铁55人死亡 2001-08英国伦敦发生地铁6人受伤 2001-08-30巴西圣保罗地铁1人死亡,27人受伤 2003-02-18韩国大邱市中央路地铁车站198人死亡、146人受伤 1996年至今北京地铁共发生151起火灾,多人伤亡 在所有统计的地铁火灾事故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主要原因并不是烧伤,而是因为再地铁站内人员疏散不及时,导致大量人群滞留危险区域,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烟气扩散后使站台内能见度降低,客观上增加了疏散的难度。与此同时造成被困人员心理恐慌,发生拥挤踩踏,更加阻碍了疏散速度,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此外据统计,地铁火灾中地铁列车起火引起的占46%大部分列车火灾事故发生在车厢内,尤其以前生产的地铁车厢,内部装饰材料、座椅大多是可燃材料,或由于乘客携带的易燃品,或由于机械故障、电气故障等引起的地铁车厢着火。⑴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座城市开通了300多条地铁线路,总长度超过6000公里。我国自1965年7月1日在北京动工修建地铁以来的40 年中,相继又在天津、香港、上海、深圳、南京和广州等六座城市开通了地铁,正式拉开了

人口分布研究综述

人口分布研究综述 人口分布的概念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集散及组合状况,一般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口分布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要有人口学、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有人口重心模型、遥感及GIS研究、EDSA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仅对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阐述 国内 在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中, 在人口分布的变化研究中,任志远等(2013)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分析剩下2000年至2010年的人口分布变化空间格局与自然、经济、社会驱动力,将驱动力进行多元回归并进行空间栅格拟合,得出不同尺度的人口变化趋势。胡红艳、郑宇(2014)利用统计数据对晋中市2000年~2012年鉴的人口分布变化做出描述总结,同时对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2年来晋中市的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断向西部平川地区集中。 在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李旭东、张善于(2007)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出发,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山地地形和坡度、喀斯特分布面积和基岩性质等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喀斯特类型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性及其原因。王春菊等(2004)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福建省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河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及海岸线的距离和居民点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GIS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通过赋予各影响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权重,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对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和分析。张丽、高敏华(2014)运用GIS软件对新疆15个行政区2000/2005/2009年的人口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人口变动的驱动因子。在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研究中,林飞娜等参考基于城镇面积的城市人口密度稀疏模型,同时考虑交通网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出适合长春市区人口空间分布的模型,生成100m*100m网格的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图。 在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研究中,仲崇玺、周跃志(2008)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除非,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方面分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传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对策。孙峰华等(2006)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及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特征及其成因,并进一步从省、直辖市、自治区;九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研究区域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等标污染负荷: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稀释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用以评价各污染源 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 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3.环境容量: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 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7.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的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 许排放量。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

小学生安全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安全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 前言 小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可以说,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从这个角度上思考,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近年来,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大量的有关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死亡调查和死亡监测资料都表明:全国每年有2万儿童非正常死亡,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5岁——9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占65%,10——1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占60%,[1]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是由意外伤害引起的。据《北京晚报》报道:去年我国由于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自杀等原因造成1.6万多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离去。上述数字不仅仅是一组数字,而是一段段不堪记忆的历史,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中共中央对小学生的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从1996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确定每年3月29日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其目的是通过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中小学生安全”的浓厚氛围。然而由于人所共知的“唯分数”现象的影响,安全文化教育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全国城乡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仍然频频发生。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重心,对小学生安全意识及教育对策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果,也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但是,从长远和全局看,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仍显得非常薄弱。一是教育缺乏系统性。安全教育没有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全国和各地均没有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安全教育规划,地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也只是小范围的短期行为,有的是为了配合某项运动,教育活动零敲碎打,毫无系统可言。二是教育活动经费短缺。一些地方领导不重视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难以保障。职能部门没有此项开支,不得不硬着头皮东拼西凑,做“无米之炊”,教育活动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起不到教育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的作用。三是学校和主管部门心存顾虑,怕增加学生负担,怕冲击文化课教学,影响升学率,安全教育的社会意识不强,没有良好的教育氛围。结果导致安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所起作用不大,下面一组数据是令人震惊的。 少年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我国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正以每年14%的惊人速度递增。进一步推算,我国15岁以下的学生每年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人数,竟有40万~50万人之多。另据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分析,导致中小学生死亡原因中也是疾病少而意外多。据北京、天津等十余个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意外死亡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意外事故死亡及重伤致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且导致伤亡的灾种,主要集中在与中小学生相关的各类灾害如地震、气象灾害、交通事故、环境公害、火灾、爆炸、实验室灾害、课外活动灾害、中毒等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灾害等。 上述数字虽只占全国中小学生的不到万分之一,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伤害却无法估量。如何有效防止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最大程度减轻伤害给人们带来痛苦,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普及“安全文化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二)小学生安全教育研究的意义 小学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安全教育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小学安全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儿童、青少年能否安全、健康成长,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前途。小学推行安全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孩子们意外伤害发生的比例,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安全生活习惯和态度,使其具备基本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工艺有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工艺,SBR 间歇活性污泥法,AB法(Adsorption—Biooxidation),A-A-O法(Anaerobic—Anoxic—Oxic),活性污泥法非新工艺,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工艺 1.普通活性污泥法 在当前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中,普通活性污泥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有机污染物在曝气池内降解,有机污染物沿池长降低,需氧速度也沿池长降低。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很好,B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适于处理净化程度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 不足之处是:普通活性污泥法只能作为常规二级处理,不具备脱氮除磷的功能;曝气池容积大,占地面积大,经济上面不划算;耗氧速度沿池长是变化的,但是供氧速度达不到要求;对进水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低;运行效果易受水质水量的影响。 2 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又称循环曝气池,是于50年代由荷兰的Pasveer所开发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属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法。氧化沟在应用中发展为多种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卡罗塞尔(Carrousel)氧化沟;奥贝尔(Orbal)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T型氧化沟) 氧化沟具有出水水质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除磷脱氮效率高、污泥易稳定、能耗省、便于自动化控制等优点。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污泥膨胀问题、泡沫问题、污泥上浮问题、流速不均及污泥沉积问题 。同时,该法采用低负荷延时曝气运行方式,池的容量大,曝气时间长,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都比较高,而且占地大,一般运用于处理水质要求高的小型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水。 3 SBR间歇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法早在20世纪初已开发,由于人工管理繁琐未予推广。此法集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在一座池子中完成,常由四个或三个池子构成一组,轮流运转,一池一池地间歇运行,故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现在又开发出一些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改良性SBR工艺,如ICEAS法、CASS法、IDEA法等。这种一体化工艺的特点是工艺简单,由于只有一个反应池,不需二沉池、回流污泥及设备,一般情况下不设调节池,多数情况下可省去初沉池。正是SBR 工艺这些特殊性使其具有以下优点: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由于地铁属于相对封闭的结构工程,车站内部集聚大量人员、设备,极易出现各种安全隱患。针对这种情况,地铁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做好安全事故预防工作,定期客观分析、对地铁车站的运营安全风险进行评价,优化地铁车站安全管理方法,确保地铁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本文对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标签: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1、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城市的发展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也就导致机动车拥挤问题日益严重。而地铁则以其运输量较大、速度快、不堵车等特点在各大城市的交通系统建设当中得以推广。虽然地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阻塞的问题,但由于地铁运输是在地下的封闭空间,难以开展救援工作,尤其是随着地铁的发展,乘客逐渐增多,所以,一旦出现事故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同时,我国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经验相对较为匮乏,相对于先进国家来讲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国家为了避免地铁事故的发生,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没有建立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所以安全管理的效率与质量都相对较低。 2、地铁安全事故和原因 通常情况下,地铁安全事故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火灾、车辆、通信,机械伤害,地铁车站内部人流大量集中的场所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比如,乘客疏散区、安全进出口位置,一旦设置不合理,通道宽度不符合相关要求等,在突发事故发生后,出现拥挤现象,乘客很难逃生,进一步扩大事故范围,人员伤亡严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众多安全事故中,火灾在地铁突发事件中所占比重较大,达到65%,列车出轨也经常发生,水灾、地震等相对较少。由于地铁系统设备复杂化,人流、设备较多,所发生的安全事故种类也比较多,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就我国各地区地铁运营而言,并未出现特别重大的事故,一般事故相对较多,其大多都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这和工作人员操作不当、乘客损坏密切相关。 从地铁安全事故发生地点来看,地铁车站是事故高发地点,车辆段、区间发生安全事故比较少。此外,由于地铁车站运营中所发生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加上地铁车站具有的特殊性,极易引发较大规模的拥挤、踩踏事件。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合理构建运营安全评价体系,全方位分析各主客观影响因素,客观评价地铁运营的安全风险,制定合理化的措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地铁运营更加安全。 3、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对地铁运营阶段存在的潜在性安全风险进行

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社会消防安全教育现状 (一)观念较为陈旧 一是教育思路缺乏创新。尽管年年开展活动,却难以见到公民消防安 全素质发生实质性改变。消防安全教育活动不连续,一些大型活动轰 轰烈烈几天后就销声匿迹、没有下文。至于有多少群众参加、参加群 众获得多少教育、获得教育又有多少真正能够存记于心并转化为消防 安全素质,往往无人关注和保证,以至于消防安全教育难以稳步奏效。 二是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有些地方社会消防安全教育还停留在计划经 济时代,教育实施模式主要是上级机构制定下达教育措施和实施方法,然后由本地消防部门按照统一模式在某一规定时间段内组织实施,不 能做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缺乏创新, 往往是照抄照搬、年年一样。 三是教育制度缺乏创新。与消防工作面临的迫切形势不相适应,很多 地区消防部门仍然存有着“上级催一催抓一抓、出了问题抓一抓”等 消极被动的情况,缺少主动抓、主动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广东全省各地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发部来看,消防宣传教育 工作存有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无具体的长效宣传机制;存有推一下动 一下的现象,上面没有文件通知要求,宣传工作就立马停滞不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消防安全工作社会化的发展。 (二)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落实不到位。目前消防安全教育主要由消防部门组织实施,处于“孤掌难鸣”的尴尬境地,国家对社会消防安全教育缺乏统一的强制 性要求,特别是消防安全教育内容尚未纳入国民教育序列,造成学生 群体的消防安全教育效果落实不好。就广大务工人员来说,情况也是 如此。广东作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大省,人数超过3000万,约占全 国的1/4,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简陋、生活水平不高、文化素

地铁火灾安全疏散研究实用版

YF-ED-J6971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地铁火灾安全疏散研究实 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地铁火灾安全疏散研究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地铁火灾特点 (一)燃烧速度快。地铁由于有多个出口,通风条件好,火势容易蔓延扩大,如1983年8月16日,日本名古屋地铁发生火灾,瞬间就扩大到3000平方米范围。1987年11月18日下午,英国伦敦地铁君王十字车站发生火灾,由于当时列车正在运行,扰动气流,使火势迅速扩大,起火后仅9分钟时间,大火就顺着自动扶梯烧到票房,燃烧面积迅速扩大。 (二)高温、浓烟、毒气危害严重。列车

内车座、顶棚及装饰材料大多可燃,地铁内有大量的电缆,地铁发生火灾后,往往浓烟充斥,能见度低,毒气重,严重威胁人员安全。 (三)易出现轰然现象,使火势扩大,并造成意外伤亡。地铁火灾一般发生在自动扶梯,变配电室、调度指挥中心、电缆管线、电气列车上。电气列车若在运行中起火,又是一个移动的火场。 (四)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地铁里面特别是上下班和节假日期间客流量大,人员集中,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比如20xx 年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126人死亡、146人受伤、318人失踪。 二、地铁火灾下安全疏散需要的装备 (一)装备的重要性。地铁火灾下,高

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综述人口问题历来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管是在整个世界的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上,乃至局部区域层面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人口问题。尤其是人类进入20世纪的100年期间,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更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迅猛,人口倍增的时间一再缩短。可持续发展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宗旨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在我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改变我国当前以高能耗和高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加一直是我国政府人口政策的首要目标。随着人口系统、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我国现有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亟待调整。而基于人口安全的视角来研究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具体表现。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早在几百年前,世界各国的学者便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人口悲观论 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了重要著作《人口原理》,他认为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即“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呈算术级数增长”。人口与食物和生活资料相比必然呈现相对过剩,引起粮食的不足和社会贫困的发生,最终引发战争和疾病等社会危机。由于战争和疾病的发生,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之间被动恢复到平衡状态。因此,马尔萨斯提倡通过晚婚、节育和禁欲等主动的人口控制手段来抑制人口的增长。马尔萨斯的理论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是人口悲观论的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1956年,美国学者赫茨勒(Hertzler)在其著作《世界人口危机》中认为,由于人口因素而引发的风险可能对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考试整理稿)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总则 (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2)熟悉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①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②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③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④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1)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开发区规划简介 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c)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e)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 f)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 ①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 ②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 ③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④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 ⑤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的内容与要求 ①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②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a、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给排水设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 b、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 ①评价专题的设置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排污口优化、能源清洁化和集中供热(汽)、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内容。 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设置以下专题: 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b)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d)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e)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f)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上海地铁火灾事故危险源排查技术研究

上海地铁火灾事故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 方案书 1、研究目标 通过对上海地铁危险源和隐患的辨识,对发生概率高的火灾事故危险源进行分析和控制,保证及早的排查出地铁火灾的危险源和风险隐患;研究并制订最佳疏散路线,为发生火灾后在最短时间内疏散旅客提供依据。结合上海地铁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等方面系编制地铁火灾应急预案,解决应急预案的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问题等。将研究出的地铁火灾预防和控制方法应用到上海地铁运营工作中。 2、研究内容 1)进行上海地铁火灾危险源、风险隐患辨识,从地铁火灾成因角度分析火灾危险源的分布及特点。 参照国内外案例,结合上海地铁火灾实际情况,详细分析地铁火灾的危险源,并分析火灾危险源的发生概率。主要从地铁火灾成因角度分析危险源分布及特点。(1)行车事故引起的火灾。(2)设备故障引起的火灾。(3)违法犯罪引起的火灾。(4)恐怖袭击引起的火灾(5)由意外因素引起的火灾 2)根据火灾危险源和风险隐患提出地铁火灾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 针对不同的火灾,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主要从技术方面、教育方面、管理方面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确保上海地铁火灾的预防和控制措施。3、研究方案 1)研究主要方案路线图 研究方案主要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图1.地铁火灾研究路线图 2)从地铁火灾成因角度分析火灾危险源分布及特点 1、火灾成因角度研究火灾发生原因 (1)行车事故引起的火灾。列车追尾、相撞、脱轨等是引发火灾主要原因。 (2)设备故障引起的火灾。地铁的安全运营涉及众多的设备,各种设备故障,特别是机电类故障及电器短路是引发火灾的一个重要因素。 (3)违法犯罪引起的火灾。 (4)恐怖袭击引起的火灾。 (5)意外因素引起的火灾。 2、按火灾发生地点进行火灾原因分析 (1)站台(站厅)层火灾。 车站站台发生火灾是最严重的,也是全社会尤其是大城地铁运营比较关注的,车站的火灾危险源排查和控制关系到地铁的安全运行。图2是常规车站的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