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及其问题课件

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

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 [ 06-12-19 15:13:00 ]作者:刘华程海峰萧艳汾编辑:studa20 内容提要:文章在对我国目前储蓄和投资的现状进行一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障碍,即企业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规费负担过重,投资欲望降低;居民预期消费心理降低,制约企业投资需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国内总需求的扩大;投资渠道不畅,抑制企业投资需求。进而提出了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财税对策,包括在完善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融资体系,完善财政补贴制度,规范收费秩序等。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近年来,我国国内储蓄(主要是居民储蓄)不断增长,截至2001年11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7次下调银行存贷利率,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但我国的投资率却逐年下降。本文试图在探讨阻碍储蓄向投资转化因素的基础上,从财税政策上寻求解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对策。 一、我国储蓄和投资的现状分析 国内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我国国内储蓄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80~2000年,我国政府储蓄从32%下降到2%,企业储蓄从37%下降到13%,而居民储蓄却从31%上升到85%,居民储蓄已占绝对主导地位(详见表1)。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对社会投资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如表2所示,我国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而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由1996年的%下降到1999年的%,尽管在此期间我国政府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民间投资需求不振导致我国的投资率逐年下降,投资率已由1993年的%下降到1999年的%. 二、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分析 持续增长的居民储蓄为我国投资准备了充足的资金,但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投资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 1994年税制改革时,为了抑制日益膨胀的投资需求,我国采取了抑制投资的税收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税收政策未及时调整,造成企业投资税负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投资需求。 1.市场结构的变化导致企业税负增加。目前,间接税在我国税收收入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1994~1999年,我国间接税比例分别为%、%、%、%、%、%,几年来虽有下降,但比例仍显较高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税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负担。在均衡条件下,各自负担的比例取决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是指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结构。金融体系由帮助协调储蓄者与借款者的各种金融机构组成。金融机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1.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是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经济中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1)债券市场 债券(bond)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债券就是借据(IOU),规定了贷款偿还的时间,称为到期日,以及在贷款到期之前定期支付的利息的比率。 在美国经济中有几百万种表面上不同的债券,这些债券由于三个重要特点而不同。 ①第一个特点是债券的期限——债券到期之前的时间长度。一些债券是短期的,也许只有几个月,而另一些债券的期限则长达30年。(英国政府甚至发行了永不到期的债券,称为永久债券。这种债券永远支付利息,但从不偿还本金。)债券的利率部分取决于它的期限。长期债券的风险比短期债券大,因为长期债券持有人要等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本金。如果长期债券持有人在到期日之前需要钱,他只能把债券卖给其他人,也许还要以低价出卖,此外别无选择。为了补偿这种风险,长期债券支付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债券。 ②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信用风险——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这种不能支付称为拖欠。借款人可以通过宣布破产来拖欠他们的贷款。当债券购买者觉察到拖欠的可能性很高时,他们就需要高利率来补偿这种风险。由于一般认为美国政府有安全的信用风险,所以政府债券倾向于支付低利率。而财务状况不稳定的公司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这种债券支付极高的利率。债券购买者可以通过各种私人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的核查来判断信用风险,这些机构可以评定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 ③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税收待遇——税法对待债券所赚到的利息的方式。大多数债券的利息是应纳税收入,因此债券所有者必须将一部分利息用于交纳所得税。与此相反,当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时,这种债券的所有者不用为利息收入支付联邦所得税。由于这种税收利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支付的利率低于公司或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 (2)股票市场 ①股票 股票(stock)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出售股票来筹资称为股本筹资,而出售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核心讲义第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核心讲义(第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作者:————————————————————————————————日期: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financialsystem)是指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结构。金融体系由帮助协调储蓄者与借款者的各种金融机构组成。金融机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1.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是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经济中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1)债券市场 债券(bond)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债券就是借据(IOU),规定了贷款偿还的时间,称为到期日,以及在贷款到期之前定期支付的利息的比率。 在美国经济中有几百万种表面上不同的债券,这些债券由于三个重要特点而不同。 ①第一个特点是债券的期限——债券到期之前的时间长度。一些债券是短期的,也许只有几个月,而另一些债券的期限则长达30年。(英国政府甚至发行了永不到期的债券,称为永久债券。这种债券永远支付利息,但从不偿还本金。)债券的利率部分取决于它的期限。长期债券的风险比短期债券大,因为长期债券持有人要等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本金。如果长期债券持有人在到期日之前需要钱,他只能把债券卖给其他人,也许还要以低价出卖,此外别无选择。为了补偿这种风险,长期债券支付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债券。 ②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信用风险——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这种不能支付称为拖欠。借款人可以通过宣布破产来拖欠他们的贷款。当债券购买者觉察到拖欠的可能性很高时,他们就需要高利率来补偿这种风险。由于一般认为美国政府有安全的信用风险,所以政府债券倾向于支付低利率。而财务状况不稳定的公司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这种债券支付极高的利率。债券购买者可以通过各种私人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的核查来判断信用风险,这些机构可以评定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 ③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税收待遇——税法对待债券所赚到的利息的方式。大多数债券的利息是应纳税收入,因此债券所有者必须将一部分利息用于交纳所得税。与此相反,当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时,这种债券的所有者不用为利息收入支付联邦所得税。由于这种税收利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支付的利率低于公司或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 (2)股票市场 ①股票 股票(stock)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出售股票来筹资称为股本筹资,而出售债券筹资称为债务筹资。虽然公司既可以用股本筹资的方式也可以用债务筹资的方式为新投资筹资,但股票与债券的差别是很大的。公司股票的所有者是公司的部分所有者,而公司债券的所有者是公司的债权人。如果该公司的利润极为丰厚,股票持有者就享有这种利润的利益,

投资与理财基础知识储蓄

投资与理财基础知识储蓄

投资与理财基础知识储蓄 前言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逐步放开,人们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式日益增多,投资者可以自主地将资金分布于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期货、保险、房地产等各个领域,使资金收益最大化。投资理财是指投资者通过合理安排资金,运用诸如储蓄、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股票、期货、外汇、房地产、保险以及黄金等投资理财工具对个人、家庭和企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管理和分配,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加速资产的增长。 据北京一家调查公司目前公布的“城市居民个人投资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五个城市居民中,69.5%的居民有储蓄行为,20.9%的居民投资了债券,投资股票者达20.8%,另有12.3%的居民购买了人寿保险。可见,目前中国已进入个人投资理财时代。 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居民之中投资比例占最高的是储蓄,储蓄存款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投资方式。

小调查 下面有几种投资方式,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A、储蓄 B、购买股票 C、购买债券 D、购买保险

目录 第一章储蓄简介 1.储蓄的含义 2.储蓄的原则 3.储蓄的形式 4.储蓄的种类 5.储蓄的作用 第二章储蓄机构 1.含义及组成 2.储蓄业务 第三章储蓄相对比其他投资工具的利弊 1.表格对比 2.具体说明 3.结论 第四章储蓄窍门 第五章总结

第一章储蓄简介 1.储蓄含义 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 本金、存期、利息率水平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 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比较分析

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储蓄的形成和转化是资本积累的两个关键环节,对于一国而言,高储蓄并不能保证高投资和高积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问题。本文分析检验了1978-2008年间我国储蓄、投资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并对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政府储蓄居民储蓄储蓄—投资转化率 关于储蓄与投资关系的理论与经验性检验一直备受我国学界关注,对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高储蓄率对投资、资本积累的影响或关系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1978-2008年我国经济时间序列数据来实证分析检验储蓄、投资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并对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文献综述 对于储蓄与投资之间相关性的经验分析始于Feldstein and Horioka(1980),但他们只单纯考察了储蓄、投资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其后,Baxter and Crucini(1993)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框架下考察了储蓄与投资的关系;Peeters(1995)、Obsteld (1995)、Tesar(1991)、Cadoret (2001)等则分别考察了不同国家的储蓄—投资转化率问题。 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保持的高储蓄率特点把对我国储蓄—投资之间关系的问题摆在了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视野之内。胥良(1998)分析了我国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种种弊端;肖红叶、周国富(2000)从储蓄缺口大小、投资内部构成以及储蓄资源在区域配置情况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的有效性;包群、阳小晓、赖明勇(2004)、胡雅琴(2006)、汪伟(2008)、谭章禄和徐静(2008)等从不同角度对储蓄—投资转化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模型构建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三部门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可以得到封闭经济体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路径探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F I N ANC E&ECONOM Y 金融经济 利息越高,但提前支取利息就要受损失(比如只按活期计息之类),前几年曾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CD s)后来也停了。即使是推出的十年期付息国债,理论上存在复利的好处,这似乎比清一色的不计复利的银行存款或债券对居民要有利一些,然而由于利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居民实际上很难享受得到,因为很多居民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做到在到期日的当天就取出利息并能立即用于合适的再投资,且利率风险很难把握。从帮助居民理财和满足居民要求来看,我们认为金融创新现在就可以做的事是:由证券公司(我国的投资银行)联合商业银行(作为保管银行),将付息国债转为零息国债就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现在是有条件做的。 21降低运作成本,规避金融风险 在金融市场中,存在金融运作的相对成本差异,通过各方的比较利益交易,可使市场参与各方都降低运作成本,达到“双赢”效果,这是金融创新运作的重要思路。最著名的例子当属I B M公司和世界银行于1981年8月所作的第一笔交易,当时I B M需要美元,但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是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世界银行能低成本地筹集美元,但其需要的是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双方便签订协议,互换所借到的外币头寸,既满足了各自的需求,又降低了成本。 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形势是:利率市场化取得进展,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货币市场;外汇体制改革己顺利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且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现已定出期限;人民币升值压力潜在等等。我们的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在 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就可以考虑引进国外 大银行的资本,达到抵御风险、降低成本、 合作共赢的局面。事实上我们的多数银行 已经认识到,并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过程 中。尽管此举并未上升到金融创新的层面, 但并不妨碍成为应用金融创新成功的案例。 31促进产品流动,为客户和自身创造 价值 金融本身并不产生价值,但可以通过 金融创新使产品流动而产生价值。我国的 发行国债经过硬性摊派,到现在国债却变 得很抢手了。除了投资品种单一的原因外, 现在国债可以流动可以买卖,以前只能到 期兑付。如果发两个国债,其他条件都相 同,但是一个可以在上海交易所交易,一 个只能持有到期,客户肯定是买可以交易 的。财政部于是减低在交易所交易的那个 国债的票面利率,若同样票面利率这个东 西价值就更高,这就是流动性的价值。 我们现在的定期存单,银行可利用流 动性有价值这样的观点创新思路。现在客 户将钱存在银行5年期存款,如果从及时 变现能力上看具有流动性,但这种流动是 不够的,客户希望能得到合理价值的及时 变现能力。因为定期存款的变现主要有提 前支取,但是要受到利息损失,就算你只 差一天,全部按照活期限,而且越到期的 时候损失越大。还有一个途径是抵押质押 贷款,但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很大,代价 也是很大的,所以流动性同样不佳。如果 银行吸收5年期限的定期存款,并承诺客 户随时可以将它卖还给银行,客户每持有 一天,银行按照实际存期利率付息,可以 有一定的折扣。存单回来后,银行可以加 价挂牌出售,银行没有损失和成本。作为 银行能处处为储户负责,能最小代价使他 收益增加,就可以吸引客户,甚至从这个 业务中还可以赚钱。 41资产创新、达到共赢 资产方面也是可以创新的。银行贷款 后,这部分资产就不能流动,银行贷款利 率就要比较高,那么创新的思想是制造贷 款的流动,贷款证券化就是这样一个思路。 银行先把这部分资产卖给信托公司并承诺 回购,这一贷一卖的价差就是利息。而当 信托公司需要钱时可以发收益凭证,由银 行在柜台上包销,使得信托公司仅仅出个 名义(规避政策),实际所有的工作由银行 来做。收益凭证也可以承诺回购,使得收 益凭证类似活期存款,可以降低成本。这 样做的结果是银行贷款取得了高收益,同 时替信托公司发收益凭证、又以比活期储 蓄稍高的利率获得充足的资金;信托公司 通过购买银行资产获取稳定收益及委托银 行包销收益凭证取得部分收益,此举巧妙 地利用了银行的信誉和信托公司经营权。 四、结束语 以上就金融创新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 的经营环境下开展工作的一些几点想法, 具有一定实用性、也是可以操作的。由于 我国目前金融管制较严导致银行业收益品 种单一,放松管制在所难免,银行的混业 经营的不断开放也指日可待,所以可以断 言,金融创新在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空间是 巨大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行)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路径探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刘冬云 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1998年开始实施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改革后,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对未来预期不乐观的条件下,对利率不敏感的预防性储蓄始终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主要渠道。在这种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并存型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中,由于政府在各个环节强有力的干预,金融机构和市场并不是真正的资金运行的主角,资本形成率也不高。如下表1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在高位运行,资本形成/居民储蓄基本上一直在下降,一直没有找到储蓄到投资的高效、畅通的途径。一方面,居民财富增长很快,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知识缺乏,找不到安全、有效率的投资方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不得不把钱以低利率存放在银行。居民财富增长和自身理财知识的匮乏促生了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是金融机构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各种理财工具(如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房产、保险等),帮助客户达到合理分配资产的目的,满足客户对资产安全性、收益性等多样话的要求,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个人资产在各个生命周期分配合理化。 个人理财业务中,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所处的生命周期、资产,利用自己在经济金融知识、市场地位、实力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财方案,把一部分存款释放出 81

储蓄为什么等于投资(宏观经济学)

储蓄为什么等于投资(宏观经济学) 这个问题纠结了我很久。就是S=I。。。没想通啊。首先y=c+i+g+nx假设封闭经济。Y=C+I+G.然后再推出Y-C-G=I。然后曼昆说I是国民储蓄。简称储蓄。用S带替。即S=I。。。我就想不通储蓄怎么和投资划上等好了?比如我本月收入1000,我用700存银行,银行把这钱贷款,投资,我理解。但我把剩下的钱放钱包里。不用。应急。那剩下的三百块总不能算投资吧。顺便补充下。投资定义:对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我觉得吧。储蓄不完全投资,包含投资。但投资只是储蓄的一部分 答案: 国民收入核算中是个事后核算。你看中国一般是年初核算上一年的GDP,是对上一年经济发展的总结。国民收入核算中y=C+I是一个计算式,单纯为了核算gdp,用的是支出法两部门经济核算,为了核算GDP即一年内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由于供求不等的存货转为了一种投资即存货投资计入了i,因而使得国民收入核算中y=C+I。由于y=c+i和y=c+s,因而最终会计核算的必然结果是s=i。其原因在于居民的储蓄漏出通过金融机构转出进行投资。 而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是一年年初预计这一年应当如何确定国民收入以确保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而在凯恩斯假定条件下,国民收入仅仅与总需求有关,即y=c+i,不同于上面,这是一个决定式,c、i均为意愿消费和投资并且是实际消费和投资而非名义的。在这一决定式成立时即达到均衡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此时计划这一年的需求量恰好等于计划着一年的供给量,即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此时i为计划投资,又由于y=c+s依然成立,此时s也是预测储蓄。所以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关键要分清一个是事前预测,一个是事后核算。 此投资非比投资。

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

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 [ 06-12-19 15:13:00 ]作者:刘华程海峰萧艳汾编辑:studa20 内容提要:文章在对我国目前储蓄和投资的现状进行一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障碍,即企业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规费负担过重,投资欲望降低;居民预期消费心理降低,制约企业投资需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国内总需求的扩大;投资渠道不畅,抑制企业投资需求。进而提出了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财税对策,包括在完善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融资体系,完善财政补贴制度,规范收费秩序等。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近年来,我国国内储蓄(主要是居民储蓄)不断增长,截至2001年11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7次下调银行存贷利率,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但我国的投资率却逐年下降。本文试图在探讨阻碍储蓄向投资转化因素的基础上,从财税政策上寻求解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对策。 一、我国储蓄和投资的现状分析 国内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我国国内储蓄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80~2000年,我国政府储蓄从32%下降到2%,企业储蓄从37%下降到13%,而居民储蓄却从31%上升到85%,居民储蓄已占绝对主导地位(详见表1)。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对社会投资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如表2所示,我国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而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由1996年的%下降到1999年的%,尽管在此期间我国政府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民间投资需求不振导致我国的投资率逐年下降,投资率已由1993年的%下降到1999年的%. 二、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分析 持续增长的居民储蓄为我国投资准备了充足的资金,但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投资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 1994年税制改革时,为了抑制日益膨胀的投资需求,我国采取了抑制投资的税收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税收政策未及时调整,造成企业投资税负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投资需求。

05储蓄、投资与经常帐户

第五讲,储蓄、投资与经常帐户 基本分析思路是,在完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产出等于收入(GDP=GNP,或者Q=Y),生产出来的产品或用于消费,或用于投资;生产过程形成的收入或者用于消费,或者用于储蓄;封闭经济下,事后看储蓄一定等于投资即S=I。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上述约束条件会改变,这时国内储蓄不必等于投资。储蓄大于投资部分可以用于净出口,形成经常帐户的盈余,并表现为对国外净资产上升(或净债务下降)。反之,储蓄小于投资的缺口可以用净进口来弥补,形成经常帐户的赤字,并表现为对国外净资产下降(或净债务上升)。 这一理解有重要的跨期选择含义:一个经济整体而言,就象个人、企业一样,也面临跨时期预算约束。今天有经常帐户赤字,可以使居民给定收入条件下通过改变消费时间组合来增加福利,还可能通过投资使未来收入流上升;然而,成本是对外负债上升。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这一经常帐户赤字引起的负债上升,可能通过资本项目的资本净流入来支付,但是长期看不可能永远维持经常帐户赤字被资本帐户盈余的居民,因而最终需要经常帐户的盈余来偿还,也就是需要用在给定收入和产出前提下减少消费来弥补。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模型 封闭经济下的储蓄、投资和利率决定 封闭经济下,储蓄必须等于投资。假定储蓄与利率是正向关系,投资与利率为负向关系,于是有图5-1表示的关系: 图5-1、封闭经济下的储蓄、投资和利率 实际上储蓄和投资还受到其它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暂时的产出上升带来的供给冲击(supply shock )。由于不是永久性收入上升,家庭不会把当期收入增加量完全用于当期消费,因而愿意在给定的利率水平下储蓄更多一些,结果使的储蓄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这表现在图5-2中。暂时产出变动意味着未来生产函数和资本生产效率没有改变,因而(对于给定利率的)合意的资本存量也没有改变,所以投资线没有变动。结果,暂时的产出上升导致利率下降、储蓄和投资上升(利率下降导致投资上升,而不是给定利率导致的投资上升)。 r r 0 S 0=I 0 F S (r ) I (r ) S ,I

投资储蓄相关性研究理论.docx

投资储蓄相关性研究理论 任何经济社会在储蓄量既定条件下,投资数量都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凯恩斯把投资等于储蓄看成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分析了影响储蓄和投资的诸因素,但没有分析如何实现这个条件。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只要保证经济有一个“合意的增长率”,储蓄便能自动地全部转化为投资。新古典模型是建立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一论点上,认为储蓄就是投资。然而实践中,储蓄与投资之间并不是完全平坦的直通道,中间隔着一个复杂的“市场”。储蓄能否完全转化为投资,或者说有多大比例的储蓄能够转化为投资,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从而使其成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这一问题的最早研究源自于Feldstein和Horioka的开创性工作。他们选取了16个OECD国家1960-1974年间的平均储蓄和平均投资数据进行截面回归,发现投资率对储蓄率的回归系数几乎接近于1,由此得出OECD国家储蓄和投资具有高的正相关性的结论,且将这一相关性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程度的检验标准。Feldstein和Horioka的结论及其所包含的信息引起了经济学界激烈的争论,涌现出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 Feldstein和Horioka从OECD国家的储蓄和投资具有高的正相关性,推断OECD国家资本缺乏流动性。理论依据在于:封闭经济条件下,国内储蓄是一国投资的推一来源,要

想满足投资需求方面的任何增加,皆须通过国内储蓄同等的增加来实现,因此,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储蓄与投资高度相关。而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投资不仅来源于国内储蓄,也来源于国外储蓄,开放经济要进行更多的投资,只需从国际资本市场借入额外资金即可。从本质上讲,开放经济的国内储蓄和投资相互背离,各自独立变动。但Feldstein-Horioka的结论与OECD国家20世纪70年代早期资本市场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市场的日趋完善相矛盾,形成了著名的“Feldstein-Horioka之谜”。 对Feldstein-Horioka的发现——OECD国家储蓄与投资具有高相关性,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储蓄和投资的内生性,回归模型设走偏差引致储蓄-投资相关性估计的扭曲。即使使用工具变量这种偏差依然存在。Baxter和Crucini将储蓄分为基本储蓄SB和实际储蓄STI*),认为基本储蓄和投资的相关性几乎完全依赖于产出和投资的相关性。一般而言,各国产出和投资的相关性皆比较高。因此,基本储蓄和投资的相关注要比实际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高得多,这种扭曲在小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有学者认为,Feld-stein-Horioka选取的样本区间太短,没有反映OECD国家资本流动性的增加,其资本流动程度的提高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变得特别明显。于是,Feld-stein 和Bacchetta、Frankel将样本区间扩展到20世纪观年代,

怎样理解“储蓄等于投资”

怎样理解“储蓄等于投资” 作者:王东京 关于总供求均衡,经济学有个著名的恒等式:储蓄等于投资。此等式最初由凯恩斯提出,之后便在学界流行,到今天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石。众所周知,上世纪三十年代前,经济学并不分宏观微观,是凯恩斯另起炉灶,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才搞起来宏观经济学。 对经济学要不要分宏观微观,学界一直有争论,不过此非本文重点,这里不讨论。我认为目前亟待研究的是,储蓄等于投资到底是不是总供求均衡的条件。如果是,怎样理解“储蓄等于投资”;如若不是,那么总供求均衡的条件又是什么?这不单是个学术问题,也事关政府调控经济的思路。兹事体大,有必要予以澄清。 我曾说过,所谓“凯恩斯革命”,否定的是萨伊定律。凯恩斯认为,物物交换时代供给可创造需求,但当纸币出现后,供求便不可能自动平衡了。他的根据,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此规律说,随着人们收入增长,消费也会增长,但消费增长跟不上收入增长,令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储蓄增加。若储蓄不能转化为投资,供求就会失衡。 凯恩斯的这一观点,追随者多,也有不少学者为文支持。目前教科书给出的一致解释是:一个国家假定只有企业与居民两个部门,不存在税收,也没有政府支出和进出口,这样从收入(供给侧)角度看,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地租=消费+储蓄;而从支出(需求侧)角度看,国民收入=投资+消费。总供求平衡,意味着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即消费+储蓄=投资+消费。等式两边都含消费,故左边的储蓄必等于右边的投资。 上述论证看上去逻辑井然、天衣无缝,然而往深处想,这恒等式其实也有疑点,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追问:第一,储蓄的含义究竟为何?是单指居民存款还是包括其他项目?第二,储蓄等于投资是指“事实相等”还是“应该相等”?第三,总供求平衡是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最新范文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文章在对我国目前储蓄和投资的现状进行一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障碍,即企业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规费负担过重,投资欲望降低;居民预期消费心理降低,制约企业投资需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国内总需求的扩大;投资渠道不畅,抑制企业投资需求。进而提出了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财税对策,包括在完善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融资体系,完善财政补贴制度,规范收费秩序等。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近年来,我国国内储蓄(主要是居民储蓄)不断增长,截至2001年11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7.23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7次下调银行存贷利率,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但我国的投资率却逐年下降。本文试图在探讨阻碍储蓄向投资转化因素的基础上,从财税政策上寻求解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对策。一、我国储蓄和投资的现状分析国内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我国国内储蓄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80~2000年,我国政府储蓄从32%下降到2%,企业储蓄从37%下降到13%,而居民储蓄却从31%上升到85%,居民储蓄已占绝对主导地位(详见表1)。虽然我国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对社会投资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如表2所示,我国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而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

靡不振,由1996年的47.60%下降到1999年的42.81%,尽管在此期间我国政府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民间投资需求不振导致我国的投资率逐年下降,投资率已由1993年的43.47%下降到1999年的37.00%.二、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分析持续增长的居民储蓄为我国投资准备了充足的资金,但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投资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1994年税制改革时,为了抑制日益膨胀的投资需求,我国采取了抑制投资的税收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税收政策未及时调整,造成企业投资税负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投资需求。1.市场结构的变化导致企业税负增加。目前,间接税在我国税收收入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1994~1999年,我国间接税比例分别为72.9%、71.2%、71.4%、68.1%、68.3%、64.9%,几年来虽有下降,但比例仍显较高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税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负担。在均衡条件下,各自负担的比例取决于商品的供需弹性。商品的需求弹性越高,企业所负担的税收就越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商品日益丰富,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商品需求弹性提高,虽然间接税总体规模基本没变,但其中生产者负担的部分有所增加,导致生产者投资积极性下降。注:民间投资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2.现行税收政策导致企业税负过重。(1)增值税。我国所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所购进的固定资产、专有技术等长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 系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理财成为一个衡量我们会不会经济地生活的标准。对于我们来说,也确确实实离不开它们。在储蓄、投资和金融中,贯穿始终的是“高风险,高收益。”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金融市场:储蓄者能够经过它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在经济中最重要的两个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债券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简单的说,债券就是借据,她规定了贷款偿还的时间,称为到期日。以及在贷款到期之前定期支付的利息的比率。购买者在到期之前能够持有债券,也能够在到期之日之前把债券卖给其它人。 在经济中存在几百万种的债券。当大公司和政府需要修建大型工程或其它东西时,她们一般发行债券,将所发行的债券的重要信息公布在报纸上,其中的信息包括债券的价格和利率。虽然这些债券在许多方面不同,但所有的债券有三个特点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特点是债券的期限——债券到期之前的时间长度。一些债券是短期的,可能只有几个月,而另一些债券的期限则长达40年。英国甚至发行了永不到期的债券,称为永久债券。这种债券永远支付利息,但从不偿还本金。债券的利率部分取决于它的期限。长期债券的风险比短期债券大,应为长期债券的持有人要

等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本件。这就体现了高风险高收益这句话。如果长期债券持有人在到期之前需要钱,她只能把债券卖给其它人,也需要以低价卖出,另外别无选择。为了补偿这种风险,长期债券所支付的利率一般高于短期债券。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信用风险——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者本金的可能性。这种不能支付称为拖欠。借款人能够经过宣布破产来拖欠她们的贷款,有时她们也确实会这样做。当债券购买这句查到拖欠的可能性很高时,她们急需要高利率来补偿这种风险(?)。由于一般认为政府有安全的信用风险,因此,政府债券倾向于支付低利率。与此相反,财务状况不稳定的公司经过发行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这种债券支付极高的利率。购买者经过各种私人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的核查来判断信用风险,这些机构能够评定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 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税收待遇——税法对待债券所赚到的利息的方式。大多数债券的利息是应纳税收人,因此债券所有者必须将一部分利息用于缴纳所得税。与此相反,当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时,这种债券的所有者不用为利息收入支付所得税。因这种税收利息,政府发行的债券支付的利率低于公司发行的债券。 另外一种筹集资金的方式就是发行股票。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因此,也代表对企业所获的利润的索取权。如IBM公司出售的股票总计为100万股,那么每股股票就代表该公司百万分之

从储蓄―投资转化的视角看中国经济.doc

从储蓄―投资转化的视角看中国经济-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国家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高额货币以刺激经济,但并没有看到接踵而来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反而是全球性通货紧缩。表明资金并没有通过预期的投资渠道和方式进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是储蓄的增加,随着瑞典、瑞士和日本的负利率政策,居民选择持有现金等保值品规避风险,走出通缩阴影仍未见曙光。怎样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现实议题。 理论与实证观点 储蓄与投资是居民家庭参与金融市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储蓄到投资是资本从积累到运用的转化过程。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我实现均衡,储蓄与投资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达到均衡状态,无须政府干预。新古典主义秉承古典学派思想,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问题上,他们仍相信市场的力量能促成这一转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他们认为,完善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自由的企业制度、理性的行为人以及有效的监管制度能够保证储蓄资金向投资转化。 与古典学派不同,瑞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魏克塞尔认为,储蓄并不会完全自动转化为投资。他认为,在储蓄向投资的转换过程中,利率至关重要。在对储蓄向投资转换的认识问题上,凯恩斯主义认为,储蓄并不会自动的转化为投资,因为储蓄和投资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但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三大定律”(消费倾向递减、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存在导致有效需求和投资的不足,储蓄无法完全转化为投资,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可以达到增加投资的目的。

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在于缺乏资本和投资。因此,要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大量动员储蓄,大力提高投资率。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金融自由化学派从金融抑制的角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储蓄问题。金融自由学派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市场机制运作的高成本及政府管制过多,已经严重压抑了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积极性,导致了金融发展落后,金融工具不完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传导机制不顺畅,因此急需恢复市场的力量,放松对利率的管制,让自由化的利率引导人们进行货币储蓄,聚集用于投资的货币资本。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趋繁荣,外汇、股票、债券等市场的兴起,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研究。武剑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储蓄的减少和流向进行了分析,人民银行连续的降息政策致使居民储蓄水平下降,但资金流入了股票发行市场,产生了巨额资金沉淀,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并导致了央行决定收缩广义货币供应量。张红伟通过分析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情况发现,居民储蓄增幅降缓,但是对股票、债券和保险的需求不断增长。史代敏和宋艳采用Tobit模型,以四川省数据为支持,分析了各种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等因素对于当地居民金融资产持有结构的影响。 储蓄-投资转化的方式和渠道 上述研究表明,社会资金的形成,除了具有储蓄供给和投资需求外,还必须具有完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方式和渠道,即完善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是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关键变量,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是衡量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是否健全的基本标准。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理财成为一个衡量我们会不会经济地生活的标准。对于我们来说,也确确实实离不开它们。在储蓄、投资和金融中,贯穿始终的是“高风险,高收益。”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通过它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在经济中最重要的两个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债券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简单的说,债券就是借据,他规定了贷款偿还的时间,称为到期日。以及在贷款到期之前定期支付的利息的比率。购买者在到期之前可以持有债券,也可以在到期之日之前把债券卖给其他人。 在经济中存在几百万种的债券。当大公司和政府需要修建大型工程或其他东西时,他们通常发行债券,将所发行的债券的重要信息公布在报纸上,其中的信息包括债券的价格和利率。虽然这些债券在许多方面不同,但所有的债券有三个特点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特点是债券的期限——债券到期之前的时间长度。一些债券是短期的,也许只有几个月,而另一些债券的期限则长达40年。英国甚至发行了永不到期的债券,称为永久债券。这种债券永远支付利息,但从不偿还本金。债券的利率部分取决于它的期限。长期债券的风险比短期债券大,应为长期债券的持有人要等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本件。这就体现了高风险高收益这句话。如果长期债券持有人在到期之前需要钱,他只能把债券卖给其他人,也需要以低价卖出,此外别

无选择。为了补偿这种风险,长期债券所支付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债券。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信用风险——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者本金的可能性。这种不能支付称为拖欠。借款人可以通过宣布破产来拖欠他们的贷款,有时他们也确实会这样做。当债券购买这句查到拖欠的可能性很高时,他们急需要高利率来补偿这种风险(?)。由于一般认为政府有安全的信用风险,所以,政府债券倾向于支付低利率。与此相反,财务状况不稳定的公司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这种债券支付极高的利率。购买者通过各种私人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的核查来判断信用风险,这些机构可以评定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 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税收待遇——税法对待债券所赚到的利息的方式。大多数债券的利息是应纳税收人,因此债券所有者必须将一部分利息用于缴纳所得税。与此相反,当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时,这种债券的所有者不用为利息收入支付所得税。因这种税收利息,政府发行的债券支付的利率低于公司发行的债券。 另外一种筹集资金的方式就是发行股票。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所以,也代表对企业所获的利润的索取权。如IBM公司出售的股票总计为100万股,那么每股股票就代表该公司百万分之一的所有权。 出售股票筹资称为股本筹资,而出售债券筹资称为债务筹资。虽然公司既可以用股本筹资的方式也可以用债务筹资的方式为信投资

论储蓄等于投资

论储蓄等于投资 【说明】储蓄恒等于投资,使很多人困惑,但又无人正面反驳。一则凯恩斯的挖坑原理,总需求论和国家干预主义的确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二则学术界盲目的崇拜。要知道实践是查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知道每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任何人了不能穷尽真理,也不可一劳永逸的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凯恩斯的推论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则漏洞百出。首先,推导投资的形成过程与储蓄可以说毫无关系。储蓄S,投资I,消费C,收入Y,文中推导收入:Y=A-U,消费:C=A-A1,投资:I=A1-U;然后又说储蓄:S=A1-U,即得出投资等于储蓄,I=S。还不如直接说从储蓄角度分析,收入等于储蓄加消费Y=C+S;从投资角度分析,收入等于投资加消费,Y =C+I;故此,投资就等于储蓄,S=I。其次,凯恩斯又同意伯罗森的,“今天的储蓄,就等于昨天的投资,再加上昨天与今天消费的差。”这与储蓄恒等于投资相左。其三,储蓄等于投资并不能解答社会扩大再生产,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样他还忽略商品重要因素劳动力。倒是今天的储蓄,就等于昨天的投资,再加上昨天与今天消费的差,这句话能够说明,现代经济学中的收支平衡。 下文选自《远离滞胀》一书有关章节。 现代经济学中,投资、储蓄、收入、消费、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几个常用经济名词,关于其解释及范畴一直没有统一,有时甚至相关甚远。这里我们先看一下1999版辞海中相关概念。 “投资”,企业或个人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有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将货币或实物直接投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称为直接投资;将货币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称为间接投资。 “储蓄”,积贮备用。《后汉书·章帝纪》:“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指居民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信用合作社等信用机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会经营的储蓄存款分定期和活期储蓄。前者有一定的存期;后者存期不定,可随时支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