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道家

中医与道家
中医与道家

哲学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医学是既源于历代的医疗实践,同时也和数千年华夏文明息息相通。在它身上,处处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中医学理论形成,发展于先秦时期,在医学实践基础上,借助当时哲学的参与概括、总结而产生,形成了中医的民族特色。由此,要研究中医,必然要将中医置于产生的特定地域和特殊时期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探求本源,真正揭示其本质。

1、道家思想的理论核心

《汉书?艺文志》对道家的诠释是:“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崇尚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反对社会战争、人事争斗的学派。先秦道家大体分为前期老庄道家和后期黄老道家。老庄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道”论的基础上侧重于内心的修养、性灵的超越;黄老道家今天能见到的代表作有《黄帝四经》、《管子》四篇等,以齐国的稷下黄老道家学者为代表,在“道”论的基础上侧重“气”生万物论。丁原明在《黄老学论纲》一书中将其特点总结为三点:一是“道”气论(“气化”论或规律论),二是“虚无为本、因循为用”的无为论,三是对待百家之学上的“采儒墨之善,撮名家法之要”[1]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云:“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可以说,道家思想熔先秦百家学说于一炉,集中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堪称先秦学术思想融会综合的最重要成果。

2、道家思想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2.1道家的精气阴阳思想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精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在道家学说中,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如《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并把“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首创了“精气”,道家的精气思想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精气神属于中医理论体系本体论的研究内容,它阐述人体生命物质及其不同存在方式(精、气)在生命现象(神)之间的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医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但《内经》在论述人体生命的产生时,是精与气分论的。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气由精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另外,道家的“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对人体中各种气本于一身之气的理论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2.2 道家辨证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所产生的重要启发

道家还有一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矛盾的观点,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合,前后相随,恒也” [3]被认为是矛盾最经典的记载。道是矛盾观点中被中医学所吸纳,成为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在诊断的过程中,医师会注意到阴与阳、寒与热、表与里、虚与实等方面的对立,从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症下药,如寒者热之,也就是对于寒病,要使用热药,使之不寒,如果医师不能注意到这些矛盾的对立面,则会犯寒其寒或热其热的大忌,贻误病人的病情。

此外,道家还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正如老子所说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指的就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矛盾的一方正可以转化为另一方奇,善良可以转化为邪恶。这一思想对中医的启发,使之形成了诸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理论。道家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为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扩展了中医学的理论视野。

2.3 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摄生

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不同的关键在于,中医哲学无论讲“道”的虚无,还是形而下“理”的妙用,都要归于修养身心性命的实用,这也是中医与中国哲学密切相关的原因之一。而身心修养,又必须反求于自我,讲究行思一致,宁可“道日用而不知”,也不能背道而驰。因此,道家贵身,强调人格的独立与完整。

老子、庄子等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持“静以养生”的观点。自然无为是老子的重要观点,他主张一切事物都要顺应自然去发展。“无为”是指不妄作为,顺应自然,如此自然无所不为,无所不成。“无为”的内涵还包括“好静”、“无事”、“无欲”等,即保持人心的清静明澈。认为人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恬淡虚无,不以生命和健康去换取物质享受,否则将自取其咎,如《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说明其不赞成厚养其生,反对以外物益生,认为不能过度追求自体养生,否则必致灾殃。

为了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久视的境界,老子认为必须履行一个“啬”字。啬者,节俭,不浪费之谓。老子说:“治人事无莫如啬……可以长久,是谓生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从养生的角度看,这一“啬”字,实喻有爱惜精、气、神的意思。啬神,啬精,啬气,可令神完、精充、气足,精气神乃人生三宝,三者充盛不衰,既能固其本源,得其根本,安享天年。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则离不开自然无为、虚静守一的养生原则及方法。

庄子,在养生方面,主张“循天之理”,遵循自然规律,并力主“虚无恬淡”,认为“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刻意》)

老子、庄子的这些观点,寓有浓厚的哲学内涵,道家哲学虚静复本的思想对中医学产生了主要影响,在中医学的著作中亦有生动体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唐·王冰注释道:“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 最核心的要点就是要做到内心“恬淡虚无”,防病最关键的要义就是要做到精气、神明“内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黄帝内经》最根本的养生智慧,它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充分体现了“虚静复本”的思维特征。类似的还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道家思想对医家的影响

主要是研究了对王冰和孙思邈的影响。王冰,是《次注素问》的作者,自幼崇尚道家,由于受道家影响至深。王冰在其注释中注入了很多道家思想,包括多次引用《老子》中的名言警句。而后世对《次注素问》的推崇和流传,实际上也表示了对于其中道家思想的赞同与接纳。这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对于《黄帝内经》的另一种形式的渗透。

道家医学道德观对中医伦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中医本身的发展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道家医学一贯重视“德”。唐代道家学者孙思邈的主要医学著作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将其命名为“千金”是有其深意的。他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德逾千金是德重的比喻。这是孙思邈作为一个著名道家人物对德在具体事项上的表达。同时他还强调:“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其对道家思想的推崇程度,可见一斑。

中医注重整体的治疗和长期的疗效,这一指导思想和道家哲学是一致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中医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在临床医疗实践方面,都可以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如此既可促进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道家看所有疾病,无非阴气凝结

道家看所有疾病,无非阴气凝结 黄元吉真人: “阳者刚也、健也,其性原来至动,身中疾病多阳弱阴强积成沉疴痼疾,一得真火之候,犹之冬雪坚凝牢不可破,到春日载阳,其炁温和,任他久凝而坚之冰霜,焉有不见晛日消者?人身之疾无非阴气凝结而成,有此阳炁,亦焉有不化者哉。”中医说阳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虚衰。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人身疾病无非阴气凝结而成,阳气至则百病俱消。 补阳气的方法:

1、运动,动则生阳,可站桩、跑步、太极拳。 教程: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516177.html,/group/topic/44263365/ 2、艾灸,艾草为植物中唯一正阳之物。 教程: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516177.html,/group/topic/44792738/ 3、晒太阳,可面或背日站桩。 教程: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516177.html,/group/topic/44538059/ 长阴气的原因: 1、忧愁思虑。 2、不运动。 3、熬夜。中医早就有“十病九寒”和“百病生于气”的说法,现在更是这样,这些都是阴气。 整天坐着不运动,吃肥甘厚腻的食物,夏天把空调开得很低,

白领们冬天穿西服打领带……这统统为寒气进入身体开了 快速通道。 现代人都说压力大,有了压力就有了郁气、怨气、怒气……这些气可不是好东西,它们会抱成团堵在经络里。不管是寒,还是气,都会阻塞经络,使气血循环不畅。《本草纲目》中记载艾草有纯阳之性,对元阳虚的人来说是大补。元阳足了,身体状态回到了二十几岁,什么病就都没了。 "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 艾灸时, 艾草的纯阳正阳之气会循 环游走全身经脉, 冲开经络堵塞, 通则不痛 所以道家修炼说打通任督二脉、大小周天则全身无病艾草有四个特殊之处: 一、在所有植物中,其叶脉是最丰富和细致的,中医有以形治形之说,可以想象它具有通达最细微之处的能力。 二、艾草的通透能力远远超越了其它植物。在古代,军队每到一处,都砍伐艾来燃烧,然后在方圆几里的地方查看,如果看到有冒烟的地方,就证明其处地下有水,然后才安营扎寨。这足以说明艾的通透能力有多么的神奇,这种顺水道而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庄周梦蝶”的变化不断推到道家思想的成熟,也逐渐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在时代的舞台上演绎自身的传奇,在后世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在现在的社会中道家思想更能为我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辩证法、虚实相生、无为、寡欲 哲学 道家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毛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道家倡导无为,但无为并不是简单的不做什么,而是不要过分的干预事物的发展,不要盲目的插手自己不该干的事情,违背了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其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他更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灵魂的超脱,《庄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睡醒之后却在思考是庄子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子,其思想的深邃与旷达无人能及,《庄子》中有鲲、鹏那样的庞然大物,也有朝菌、蟪枯等微小之物。但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中辩证法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竟然鼓盆而歌,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举动,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不能为这种解脱而高兴呢?老子作为辩证大师更是出类拔萃,其辩证法的思想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道家主张寡欲,寡欲不是节制欲望,而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一步步的踏入欲望的沼泽而难以自拔,消减欲望、知足者常乐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庄子》中记载了楚王想请庄子担当宰相的故事,但是庄子却在名与利的诱惑下选择了自己要过的生活,那种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那种无所羁绊的生活为后世众多学者所向往。 水在道家思想中无处不在,老子说“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水对道家来说是不可

最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收藏)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

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

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丁树栋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诸城262200)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的固有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宗教哲学思想,就是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中医学思想必须十分重视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因此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研究中医固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道教文化;中医学发展;影响 道教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成熟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文化是东方古代哲学的主要支柱之一。道教的学术思想,完全渊源于道家的内容,而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穿中国文化上下古今。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1道教文化对中医诊疗的影响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并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可溯源于先民们的巫祝祭祀鬼神,那时即有了道教的雏形,之后,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沿习方仙道、黄志道的某些观念和修持方法,于东汉中期最终形成了道教。道教利用“符水”、“咒说”为传教手段并兼修医术,随后道教即与中医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对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作为道教人物,研究神仙、丹道之学,并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医学著作。他揉合道教文化与医学内容,总结了一些临床特效药物,如莨菪子治癫狂,鹿角末治乳痈,并记载了许多真菌类药用植物。他对恙虫病的研究比国外早1000多年。首创用狂犬病的犬脑髓敷贴被狂犬咬伤患者的伤口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是世界免疫学的最早记载。另外,他对于肺结核尸注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他的汞与丹砂还原试验,是世界上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后来炼丹术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制药化学的发展。所以说道家人物葛洪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大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2]。 隋唐道家、医药学家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坚持自种自采,非常重视道地药材。他总结了许多有效的防治经验,如用鹿或羊的甲状腺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脏治夜盲症;槟榔治绦虫病;尿沉渣治小儿病;谷皮、防风、防己、细辛、蜀椒、吴茱萸等含维生素B的药物治脚气病等等,这在世界医学史上的都是很先进的。特别是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提出了医生的最高医德规范,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十一世纪,我国古代道家们便成功地从人尿中提取出相当纯净的性激素结晶制剂,道家叫“秋石还原丹”,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是世界激素疗法的最早记载。综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的很多重大进展都与道教文化有关,因为道教医学本身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作用[3]。 2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根据史书记载,养生思想最早起源于老子的长生思想。道家“重人贵生”,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家就是养生家,道教可以说是养生教。道教的核心原理就是“无为”,它呼吁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回归婴儿”。道家养生之学,就是从自身病痛老死问题引出人们在其机体生理上,在其起居生活上如何自己调理以适应天地(大自然)变化,而求得某种自如的一种修养学问。道教文化认为人和地球天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机体,认为人身便是一小宇宙,因此它从天文地理、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人身生命的规律,建立了一整套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之下,道家们有做物理

道教三百余年祖传药方

道教三百余年祖传药方----仙骨道人 同胞们、中医同仁们:顶礼了 仙骨道人愧对同胞,愧对先祖,智拙福薄,继承师祖爷三十八载,对百姓无所意义,自感惭愧,今在此将道家遗三百余年临床简便医寿保元调身根本之道,公布于世、奉献人类。供中医同仁参考,百姓自救调身。当今社会,百姓失去传统中医四、五代人,对医祖智慧一无所知,所谓疑难杂症、百姓生活严重偏离了自然规律,长期积累了身体障碍,造成种种疾病。当今人类每天追求什么大补、解剖各类动物尸体来补充叫做营养、什么化学维生素、安利、蛋白粉、补锌、补铁、补钙、五花八门保健品;从婴儿至老人,智者悟真、理将俗反,洋人所谓的保健品纯属经销商的利益宣传、蒙惑愚弄百姓罢了,天下事物无有一定之规、靠自身去体验,顺应自然。世上无有一物能治百病,除非巫术、我在此已作细致解释。殊不知大道至简:饿了吃饭、口干了喝水、吃千吃万、不如吃粥吃饭、吃白饭长白肉的大道理; 身体垃圾少了。病就不生了。人类的牙齿与素食动物大象、牛、羊、马同类,非要违背自然规律,把人类改变成食肉兽,把胃肠当成动物尸体的墓穴,油腻甘肥,大量补盈,从何谈健康长寿?观大象、牛、羊、马遵照自然规律,简单吃草,力大无穷,有疾病吗?这就是天道,这就是天理。道是人们所共同遵循的正路、顺天意、合人心、坦平正直、使人改恶迁善。《华严经》: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天灾不断,同胞们该醒悟了!人生最大的财富即是生命、健康。我们应该回到古人时代向先祖取经学会自救调身之道。救救地球人类吧!人类胡乱砍伐森林、随意浪费地球资源,使地球造成严重平衡失调,造成多大的深重灾难:泥沙石流泛滥、水灾、地震、海啸、飓风、冰灾、天降灾难,人类是无法拯救的,唯一的办法只有从根本去拯救人类的心态,就可拯救我们地球人类。现代人:嗜酒不顾身体、好色不顾有病、贪财不顾亲人、斗气不顾性命。皮包骨肉并污秽;强作妖娆诳惑人;千古英雄多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快乐不可过度,欲望不可放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欲望寡心清净,便可顶天立地。知足之人,贫贱也是快乐;不知足之人,富贵也很忧愁。世人贪求数满终会消耗散尽。求之有道、得知有命,是求是益于得也。 中医同仁们:要有怜恤病人之心。大夫可以拯救病人,病患也可以拯救大夫。大夫每次救病患,可以从虚幻的贪念及邪恶的心中拯救自己。如果大夫的心中所想的不是病患,而是名利,那就不叫贪念,而是罪过,肮脏的罪过。大夫在面临困难、境遇不遂时,尤须矢志不渝。所谓"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即使处于仓促急迫之际,颠沛流离之境,也要不失其志,专注于医。这样的医家才能感动鬼神、通晓天地、救死扶伤、济世施众,为病人所信赖。现代庸医误人之害,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同仁们:我们要谦和谨慎、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医学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是故医祖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难》、《本草》、《脉经》、而不少略者何?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易》无以知阴阳之消长;非《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无以诊侯而知寒热虚实之症。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深自误哉! 人生难得、老天降福,来到世间,我们第一件事应与他排出母亲身体的胎毒,清理五脏六腑,第一口喝的是婴儿茶,为他今后体质打好良好的基础。一包婴儿茶蒸好可放冰箱,吃

道家治病养生秘方秘籍传承故事

道家治病养生秘方秘籍传承故事 “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 万道”。这句话说出了栖霞的由来,也说出 了栖霞是传奇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道家文化全真教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及他们十八弟子的故事。今天主要讲一个,道家治病养生秘籍的传承故事。 衣先生的曾祖父活到98岁,他年少时给一大户人家当短工。一天,他赶着毛驴给东家去办事,走到林家庄村外很远的地方,看到一个老道坐在路边,倚着大树,两眼无神、气若游丝,看样子好久没吃东西了,他立刻给老道喝了几口水,又把自己路上的干粮给老道吃了,老道立刻精神矍铄回过神来,不停的表示感谢。原来老道的师父的师父的师父是丘处机十八位弟子之一,他从西域一路化缘来到栖霞寻找祖师爷丘处机的故居—太虚观,迷路了,不知怎么走,加上连日饥饿劳累,所以到了这里,心善的他一路陪伴把老道送到了当地人俗称的滨都宫,也就是老道说的太虚观。后来他受老道思想的影响,就像变了一个人,天天说什么八版:灯头朝下,千里听音;牛不耕地,人不挑粪……神神秘秘的,每到重大节日他都到太虚观帮忙,和老道成了好友,老道看他老实厚道送给他一本道家治病养生的秘方秘籍,内含刀枪伤、蛇虫毒伤等秘方,其中最有价值、让衣老先生最感兴趣的是邱祖师爷神仙养生酒的秘方。为了保全秘方秘籍,衣先生的曾祖父把

这个秘方秘籍藏在衣氏家谱中。文革期间,反对牛鬼蛇神,破除四旧四害,家谱被收缴了,为了保全祖传秘籍,晚上,衣先生的祖父,夜里悄悄到了大队储藏室,把家谱的上半部分扯下来,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地把这个秘方保存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衣先生的父亲年事已高,许多疾病找上身来,他吃了好多现代药也无济于事,这时,他想起了祖传的那个神仙养生秘方,当衣先生找到那张半折家谱取出秘方时,才发现秘方被撕烂了,一部分不见了,再加上天长日久有些地方也模糊不清了,望着老父亲失望的眼神,看着被疾病缠身的老父亲,衣先生依然决定在这个不全的秘方上下功夫,开始研究这个神秘的道家治病养生秘籍。 说干就干,衣先生立即行动起来,他找来丘处机的《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蹯溪集》等著作开始拜读、找来《本草纲目》、《伤 寒论》、《千金方》《中医学》等典籍入手学 习,再从报纸、电视以及刊物上整理健康知 识,一点点搜集养生知识,他还经常跑到济 南、北京等医学院向教授们请教,就这样, 衣先生逐渐窥见了道教的养生秘笈,敲开了中医学的大门,掌握了一定的道教养生知识和中医理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衣先生接着又不知疲倦地开始了实践,他首先来到西北的草原,穿梭于各个蒙古包之间,体验牧民的生活,到处挖掘整理草原上道家养生治病的配方,随着世纪的轮换,配方也各不相同,凡是丘处机走过的地方,他都去,经过十

这是一个道家的奇效秘方

这是一个道家的奇效秘方,不仅清肠,排宿便,甚至可以清除五脏的毒素! 2014-04-05智慧人生 如果您想以后还能免费收到如此精彩的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和第一张图片之间的蓝色字:智慧人生→再点击:关注.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这是一个道家的奇效秘方,不仅清肠,排宿便,甚至可以清除五脏的毒素!每个人在家就可以做到,而且没有风险副作用。

无意间和萧道长聊起浙江有位医生秦兆虎指导病人用大白菜治高血糖和便秘等病,萧道长有点惊讶:“这位秦先生是道门中人吗?” “他和道门颇有渊源。” “难怪!”道长一捋胡子,“这白菜在咱们道家上清派被称为四秘之一,非常不得了!” 大白菜非常不得了?这话听起来就像有人说“筷子能当枪使,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记得辟谷结束我给你吃什么吗?” “哦,大白菜”,想起来了,好一大盆,带点姜丝辣椒,道长说大白菜“刮肠”很厉害。“有些肠胃病怎么也治不好的人,只要认真吃一阵子大白菜,一定有奇效!” “要想长生,五脏当清!”道长说现在不是很多人期待辟谷排毒、治病、养生、补气吗?不必千里迢迢满世界找大师指点,每个人在家就可以做到,而且没有风险副作用,赶紧记下来吧:

大白菜,以叶为主(少量菜帮)加水煮,不加油盐,可适量放少许辣椒、花椒或是去皮生姜(生姜皮性寒,姜肉性热)。每天肚子饿了就吃,连吃三天,不吃别的食物,第三天除了吃白菜叶外可再喝些白菜汤。白菜要煮得烂一点。 这种吃法排毒效果奇佳,对便秘或者肠胃不健康的人是一次大扫除。如果每个月能坚持一次,或者一次能增加到七天更佳。吃了以后会排出宿便,刚开始黑色,吃的时间长的会排出果冻一样的宿便,坚持二十一天以上的人会排出五种颜色的大便,那是把五脏的毒都清了...... “这样吃不会走不动路了吧?”我这是替很多喜欢提问的网友问的啊。 “呵呵,保证你跑得比吃草的马还快!”道长哈哈大笑。不过他建议大家吃白菜的三天最好放在周末,避开社会应酬社交活动,静心在家读书打坐。 “体内沉垢恶秽一旦排出,妙不可言!” 萧道长补充说明:“宿便一出,清气会发生,阳道易旺,应禁房事数日。祝有缘众生人安身宁,返璞归真。”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内容摘要: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关键字:天人合一道中医阴阳 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养生特点: 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另外,道家特别重视“知常”,老子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 2、动静结合,形神统一 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养生观,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共养。 3、恬淡虚无,清心寡欲 老子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神志的安泰一旦被扰乱,形体就难于保全。老子认为应“虚其心”、“少私寡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更详尽的提出“恬淡寂漠,虚无无为……则忧患不能入中,邪气不能袭。”庄子还劝告人们“不以所用养害所养……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意思是不要用养人的物质来伤害所养的人民,即使富贵之人也不以厚养而伤害身体,贫贱之人也不以利禄累害形体。”指明了形体虽靠物质营养,但嗜酒好色,纵欲过度,就会伤害形生的后果。 4、保守精气,养性节欲 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保守精气。精气有益于养生。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老子特别重视养气。《老子》第十章说: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里说的“抱一”,指的是“气”,一者,气也。“专气”,即抟气,聚结精气是也。其意是说,能以血肉之躯守气而不离失吗? 能象婴儿那样聚结精气以致柔顺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一)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一) 【摘要】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关键词】道教;中医;养生 Abstract:ThroughanalyzingandsummarizingthecharacteristicideologyofhealthpreservationinTaoism,thecon clusionisthattheinfluenceofhealthpreservationinTaoismonthetheoryofhealthpreservationinTCMm aybeinductedasfollowings:takingtheconformingwithnatureandrelevantadaptationofheavenandea rthasapremise;viewingthe"Yin"and"Yang"inarelationequilibriumasacore;andservingtheadequacyo fessence,sufficiencyof“Qi”andvigorousvitalityasabasis. Keywords:HealthPreservation;Taois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极为突出。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本文就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作初浅论述。 1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 1.1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与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见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重要的,社会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个人都应“贵生”“重生”“保生”“修生”。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给予主体选择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寿限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长存,因此主张并且相信经过一定的炼养过程,精神和形体可以相守不离,即形与神俱,实现长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这其中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太平经》在这方面则予以反复阐明:“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道教特重今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是普天下最珍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当“以生为贵”,“乐生恶死”,人人都有珍惜生命、延长寿命的本能要求和权利,因而人活在世上,应以追求快乐、幸福、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死为最高理想目标。 1.3形神统一,性命双修“形”是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神”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太平经》指出:“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则吉,去则凶。”认为形神“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晋代葛洪认为:“形须神而立焉”,“形

道家的奇效秘方

道家的奇效秘方——轻松排除五脏的毒素! 这是一个道家的奇效秘方,不仅清肠,排宿便,甚至可以清除五脏的毒素!每个人在家就可以做到,而且没有风险副作用。 无意间和萧道长聊起浙江有位医生指导病人用大白菜治高血糖和便秘等病,萧道长有点惊讶:“这位先生是道门中人吗?” “他和道门颇有渊源。” “难怪!”道长一捋胡子,“这白菜在咱们道家上清派被称为四秘之一,非常不得了!” 大白菜非常不得了?这话听起来就像有人说“筷子能当枪使,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记得辟谷结束我给你吃什么吗?” “哦,大白菜”,想起来了,好一大盆,带点姜丝辣椒,道长说大白菜“刮肠”很厉害。“有些肠胃病怎么也治不好的人,只要认真吃一阵子大白菜,一定有奇效!” “要想长生,五脏当清!”道长说现在不是很多人期待辟谷排毒、治病、养生、补气吗?不必千里迢迢满世界找大师指点,每个人在家就可以做到,而且没有风险副作用,赶紧记下来吧: 大白菜,以叶为主(少量菜帮)加水煮,不加油盐,可适量放少许辣椒、花椒或是去皮生姜(生姜皮性寒,姜肉性热)。每天肚子饿了就吃,连吃三天,不吃别的食物,第三天除了吃白菜叶外可再喝些白菜汤。白菜要煮得烂一点。 这种吃法排毒效果奇佳,对便秘或者肠胃不健康的人是一次大扫除。如果每个月能坚持一次,或者一次能增加到七天更佳。吃了以后会排出宿便,刚开始黑色,吃的时间长的会排出果冻一样的宿便,坚持二十一天以上的人会排出五种颜色的大便,那是把五脏的毒都清了…… “这样吃不会走不动路了吧?”我这是替很多喜欢提问的网友问的啊。 “呵呵,保证你跑得比吃草的马还快!”道长哈哈大笑。不过他建议大家吃白菜的三天最好放在周末,避开社会应酬社交活动,静心在家读书打坐。 “体内沉垢恶秽一旦排出,妙不可言!”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9, 7(2), 11-16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516177.html,/journal/cn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c17516177.html,/10.12677/cnc.2019.72002 Correlation between Taoism of Tao Te Ch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qing Tang, Changying Li*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 Abstract Taoism impacted deeply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oism contained prominen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wisdom and tried to interpret objective laws about universe, nature, society and life. Taoism, the view of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view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guid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healthcare .There was much in common between Taoism and TCM about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embodied their correlation. It is helpfu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essenti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aoism. Keywords 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lation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唐汉庆,李常应*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 摘要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家思想参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包含睿智的人文思想和处世智慧。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道家思想、宇宙自然观、个体生命观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指导着中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养生保健。道家思想和中医学*通讯作者。

中医养生小秘方

中医养生小秘方 小秘方之一: 每天早晨洗脸时,记得顺便将冷水轻轻吸入鼻腔进行清洗。 大收获:一举两得——既刺激了鼻腔又打扫了卫生。鼻腔经过这样的每日一练,渐渐习惯了低温,再有冷空气入侵,也就见怪不怪,不会动不动就感冒了。 小秘方之二: 在洗漱室抬眼就能看见的地方挂上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每天刷牙前先想像一下自己就在那画里面。 大收获:也许你正站在白云缭绕的山顶向下俯视,也许你正坐在一家时髦的露天咖啡馆里喝咖啡。让自己冥想几分钟,体内压力荷 尔蒙的水平顿时会下降很多。 小秘方之三: 在头脑中酝酿一句能对你产生积极和强烈共鸣的名言警句,每天出发上班前,在头脑中将这句话回放5分钟。 大收获:这会使你的心绪更积极向上,以更好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小秘方之四: 如果你坐公共汽车上班,当别人看报纸时,不要错过做骨盆肌运动的机会。将收缩的动作专注在尿道上,持续重复着一缩一放的频率。你放心,你的举动绝不会有人察觉。 大收获:每天坚持做5分钟这样的运动,盆骨肌肉会呈现较为紧绷的状态,还能防止老年性尿失禁。 小秘方之五:

到了办公室,深呼吸一下后,用手指尖顺着头发的方向用力在头部循环梳理一下头发。 大收获:梳理头皮可清除你头部的紧张感,让头脑有清醒感,更好地投入工作。 小秘方之六: 塞车时,别光顾着抱怨交通的糟糕状况,来进行呼吸放松吧。集中丹田(小腹)位置,做4:7:8呼吸法——先呼气,再以鼻吸气, 默数4下,闭气7下,再用口呼气,带出"咻"声,默数8下。 大收获:只要你坚持经常偷闲片刻做这样的呼吸运动,就会发现你浮躁的心灵平静了,如果你失眠,肯定失眠的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小秘方之七: 不要挤在狭窄憋气的电梯里,爬楼梯吧! 大收获:每爬1分钟楼梯,你就会消耗6卡路里热量,即使你只住在4层楼上,一星期也至少能消耗120卡路里热量,1年就是 5520卡路里,相当于你一年能少长1公斤脂肪呢。 小秘方之八: 工作一阵后,记得用力耸双肩,尽量贴近双耳,夹紧两臂,然后放松,这一动作可重复10次。 大收获:通过使颈,背发力,刺激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放松颈背的效果,以免你落下腰酸背痛的毛病。 小秘方之九: 午间工休如果不能打盹,就抹点薄荷膏或嚼嚼口香糖。 大收获:薄荷膏的味道能让你恢复精神气爽,只要闻上几秒钟,鼻子就会将嗅觉感受到的刺激传递到大脑,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嚼口香糖也有同样的作用,嗅觉和味觉都会感受到刺激,将此 传递到大脑,同样会给你带来兴奋作用。

药王之长寿秘方

药王之长寿秘方 据《黄帝内经》记载,上古时候人的寿命是比较长的,“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后世则不然,“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其原因在于:“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修其天年,度万岁乃去”。后世的人则“以酒为乐,心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放半百而衰也”。也就是说,生活有规律性,人就会延年益寿;生活没有规律性,人就会早衰短寿。 生活有规律简单指就是吃的健康、睡的健康。而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熬夜、酗酒、吃垃圾食品等使身体每况愈下,身体中的垃圾毒素也越积越多。身体自身的垃圾清理机制更不能满足人体自身清理的需要了。 我们在古籍和民间文献中收集到的“太极丹”,完全可以帮助人体恢复脏腑的功能,排出身体内的毒素。它采用“九花九果”经遵古炮制而成。其九花是指九种植物的花蕾:桃花、西红花、西洋参花、酸橙花、金银花等;九果乃九中植物的果实:桃仁、枳椇子、决明子、郁李仁、罗汉果、蜂花粉、灵芝粉、蕨麻(人参果)等;这九花九果的科学配伍就是我们所听到过的“太极丹”,也就是现在利德公司推出的“九五润通“。 九五润通古方称太极丹或九五金丹,是唐代药王孙思邈从道家无意中得到的养生秘方,亲自验证三年后进献唐太宗李世民,他说:“此方本出于道家,凡久服者必为药食同源之上品,此品当聚天地之灵气,然可清五脏,涤六腑,调阴阳,培元气,通二便之食方。为臣毕生仅见,实为天下奇方。” 九五润通组方的神奇在于每位成分各有药性,但组在一起后,整体的药性是平和的,不走偏性的,这一点正体现在它可通调五脏六腑,一方面排出体内的垃圾毒素;另一方面恢复五脏的藏精功能,久服必可延年益寿、轻身耐老,不愧为药王推荐的长寿方。

秘传道家养生功--补肾功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它通肺、通胃、通肾)。常练小指头提水法可以强肾。日本有些人长期用此法强肾后,70多岁还能生育。倘若再添加以膝盖逆时针走路法(走圆圈路)的锻炼,靠人体自身练出的功能,就能治好上述的肾亏、肾衰之疾患。 胡海牙先生今年已经95岁高龄了。前一段时间他去体检,身体各项指标基本都正常。他单位的老同事跟他见面后,开玩笑地说:“您的身体棒得跟三十岁小伙子似的,有什么养生秘诀吗?您是研究道家仙学的,也给我们传授一些灵丹妙药啊!”老先生微微一笑,说:“哪有什么灵丹妙药,妙药就在自己体内,只是你们不知道怎么用罢了。” 老师的一句话引起大家的好奇心,纷纷请教。只见老师双手握拳,贴在身后,随着身体的上下轻微抖动,一边笑呵呵地说,“看明白了吗?就是这个。”-

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浅谈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作者:李嗣琪 关键词:道教养生中医影响 摘要:自古医道一家。道家思想对中医学有深远的影响,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本文试从道家思想特色的内容入手,对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渊源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因其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而对中医学的影响最深,最有指导意义。道家首先将阴阳五行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以致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被引入中医,成为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一大特点;道家“重人贵生”,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追求长生不老,发展出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全部为中医学吸收而成为中医养生学。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

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二)养生与中医 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最终让全人类达到健康长寿、平生事业获得成功。 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道家养生在中医学中的体现2.1顺应自然是养生治病的前提“天人合一”是道家养生的理论核心。 人要保证相互依存相与自然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二者在经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时候是同时进行的。道家养生对于季节和时辰的区人身的小宇宙和天地所构成的分十分明确。其次,大宇宙是相应的。人的身体构造与宇宙的结构相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体系,可以将天和人的结构十分巧妙地融入于一个体系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