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美食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4、中国美食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4、中国美食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无论古今,都是大势所趋,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了解祖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民族平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后的统一。 2.通过学生自行交流归纳秦王扫六合的过程及条件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设问: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 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又是如何灭 掉六国的?(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 容)。 2、秦国为什么能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即其统 一的条件有哪些?(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畅所 欲言,老师归纳) 老师板书关键词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秦王 嬴政等关键词进行归纳 1、学生带着问 题阅读课文本 目内容后作答 2.学生思考,相 互交流,畅所欲 言 1、课件显示《战 国形势图》,并 按顺序删除六 国的名称及时 间,最后用散开 式放大“秦”字, 再从左嵌入“公 元前221年”, 并点击都城咸 阳。通过形象的 画面以加深学 生对扫灭六国 过程的印象。 2.展示秦王扫 六合所具备的 条件。 出示秦始皇的 画像。 3.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的好处,对于后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出示李白古诗,通过古诗感受赢政威震六国, 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②学生自由讨论分析秦王朝的统一对于当时及 后世来讲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通过李白的 诗句体会秦始 皇统一天下的 雄姿和气概。 2、讨论秦统一 的历史意义。 1.推出李白诗 句。 2、出示统一的 历史意义。 4.通过讲述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政治上的措施,逐步培养正4.秦朝为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 过渡:我们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那么, 现在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秦始皇面前 了,他该怎样巩固政权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动 摇? 1、学生自己归 纳出中央集权 制度的构成。 2、学生动手制 作秦始皇加强 1.用图标方式 展示秦朝中央 官职的设置。 2、用投影展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钱钟书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比较差,本文又有许多诗歌在里面,学生理解起来更难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 贾谊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教学设计

《中国美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16个字,会写6个字。认识多音字“炸。”了解丰富的中国美食。 过程与方法: 能发现偏旁“火”和“灬”的联系。能说出用“炒、烤”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美食中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升华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16个字,会写6个字。能发现偏旁“火”和“灬”的联系。 三、教学资源准备 希沃电子白板相关软件、投影设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来激趣 1.白板出示课题《中国美食》。 师:欢迎你们来到美食天地。 2.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朋友,猜猜看他是谁?你喜欢他吗? (白板擦除出示大头儿子的图片。通过孩子们喜爱的动画人物拉

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 二、汉字宝宝认一认 1.可是他遇到一个难题,你愿意帮助他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播放动画。(通过老师自己编辑制作并配音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师:菜单上好吃的太多了!大头儿子挑花眼啦!谁能来帮帮他? (设置3次机会,通过点菜环节,体现课堂生成性,展现自主学习、以生为本的理念。同时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对多音字“炸”的认识。)师:我们先来看看到底有哪些好吃的?请同学们一起读出它的名字。(白板出示图片,每出示一张图片,生齐读一次。共11张)好吃的真不少!可是大头儿子一家只有三个人,这么多菜如果都点的话太浪费了,那谁能帮他们挑选其中的几个菜呢? ①来孩子,你想帮大头儿子点什么菜?(生说,老师在白板上拖动图片) (师:你能带大家读一读你点的菜吗?带读,齐读) ②还有谁想试一试吗? (生到白板上拖动图片,师:你能带大家读一读你点的菜吗?) ③还有一次机会哦!谁愿意来? (生到白板上拖动图片,师:你来说说你点的是什么?同学们齐读。) 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只要学生在点菜环节中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石拱桥》优秀教学设计word版本

《中国石拱桥》基于标准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中国石拱桥》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牛路瑶/郑州市第七十七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 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从文体上看, 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学本单元,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本文先从“久、美、坚”三个方面说明中 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列举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解释石拱桥的共同 特点,并着重说明两座桥各自的特点,以此表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语 言以说明为主,又穿插记叙,严谨周密又不失生动形象。 3.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知之甚少,所以应首先明确什么是说明文。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前,进行一节说明文导入课,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意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然后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石拱桥整体特征。

《中国美食》_教案

中国美食 【教学目标】 1.会认“菠、煎”等16个生字,会写“烧、茄”等9个生字。 2.读准文中美食,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 3.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读准词语。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2.继续了解生字中形旁表义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由图片和文字感受中国美食的丰富和中国美食文化的深厚,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让学生欣赏。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美食的世界,领略中国美食文化的魅力。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中国美食) 二、读认生字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读课文3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小组交流你的感受。 出示自读要求: 第一遍: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第二遍:边读边想词语的意思,在不明白的词语旁边打上问号。 第三遍:把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3.出示会认的词语,检查自读情况。共分两组,自读,轮读。 菠煎腐茄烤煮爆炖 蘑菇蒸饺炸酱粥蛋 注音读,读准声调。 4.小组学习。利用归类识字法给汉字归类。 火+乍=(炸)艹+姑=(菇)

火+考=(烤)饣+交=(饺) 艹+磨=(蘑)火+暴=(爆) 5.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烤鸭水煮鱼葱爆 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 三、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读法指导:小朋友,刚才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中国美食,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中国美食和烹调方法,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 2.逐行指导: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行: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①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哪些烹调方法? (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凉拌、煎、红烧”的烹调方法。) ②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红烧”的烹调方法。 (红烧:中国美食中烹调方法的一种,把肉、鱼等加油、糖略炒,并加酱油等佐料,焖熟使呈黑红色。) 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 (凉拌黄瓜、煎油饼、红烧肉) (2)第二行:烤鸭、水煮鱼(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①这两种中国美食又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 (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烤、煮”的烹调方法。) ②说一说:这两种烹调方法的具体做法。 烤是把食物原料放在烤炉中利用辐射热使之成熟的一种烹饪方法;煮是把主料放于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先用大火烧开,再用中火或小火慢慢煮熟的一种烹调方法。 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 (比如说“烤全羊”、“水煮花生”等。) (3)第三行: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这两种美食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爆、炖) 了解“爆”、“炖”的烹调方法。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能力培养: 1、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2、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 的好处 4、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 5、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 响。 3、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教师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 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多媒体出示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并向学生播放 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 二、学习新课: (一)秦灭六国 1、读本节内容,思考: 秦王嬴政在多长时间内、运用什么策略先后灭掉了哪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 取什么策略先后顺序灭掉六国的?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 230至公元前221 22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 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渡语: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过秦论公开课金奖教案

2018 Microsoft China [过秦论]公开课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6.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7.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贾生李商隐贾谊毛泽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世无伦,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虚前席,梁王堕马寻常事, 不问苍生问鬼神。何需哀伤付一生。 二.作者简介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内容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中国美食教案

《中国美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等16个生字。会写“烧、茄”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中国美食。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读、说等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多地了解家乡。 教学重点: 能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中国美食。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中国美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吃中国的什么食物啊?注意哦,是我们中国的食物。

生:我喜欢……我喜欢…… 师:看来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还真多!是啊,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当然美味的食物也是很多的,今天啊,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这些美食。(出示课题《中国美食》生读两遍。) 师:读得可真好,那我要到底有哪些美食呢?我们就一起先来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 生:哇,好漂亮……看起来好好吃……好美味啊…... 师:是呀,看到这些图片老师都想吃了,那你吃过这样美味又漂亮的食物吗? 生:有……….没有……….. 师:那今天啊老师就要带你们一起去品尝一下这些让人垂涎(xian)三尺的美食吧。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孩子们,要吃好吃的,我们要去哪里呀? 生:饭店………酒店……… 师:是啊,这些地方都可以吃到美食,那今天老师也要带你们去一个高大尚的饭店,一起去品尝一下刚刚我们看到的美食,好不好啊?(师在黑板上粘贴饭店图片) 生:好啊!好,好,好……… 师:咦?你们看,老板带着一群漂亮的服务员阿姨一起出来迎接我们了,(师粘贴老板的图片)可是他说啊,想要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资源:史料、图片、故事、小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导入:运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回顾: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个七个诸侯国?其中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第一目:统一新气象——秦灭六国 出示材料:猜猜看,他是谁?他是秦国人却出生在赵国;他13岁称王,到21岁才亲政;他运用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出示图片:秦始皇像 1.秦灭六国的背景 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政治格局发什么变化?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示意图 生: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天下 2.秦灭六国的过程 出示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3.秦的疆域 出示地图:秦疆域图 第二目:治国新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层面 材料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吕思勉《秦汉史》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 生: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权至高无上) 出示图片:中央政治建制简略图 2.地方层面 材料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乱不止,就是有诸侯王的缘故。依赖祖宗神灵,天下刚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

-《中国美食》教案

4、中国美食 教学目标: 1.会认“菠、煎、腐”等16个生字,会写“烧、烤、炒”3个生字。 2.读准文中美食,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 3.通过了解中国美食,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依据汉字音、形、义进行分类识字。 2.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教学难点: 由美食图片和美食餐单让学生喜欢上中国美食,从而激发对中国美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图片,这是刚刚过去的哪个传统节日?---春节。 2.由春节的美食,引到中国美食。今天,我们就进行一场“中国美食达人赛。” 3.出示课题4《中国美食》,并书写课题,重点指导“食”字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捺”。出示含有“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找出“食”在汉字中的不同位置。由“食”引出“餐”和“饺”的字,进行归类识字。最后,总结含有

“食”和“饣”的字大都与粮食有关。 二、第一关“我来识菜单” 出示美食菜单(11组生词) 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烤鸭水煮鱼葱爆羊肉 小鸡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 1.自己试着读一读。 2.小老师领读。 3.老师示范美读,学生再读。 4.学习多音字:炸 课件:第一关顺利晋级,发晋级星。 三、第二关“美食拼盘” (一)美食套餐一 1.出示:(美食图片)猜菜名。 2.女生齐读美食套餐一: 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 认真观察美食套餐一都是什么菜?“素菜”又可以称为“素食”(板书:素食) 3.出示生字:“菠菜”“茄子”你发现都有一个共同部首?分类学习含有“艹”的字。 出示:“蘑菇”“葱” (二)美食套餐二 1.套餐二,上菜了。老师描述菜品(出美食图片)猜菜名。 2.男生齐读美食套餐二:

11、中国石拱桥教案(公开课)

11、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桥梁学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三十年代即主持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培养了大批桥梁专家,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就是由他的学生担任总工程师的。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扫清生字词障碍。 弧形(hú)长虹饮涧(jiàn)匀称(chèn) 桥墩(dūn)惟妙惟肖(xiào)河堤(dī) 2、词语解释。 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推崇:十分推重。 惟妙惟肖:形容雕刻的十分精妙逼真。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巧灵巧高明,独一无二。 3、学生听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特征。(播放课文录音)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4、学生自学找出作者主要以那几座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四、再读课文,局部探究。 请学生速读4~8段,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1、找出赵州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 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形状像一张弓”“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结构匀称”“古朴美观”表明其形式优美;“保持原来的雄姿”“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表明其结构坚固;“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唐朝张嘉贞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鷟赞其“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称杰作。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迄今保存完整的大量石桥,是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找出卢沟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 明确:“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距今830多年,13世纪就闻名于世表明其历史悠久;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联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表明其形式优美;河堤冲毁桥无恙表明其结构坚固。 3、教师小结: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五、学习说明方法。 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

(完整版)中国美食公开课教案

《中国美食》教学设计 执教者:范祖旭 教学目标: 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烧”“肉”两个字 2.能认识“烧、烤、爆”等制作美食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中国美食的热爱 教学难点和难点:生字教学了解烹饪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中国美食地图 1.师:孩子们,平时妈妈做过哪些菜呢,谁来说说。这些美味的菜我们称之为美食。(板书美食)快看这是什么?(出示:中国美食地图)。你都看到了哪些美食?生说。 2.看了这么多的美食,你有什么感受?生说。这些美食都是我们中国的美食(板书中国美食)。地大物博的中国,盛产美食,不仅品种多,而且色香味俱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识字4中国美食。 3. 中国的美食在世界上可有名了,我们自豪地读一读。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现在请孩子们翻开书,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认识这些美食。 三、情景识字 师:第一环节:看图认识菜名

出示:看看这是什么菜?凉拌菠菜谁来读一读? 这又是什么?香煎豆腐(腐是轻声) 这道菜你吃过吗?红烧茄子 烤鸭 水煮鱼(煮是翘舌音) 葱爆羊肉 小鸡炖蘑菇(蘑菇在一块,读轻声。) 第二环节去图识字 1.师:刚刚是通过看图片认识了七种美食。现在去掉图片了,孩子们还认识这些菜名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完后请举手。 去图片,认识菜名: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 烤鸭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 2.带拼音的生字宝宝你会认吗,来挑战一下吧。(齐读) 3.生字宝宝读得真棒,咱们来开火车读读这些词语吧。(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你们还会吗?男女生来比比看谁读得整齐又洪亮。(男女生交叉读) 第三环节:卡片抢答巩固识字 1.孩子们真厉害,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这些卡片上的生字宝宝如果你认识它,请大声喊出它的名字。菠煎腐茄烤煮爆炖蘑菇 2.请你给这些生字宝宝找规律分分类,你会怎么分呢?我请同学上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质教案

《秦统一中国》 第一课时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一课。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 2、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5、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 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推理 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 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李白《古风》,让学生朗读,提出问题。 二、进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教师讲述秦王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展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秦王灭六国的过程,说出秦朝的疆域范围,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秦朝统一的意义。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自主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知识点1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篇文章,编入了高中语文教材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听 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 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 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 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1、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4、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1、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教学预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设计 (1)

《过秦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2、加强诵读,体会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 3、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4、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本文观点的得出与叙述秦王朝兴衰之间的联系,体会行文安排之精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总结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弱肉强食”似乎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一群疲惫的农民轻而易举地就摧毁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者贾谊又是如何向我们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问题引导,自主合作 问题1: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那么,秦之“强”和陈涉之“微”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找出来,读一读并分析。 秦强:从秦的兴起到鼎盛 陈涉之微:从出身到起义的装备 (学生边读边分析,教师边引导边形成板书,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行文的气势) 板书设计: 过秦论 贾谊 易 陈涉秦朝(守) 仁义不施 九国秦国(攻) 难 分析总结: 同学们在诵读分析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秦由盛而衰的过程,同时也体会到了本文行文的气势,正如近人吴闿生所说:

出示评价: 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吴闿生 孙月峰对此也有类似的评价: 《过秦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 (《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问题2:但不同的是孙月峰还注意到了本文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精巧实理俱在内”。《过秦论》讲了什么样的“理”?行文上又是如何体现“精巧”的呢?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总结) 总结: 本文的“理”,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极言秦之强,极言陈涉之弱,而结局却是弱者胜强者亡,不由让人思考个中原因:主客观形势不同,统治者所采取的策略也理当不同,而所有策略则当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秦夺天下,依靠武力,导致矛盾尖锐;秦统一天下,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法奴役百姓,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也在几方力量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问题3:西汉时期的贾谊为什么要写关于秦的文章?《过秦论》对我们有那些启发? (1)教师适时出示相关背景,学生谈自己看法。 明确:借古讽今,借秦之过,猛敲警钟,劝诫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2)小组交流,梳理思路,选代表谈启发。 三、课堂小结: 一个强大的王朝已然离我们远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大家谈到的这么多。若干年后的北宋的苏洵又重谈这段历史,站在六国的角度写了一篇《六国论》。 四、作业布置: 阅读《六国论》,思考: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的历史,二人选择的角度为何不同?教学反思: 本课是《过秦论》的第三课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对文章的内容及写法进行分析和把握。 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活跃,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问题设置较恰当,教师引导基本到位,但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 1、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深感语言贫乏。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加强教学语言的训练,以便在课堂上能更精准到位的指导学生。 2、结尾拓展部分,谈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的现实意义时,学生联系了许多旧的知识,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良好契机。只是学生的回答在语言组织上也有不少的欠缺,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不是太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