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

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

arcgis作业第一步骤~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因为我是在ARCGIS 10.0的环境中进行运作的,所以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来写了,9.3的具体操作应该也是差不多的。这是第一步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运行ArcDesktop,新建一个空地图,通过Add data加入“map.jpg”。可能会出现关于金字塔和投影方式的咨询,无视之。

2.在地图上右键——数据框属性——常规——单位——地图一栏,显示为“米”(原本为未知单位)

3.配准栅格图像

在工具栏空白处单击右键——地理配准

4.单击地理配准——取消“自动校正”——单击符号,选取编辑点进行校正,一般来说选取的点都是公里网的焦点。四个角落各取一个,然后中央区域选取几点。

有关公里网和经纬度的解释,可能没有学过地图的同学比较的茫然。

本次作业的map.jpg是1:5w地形图,他的右上角两套不同的坐标体系。最外框的是经纬度网,115度45分;40度00分这个是图片的右上角的经纬度坐标,用来校正完全之后进行一个对比验证。

靠里的是方里网,是高斯克吕格投影(Gauss一Kruger Projection),即90-91-(20392)-4430这一列,这是高斯投影第20个投影带,距离中央经线390-391-392公里处,距离中央纬线距离为4430公里(就是距离赤道距离4430km)。由此产生的一套坐标。更详细的就不赘述了。右上角的那个焦点坐标就是(393000,4430000)

5.选取控制点一般都是选取地图上方里网的交点,然后左键选取,右键输入XY坐标,并不需要像老师的参考流程中,拉取一条直线。

6.选取好控制点并且输入坐标之后,点击,会出现这些控制点的属性表,可以对比验证一下,残差较大(一般来说接近2)则需要重取,满意之后。在地理配准中点击“自动校正”会自动生成一个新的校正后的图。

接下来基本上就跟着老师的步骤走吧……

7完成配准后利用Georeferencing工具条中的update georeferencing或者rectify命令保存配准结果。前者是生成一个jgw的文件来存放配准后的坐标信息,而后者则是另存一个配准后的图像文件。

8. 关闭该地图,不保存。

9. 运行ArcCatalog,找到前面配准后的图像,定义其投影系统

(1)右键菜单中选择Propertities;

(2)在对话框中的Spatial Reference后点击Edit按钮

(3)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Select;

(4)选择投影方式: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 —Gauss Kruger —Beijing 1954 —Beijing 1954 GK Zone 20N.prj(注意一下)

(5)确定

10. 在ArcDestop中新建空地图,加入修改后的图像

11. 在Layers的Properity中把显示单位改成度分秒,即可在图面上显示经纬度坐标。这时可以和图上的经纬度坐标对比,检查配准的结果是否正确。

12. 保存地图。

PS:如果控制点的X坐标输入为(20392000.4430000)的话,就是将投影带也输入的话,投影方式就用beijing1954GK-ZONE 20.prj。这一点徐湘涛和刘果同学已然验证了,这个牵扯到GIS的设定,表示无奈~

接上文讲。

本次作业就是在校正后的地图的基础上,添加各个要素的图层,通过叠加显示最后得出结果图。

1运行catalog,找到deafult.gdb,右键——新建——要素类

2填入要素名称,然后选择类型,建议,河流,道路等要素为线要素;水体等为面要素,然后高程点为点要素,在几何属性中加入Z值。然后开始描图层。定义其投影方式,与第一步选取的方式相同。

3.工具栏右键——编辑器——开始编辑,在右边的对话框中选择组织模板,即第二行第二个,新建模板之后,选择相关图层,然后在arcgis右下角会有构造工具出现,点选并进行

描绘。

4.描完之后,编辑器——停止编辑——保存编辑内容

5.例如高程点等属性数据,可以在内容列表(最左边显示的)中点取图层,然后右键——打开属性表——输入,这一切要在编辑环境下进行。

6.图层右键——属性中显示了各种繁杂的内容,多多研究会是好方法。

7.注意map.jpg中右上角的坐标区最终是不计入地图的,因此可以新建一个空白图层,圈定其范围,以便在用高程点生成dem图的时候可以划分范围。

8.高程点构成DEM图,具体方式是工具——spatial analyst——插值——(可以尝试各种方法)—

注意,要在环境一栏中调整“处理范围”到与“空白图层”相同,最终才能生成规则的地图。

然后就是地图美工的问题啦,比如上色之类的,这一点就因人而异了。

最后在视图——布局视图中圈定最后的模板,调整指南针,比例尺,图例,标题等要素,就可以生成第一个作业啦~

作者 : 汪疆玮

额~上次罗列了第一张图的一些步骤。

然后是适宜性评价,本质上是根据对各个图层的空间位置做分类,赋值,然后叠加。一共有5类

坡度——高程点,转化成坡度分析,然后重分类,赋值

水体——直接距离分析,然后重分类,赋值。

主干道,居民点,分支道路====的做法类似于水体。

然后叠加,来个大赋值。

然后调整布局神马的。。。。。。

首先,高程点转换成坡度。。。

spatial analyst——插值——克里金法——输入要素为“高程点”。。。然后点输出

注意,在“环境”一栏中需要调整范围,因为高程点离散分布,如果直接确定的话将会计算出最外围高程点所围成的多边形的kriging高程。在环境中调入控制好的范围(如果有建立空白图层并限定边界的话)

然后会生成一个kriging高程,将其转化成坡度。

spatial analyst——表面分析——slope——输入“kriging高程”然后点击,就会出现一个坡度图。

注意,环境那一栏也需要调整。

最后是重分类。spatial analyst——重分类——重分类

然后点击“分类”确定其分类方法,就是PPT上的那个分类方法,得到Reclass_Slop

对于水体等物的距离分析,其实就是个buffer。选定spatial analyst——距离分析——欧式距离。生成一个EucDist_主干这样的文件,然后继续上文的重分类并赋值的过程,得到RECLASS_主干

然后所有图层全部赋值之后,spatial analyst——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

然后选择算法,将所有要素重分类的全部加起来,并做一个重分类,得到适宜性评价的5类指标范围。

运算环境很重要

然后就是配色之类的活儿了,自己喜好吧~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其他布局等在VIEW中搞定,然后OK啦~

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ARCGIS在山地旅游小城镇中用地适宜性的应用——以余姚市四明山镇为例

ARCGIS在山地旅游小城镇中用地适宜性的应用——以余姚市 四明山镇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如今的一种生活方式。余姚四明山镇凭借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和客源丰富的长三角市场,成为炙手可热的山地旅游小城镇。但是大量游客的涌入和无序盲目的建设,不仅破坏了本就脆弱的山地生态环境,也无法更好的促进城镇的发展。在可持续理念下,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效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需要对旅游小城镇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本文以余姚四明山镇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因子的权重,并应用ARCGIS10.1进行加权叠加,评价了四明山镇城乡建设用地的适宜性,从保护城市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角度为城镇发展和建设提高参考。 关键词:山地旅游小城镇;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GIS 1 引言 四明山镇是浙江宁波余姚市辖镇,位于余姚市最南端,因地处四明山脉之巅而得名,是一个物产富饶、风景秀丽的山地小城镇。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23平方公里,目前辖梨洲一个居委会和12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共计10578人,其中镇区人口为1600人。 本文研究对象为山地小城镇,即人口规模在3万以下的城镇.一般为单中心块状、带状的空间结构,且城镇规模不大。四明山地区的乡镇如余姚的大岚鹿亭、绍兴的陈溪、丁宅等城镇大多如此。 2 基于GIS的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选取浙江余姚市四明山镇为研究案例,经过前期对研究区基础资料的收集,运用ARCGIS10.1为研究的操作平台,先对各个类型的用地因子提取,再对其进行权重赋值叠加.最后根据得到的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讨论空间结构的规划布局。 2.1评价方法 本文以四明山峡镇行政区划地块为基础资料,通过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个方而因子的提取和研究,作为整个地块土地建设适宜度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分级和确定单因子权重两个步骤。 2.2.1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分级 从四明山镇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山区旅游小城镇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本次研究根据因子对城镇建设的影响,将评价因子分为限制因子、潜力性因子、特殊因子三大类。限制性因子包括高程、坡度评价因子,潜力性因子包括交通便捷度、与核心建成区空间距离,特殊因子为水源地、热门旅游景点可达性评价因子。 2.2.2确定单因子权重 由于各评价因子、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土地建设适宜性作用的重要性也不一样,本次采用单因子加权叠加的方法进行评价。首先根据四明山镇评价因子的类别比较,确定其类别权重值:然后对同类别评价因子(三个及三个以上)采用数学矩阵方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2.2分析结果 分析各类别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在上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因子评价中,确定四明山镇适宜性等级,依据评价的得分值将四明山镇行政区划地块分为四个等级: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生成上地建设适宜性限制性分析图;在上地建设适宜件潜力性因子评价中,潜力性增长趋势,得分越高其潜力性越强。 2.2.1单因子分析 准备数据有四明山镇行政区划数据、四明山镇上地利用现状数据集、四明山镇DEM数据集、四明山镇道路交通数据集。对以下各因子进行分析,高程分析海拔高度,坡度分析坡角的大小,地形起伏度分析地貌,根据现状建成区主要道路分析交通便捷度,其他的单因子可以直接权重赋值评价。

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

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 arcgis作业第一步骤~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因为我是在ARCGIS 10.0的环境中进行运作的,所以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来写了,9.3的具体操作应该也是差不多的。这是第一步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运行ArcDesktop,新建一个空地图,通过Add data加入“map.jpg”。可能会出现关于金字塔和投影方式的咨询,无视之。 2.在地图上右键——数据框属性——常规——单位——地图一栏,显示为“米”(原本为未知单位) 3.配准栅格图像 在工具栏空白处单击右键——地理配准 4.单击地理配准——取消“自动校正”——单击符号,选取编辑点进行校正,一般来说选取的点都是公里网的焦点。四个角落各取一个,然后中央区域选取几点。

有关公里网和经纬度的解释,可能没有学过地图的同学比较的茫然。 本次作业的map.jpg是1:5w地形图,他的右上角两套不同的坐标体系。最外框的是经纬度网,115度45分;40度00分这个是图片的右上角的经纬度坐标,用来校正完全之后进行一个对比验证。 靠里的是方里网,是高斯克吕格投影(Gauss一Kruger Projection),即90-91-(20392)-4430这一列,这是高斯投影第20个投影带,距离中央经线390-391-392公里处,距离中央纬线距离为4430公里(就是距离赤道距离4430km)。由此产生的一套坐标。更详细的就不赘述了。右上角的那个焦点坐标就是(393000,4430000) 5.选取控制点一般都是选取地图上方里网的交点,然后左键选取,右键输入XY坐标,并不需要像老师的参考流程中,拉取一条直线。 6.选取好控制点并且输入坐标之后,点击,会出现这些控制点的属性表,可以对比验证一下,残差较大(一般来说接近2)则需要重取,满意之后。在地理配准中点击“自动校正”会自动生成一个新的校正后的图。 接下来基本上就跟着老师的步骤走吧…… 7完成配准后利用Georeferencing工具条中的update georeferencing或者rectify命令保存配准结果。前者是生成一个jgw的文件来存放配准后的坐标信息,而后者则是另存一个配准后的图像文件。

ARC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案

ARC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方案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修改

基于ARCGIS地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摘要]将土地按照其对于农、林、牧各业地适宜性及其自然生产潜力水平地异同性,予以适宜性分类,为特定地土地用途预估土地地潜力.[1]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可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制定土地利用方案,制定复垦、土地还原地综合利用方案.并且土地适宜性评价一般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本文同时说明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地原理与原则,以及如何利用ArcGIS地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评价土地地适宜性. [关键字] Arc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分析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流程 1 引言 随着时间地推移,土地利用变化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地关注. 对土地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地主要任务在于分析土地利用情况,制定土地利用方案,统计规划,指导未来具体建设活动对土地进行空间上、功能上地合理利用,协调生态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地运作优化系统总体结构,提高抵御外界不良干扰地能力,以保持其平衡稳定地最佳状态.以及其它用地还原后地土地地综合利用.尊重空间价值与生物生产价值地内在地有机整体性,并根据适宜规律合理地安排土地地利用行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措施,是有机整合人与自然地纽带.[2]b5E2RGbCAP 借用ArcGIS进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统计,发现一些土地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人类与自然生存带来地严

重影响,总结造成土地利用发展趋势地原因,寻求拯救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解决办法,为土地地合理利用制定适宜地规划政策.[3]因而本文会讲解ArcGIS地功能特点,土地适宜性分析评价地原理、原则与意义,以及如何借用Arc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p1EanqFDPw 2 ArcGIS地功能特点 1)更加易用且具生产力 a> 编辑变得更加简单且无处不在; b> 数据地获取与管理变得更加简单; c> 提供了对局域网及本地资源进行搜索地功能——Search功能; d> 完整地网络应用程序; e> 为地图制图、网络发布提供地图模版; f> 易用地界面操作; g> Desktop与Web应用、Mobile终端在线进行同步与协作. 2> 功能强大 a> 强大地空间分析功能、 整合了科学计算<与Python地集成)、具有3D分析功能; 可对基于时间地数据进行可视化与分析<考虑数据地时间维度,在桌面及Web上对基于时间地数据进行分析与回放);DXDiTa9E3d 具有网络分析功能,如:位置分析、所属区分析; 在分析功能运行地同时,可继续对地图进行操作.

基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摘要:生态适宜性评价需考虑众多影响因素,以GIS为研究工具,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弥补传统景观规划中在此方面能力不足的弱点。相比等权叠加法,通过层次分析法赋值权重,能够弱化权重赋值过于主观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 以GIS为应用平台,通过层次分析法赋值因子权重的方法,以评价场地生态适宜性。 关键词:生态适宜性评价GIS 层次分析法 1.引言 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资源的 消耗及环境的污染超过其所能承受的平衡限度,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引起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人们开始反思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努力 寻求两者的协调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在解决生态问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应用景观生态 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在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及建议[1]。 2.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在生态调研的基础上,寻求最佳 可行的土地有效合理利用方案,根据研究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分析区域的 生态敏感性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提供合理发展 和生态环境建设策略[2]。生态适宜性评价最早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McHarg教 授提出,将其定义为“由土地具有的水文、地理、地形、地址、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对特定、持续性用途的股友适宜性程度”[3],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 林业局等组织和机构也作出不同的定义。其内容主要是为最大程度降低人为活动 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对研究区域内的场地进行适宜程度等级评价,并指出适 宜用于人为开发利用区域范围和面积。生态适宜性评价主要应用于以下几大类型:①城乡建设用地评价;②自然保护区选址及评价;③项目选址确定及环境影响 评价;④旅游区评价;⑤景观规划。 通过建立生态适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将研究区域分为最适宜、适宜、基本 适宜、不适宜和禁止开发等若干用地等级,并对不同级别提出相应的开发程度要求。其中最适宜用地、适宜用地可作为优先开发的区域,在不影响生态系统基本 功能的情况下可进行强度较大的人为活动;基本适宜用地是在缺乏发展空间的情 况下,保护性的有限度开发利用;不适宜用地和禁止开发用地是生态脆弱区域, 开发难度大且被破坏后难以修复,需要以生态保育为主,严格控制开发。 3.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及工具,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处理地理空间数据能力。20世纪末,随着计 算机技术飞跃性的突破,伴随地理信息技术的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和应用得到 极大的发展,能有效弥补传统景观规划在空间分析方法上的不足。 4.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因子叠加法也称为“千层饼”模式,是生态适宜性评价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之一,源于19世纪McHarg教授在《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的一整套方法体系。此 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在确定研究区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各个主要生态影响因子 的关系,获得单个影响因子的生态适宜程度,再通过空间分析技术综合考虑所有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本科生综合训练报告书报告题目 GIS应用模型构建 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班级遥感14-2班 学生姓名及分工 高长鑫徐浩然:邻近度分析,适宜性分析,分析叠加 张世盟赵晓宇:生成TIN ,DEM,结果分析

但是出现错误,无法建立多环缓冲区 在建立多环缓冲区多次失败后,退出arcgis,删除刚刚建立的水源图层,再重新进入,按照之前的步骤再做一次,缓冲区建立成功。 各个缓冲区的属性如图 【建立tin】(不规则三角网) 建立TIN三角网,将控制点数据文件转成TIN数据 第一步:点击加载提供的控制点数据文件。? 第二步:点击ArcToolbox工具: 3D?Analyst?Tools→Date?Management→TIN→Create?TIN,如下图所示。【数据格式转换】 将控制点数据转为栅格数据,进行坡度分析。点击ArcToolbox工 具:?3D?Analyst?Tools→Conversion→?From?TIN→TIN?to?Raster,生成栅格图,如下图所示。 【坡度分析】 点击ArcToolbox工具:?3D?Analyst?Tools→Raster?Surface→?Slope,生成坡度图。 坡度分析结果如图 【坡度重分类】 将空间分析结果转换成栅格结构文件,根据各因素的适宜性高低对因素评分,按评分标准的得分进行栅格重分类,对坡度图进行重分类。 点击ArcToolbox工具:Spatial?Analyst?Tools→Reclass→Reclassify,对坡度图进行重分类。其中坡度在.002073 - 11.146036度时,得分1;坡度在11.146036 - 21.746392度时,得分2;坡度在21.746392 - 33.162159时,得分3坡度在33.162159 - 49.742202时,得分4;坡度在49.742202 - 69.312088时,得分5,坡度得分越高,种植作物的适宜性越低。最终生成坡度栅格分类图,如下图所示。 重分类后的栅格图像结果如图 【土壤类型格式转换、重分类】 生成土壤类型栅格图,及对土壤栅格图进行重分类。 第一步:点击加载提供的土壤类型数据文件。

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析

3、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当代的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周万村等,2000),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从7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首当其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李丽娟等,2005;李志等,2007;郝慧梅等,2007)。陕西省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地区。1998年以来,全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在全县范围展开了封禁造林工作,于当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下”的目标,是全国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吴起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x104t/km2,下降到目前的0.54x104 t/km2,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显现,秀美山川初

露端倪,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选取吴起县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上,运用退耕还林前后的遥感数据,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意义如下: (l)科学评价和总结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果,通过对其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反映其在生态建设驱动力作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展现其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果。(2)通过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点及限制因子,为当地决策部门制定生态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由于吴起县退耕还林工作非常典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样板,有利于同区的其他县份借鉴。 3.2 评价标准及方法 1、评价标准 基于GIS的退耕还林分析: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地面坡度与土地利用,特别是耕地的使用状况之间的关系。故本次研究着重于调查样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重点是耕地,包括滩旱地、沟旱地、梯旱地和坡地)中的地表坡度组成状况。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地理信息,应用GIS技术可迅速清查土地利用详细状况。根据多年试验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坡度在3°, 8°, 15°, 25°, 35°是较为明显的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值; 3°以下无明显侵蚀, 8°以上的坡地细沟、浅沟普遍出现;

arcgis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

arcgis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 ArcGIS 在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中的应用 2.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的背景和意义 3.ArcGIS 在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中的作用 4.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5.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的应用案例 6.结论:总结 ArcGIS 在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中的优势和未来发展前景 正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 是 ArcGIS 软件,已成为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的重要工具。 一、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的背景和意义 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是指根据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健康状况、居住环境等因素,对不同地区进行适老化程度评估,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合适的居住选择。这一评价体系对于优化养老资源配置、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ArcGIS 在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中的作用 ArcGIS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分析和展示空间数据。在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中,ArcGIS 可以辅助我们 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数据收集:通过 ArcGIS,我们可以方便地收集和整理评价所需的各类数据,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交通状况等。 2.数据分析:ArcGIS 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数据中的潜在关系,为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提供有力支持。 3.结果展示:ArcGIS 可以直观地展示评价结果,便于我们了解各地区的养老适宜程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根据养老适宜性的不同方面,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如气候、地形、交通、医疗资源等。 2.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利用 ArcGIS 收集评价所需的各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投影、坐标转换等。 3.数据分析:运用 Arc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区的综合得分,从而进行养老适宜区分级。 4.结果展示:通过 ArcGIS 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理解和传播。 四、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的应用案例 在我国,已有多个城市采用 ArcGIS 进行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市利用 ArcGIS 对全市范围内的养老适宜程度进行了评价,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五、结论 总之,ArcGIS 在养老适宜区分级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可以更为科学、客观地评估各地区的养老适宜程度,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合适的居住选择。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米脂县龙镇新型农村社区为例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米脂县龙镇新型农村社 区为例 王祯 【摘要】In the rapid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the reaso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is very importan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land use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this paper takes Mizhi Longzhe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land as an example.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takes from the angles of natural condition and social economy condition, takes the extraction gradient, slope direc⁃tion, rivers, land use status of the fours factors as evaluation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s adopted to define the individual weights of evaluation factors, and construct land us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With the support of GIS software, through the superposition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to the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ty area, realize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for residential areas.%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快速建设中,土地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现象,以米脂县龙镇新型农村社区住区建设用地为例,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角度出发,提取坡度、坡向、河流、土地利用现状四个影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要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单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构建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叠加分析对该社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价,以实现住区土地的合理利用。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近4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某一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科学地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对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将GIS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GIS;土地适宜性评价;适宜等级 Abstract: the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is nearly 40 years of land resources,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assessment is a land for a certain purpose whether it is appropriate, and how appropriat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to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geological and computer science cross new subject, will be used to land GIS suitable assessment,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and scientific,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for providing a more scientific basi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GIS;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Appropriate level 1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建设活动的载体,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管理和利用的依据,是协调土地开发与土地保护关系,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手段,而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将计算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科学、直观、速度快和易操作等特点,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使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2 土地适宜性评价 2.1 相关理论 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持续用于某种用途时的适宜状况,包括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反应土地的质量等级。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块具体的土地,评

用地适宜性评价说明书

用地适宜性评价说明书 用地适宜性评价 1、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本次分析以用地评价范围内1: 10000的数字地形为数 据源,选择ESRI公司的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为评价软件,建立DEM(Digital levation Model) 地形,通过DEM 提取海拔、坡度和坡向等自然因子,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及经济建设因子信息一起作为评价因子,根据专家打分确定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评价的量化结果. 区域的用地适宜性采用特尔菲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并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 S=EWix Si o 式中:S为土地建设适宜性班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 价因子的相对权重;S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建设适宜度. 评价中采用5级7分评定指数,0分为不适宜用地,1 分为较不适宜用地,3分较适宜用地,5分为适宜用地,7分为最适宜用地. 2、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适宜性级别较不适宜较适宜最适宜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可承受开发的强度不同:高海拔的地区多为山地区域,开发后环境很难加以恢复,并且开发会给周边低海拔地

区造成影响,低海拔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那么相对较弱,下表给由不同海拔高度的环境敏感度水平及分级原因: 表格1高程适宜性分级表 海拔高度范围>1000 900-1000 35 度特点山地地区, 风景优美,土壤相对薄弱,植被受破坏后不易恢复,同时开发对周边影响也很大,规划区主要景观视域,地质灾害潜在区较不适宜25-35度丘陵地区,风景优美,土壤相对薄弱, 植被受破坏后不易恢复,适宜较适宜最适宜0-8 度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发对环境根本无影响8-15度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发对环境影响很小15-25度同时开发 对周边影响也很大,规划区主要景观视域丘陵向河谷过渡 地区,地形破碎,同时是主要的汇水区域适宜最适宜东、 西、西南坡南、东南坡、平地表格3坡向适宜性分级表适宜性级别不适宜较不适宜坡向范围北坡东北、西北坡下列图给由了坡向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下列图给由了坡度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坡向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④自然因子叠加分析 根据因子权重下列图给由各自然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坡度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③坡向因子分析 基于地表的非规那么三角网(TIN)外表模型,生成DEM数据,从DE

地震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的GIS评价

地震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的GIS评价 摘要:本文以ARCGIS为平台,对汶川地震灾区30个县市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做评价,采取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咨询,确定十个评价因子,再具体结合采集到的灾区数据,建立评价因子图层及相关的内部属性数据库和外部空间数据库,对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等,最后通过模糊关系运算对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级。文章中主要介绍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评价因子数据的GIS处理方法及汶川地震灾区相关评价结果分析,并提取三个主要的评价因子做验证性结果分析。 关键词:汶川地震;ARCGIS;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重建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ARCGIS as the platform, to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of 30 counties living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do evaluation, adopt ahp combined with expert consultation, sure ten evaluation factors, more specific combined with the collected data disaster areas, establish evaluation factors layer and relevant internal attribute database and external space database, and on the stack space analysis, finally through the operations of fuzzy relations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evaluation classification.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evaluation factors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the GIS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area related evaluation result analysis, and extracting the three main evaluation factors do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analysis.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ARCGIS; Habitat suitability assessment environment; Redevelopment planning 1、引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大地震,震级达8.0级,震中位置:纬度31. 0°,经度103•4°,深度14km,波及了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8个省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波及范围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对该区域人居环境造成了明显的损害,区域内生态脆弱性增加,山地灾害风险升级,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安全和灾后重建的空间布局。 目前国外大量有关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对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都较成熟,而对区域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较少,尤其是地质灾害区域[1]。在此次汶川地震灾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中我们将利用GIS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及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10个影响人居环境适宜性的评价因子,在ARCGIS中进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浅析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浅析 摘要:山地城市土地资源贫瘠,生态环境敏感,在城市建设中所受的限制比平原城市更多。为合理开发土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湖北通山县为例,在GIS技术平台上对其城市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发展方向建议及土地利用对策,藉以对山地城市发展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生态适宜性;GIS; 我国山地占了全国陆地面积的2/3以上,山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城市整体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山地城市土地资源消耗的加大,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山地城市经济发展与脆弱生态环境的维育、城市的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突出矛盾。为了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城市规划中需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实现山地城市持续协调发展。 研究区域概况 通山县地处鄂东南山区腹地,县域南北部大都为山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林地多,耕地少;中部多为低山、丘陵;中西部海拔在10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东部则地势低洼,水域广布。全县国土面积2680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平畈占17.2%,丘陵占65.2%,低山占13.5%,中高山占4.1%,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利用格局。本次研究区域主要是通山县城区。通山县城区位于县域中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十分有限,在过去二十年中,通城城区形态基本沿山脊带状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区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但是受到地形因素限制,城市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山地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 生态适宜性评价流程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从优先考虑生态的角度去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方法。它是将一组变量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后形成的新的评价等级。本文主要是利用Arcgis9.2 为操作平台,在对现状进行调查后,选取在山地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建设用地和环境有一点影响的城市生态因子,绘制单因子图;通过特德尔菲法确定各个单因子的生态敏感度的评价值,一般分5级,用9、7、5、3、1代表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分值越高,生态敏感性越强,就越不适宜做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成对比较法计算各因子权重值;在Arcgis中利用加权叠加法进行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等级计算,得出生态适宜性评价图;对评价结果进行适宜性分析,划分适宜性等级,并进一步根据建设适宜性等级将研究区划分为“四区”,即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建立山地城市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模型。

ArcGIS实验

地理信息系统》 实验报告 学期—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0实验地点:日期:2017年3月31日 一)实验内容 绘制土地使用现状图,介绍GIS制图和编辑方法二)关键步骤 1、创建地图文档 2、创建GIS数据 3、加载数据 4、编辑几何数据 5、编辑属性数据 6、符号化表达数据内容 7、为图面添加文字标注 8、制作图纸 实验一ArcGIS软件操作入门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三)实验结果 土地使用现状图是编制城市规划的首要工作,土地现状图的规范 Q 逗購可8潭鼻叭日 如F 彌闻5苗«Z>BlHA 他Wrll itaHanjl ■匚归I VftiHl Lea 林 Q 玛tws I ■口iR£J«t 口力噬 4巾 □ ML-MI11 □ hUZMBi DR2J&4MIHE.口曲戦綁J 田0離 0SLTfffd —Ji 也rt ::J £羁汨 BAM S 锐4tl!S □島*2 匕虫A D 麗::>H 9 ■•k 口■A ■dSt 囲和 口叫" 33Vvm —卜二y T>=h-im4a |W*fcka 某某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使用

与否直接关乎到城市规划规范性。 (四)实验分析 本实验是ArcGIS的入门基础,根据ArcMap应用步骤即可轻松绘制土地使用现状图,并掌握土地使用现状图的绘制方法。

实验二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地点:日期:2017年4月7日一)、实验内容 1、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析 1.1交通便捷性评价 1.2环境适宜性评价 1.3城市氛围评价 1.4地形适宜性评价 2、栅格叠加运算 3、划分适应性等级 4、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 二)、关键步骤 1、单因素适宜性评价 1.1计算缓冲区 1.2综合缓冲区 1.3转换成栅格数据 2、栅格叠加运算 2.1打开栅格叠加工具 2.2设置加权总和对话框

基于GIS的小流域土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小流域土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加剧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因此,针对小流域土地资源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必要的。 目前,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已成为研究热点。通过GIS技术,可以将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生态适宜度评价。而小流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其土地利用状态对流域生态平衡和水文循环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小流域土地资源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基于GIS技术,综合考虑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气候、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小流域土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收集小流域生态环境、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并处理成适合建模的格式。 2.建立小流域土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生态敏感度、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3.运用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为后续评价提供依据。 4.利用GIS软件,建立小流域土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输出各指标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综合得分。

5.利用实地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与模型。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包括: 1.为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通过对 小流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确定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不良 开发和利用行为,促进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为小流域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可以为小流域 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提高小流域的生态 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3.为基于GIS技术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基于GIS 技术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未来发展方向,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该领域的 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1.采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进行预处理。 2.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3.利用ArcGIS软件,建立小流域土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 4.采用实地调查法,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并完善评价指标与模型。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1.构建小流域土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基于GIS技术的小流域土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并输 出评价结果。

基于GIS和RS的东北地区东北虎生境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和RS的东北地区东北虎生境适宜性评价 李亚藏;冯仲科;黄季夏;杨柳 【摘要】以中国东北地区(含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为研究区域,依据稳定性、独立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从植被、地理环境、人为干扰等3个层面选 取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海拔、坡度、坡向、水源、居民点、主要道路等为评价因子,对中国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各评价因子的定量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各单因子加权叠加,得到东北虎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级图并计算各分区面积。结果表明:①人为干扰和植被因素是影响东北虎分布的主要因素;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东北虎最适宜分布区、次适宜分布区、一般适宜分布区和不适宜分布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97%,16.83%,22.02%,39.18%。最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总和达到 48.80%,说明东北地区适宜东北虎生存的潜在生境面积总量较为可观。这为东北 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人工饲养东北虎的放归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图3表3参25%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hab ita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Amur tigers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found the potential distribute area and provided decision-mak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mur tiger nature re-serve and the plan of getting back to nature of artificial breeding Amur tigers. The study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included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tability, independence, dominance, and comprehensiveness,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of Amur tigers in northeast China was assessed us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vegetation, geographical

基于ArcGIS的商洛市耕地植烟适宜性评价

基于ArcGIS的商洛市耕地植烟适宜性评价 虞亚楠;刘效栋;刘梦云;张永锋;黄金辉;翟丙年;吴健利 【摘要】针对陕西省商洛市的6个主要烟草产区,以其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叠加分析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选取立地条件、土壤性质、土壤养分 及pH值、土壤管理4个方面共13个指标构建了商洛市耕地植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开展耕地植烟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和分级,以期 为优化烟草布局和种植区域划分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高度适宜烟草种植区占植 烟耕地面积的32.61%,主要分布在石门基地单元南部、灵口基地单元中西部、永 丰基地单元西部及中东部等地区;适宜烟草种植区是研究区的主体,占55.00%,云镇基地单元分布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米粮基地单元的中部、北部及永丰基地单元东 部分布范围也较大;勉强适宜烟草种植区占11.09%,主要分布在景村镇中部和南部、石门镇北部和中部、腰市镇中部等地区;不适宜烟草种植区仅占1.30%,主要分布在景村镇北部和腰市镇北部.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45)006 【总页数】6页(P56-61) 【关键词】烟草;土壤条件;层次分析法;适宜性评价;商洛市 【作者】虞亚楠;刘效栋;刘梦云;张永锋;黄金辉;翟丙年;吴健利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陕西省烟草公司商洛市公司,陕西商洛726000;陕西省烟草公司商洛市公

司,陕西商洛7260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2;TP79;P208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受土地条件的影响。土地是烟草生长的基础,对植烟土壤适宜性进行定性、定量、定位评价,对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烟田资源、提高烟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优化烟草布局和种植区域划分,为开辟更多优质烟产区提供理论基础。目前,世界上的优质烟种植区主要有美国东部海岸平原、巴西南部各省、津巴布韦高原等地区[1],我国也已经进行了3 次全国范围内的烟草种植区划[2]。最近几年,许多学者依据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对 不同地区的烟草种植适宜性进行了单因素或多因素的评价及区划研究[3-7],这些 研究成果对调整和指导我国烟叶生产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陕西省等较小植烟区域的烟草种植适宜性研究很少,商洛市是陕西省重要烟草产区,有必要对其进行植烟土壤适宜性评价分析。植烟土壤适宜性评价是基于烟草生产区域内的土壤肥力状况对其植烟适宜性程度进行的综合性评价[8]。本研究对商洛市下辖的商州区、洛南县、镇安县、柞水县的6个主要植烟区的植烟土壤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和分级,以期为全面衡量烟田土壤条件和特性,实现商洛市烟草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1 研究区概况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的东南部(108°34′20″~111°1′25″E、33°25′40″~ 34°25′40″N),秦岭东段南麓,与豫、鄂两省接壤。西邻古都西安,东瞰南阳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带江汉平原,总面积19 293 km2。辖区地形地貌复杂,群山绵延起伏,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掌状分布。属东部季风气候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