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压力与压强

6、1密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得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得密度。

2、密度就是物质本身得一种特性;

①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得密度,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密度就是不变得,而它们得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②不同得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平时习惯上讲得“水比油重”就就是指水得密度大于油得密度,在相同体积得情况下,水得质量大于油得质量。

3、密度得可变性

密度在某些条件下(如温度、状态、压强等外界因素)改变时,将会发生变化。

4、公式:V

m =ρ,式中m 表示物体得质量,单位用千克;V 表示物体得体积,单位用m 3;ρ表示密度,单位为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知识点解读:(1)因为密度就是物质本身得一种特征,某种物质得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得物体得质量与体积无关,所以上述公式就是定义密度得公式,就是测量密度大小得公式,而不就是决定密度大小得公式。

(2)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就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得改变而改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得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3)同种物质得物体,体积大得质量也大;物体得质量跟它得体积成正比,即当ρ一定时,2

121ρρ=m m 。 (4)不同物质得物体,在体积相同得情况下,密度大得质量也大,物体得质量与它得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2

121ρρ=m m 。 (5)不同得物体,在质量相同得情况下,密度大得反而小,物体得体积跟它得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时,1

221ρρ=V V 。 5、单位:

国际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

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1kg/m 3=310-g/cm 3

水得密度:333cm /g 0.1m /kg 100.1=?=水ρ

6、影响物质密度得因素: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得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体得密度通常会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对于气体,它得密度还跟压强有关。

7、密度得应用

(1)测量物体得质量:对于不方便测量质量得物体,只要查出组成物质得密度,然后测出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就能算出物体得质量,例如大理石石碑得质量。

(2)测量物体得体积:根据公式ρm

V =,查出组成物质得密度,称出物体得质量,便可算出

形状不规则或不便于直接测量得物体得体积,如形状不规则得铁质螺钉。

(3)鉴别物质:只要测出某种物体得密度,将测量得密度跟密度表中得物质密度对照,就可以知道物体就是什么物质,或者物质得纯度。如鉴别戒指得就是否就是纯金就可以采用此种方法。

6、2压强

一、压力

1、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并且指向表面得力叫做压力;压力得方向总就是垂直指向物体得受力面。

2、压力与重力得区别

①重力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并不都就是重力产生得,方向也不一定与重力方向相同。

②压力与重力就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得物理概念,重力就是由于地球得吸引而使物体受到得力。

③压力得方向垂直被压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重力方向总就是竖直向下。若物体放在水平方向面上,则压力与重力得方向一致;但若不就是水平面,则二者得方向不一致。

④力得作用点不同:重力作用点在物体得重心上,压力得作用点在受力物体得接触面上。

二、压强

压强得作用效果就是改变物体得形状,为了更直接得表示压力得作用效果,物理学引入了一个新得物理量——压强。

1、定义: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得压力叫压强。【注意】压强就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得物理量;压强大就表示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压强小就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不明显。

2、公式:压强=受力面积压力??

? ??=S F p 【注意】这个公式即使压强得定义式,又就是压强得计算式,也就是压强得决定式,适用于所有物体间得压强计算(包括气体与液体)。

3、在压强得计算公式中,S 表示物体得受力面积,就是指物体表面上受到压力作用得面积,而不一定就是物体得表面积或底面积。

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得单位就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N/m 2。

三、压强得增加与减小 根据公式??

? ??

=S F p ,改变压力F 得大小与受力面积S 得大小可改变压强得大小。 6、3液体内部得压强

一、液体压强产生得原因与方向

1、由于液体受到重力因而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因而对容器得侧壁以及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不同得原因:将水倒入杯中,由于水受到重力作用而对杯底有压强,如果把杯子去掉,由于水有流动性,水就会流散开,说明就是杯子阻碍了水得流动。从而可以瞧出水因具有对杯壁以及其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具有固定形态,因而不具有这样得特性。

二、静止液体内部压强得特点

1、液体对容器得底部与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液体得压强跟深度有关,随深度得增加而增大;

3、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4、在不同液体中,同一深度液体得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5、液体内部得压强与容器得形状、液体得体积与质量无关。

三、液体压强得计算

1、液体压强得计算公式:gh p ρ=,p 表示得就是液体得压强,ρ表示液体得密度,h 表示液体得深度,g 就是常量

四、连通器

1、连通器:几个底部相通,上部开口相通得容器组成了连通器。

2、原理:连通器里如果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得情况下,连通器得液面总就是保持水平。

6、4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浸在液体中得物体受到向上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得液体所受得重力,这就就是著名得阿基米德原理。

2、应用范围:(1)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一切浸在液体里得物体,也适用于空气中得物体受到得浮力问题。(2)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只跟液体得密度与排开液体得体积有关,与其她因素无关。(3)公式中得排V 就是指排开液体得体积,也就就是物体浸入液体得那部分体积。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时,物排V =V ;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物排<V V 。(3)由阿基米德原理可

知:改变物体受到得浮力可以从改变液ρ、排V 入手、(5)物体自身得密度与浮力无关,同样体积得铁块与铝块受到得浮力大小相同。

二、浮力

1、浮力得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里得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得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得大小:测出一个物体得重力,然后将其浸入液体中,读出拉力得大小,两次测量结果之差就就是浮力得大小,即示浮F -G =F (示F 为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对物体得拉力,即弹簧得示数)

三、浮力产生得原因

1、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浸在其中得物体产生得向上与向下得压力差,即液体对物体向上与向下得压力得合力就就是液体对物体得浮力。

四、浮力大小得决定因素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得大小不仅与液体得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得体积有关,而与物体本身得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得深度、在液体中就是否运动、液体得多少等因素无关。

五、物体得沉浮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得物体,同时受到数值向上得浮力浮F 与竖直向下得重力G 得作用,物体在液体中得沉与浮取决于浮力与重力得大小关系。

当物浮>G F ,物体上浮,最后成为漂浮,此时重力与浮力平衡,即物浮G =F ,漂浮时

物排<V V 。

对于浸没在液体中得物体:

当物液<ρρ时,物浮<G F ,物体下沉

当液ρ>物ρ时,浮F >物G ,物体上升

当液ρ=物ρ时,浮F =物G ,物体悬浮

注意:(1)物体沉浮与密度得关系:当把实心物体浸没于液体中时,浮F =液ρg 排V ,物块自身重力物G =物m g=物ρg 物V ,由于就是浸没,所以排V =物V ;当液ρ>物ρ时,有液ρg 排V >物ρg 物V ,即浮F >物G ,物体会上浮,并最终成为漂浮。同理可得:当液ρ<物ρ时,物体下沉;当液ρ=物ρ时,物体悬浮。

(2)物体所受浮力得大小只与物体排开得液体得体积、液体得密度有关,与物体上浮还就是下沉无关。

当物体受到得浮力F 浮大于物重G 时,浸在液体中得物体会上浮;

当物体受到得浮力F 浮小于物重G 时,浸在液体中得物体会下沉。浸在液体中得物体F 浮等于物重G 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

六、阿基米德原理得应用

1、轮船:把密度大于水得钢铁制成空心得轮船,使它排开得更多得水而浮在水面上。 轮船得大小通常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就是轮船满载时排开得水得质量,单位为吨。

2、潜水艇:就是靠充、放水来改变自身得重力以实现上浮与下潜得,而上浮与下潜过程中其体积不变,故所受到得浮力不变。

3、气球与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得气体,靠改变自身得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其升降。

4、密度计:用来测量液体密度得仪器,其刻度上大下小,可以直接读出所测液体得密度。

5、盐水选种:饱满得种子得密度较大,而不饱满得种子得密度较小,要实现盐水选种得目得,首先要配置一定密度得盐水。

6、热气球:大型热气球主要有气袋、钢索、吊篮、喷嘴、液化气储罐以及各种仪表组成。 通过改变自身得体积,从而改变它所受到得浮力大小实现沉浮得。

6、6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得存在:取一支注射器,把活塞推至顶端,用橡皮帽把它得小管堵住,在活塞得下

端吊起较重得物体,活塞也不会掉下来,表明有大气压存在。

2、大气压强得产生:地球周围被厚厚得气体包围着,包围地球得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层得气体与固体、液体一样也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3、大气压强得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得物体产生得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二、大气压强得测定

1、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定大气压:给长约一米,一端封闭得玻璃管注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倒立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放开堵住管口得手后,玻璃管内水银面比槽内水银面高出得水银柱产生得压强就等于大气压强,再用刻度尺测出管内、外水银面得高度差,用液体压强公式:P= gh即可算出大气压强。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上方就是真空,管内水银柱得高度只随大气压强变化而变化,与管内得粗细、倾斜角度、管得长度及将玻璃管提起还就是下压等因素无关。

2、气压计

(1)定义:测量大气压强得仪器叫做气压计。

(2)常用得气压计有两种:福廷气压计(常用于实验室)与无液气压计。

(3)用途:除测量大气压强外,汽车轮胎、飞机机舱及太空站内等得气体压强也都需要气压计。

(4)标准大气压:由于大气压强得值就是变化得,人们通常把960毫米汞柱所产生得压强, 10帕得大气压强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

也就就是1、013×5

三、大气压强得变化

1、大气压随离地面高度得增大而减小,离地面越高,大气越稀薄,空气得密度越小,因为大气压越小。

2、一切液体得沸点,都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因而高山上不易煮熟饭,只有采用高压锅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3、大气压还随天气得变化,一般晴天比阴天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四、大气压强得应用

1、吸盘挂钩、用吸管与饮料,注射器吸药液等,抽水机就是大气压得重要应用,由于大气压得值就是有限得,所以把水压起得高度也就是有限得,抽水机不能无限高度地抽水,理论上讲抽水机得抽水高度约为10、3米,但实际上由于密封等一些因素,抽水机得抽水高度只能在7—8米范围内,离心式水泵也就是一种抽水机。

2、气体压强与体积得关系

在温度不变得条件下,一定质量得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就减小。

第七章电路

7、1电流电压

一、电荷

1、原子结构

(1)原子就是有带正电得原子核与带负电得核外电子组成得。

(2)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得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得负电荷数量相等,整个原子不显性,即呈中性。

2、摩擦起电

(1)定义:用摩擦得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原因: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物体也呈中性。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得原子核束缚电子得本领弱,她得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得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得物体因为有了多余得电子而带负电荷。

3、电荷

(1)磨擦过得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得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得玻璃棒上带得电荷叫做正电荷,把用毛皮磨擦过得橡胶棒上带得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及其单位

(1)电荷得多少叫做电荷量。电荷量用Q 表示,它得单位就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 表示。

(2)物体带电就是因为得失电子,因此电荷得基本单位就是电子,物体所带得电荷量Q 应该都就是电荷量得整数倍。

(3)库得电荷量相当于6、25×18

10个电子所带得电荷量。

5、自由电子

金属中有些电子可以移动,人们把这些可以移动得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二、电流

1、电流得形成:电荷量得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条件:①要有电源;②电路必须就是闭合得。

2、电流得方向: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得方向规定为电流得方向,即电路中电流得方向从电源得正极通过导体流向负极。

3、电流得公式: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得电荷量表示电流得大小,即t

Q I =

,I 表示电流,Q 表示电荷量,单位就是库仑(C),t表示通电时间,单位就是秒(s)。 4、单位:电流得单位就是安培(A),1A=1库/秒。电流得单位还有毫安、微安,1A=310毫安

=610微安。 三、电流表及其使用

测量电流得仪器就是电流表

1、认识电流表

(1)作用:测量电路中得电流得大小;

(2)符号:A

(3)量程:每个电流表都有一定得测量范围,称为量程,常用得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0-0、6A 、0-3A)。两个接线柱公用一个“—”接线柱,标有“0、6”与“3”得接线柱都就是正接线柱。当用“—”与“0、6”两个接线柱时,其量程为“0~0、6安”,每一小格表示0、02A;当用“—”与“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为“0~3安”,每一小格表示0、1A 。

2、电流表得使用规则

(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得那部分电路中,要测量哪一部分电路中得电流就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中。

(2)电流表得“+”、“—”接线柱得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得量程,在预先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得情况下,可用“试触法”判断被测电流就是否超过量程。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得两级上。

四、电源与电压

1、定义:电源就就是给用电器提供电压得装置。

(1)用电器工作时需要消耗电能,因此,也可以说电源就是提供电能得装置。

(2)要在一段电路中形成电流,这段电路得两端必须要有一定得电压,电压就是电路中形成得持续电流得原因。

(3)电压就是电位差,只有某部分电路两端存在电压,所以电压只能就是电源两极、电路两端或用电器两端存在电压。

2、生产生活中常用得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3、电压得作用:电压就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得原因,电压就是由电源提供得,电源就是将其她形式得能转化为电能得装置。

4、电压得单位及其换算:国际上通用字母U 表示电压,电压得单位就是伏特,简称伏,符号就是V,比伏特大得单位就是千伏(kV)、比伏特小得单位就是毫伏(mV),她们得换算关系就是:1千伏=310伏,1毫伏=3

10-伏。

5、常见得电压值:不大于36伏电压就是安全电压,不会使人触电;一节干电池得电压就是1、5V;一节蓄电池得电压就是2V;我国家庭电路得电压值就是220V 。

五、电压表及其应用

测量电压得仪器就是电压表

1、认识电压表

(1)作用:测量电路两端电压得大小

(2)符号:V 表示

(3)量程:常用得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两个量程公用一个“—”接线柱,标着“3”与“15”得为正接线柱。当用“3”与“—”两个接线柱时,量程为0~3V,每个小格表示得就是0、1伏;当用“15”与“—”两个接线柱时,量程为0~15V,每个小格表示0、5V 。

【注意】若选用不同得量程,当指针得位置相同时,读数正好为5倍得关系。

2、电压表得使用规则

(1)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要测量哪一部分电路两端得电压,必须把电压表与这部分电路并连起来。

(2)电压表得“+”、“—”接线柱得接法要正确。连接电压表时,电压表得“+”接线柱要接在靠近电源正极得一端,“—”接线柱要接在靠近电源负极得一端。

(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得量程。

【注意】

①使用前应检查指针就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②应选择合适得量程,在事先不知道电压大小得情况下,可以用“试触法”;

③读数时,应按量程读数;

④不能把电压表串联接在被测电路中,否则造成电路开路,不能测得准确值。

7、2欧姆定律 电阻

一、电阻

1、电阻得概念:导体对电流得阻碍作用叫做电阻。符号为R 。

【注意】①在相同得电压下,通过导体得电流越小,说明该导体得电阻越大。

②不同得用电器对电流得阻碍作用一般不同,即电阻不同。

③常用得短导线电阻一般忽略不计,电流表得内阻很小相当于短导线,电压表得内阻非常大,相当于很大得电阻。

2、电阻得单位就是欧姆,简称欧,符号就是Ω,比欧姆大得单位有千欧(k Ω)与兆欧(M Ω),三个单位之间得换算关系就是:1k Ω=310Ω,1M Ω=610Ω。

3、电阻就是导体本身得一种性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随导体两端得电压与通过它得电流得变化而变化。

4、(1)当材料种类与横截面积相等时,长度越长得导体电阻越大;

(2)当材料得种类与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得导体电阻越小;

(3)当长度与横截面积相等时,不同材料得导体,电阻不相同。

(4)影响电阻大小得因素:导体电阻得大小就是由导体得材料、长度与横截面积决定得。

二、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得电流与它两端所加得电压成正比。

2、数学公式:R

U I =,式中I 表示导体中得电流,单位为安,U 表示导体两端得电压,单位为伏;R 表示导体得电阻值,单位为欧姆。 3、由欧姆定律数学公式还可以推出U=IR 或I U R =

。 【注意】(1)R

U I =,就是欧姆定律得基本公式,它反映了通过导体得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电压及导体电阻在数量上得关系,电流I 得大小由U 与R 决定得,U 与R 就是因,I 就是果。

(2)I

U R =,不就是欧姆定律得基本公式,它只就是告诉我们计算电阻大小得一种方法,即所谓得伏安法。

(3)U=IR,也不就是欧姆定律得基本公式,它就是告诉我们要求一个电阻两端得电压,可以用通过电阻得电流大小与电阻大小得乘积来获得。

4、应用:伏安法测电阻

【注意】对欧姆定律得理解

(1)它适用于从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得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分电路,并且就是纯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得电流I,“两端得电压U以及“导体”得电阻R都就是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对应得物理量,即“同体性”;

(3)定律中得三个物理量具有同时性,即使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电键得开合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得移动,都将引起电路得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得电流、电压、电阻得变化,因此公式中得三个量就是同一时间得值。

三、电阻器

常见得电阻器有: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及电器中使用得变阻器—电位器,保持阻值不变得电阻简称定值电阻R;可以调节变化得电阻简称变阻器,滑动变阻器与电位器就是变阻器得两种常见形式。

1、滑动变阻器

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得电阻线得长度来改变电阻。

2、作用:

(1)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起到改变电路中得电流,以及部分电路两端电压得作用。

(2)保护仪器与用电器。

【注意】(1)考虑到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得因素,在其她条件相同得情况下,导体得电阻与导线得长度成正比。

(2)构造:滑动变阻器就是由瓷管、套在瓷管上表面涂了绝缘漆得电阻线绕成得线圈、瓷管上方架在绝缘架上得金属棒以及套在金属棒上得滑片组成。

(3)滑动变阻器铭牌得含义:若铭牌上标注有“20欧姆 1A”字样,表示得就是它得最大阻值就是20欧姆,允许通过得最大电流就是1A。

3、滑动变阻器得使用

从结构上可以瞧到,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通常使用时只需要使用两个接线柱即可,要使滑片移动时,能够改变接入电路中得电流或电压,需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滑动变阻器要与被控电路串联。

(2)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得两个接线柱必须就是“一上一下”,不能同时使用上面两个接线柱(R=0),也不能同时使用下面两个接线柱(R=定值,即最大值),这样就起不到改变电路中得电阻得目得。

(3)使用前应观察滑动变阻器得最大阻值与允许通过得最大电流,通过得电流大小不能超过它得最大值。

(4)在闭合电路前,应将滑片得位置移到连入电路中得电阻值最大位置,以免烧坏用电器。

四、欧姆定律得应用

应用欧姆定律计算时,首先,应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得符号、数值与未知量得符号,明确已知量与所求量,然后,应用欧姆定律来解题,具体步骤如下:

1、画出电路图;

2、列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量;

3、求解;

7、3串联电路

一、串联电路得定义及特点

1、用导线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起来组成得电路叫串联电路。

【注意】

(1)从外形上瞧,串联电路所有得用电器自始至终就是连接在一条导线上得,并且导线无分叉。

(2)从各用电器之间得关系来瞧,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个用电器断开了,则其她得用电器均不能工作,也就就是说各个用电器相互影响。

(3)从电键得控制关系来瞧,串联电路只需要一个电键即可,电键放在任意一点,控制关系就是不变得。

(4)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不能单独工作,电路中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开路。

2、串联电路得特点: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即I =1I =2I 。

(2)串联电路两端得总电压(即电源电压)等于串联导体两端得电压之与,即U=1U +2U 。

(3)串联电路得总电阻等于串联各导体得电阻之与,即R=1R +2R 。

(4)串联电路具有分压作用。

【注意】①电流就是电路中得每一部分同时产生得,不会在流经导体后消耗减少,平时我们说得耗电量,不就是消耗电量或者电流,而就是电能有多少转化为其她形式得能。

②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得电压跟它们得阻值大小成正比,即2121::R R U U =。

③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得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得电阻都大,总得电阻叫做串联电路得等效电阻。 ④电压公式可以变形为2111R R R U +=U,2

122R R R U +=U 。 ⑤以上公式都适用于电路中不止两个导体得情况,如

U=1U +2U +3U +。。。。。,......:::......:::321321R R R U U U =

7、4并联电路

一、并联电路得定义及特点

1、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中得两点之间,由此组成得电路叫并联电路。

【注意】(1)从外型上瞧,并联电路得用电器不就是连接在一条导线上得,它由多条路径,导线有分叉。

(2)从各用电器之间得关系来瞧,并联电路中得某一条支路断开时,其她支路上得用电器照常工作;也就就是说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3)从电键得控制关系上瞧,并联电路干路上得电键可以控制所有用电器,而支路上得电键只能控制支路上得用电器。

(4)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能单独工作,电路中某一支路断开,其她支路照样能正常工作。并联电路中电流不就是只有一条路径,而就是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能单独工作,并联电路中,干路部分开路,整个电路开路;支路部分开路,干路及其她支路得通断情况不受影响,当一条支路被短路时,这时所有支路都被路,电源被短路,会烧坏电源。

2、并联电路得特点:

(1)并联电路干路中得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与,即21I I I +=。

(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得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即21U U U ==。

(3)并联电路得总电阻得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电阻得倒数之与,即2

1111R R R +=。 (4)并联电路具有分流作用。

【注意】①把几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得横截面积,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得电阻都小,总电阻也叫并联电路得等效电阻。对于两个支路得并联电路,公式可化为2

121R R R R R +?=。 ②以下公式适用于电路中不止两个支路得情况:I=.....321+++I I I ,U=.......321+++U U U ;

....1111321+++=R R R R 。 ③并联电路中各支路得电流跟它们得电阻大小成反比:1221::R R I I =。

④下列公式只适用于电路中有两条支路得情况:

2121R R R R R +?=,1221::R R I I =,I R R R I 2121+=,I R R R I 2

112+=。

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物理 本试题中所有 g=10N/kg 1、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 丙感觉无风, 由此可以判定三人中汽车速度最快的是 ____________;当他们停止蹬自行车后, 自 行车仍能继续前进,这是由于 ________ 。 2、如图所示,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行走,当前轮遇到障碍物时,母亲向下按扶把,若把婴 儿车视为杠杆, 这时杠杆的支点是 ______________ ;当后轮遇到障碍物时, 母亲向上抬起扶把, 这时婴儿车可视为 _______ 杠杆(填“省力”或“费力”)。 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圆柱形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的水。水对甲、乙两容器底 的压 力和压强的大小关系分别是: F 甲 _______ F 乙;P 甲 ____ P 乙(选填“>”、“<”或“=”) 4、如左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_________ ,物体的长度是 _______ cm ;如右图所示,物体的重力为 _______ 。 5、装在烧杯中的水被倒出一部分后,烧杯中剩余水的密度 _______ ;密封在容器中一定质 量的气体被抽出一部分后,容器中剩余气体的密度 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6、某托盘天平的全部砝码及标尺如图,此天平的称量(即称量范围)是 _________ g .若将此 天平调节平衡后测一物体的质量, 物体应放在 _______ 盘。 当加人一定量的砝码后, 发现天 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再加入最小的砝码,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应该 ,直至天平平衡。 100分 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九年级上物理复习提纲(沪科版) 第十一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温度计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三.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四.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五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沪教版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一套:沪教版第二套:沪科版

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 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 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 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 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 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介质 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期(沪科版) 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 一.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②升华是吸热过程。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压力和压强 6.1密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①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密度是不变的,而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②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平时习惯上讲的“水比油重”就是指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水的质量大于油的质量。 3、密度的可变性 密度在某些条件下(如温度、状态、压强等外界因素)改变时,将会发生变化。 4、公式:V m =ρ,式中m 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用千克;V 表示物体的体积,单位用m 3;ρ表示密度,单位为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知识点解读:(1)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征,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2)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3)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当ρ一定时,2 121ρρ=m m 。 (4)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与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2 121ρρ=m m 。 (5)不同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时,1 221ρρ=V V 。 5、单位: 国际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 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1kg/m 3=310-g/cm 3 水的密度:333cm /g 0.1m /kg 100.1=?=水ρ 6、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密度通常会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对于气体,它的密度还跟压强有关。 7、密度的应用 (1)测量物体的质量:对于不方便测量质量的物体,只要查出组成物质的密度,然后测出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就能算出物体的质量,例如大理石石碑的质量。 (2)测量物体的体积:根据公式ρm V =,查出组成物质的密度,称出物体的质量,便可算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沪教版)汇总教学提纲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

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 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振动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第二章 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小孔成像、 2-1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 光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完整版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课标初中物理各版本教材目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颜色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五.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和电路 二.串联和并联 三.电流的强弱 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五.家庭电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欧姆定律 一.电压 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三.电阻 四.欧姆定律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七章电功率 一.电能 二.电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四.电和热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第八章电与磁 一.磁场 二.电生磁 三.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四.电动机 五.磁生电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人教九年级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二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他简单机械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 班级姓名 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 第一节.熔点与沸点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水的熔点是0℃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 (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 度为沸点。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升、华化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 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 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 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50℃,最小刻度值为1℃。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物体的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内能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温度、状态。 (3)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溶化)。对于不同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4)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之为热运动。 5.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用功或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 6.热量(1)定义: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 (2)单位:焦耳(J) (3)计算公式: A物体的温度由t1℃升高到t2℃时吸收的热量: B物体的温度由C t?1降低到C t?2时放出的热量: 第二节.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J/(Kg。℃)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完整)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分析 姜有志 一、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力图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四“注重”) 简而言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编写原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沪科版物理教材特点: 1.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七大要素)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4.教材栏目丰富多彩,有“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信息窗”、“请提问”、“实践活动”、“作业”,书中插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材的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插图充满童趣和富有时代气息;引入的物理自然现象和实验事实情景鲜明、富有冲击力;教材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台阶合理。 要建立教材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思想。 四、章节顺序 8年级教材 一、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二、运动的世界三、声的世界 四、多彩的光五、熟悉而陌生的力六、力与运动

七、密度与浮力八、压强九、机械与人 十、小粒子与大宇宙 9年级教材 十一、从水之旅谈起十二、内能与热机十三、了解电路 十四、探究电路十五、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十六、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十七、电从哪里来十八、走进信息时代十九、材料世界 二十、能量与能源 分章教材分析举例: 第四章多彩的光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4.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所发生的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2730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ml=1cm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教学内容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课堂作业本答案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课堂作业本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基础知识1分子,原子,不停,无规则,引力和斥力。2互相接触,进入对方,分子在运动,间隙。3引力,斥力。4运动,升高。5A6B7A8A 能力提升9樟脑的分子在运动,升华。10扩散,加快。11D12D13C14B15A16A 探索研究17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吸引力太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8碳分子和钢铁分子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19油珠从钢瓶分子间渗出来。因为钢瓶分子间有间隙,在高压作用下,油分子便能渗出来。20用乳胶黏合木制家具时,乳胶液体分子与木头分子充分接触,彼此只有微弱的引力作用。只有当乳胶干了,变成固态,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作用增大,木头才粘得结实。21因为用手抹几下,可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 第一节内能 基础知识1热运动,分子势能,焦耳,分子的热运动,相互运动,越大。2内,减少,具有,增加。3(1)增加(2)增加(3)增加。4(1)做功(2)热传递(3)热传递(4)做功(5)热传递(6)做功。5(1)×(2)×(3)×(4)√(5)×(6)√。6减少,热传递。能力提升7D8D9D10B11B 探索研究12“冒烟”或“冒出火苗”都是因为温度升高,甚至高达木材的燃点,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为内

能,使木材温度升高的缘故。13不是这样。因为热传递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盖棉垫子是为了防止外界的热量向冰棒传递,这样冰棒不容易融化。14由于空间站穿过大气层反回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使其升温而熔化。15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导致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气筒壁会发热。16啤酒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当瓶盖开启时,里面气体膨胀对瓶盖做功,导致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也就看到“白烟”。 第二节比热容 基础知识1热量,质量,升高的温度,C,J/(kg ·℃)。2特性,一般不同,1kg的冰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2.1*103 J。3热量,比热容,质量,初温,末温,cm(t-t0),cm(t0-t)。4、70,比热容,热量。5比热容,低于 能力提升6C7B8B9C10A11B12B13C14、6.3*104J。15、65℃ 探索研究16(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质量有关(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3)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种类有关(4)物质的种类、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17、7.072*105J。18(1)0.46*103J/(kg ·℃)。(2)铁 第十三章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1(1)分子(2)间隙(3)无规则运动(4)引力,斥力。2小于,分子间有间隙。3间隙,斥力。4扩散,无规则,温度。5内,热传递,电。6、455.4。7做功,热传递。8ABFG。9、4.2*105。

沪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的世界 1、声音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 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5、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 防治:(1)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3)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6、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①传递信息:例B超、声呐等②具有能量:例消毒、超声牙刷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第二章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开着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 4、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约为3.0×108m/s. 5、光的反射(光路可逆) 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反射分类: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如: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由于它发生了_漫反射_。我们有时会看到高楼的

沪教版(上海)初中物理课本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清单

八年级 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1千米=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 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 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 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 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震动 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知识点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1.在生活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可能发生变化。 2.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一温度叫冰的熔点。通常情况下,冰的熔点是0。C。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一温度叫水的沸点,通常情况下水的沸点的100。C。 3.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固体属于晶体,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属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由硬变软再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是非晶体,晶体可直接由硬的固体变成流动的液体。 4.在利用熔化图像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时,持续上升的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呈阶梯式上升的是晶体的熔化图像。 5.晶体的熔点会由于杂质的存在或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液体的沸点也与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低的地方液体的沸点低。 6.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能够继续吸热。液体沸腾的条件有两条:(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7.对于同一种液体而言,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主要有:(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8.物质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的物态变化叫做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9.使液体沸腾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2)液体能够继续吸热。 10.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1)—————————————————————————————————————(2)——————————————————————————————(3)————————————————————————————————————。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制冷”和“致冷”不是一回事,注意不要写错字。 11.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共有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结)和凝华需要放热。 12.无论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都要放热。 13.在两个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时,才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热,低温物体吸热。 14.水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注意开源节流,避免水危机的出现。水体可以自净,也可以进行人工净化。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八年级第一册 测量的历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 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 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 九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80分;考试时间:与化学共用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 1.以下说法最符合事实的是:( ) A.家里电冰箱的功率约为800W B.我庭照明电路的电压为380V C.教室里一只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2AD.12月份主城区的平均气温可达20℃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温度升高越多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B.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能转化为机械能 C.用锯条锯木板时,锯条发热,锯条的能增加,木板能减少 D.煮好的豆浆香气四溢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关于家庭电路,下列说确的是( ) A.在家庭电路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总电阻越大 B.微波炉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C.如果家庭电路中不安装保险丝,那么发生短路时,会因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过大而烧毁用电器 D.三脚插头的“长脚”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 4.如图1所示的四个图可以用来演示物理现象,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图1 A.图甲可用来演示电磁感应现象B.图乙可用来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C.图丙可用来演示电流的磁效应D.图丁用来演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5.小明想设计一种能反映并可调节高低的电热毯电路,其原理是:顺时针转动旋钮型变阻器触片,通过电热丝的电流增大,产热加快,温度升高,反映温度高低的“仪表”(电压表)示数变大,在图2的电路图中符合设计要求的是() 图2

2121R R R R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6.在图3(a )(b )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相等且保持不变,若电流表A1、A3的示数相等,则电阻R 、R1、R2的大小关系是( ) A. R=R1+R2 B.RR2 D.R= 7、明同学为了探究“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他找来额定电压均为12V 的L 1、L 2两只灯泡。将两灯串联起来,按照图4所示的电路开始了实验探究,闭合开关后,看见灯L 2微微发光,灯L 1几乎不发光,则关于两灯的电阻R 1和R 2、两灯的额定功率P 1和P 2的大小关系成立的是(不考虑灯丝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 ) A .R 1>R 2,P 1>P 2 B .R 1<R 2,P 1<P 2 C .R 1>R 2,P 1<P 2 D .R 1<R 2,P 1>P 2 8.如图5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 ,当滑片P 置于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V ;当滑片P 置于变阻器的b 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了2V ,在15s 定值电阻R 1产生的热量为60J .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 .电源电压为10V B . R 1的阻值为18Ω C .滑动变阻器R 的最大阻值为9Ω D .R 1先后两次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4﹕3 二、填空作图题(第14题作图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9.科学家的每次重大发现,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围存在则磁场,第一个 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而英国物理学家 利 用逆向思维,通过十余年的探究,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如图6所示闭合开关,若导体ab 不动,左右移动磁铁,电路 中 (选填“有”或“无”)感应电流 10.“55度,一个幸福的温度”目前,“喝水神器”——神奇 的“55度杯”在朋友微信圈中非常盛行,这款水杯是高科技产 品,往杯里倒入热水或凉水再经一分钟的摇晃后,能变成55摄 氏度适宜饮用的温水。据介绍,该款杯子的物理原理是在不锈 钢夹层中贮存了一种传热材料,它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可逆 的固液转换。当水温高于55℃时,能够快速把热量传递到杯壁 并贮存起来,使水温降到55℃;当水温低于55℃时,该材料会缓慢释放热量,传热材料为纯物理相变(物态变化)环保材料。若杯有0.5 kg 温度为95 ℃的开水,小田同学摇晃了一分钟后便开始饮用。请根据以上情景,提出一个热学问题并解答。 问题: 解答: 11.如图8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 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B ,金 属箔开一定的角度, 金属箔开的瞬间电流向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