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

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
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

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姓名:

系别: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

内容提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取得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它之前的文言小说所无法比拟的。而在《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中,有70余篇涉及到了商人和商业活动。蒲松龄作为一介文人,视野及于商业和商人,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大量涉及,这在历代作家中殊不多见,显然商人这一特殊群体引起了他的格外关注。他以商贾为依托,借用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和人生舞台,寄寓一己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蒲松龄不仅赞美了一些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的良商,向人们展示出他们的高尚品行,而且还以辛辣、嘲讽的笔调,描写了一些唯利是图、贪婪自私、冷酷无情、忘恩负义、吝啬至极、一毛不拔、荒淫纵欲的恶商形象,对他们的恶劣品行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和痛击。

本文从良商和恶商两个方面对商人形象加以论证。首先在良商形象的塑造上,本文从诚实正直、仁厚善良、重情重义、不守财、善施舍这四个特征来加以表现。其次在恶商形象的塑造上,也是从唯利是图贪婪自私、冷酷无情忘恩负义、吝啬致极一毛不拔视财如命、贪恋女色阴险狡诈这四个特征来加以论证的。

关键词:良商、恶商、形象

目录

一、良商形象的塑造 (1)

(一)诚实、正直 (1)

(二)仁厚、善良 (2)

(三)重情重义 (4)

(四)不守财、善施舍 (6)

二、恶商形象的塑造 (7)

(一)唯利是图、贪婪自私 (7)

(二)冷酷无情、忘恩负义 (9)

(三)吝啬致极、一毛不拔、视财如命 (11)

(四)贪恋女色、阴险狡诈 (13)

注释: (15)

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评价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聊斋志异》时说:“《聊斋》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来看”。(1)《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有七十余篇涉及到了商人和商业活动。蒲松龄作为一介文人,视野及于商业和商人,,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大量涉及,这在历代作家中殊不多见,显然商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及社会的商业活动引起了他的格外关注。商贾阶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他们对社会经济的繁荣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对商贾的评价是以“取之是否有道”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以诚信、不欺、勤俭等正道获利即为良商,唯利是图,以欺诈、投机、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等歪道攫取财富则为恶贾。其次,对得取的利润既钱财如何看待、如何使用,也是分判良伤、恶贾的另一标准。不守财、不吝啬、善周济、施舍穷困之人,肯捐资修筑庙宇、祠堂、学堂、桥梁等公益事业的属于良商,反之,那些“算入骨髓”、“一毛不拔”的贪婪、吝啬之徒则为恶贾,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基本上以此来分判商贾的。

一、良商形象的塑造

他所塑造的良商形象主要具备如下品行:

(一)诚实、正直

诚实、正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和赞颂的美德之一,是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也是评判一个人的人格是否高尚的标准

和尺度。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无商不奸”。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商人与奸诈结缘,与诚实无份。但在反映明清市民、商贾生活的明清小说中,确实有诚实、正直的商人形象的出现,如“三言”、“二拍”中《卖油郎独占花魁》、《施润泽滩阙遇友》等就描述了诚笃、朴实、忠厚、正直的小商人形象。在反映普通人民生活的《聊斋志异》中,则出现更多、更鲜明的这类人物形象。一贫彻骨却能拾金不昧的王成就是其一。王成虽然懒惰成习,“红日三竿,王始起。”(《王成》)但品行耿介纯笃。他在一贫如洗的情况下,拾到金钗而不昧,完璧交还失主的行为足以证明其诚实。他贩葛至京都,在客店丢失卖葛的钱,身无分文,有人劝王成上告官府,责店主人赔偿时,却说:“此我数也,于主人何尤?”并不归咎店主人,此事足以证明王成的政治品性。《刘夫人》篇中的廉生与刘夫人非亲非故,受刘夫人之托,一个贫穷的光棍汗手持刘夫人提供的八百两资本及后来的“全金”,“持泛江湖”,赴荆襄、去淮上,获巨万而归,其间远离刘夫人的控制,在外是经年累月,他没襄金而奔,实是他与刘夫人“所信者在腹心”,充分表明廉生是一位“至性纯笃”之人。利津县的金永年一生诚信待客,“贸贩平准”(《金永年》)被神赐一子。

(二)仁厚、善良

仁厚、善良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美德之一,是被看作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仁厚、善良主要表现在对人有仁慈、友善之心,特别是遇到不幸的人富有同情感。

明清小说《豆棚闲话》中的《朝奉郎挥金倡霸》描写了善心经商得到好报的商人汪华(小字兴哥),他开设当铺,一天遇到一位马贩子前来当马,马贩子称:贩来五十匹马,因行情不好,只好当一匹马,以买草料。此马价百金,只求卖五十两。当铺伙计以不当牲口为由撵走他,兴哥说:“省会地面,马也是要用的,若不当与他,那四十九匹也饿死了,岂不可怜。”说完就取出元宝两锭。马贩子称“当当一锭够了。”兴哥道:“你辛苦来此,须要趁钱方好。如何百金的价,只当五十两,却不折了本了么?”送上两锭元宝让马贩子离去。兴哥看到一穷人手拿铁锅一只,在当铺当了三钱回去,想到:“这个穷人家里,不过一只锅子,将来当了,老婆在家,如何煮饭。三钱值得恁多。”立即提着锅子上马追上穷人还给他。此段文字已表现出汪兴哥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的商人。在《聊斋志异》中也有这样的商人存在。《王成》篇中的客店主人就非常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王成贩葛至京都住店后,他就对王成晚来几日、葛价已下跌而“深惜”。此后一直关注葛市价格,对王成“郁郁不得志”、“倍益忧闷”进行劝解。在葛价狂泻不止时,他“劝令贱於,改而他图。”因此,王成才下定决心卖掉葛布。王成在店中丢失现金、身无分文时,店主人不但十余天饭食住宿费用不计,又“赠金五两,慰之使归”。王成无颜归家,有意贩鹑,店“主人怂恿之。且约假寓饮食,不取其直。他即为王成的成功而“喜”而“贺”,又为王成之失败而“扼腕”。王成在鹑死得只剩一只时,“但欲觅死”,主人一边劝慰他,一边出主意说:“此似英物。诸鹑之死,未必非此之斗杀之也。君暇亦无所事,请把之;如其良也,

赌亦可以谋生。”王成听从之。后在店主人的直接帮助下,卖鹑得金六百两。王成回到店中,“掷金案上,请主人自取之,主人不受,又固让之,乃盘计饭直而受之。”店主人一副善心肠、热心肠展现在读者面前。《雷曹》篇中的乐云鹤去读而贾,仅成小泰之家,客于金陵旅店,看到一位“筋骨隆起,彷徨坐侧,色黯淡,有戚容”的人,就买得猪肘肉和蒸饼让其吃,使得这位壮士“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饱”《刘姓》“异史氏曰”中记叙了典商李翠石是素封之家,翠石“又醇谨,喜为善”,经常在乡中解纷劝善。有的商人善心萌动,不惜资财救得动物一命,周村的一位商人“贸易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义犬》)店主人、乐云鹤、李翠石、周村某贾都具有一颗善良之心,一颗助人为乐之心。

(三)重情重义

情义是人类所具有的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聊斋志异》的商人中,有的特别看中友情,有的特别看中爱情,有的则看中亲情。

《雷曹》篇记载道:乐云鹤与夏平子“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屡试不中、落拓失意的夏子平染上瘟疫而卒,“家贫不能葬,乐锐身自任之。”乐云鹤虽然“恒产无多”,但对夏妻及子女还是义无返顾地承担起赡养的职责。“每得升斗,必析而二之,夏妻子赖以活。”表现出了一位真正朋友知己的情义。

《罗刹海市》中马骥去海外经商,以“沧海客,何畏风涛”之气魄入龙宫,作千言《海市赋》赢得龙君喜爱,招纳为婿。马骥离家三

载,与父母别离,欲归家,龙女与他“仙尘路隔,不能相依。”此后两人“妾为君贞,君为妾义,两地同心。”他们与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相比也毫无逊色之处。《鸦头》篇中鸦头看上贫贱的王文,认为“顾未有敦笃可托如君者”,因而女扮男装竟随他“宵遁”。由于家贫无法生活,夫妻共同劳动“即门前设小肆,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女作披肩,刺荷囊,日获赢余,饮膳甚优。积年余,渐能蓄婢媪。”在他们生活刚刚好转时,其母却找来了,将鸦头用绳子捆绑回去,因她“矢死不二”而囚禁到暗室中。王文在鸦头被掳走后,“徘徊怆恻,眠食都废。”携资去赎鸦头,不成而归里。鸦头为监守自己的忠贞爱情付出了难以忍受的代价,她在给王文的信中写道:“妾幽室之中,暗无天日,鞭创裂肤,饥火煎心,易一晨昏,如历年岁。”后来在其子王孜的帮助下,夫妻团圆。《白秋练》中慕蟾宫从父慕小寰学贾,在楚地偶遇白秋练,两相爱慕成疾,因白秋练“有术知物价”,适应了慕小寰求利致富的心理,才得以成亲。小寰死后,夫妻终于回到秋练如此看重爱情,坚贞不屈,展现出了他们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和美德。

《二商》篇中载莒人有姓商的两兄弟,兄富弟贫。兄嫂为富不仁,不仅坐视胞弟断炊挨饿,“兄弟析居,有饭各食,谁复能相顾也。”竟不肯借与一粒米,而且乘人之危,兼并弟弟的宅舍,弟弟一家只好移居他乡。但是,弟弟在兄长遭受盗贼抢掠、死去遗下幼子时,仍以情义为重,在自己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买蒸饼、送粟米使嫂养活侄儿。弟弟后来得到窑金五百两,在街市上开了个店铺,让侄儿在此学习经营,

数年,家益富,后同侄子分家,“家资割半与之”。商姓弟弟在兄长如此无情下仍以兄弟之情为重抚养侄儿,帮助侄儿成家立业,实是感情至深。

(四)不守财、善施舍

爱财如命似乎是商人的通病,但《聊斋志异》中有些商人却能在一颗善良、友爱之心支配下不做守财奴,对穷困之人给予积极的帮助。

《小二》篇中的小二与其丈夫丁紫陌都开设琉璃厂,规模颇大,工人数百,产品幻奇,“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居数年,财益称雄。”小二对村中二百余家中的贫者“俱量给资本”,以助营生,“乡以此无游惰。”“每秋日,村中童子不能耕作者,授以钱,使采茶粟(野菜),几二十年,积满楼屋。人窃非笑之。会山左大饥,人相食;女乃出菜,杂粟赡饥者,近村赖以全活,无逃亡焉。”小二以其超前的减灾意识和慷慨大方的行为,济贫救生,俨然是一位活菩萨。《张不量》篇中的张不量,其家“素封,积粟甚富。每春间贫民就贷,偿时多寡不校,悉内之,未尝执概取盈。”张不量对贫民的慷慨也可略见一斑。《农妇》篇中的农妇勇健如男子,“与夫异县而居”,“妇自赴颜山,贩陶器为业。有赢余,则施丐者。”她还经常为乡中排难解纷,她往返百里路程,肩挑巨瓮,得来的分文都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但她却能施舍周济穷人,更是何等的慷慨和大度,无怪乎蒲松龄将之列入“女中丈夫”之属。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肯定、赞扬了这些商贾,正因为他们的品行善良、诚实、乐善好施、重义轻利,于是善有善报,这些商人也

得到美满幸福的结局。王成“一贫彻骨,而至性不移”(《王成》异史氏曰)依靠其道德力量赢得了老妪和店主人的无私帮助,终于致富,“治良田三百亩”,“过三年,家益富。”纯厚质朴、善良守信的廉生“所获既盈”,回到乡里,“登贤书,数世皆素封焉。”马骥接受龙女所赠珠宝,“数世吃著不尽。”慕蟾宫一家在白秋练“预知物价”下经营获利,“富至巨万。”乐云鹤在雷曹的救助下既保全了性命,又保全了货财。周村商人出于一念之仁,一倍价赎下一犬。商人搭乘了盗贼舟船,贼人为图财害命,将商人投置江中“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至有人处,狺狺哀吠。”终于使商人得救,在义犬的帮助下,又将舟贼捉住。张不量乐善好施,雹神也对他另眼相看,他人田中“摧折如麻,独张氏诸田无恙。”

二、恶商形象的塑造

在全面反映明清社会概貌的“社会小说”(2)《聊斋志异》中,作者蒲松龄不仅赞美了一些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的良商,向人们展示出他们的高尚品行,而且还以辛辣、嘲讽的笔调,描写了一些唯利是图、贪婪自私、冷酷无情、忘恩负义、吝啬至极、一毛不拔、荒淫纵欲的恶商形象,对他们的恶劣品行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和痛击。他所塑造的恶商形象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唯利是图、贪婪自私

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最为痛恨的是那些唯利是图、贪婪自私的商人,这些人的一切行为准则都是“利”,金钱是越多越好,而不管其“取之是否有道”。

在《任秀》篇中,蒲松龄对那个见利忘义、侵吞友人资财的申竹亭给予痛斥。申竹亭是任建之的好友,“盟为弟昆”,两人一起赴陕经商,“行止与俱”。至陕,任建之“病不起”,病危之际对申竹亭说:“吾家故无恒产,八口衣食,皆恃一人犯霜露。今不幸,谢异域。君,我手足也,两千里外,更有谁何!囊金二百余,一半君自取之,为我小备殓具,剩者可助资斧,其半寄吾妻子,俾辇吾殂而归。如肯携残骸旋故里,则装资勿计矣。”任死后,申花费五、六百买回又小又薄的棺材将任建之装殓,此后即将任建之的全部资财侵吞归己,把任建之的灵柩抛在旅舍中托词逃走了。蒲松龄对其丧德无义的行为极为愤慨,设了鬼报情节,使申竹亭在一个偶然的骸赌中,二百金悉数化为箔灰,而真金归入任建之之子任秀的囊中。

《金陵乙》中的酒商为谋利,更是欺诈成性。他“每酿成,投水而置毒焉;即善饮者,不过数盏,便醉如泥。”顾客饮后便药性发作,还误以为酒精作用致醉,却不曾料想中毒所致。由是某乙酿酒名声越做越大,家遂暴富,“得‘中山’之名,富致巨金。”蒲松龄对此极为痛恨,遂让这奸商化为狐狸,“四体犹着人衣。将杀之,妻子叩请。僧命牵去,日给饮食,数月寻毙。”这种贪婪、奸诈之辈真乃披着人皮的禽兽一般。(3)

《纫针》篇中描写了一个高利贷商人黄某“为富不仁”贪婪自私的品行。宦裔王心斋,夹道衰落,衣食无着,请人作保向富室黄某贷款作本经商,途中遭寇,丧资,幸不死。但黄氏却不管其是否赢利,“索偿,计子母(本息)不下三十金。”王家无力偿还,“黄窥其女纫

针美”,就提出将纫针作妾可折债,此计不成,黄氏又托为客商,找到行旅中的王心斋,“设馔相邀,更复助以资本,渐渍习洽。”以此利诱王心斋将纫针嫁给黄氏的儿子,王心斋在其诱迫下,“感其情,又仰其富,遂与订盟。”后来因纫针婚配之事讼于县宰,“黄又以金赂官,求其左袒”,再次暴露了黄氏奸诈自私的品行。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纫针没有嫁到黄家,而是嫁给她“褓中论婚”的孝廉傅阿卯。

(二)冷酷无情、忘恩负义

蒲松龄对那些冷酷无情、忘恩负义的商人也给予了无情的挞伐和痛斥。这类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做出了许多不顾恋任何亲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的坏事,丧失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4)

在《云翠仙》一文中,蒲松龄成功的刻画了负贩小商人梁有才靠妻子起家,而又欲将妻卖给娼家的忘恩负义、贪婪卑鄙的商人形象。梁有才初作小负贩,既无妻子也无田产,家里贫穷的很,“入视室中,虚无有。”后与翠仙结为夫妻,靠妻家之力,才得有“服食器具,布一室满之”,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但梁有才并不由此整家理业,而是“惟日引里无赖,朋饮竞赌,渐盗女郎簪珥佐博。女劝之,不听。”梁有才后听说将妻子卖做人妾,可得百金,卖为妓女,可得千金时,梁有才顿生卖妻的邪念。翠仙以卖掉随她而来的婢女试探梁有才时,梁有才摇首曰:“其值几许!”一心想将翠仙卖入娼门,亲自找到中贵人“立券八百”,将妻卖作官妓。梁有才这种不念丝毫夫妻情分的贪卑行径在蒲松龄笔下自然不能得逞,他遭受了其妻子和家人的痛骂和

捶打,落得了穴居、行乞、患麻风病、遭人们“唾弃”,最后获罪死于狱中的下场。《大男》中的重庆贾、盐亭贾、保宁贾等商贾们完全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公然将妻妾当作商品多次交换买卖。在这些商贾心中,爱情、婚姻分文不值,卖掉妻妾“亦克少偿吾值”(《大男》)。绝不能让自己的钱财受损,才是正事、大事。

《二商》篇中的商姓兄弟两人“兄富而弟贫,邻垣而居”。大商夫妻却能坐视同胞兄弟二商一家断炊挨饿。甚至在二商父子勇驱盗贼解救大商一家,使其“金帛无所亡失”的情况下,对其弟家“绝食”仍无动于衷,其侄携袋前来借米时,仅借给了“斗栗”。后来又趁二商实在无法谋生准备宅徙居时,买下了二商的房宅,使二商流落他乡。大商夫妻这种无视手足之情的行为得到了报应:乡中的盗贼“闻二商去,又攻之。复执大商,劳楚并兼,梏毒惨至,所有金资,悉以赎命。盗临去,开廪呼村中贫者,恣所取,顷刻都尽。次日,二商始闻,及奔视,则兄己昏愦不能语,开目见弟,但以手抓床席而已。少顷遂死。”

这类商贾对妻子、对兄弟尚不存丝毫爱怜同情之心,对朋友之情自然也视为无足轻重了。《褚生》篇中肆贾之子陈生与褚生是同窗好友,褚生因贫废学,陈生出于友情,窃父金为褚生代缴学费,这本使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陈父知道后,责骂陈生,“以为痴,遂使废学。”在陈姓商人看来,拿着白花花的银子无端送与他人,的确是大痴,特呆。后来,陈父死,陈生又从师学习,承受举业。褚生代陈生捉刀,陈生方才得以乡试中举。陈生还想求褚生助其参加会试,褚生坦率告知说:“君先世福薄,铿吝之骨,诰赠所不堪也。”委婉含蓄地

批驳了陈父的无视友情的行为。前文中的申竹亭则更是无视朋友临死之托,侵吞资财,其行径更为卑劣。

(三)吝啬致极、一毛不拔、视财如命

蒲松龄对那些吝啬致极、一毛不拔的商贾也是持反对态度,对他们视财如命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蒲松龄在《宫梦弼》“异史氏曰”中讲述了一个中国的“老葛郎台”的故事。(5)这位“富者”比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郎台》中塑造的极度贪婪而又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老葛郎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乡有富者,居积取盈,搜算入骨,白银数百,惟恐人知,故衣败絮、但啖糠秕以示贫。亲友偶来,亦曾无作鸡黍之事。或言其家不贫,便瞠目作怒,其仇如不共戴天。暮年,日餐榆屑一升,臂上皮折一寸长,而所窑终不肯发。后渐赢。濒死,两子环问之,犹未遽告,迨觉果危急,欲告子,子至,已舌蹇不能声,惟爬抓心头,呵呵而已。死后,子孙不能具棺木,遂藁葬焉。”文后蒲松龄评论道:“呜呼!若窑金而以为富,则国库数千万,何不可指为我有哉?愚也!”

这段描写,蒲松龄以辛辣的笔锋将“富者”那副“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地入木三分。他不仅极端贪婪,“居积取赢,搜算入骨”,而且又极尽吝啬之能事:衣败絮、吃糠秕,不招待亲友。晚年更甚,一天只吃一升榆树皮,瘦得皮包骨,臂上的皮折能垂一寸长,至死也不愿告知银钱之所在。他如此富有而死后却只能藁葬,对他无疑是最大的嘲讽和惩罚。

《青蛙神.又》中也有一个“一毛不拔”的周某,为修关圣祠,“贫富皆与有力”,唯独富贾周某“性吝啬”,“一毛所不肯拔”。因工程许久没有完工,青蛙神托巫主持募集建祠资金之事,巫令其“百金”,周益窘,巫揭其私通民妇尚偿资二百这一阴私后,“周益惭惧,不得已,如命注之。”“巫屡索,卒不与。”此事惹得青蛙神亲自前来讨要,周某“焚香而祝,愿先纳三十,其余以次赍送,蛙不动;请纳五十,(蛙)身忽一缩,小尺许;又加二十,益缩如斗;请全纳,缩如拳,从容出,入墙而去。”周急送五十金,周闻之,惧,又送十金。后来蛙神率众蛙至周家,“登其床,床摇撼欲顷;加喙于枕而眠,腹隆起如卧牛,四隅皆满。周惧,即完百数与之。”蛙神仍不离家,直至又索要百金乃走,虽然蛙神不应强征巨敛,但我们也看到,周某捐出这二百两银子比剜去他的心头肉还疼,全是“无奈”,后百两是蛙神对其口是心非,故意拖延的惩罚。

《种犁》篇称“有乡人货犁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乡中小贩吝啬地不肯施丐者一只梨,对丐者又是赶又是骂,连一只烂犁也不肯施舍,后道士施法将一车梨施散给众人。结局是梨尽车毁,空被人耻笑。

蒲松龄将此类斤斤计较的吝啬之人视为蠢人,而对嫖娼赌博则倾囊不吝的恶商也十分痛恨,他们的荒淫无耻、色欲无度的恶行必然遭到损财杀身之祸。那个靠向酒中掺水投毒而“富致巨金”的金陵乙,

不仅为赢利而不惜害命,而且还想奸淫他人之妻室,“窥妇娣尤美,求狐携往。狐难之。乙固求之。”后着狐皮潜入孙氏家中,因有画符在家而不敢近前,后被和尚社坛作法,当众化为狐,数月寻毙。(四)贪恋女色、阴险狡诈

有的商贾为获得女色,更是阴险狡诈,甚至不惜置人死地。

《细侯》中的那位富贾为了得到“妖姿要妙”的美女细侯,不惜重金。但细侯已将全部爱情献于满生,于是这位商贾便到满生被囚禁的湖南,“以金赂当事吏,使久锢之。”让满生不得出狱。又对细侯母造谣说满生已死于狱中,细侯不信。商贾又“转嘱他商,假作满生绝命书寄细侯,以绝其望。”这位富贾坏事干尽,终将细侯骗至手中。然而,一年后,满生昭雪而出,富贾的“诡谋”被戳穿。细侯闻知后“杀抱中儿,携所有亡归满,凡贾家服饰,一无所取。”蒲松龄将细侯奔归满生是行为与汉寿亭侯关羽弃曹归汉的行为相提并论,“呜呼!寿亭侯之归汉,亦复何殊?”表示出对富贾陷害他人的行径的强烈憎恨之情。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完全以社会道德来衡量、评判商贾,并让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因为商人阶级商人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职业团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以盈利为目的,舍弃“利”字,商贾也就失去了本身的特性,小商、巨商、官商、奸商、牙商不一而足,商业活动的激烈,必然出现违法行商和守法本分之别,丰盈的经济利益会使重利轻义的商人倾斜自己的道德天平。,因此他们不会专行善事。但蒲松龄为什么以赞

赏的态度塑造了这样一批良商的形象呢?那是因为蒲松龄更认为:商人,应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商,即赢利应遵循一定的道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要有度,只赚取合理的利润,不能失去亲情、恩义、诚信等人性,去满足永远也不能填满的欲壑。社会要求商业行为的规范,文学对商业道德的呼唤也就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了。蒲松龄在这一点上的确有着非常执着的儒家情怀。他目睹许多唯利是图的官商和奸商的不法行为,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表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责任感。此外,我认为对所取得的利润怎样使用也有个是与非的问题,吝啬至极与纵欲奢靡都非善举。只有将之投入再生产、再流通、再消费(适度消费)中,回报于社会,才是正确使用利润的方法。我们期待着:当今千百万的商人要以这些恶商的所作所为为警戒,将之作为反面教材,先修身,后取利,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自身切实的努力。

注释:

(1)孙琴安《毛泽东谈〈聊斋志异〉》[C] 《文艺报》1994年11月12日

(2)《毛泽东谈〈聊斋志异〉》[C] 《文艺报》1994年11月12日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 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于天池.蒲松龄《聊斋志异》[M]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3

(5)张友鹤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志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分析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作者:蔡碧兰指导教师:李新灿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女形象;创作背景;性格特征;意义 On "Strange" Female Foxes Cai B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 "Strange" chapter comes to Fox eighty-two designed to write the fox woman more than 40,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the image of a master of the fox spirit, successfully depicts a female fox portrait view, whether it is meticulous fine description or crude pens, big is beautiful, good, and a symbol of wisdom. Female Foxe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female fox image; creativ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以负面形象居多,最为特出的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却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狐的看法。蒲氏笔下的狐女,她们大多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

聊斋志异的爱情模式分析

《聊斋志异》的爱情模式分析 《聊斋志异》中写到女子时有一种有意颂扬和表现其贤淑,善良和温柔智慧的倾向。聊斋中婴宁是个纯洁无暇的少女,婴宁与王子服的爱情传奇似乎是天意注定的缘分,作者虽没有直接揭示出这层涵义,但作者让吴生的一句随意编造的谎话牵线促成了婴宁与王子服的热烈的爱情。吴生的话本是荒诞无稽之谈,但却奇迹般应验了婴宁的住处和王子服与婴宁的亲属关系。这些看似荒诞的伏笔却传达了蒲松龄的因缘观念:真正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淳朴无私的爱情上的,而且这种爱情婚姻是持久的,这种婚姻某种意义上能不能给双方带来幸福取决于女性愿不愿意。 似乎蒲松龄以为爱情是淳朴贤惠的女子赐给钟情纯情的少年的。这种观念也是从魏晋小说里继承来的,如《搜神记》中董永妻的来由就是仙女下凡来表彰人间的道德高尚的男子(当然也是钟情的)。这在蒲松龄的小说里变化成了狐仙或仙女主动来追求与品行高洁然而家境并非富裕的男子的,而且套用了《搜神记》的模式,即结合一段时间后女子主动离去,男子“辄作”年年“恶”。都是女子来解释离去的原因,如女子是上天谪罚下来赎罪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赎罪就可以重返原来的集体。或是报恩,恩德报答完后就离去。或是无原因的有缘分,缘分结束后就自行离去。这些情况中男子都是不愿意女子离去的,于是就产生了遗憾,这种遗憾在《搜神记》中并没有给予解决,在聊斋中却用以下的方式得到解决:1、女子在缘分结束后离去,后又被男子无意间碰见,重结良姻,如《小翠》 2、女子离去之前做了安排来减少男子对她的思念,如《惠芳》,这种安排或是直接让男方另娶一女,或是事先自己变得容颜像男方后来娶得女子,来减少男方对自己的思念:但这里稍微不同的是后者中男子的感情从前妻转到后妻有点类似于爱屋及乌而非钟情(蒲松龄这个顾不了了)。 这种女子将爱情赐给男子的模式可能是出于蒲松龄的女子情结,他使女子主动追求男子的情况中都是貌美聪慧的女子来嫁给相对笨拙的男子,而男子追求女子的情况中男子则仍然处于相对笨拙的地位,如王子服。这种模式还衍生出另一种情况,就是男子原先有了妻室只是由于妻子不能怀孕,便娶了妾,妾通常就是作为与正妻对比的设置,妻妻虐待妾是为了争夺男子的专爱,如《恒娘》中妻子采取心理学战术成功摧毁妾在丈夫心中的地位,赢得专爱。但有时妻子反而被妾制服了,如《邵女》。这其中寓有道德劝诫,如《邵女》中妻子针刺小妾后得病又让小妾针刺她来抵消自己罪过,这在《骂鸭》中如出一辙。 聊斋中爱情模式中男女结合后相处又往往涉及婆媳关系,这个的解决一般是女子顺应婆婆后使婆婆转变态度,或是女子不顾婆婆训诫,这种情况下女子这么做往往有理,婆婆处于不近人情的理屈位置。总之女子不仅善于赢得男子欢心,还能连带男子的母亲的欢喜。 现在来谈谈《聊斋志异》中女子主动赐予男子爱情的模式有什么特点。女子一般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如貌美如花,谈吐机智,性格外向等。男子一般失去女子就多愁善感,女子的不离不弃使男子获得了爱情的满足,也更加爱女子。蒲松龄强调这种女子不仅仅是貌美如花而且品德高尚,贤惠,是男子向往的女子理想典型。“不羡其得艳妻,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胜于颠倒衣裳矣”这句可以说是羡慕的是精神上的快乐和交融,由此看来蒲松龄大概不是个性格太开朗的人,——他总是将女子设计成开朗活泼的爱说爱笑的,男子由于爱情太专一,很怕女子离去或不高兴,于是男子就渴望女子高兴这样自己就能高兴,解颐之谓也。——所以他都是将爱情中男子的快乐取决于女子,而女子的快乐则是天然的。蒲松龄说“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大概过分了,其实蒲松龄抒发孤愤的仅仅是反映科举的黑暗和腐败,清兵的残暴的,官僚阶级的无耻的,其爱情的篇章则大多抒发的是离骚中的求女之思。通过对女子的的追求来寄托自己所赞扬的一些理想的人格或人世理想,大概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多不见,因此也孤愤了。蒲松龄的笔下女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往往大于男子的实际作用,如某篇中写道一个寡妇精通天文星象术,预料自己只能命苦,想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杨翠平 学号081111246 指导教师张玉国 年级2008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内容摘要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更使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常常处于愤懑、无聊之中。因此,他借创作来抒情,寻求心理慰藉,其中女性形象恰恰充当了他的理想载体,饱含了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他的《聊斋志异》是部一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目录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 (一)侠女仁妇形象 (2) (二)经济自立的女性形象 (2) (三)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4) (四)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4) (五)悍妒仁女性形象 (5)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也屈指可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是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全书约四百九十余篇,主要讲述花妖狐魅故事,但也有不少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题材,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书着力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露和批判。其中有对于黑暗的官府制度、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其中《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的人格尊严和展示中国女性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懈追求自主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 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同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女却敢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当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时,连孟生的好朋友林生被无赖威胁后都吓得不敢出面,而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钱粮,和名门联姻,她的做法俨然孟生遗孀。 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重情重义,用终生的辛劳来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3、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百折不回。 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她向往正常的婚姻,可是在封建礼教下,女子处于被压迫、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超前的爱情之思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10.01 一个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是会超越他所处的时代。譬如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提出的“至情”理论,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表达出的婚恋观、女儿观等。生活在清初的蒲松龄,透过他的《聊斋志异》,我们亦能看到他超越那个时代的爱情观。本文拟结合当今的种种社会现象,探讨蒲松龄与当今时代契合的超前的爱情之思。 一、强调心灵契合、精神平等、配偶专一的爱情《聊斋志异》的爱情描写,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才子佳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而是强调一种建立在心灵契合基础之上的知己之爱,是一种精神平等的爱情观,这是一种崭新的爱情观,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宝黛之间的爱情。 这种爱情观,正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所追求的,所以她对罗彻斯特说:“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聊斋志异》中《连城》和《瑞云》两篇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爱情理想。 《连城》是一曲知己之恋的颂歌。连城是史孝廉的女儿,“工刺绣,知书”。父亲以女儿的“倦绣图”为女儿征诗求偶。贫士乔生献诗两首:“慵鬟高髻绿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绣线挑来似写生,幅中花鸟自天成。当年织锦非长技,幸把回文感圣明。”得到乔生的诗作之后,连城特别欣赏,竟然到了“逢人辄称道”的地步,并且超越当时的伦理观念,主动大胆地向乔生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饱读诗书的乔生更是叛逆,居然公然宣称“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以致在得到连城的死讯之后,自己也“一恸而绝”。 在这个故事中,乔生和连城,为了爱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复生。所以,他们最终战胜了人世和阴间的种种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固然,相貌很容易成就彼此的爱情,但是知己更是难求,因为连城和乔生的爱情是建立在知己基础上的,所以才能够经受阴世阳间的磨难,蒲松龄在这篇小 说中所寄予的,就是自己一贯坚持的灵与肉相统一的平等爱情观。 《瑞云》亦是一曲心灵契合的知己之恋。写杭州名妓瑞云,“色艺无双”,一般富商贵家子弟,以重金也只能求得与她见一面,留一茶,酬一画,接一奕而已。余杭贺生,“家仅中资”,倾尽所有钱财,只求一睹瑞云芳姿,不想瑞云与贺生一见钟情,“款接殊殷”,还写了一首情诗赠给贺生,希望与贺生“能图一宵之乐”。而贺生则说:“穷蹙之士,唯有痴情可献知己。得近芳容,私愿已足;若肌肤之亲,何敢作此梦想。”瑞云选客人选了几个月,都没选中一个,老鸨很生气,想要逼迫她接客。后来,有一个秀才带着礼物来见瑞云,才说了几句话,就站了起来,用一根手指按住瑞云的额头连声说:“可惜,可惜!”瑞云的额上便留下了一点墨黑的指印,越洗越清晰,越洗越大,一年以后,从额头到鼻子到脸颊,全黑了,其丑无比,看到的人都笑话她。由于无法接客,鸨母撵她到厨房干粗活,瑞云“不堪驱使,日益憔悴”。贺生得知后,卖田典衣筹足钱,把瑞云赎出,带回家乡成婚。瑞云感激之余,对贺生说只愿作妾,请贺生另娶妻室,贺生却说“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誓不再娶。周围人都嗤笑贺生痴呆,而贺生与瑞云的感情却越来越深。一年后,贺生在苏州与那位将瑞云额头点黑的秀才相遇,才知道这位秀才当初是为了怜惜瑞云的美貌,故而施以法术,“晦气光而保其璞,留待怜才者之真鉴(遮住她的光茫,好让她能保住清白之身,留给真正懂得欣赏她的人)”,就是说之所以让她变黑变丑,是为了使她找得一个真心爱她而不是只爱她美貌的男子。这时,秀才又用法术将瑞云面部的墨痕洗去,果然“艳丽一如当年”。当初瑞云不以金钱地位取人,爱上贺生,这已是难能可贵;而贺生看重知己,不以色貌取人,这就更超出了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庸俗观念。蒲松龄借秀才之口热情称道:“天下唯有真才人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天下只有真正有才识的人才能这么深情,不会因为外在的 ○张锡梅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超前的爱情之思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聊斋志异》,探讨生活在17世纪的蒲松龄超前的爱情之思,一是强调心灵契合、精神平等、配偶专一的爱情;二是对精神之恋的向往;三是对同性恋的同情。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超前 爱情之思

简析《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与婚姻

简析《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与婚姻 目录 摘要、关键词...................................2 序言...........................................2 一:封建礼教下正统婚姻弊端...................2 二:男尊女卑思想下的婚姻制度...................4 三:反抗封建礼教,有情人终成眷属...............5 四、女性地位的提高.............................5 五:结论.......................................7 参考文献.......................................7

摘要: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不仅以现实角度来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婚姻,而且用大胆地想象将花妖狐媚与人奇异的爱情婚姻写入书中,从而给人们展示了一座奇幻地展示了一座爱情百花园。关键词:聊斋志异;爱情;婚姻; 序言 千百年来,美满的爱情婚姻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许多文人墨客都将爱情婚姻作为描写的对象以诗歌、小说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蒲松龄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也不例外,在文中共503 篇中,有156 篇就是描写爱情婚姻的。这其中既有至炽、至洁、至美的真爱婚姻,也有由封建礼教一手促成的悲剧婚姻;既有同大多数文人一样,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有作者展开丰富地想象将爱情婚姻的主人公转化为奇异的人狐恋(《鸦头》、《连锁》、《葛巾》、《阿英》、《白练秋》)等梦幻般的爱情婚姻,真可算得上是一座奇幻的爱情百花园了。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聊斋志异》这部文学著作,细细品味蒲翁笔下这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爱情与婚姻。 一、封建礼教下正统婚姻的弊端 在古代中国,由于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婚姻关系的成立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婚姻直接的结果就是:被迫组建的婚姻中不存在任何真挚感情,它不是爱情的产物,所以这种婚姻往往使当事人苦不堪言。下面,就《聊斋志异》篇目中所述情节,将这种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婚姻分为三类: (一)不满的婚姻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 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主要是为报父仇。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

优秀大学论文——浅析《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

浅析《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者蒲松龄的作品,小说主要描写魅狐怪异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世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精神理想,表现出清朝社会上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概括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经常用这八个字来概括《聊斋志异》的创作,但并没有全面概括《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事实上,无论是采用传奇笔法,还是表现志怪题材,蒲松龄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超越。 六朝志怪小说并不是现实的志怪故事,而是用虚幻来代替现实,表现荒诞滑稽的内容,但当时的志怪小说题材单一,故事情节简单,表述极为简略,而《聊斋志异》运用相同的方式则采用了丰富多变的写作笔法,反应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对以往的志怪小说有了新的提升。 作为文言文小说的《聊斋志异》,作者首先采用了唐传奇的写作手法表现志怪内容,将六朝时期的短小篇词发展为情节丰富曲折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文辞华丽,形象生动,叙述婉转,意境突出,描写波澜起伏。《聊斋志异》继承唐传奇,出现了大量突出意境描写的篇章,且写作手法丰富多样,作者意境描写意蕴深厚,具有象征性,寓意性强,在意境描写中,与人的刻画描写紧密结合,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席方子是孝子典型,珊瑚是孝妇的典型,张成是孝友的典型,

田七郎是侠客的典型,江城是悍妇的典型,郎玉柱是书痴的典型,孙子楚是情痴的典型。《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蒲松龄明确的阐明把刻画人物性格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的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聊斋志异》中许多人物不仅有相似的性格,却又同中有异,同样是写人物的“痴”,《聊斋志异》中的孙子楚“痴”于爱情,《黄英》中的马子才“痴”于菊花,《合鸟异》中的张幼量”痴”于鸽子,《书痴》中的郎玉柱则“痴”于书本。 《聊斋志异》加强了环境描写,但其并不是简单纯粹的静态景物描写,而是与人物个性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以突出人物的特性。《婴宁》中王子服由于思念婴宁独自信步往西南山寻觅的淡雅淳朴的景物描写——里落、茅舍、花香鸟语、豆棚花架,无不潇洒清新,婉然如画,表现了婴宁纯真无邪、天真可爱的少女情貌和鲜活的性格特征,也是对王子服追求理想女性与爱情的诗化表现。 比起以往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更加注重细节描写繁长的文字并不是作者铺陈夸张的多余之笔,而是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聊斋志异》中细节描写可感可信,新颖别致,情趣盎然。读《聊斋志异》,犹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来往人景无不活灵活现,常常产生美妙的艺术效果。 《聊斋志异》对志怪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对传奇手法超越的成功运用,使小说突破原有文言小说的禁锢,给人以异彩纷呈、别开生面而又回味无穷的艺术感受。

《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栾庆怡 鲁迅认为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就最高。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非复人。”这里所指的使人“忘为异类”的“花妖狐魅”,显而易见,主要是指《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女性。据统计,《聊斋志异》五百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约不到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最精彩的篇章。 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更谈不到有什么自由爱情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具有深刻观察力的蒲松龄不会不看到这一切,加上屡遭坎坷而终不得其志的生活经历,更激起了他的“孤愤”之情,所以,在当时文网遍布的恐怖时代,他仍以“曲笔”向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加以有力的抨击,对于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追求婚姻自由,蔑视和反对封建礼教,这样的女性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婴宁》中的婴宁是一个像山花一样烂漫,又像山泉一样纯净的美丽少女,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爱笑和敢说私房话的特点,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大胆的挑战。白秋练(《白秋练》)则是另一类女性,她在爱情的生活道路上不像婴宁那样平坦顺当,而是屡遭坎坷挫折,她没有婴宁活泼爱笑的特点,却比婴宁更显得痴情和持重。因她知书多才,所以一见到“执卷吟诗”的慕生,立即视为知音,但三次求婚,均遭到慕父回绝。对此,白秋练并没有失去追求婚姻幸福的信心。在与慕父的屡次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凡商贾志在利耳”的道理,然后凭着自己超人的本领,使其“得厚息”,终于以金钱打动了这个封建老顽固的心,得以与慕生结为美满伉俪。 像婴宁、白秋练这样的女性,在书中还有不少篇幅,其中有的女性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女性尽管生活的道路各自不同,但在追求婚姻幸福、蔑视和反封建礼教这一点上,却是她们的共同之处。《聊斋志异》一书还塑造了一批敢于反抗封建黑暗势力欺凌压迫的烈性女子。《鸦头》中的鸦头就是一个敢于抗争、凌辱不能屈的坚强女性。《细侯》中的细侯,是一个比鸦头受凌辱受损害更重的女子,她被逼以妓为业,受尽了折磨和苦难,但她始终不甘心屈从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决心跳出火坑,矢志跟从穷书生满生却又中了富贾某的圈套,后满生归,她“方悟前次多端,悉贾之诡谋”,愤然“杀抱中儿(细侯与富贾某所生子),携所有亡归满”。 《商三官》中的商三官,为报父仇,巧扮优伶,在仇人庆贺生日的当夜,将其杀死。《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纯真而痴情的女子,被土豪南三复始乱而终

部编教材推荐名著《聊斋志异》导读与精要练习

部编教材推荐名著《聊斋志异》导读 与精要练习 部编教材推荐名著《聊斋志异》导读与精要练习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这种简单的经历使蒲松龄与普通乡民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他蒲松龄曾写过《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婚嫁全书》《历

字文》等通俗读物,这些著作体现了蒲松龄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而这种关怀也构成了他与其他小说家不同的精神品格。他创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郭沫若曾这样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品概述蒲松齡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绘细膩,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很多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多篇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广为流传。《聊斋志异》全书491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

浅谈《聊斋志异》的重情思想(一)

浅谈《聊斋志异》的重情思想(一) 论文关键词]《聊斋志异》婚姻两性关系情 论文摘要]《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蒲松龄把“情”抬到了极崇高的地位。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两性关系,大部分是不合于礼法的,作家把这些虽不合于礼法却出于情的两性结合写得十分优美动人。蒲松龄在婚姻关系中大力推崇情,把情作为评判婚姻关系的重要标准,反映了现代性爱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显示了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思索。“潘郎人说太情深,事到关情自不禁。”(蒲松龄《读张视旋悼亡诗并传》)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建构了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狐鬼花妖的世界,他多是有意识地结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他个人的心灵的创造,个中便蕴含著作者深深的寄托和寓意。《聊斋志异》中有近百篇描写婚姻爱情关系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情,是一条主线。 一、把情作为男女结合的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多出于政治、经济、生育等目的的考虑,而非爱慕。从礼教来说,“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礼记·坊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六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从法制来说,有“男女不以礼交皆死”(《魏书·刑罚志》)。封建社会讲究“门当户对”,有着森严的门第等级观念,即以男女双方的家世、财产作为婚姻的衡量标准。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历朝历代的和亲之举,就以一种最公开最赤裸的方式集中向我们展现了封建制度下婚姻的政治目的。《红楼梦》中贾府的家长们最终选择薛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一是为了薛贾两家“以贵护富和以富补贵”,二是因为宝钗“德言工貌”俱全,可作为宝玉的贤内助,而且身体好,为贾家的子嗣着想,当然不会要体弱多病的黛玉了。 然而,《聊斋志异》中近百篇描写婚姻关系的作品中,大部分是以情为主题的,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两性关系,又大部分是不合于礼法礼教规定的。作家把这些虽然不合于礼法,但却是出于情的两性结合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如《晚霞》中一对痴情少年在龙宫禁苑中私合的场所:“见莲花数十亩,皆生平地上,叶大如席,花大如盖,落瓣堆梗下盈尺。”“遂以石压荷盖令侧,雅可障蔽;又匀铺莲瓣而藉之,忻与狎寝。”从古至今,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是洁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作家为素来被视为污秽的私通设计了如此清雅高洁的环境,意在以莲之洁来比喻情之洁。 洛阳牡丹甲天下,历来的传说是武则天令天下百花齐,独牡丹忤旨,被谪洛下所致。但在《葛巾》中,蒲松龄却用爱情之说代替了帝王贬谪之说:“后数日,堕儿处生牡丹二株,一夜径尺,当年而花,一紫一白,朵大如盘,较寻常之葛巾、玉版,瓣尤繁碎。数年茂荫成丛,移分他所,更变异种,莫能识其名。白此,牡丹之盛,洛下无双焉。隋种落地而导致花盛洛下:爱情之花的盛开怒放排挤掉了帝王的尊严与权威,更是把情提到了高于封建王权的地位。专门设计这种扶梯愈墙(《葛巾》),挥铲钻穴(《青娥》)的爱情即已是对孟夫子的公开调侃,进而把这种“淫乱”行为描写的充满了浓郁的诗情,使之变成了优美的神话,就不仅仅是对这种行为的一般的承认、认同了,而是对爱情的高度神话化和诗意化了,对情的极致的赞扬与提倡了。 二、赋予男女真情以无限的力量 蒲松龄不仅以最美的构思、意境和语言来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而且赋予爱情以感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小霍桓凭借手中的一把小铲,一夜之间洞穿了数重高墙,而得以接近心爱的姑娘,后来又凿通绝壁悬崖,夺回自己的妻子(《青娥》)。缘于情,孙子楚感动了阎王而被“姑赐再生”(《阿宝》)。秋容,小谢感动道士而得以借尸还魂(《小谢》)。白秋练可以使真君敕命龙王免选(《白秋练》)。黄生可以使“花神感君至情,俾香玉复降宫中。”(《香玉》)至于连琐的白骨再生(《连琐》),秋月香躯复起(《伍秋月》),这一切无不是情的力量所致。在作家笔下,礼退居次位,情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首要力量,重要力量。以致无物不有情:人世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

《聊斋志异》中女性的形象及蒲松龄的女性意识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子,如:封建叛逆者形象、复仇女神形象、执着追求者形象、爱情忠贞者形象,蒲松龄借笔下女性们的血肉之躯,热情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以为,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体并未超出以往文学作品的涵盖,对女性的认识又无法超越时代和认识的局限,致使这群女性仍然是礼教的传声筒。 关键字:《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正文: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题材作品,论者大多抱着褒扬的观点,认为蒲松龄笔下出现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型女性形象,如阿秀、娇娜、黄英,更有甚者,则从其中看到了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大多文学史对这一问题也是遮遮掩掩,褒扬之言占据绝大多数。虽有零星片言述其不足,但要么是挠不到痛处,要么就是聊搔其痒而力道不足。也有论者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但又立刻激起反对声一片。那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题材的作品到底如何呢?笔者认为,《聊斋志异》中部分作品对于女性的认识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作者的根本意识却是保守的,并未超出以往文学作品的涵盖范畴,反而充满了封建道德男权主义色彩。 首先,我们先浅要分析一下《聊斋志异》作品中出现的主要的女性的形象。一、封建叛逆者形象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的负担和礼教的束博使千千万万的女子如小草一般,被压在封建专制的巨石之下,失去了生命的色泽。但在一个远离人间的偏僻山村,却生活着这样一位少女:她嗜笑爱花,天真无邪,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摧残、污染。这位少女就是蒲松龄在《婴宁》中塑造的理想形象——婴宁,作者称之为“我的婴宁”,喜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她嗤笑、狂笑、一路笑来一路笑去,像一道纯净山溪,单纯得不曾沾有一丝世俗的尘埃,显露出活泼的野性。这个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