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海南大学毕研韬

摘要:日本舆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其外交政策,并能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其对华政策的走向。所以,改造舆论环境是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要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舆论影响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国际政治传播学的建构。

关键词:舆论;外交政策;全球治理;意象;国际政治传播

一、日本舆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其对华政策的走向

在回顾美国1935年至1979年间公众舆论和政府政策的变化时,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1发现:

在2/3的情况下(包括对外经济政策问题),公众舆论的变化导致了外交政策的变化;政策的变动方向与舆论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此外,政府更愿意

按照公众舆论好恶的方向变动,而不是公众倾向沿着政府政策的方向变动。

笔者在分析近期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时也有类似的发现:

例一:日本政府在东海油气资源上的对华政策受到了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公共舆论的深刻影响。覃里雯在“中日海域专属经济区分歧亟需解决”2中写到:

此次矛盾于今年6月初浮出水面,日本的几家主要媒体忽然对中日两国的东海分界线问题以及在其中的油气资源开发进行炒作,……。

6月9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读卖新闻》发表社论,强烈批评日本政府“对中国顾虑太多,因而对中国紧锣密鼓地开发东海海底资源的举动

反应迟钝”,“有损国家利益”。甚至要求政府彻底修改海洋战略,“毅然决然地

向中国表明自己的态度”。

就在《读卖新闻》发表社论的当天,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上对中国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中国在东海开发“春晓油气田”很可能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并要求中国方面尽快提供东海专属经济区调查和开采石油天然气的相关数据。中国拒绝了这一要求。

那么,日本政府对媒体批评的回应是否是日本政府事先策划的呢?覃里雯随后写到:“日本方面对中国油气田的反应更像是迫于媒体压力做出的反应,因为春晓油田开采之前,中国在东海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矿藏开采。”而笔者对来自其他渠道的消息的分析也证实,正是由

1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第5版)(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01

2《经济观察报》2004年7月12日

于日本《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主流媒体的鼓动,“日本政府最终转变了原先不将这个问题作为向中国交涉的正式议题的态度3。”

例二:在日本舆论的操纵下,日本政府决定把“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作为外交议题与中国政府交涉。

据凤凰卫视3月23日消息,日本外相町村信孝日前在参议院表示,将向中国提出改善历史教育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町村的言论显示他与偏右的日本舆论见解一致。早在亚洲杯足球赛事件发生后,日本偏右为主的传媒就反复强调,中国球迷反日情绪失控是中国这十几年来积极推行“反日教育”造成的。在日本传媒中举足轻重、偏右的“读卖新闻”就曾于社论中以爱国教育产生反日民族主义为题,批判中国政府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濱本良一、天兒慧在评论中都认为,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这次世界杯事件的主要诱因之一,古田博司甚至把矛头直指“東亞傳統思想的構造”,认为日本和东亚之间的不諧和音是“源自從東亞方向傳來的「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4”。

例三:日本政府把民意作为“修宪”的借口。

2004年9月21日,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特约记者陈言采访时强调,“现在日本的媒体认为修改宪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各种民意测验的数据都表明国民希望修改宪法。”

在其他诸如“历史问题”、靖国神社问题、“闯北者”事件等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也注意到日本的媒体态度、公众舆论对其政府的对华政策发挥了相当重要的诱(引)导作用。

二、公共舆论何以能主导外交政策

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认为,公众舆论是通过对政府决策者的影响而影响外交政策的。政府内的人们都有其自身利益:保住或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力、自己的财富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宣传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理想。这些和其它利益导致政治领导人寻求社会的支持——也就是说,公共舆论的支持——以便获得对政府的控制权,继续留任,然后实施自己的政策5。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政治合法性的考量:合法性来自选举或/和舆论;为了确保目前施政的合法性和增加未来选举的胜算,政客、政党和政府只能“顺应”民意。

况且,政府决策是建立在对信息(准确地说,是情报)的采集和分析基础上的,而这些由组织或个人建立的信息网事实上不过是信息过滤网,它们常常有意地传递只对他们有利的信息,而不是可能与局势有关的所有信息。一般认为,不同组织的成员,对某一形势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完全取决于局势如何影响(也许威胁)他们的组织6。凡是从经济根源解释政策的种种观点都认为,个人、群体和阶级对外交和军事政策的观念、态度和好恶是大不相同的。在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各自的客观利益以及他们对这些利益的看法。什么是民族利益,

3毕研韬.“中日‘新冷战’”.[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第2期,第160页

4[日]内藤康.日本传媒视野中的中国.[香港]《二十一世纪》,2004年12月号

5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第5版)(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89

6同上,229

这些行为主体自然也看法各异7。另外,行为主体的心理环境也会影响其选择范围。有关研究8发现,个人对刺激因素的反应将取决于他或她对刺激因素的看法,而不必取决于刺激因素本身的客观性质。换言之,个人对刺激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头脑中既有的意象。无论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意象都是过滤器。美英当局在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前相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是经典的例证。

从更为复杂的系统层面上看,社会的资源给决策者提供了行动的机会,社会的支持则给他们提供了行动的意愿。人力、资源、经济、军事潜力等,如果不能为政府所调动,都是毫无价值的。政府不只是被动地对社会需要和要求做出反映,他们也试图左右并控制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所以,从本质上看,公共舆论往往是一种“复合共鸣”,它反映的是政府决策者、不同利益集团和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精英人物们大致相同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舆论操纵政府和政府操纵舆论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的话说,舆论环境是媒体和政要联合制造的。

三、在信息时代,控制信息是全球治理的首要任务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强调: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国家将不是军事实力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国家。施拉姆也曾指出:“信息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革方面的重要性比军队和炸药还要大9。”事实上,世界各国都在信息控制方面制订了极其严格的措施。据美国总审计署估计,从1989年10月1日至1990年3月31日,联邦机构对联邦雇员的10,500篇文章、发言稿等各种文章进行了审查,以便确定这些文章是否“适合”发表。在这六个月的研究过程中,总审计署发现一共有143,531位政府雇员和98,093位合同雇员签了保密协定10。

那么,政府严格控制信息生产和流动的深层机制是什么?符号学的奠基人罗兰?巴尔特提出过一条原理:必须超越一个层次才能理解该层次,在层次之内,我们只能看到组分的关系,而看不出意义;体系本身无法提供解释自己的语言,必须在垂直方向运动才能理解水平延伸层次的“庐山真面目”11。索绪尔在讨论语言演变历史时提出了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两个范畴:历时性就是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的情况,而共时性就是在某一个时刻该系统的情况。这两者是互相关联的。索绪尔用下棋做例子:系统在某瞬间的情况是由棋子的相互位置关系所决定的,这是共时性;每一步棋都改变这个共时性,使棋局发生历时性的变化12。这意味着,只有考察动态的系统变化才能真正理解眼下“静态”的时局。换句话说,特定的“符码”必须置于具体的“语篇”背景下才会产生一定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是通过控制信息的生产和流通来控制公众对时局或“语篇”的把握,进而决定了公众对特定新闻或事态的意义解读。

由于拥有无可匹敌的传播优势,美国政府对世界局势的解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社会的认知。对此,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迪尔批评说:“美国最大的垄断,乃是它垄断了一切

7同上,178

8同上,240

9转引自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与控制(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0.274

10转引自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与控制(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276

11赵毅衡.前言:符号学的一个世纪.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8

12赵毅衡.前言:符号学的一个世纪.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2

理由。”

对于中国国内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日本政府试图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自我“反省”。日本驻华公使井出敬二在接受《外滩世界》记者刘小彪访问时分析说:“中国民众通过中国媒体获得的对日本的认知,与日本民众通过日本媒体获得的对中国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差异。我希望中国媒体能更多地介绍日本在战后对军国主义的反省,以及在此基础上选择的和平与民主的道路。”2004年9月,日本驻华使馆特命全权公使原田亲仁也提到了中日之间这种信息交流的“不平等性”,他进一步指出:“基于一些片段信息的极端意见在互联网上尤其多,为了应付这种倾向,需要通过媒体培养基于客观事实的综合理解13。”2004年12月,井出敬二在接受共同社采访时这样评价两国关系:“为了能使彼此持有好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进行更自由的交流和信息、意见的交换,在此基础上增进相互理解。只在网络上各说各的理没有太大的作用,应该面对面进行交流,听取对方意见,理解对方心情。还有就是应该相互深入理解对方的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交流,期待着民间的群众性交流向上发展。”

四、中日之间的民族冲突有升级为军事对抗的危险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行为的特点和影响产生类似的特点和影响。当他国被视为充满敌意时,在观察者眼里,被视为敌人的国家就以敌意的方式行事(不论他们是否这么做),然后,观察者以敌视还敌视。这就是国际政治学上的“冲突螺旋”(conflict spiral),它能使小事件升级为战争。当冲突的双方都持有这种意象时,就出现了“镜子意象的局面”:双方都视对方为恶魔,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14。目前,中日关系就陷入了这种危险的胶着状态。亚洲杯事件发生后,日本学者上村幸治发现“出現了中國人和日本人相互在心中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競相招致對方反感的奇異景觀15”。同时,我国学者冯昭奎也发现了这种恶性循环16:

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刺激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中国人民的情绪在特殊事件中爆发出来,比如亚洲杯→日本右翼借此宣传中国人反日,引

起日本国民情绪反弹→得到国民支持的右翼政府又做出刺激中国人民民族感

情的事情→中国公众的情绪再次被刺激,有可能再次出现类似亚洲杯那样的

事情。在这一循环中,日本民众看到的只是中国人的“反日”,却无法看到其

真正原因在于日本右翼对历史问题的操弄。

人类历史证明,一旦出现这种镜子意象就会使冲突持续很长时间,很难在短时间内结束它。随着彼此厌恶情绪的持续发酵,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把双方引向战争的边缘。事实上,中国军事科学院的彭光谦少将已经发现了中日之间军事冲突的征兆。他指出17:

日本在军事上咄咄逼人有如下表现:一、去年东京媒体公开讨论,中日之间发生战争有三种可能性,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能源问题,……,

表明日本已在秘密规划,着手应对中日军事冲突;二、在去年出台的《防卫计

13林楚方、冯亦斐.期待更美好的中日关系.《了望东方周刊》.2004年9月23日

14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第5版)(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44

15 [日]内藤康.日本传媒视野中的中国.[香港]《二十一世纪》,2004年12月号

16赵利根. 把脉中日关系“政冷”困局. https://www.360docs.net/doc/ac4831866.html,/world/2005-03/25/content_2742730.htm

17同上。

划大纲》里,日本第一次公开地将中国列为影响地区安全的因素;三、日美“2

+2”(双方外长与国防部长)联合声明第一次将属于中国内部事务的台湾问题

纳入双方共同战略目标;四、日本防卫厅制订西南诸岛防御计划,着手调整兵

力部署,把钓鱼岛纳入防御范围;五、美日之间正在从日本冲绳岛经台湾到菲

律宾方向建立一条海底监视系统,收集中国水面和水底的舰艇活动情况,美日

台已在军事上采取实质性的合作步骤;六、在钓鱼岛问题上,公开由日本海上

保安厅来接手管理与维护工作,并扬言下一步在岛上建直升机机场,用于军事

目的,未来还可能将美国拉进来,共同在岛上搞监听站等,使钓鱼岛问题更加

复杂化和军事化;七、在台湾每年举行的汉光演习中,日本与美国准备共同

插手今年的演习,进行作战模拟;八、日本扬言要军事干预东海能源问题;

九、美国在亚太的海、陆、空三军指挥中心正准备向日本东京附近转移,东

京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枢纽和指挥控制中心;十、

日本还准备在日本最南端靠近台湾的下地岛建设反潜基地。这些动作都是在

为干涉中国台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军事上的较量做准备。这些表现以前有,但

现在是公开化了,值得我们关注。

俄罗斯军事理论学者把军事冲突划分成6个阶段18:冲突的潜伏阶段、紧张程度尖锐化阶段、冲突行动开始阶段、危机阶段、军事行动阶段、恢复和平阶段。以此对照彭光谦少将描绘的中日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两国已经进入了军事冲突的第2阶段。

五、改造舆论环境是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的必由之路

美国著名国际关系专家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国家绝对不可能确定其他国家的意图,这并不是说国家的意图必定是邪恶的或者善意的。因为国家的意图是无法严格地猜测,而且会不断更改。”我国的中日问题专家王学东解释说,国家的意图从来都是不确定的,这可以解释为何国际政治中缺少信任而难以合作。既然国家的意图无法判断,那么,最佳的途径就只能依赖国家的声誉。

王学东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增加中日之间的互信、加强双边合作,就必须大力提升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声誉。而声誉却是符号运作的结果,是舆论的直接产品之一。今天,传媒是资讯的主要提供者,是公共舆论的主要发起者和引导者,因为传媒不仅公开“销售事实”,它还以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销售观点”。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世人对“现实”的构建是以大众传媒为中介的。

笔者认为,改造舆论环境是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的必由之路,原因之一是日本舆论能在相当程度上主导其对华政策,原因之二是“集团思维”现象和“危险的转移”现象19的存在使舆论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更加复杂,同时带来了更多潜在的危险。心理学研究发现,小集团能够对其成员产生压力以达到意见一致。“决策集团之间的成员关系越友好,独立的批评思想被集团思想取代的危险性就越大,这很可能导致对其他集团采取无理性的、不人道的行为。”学者贾尼斯把这种个人和小集团意见一致的现象称为“集团思维”。研究还发现,个人对现实和假设局面的反应,比他们在集团中对此的反应较为保守;处在集体背景下,面对同样的局面,个人会采取更加冒险的立场。这一现象被称作“危险的转移”现象。这两种现象

18白马. 分析:美制造中国海军威胁论是军事冲突的前奏.《舰船知识》,2005年第4期

19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第5版)(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32

的存在部分解释了前文所说的“冲突的螺旋”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也告诫世人:如果任凭不利舆论恣意发展,扭转局势的成本将会以几何倍数增加(甚至成为不可能)。

包括外交使节在内的决策者早已认识到了加强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数量是改善舆论环境的唯一选择。2004年7月20日,日本驻华公使井出敬二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记者魏大方访问时表示:“日中两国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同点。所以有一点特别重要的就是,通过交流来促进相互理解。”之后,他对《了望东方周刊》记者林楚方说:“(民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不能光通过因特网来理解对方,而是应该通过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进行沟通,这是很必要的。”这些谈话至少说明日本政府有改变中国对日舆论的愿望和努力。

六、关于进一步提升国际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目前,关于如何看待舆论环境与中日关系的互动性还存在诸多争议。笔者的基本观点是:

一、对日本的舆论环境与其对华政策的关系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日本的涉华舆论是日本国内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反映,所以说,不置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组成的大系统背景下,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日本涉华舆论的运行规律的。

二、研究日本涉华舆论和政策必须同时考虑中日之间的相关互动,以及第三国舆论对当事国的作用。从外部环境看,日本的涉华舆论和政策是包括中日两国在内的各种国际力量博弈的结果。

三、笔者强调改造舆论环境对于改善双边关系的重要性。有美国学者认为,国家能力包括任何一种足以用来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物质力量、才能或品质,比如说影响另一国的认识能力,包括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自己能够做什么以及愿意做什么20。战略专家们特别强调通过影响目标国家对形势的认识、判断和舆论来获得更大的政策利益。中国的精英阶层必须牢记,中日之间所谓的“战略冲突”是通过主体的意象发挥作用的。

四、笔者并不认为“沟通”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唯一手段。事实上,笔者在《浅谈国际政治传播学的建构》一文中已经提出,在全球化时代,传媒、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和情报)已构成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武器系统21。政治学家霍尔斯蒂(K.L.Holsti)曾列举了6种国际斗争的不同战术:使用武力、以非暴力方式施加惩罚、以惩罚相威胁(大棒政策)、给予奖赏(胡萝卜政策)、悬赏和劝说,它们可以视为是施加国际影响的一级级阶梯22。西方国家十分注重研究如何运用媒体阐述和推动外交政策、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并逐步建立了media diplomacy(媒体外交)学说。一般而言,在国家实力一定的前提下,只有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才能实现国家影响力的最大化。

五、要正确评价日本媒体和舆论对其涉华政策的影响力。在何种情况下,在多大程度上,日本的媒体态度可以被视为日本外交政策的风向标?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由右翼团体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合格”后,中、韩、朝等国媒体不约而同进行了抨击。对此,

20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 世界政治(王玉珍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119

21毕研韬、周永秀. 浅谈国际政治传播学的建构,《青年记者》(理论专刊),2005年6月

22同上,112

日本《读卖新闻》4月6日发表社论,反污亚洲国家的抗议“显然是干涉内政”。4月7日,《朝日新闻》和《产经新闻》也发表社论或文章,猛烈抨击中、韩、朝等国的新闻媒体“干涉日本内政”。日本媒体的反应是否意味着日本政府在教科书问题上继续持强硬立场?我方媒体和舆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双方媒体的继续对立最终会对双边关系产生何等影响?笔者相信,这些亟需解决的课题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国际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六、影响日本的舆论环境绝非易事,但也不是不可能,关键是确立科学的战略战术。国际舆论斗争绝不是简单的舆论对抗。西方国家所采用的接近并影响官方智囊、新闻人员和其他意见领袖的策略我们都可以借鉴。但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传播学,并以此来指导我国的国际政治传播实践。这应该是中国的传播学人责无旁贷而又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笔者愿就此请教于各位前辈同仁。

参考书目

白马. 分析:美制造中国海军威胁论是军事冲突的前奏.《舰船知识》2005年第4期

检讨双边安保战略美日改外交手段抑华军力. 2005年01月15日https://www.360docs.net/doc/ac4831866.html,/phoenixtv/72622743014604800/20050115/487350.shtml

美日蓄谋炒作中国威胁东亚再陷不稳定阶段. 2005年02月28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ac4831866.html,/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50228/510252.shtml

我律师欲发动民众签名抗议日接管钓鱼岛灯塔. 2005年02月22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ac4831866.html,/phoenixtv/72623842526232576/20050222/506422.shtml

毕研韬.中日关系:沟通无效?https://www.360docs.net/doc/ac4831866.html,/special/forum/pages1/forum_jp050405c.html

毕研韬.中日“新冷战”.[香港]《二十一世纪》,2005年2月号

陈言.日本民间和媒体厌华情绪缘何空前高涨.《经济》2005年3月号

陈明珠.“美国大众媒介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载蔡帼芬主编《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10月

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6月

刘华. 中日关系:问题不在“沟通”.《环球杂志》2005年第7期

赵利根. 把脉中日关系“政冷”困局.https://www.360docs.net/doc/ac4831866.html,/world/2005-03/25/content_2742730.htm

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世界知识》2004年第5期

赵毅衡.前言:符号学的一个世纪.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

[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第5版)(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美]罗伯特?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与控制(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日]内藤康.日本传媒视野中的中国.[香港]《二十一世纪》,2004年12月号

Japanese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Japan’s Policy Toward China

BI Yantao

Presented at

China Communication Studies Forum

June 24-26, 2005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 P.R. China

Abstract: My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in Japan influences Japan’s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through different channels. Therefore, it is vital to reshape the opinion environment in Japa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To enhance China’s influencing capacity on the global stage, it is tim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Key Words: public opinion, foreign policy, global governance, image

说明:

1、本文已在“2005中国传播学论坛”发表,并收入《2005中国传播学论坛: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论文集》,第500-506页。

2、本文被评为“2005中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

3、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日本]《段躍中日報》、[加拿大]《加国无忧》、《世纪中国》、《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网》、《中国新闻人》、《传播学论坛》、《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中国在线》、《媒体安都》、《紫金网》、《傲视传媒网》、《中国公关网》、《许昌党建网》、《辣椒城》、《中国新闻人》等媒体全文转载,《广西新桂网》、《传媒学术网》、《博客网》等予以报道。

4、黎莎教授在《解析日本媒体都灵冬奥会报道——对提升我国2008奥运报道的思考》中引用了本文观点。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一、何谓“新媒体” (1)什么是新媒体,我们且看各方定义(第一页)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新媒体释义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第二页此处可插入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图片) 二、新媒体的特点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最显著特征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非线性”传播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 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合 三、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刘江永 2013-2-22 10:38:3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英文标题】Japa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Strategy and China Policy 【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梁长平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于其和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的需要,历经了牺牲中国的绥靖政策、与中国结盟的现实主义政策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政策三个阶段,暴露出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控制中国的反动本质。 关键词 中国抗日战争 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 作者简介 梁长平,男,1962年8月生,郑州大学团委书记、讲师。(郑州 450052) 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至为重要的一页。八年中,其对华政策不断演变,随着日美矛盾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先后经历了“不干涉”、“不承认”的绥靖政策阶段、现实主义政策阶段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反动政策阶段。其核心思想就是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牺牲中国、利用中国和控制中国。而中国作为弱国,基本上没有外交发言权,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三个阶段及其演变规律作以初步探讨。 1 抗战爆发以前,中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西方列强在中国都有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特权。但是,在奴役中国的过程中,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都企图独霸中国。特别是美国,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对中国的贸易额迅速地增长,渐有排斥其它列强之势。所以,对日本侵略中国,美国采取了“不干涉”和“不承认主义”的政策。 1937年8月27日,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美国驻日大使格鲁致电国务卿赫尔说:美国对战争的“基本目标应该是:(1)避免卷入,(2)极力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和权利,(3)在保持完全中立的同时,维持我们同交战国双方的传统友谊”。格鲁强调指出:“关于上述最后一点,我们需要特别努力,以巩固我们同日本的关系……任何道义的干涉,可能被解释为对交战国一方的偏袒,将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基于国际上对日本将进攻苏联的宣传和国内种种利害得失的考虑,于1937年9月14日宣布了“中立法”,规定:“合众国政府拥有的商船今后不得向中国和日本运输……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这就是所谓的不干涉政策。就连日本也承认:“如果美国对中日冲突运用中立法……这对我国无所谓,因为我国对国外供应军火并不感兴趣。可是对于中国,这将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中国所有这类的物资都要从外国输入” 。事实也正是这样,在美国执行“中立法”的三年中,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消耗掉的四千万吨石油,有70%来自“中立”的美国,它用以制造枪炮所进口的废钢铁,90%以上是“中立”的美国所供应。 罗斯福也不得不承认:“对中日战争运用中立法,吃亏的是中国,占便宜的是日本。” 美国对中日战争采取“不干涉”的政策,有其险恶的用心。一方面,它可以利用战争同交战双方做生意,趁机掠夺中国的资源,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并希望中日双方互相消耗,等到两败俱伤时,再由美国出面收拾残局,迫使中日双方让步,以最小限度的牺牲,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另一方面,幻想借日本之手,扼杀中国人民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和革命浪潮,希望用牺牲中国的方法换取日本对苏联的进攻。在美国看来,如果中国有足够的力量驱逐日本人,它也能依靠自身力量驱逐其他外国人。同时,它对日本的所谓“反对为中国撑腰的大国”寄以极大的厚望。它希望“保全日本作为苏联的对立物存 Vo l.30 N o.3JO U RN A L OF ZHEN GZHO U U N IV ERSIT Y M ay.1997 收稿日期:1996-11-15

2020年最新关于日本开题报告

最新关于日本开题报告 日本沐浴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 状和发展趋势)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文化的国家,例如饮食文化,衣着服饰等等。虽然属于亚洲,但是却跟其他亚洲国家在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沐浴文化方面。沐浴文化一直是日本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每个日本人都把洗浴当成说是一日三餐一样不可缺少的东西,甚至它的存在已经升华为生活中的一种享乐的方式了。到底,日本的洗浴文化,是怎么样形成并且发展到现在的呢? 受惠于日本的自然地域条件和几乎每个日本人都有的宗教信仰,使日本人钟爱于洗浴泡温泉。而且佛教传到日本后,佛教与日本的神道融合,佛教中洗浴能去病得福的思想更丰富了日本的洗浴文化。与神道一样,日本的审美意识亦发源于自然崇拜。热爱洁净和朴实的审美意识体现在沐浴文化上,通过洗浴保持身体的洁净本身就是对美的追求。再随着社会的发展,洗浴场所也已成为了人们进行社交,增进感情的场所。这都是使沐浴文化发展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 虽然它独特,对日本文化来说具有象征性,但是在国内,对于 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还不是很多,对洗浴文化的研究尚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我也想尝试一下来研究一下这个方面,多了解一些日本特有的文化。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从出生时的“产汤”,到去世后的“汤罐”,可以说日本人的一生从没有离开过洗浴,这俨然已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正如黄学杰在《日本的沐浴文化中》说的一样,沐浴对日本人来说就如同一日三餐不可缺少,这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清洁,而是已经升华至一种至高至美的享受了,这是日本的生活文化中特有的价值观。 式亭三马曾在《浮世澡堂》中有如此描述,“天下之中,沐浴是交流和教育的最佳捷径。无论你是贵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洗浴之时人人都赤身裸体,同降生时一样,这种裸身的交流交往,使人忘却高低贵贱,升华到一种无欲无求的佛教境界。”这也是为什么洗浴文化会在日本如此迅速地发展的原因之一。 陈芳在《试论日本洗浴文化》中明确指出日本现在虽然还是一个等级观念森严的国家,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在泡澡的时候。钱汤是人们相互交流和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也集社交与娱乐于一身。同时泡温泉也是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的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日本媒体的职业道德.doc

日本媒体的职业道德 日本媒体的职业道德是怎么样的呢?它是否值得我们去学习,看看下文吧! 在中国,11月8日是记者节。 而日本并没有为记者设立专门的节日。在媒体较为发达的日本,媒体记者的职业道德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尤其在二战以后,日本媒体记者职业道德趋于完善,值得中国借鉴。 日本媒体市场较为发达,报纸等媒体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公信力。日本是一个报业大国,报纸等传统媒体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良好的教育让多数民众喜欢读报成为可能;而日本较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积淀,办报风格和策略都趋于成熟,报纸提供的信息质量较高;成熟的报刊发行网络让每天的报纸都能快速准确地送达读者手中。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7份在日本。《读卖新闻》发行量为995.5万份,《朝日新闻》发行量为771.3万份,《每日新闻》发行量为342.2万份,《日本经济新闻》发行量为301.1万份,《产经新闻》发行量为160.8万份。 在媒体强大影响力的背后,媒体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1946年,日本各报社、通讯社、广播电视台共同创建的全国性新闻行业组织——日本新闻协会,当前已有131家会员。几十年来,该协会制定的《新闻伦理纲领》基本得到坚持和贯彻。《新闻伦理纲领》的主要内容有:"自由与责任"、"准确与公正"、"独立与宽容"、"对人权的尊重"、"

品格与标准"。 2019年"3·11大地震"后,部分日本媒体缺乏人文关怀的报道,遭到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批评。如某电视台记者将话筒对准地震幸存儿童,问:"地震的时候害怕吗?"这种采访被批评为容易唤起并加强儿童对地震的记忆,造成二次伤害。对于震后被埋9天后得救的少年,在其身体还十分虚弱时,电视台就在其病床前问"被埋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丝毫没有考虑被救少年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另外,还有一些媒体的业务失误。这年的3月日,菅直人召开记者会,富士电视台在直播时,出现了一男一女的说笑声。富士电视台后来向公众道歉,并保证今后绝对不会出现类似事件。 在这种较为严格的新闻伦理的要求下,日本社会的耻感文化在媒体领域影响深刻,甚至表现出一定的"职业道德洁癖"。如日本电视名嘴三野文太的次子涉嫌盗窃未遂而被逮捕,三野文太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反复道歉,并停止主持节目:"作为一个父亲,负有重要责任。作为一名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人,为了维护公正,请允许暂停我的节目,让我反思。" 在中国,记者参加活动收取"车马费"的现象司空见惯。绝大多数记者对"车马费"来者不拒,不认为有什么不妥。甚至有一些即将进入媒体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将预期的"车马费"计入了将来的预期收入。在日本,记者收取采访对象的任何报酬都是被严格禁止的,上述《新闻伦理纲领》也明确指出:"记者的责任是探究事实真相。报道内容不但必须保持准确与公正,更不能被记者个人的立场与信仰所左右。" 的确,中国记者在报道空间等方面有诸多不满。但在另一方面,整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当今世界,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 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 类的影响就像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无时不在,且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产生的影响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 媒介的影响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介影响力主要是指媒介影响目标市场消费导向或目标人群消费行为的能力。广义的媒介影响力则是指媒介对一定范围内主流社会(影响面)的人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媒介的影响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影响面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影响力指的是媒介产生影响的深度或力度,那么,媒介的影响面就是指媒介发生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同的媒介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力度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媒介来说,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对社会环境具有有效的影响力。影响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其越成功。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而言,目前我们主要受着大众媒介中报纸、电视、因特网和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手机的影响。其中电视和因特网等电子媒介中又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剧、戏曲和其他传播形式。正是由于这些媒介和传播形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文化,它们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拥有广大的影响面,从而形成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媒介影响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影响,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它也能让人们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事态的发展;它还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引领时尚。 拿新闻媒介来说,它们每天传播着国际或者国内的时事、各种会议通过的各种政策措施、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表面上它们只是担任着一个信息中介的功能,实际上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在不停地将自己所在的立场、所持的态度灌输给它们的受众,从而形成它们稳定的受众群。这是一种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 在行动方面的影响譬如衣着和语言,这是两个最易受媒介影响的方面。电视上明星或主持人穿了个新款服装,生活中马上就会有人效仿。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哪个电视剧中出现了几句经典对白,很多人就会跟风般地去引用。还记得周星驰的“无厘头语言”曾风行一时,现在也被大学生们广泛应用。 说到对语言的影响,最有力的应该是现在人们见得最多、也听得最多的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是移动与互联网联姻诞生的高科技产品,它承载了时尚文化的流行元素。它集中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表达自由随意、传播信息迅捷、互动性更强、信息必读率高。流行文化是短信的本质,短信往往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的“民间语文”,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既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同时,短信在注重“眼球文化”的时代,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和新潮前卫的表现方式,借鉴吸收了流行文化的精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 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 渠长根 内容提要 19世纪后半叶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西方势力的强力渗入打破了幕府的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形成了巨大压力;幕府的倒台与明治政权的建立,集中实现了社会变革的价值;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的渐次解体,则为日本的变革与崛起提供了双重动力———中华民族的全面危机激发了日本发愤图强的意志和决心,清王朝的腐朽堕落激起了日本步西方后尘走对外扩张之路的野心和行为。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日本对华态度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亲和膜拜理念,加入了疏离、贬抑的色彩,继而采取窥视、试探的手法,最后孤注一掷地发动了甲午战争,向中国的权力和权威挑战。导致这种渐变的原因是复杂的,日本社会各界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方式炮制出了一系列的针对中国的扩张思想主张,并最终付诸实施,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些扩张思想来自于日本社会的不同层面和领域,对明治政府的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们通过酝酿、传播,或包容于政治家、学者、文学艺术家及其他社会权威人物的言论作品里,或流布于国民教育、战争动员、道德评判、社会规范之中,或潜藏在民间人士的野史絮语中,甚至广泛地渗透于国民的心理意识、风俗习惯里。它们间处杂陈,相与为进,共同写实了侵略中国基调下的近代中日国家关系。 关键词 日本 19世纪后半叶 对华政策 思想根源 19世纪后半叶日本渐改传统的对华政策,从一种状态走向一种极端,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渐次加深的过程;也不是无端的、随意的,有一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激发、诱导的历史背景。其中,越来越明朗、系统、坚定化的离华、反华、侵华思想是极其重要的精神性因素。 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的渐变 19世纪后半叶时值日本江户幕府末期和明治天皇政府的确立和鼎盛时期。 众所周知,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东方文化的中心地位,引领着整个东方世界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方向,成为该地区公认的权威和顶礼膜拜的对象。地理上孤悬汪洋、独处一隅,疏离于中国中心而处边缘的日本,源于文化的后起和荒陋,对繁盛的中国恭诚遥望,崇尚有加,主动交通,从中国汲取了大量的文化涵养。因此,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东亚政治格局里,中国始终处于上势主导地位,日本处于下势依附地位;而且,在中国的传统国际视野里,日本的地位和影响是极其微弱的,甚至比朝鲜、越南、印度、阿拉伯等其他亚洲国家都要逊色得多。但是,自从中日发生邦交以来,两国基本能够和平相处、友好交往,形成了友好敦睦的历史传统(除却13世纪忽 761

对华政策

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影响 摘要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关键字:美国中国对华政策影响近代化 一.前言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但通过回顾清末至1949年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我们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下面,在中国无奈接受美国的利益侵蚀背面,美国却一直用自己的理想主义企图塑造一个美国心中的中国。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和国际势力的消长,中国的进化过程缓慢。但却因着这样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国步履蹒跚地朝近代化前行着,在这条道路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本文通过回顾清末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在约百年的时间内对华的政策,企图站在当下的立场,返回历史中浏览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也企图在众多关于美对华政策的消极评价中发掘出其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以求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二.美国对华政策 根据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分段,本文将从清末中美关系、辛亥革命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二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国共内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这四个阶段来回顾美国的对华政策。 (一)清末中美关系 1)中美订立望厦条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英订立了《南京条约》,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总统泰勒向国会做了报告,希望能够在中国获得同样的权益。显然,美国视鸦片战争为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一个契机。经过中美一系列的磋商,中美双方代表于1844年7月3日正式在议定的《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即望厦条约)上面签字。《望厦条约》共34款及税则,部分内容与中英《南京条约》相似,而突出的特点则是对领事裁判权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如其中一款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中国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此外,条约内容还包括五口对美开放;美国在华享有最惠国待遇;中国关税如要变更,须经美方同意等等。 与《南京条约》相比,《望厦条约》使中国给与美国更多权益,把中美两国关系一开始就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由于这一特点,它成为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的蓝本,是近代中国苦难开始的一个结点,它的签订过程反映了美国不惜手段扩大在华利益。中国在签订这个条约后所遭受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但望厦条约的一个积极作用是与先前订立的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冷战结束前后《人民日报》日本报道分析 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国际事务尤其如此,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普通人所能亲历的。人们生活的“世界”,除了自己所在地之外,相当一大部分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里、互联网中。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舆论功能。新闻舆论态度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舆论,所以媒体的国际报道又影响受众心目中他国的形象。同时,媒体也反映所在国公众的情绪。此外,新闻报道往往产生“设定议程“的作用------新闻话题很快成为公众舆论乃至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最后,经验表明,媒体既能够对决策的过程施加压力,也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试探风向、释放烟幕、诱导舆论。总之,新闻媒体是信息的提供者、舆论的制造者、议程的设定者和政策的参与者。虽然受到政治体制、新闻观念、文化背景的影响,各国媒体的运作存在差异,但上述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表现。 本文试图对《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进行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国政治新闻报道最严肃、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报纸,并且对其它媒体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假设,在中国的政治和新闻体制下,媒体国际报道的取向从整体上和《人民日报》具有一致性。这是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理由。作者在此将选取《人民日报》2001年1-6月的有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反映了本世纪初中国对日本的关注点和态度。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会对比同时期《人民日报》对其它两个与中国有着重要关系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报道,还会对比1996年、1991年、1986年同期《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希望以此找出横向和纵向的异同。1996、1991和1986年分别是以5年为间隔期确定的;1996年可以代表90年代中期,1991年可以代表冷战刚刚结束的年代,1986年则可以代表80年代中期;而且它们避开了特殊的年份(即中日战争爆发和结束的重大纪念年份)。本文的资料全部来源于《人民日报索引》和《人民日报缩印本》。 《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按照其索引中的分类,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中国外交/对外关系中,有中国-日本、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主要报道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别与地区,主要报道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并发表评论、感想等。本文的统计就是按照这些分类进行的。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较大的事件引导性,所以本文的分析最能适用于报道所产生的时段,尽管它们对于其他时段的报道可能也具有启发意义。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新闻、网络、媒体、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随着物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便成为了我们的重要学习和思考目标。 作为自媒体的头牌,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微博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促使网民“发声”。同时,随着500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网络公司的自律以及网民素质的提高使微博舆论场的公共性和正义性都随之提升。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问政、网络商业化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舆论空间。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个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人则是深深地受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营销的影响。随着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推广和发展,初步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此前动漫游戏产业在融资、维权、管理、创作等方面的困难,成功带动了动漫、网游的发展。除了娱乐网络还把大众文化普及开来,以其传播的优势前所未有地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另外网络网络营销已经把它的优势无限放大,让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势所趋,甚至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早在19世纪末,日本一个著名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中就提到:传媒人如预言者,讴国民之运命;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以救济之途。诚然,新媒体也有他的负面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今天,新媒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也给民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 当下,一提到新媒体便想到和报纸、广播等传播上的旧媒体相对,提供一种新颖,前卫的传播媒介。其实,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信息传播,将旧媒体取而代之,它更多是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信号、网络等方面带我们迈向新的时代。我相信新媒体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福建福鼎茶痴老农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提出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不断破坏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支持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等。一战后的华盛顿体系确立后,美、苏、日等大国为争夺远太地区的霸权和利益的斗争愈演愈烈。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不但同日本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也受到苏联的强烈抵制。当时,美、日、苏三国在远太地区的争夺和斗争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格局。基于此,美国制定的对华政策是同处理日、苏关系紧密相联的。综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即从1931年到1945年的近15年间,美国的对华政策历经了“不干涉”政策,“以华制日”政策和中美结盟共同抗日的三个阶段。现本文略述这三个阶段的演变。美国对华的“不干涉”政策是远东慕尼黑阴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期间,美国等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夺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行为采取“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前者反映日美矛盾,因美国不愿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后者反映美日妥协,即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条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以期使美国实现“坐山观虎斗”和“渔人得利”的险恶用心。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以美日为主导的“远东慕尼黑阴谋”。下面简要介绍这一阴谋的演变过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了全部东北三省并威逼南窥中原。日本的野心和侵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威胁和沉重打击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利益。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美国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和日本政府交涉,对日本的侵华行为表达了美国的“不承认主义”。例如,1932年初,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日本外务省,郑重表明:“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也不拟承认用违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均为缔约国的巴黎公约之条款与义务的方法而获到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①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在其给日本外相有田的复文中表示:“任何在远东所发生的变动,……美国政府不承认一个国家有必要或有理由在一个不属于它的主权的地区规定一个‘新秩序’的内容和条件,并自命为这个‘新秩序’的掌权者及司令者”。②当然,美国对日本在中国和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持口头上的“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的险恶用心是昭然的。其实质是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换取日本同意维护其在华和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日本扩大侵略,美国采取“以华制日”方针 1939年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席卷西欧,兵锋直指英伦,美英在欧洲战局中形势极为严竣。在此背景下,日本法西斯认为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遂锐意南进扩大侵略,企图建立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特别是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标志着以法西斯轴心国为核心的以重新瓜分世界的军事同盟正式建立。它同时还意味着这个法西斯军事同盟由此前主要针对共产国际和苏联而转向针对美国了。对此,美国是心知肚明的。在美日矛盾日益紧张和激化,英国自身难保无力东顾的前提下,美国开始制定并推行“以华制日”的方针。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上不断加大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援助;另一方面,与日本进行外交周旋和谈判。美国这些外交举动是基于如下二点考虑的:1、援助国民政府是其采取的“以华制日”方针的具体

日本社会的现状调研

选《日本社会的现状》有感不知从何时起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日里闲暇的时候就听听日文歌,看看日本动漫、影剧和综艺节目,还自学了一些日语。到了大学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使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当我看到《日本社会的现状》这门选修课时,我感到了万分高兴。再查看到课程不冲突便即刻选择了它,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我更加了解日本文化的机会。 在上这门课之前,其实我是不是十分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日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在许多人眼里,它似乎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一个从不知认错的国家,一个生活压力大、国民不幸福的国家,一个甚至无法理喻的国家。可是,我们又发现,日本是一个经济先进、百姓富足、社会公平、吏治良好、教育优秀、家庭稳定、环境优美、预期寿命高、富于远见,并且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家。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努力几十年,有些方面甚至需要上百年的努力。这就让我特别好奇,想知道日本这个国家的真面目,了解他们文化根子里的优劣。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同文同种。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侵略以及日本对自己亚洲侵略史的回避造成东亚各国的仇日情绪。这种对日本的一位排除和反对的情绪,没造成了我们对日本的研究少而又少。但与此相反,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却从未间断过。即便在民国时期,走进日本的书店,关于中国的书籍是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而日本各机构派来中国常驻调查或是旅行视察人员,每年甚至高达几千人,更不

用说当今日本对众多的观察频率和力度。可以说中国这个题目,日本在解剖台上不知解剖过多少次了。所谓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于此,我们不能不有所察觉。《日本社会的现状》这门课讨论有关日本的一些列课题,诸如:日本的历史文化、现代企业文化、歌曲动漫等媒体文化、日本人对战争的观点、日本国民的生化现状、日本防灾体系等等。客观揭示日本当今社会的状态以及日本人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和外交意识,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让我们学习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多元思维的方式。 如果忽略政治的因素,单单用心去了解和感受日本文化,是一件有趣又令人着迷的事。说起日本,大家都不忘樱花,富士山,寿司,和服。对于90后的年轻一代来说,日本的文化还包括宫崎骏的动漫,久石让的音乐,岩井俊二的电影,以及柏原崇,中孝介,山下智久等很多优秀的日星。但是也会有人不忘提起日本火热的情色娱乐产业,恐怖电影等等。有点又纯真又变态的意味。 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是,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政策分析

Analyses of American President Trump’s Policy towards China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政策分析 1. Introduction On January 20, 2017, Donald Trump sworn in as the first African-American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itnessed this unforgettable moment in American history. Trump took office with high expectation from the people and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Trump administration”. So now people from everywhere follow closely how he will honor the campaign commitment of “new” and “change” after the election and restore America’s leadership and how he will handle foreign policy. And up till now, we can tell,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Sino-US relations have been emerging a series of positiv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Washington will continue to stress the China relationship as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bond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work toward a “more active and constructive” in-depth partnership in all directions. But we also realize that the foreign strategies of the U. S. are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complex factors, bilateral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has not been fully resolved because of Trump’s coming to the power.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alism theory and will focus on the hot topic of chang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ump’s China policy together with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before us. 2. President Trump’s Policy towards China 2.1 Trump sees the two countries’ relationship a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his point of view, “China is neither our enemy nor our friend, they are the competitors”. Therefore, he advocated that, in one hand, enhancing US’s own competitiveness as well as Sino-US should expand the areas of cooperation. In The Next American Century, Trump comprehensively expressed his views on Sino-US rela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he stressed the consistency these two nations had in security interests and Sino-US should keep the partnership and shoul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On the other hand, he said, “I will put the diplomatic center to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ncluding China. Apart from the reas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region, many hot spot issues and potential issues are still needed for us to face in the diplomatic policy.”2.2 George Bush took office in 2001 with a deep-seated prejudice against China. His public definition of China is quoted as “strategic competitor”. While by contrast, it is another story with the Trump team, which makes a good start for relations with Beijing. Both the new president and 7-1

新媒体对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影响.docx

新媒体对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近期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热议,报道称:第21 号台风“莎莉嘉”即将袭琼,三亚超市被一抢而空。“三亚市民台风 前夜哄抢超市产品”,但事实是除个别超市蔬菜补给不足,日常生活 必需的矿泉水、饼干面包、方便食品等库存充足,市民可按需前往超市、商行等地选购。“台风天超市抢购”的消息,就如同前几年“食 盐抢购”、“启动事件”等有着相同之处——非群体性暴力事件。而导致这些传言和消息广而流传的,就是我们现在每天都看着的“新媒体”,简称“两微一端”。两微,就是微博和微信;一端,就是我们智能手 机的客户端。 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应运而生,逐步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在人们思维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信息载体的角色,进而对人们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新媒体主要从思维意识层面和认知层面,对社会价值观造成了影响。 一方面,新媒体扩宽了传统媒体传播渠道,但为博取高额点击率和社会关注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舆论炒作、不实信息等,也诞生了许多“标题党”、“水军”、“网络打手”等;更让人避之不及的是,这些网络不实不良的信息对思维意识的形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提及公务员就联想到腐败、谈到网瘾教育就与“杨永信”挂钩;就如近期的“台风天超市抢购”一样,人们在看到了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后,很快就联想到了各种断水断粮的场面。这类的不实信息和虚假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另一方面,新媒体作为现代人打开认知面的重要手段,即:信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交流,具备引导、植入、重塑认知能力的作用,对人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产生了影响。比如:对某一个微博大V产生思维依赖性,思维定势,最终丧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被“扭曲”的认知能力自然无法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因此,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信息虽然能够传播得更快更广,让群众充分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大事、小事、重要事,但是其潜在的社会危害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基于此,我国政府部门首先要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和体制,严守绿色、健康网络底线,防止恶意造谣、网络暴力,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其次,网络监督职能部门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实时监控,构建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和谐环境,遏制不实言论的扩散;最后,对于每一个新媒体用户来说,要善于分析事物的正反面,不轻信网络传言,不传播不良信息,多学习勤思考,防止自己落入网络信息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心理负担。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刘江永 2013-02-25 16:07:0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内容摘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

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