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萃取技术

微波萃取技术
微波萃取技术

微波萃取技术

节选自:郭振库金钦汉《微波萃取技术》

(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

摘要:微波萃取技术在有机污染物和有害金属分离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微波萃取方法具有方便、快速、试剂消耗低、回收率高和可用水作萃取溶剂的优点。本综述介绍了微波萃取技术的原理、方法、设备和应用研究现状。

关键词:微波萃取技术设备方法综述

一、概述

现在,绝大多数的分析样品需要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气/液相色谱仪(GC/LC)、质谱仪、分子光谱仪等进行其中成分或元素的测定。这些检测仪器一般都需用均匀液体样品,因此需要对原始样品进行消解、萃取、抽提或分离,然后才可能用上述仪器加以测定。目前,常规样品萃取方法有分液漏斗法、超声萃取法或Soxhlet(索氏)提取法。这些萃取法一般要用几小时或一天的时间,有些样品所需的萃取时间更长。这些常规前处理方法不仅制样时间长,试剂用量大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且准确性和精密性已经不适应现代快速测定的要求。此外,常规前处理方法长的制样时间,不能满足需要确定样品有效成分组成和结构的分析研究要求。

自Ganzler等人[1]报导用微波加热促进溶剂萃取污染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以来,分析样品的微波萃取法由于萃取时间短、选择性好、回收率高、试剂用量少、污染低、可用水作萃取剂[2]的优点和可自动控制制样条件等而得到了分析工作人员的认同[3],因而在设备研究、应用开发、机理探讨方面均有可喜的研究报导。虽然微波萃取土壤中的有机污染化合物已有标准方法EPA3546[4],但就目前而言,微波萃取的应用对象还比较少,与微波消解技术相比,微波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还处于最初的阶段[5],微波萃取法还是一种相对年轻的样品处理方法[6]。要使微波萃取法成为一个分析样品制备的常规方法,还需要做更多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粮食、蔬菜、水果、茶叶、咖啡豆、中药、化妆品和乳制品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些商品的品质和有害物质检验,样品数量多,要求快速测定,这是微波萃取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领域。微波萃取设备与分析测定仪器的成功连用实现在线萃取,将使这种技术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微波萃取技术及其方法的机理和特点,并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微波萃取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二、微波萃取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根据物质与微波作用的特点,可把物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吸收微波、反射微波和透过微波的三种物质。简而言之,吸收微波的物质是可以把微波转化为热能的物质,如水、乙醇、酸、碱和盐类,这些物质吸收微波后,自身温度升高,并使共存的其他物质一起受热。透过微波的物质是很少吸收微波能的物质,从分子结构特性上讲是一些非极性物质,如烷烃、聚乙烯等,微波穿过这些物质时,其能量几乎没有损失。反射微波的物质是金属类物质,微波接触到这些物质时发生反射,根据一定的几何形状,这些物质可把微波传输、聚焦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根据微波与物质的作用,微波帮助萃取的高效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微波与被分离物质的直接作用。由于微波具有穿透能力,因而可以直接与样品中有关物质分子或分子中的某个基团作用,被微波作用的分子或基团,很快与整个样品基体或其大分子上的周围环境分离开,从而使分离速度加快并提高萃取率。这种微波与被分离物质的特殊作用,可以称为微波的激活作用。Haswell和Howarth对固相分离过程中非热微波效应的研究,证明了微波在萃取分离中存在着这种特殊作用[7]。

2.微波萃取使用极性溶剂比用非极性溶剂更有利,因为极性溶剂吸收微波能,从而提高溶剂的活性,使溶剂和样品间的相互作用更有效。Ganzler等人[8]的研究成果表明萃取溶剂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大时,在微波萃取中显著提高萃取率。不过,近来的研究表明,采用吸收微波的材料做成搅拌子可克服此缺陷。

3.应用密闭容器,使微波萃取可在比溶剂沸点高得多得温度下进行,从而显著地提高微波萃取的速率。由于在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化学反应速率比在常温和低压下高得多,因此,密闭容器带来的高温非常明显地提高了微波萃取的萃取率并减少了制样所需的时间[9]。

由于微波的特点,在微波萃取中,与传统的Soxhlet提取法不同,萃取剂不能完全使用非极性溶剂,Remoe[10]的研究充分说明这一点。

对微波萃取法最认真的评价是Lopec-A的报导[3]。他们就EPA方法8250中涉及到的94种化合物通过Soxhlet法,超声萃取法,超临界萃取(SFE)和微波辅助萃取法(MAE)四种方法进行萃取并作了比较。所用萃取溶剂是MAE和Soxhlet法用己烷和丙酮(1+1)、超声萃取法用二氯甲烷和丙酮(1+1)、超临界萃取用含10%甲醇的超临界二氧化碳。

在94种被萃取的化合物中,MAE法的回收率51种大于80%、33种在50-79%、8种在20-49%,仅有2种小于19%;Soxhlet提取给出了相近的结果。超声法回收率略好,而SFE法回收率最低,其中37种回收率大于80%、、37种在50-79%、12种在20-49%,8种小于19%。

在萃取精度方面,MAE法最好,94种化合物中有90种RSDs小于或等于10%,Soxhlet 法精度最差,94种中仅有52种RSDs小于或等于10%。

Andrzej对传统(索氏)萃取法和微波萃取法萃取时间及萃取回收率进行了比较[11],其研究成果表明微波法不仅比传统法取得更好的产率,而且萃取时间仅为传统法的三十分之一。微波萃取技术的特殊优点使其成为样品萃取的有力工具,并已被应用于土壤、食品、肉类、蔬菜、油脂、蛋类、奶制品、沉积物等样品以萃取多环芳烃(PAHs)、农药残留、油脂、芳香油、微量元素及其化合物等组分。

三、微波萃取设备及其方法

现在实验室应用最多的微波萃取装置有多模腔体式河单模聚焦式两种,工作频率均为2450MHz。微波萃取设备的主要部件是特殊制造的微波加热装置、萃取容器和根据不同应用要求配备的控压、控温装置,对于密闭式微波萃取系统最少应具有控压装置,有控温和挥发性溶剂监测附件最好。

常规的微波萃取方法是把极性溶剂(如丙酮)或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混合物(如丙酮+正己烷,或甲醇+醋酸等),与被萃取样品混合,装入微波制样容器中,在密闭状态下,放入微波制样系统中加热。根据被萃取组分的要求,控制萃取压力或温度和时间:加热结束时,把样品过滤,滤液直接进行测定,或作相应处理后进行测定。一般情况下,微波萃取加热时间约5-10分钟。萃取溶剂和样品总体积不超过制样杯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微波萃取技术的应用

微波萃取技术已应用于土壤、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农残、有机金属化合物、植物中有效成分、有害物质、霉菌毒素、矿物中金属的萃取以及血清中药物、生物样品中农药残留的萃取研究。根据微波萃取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分类如下:

1.微波萃取农药残留

一般样品中的农残含量很低(ppm-ppt),用微波萃取法同等样品量只需用较少的萃取溶剂(约1/10)即可,实际上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但微波萃取不同基体中的农药残留,需要选用与常规法不同的萃取溶剂,以使溶剂不仅能较好地吸收微波能,而且可有效地从样品中把农药残留成分萃取出来。

Silgoner和其同事的研究表明[14],用异辛烷、正己烷/丙酮、苯/丙酮(2;1)、甲醇/醋

酸、甲醇/正己烷、异辛烷/乙腈等作溶剂,在土壤或沉积物有一定湿度的条件下,微波萃取方法仅用3分钟就可获得与Soxhlet提取法用6小时才能取得的相同的有机氯农药残留回收率。

影响密闭容器微波萃取不同样品中农药残留的条件[9],除了溶剂外,还有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溶剂体积等条件,经过实验选择最佳萃取条件,萃取土壤中12种农残(艾氏剂、α-六六六,β-六六六、4,4’-DDT,狄氏剂,硫丹I、硫丹II、异狄氏剂、七氯、环氧七氯、七氯苯、七氯环戊二烯)的回收率结果与常规EPA方法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微波萃取10分钟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均好于EPA规定的索氏法。

已应用过微波法萃取农药残留的其他样品有肉类、鸡蛋和奶制品[15],土壤、砂子、吸尘器所得灰尘、水和沉积物,猪油[16],蔬菜(甜菜、黄瓜、莴苣、辣椒和西红柿)[17],大蒜和洋葱[18]。

2.有机污染物的微波萃取

土壤、河泥、海洋沉积物、环境灰尘以及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一般指高聚物、多环芳烃、氯化物、苯、除草剂、润滑油和酚类等。微波萃取不同基体中有机污染物的优点是只需用常规萃取方法十分之一的溶剂,约5-20分钟萃取时间即可。微波萃取有机污染物的应用技术有二种,一种是采用多模腔体,这种技术应用最多,此法的特点是一次可以制备多个样品,萃取时间短。这种技术应用到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19],酚类化合物[20],河泥、海洋沉积物、环境灰尘中有机污染物[21],水中的多氯联苯[22]和其他有机污染物[23]。

另一种是用开口单模聚焦式微波器件,土壤中的烷烃、多环芳烃和除草剂[25],水,沉积物和生物组织中的多环芳烃都已用过这种方法。

3.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微波萃取

土壤、河泥、沉积物、海洋生物和一些植物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及有毒元素(如锡、汞、铅、锌、砷、锑等)都是需要经常检测的项目。微波萃取方法富集和分离出这些元素或其化合物,不仅试剂消耗少,制样快,而且检测灵敏度高。影响微波萃取不同基体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因素为萃取温度、溶剂中酸的量、萃取时间和溶剂(甲苯)量。微波帮助萃取土壤、海洋沉积物、矿物和矿渣中的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然后用发射光谱或质谱仪器等进行测定[26],结果令人满意。

Donard[27]及其同事用4种不同的溶剂,异辛烷、甲醇、去离子水和人造海水,在不同的微波功率下,考察了丁基和苯基锡衍生物的稳定性和萃取回收率,如沉积物中的BuSnCl3(MBT),Bu2SnCl2(DBT),Bu3SnCl(TBT),PhSnCl3(MPT),Ph2SnCl2(DPT),Ph3SnCl(T PT)和Ph2SnCl(TP2T)。其研究表明,微波帮助萃取复杂基体中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不仅方法可行,费用低,而且整个分析测试所需时间可显著缩短到原来的约二十至二百分之一。

不同基体中元素的微波萃取研究,在海洋生物中甲基汞和砷[26],生物和植物样品中铜、镁、锌和铅,河泥中有机砷、有机锡和重金属元素(Cu,Cr,Ni,Pb和Zn),土壤中的汞、铅、锌和铜,煤中砷和硒。

4.植物中有效成分的萃取

天然植物中有效成分的萃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微波萃取法也显示了独特的优点,已见于文献的研究报告有:迷迭香和薄荷中含有迷迭香或薄荷油混合物的提取[28],蔬菜类植物中吡咯双烷基生物碱,不同植物中的嘧啶糖甙、棉子酚和生物碱的提取,粮食和牛奶中维生素B的提取[29],植物中的香精香料,中药中的重楼皂甙[30]的提取。这些研究表明微波法明显的优点是显著降低了萃取时间和减少了溶剂的消耗。

经微波处理后的油菜籽[31]、橄榄籽[32]和葡萄籽[33]可以提高出油率,这种用微波加快和提高植物油产率的成套装置已由加拿大某公司生产和销售。

Bendini,Gallina和Lerecker就微波辐射与γ射线对提取香精香料中不饱和组分影响的

研究表明[34],在2450MHz的微波中辐射20分钟,九种香精香料中的不饱和组分没有受到影响,但5或10KGY(一种辐射计量单位)的γ射线破坏了香精香料中的不饱和组分。

5.微波萃取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临床上,Franke等人[35]用微波选择性萃取人血或血清中的药物(镇静剂),如Lidocaine,Methadone,Diazepam,Nordiazepan,Propoxyphene,Morpropoxyphene等。这种萃取法已成功地用到了几个案例的侦破。从血红细胞表面分离抗体的微波萃取法仅需10分钟,而常规法需60-90分钟。微波萃取法也已用到了从血浆中分离及从血清中分离抗原[36]。

6.微波萃取的其他应用

除了在前述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应用外,微波萃取还被用于蘑菇、土壤、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的谷物等中的真菌毒素、脂肪酸和霉变物中有害物质的萃取分离[37]。食品中芳香油和游离氨基酸[38],猪肉中硫胺二甲嘧啶、蛋黄和蛋白中氯霉素药残[39]、橡胶配方中加速凝固剂、聚烯烃中稳定剂和添加剂[40]、富勒烯油烟中C60和C70[41]的提取等也都采用了微波萃取技术。

参考文献:

1. Ganzler K,Salgo A. and Valko K, J.Chromatogr.,J,1986,371,299

2. Luque de Castro M.D;Jimenez-Carmona M M;

TrAC Trends. Anal. Chem.,J,1998,17(7),441(Eng)

3. Lopez-Avila Viorica O, Young R,and Teplitsky N, J.AOAC Int.,J,1996,79(1),142

4. Losnik Barry,Environ. Test. Anal., J,1998,7(4) 20

5. Galema S.A., Chem.Soci.Rev.,J,1997,(5),7

6. 潘学军,刘会洲,徐水源,化学通报,J,1999,(5),7

7. Haswell S.J.;Howarth N., Anal.Chem, Acta,J,1999,387,113-120

8. Ganzler K, Szinai I. and Salgo A, J.Chromatogr.,J,1990,520,257

9. 卜玉兰,郭振库,色谱,J,1997,15(6),499

10. Renoe B, Am. https://www.360docs.net/doc/ac7330118.html,b.J,1995,7(5),26

11. Andrzej Zlotorzynski, Critical Review in Anal. Chem.,J 1995,25(1),43

12. Pare J.R..J,J.M.R.Belanger and S.S.Stafford., Trends.Anal.Chem.J,1994,13(4),176

13. Pare,J.R..Jocely, Balanger,Jacqueling.M.R.T ech.Instrum.Anal.Chem.,J,1997,18,395

14. Silgoner I, Krsha R, Lombas E, Gans O,Rosenberg E, Grasserbauer M,Freseniu S,

J.Anal Chem.,J.1998,362(1),120-124

15. Garcial L.E,Sanchez A.M. and Luque M.D.,Anal.Chem.,J,1998,70,2426

16. Petra G. and Wolfgang S, GIT Labor-Fachz,J,1997,41(1),36

17. Pylypiw Jr,Harry M, Arsenault Terri L,Christine M.Thetford, and Mary Jane Incorvia

Mattina,J.Agric.Food.Chem.,J,1997,45,3522

18. Masahiro O, Hirotaka O,Shinjiro H,Takahiro N, and Yasushi S,Shokukin Eiseigaku

Zasshi,J,1996,37(1),43

19. Barnabas I,J,Dean J.R, Fowlis I.A. and Owen S.P,Analyst,J,1995,120,1897

20. Egizabal, A.;Zuloaga,O.;Etexebarria, N.;Ferbandez,L.A.;Madoriagn,J.M.,Analyst,J,

1998,123(8),1679

21. 熊国华,梁金明,周世春,张展霞Anal.Chim.Acta,J,1998,371(1),97-103(Eng)

22. Beketov V.I,Parchinskii V.Z. and Zorov N.B,J.Chromatogr.A,J,1996,731(1+2),67

23. Daghbouche Y,Garrigues S, and Dela G.M, Analyst,J,1996,121(8),1031

24. Xiong Guohua,Tang Baoying,He Xiaoqing,Zhao Mingqiao,Zhang Zipin,Zhang

Zhanxia,Talanta,J,1999,48(2),333

25. Garcia L.E.Sanchez M.,Fernandez A.A. and Luque M.D,Anal.Chem.,J,1998,70,2426

26. Dagnac J.;Padro A.,Rubio R.;Rauret G.;Anal. Chim.Acta, J, 1998,364(1-3),19-30

27. Donard F.X.O,Lalere A,B,Martin F, and Lobinski R, Anal.Chem.J,1995,67,4250

28. Rodriguez I,Santamarina M, Bollain M.H,Mejuto M,C,and Cela R,J.Chromatogr.A,J,

1997,774(1+2),379

29. Greenway G.M, and Kometa N, Analyst,J,1994,119,929

30. 王家强,中国中药杂志,J,1993,18(4),223

31. 张桂英,林丽,苟司元,中国油籽,J,1997,22(2),16

32. Garcia L.E,Luque M.D, Anal.Chin,Acta,J,1999,382,309-316

33. Dave O.B, Jun Liang,David G,and Giuseppe M,J.Agric.Food.Chem,J,

1998,46(10),4017

34. Bendini A; Gallina T.T;Lerecker G,Z.Lebensm_Unters Forsch A,J,1998,207(3),214

35. Franke M,Winek C.L, and Kinston H.M,Forensic Sci.Int,J,1996,81(1),51

36. Costa J,and Lopez L,J,Hepatol,J,1995,22(1),35

37. Yosof A.M,Misni M, and Wood A.K.H,J.Radioanal.Nucl.Chem.,J,1997,216(1),59

38. Agnes Kovacs,Katalin Ganzler,Livia Simon-Sarkadi,Z Lebensm-Unters Forsch

A,J,1998,207(1),26

39. Humayoun M,Croteau L.G,Dani C. and Elsoud K.A,Spectroscopy,J,

1996-1997,13(1),33

40. Vandenburg H.J,Clifford A.A,Bartle K.D,Carroll J.and Newton

I,Analyst,J,1999,124(3),397

41. Youngmm.M.J,and Greem D.B,Talanta,J,1999,48,1203-1206

茶叶中咖啡因的微波提取工艺

实验2 茶叶中咖啡因的微波提取工艺 一、实验目的 1.明确微波提取法提取原理; 2.学会用微波提取法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 3.使用分光光度计,建立标准曲线,检测茶叶中咖啡因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咖啡因是杂环化合物嘌呤的衍生物,它的化学名称为: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其结构式如下: N N H N N N N N O O CH3 CH3 H3C 嘌呤咖啡因 含结晶水的咖啡因系无色针状结晶,味苦,能溶于水、乙醇、氯仿等。在100℃时即失去结晶水,并开始升华,120℃时升华相当显著,至178℃时升华很快。无水咖啡因的熔点为234.5℃。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传统的方法有乙醇回流法和碳酸钠溶液煮沸法。但前者需在Soxhlet萃取器中回流约2.5h 以上, 周期较长、醇耗、能耗较大, 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后者虽只需煮沸20m in, 但煮沸后呈泥胶状, 过滤和萃取均很难, 致使收率很低。 微波是频率介于300 MHz和300 GHz之间的电磁波。微波提取的原理是微射线辐射于溶剂并透过细胞壁到达细胞内部,由于溶剂及细胞液吸收微波能,细胞内部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当压力超过细胞壁的承受能力时,细胞壁破裂,位于细胞内部的有效成分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传递转移到溶剂周围被溶剂溶解。微波具有穿透力强、选择性高、加热效率高等特点.微波作用于植物细胞壁,其热效应促使细胞壁破裂和细胞膜中的酶失去活性,细胞中多糖容易突破细胞壁和细胞膜而被提取出来,大大加快了反应提取速度、反应时间以分、秒计,有效地提高了多糖得率。微波提取法是强化固液提取过程颇具发展潜力的一项新型辅助提取技

术。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微波萃取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1台);50 mL容量瓶(8个);100 mL 容量瓶(1个);1 mL 、2 mL 吸量管;50mL烧杯(10个); 100mL(3个); 布式漏斗;滤纸;抽滤瓶等。 试剂:无水乙醇;0.5 mg/mL咖啡因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 (一)、制作标准曲线 从无水乙醇为溶剂的咖啡因储备液( c = 500. 0μg/ mL) 中移取0. 50 ,1. 00 ,1. 50 ,2. 00 ,2. 50 ,3. 00 ,3. 50 mL于7 个50 mL 容量瓶中用50%的乙醇定容,得到浓度为5. 00 ,10. 00 ,15. 00 ,20. 00 ,25. 00 ,30. 00 ,35. 00μg/ mL 的系列标准溶液。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其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A ,得标准曲线。 (二)、咖啡因的提取 1.提取工艺流程 原料→粉碎→加入溶剂→微波处理→过滤→离心→粗提液→测定吸光度值2.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1).单因素实验 I.微波功率的筛选 微波功率的筛选称取5 g茶叶, 加入80 mL 50 %乙醇, 配制5 份相同混合液, 将混合液放置于微波提取仪中, 设定温度为90 ℃的条件, 改变功率(300 W、400 W、500 W)微波10 min, 测定不同微波功率下提取液的吸光度值A. II.微波时间的筛选 称取5 g 茶叶, 加入80mL50 %乙醇, 配制5 份相同混合液,将混合液放置于微波提取仪中, 在设定温度为90 ℃,微波功率为500 W的条件下,微波加热不同的时间(13 min、14 min、15 min) ,测定不同微波时间条件下提取液的吸光度A. III.微波温度的筛选 称取5 g茶叶,加入80 mL 50 %乙醇,配制6 份相同混合液,将混合液放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王新 郑先哲  (东北农业大学 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30)  摘要:本文描述了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萃取技术,全面综述了它在农业、食品工业、环境分析化学、传统中医药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在传统萃取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强化传热、传质,试验体现了微波萃取技术具有装置简单、应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重现性好、消耗溶剂和时间少、污染少等优点。目前,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的工业化问题已倍受重视,这必将推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关键词:微波辅助萃取;植物性物料;食品; 中图分类号:S26.201 0引言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现今已有许多试验采用微波辅助萃取的方法,并且已形成了多种比较完善的微波辅助萃取系统。最新研究引进了将微波辅助萃取技术预处理样品和其它分析技术结合使用,发展前景很广[1,2,3]。在不同的试验中,各自体现了装置简单、应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重复性好、消耗溶剂及时间少、环境污染少等优点[4]。  在实验室或工厂里,将微波技术改进后,用于从不同的植物原料中萃取许多挥发性组分。它的原理与索式提取、蒸汽蒸馏和浸提等传统方法是不同的。微波加热是样品直接吸收微波能[5]。微波能也是一种能量。在能量传输过程中,微波能直接影响极性分子原料。微波电磁场能让这些极性分子迅速极化。当使用频率为2450兆赫兹的微波能萃取时,溶质或溶剂中的极性分子将以每分钟24.5亿次的速度做极性反转运动,使分子间产生相互摩擦和碰撞。通过这种方式的运动,分子内的活性组分(极性部分)彼此间会加速碰撞并加速反应,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促使细胞破裂、同时细胞液溢出并且扩散到溶剂中[6]。因此,微波促1使细胞里的有效组分自由的流出,在低温条 收编日期:年月日 作者简介:王新(1979-),女(汉),辽宁省大连市,研究生,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通讯地址:150030,ml_earquake@https://www.360docs.net/doc/ac7330118.html, 通讯作者:郑先哲(1968-),男(汉),吉林省德惠,教授,通讯地址:150030,zhengxz2006@https://www.360docs.net/doc/ac7330118.html, 件下若进一步利用萃取媒介,将其捕获、溶解,再借助于过滤、分离技术,就可得到萃取物。 1微波萃取技术在萃取植物中天然活性组分方面的应用  自1986 年Ganzler等人首先报道了微波用于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后,微波萃取被广泛用于生物碱类、黄酮类、蒽醌类、皂苷类等多种试验研究。如周志等[7]用微波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郭振库等[8]应用自行设计的具较高压力控制精度的专用微波制样系统,对金银花中有效成分绿原酸和异绿原酸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与超声波提取进行了比较,结果提取率提高了近2成。 邵海等[9]人用微波萃取核桃油工艺的研究等等。  2007年,Flamini Guido等[10]将新型的微波方法应用在从植物中萃取香精油试验研究。比起传统方法,微波方法萃取的香精油,含氧化混合物较高、单萜很少。由此可见,微波加热是更有效的,体现了省时、节能的优点。Lucchesi Marie等[11]研究了无溶剂的小豆蔻香精油的萃取。多参数的研究形成了一个中心合成设计,用来评估影响无溶剂萃取小豆蔻种子香精油的性能的三个变量的影响。由电荷耦合器件提供的统计结果表明试验选择的参数:萃取时间,微波辐射能和种子的水分含量都是相当关键的。  2微波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上中的应用  最近,许多作者就微波萃取技术在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的近期应用介绍了一些

微波技术应用

微波技术 一概述 微波是指波长范围为1mm~1m,频率范围为30×102 ~30×105MHz,具有穿透特性的电磁波。常用的微波频率为91 5MHz和 2 450MHz。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通常应用于广播、电视及通信技术中,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作为一种能源,已逐渐应用于食品杀菌、干燥、烘烤、膨化、解冻等方面。 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可追溯到四十年代末期,1947年由美国雷声公司马文·贝克根据微波的加热效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食品加热的微波炉。鉴于微波具有在食品内部生热并迅速产生均匀温度的观点,人们开始研究将它用于工业加热技术上以其开辟新的热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和缩短加工时间,大约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终于在1965年由美国Cryodry Comporation 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 915MHz/50kW隧道式微波干燥设备,并在Seyfert Foods食品公司首次投入实际应用,用来干燥油炸马铃薯片。此后微波能技术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用来解决食品工业中的多种加热干燥、烹制、杀虫灭菌和回温解冻等方面相继获得成功并表现出强大的技术优势。到七十年代,世界各国普遍推广应用。例如在气候温和潮湿的日本,微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占整个工业应用的60%。我国自1973年由南京电子管厂率先研制成功了工业微波干燥设备以来,经过了20年的努力,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应用微波能烧烤食品、干果焙烤、牛肉干燥、蔬菜脱水、快餐面干燥、食品杀菌、饮料杀菌、白酒陈化催熟等许多领域,并取得显著进展。 二微波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综合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各种应用可归结为如下原理。 (一)微波加热干燥原理 微波加热技术是一种新的加热方式。它是依靠以每秒245000万次速度进行周期变化的微波透入物料内,与物料的极性分子相互作用,物料中的极性(如水分子)吸收了微波能以后,改变其原有的分子结构,亦以同样的速度作电场极性运动,致使彼此间频繁碰撞而产生了大量的摩擦热,从而使物料内各部分在同一瞬间获得热能而升温。由于微波辐射下介质的热效应是内部整体加热的,即理论上所谓的“无温度梯度加热”,基本上介质内部不存在热传导现象,因此,微波可相当均匀地加热介质。微波加热技术与传统加热方法相比,有如下特性:①穿透力强。②热惯性小。③呈现选择加热特性。④具有反射性和透射性。 微波干燥是在微波理论,微波技术和微波电子管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微波干燥已在许多领域内获得广泛的应用。它是应用微波加热的原理, 使品温度上升,达到干燥的目的。微波干燥具有如下的特点: 1 .干燥速度快、干燥时间短 由于常规加热需要加热传热介质和环境,再进入食品,故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所需加热温度。而微波加热则是加热物体直接吸收微波能,加热速度大大高于常规加热方法,此时只需一般方法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完成整个加热和干燥的过程。 2. 产品质量高 由于加热时间短,又非热效应配合,因此,可以保存加工原料的色、香、味,并且维生素的破坏也较少。 3. 加热均匀

微波萃取技术

微波萃取技术 摘要:微波萃取技术区别于传统的溶剂萃取,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萃取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门课题。微波可以穿透萃取介质,直接加热物料,能缩短萃取时间和提高萃取效率。本文对近年的微波萃取技术以及其研究做了综述,介绍了微波萃取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关键词:微波;微波萃取;高效 Technology of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Abstract: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has attracted growing interest as it allows rapid extractions of solutes from solid matri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high extraction efficiency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classical techniques.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consists of heating the extraction in contact with the sample with microwaves energy. But unlike classical heating, microwaves heat all the samples simultaneously without heating the vessel. Therefore,the solution reaches its boiling point very rapidly, leading to very short extraction time. This review gives a brief pres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microwave and extraction systems. A discussion of the main parameters that influence the extraction efficiently, and its applications. Key Words: Microwave ;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efficiency 溶剂萃取是重要的传质单元操作]1[,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部分互溶)的液相之间不同的分配性质来实现液体混合物中某一单独或多种组分的分离或提纯。溶剂萃取通常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进行,具有能耗低的特点,较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经济效益较佳,有利于连续化的大规模生产。

微波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开发与应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微波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骆健美1 卢学英2 张敏卿1 (1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天津,300072; 2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天津,300072) 提 要 本文对微波萃取技术进行了简要综述,具体介绍了微波萃取的原理、特点、萃取参数、设备、优越性及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并展望了微波萃取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微波萃取,样品处理,超临界流体萃取 萃取是分离和提纯物质的一种常用方法。传统的萃取方法有索氏萃取、搅拌萃取和超声波萃取,但由于具有费时、费试剂、效率低、重现性差等缺点,近年来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而先后提出了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微波萃取(M AE)和加速溶剂萃取(ASE)。但因存在技术缺陷、设备复杂、运行成本高或萃取效率低等问题,超临界萃取和加速溶剂萃取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限制,而微波萃取则克服了以上缺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应用潜力。1986年,匈牙利学者G anzler K.报道了利用微波能从土壤、种子、食品、饲料中萃取分离各种类型化合物的样品制备新方法———微波萃取法[1]。 1 微波萃取的原理和特点 1.1 微波萃取的原理 微波是指波长从1mm到1m之间,频率为3×106~3×109H z的电磁波,它介于红外线和无线电波之间。微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不同的介质,依介质性质不同,会产生反射、吸收和穿透现象,这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几个主要特性:介电常数、介质损耗系数、比热、形状和含水量等。因此在微波萃取领域中,被处理的物料通常是能够不同程度吸收微波能量的介质,整个加热过程是利用离子传导和偶极子转动的机理,因此具有反应灵敏、升温快速均匀、热效率高等优点。其基本原理是:不同物质的介电常数不同,对微波能的吸收程度也不同,由此产生的热量和传递给周围环境的热量也不同。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基体物质中的某些区域和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出来,进入到介电常数小、微波吸收能力较差的萃取剂中[2]。 1.2 微波萃取的特点 传统的萃取过程中,能量首先无规则地传递给萃取剂,再由萃取剂扩散进基体物质,然后从基体中溶解或夹带出多种成分出来,即遵循加热—渗透进基体—溶解或夹带—渗透出来的模式,因此萃取的选择性较差。 对于微波萃取,由于能对体系中的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加热,因而成为一种能使目标组分直接从基体中分离的萃取过程。与传统的索氏萃取、超声波萃取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快速,节能,节省溶剂,污染小,而且有利于萃取热不稳定的物质,可以避免长时间的高温引起物质的分解,特别适合于处理热敏性组分或从天然物质中提取有效成分。与超临界萃取相比,微波萃取的仪器设备比较简单廉价,且适用面广,较少受被萃取的仪器物极性的限制(目前超临界流体萃取难以应用于极性较强的物质)。 例如,在分析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3]时,将微波法与传统的静态顶空气相萃取法进行了对比发现,前者比后者萃取效率提高35%以上,萃取时间从30min减少到1min以内;用萃取方法提取混和饲料中的维生素A、D和E的研究结果[4]表明,微波萃取与磁力搅拌萃取、超声波萃取相比较,虽然回收率均在90%~110%之间,但微波萃取的回收率最好,可达100%~104%,且萃取时间最短,仅需5min。将微波萃取用于中药萃取的研究表

微波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2)

微波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发布来源:三乐微波发布时间:2014/5/30 8:57:00 一、微波原理 微波就是指波长在1mm~1000mm、频率在300MHz-300GHz范围之间的电磁波,因为它的波长与长波、中波与短波相比来说,要“微小”得多,所以称之为“微波”。 微波有着不同于其她波段的重要特点,它自被人类发现以来,就不断的得到发展与应用,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了超高频的许多特性,赫兹用火花振荡得到了微波信号,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一个预言—电磁波的存在。20世纪初期对微波技术的研究又有了一定的进展,1936年4月美国科学家South Worth用直径为12.5cm青铜管将9cm的电磁波传输了260m远,波导传输实验的成功激励了当时的研究者,因为它证实了麦克斯韦的另一个语言—电磁波可以在空心的金属管中传输,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微波技术的应用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课题。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而电磁波在波导中传输的成功,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能量传输设备,微波电真空振荡器及微波器件的发展十分迅速。在1943年终于制造除了第一台微波雷达,工作波长在10cm。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迫切需要能够对敌机及舰船进行了探测定位的高分辨率雷达,大大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微波技术进一步迅速发展,不进系统研究了微波技术的传输理论,而且向着多方面的应用发展,并且一直在不断的完善,我国开始研究与利用微波技术实在20世界70年代初期,首先在连续波磁控管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就是大功率磁控管的研制成功,为微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后我国在微波领域迅速发展,80年代我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微波炉,到目前为止,家用微波炉、工业微波应用

微波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微波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发布来源:三乐微波发布时间:2014/5/30 8:57:00 一、微波原理 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000mm、频率在300MHz-300GHz范围之间的电磁波,因为它的波长与长波、中波和短波相比来说,要“微小”得多,所以称之为“微波”。 微波有着不同于其他波段的重要特点,它自被人类发现以来,就不断的得到发展和应用,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了超高频的许多特性,赫兹用火花振荡得到了微波信号,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一个预言—电磁波的存在。20世纪初期对微波技术的研究又有了一定的进展,1936年4月美国科学家South Worth用直径为12.5cm青铜管将9cm的电磁波传输了260m远,波导传输实验的成功激励了当时的研究者,因为它证实了麦克斯韦的另一个语言—电磁波可以在空心的金属管中传输,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微波技术的应用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课题。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而电磁波在波导中传输的成功,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能量传输设备,微波电真空振荡器及微波器件的发展十分迅速。在1943年终于制造除了第一台微波雷达,工作波长在10cm。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迫切需要能够对敌机及舰船进行了探测定位的高分辨率雷达,大大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微波技术进一步迅速发展,不进系统研究了微波技术的传输理论,而且向着多方面的应用发展,并且一直在不断的完善,我国开始研究和利用微波技术实在20世界70年代初期,首先在连续波磁控管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大功率磁控管的研制成功,为微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后我国在微波领域迅速发展,80年代我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微波炉,到目前为

微波提取

2.微波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2.1 微波及微波特性 2.2 微波技术的发展 2.3 微波提取中药成分原理与应用 2.4 微波提取的评价与存在问题 2.5微波干燥灭菌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2.1 微波及微波特性 2.1.1 微波的概念: 微波(microwave .MW)是超高频率电磁波, 波长1~0.001m,频率在300MHz—300GHz的电磁波。 2.1.2 微波的特性: ①似光特性:高频率、波长短—直线传播 ②穿透特性: 反射性:MW→金属.入射角=反射角(金属不发热) 穿透性: MW→某些非金属(透明体)不发热 吸收性: MW→水(发热) 2.1.2 微波的特性: ③热特性: 微波MW→物体内部→热能,内外温度相等,表面水蒸发时温度略低,形成由里到外的温度降低梯度,有利于干燥。 2.1.2 微波的特性: ④非热特性(生物效应): 微生物内H2O在WV作用下产生极性震荡→ 细胞膜结构破裂,细胞分子间氢键松弛→细胞死亡→实现了低温灭菌。 2.2 微波技术的发展 20世纪 30年代:MW用于——防空雷达 40年代,美国:第一台微波炉——也称雷达炉 90年代:加拿大:设计的——微波提取装置取得了多国专利,一次可以处理1~5吨的物料,用于食品,香料,调味品的生产。 1994年:法国研制的SOS-1100型微波萃取仪在美、日、韩、墨西哥、西欧等申请了专利。目前中国:工业微波技术处于实验阶段 2.3 微波提取原理与应用 2.3.1微波提取(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MAE)原理: 微波提取利用了介电加热和离子传导的作用。 ①介电加热: 永久偶极分子在2450MHz电磁场条件下产生 共振频率:4.9×109次/秒, 分子→超高速旋转→动能↑→温度↑ ②离子传导:

射频与微波技术原理及应用汇总

射频与微波技术原理及应用培训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微波研究所 一、Maxwell(麦克斯韦)方程 Maxwell 方程是经典电磁理论的基本方程,是解决所有电磁问题的基础,它用数学形式概括了宏观电磁场的基本性质。其微分形式为 0 B E t D H J t D B ρ???=- ????=+??=?= (1.1) 对于各向同性介质,有 D E B H J E εμσ=== (1.2) 其中D 为电位移矢量、B 为磁感应强度、J 为电流密度矢量。 电磁场的问题就是通过边界条件求解Maxwell 方程,得到空间任何位置的电场、磁场分布。对于规则边界条件,Maxwell 方程有严格的解析解。但对于任意形状的边界条件,Maxwell 方程只有近似解,此时应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求解,如矩量法、有限元法、时域有限差分法等等。目前对应这些数值方法,有很多商业的电磁场仿真软件,如Ansoft 公司的Ensemble 和HFSS 、Agilent 公司的Momentum 和ADS 、CST 公司的Microwave Studio 以及Remcom 公司的XFDTD 等。 由矢量亥姆霍兹方程联立Maxwell 方程就得到矢量波动方程。当0,0J ρ==时,有 222200E k E H k H ?+=?+= (1.3) 其中k 为传播波数,22k ωμε=。 二、传输线理论 传输线理论又称一维分布参数电路理论,是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和计算的理论基

础。传输线理论在电路理论与场的理论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在微波网络分析中也相当重要。 1、微波等效电路法 低频时是利用路的概念和方法,各点有确切的电压、电流概念,以及明确的电阻、电感、电容等,这是集总参数电路。在集总参数电路中,基本电路参数为L、C、R。由于频率低,波长长,电路尺寸与波长相比很小,电磁场随时间变化而不随长度变化,而且电感、电阻、线间电容和电导的作用都可忽略,因此整个电路的电能仅集中于电容中,磁能集中于电感线圈中,损耗集中于电阻中。 射频和微波频段是利用场的概念和方法,主要考虑场的空间分布,测量参数由电压U、电流I转化为频率f、功率P、驻波系数等,这是分布参数电路。在分布参数电路中,电磁场不仅随时间变化也随空间变化,相位有明显的滞后效应,线上每点电位都不同,处处有储能和损耗。 由于匀直无限长的传输系统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工程上常用微波等效电路法。微波等效电路法的特点是:一定条件下“化场为路”。具体内容包括: (1)、将均匀导波系统等效为具有分布参数的均匀传输线; (2)、将不均匀性等效为集总参数微波网络; (3)、确定均匀导波系统与不均匀区的参考面。 2、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传输线方程是传输线理论的基本方程,是描述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微分方程。电路理论和传输线之间的关键不同处在于电尺寸。集总参数电路和分布参数电路的分界线可认为是l/λ≥0.05。 以传输TEM模的均匀传输线作为模型,如图1所示。在线上任取线元dz来分析(dz<<λ),其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终端负载处为坐标起点,向波源方向为正方向。 图1. 均匀传输线模型图2、线元及其等效电路根据等效电路,有

微波萃取技术

微波萃取技术 摘要:微波可以穿透萃取介质,直接加热物料,能缩短萃取时间和提高萃取效率。本文对近年的微波萃取技术以及其研究做了综述,介绍了微波萃取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微波萃取作为一种新技术,其前景广阔,有望在萃取抽提领域开拓出新的天地。 关键词:微波;微波萃取技术;应用 Abstract:Unlike classical heating, microwaves heat all the sample simultaneously without heating the vessel. Therefore, the solution reaches its boiling point very rapidly, leading to very short extraction times. This review gives a brief pres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microwave and extraction systems, a discussion of the main parameters that influence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main results on the applications. As a new technology,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has a broad prospect, and is expected to open up a new field in the extraction area. Key words:microwave; 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applications 1 概述 传统的溶剂萃取技术经过不断的技术完善发展、应用范围的拓宽,已成为有效的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5-20T11:10:40.9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2期作者:魏然程婷婷 [导读] 菏泽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在检材的预处理这一关键环节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分类以及影响因素。 魏然程婷婷 (菏泽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的特点、分类以及影响因素,对于近年来该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评述,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波辅助萃取;药物分析;评述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379-02 1.引言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又称微波萃取技术(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MAE),是微波和传统的溶剂萃取法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萃取技术[1],在检材的预处理这一关键环节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分类以及影响因素,着重综述近年来其在体内药物分析领域的应用,并进行了展望。 2.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简介 2.1 微波辅助萃取的特点 与其他萃取技术(如索氏萃取、超声萃取、加速溶剂萃取等)相比,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具有加热均匀、快速高效、易于控制、选择性好、回收率高等优点,被誉为“绿色提取工艺”。 2.2 微波辅助萃取的分类 根据萃取罐的类型,微波萃取体系可分为开罐式微波萃取体系与密闭型微波萃取体系两个大类。根据微波作用于萃取体系的方式,亦可分为发散式微波萃取体系与聚焦式微波萃取体系两个大类。 2.3 微波辅助萃取的影响因素 微波萃取技术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有萃取溶剂、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溶液pH值等。 3.微波辅助萃取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1 体内毒品成分分析 孙洪峰[2]等人建立了人体血液中甲基苯丙胺的微波萃取-气相色谱测定方法。考察了各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并与液-液萃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微波萃取率高于液-液萃取。血液中甲基苯丙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调节血样pH为13,以乙酸乙酯为萃取溶剂于30℃下微波提取8min。在此条件下平均萃取率达到81.4%,相对标准偏差为6.4%(n=5),对血液中甲基苯丙胺的最低检测限为220μg/L。 王继芬[3]等人建立了人体血液中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A)、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的微波萃取-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确定了血液中MDA、MDMA的最佳提取条件,即调节血样pH=13,以乙酸乙酯为萃取溶剂,于30℃下微波提取10min。测定的MDA、MDMA平均萃取率分别达96.7%和101.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8%和5.3%(n=5),经检测,2种药物和基体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对血液中MDA、MDMA的检出限为5×10-8g/mL。 王小波[4]等人建立了血液中可卡因(cocaine,COC)及其代谢物爱冈宁甲基酯(ecgonine methyl ester,EME)的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微波萃取提取血液中的COC和EME,优化并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以V(氯仿):V(异丙醇)=9:1混合溶液为提取溶剂,0.05mol/L Na2CO3-NaHCO3缓冲溶液调节样品溶液的pH至10.0,在40℃下微波萃取6min;经检测,COC和EME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9.91%~99.85%,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10%,检出限(S/N=3)分别为60mg/L和40mg/L。张月琴[5]等人建立了尿液中氯胺酮(Ketamine)的微波萃取-气相色谱(GC)测定方法。研究确定了尿液中Ketamine的最优提取条件,即以4mol/L NaOH溶液调节尿液pH值为12,在50℃的温度下选用4mL的以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萃取时间为8min。在此条件下,检出限(S/N=3)为0.2mg/L;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3%,回收率为79.5%~101.3%。 3.2 体内农药成分分析 应剑波[6-7]等人利用微波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分别研究了血中常见有机磷、氨基甲酸酯以及杀蚕毒素类农药的检验方法。农药经V(丙酮):V(二氯甲烷):V(环己烷)=4:3:3的混合溶剂微波辅助萃取,浓缩后经GC/MS测定,各类农药的回收率为63%~96.8%,检出限较低,且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操作简便、机械化程度高、处理批量大、重现性好、空白干扰小,可用于医疗、卫生、法庭科学实际案例的药物毒物筛选。 4.结束语 近年来,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正朝着自动化、联用化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由于其不可替代的种种优势,未来必将在体内药物分析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K Ganzler,A Salgó,K Valkó Microwave Extraction : A Novel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 for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1987,?371:299-306. [2] 孙洪锋,谷学新,王继芬等.微波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的甲基苯丙胺《色谱》2007,?25(04):590-593. [3]王继芬,孙洪峰,叶能胜等.微波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的MDA和MDMA《应用化学》,2009,?26(01):0-0. [4]王小波,叶能胜,王继芬等微波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的可卡因及其代谢物爱冈宁甲基酯《色谱》2010,?28(7):673-676. [5]张月琴,叶能胜,谷学新等.微波辅助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液中的氯胺酮《分析化学》,2009(2):311-311. [6]应剑波,徐洁蕾,谢伟宏等.微波萃取和PTV-GC/MS/MS结合分析血中常见有机磷农药《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23(06):403-405.

微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微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的发展和技术的现代化,出现了各种新型技术,微波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工业加工技术,他的出现解决了市场上的一些技术创新不足,品质滞后等问题,提高了产品的档次。 微波作为一种加工手段,它首先在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应用。微波作用于食品,食品表里同时吸收微波能,使温度升高。细胞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其分子也被激化并作高频振动,产生热效应,这就是微波炉的原理。利用微波可对食品进行膨化、烘干、加热、杀菌脱腥等加工处理。目前已用于多种食品的生产中。 木材加工微波可对木板进行均匀、快速烘干,干燥只需十几分钟,且不开裂、变形小,同时杀死木材内部的卵虫和幼虫。此外,微波加工具有选择性,含水率高的部分吸收微波多,产生的热量大,反之则产生热量小。 在生产生活方面,微波被作为一种能源加以利用,微波对介质材料穿透深度远比红外的加热深度强,。微波加热的时间短且加热均匀,微波加热时,物体各部位都能均匀通过电磁波,产生热量,因此均匀性大大提高。 微波干燥是一种新型、节能的干燥方式。不需要燃料,不需要锅炉,无污染,无能耗,不需要热传导,加热均匀,物料内外同时提温,干燥速度奇快,对含水量在35%以下的化工产品,干燥速度可缩短数百倍。适用于化工原料、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橡胶制品、化学试剂产品等等。 微波杀菌是利用了微波对细菌的热效应使其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生物活性,使菌体死亡或受到严重干扰而无法繁殖。微波的作用,使微生物在其生命化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电子、离子和其它带电粒子的生物性排列组合状态和运动规律发生改变,亦即使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发生变化。同时,电场也会使细胞膜附近的电荷分布改变,导致膜功能障碍,使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受到干扰破坏。使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停止生长或使之死亡。微波能还能使微生物细胞赖以生存的水分活性降低,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微波通讯是微波技术的传统应用领域,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就是多路通信。微波的频率很高,频带宽,比短波频带宽数十倍,能够承载的信息量大。

微波技术应用

微波技术应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微波技术一概述 微波是指波长范围为1mm~1m,频率范围为30×102 ~ 30×105MHz,具有穿透特性的电磁波。常用的微波 频率为 91 5MHz和 2 450MHz。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通常应用于广播、电视及通信技术中,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作为一种能源,已逐渐应用于食品杀菌、干燥、烘烤、膨化、解冻等方面。 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可追溯到四十年代末期,1947年由美国雷声公司马文·贝克根据微波的加热效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食品加热的微波炉。鉴于微波具有在食品内部生热并迅速产生均匀温度的观点,人们开始研究将它用于工业加热技术上以其开辟新的热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和缩短加工时间,大约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终于在1965年由美国Cryodry Comporation 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915MHz/50kW隧道式微波干燥设备,并在Seyfert Foods食品公司首次投入实际应用,用来干燥油炸马铃薯片。此后微波能技术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用来解决食品工业中的多种加热干燥、烹制、杀虫灭菌和回温解冻等方面相继获得成功并表现出强大的技术优势。到七十年代,世界各国普遍推广应用。例如在气候温和潮湿的日本,微波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占整个工业应用的60%。我国自1973年由南京电子管厂率先研制成功了工业微波干燥设备以来,经过了20年的努力,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应用微波能烧烤食品、干果焙烤、牛肉干燥、蔬菜脱水、快餐面干燥、食品杀菌、饮料杀菌、白酒陈化催熟等许多领域,并取得显着进展。 二微波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综合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各种应用可归结为如下原理。 (一)微波加热干燥原理 微波加热技术是一种新的加热方式。它是依靠以每秒 245000万次速度进行周期变化的微波透入物料内,与物料的极性分子相互作用,物料中的极性 (如水分子 )吸收了微波能以后,改变其原有的分子结构,亦以同样的速度作电场极性运动,致使彼此间频繁碰撞而产生了大量的摩擦热,从而使物料内各部分在同一瞬间获得热能而升温。由于微波辐射下介质的热效应是内部整体加热的,即理论上所谓的“无温度梯度加热”,基本上介质内部不存在热传导现象,因此,微波可相当均匀地加热介质。微波加热技术与传统加热方法相比,有如下特性:①穿透力强。②热惯性小。③呈现选择加热特性。④具有反射性和透射性。 微波干燥是在微波理论,微波技术和微波电子管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微波干燥已在许多领域内获得广泛的应用。它是应用微波加热的原理, 使品温度上升,达到干燥的目的。微波干燥具有如下的特点: 1 .干燥速度快、干燥时间短 由于常规加热需要加热传热介质和环境,再进入食品,故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所需加热温度。而微波加热则是加热物体直接吸收微波能,加热速度大大高于常规加热方法,此时只需一般方法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完 成整个加热和干燥的过程。 2. 产品质量高 由于加热时间短,又非热效应配合,因此,可以保存加工原料的色、香、味 ,并且维生素的破坏也较少。 3. 加热均匀 常规加热是食品表面先热,然后通过热传导把热量传到内部,而微波加热是使食品表面和内部同时受热,因此 加热均匀,可以避免一般加热干燥过程中容易引起的里生外焦及不均匀等现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4. 加热过程具有自动热平衡性能

2019年微波加热技术及其应用

微波加热技术及其应用 微波加热技术及其应用 姓名:邹成学号:081474133 摘要:微波是近年来食品加工与保藏工程中应用的先进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应用于食品中的微波加热技术原理特性,微波加热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如何将此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我国的食品工业,以改变我国食品加工技术的落后面貌以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微波加热原理应用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食品加工技术也从远古时代的火到现在的电热、红外以及当今的微波技术。经历了一次次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微波能技术的出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微波炉已走进千家万户,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蓬勃发展。因为微波技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比电热、红外更为先进的加工技术。传统的加热方式基本上是由热源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的原理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是由表及里逐步进入,导热性能差的物质加热速度就更加缓慢,而微波加热是一种介质的整体加热,里外一致。所以具有快速、节能、加热均匀、安全卫生、保持食品的色泽风味和营养成份。因此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欢迎。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在食品加工领域已被广泛应用。 1微波的性质 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间的电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统称。微波频率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 [1]频电磁波”。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而对金属类东西,则会反射微波。 2.微波加热干燥,杀菌原理 2.1微波的加热原理 食品微波处理主要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它是微波加热的物理基础,是由材料的介质损耗产生的,被加热介质物料中的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在快速变化的高频点磁场作用下,其极性取向将随着外电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分子的相互摩擦运动的效应,此时微波场的场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物料温度升高,产生热化和膨化等一系列物化过程而达到微波加热干燥的目的。由于介质吸收微波能而加热,具有“热点”效应,且在加热介质中产生多个“热源”。因此,微波加热速率快,其加热效果是传导和对流方式加热达不到的。但另一方面,微波电磁 [2]场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加热速率过快,微波加热可能会出现局部过热现象。

微波萃取的原理

微波萃取技术 地点:微朗科技微波实验室 单位:株洲市微朗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3-08-23 声明:本研究成果归株洲市微朗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仿冒必究. 微波萃取技术是食品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一项新技术。世界上微波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合物萃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1986年,国外有专家发现将样品放置于普通家用微波炉里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可萃取传统加热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目标物质。通过十几年来的努力和发展,微波萃取技术现已应用到香料、调味品、生物制品、天然色素、茶叶、中草药、化妆品和土壤分析等领域。 1、微波萃取原理 微波萃取是高频电磁波穿透萃取媒质,到达被萃取物料的内部,微波能迅速转化为热能使细胞内部温度快速上升,当细胞内部压力超过细胞壁承受能力,细胞破裂,细胞内有效成分自由流出,在较低的温度下溶解于萃取媒质再通过进一步过滤和分离,便获得萃取物料。在微波辐射作用下被萃取物料成分加速向萃取溶剂界面扩散,从而使萃取速率提高数倍,同时还降低了萃取温度,最大限度保证萃取的质量。

2、微波萃取优点 传统热萃取是以热传导、热辐射等方式由外向里进行,而微波萃取是微波瞬间穿透物料里外同时加热进行萃取。传统热萃取相比,微波萃取的主要优点是: a、质量高,可有效地保护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化工物料中的功能成分; b、纯度高、萃取率高; c、对萃取物具有高选择性; d、速度快、省时,可节省50%-90%以上的时间; e、溶剂用量少(可较常规方法少50%-90%以上); f、安全、节能,无污染,生产设备较简单,节省投资。 3、微波萃取与其它萃取方法的比较 微波萃取效率高、纯度高、能耗小、操作费用低,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可广泛用于中草药、香料、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茶饮料、调味料、果胶、高粘度壳聚糖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微波萃取已经用于多项中草药的浸取生产线之中,如葛根、茶叶、银杏等。微波萃取已列为我国二十一世纪食品加工和中药制药现代化推广技术之一。某中药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已经用微波萃取方法处理上百种中药。无论是萃取速度、萃取效率还是萃取质量均比常规工艺优越得多。微波萃取技术与现有其他的萃取技术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化学溶剂萃取法耗能大,耗材多,耗时长,提取效率低,工业污染量大。超临界流体提取在提取效率上大有提高,但所需装备复杂,溶剂选择范围窄,要高压力容器和高压泵,建立大规模提取生产线难度大,成本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